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通用15篇)
2022-12-0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通用15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篇1
[教学目标与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写景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理解作者在文章
中流露出的对儿时纯真生活的怀念。
【学法指导】
1.写景要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通过关键词语体会蕴含的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揣摩重要句子,小组讨论,大胆质疑。
【学习安排】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2、认真朗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词,并标上小节数。然后
写出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确凿()菜畦()皂荚树()桑黄()
油蛉()斑螫()脊梁()缠络()
攒()脑髓()
3、读后感知:课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
得到了哪些信息?
4.课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和第七段捕鸟动作的描写很精彩,请你
反复的读一读,把你认为好的地方及你的感受写下来。
5.自学产生的问题
教师
评价
家长
签字
课堂助学
(一)交流预习收获。
(二)学习•;研讨•;探究
1.快速阅读全文,感知结构。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
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你找出它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并说
说哪一段又是过渡段?由此归纳出结构划分的方法。
3.齐读第1段到第8段。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
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1)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
哪些高妙之处?并归纳写景的方法。
(3)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课堂巩固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棋;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的
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
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娱蚣;还有斑螫,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着,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
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
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
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
都比桑棋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正确的词语。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桑黄()斑螫()攒成()
3.本文运用多种感觉写景,请根据要求从语段中摘录例句(一句
即可)。
(1)写视觉的:
(2)写听觉的:
(3)写味觉的:
4.这段景物描写,写了哪些季节的景物?请举例说明:
5.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
文字的写景顺序是()
a.从静景描写到动景描写。b.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c.从美丽的植物到可爱的动物。d.从近的景物到远的景物。
6.文章连用两个“不必说”意在说明()
a.开头所写的景物不是主要的,“单是”后面所写的景物是最主
要的。
b.这是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着重衬托所写的景物。
c.这种撇开的手法,先对园中的景物作粗线条的勾画,为下文具
体描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作铺垫。
d.这里运用排比,写出百草园中最主要的景色及其迷人程度。
7.详写园中“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特别是详写何首乌,
其作用是表现儿童的心理和对的热爱。
9.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10.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你从中体会
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2.请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
写一段话。
教师
评价
家长
签字
第二课时
课堂助学
(一)复习回顾,图片导入
(二)快速阅读,感知“三味”
1、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学习环境:
学习生活:
教书先生:
2、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3、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巩固:
完成书后练习二和三(写在书上)
第三课时
课堂助学
一.回顾所学内容,检查反馈。
二、互动释疑,拓展延伸(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
互动释疑:
1.老师的疑问:“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2.我补充的疑问:
拓展延伸:
1、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
子?
2、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3、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存在对比?理由是什么?
课后作业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
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
黄;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
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
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
砖来,有时会遇见娱蚣;还有斑螫,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
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
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
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
甚要好得远。
③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美女蛇的故事)
④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
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
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
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
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秋谷,棒上系一条长
绳,人远远地牵着……
8.仔细阅读选文,请用简要的语言归纳出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
乐园”的原因。(3分)
9.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3
分)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10.文段②写景很有特点,试结合具体内容选择一点作简要赏析。
(3分)
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3分)
小时候鲁迅的父亲生病了,鲁迅一边上学一边还要帮父亲抓药,
以至上学迟到,受先生责备。此后,鲁迅在桌上刻了个大大的“早”
字,暗下决心,要时时早,事事早。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
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
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
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
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材料中的鲁迅和选段中的鲁迅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
评价
家长
签字
教(学)后记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
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
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
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
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
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
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
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
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
的神秘色彩。
严肃(黑油竹门,匾,画)
单调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
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方正、质朴、博学、严格中有和蔼、开明的一面
——好学、追求探索知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
写人:客观、带有感情。
讨论明确: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
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
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
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
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
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
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三种说
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
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
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
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
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教参”答案:这句话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
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
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这样,而实际上不是这一句
的意思是:从表面看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实际
上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是“我的乐园二所以不但不矛盾,还表现了
鲁迅的语言艺术。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
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
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
快乐。(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
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
旧的。)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
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
么对比的问题。
a、可从六个细节看:
1.据寿先生之子寿洙邻在《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一文中写道:
“三味书屋坐东朝西,前临小河,架石桥以渡,后有竹园,修竹千竿,
门前有小院,簇种花草,后有‘自怡'亭一间,前后还有高大的古木,
名贵的花草。可见三味书屋的环境十分幽静,是一个读书的好所在。
屋内正中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
子牌位”,这说明陈设并不算古旧,气氛也谈不上沉闷。至于说学生
要两次行礼,这也完全正常,如今学生上学不也要向国旗行礼,向老
师行礼吗?何况“第二次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这是必
要的礼貌教育,谈不上礼仪陈腐。
2.先生不回答“怪哉”是怎么回事也无可挑剔。
3.关于戒尺和罚跪的问题,文中说得很清楚:“不常用”,“普通
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一一‘读书'。"周作人曾经指出,寿先生“不
打人,不骂人”,“罚跪我就没有见过”。很明确,先生虽然严厉,
然而不失开明。
4.至于鼎沸的读书声,读的尽是一些艰涩难懂的内容,鲁迅对此
也只是一种绘声绘色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当时没有白话文,只能
读那些古书。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能苛求于古人。
5.关于寿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那是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
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种好的朗读,真可谓是声情并茂。
6.最后谈谈学生在读书时的小动作问题,小动作过去的学生有,
当今的学生也不少。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是非常用功的。寿洙邻说鲁
迅“风度矜贵,从不违犯学规”,“虽不注意正课,但未尝欠课,一见
了了,不劳记诵,间出余技,为同学捉刀鲁迅写这个细节,并不
是为了说明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像“牢笼”,他只不过
认为有趣,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来罢了。
b、还可以从“百草园”的描写不全是好的、乐的,也有阴暗的,
可怕的一面看;“三味书屋”的描写不仅不坏,还有特别值得津津乐
道、特别值得自豪、得意的事情:
如对百草园里的赤练蛇的描写,有恐怖色彩,说明“乐园”也有
“不乐”(只是有趣)。
再如在三味书屋,“我”能够看到上学前请长妈妈都难得找到的
各种小说,并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
来还卖了钱,这对于少年鲁迅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
美事,由此说来,三味书屋不但不可怕,而且是一个值得“我”回味
一生的好地方。从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鲁迅原本就没有把前后两部
分对比起来写的意思。
8.园内景物有声有色有趣;趣事较多:翻断砖、按斑螫、拔何首
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可以尽情游玩;可以听到神奇的传说,能
引发儿童的好奇心。(3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9.“似乎”和“确凿”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用
“似乎”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了,印象模
糊,所以用不肯定的语气;用“确凿”是因为写作此文时,作者是用
成年人的眼光断定的,所以用肯定的语气。(3分。判断1分,理由2
分)
10.文段②写景注意动静结合:”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与“轻
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注意色彩的调配:
“碧绿的菜畦”与“紫红的桑黄”;注意高低错落的掩映:“碧绿的菜
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将美丽的景色与儿时趣事相结
合:选段前文是写景,后文是叙趣事。(3分。具体语句1分,评析
言之有理得2分)
11.选文: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少年儿
童形象。材料:严以律己、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有坚定信念的好少
年。(3分,意对即可)
12.同意甲乙同学的看法皆可,如同意甲同学,可扣住“文章按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条理更清晰如同
意乙同学,可抓住“在写完春夏秋之景后,宕开一笔,插入美女蛇的
故事,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丰
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更符合儿童心理。”(共3分。有明确的
看法,1分;围绕看法阐述,且言之有理,2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篇2
【学生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生动、细致地描
写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初一的学生大多是十三四岁,正处于由童年时
期向青年时期的过渡的阶段,既有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又有对青年时
期的憧憬,本文所描绘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应该可以引起他们的共鸣。
其次,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散文的一般规律,学习散文的一
般方法都有所了解,这篇文章在内容上不存在很大难度,可由学生自
学为主,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
解上,同时培养他们全面、辨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建议】
这是开学的第一篇课文,应该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来教授和学
习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交流自己的童年经历,以引起共鸣。
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在对课文主体的理解上鼓励
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不宜做统一规定。这篇文章是传统课文,教学上
应以形式精粹、含蕴丰富的问题带到对全文的阅读品析,以期达到删
繁就简的艺术效果。文中简洁质朴而包含感情的语言,可引导学生揣
摩体会后识记并学会用其中的典型例子,对学习语言定大有裨益。
鲁迅先生的散文,文笔朴实优美,且形象感强,往往寥寥数笔,
便使各物的形影声色如活了一般,表现出极为出色的绘影图形的描写
能力。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在教学本课时,若能激发学生借
助想象和个人体验参悟文字,还原形象,效果一定不错。学习两相比
照的文章结构。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方法1:
⑴学生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介绍《朝花夕拾》:
原名《旧事重提》,散文集,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
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
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
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解题: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鲁迅12〜17岁读书的私塾。
注:此种方法是为了一般以旧带新,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
感。
2、方法2:
学生回忆自己童年时最难忘的事情,活跃气氛,创设情景。
(教师可以参与讨论)
二、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记叙了那些事情?
(输理文章层次)
18:在百草园的生活
9:过渡告别百草园
10〜24: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2、重点研读:
主问题:作者在百草园体会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体会到的乐趣
相同吗?
学生思考、讨论不必强求答案。
(为课堂的进行做铺垫)
⑴学生默读(1〜8段),用一个词概括百草园在“我”心中的
地位?
(“乐园”)
⑵思考“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与“乐园”是否矛盾?
(不矛盾似乎确凿——大人的眼光,乐园——小孩的眼光)
⑶学生齐读第2段:
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①作者描写了百草园的哪些景物?
菜畦石井栏皂荚桑棋鸣蝉黄蜂叫天子……
②作者的描写是以什么为序?
不必说也不必说整体植物一动物
I(静一动)
I由低一高高一低
单是(突出强调)局部动物一植物
(动一静)
③作者在百草园中是如何玩耍的呢?如何描写与他玩耍的事
物呢?
看(视)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色)
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直窜云霄(形)
听细蛉低唱蟋蟀弹琴(声)
挖(触)遇见娱蚣按斑螫
臃肿
拔何首乌
莲房一样的果实(形)
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形)
摘覆盆子
又酸又甜(味)
④学生再次朗读,体会感情:
过渡,问:在百草园中除了以上游戏,还可以做什么?
(听长妈妈讲故事,冬天捉鸟)
⑤请你用一个词概括“我”在百草园的生活。
(轻松、自由、无忧无虑)
⑥“我”为什么离开了百草园,原因肯定吗?第9段体现了我
怎样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检查相关知识落实情况
二、正课
1、学生朗读10〜24段。
2、教师简介三味书屋。
3、学生找出对先生描写的词语:
师问: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先生?
(学生自由发言)(和蔼方正质朴博学)
师问:你对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估计答案:和蔼开始严厉后来就可以)
不用戒尺只瞪眼睛有些迂腐不愿回答“怪哉”的问题,读
书入神的神态、动作
师问:“我”对先生的态度是什么?
恭敬。
4、师问:“我”在三味书屋中除了读书,还可以做什么?
(溜到花园去玩偷着画画读书的乐趣)
5、你觉得作者是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
引出本文中心。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
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6、教师总结: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快乐,学会享受不同阶段的快乐。
三、学生质疑
四、教学反馈
布置学生讨论:
1、你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2、模仿第二段,描写你童年的一个“乐园
3、通过对神态描写,刻画一位老师。
【案例推荐】
教学步骤: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内容、主题和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感情以
及课文的语言特点,感知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
二、绘制插图
教师引导: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
面,极有诱惑力。我想,对于喜爱绘画的鲁迅来说,画画他眷恋的这
些时光,一定是他有闲时最美妙的消遣。况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
之《后记》中也曾表示,想寻几幅插图,不知同学们能否满足他这一
愿望?今天,课本就是素材,请同学们借助想象和自己的体验,把鲁
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屋》中的童年生活画下来。
教师示例:老师画了一幅《先生素描》(实物投影)。我作画时用
了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一段文字:“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
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
镜。”这里鲁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画出了先生形象,突现出他年龄、
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代表性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
学生分组作画,选材、命名、作画、修改等均组员商量决定,分
工协作。
三、插图汇编
插图展示,全班交流。先说画的名称,再说作画依托,边展示边
介绍其中自创的戏分和画面的表达。
评选录用充满童趣的、适合课文的、有独特创意的、有审美价值
的绘画,编序编组,收录装裱成册。
四、评价补充
你觉得我们今天收录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图》,还有哪些
缺憾?若是没能完全涵盖课文内容,你能补充说说哪些文字没人画吗?
若是画面的问题,还有没有改动的余地,怎么改?
五、观画激励
欣赏鲁迅先生小时最爱看的《三海经》(绘画本)中的图画。欣赏
鲁迅先生辑录的《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插图。欣赏丁聪先生
所配《鲁迅小说全编》插图。欣赏同学们课堂创作的插图。欣赏网上
下载的相关图片。
(湖北杨红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H)
【练习题库】
一、基础、积累与应用
1、给下列词语注音:
缠络()渊博()确凿()纳凉()
枇谷()珊瑚()菜畦()倜傥()
2、根据拼音书写相应的汉字:
人声dIng沸(无人jidn赏()骨sui()
yongzh6ng()竹shGi()收lidn()
3、文学常识填空: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体裁9
这种文体的最重要特点是,文中的“我”指
(2)《朝花夕拾》的原名是,作者用“朝花夕拾”
为这本集子取名的原因是o
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原名,
字,是浙江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家、家。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
他写的选自散文诗集《》的散文《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文后的题:
不必说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
的桑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
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娱蚣;还有斑螫,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
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
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
甚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恰当的一组是()o
a、碧绿高大光滑紫红
b、碧绿光滑高大紫红
c、紫红高大光滑碧绿
d、紫红光滑高大碧绿
2、对“不必说……与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
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o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
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o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
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
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4、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
,后写,再写;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
再写;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5、这段文字中的哪句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6、仿写“不必说……与不必说……单是
三、拓展延伸
一只贝,和别的贝一样,长年生活在海里,海水是咸的,又有着
风浪的压力;嫩嫩的身子就藏在壳里。壳的样子很体面,涨潮的时候,
总是高高地浮在潮的上头。有一次,他们被送到海岸,当海水又哗哗
地落潮去了,却被永远地留在沙滩,再没有回去。蚂蚁、虫子立即围
拢来,将他们的软肉啮掉,空剩着两个硬硬的壳。这壳上都曾经投影
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
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现在他们生命结束了!这光洁的壳上还留着
这色彩和线条。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发现了好看的壳,捡起来,拿花丝线串着,
系在脖项上。人都在说,这孩子多么漂亮!这漂亮的贝壳!
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时候,
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
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
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
他默默的,他说不出来。
他被埋在沙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他还在沙滩上,壳已
经破烂,很不完全了。
孩子们又来到沙滩上玩耍。他们玩腻了那些贝壳,又来寻找更漂
亮的呢。又发现了这一只贝的两片瓦砾似的壳,用脚踢飞了。但是,
同时在踢开的地方,发现了一颗闪光的东西,他们拿着去见大人。
“这是什么西?”
“这是珍珠!嗨,多稀罕一颗大珍珠!”
“珍珠?这是哪儿来的呢?”
“这是石子钻进贝里,贝用血和肉磨制成的。啊,那贝壳呢?这
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旋涡()()啮掉()围拢()瓦砾()
2、贾平凹曾写过另一篇文章《丑石》,写一块大石头平时没人注
意,人们干各种活都因其丑而不屑用它,后来一位科学家发现了它,
认定是一块陨石,便找人把它运到省城,成了一个科研的成品。丑石
和这只贝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3、珍珠的形成过程给这只贝带来了什么?起初是什么?后来是
什么?
4、“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为什么“可怜”,
又为什么“可敬”?
5、结尾处,“孩子们重新去沙滩找它“,“它”指代什么?孩子们
为什么“重新”去找“它”?
K参考答案工
一、基础、积累与应用
1chanludyuanboquezaonaliangblgush
anhlicaiq1titang
2、鼎鉴臃肿筛髓敛
3、《朝花夕拾》散文形散神聚鲁迅
《旧事重提》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
“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
鲁迅周树人豫才绍兴文学家史学家革命家《野草》
《风筝》
二、阅读理解
1、b
2、b
3、b
4、植物、动物、植物、整体、局部、味觉、听觉(触觉)
5、有无限趣味。
6、仿写略。
三、拓展延伸
1,xuanwonie16ng1i
2、相同之处:由最初的无人理解,到后来被发现其价值,受到
重视。不同之处丑石本身具有科研价值,而贝则经历了苦痛才形成了
珍珠,当人们发现珍珠时它却破碎消失了。
3、起初是内在的折磨和人们的鄙弃,后来是人们的理解和敬佩。
4、可怜是指它遭受了别的贝体验不到的苦痛。
可敬是指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制造了灿烂璀璨的珍珠。
5、那只贝。因为它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制造了灿烂璀璨的珍珠,
令孩子们同情和敬佩。
【资料链接】
程树榛《追寻伟人的足迹》(《中国校园文学》2002年第3期)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
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篇3
【学习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⑵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⑴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
⑵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
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
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
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
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
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同学们,当你们度过了金色的童年以后,
现在回想起来,一定会感到童年生活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不过,你们
可曾想过,在封建社会,小朋友们是怎样度过自己的童年的呢,他们
的学习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
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
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
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二、正课
1、质疑: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
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
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
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2、质疑: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
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1〜9自然
段)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10〜24自然段)
⑶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读课文第1自然段)质疑:
⑴这段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⑵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
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
(1)交代了回忆百草园的缘由。
⑵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
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
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
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
不矛盾。
4、质疑: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⑴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
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
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⑵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⑶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①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
荚树,紫红的桑黄,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螫,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
肿的根。
④有好吃的(味觉):有桑黄,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⑸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
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
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6)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
“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
分贴切。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读3〜6自然段)质疑: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
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6、(读7、8自然段)质疑: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
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
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
“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
的无穷乐趣。
7、(读第9自然段)质疑:“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
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
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
一个也无法肯定。
8、质疑:“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私塾
的反感。
9、质疑: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四、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
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
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五、板书
景物(美好)
百草园故事(神奇)乐园对自然的热爱
捕鸟(有趣)
第二课时
[nextpage]
一、预习
1、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质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美,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动人,百草园里捕
鸟是那么好玩,这确实是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儿童的乐
园。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三味书屋是否也是儿童的乐园呢?
三、正课
1、质疑: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
人。
2、质疑: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
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
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
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3、质疑:“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
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
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
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4、质疑: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
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东西,能自由
自在地玩耍。而这个园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
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
不能太多,时间也不能太久。
5、质疑: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
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
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
建教育的不满。
6、质疑: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讨论并归纳: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
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
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7、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
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
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
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
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
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渗透着强烈的爱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篇4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
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
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
“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
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
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
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
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
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
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
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
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
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
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
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
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
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
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
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
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
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
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
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
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
和相关语句。)
⑵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二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
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
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⑶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
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
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
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
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
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
“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
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
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
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
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二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
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
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K教学要点工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
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K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
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
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
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
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
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
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
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
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
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
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js61-63水平四-拳击-直拳进攻组合练习教学设计 pdf格式 八年级上学期 体育与健康 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资料第3套
- 第二单元第十课《加入文本及图片》-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 大型仪器服务平台升级改造硬件配置与资源需求
- 2025至2030年中国油漆专用树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项目发展计划
- 第八章 走进国家-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实例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湘教版
- 4.2 角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2025年幼儿园小班美术标准教案《漂亮的衣服》
- 2025年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软压光机计算说明
- 森林防火安全责任书(施工队用)
- 《汽车性能评价与选购》课程设计
- 35kV绝缘导线门型直线杆
- 水库应急抢险与典型案例分析
- 49式武当太极剑动作方位
- 工程成本分析报告(新)
- 国际学术会议海报模板16-academic conference poster model
- 经典诵读比赛评分标准【精选文档】
- 高值耗材参考目录
- 步兵战斗动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