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审题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试题呈现方式应对策略经典例题)高考地理关键问题的指导与训练_第1页
第四部分审题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试题呈现方式应对策略经典例题)高考地理关键问题的指导与训练_第2页
第四部分审题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试题呈现方式应对策略经典例题)高考地理关键问题的指导与训练_第3页
第四部分审题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试题呈现方式应对策略经典例题)高考地理关键问题的指导与训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部分审题能力——全面获取信息1.全面获取信息从信息在解题过程作用看,(在初步浏览试题材料后)全面获取信息首先是获取试题“设问”信息,“设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获取信息指向性”上,主要包括问题的行为动词、设问的中心、以及设问中提供的一些修饰性词语,如表示时间、地点、角度、程度等等。其次是获取试题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即根据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材料中的信息建立联系,全面的获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2.信息解读(1)试题设问解读:=1\*GB3①设问的行为动词不同,答题要求不同。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说明;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2\*GB3②设问的修饰性词语,引导我们从特定的时空的视角去解读问题,组织答案。当设问中出现时间时,答案要点往往与该时间相联系的地理要素(风、降水季节变化、昼夜差异、等)相关;当设问中出现地点时,答案要点往往与该区域特征相关;当设问中出现表示程度的词语时,答案要点必须与该“程度”相关。=3\*GB3③设问的对象,试题中设问对象往往是具体的,要求考生由具体到概括(农业),找到相应地理原理或规律,结合材料信息组织答案。例如分析区域分布有某植物的区位条件,考生应能由具体的某植物,到概括(农业),进而找到知识“农业区位及其变化”,结合试题所给信息,得出区域气候、地形等区位条件,正确组织答案。(2)试题信息呈现解读:①地理文字信息:试题中出现的相对独立的文字材料、地图及表格的引文或说明等。重点是解读出地理要素在材料中文字表达,并理清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②地理图像信息:各种类型的图像所提供的信息,解读顺序通常为“先图名,再图例,后图中”。③地理表格信息:指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地理数据材料信息及数据的属性、单位和类别等信息;表格中展示的各项地理要素通常具有相关性,解答时要注意表格组成要素及其数值变化,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数据间的相关性分等。3.学生在审题环节中提取信息能力存在的薄弱点主要有哪些=1\*GB3①学生基于地理图像获取信息的规范性较弱,空间想象能力不强;=2\*GB3②从试题信息(具体地理事物)到地理要素(概括)不能正确归纳;③对试题设问的审读粗糙,不能全面提取设问信息。4.应对策略结合实际学情,教师精心设计(选择)地理试题,加强训练。规范审题流程,细化对试题设问的审读,以设问要求引领对试题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进行分析、判断、比较,最后组织规范地理语言,完成答题。5.典型例题:雪花的形态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温度和湿度。根据国际研究,树枝状“最美雪花”多在10℃~20℃的环境中形成,同时需要充足的水汽补给以及较为漫长的生长时间。下图示意1月份平均气温14℃至18℃区域分布。据此回答1~2题。1.图中四地最有条件发育成最美雪花的是A.甲B.乙C.丙 D.丁2.该地能发育成最美雪花的原因是A.西北季风迎风坡降雪B.地势起伏大,水热差异大C.沿岸暖湿气流影响大D.空气洁净,环境质量好读巴尔喀什湖地区示意图,完成3~4题。3.巴尔喀什湖对该地区起的作用是A.提供沿岸农业丰富的灌溉水源 B.活跃该地区水循环C.是沙漠向南扩展的天然屏障 D.对沿岸河流起调节作用4.甲河入湖口的三角洲形态比乙河入湖口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A.甲河下游地势平坦B.乙河沿途植被覆盖良好C.乙河入湖处湖面狭小D.甲河流量更大农用地膜是指直接覆盖于栽培畦或近地面的薄型农膜。由于不同颜色的地膜对光谱的吸收和反射率不同,对农作物生长及杂草、病虫害、地温的影响也不一样。据此回答5~6题。地膜类型透光率无色透明地膜90%以上白色地膜40%左右黑色地膜1%~3%5.夏季,可以起到明显降低地温、抑制杂草的地膜类型为A.无色透明地膜B.白色地膜C.黑色地膜D.银色地膜6.春季,华北平原农田中的白色地膜除保温作用外,还可以起到的特殊作用是A.保土B.除草C.增色D.抑盐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模式。读图完成7~9题。7.图中①②③曲线代表的城市依次是A.东京纽约伦敦 B.东京伦敦纽约 C.伦敦纽约东京 D.伦敦东京纽约8.促进城市进入低密度弥漫型城市居住模式的主要原因是A.制造企业外迁 B.家庭汽车普及C.城市人口剧减 D.城市经济衰退9.②城市从低密度弥漫型城市居住模式逐渐演化成另一种新的城市居住模式的时间约在A.1950-1960年之间 B.1960-1970年之间C.1970-1980年之间 D.1980-1990年之间10.影响图中岛链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洋流流向 B.板块运动 C.径流分布D.火山喷发11.(原创)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良渚水利工程遗址所在地位于浙江省太湖平原,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坝体材料为“草裹泥”——使用当地沼泽低地中生长的荻草和芦苇,将一块块淤泥像包粽子那样包起来,再用芦苇条绑扎牢固。一层层堆叠在洪水的冲击面,在草裹泥上覆盖黄土。可抵御本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1)从地形方面说明良渚水利工程坝体建设选址的合理性。(2)分析坝体采用“草裹泥”的合理性。(3)良渚水利工程建成后,推测对当时当地居民生产与生活环境的影响。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主要由五大半岛和128个岛屿组成,面积近40平方千米,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其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为0.53℃,最冷月(9月)平均气温为16.4℃。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年盛行东南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但并没有形成风积地貌。图a为拉斯曼丘陵位置示意图,图b为拉斯曼丘陵多年气温统计图。(1)描述拉斯曼丘陵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2)说明该地9月月均温最低的成因。(3)分析该地多大风却没有形成风积地貌的原因。(4)推测拉斯曼丘陵上的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A2.C3.B4.D5.C6.D7.A8.B9.C10.A11.(1)高坝主要建在山与山之间的谷口,封堵山谷里的水;低坝连接平原上的孤丘,减少工程量,形成较大库容;11条水坝按海拔高低,形成了两道防护体系。(2)淤泥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山洪无法渗透;草裹泥本身体量很小,可塑性好,与外面草茎贴合紧密,堆垒后,贴合紧密,坝体结实;在水坝附近沼泽低地取材,节省运输支出;同时挖出淤泥,加大库容。(3)抵御洪水;水运;灌溉;蓄水;防止居住地积水,降低地面湿度。12.(1)全年气温较低(长冬无夏);各月均温夏半年变化幅度大,冬半年变化幅度小;极端最高温变化幅度小,极端最低温变化幅度大。(2)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有极夜现象;冬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