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0月月考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小说每每被视为史余、史补而受轻视,大方之家每不屑道及。“戊戌变法前后,一些较早接触域外文学文化的知识分子,基于小说可以化民成俗的认识,开始译介欧美及日本的小说,并充分肯定小说的社会价值和教化功用。梁启超首倡“小说界革命”,他肯定了小说的“载道”功用,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者,适应了晚清维新派改良群治的愿望。兼之借助日渐兴盛的报纸刊物等快捷面广的传播媒介,动摇和瓦解了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使得小说的译印和创作风起云涌。这就改变了中国文学场域的格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语境。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一些有新思想、用新方法的学人开始以空前的热情对古代小说开展了学术研究。1918年3月15日,胡适首先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作了《论短篇小说》的演讲,讲稿修改后发于《新青年》。该文虽只6000余字,却昭示了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研究的系统性。不过让胡适付出更大热情的是中国章回小说的考证研究。1920年8月,上海亚东图书馆推出汪原放标点版的《水浒传》,胡适撰写的《水浒传考证》置于卷首作为前言。此后8年中,胡适先后为《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章回小说撰写了20余篇考证及序跋文章。
在胡适的系列考证中,影响最大的首推1921年5月置于亚东版《红楼梦》卷首的《百年阅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的文化语境”指由于梁启超的推动,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被改变,小说价值和功用得到充分肯定的中国文学场域新格局。
B.“索隐"在文中指读者以史家笔法阅读小说中的人和事,以传统解经思维揣测《红楼梦》究竟隐去了什么“本事”的阅读和研究方式。
C.“微言大义"在文中指被索引派认为隐含在《红楼梦》精微的语言和叙事中的作品内涵和历史真相,他们为找寻其答案而孜孜不倦。
D.“自叙传”在文中指胡适对《红楼梦》成书由来的认识,他认为作品中的甄贾两府有曹家的影子,曹雪芹借甄贾宝玉写自己的人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丰富的精神内涵,高妙的艺术表现,更适合文人读者口味的格调,使程甲本《红楼梦》有别于《三国演义》等小说而受到读书人的群体青睐。
B.胡适注重文献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他认为程高120回本的后40回为高鹗所续,这一观点终结了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
C.文章详细介绍了索隐派代表蔡元培显赫的身份地位,蔡先生的学界影响力虽增加了胡适推广新学说的难度,客观上也为其提供了帮助。
D.胡适对古代小说的系列研究,实现了学术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突破,其考证的学术理念和全新的阅读方法也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有着深刻的隐喻意义,读者可以通过谐音理解甄士隐、贾雨村的符号意味,索隐派即以此种方法探寻作品背后的真相。
B.胡适在写作《红楼梦考证》时,首先运用了不同策略对素隐派提出批评,蔡胡论战最后以胡适胜利告终,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此。
C.从小说之于经史的地位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受到贬抑、轻视的对象不一定不具备研究价值,曾被称为“诗余"的宋词即是典型代表。
D.传播媒介对学术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如果没有《新青年》杂志、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胡适的考证成果就很难被公众认可。
4.作者认为“隐”也是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你对此如何理解?请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个加以说明。(4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②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节选自《赤壁赋》)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5.倘若你未来要从事学术研究,你能从胡适的考证工作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跑警报
宗璞
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也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卤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当然不是。”卤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卤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卤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
“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
“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
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弗之挤过去,挨着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孟先生,”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已经拉了紧急警报,照说敌机已经到昆明上空了。”弗之说。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的声音。黑黢黢的洞里声息皆无。
半晌,小娃忍不住了,小声说:“讲个故事吧。"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干涉。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喵——"声音很好听。猫不愿待在篮子里,更大声地叫起来。罗老板喝道:“不听话!等着掐死你!”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的声音,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
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渐远去。“喵——”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
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
(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
文本二:
跑警报
汪曾祺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三天两头有警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
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有删改)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6.关于文本一“防空洞"的场景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弗之进入防空洞后审视着洞内,洞内的各种声音表现了人们在战火中的生存处境以及心理状态。
B.罗老板唯恐小孩出声引来敌机,缺乏常识,令人啼笑皆非,真实反映出了一部分人的恐惧心理。
C.把防空洞里的人们比作被猫玩弄的老鼠,轻松诙谐,写出在长期的斗争中,躲警报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D.警报解除,人们走出防空洞。文末对天空、云彩、腊梅的描写,颇有古典诗词“以景结情”的意味。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通过场景推动故事,围绕弗之在校上课、躲进防空洞展开叙述,勾连人物故事,人、事、境融为一体。
B.文本一中庄卤辰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于乱世中的坚守。
C.文本二作者将“跑”警报之“跑"与“躲”“逃"相比,认为“跑”字更从容、有风度,但略带讽刺之意。
D.文本二重点刻画了人们在战争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但读者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现实中被轰炸的痛苦和煎熬。
8.请结合文本二分析西南联大学生“跑警报"有哪些特点。(4分)
9.有人认为,宗璞和汪曾祺的同名作品《跑警报》虽然选材相同,但文体不同,艺术表现不同,主旨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徐乐,燕人也。上书曰:“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此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乎土崩。’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①。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难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还踵而身为禽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贤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
“间者,关东五谷数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臣闻图王不成,其獘②足以安。安则陛下何求而不得,何威而不成,奚征而不服哉?"
(节选自《汉书。徐乐传))
注释:①指汉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之乱;②獘,bì,同“弊”。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当是之A时B先帝之德C未衰D而安土乐E俗之民F众G诸侯H无境外之助。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患,指祸患,与《鱼我所欲也》中“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患”意思相同。
B.何求,求什么,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句式结构不同。
C.万乘,指一万辆兵车,也可指称天子、帝王,古时兵车一车四马为一乘。
D.西,名词作状语,与《赤壁赋》中“西望夏口”的“西"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乐劝谏时先定论,然后列举陈涉身为平民布衣起义而得以成功的历史事实加以佐证,表明天下的祸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
B.吴、楚等七国谋反时拥兵数十万,并且拥有富足的财物,但最终却没有夺得尺寸之地,通过这一事例可见瓦解带来的影响不及土崩。
C.当天下没有土崩的态势时,即使此时还未完全太平,有强国劲兵想要谋逆造反恐怕也难以成功,而群臣百姓更难以造成动乱。
D.徐乐认为君主应学会观察万物生长变化的原理,同时察明安定和危险的根源,修明政治,待土崩问题出现后及时解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以乱而政不修。
②推数循理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
第一段结尾徐乐说“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贤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有感三首(其一)
[宋]张耒
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的叠词“霏霏"漠漠”“萧萧”,既形象贴切,又富有音乐性。
B.用“犁”来修饰夜半所下之雨,贴合农家身份,可见雨势充沛,映衬田父的喜悦心情。
C.同一场雨中,田父在期待丰收的喜悦中高歌,蚕妇则因见“茧单"而生发思亲的寂寞孤单,两种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D.这首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描写了农村生活景象,诗人把视角投向农民,体现了对农民的关心。
16.宋诗重理趣,往往借诗来表现人生哲理和生活道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理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节中,自信地认为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中等国家,且处于“_____________,”的内忧外患之中,如果让他来治理,三年就会卓有成效,体现了子路远大的志向与直率的性格。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用比喻说明种树要保持树木天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这一比喻也适用于育人。
(3)“清风”在古诗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是自然界的风,又映射着古人的感受与风貌,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辞上所讨论的有两方面,一是怎样使文章不坏,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前者叫作消极的修辞,后者叫作积极的修辞。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上的缺点外,几乎都可用消极的修辞工夫来医治的。而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门前有一条小河”,可以说做“门临小河"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一条小河横在门前"。这许多说法里面,哪一种最好?应该取哪一种?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关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论。
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
一是调和。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僻,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总之,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的,从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随处都顾到,不使对手起不协调的感想。
二是具体。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方法来表达。我们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抽象的话也许使对手难解或不感趣味,所以常常要把它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
三是增义。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危如累卵”,把“年纪老迈”说做“年纪老迈如风烛”,“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18.依据上文第一段内容,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_______,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
门前有一条小河B.门临小河
C.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D.一条小河横在门前
19.下列句子中的“像个"与文中加点的“像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手,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
B.新诗诞生已百余年,但它在大众眼里还不像个诗。
C.我真给吓破了胆,躲在别人后面,太不像个样子。
D.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像个大学生,也像个小职员。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了“累卵"风烛”,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强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强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D.“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21.根据第二、三段内容,给“调和"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5分)
22.生活中有许多流行语符合积极修辞原则,结合上文分析下面表格中两个流行语的表达效果。(6分)
流行语普通的说法
烟火气生活气息
撸起袖子加油干加油干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很多手机APP安装时都会让用户选择关键词进行精准信息推送从而屏蔽掉其他无关信息,还有的可以设置选择关闭评论功能。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权限中也有这样的设置选项:“不看他(她)的朋友圈和状态”或“不让他(她)看我的朋友圈和状态"。身处信息社会,我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的干扰:冗杂的信息、外界的负面评论、他人的不同看法,时常让我们迷失自我,不知所措。所以,拥有屏蔽力,也是现代人一项了不起的能力。
材料二:屏蔽力是一个人最顶级的能力,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对。
——罗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0月月考语文测试卷参考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被改变”错,原文是说“动摇和瓦解了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可见,并不是“被改变”,而是“动摇和瓦解"。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终结了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错,原文是说“虽然胡适的考证成果并未完全终结索隐派”,是关于蔡胡论战的结论,并没有说终结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索隐派即以此种方法探寻作品背后的真相”错,原文是说“《红楼梦》索隐派试图从小说文本表面的字里行间演绎、求索出文本背后的微言大义,实际上是沿袭了传统学术的解经思维。既然作者说“真事隐去”,那就一定有隐去的历史真相,索隐派孜孜以求的,就是要将这真相找出来,以使自己的阅读与接受符合传统学术的解经轨道”,不是通过谐音理解符号意味。
B.“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此"错,根据原文“一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蔡元培的身份背景,二则是因为胡适之说是附亚东版的《红楼梦》小说刊行的,小说读者面有多大,胡适观点的受众范围就有多大”“这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亚东版《红楼梦》的大行于世"可知,文中并没有说提出批评的策略是最重要的原因。
D.“如果……就”说法绝对,根据原文“讲稿修改后发于《新青年》"借助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席卷全国的运势,使考证的学术理念和全新的阅读方法渗入世人之心”可知,《新青年》杂志、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只是一种重要条件,起的是推动作用。
4.示例1:传统史学讲究微言大义,以曲折、精微的文笔寄托深意。如“夜缒"可反映出国势之危急,并暗含对统治者昏庸短视的批评,对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精神的赞美。(关键词: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曲折等)
示例2: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段,蕴含深刻的意蕴。比如《赤壁赋》中以“桂、兰”象征美好的德行,以“美人"象征美政。(关键词:比喻、象征)
示例3:文学作品中有时似贬实褒,字里行间隐含深意。比如草莽、傻、狂等词语,看似批评宝玉性格乖张、不学无术,实则写出宝玉之重情脱俗。(关键词:隐喻褒贬、明贬暗褒等)(一点两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示例1:结合“不少读者以‘微言大义’的方式揣测《红楼梦》究竟隐去了什么本事”“‘隐’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策略,也是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可知,传统史学讲究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里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讲究以曲折、精微的文笔隐寓褒贬、寄托深意。如“夜缒而出”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秦穆公。“夜缒"可以反映出国势之危急,并暗含对统治者昏庸短视的批评。可谓“微言大义”。
示例2:结合“《文心雕龙》专设‘隐秀’一篇,与‘比兴’‘夸饰’等并举"可知,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段,蕴含深刻的意蕴。比如《赤壁赋》中大量运用比兴和象征手法,“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意思是,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以“桂、兰"象征美好的德行,以“美人”象征美政。
示例3:结合“以‘文外之重旨’来解释‘隐’的内涵"可知,文学作品中有时似贬实褒,字里行间隐含深意。“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出自曹雪芹的《西江月·批宝玉二首》,这组词,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比如草莽、傻、狂等词语,看似批评宝玉性格乖张、不学无术,实则写出宝玉之重情脱俗。
5.①敢于质疑,不畏权威,如胡适与蔡元培论战,对索隐派提出批评等。
②注重实证,勇于开拓,如胡适做了厘清诸多作品的成书过程、版本之间的关系等大量开创性工作。
③讲究策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同是对索隐派的批评,他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④着眼未来,领风气之先,如胡适的考证与新式标点小说风行、肯定小说社会价值和教化功用的文化大背景相一致。(观点+分析,答对3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结合“胡适《红楼梦考证》首先向索隐派提出批评"对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则用‘猜笨谜’的措辞指破它的牵强附会”可知,胡适与蔡元培论战,对索隐派提出批评等事情启发我们:要敢于质疑,不畏权威。
(2)结合“在20多篇古代小说考证及序跋文章中,胡适在很大程度上厘清了诸多作品的成书过程、版本之间的关系,考证了不少古代小说作者的生平事迹,大多数工作是开创性的"可知,胡适做了厘清诸多作品的成书过程、版本之间的关系等大量开创性工作,由此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证,勇于开拓。
(3)结合“对早期所谓的‘纳兰家世说’和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胡适用考证历史事实的方法予以批驳;对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则用‘猜笨谜’的措辞指破它的牵强附会”可知,同是对索隐派的批评,他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由此启发我们:要讲究策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结合“更重要的是借助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席卷全国的运势,使考证的学术理念和全新的阅读方法渗入世人之心,改变了传统学术研究的重心,大大推进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可知,胡适的考证与新式标点小说风行、肯定小说社会价值和教化功用的文化大背景相一致。由此启发我们:要着眼未来,领风气之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轻松诙谐”概括不全面,文本一“防空洞"的场景部分既轻松诙谐又令人沉重,躲警报对人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煎熬过程。
C
【解析】C.“但略带讽刺之意”错,作者认为“跑"字更从容、有风度,并无讽刺之意。
①对付警报经验丰富,在预行警报响时继续上课,空袭警报响起时才开始行动。②有学以致用特点,有哲学系的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跑警报中可以拾到金子的推论,且真的捡到。③对付警报从容镇定,大气无畏、安之若素,有学生在以不跑来对待跑警报,即使危险就在眼前也不动声色。(要点+分析,2分;答到两点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可知,对付警报经验丰富,从容镇定,在预行警报响时继续上课,空袭警报响起时才开始行动。
由“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可见,颇有读书人学院派风格的学以致用特点,有哲学系的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跑警报中可以拾到金子的推论,且真的捡到。
由“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可见,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气无畏与安之若素,有学生在以不跑来对待跑警报,即使危险就在眼前也不动声色。
示例一:
①宗璞的作品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虚构了“弗之"这一人物,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风骨,长期抗战中的乐观、豁达,于乱世中的坚守,赞美先辈坚忍为拔,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精神;也塑造了“罗老板”这样的普通民众形象,表现灾难面前普通人的恐惧,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②汪曾祺的作品是散文,作者通过切身体验和细致的观察,叙写了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时期“跑警报"的种种“趣事”,形散而神聚,感悟人生道理,凸显中华民族不能被征服的儒道互补的“不在乎"精神。(每点3分)
示例二:①从文体角度,文本一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文本二为散文,通过亲身体验和细致观察表现主旨;
②从艺术表现上,文本一虚构了弗之、庄卤辰等人,塑造了一群有风骨,且具有乐观精神的知识分子形象;
同时,通过罗老板等普通人展现了民众在灾难面前的恐惧;文本二真实叙写了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时期“跑警报”的种种“趣事”,体现了形散而神聚;
③从主旨方面;文本一赞美了先辈坚忍为拔,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精神,也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文本二凸显中华民族不能被征服的儒道互补的“不在乎”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从文体上看,宗璞的作品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虚构了“弗之"这一人物,全文通过叙述“弗之”的生活场景,来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风骨,长期抗战中的乐观、豁达,于乱世中的坚守,如文中写道“卤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从主旨上看,赞美了先辈坚忍为拔,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精神;也塑造了“罗老板"这样的普通民众形象,表现灾难面前普通人的恐惧,如“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干涉”,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从文体上看,汪曾祺的作品是散文,作者通过切身体验和细致的观察,如“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三天两头有警报”“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等内容,叙写了西南联大师生在抗战时期“跑警报”的种种“趣事”,形散而神聚,感悟人生道理。从全文的主旨看,凸显中华民族不能被征服的儒道互补的“不在乎”精神,如文中写学生面对危险安之若素的内容“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
BDG
【解析】断句思路:首先,根据句意进行判断。“当是之时”意为“在那个时候”,句意完整、连贯,其后应断开,故B处应涂黑。
其次,根据语法结构进行判断。“先帝之德未衰”中,“先帝之德"作主语,“未衰”作谓语,句子主谓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故D处应涂黑;“诸侯无境外之助"中,“诸侯”作主语,“无"作谓语,“境外之助”作宾语,句子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前应断开,故G处应涂黑。
综上,应涂黑B、D、G三处。
B
【解析】B项,“安则陛下何求而不得"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求何而不得”;“当察乱何自起"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当察乱自何起”。二者句式结构相同。
A项,“臣闻天下之患"与“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患”,均意为“祸患,祸害,灾难”。二者意思相同。
C项,“乘"为量词,指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万乘”指一万辆兵车,按照周制,周天子地方千里,有兵车万乘,因此以万乘称天子、帝王。
D项,“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与“西望夏口”中的“西”,均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向西”。二者用法相同。
12.D
【解析】D项,“待土崩问题出现后及时解决"中“出现后”为时间词(曲解文意)分析错误。由原文“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目的)可知,君主要想办法将土崩的势头扼杀在摇篮里,而非等到土崩问题出现后再解决。
A项,由原文“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此其故何也”可知,徐乐上书时先提出了“天下之患,在于土崩"的观点,然后列举陈涉起义的历史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B项,由原文“陈涉无千乘之尊……偏袒大呼,天下从风”及“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可知,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是为“土崩”,七国谋反却没有夺得一尺一寸的土地,自身还被朝廷所擒,是为“瓦解”,由此可见“瓦解”的影响不及“土崩"。
C项,由原文“天下虽未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还踵,而身为禽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可知,当天下没有土崩之势时,即使有强国劲兵起来谋反也难以成功,而群臣百姓更难以造成动乱。
13.①是由于民众贫困而君主(却)不加体恤,下面怨声载道而上面(却)不知情,社会风气混乱而政事仍不加整治。
【得分点】困,贫乏,贫困。俗,风俗,习俗,意译为“社会风气"。修,修理,整治。(每处一分,句子大意1分)
②推究规律、依照常理来看,老百姓应该有不安于其处境的了。
【得分点】数,规律,道理。循,依照,遵守。宜,应该(每处一分,句子大意1分)
14.①警醒君主以史为鉴。②体恤民生疾苦。③劝谏君主留意省察当下燕国的“士崩”隐患。(每点1分)
【解析】解答本题,可先根据题干中引用的句子定位至原文第一段结尾处,然后在原文中筛选能够体现其言论目的的相关信息,最后分析整合得出答案。
由原文“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偏袒大呼,天下从风"由民困而主不恤政不修”“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难而危海内,况三晋之君或存乎"等内容可知,秦朝不注重民生问题,所以陈涉起义时大呼而群民争先响应,秦朝最终走向灭亡;由原文“吴、楚、齐、赵之兵……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可知,徐乐通过将陈涉起义的情形与吴、楚、齐、赵等国拥兵数十万却不得西进夺得尺寸之地这一事件进行对比,意在说明“土崩"的危害之大。徐乐列举历史事实,意在警醒君主要以史为鉴,体察民生疾苦。
由原文“间者,关东五谷数不登……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可知,徐乐由历史事实转入当下燕国的民生问题,意在劝谏君主要留意并省察燕国“土崩"的隐患。
【参考译文】徐乐,燕国人。(他)上书说:“臣听说天下的祸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什么是土崩?秦朝末期的情况就是。陈涉没有诸侯那样的尊贵,自身也不是王公大臣、名门望族的后代,没有孔子、曾子、墨子的贤能,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然而(他)在穷巷起义,奋举戟柄,袒露右臂大声呼喊,天下闻风回应,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民众贫困而君主(却)不加体恤,下面怨声载道而上面(却)不知情,社会风气混乱而政事仍不加整治。这三条,就是陈涉所凭借的客观条件。这就叫土崩。所以说:‘天下的祸患,在于土崩。’什么叫瓦解?吴国、楚国、齐国、赵国的军事状况就是。(吴、楚等)七国图谋反叛,都自称万乘之君,拥有军队数十万人,威力足以震慑国内,财力足以勉励士民,可是他们不能向西进攻夺取面积很小的土地,而自身被朝廷所擒,这是什么原因呢?不是(他们的)权势比不上常人,也不是他们的兵力比陈涉弱。在那个时候,先帝的恩泽还未衰减,安守故土、乐其习俗的百姓很多,诸侯又没有封国境外的援助。这就叫瓦解。所以说:‘天下的祸患,不在瓦解。’由此看来,天下如果真的有土崩的趋势,即使是身穿布衣、身处陋巷之人,只要有人带头发难,就可危及国境以内,何况像韩、赵、魏三晋之君这样的人或许还有在世的呢?天下虽然尚未太平,但如果没有土崩的趋势,即使有强国劲兵(起来造反),(恐怕他们)尚未来得及转身撤退就会被擒,何况是群臣百姓,(他们)能造成动乱吗?这两个根本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危的明显关键,贤明的君主对此应该有所留意并认真省察啊。”
“近来,关东粮食连年歉收,年景没有好转,百姓大多穷困,再加上边境的战事四起。推究规律、依照常理来看,老百姓应该有不安于其处境的了。不安定便容易(产生)骚动,容易骚动,就是土崩的趋势。所以贤明的君主特别要看到万物变化的本源,明察安危的关键,整治于朝廷之上,从而消除尚未显露的祸患。这样做的关键,(就是要)想办法使天下没有土崩的趋势罢了。臣听说即使谋求王道不成功,虽存在一些弊病也还是可以保持天下安定的。只要天下安定,那么陛下还有什么期求不能满足?什么威严不能实现?什么征伐不能使别人服从呢?"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蚕妇则因思亲而寂寞孤单”错,诗中“蚕妇低眉忧茧单"是蚕妇因为这场风雨而担心蚕茧的收成。
16.①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面对同一场雨,田父得其利而高兴,蚕妇因其弊而忧愁埋怨。②人生不能欲望太多。追求太多,会生出很多抱怨,所以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要顺其自然。③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同一场雨,不同的人立场不同也许要求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天公的难处(体会他人的难处)。(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理趣的能力。
“田父高歌待收获”“蚕妇低眉忧茧单”,农夫喜笑颜开,满怀期望地等待着收取这丰收的硕果;望着在风雨声中畏寒簇拥在一起的蚕宝宝,蚕妇紧锁眉头,忧心如焚,唯恐因此结不出好茧,茧花不发,白辛苦一场。面对同一场雨,田父高兴而蚕妇忧愁埋怨。可见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
“人生多求复多怨”,人生追求的越多,产生的怨恨也越多。因此人生不能欲望太多。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要顺其自然。
多求不仅体现在因人而异方面,就是在同一个人身上,要求也经常会因时而异。假如这场春雨早下一个月,则农夫与蚕妇的喜忧怕就正好相反。农谚“三月干到沟底白,青草变成麦”,此时下雨,不利于小麦分蘖发棵,直接影响到夏收的质量,相反,这场及时雨却能滋润桑树多产桑叶,无异于为春茧的丰收递上了一张保单。所以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同一场雨,不同的人立场不同也许要求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天公的难处(体会他人的难处)。
17.(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A.承接前句“院门”,直接描述了孩子们走出院门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与后文对河水的详细描述形成了和谐的过渡,由“院门"门前”,到“小河"河水”,句间形成顶针修辞,叙述连贯,口语化,符合整段通俗的表达。
B.“门临小河"虽然简洁,但“临”字文言词汇,和全段的情境不合。
C.侧重于动态描述增加画面感,但此处的重点在于我们寻找月亮的踪迹,不在于描绘小河的状态。
D.重点强调了小河的位置,与后文的描写重点在河水本身不协和。且“横"字与全段情境不协调。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中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像个”表示某事物符合其应有的特征或标准,相当于“是”,具有肯定判断的意思。
A.“像个”表示比较,意思是相似。
B.“像个"表达肯定判断的意思,相当于“是”。
C.“像个"与“不”搭配表示否定,“不像个"形容某种行为或状态不符合预期或标准,相当于“符合”。
D.“像个"表示比较,意思是他的外貌或气质与大学生小职员相似。
示例:“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解析】“因了”“使"介词滥用,导致缺主语;“增强”与“意义"搭配不当,“增加”指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添置或增多,强调数量的上升或程度的提高。“增强"着重指加强或提升某物的效能、强度或属性。
调和是一种使文章或谈话的句子、篇章和用语呈现出整齐、相应、调和、自然的特点的积极修辞的原则。(“内容”2分,“特点"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下定义及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首先明确本题要求,给“调和”下定义,故“调和"为“种概念”,可从种差、邻近属概念两方面进行分析。
种差:由“一是调和。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可知,调和具有整齐、相应、谐和、自然的特点,是原则中的一种。由“就句子讲就全篇讲……就用语讲……总之,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的”可知,调和具体的使用内容是在文章或谈话中的句子、篇章和用语上。
邻近属概念:由“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一是调和"可知,调和是一种积极修辞的原则。
最后根据“xxx(种概念)是xxx(种差)的xxx(邻近属概念)”的形式组织语言,即“调和是一种使文章或谈话的句子、篇章和用语呈现出整齐、相应、谐和、自然的特点的积极修辞的原则"。
22.①流行语中把“生活气息”说成“烟火气"符合“具体”这一积极修辞原则。“生活气息"更抽象,“烟火”给人更具体的感官感受,它让人们联想到做饭的场景、家的温馨、亲情的团聚,以及平凡而美好的日常等,更能唤起人们对家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②流行语中把“加油干"扩展为“撸起袖子加油干”,符合“增义"这一积极修辞的原则。“撸起袖子”是“加油干"的附加材料,“加油干”强调努力做事,而“撸起袖子"则是补充怎么努力,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传达出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要敢于拼搏、勇于奋斗,以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评分建议】说清楚符合哪一条原则1分,分析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烟火气”这个词语形容一种生活的气息和氛围,它能够通过具体的感官体验——烟火的气味,来唤起人们真切的联想想象,美味的饺子,热乎乎的炕头,慈祥的父母,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因而体现了“具体"这一积极修辞原则,它比抽象的“生活”更丰富具体,画面感更强,易于读者理解接受。
②“撸起袖子"这个肢体行为,把和“加油干”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能然让人眼前有画面,感觉到一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和氛围,让人心无旁骛、专注投入,不达目的不罢休,且强调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体现了积极修辞的“增义"原则。“撸起袖子”给人无穷的力量、可以一改萎靡不振为满血复活,富有精神、动力和决心。较之“加油干"它的语意更丰富,语言更生动。这两个流行语在积极修辞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表达效果。它们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积极的寓意,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和共鸣,传递出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十二章有机化学基础第35讲烃的含氧衍生物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 手袋生产销售合同范例
- 库房维修合同范例范例
- 土地开发转租合同范例
- 供车简易合同模板
- 会设备租赁合同范例
- 委托灌装合同范例
- 2024年西藏客运资格证模拟考试下载app
- 2024年林芝小型客运从业资格证理论考试题
- 2024年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库答案大全下载
- 2024年统编版新教材语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 芯片设计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与仿真实例基于Cadence IC 617 课件全套 李潇然 第1-9章 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流程简介、ADE仿真概述- 模-数转换器
- 公司资金调拨及内部往来管理流程手册模板
- 2024-2030年中国EDA云服务行业运营前景及未来发展潜力评估报告
- 尊干爱兵课件2017
- 流程图练习题(三种结构)
- 消防监控服务合同范本
- QB-T 5797-2023 眼镜架 醋酸纤维素板材
- 2024-2030年中国模架租赁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 修回稿修改说明
- 2024新外研版初一上英语单词默写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