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师大附中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5小题,共16分)1.(2分)下列加点字读音和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深霄(xiāo)潺(chán)潺依傍(bàng)前仆(pú)后继 B.呜咽(yè)中(zhòng)伤勾(gòu)当摩肩接踵(zhǒng) C.漩(xuán)涡晌(shǎng)午翘(qiào)首不言而谕(yù) D.校(jiào)对惘(máng)然蛮横(hèng)无动于忠(zhōng)2.(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东山之所以得名的原因,缘于明朝的韦公公在广州东边的山岗上建起东山寺(永泰禅寺),还给自己立了个像。 B.饮凉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以此来降低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C.粤剧不仅是我国南方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剧种,甚至也是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于它产生于广东,所以被称为粤剧。 D.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六榕寺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的见证。3.(2分)下列对作品内容、主题或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词运用了反语,将英法两国偷盗抢掠的行径描述为巨大功绩,充满讽刺意味。 B.《故乡》中聪明活泼的闰土变得辛苦麻木,豆腐西施杨二嫂变得辛苦恣睢,他们的变化体现了辛亥革命后封建残余对底层人民在思想上的禁锢和经济上的压迫。 C.《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都是回忆性散文,前者通过对比藤野先生与学生会干事,塑造了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形象;后者先抑后扬,塑造了一个粗俗但善良的妇女形象。 D.《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和《白杨礼赞》都是散文,都是借景抒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描写,突出所咏之物的特点,从而寄寓自己的思考、情感。4.(2分)下列文学常识或作品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转述功德的文字;“说”是古代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表”是中国古代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B.《中国石拱桥》“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音,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 C.用典是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登幽州台歌》和《雁门太守行》中“幽州台”和“黄金台”其实是同一个典故,指的是燕昭王为招纳贤才置黄金于台上这一历史事件。 D.消息是新闻的一种,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理想的消息应为“倒金字塔”结构,有真实、及时、简明的特点。5.(8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剪纸,又叫刻纸,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在纸上剪刻出丰富多样的花纹。剪纸可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的民俗活动。剪纸艺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材料二】:上海剪纸,2009﹣2010年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博会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奚小琴女士和其“85后”年轻弟子、徐汇区传承人石勤玲在上海非遗老字号展区与观众进行互动。一剪一世界,一刀一乾坤,随着剪刀上下纷飞,不一会儿,生动的动物形象跃然纸上。【材料三】:(1)请根据材料一,用简明的语言给“剪纸”下定义。(2)假如你是一名校园小记者,要对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请根据材料二,以了解剪纸艺术传承现状为目的,设计一个采访问题,注意语言得体。(3)请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材料三剪纸作品的画面。二、古诗文默写6.(4分)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2)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定风波》)(4),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6),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7.(4分)根据提示,补充诗句。用典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可以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一句表明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一句极力赞颂孙权的少年有为,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三、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46分)(5小题,16分)8.(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或遇其叱咄或王命急宣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无从致书以观生以乡人子谒余(2)把“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成现代汉语。(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段写作者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各种艰难,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B.第二段作者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察言观色,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C.第三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逐一形成鲜明对比。D.第四段多角度表现马生的善学,马生将归见其亲,写此文扣合题目“序”之赠别用意。9.(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中书舍人卢儒字为己,号重斋,昆山人。博学能文,善笔札。文学韩柳,书法欧颜。自负甚高,诚亦时流罕及。或请文稿,曰:“吾有腹稿耳。吾昔备顾问翰林,一日上促《雪赋》急,诸公未即就,小子一扫,萧状元见之,吐舌走去。”其文今多不传。一日,乡显宦往候之,读书阁中,久不出。其子侄请之至再,曰:“客候久矣。”遽答之曰:“尔何知彼曾读何书来①!”(节选自《水东日记》)【注释】①来:句尾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咧”。(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书法欧颜②诚亦时流罕及(2)结合原文,说说哪些事情表现出卢重斋“自负甚高”。10.(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1)对这两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是格律诗,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工整。B.两首诗作者都写了战斗的经历以及被俘处境。C.两首诗都表现出作者此时复杂纷乱的心绪。D.两首诗都是以昂扬收尾表达出为国献身精神。(2)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中任选一句,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四、(8小题,共30分)11.(13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⑤中国人是在发展着“自欺力”。⑥“自欺”也并非新东西,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节选自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材料二】:①《韩非子》说赛马在于“不耻最后”。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了。②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③我有时去看看运动会。竞走时,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这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④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⑤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国家,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摘编自鲁迅《最先与最后》)【材料三】:①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旦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务空名,不怕艰苦,脚踏实地,尽力工作。其实,从古至今,又何尝缺乏这样的人呢?②陈景润默默无闻数十年,在六平方米的狭隘小屋里,就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几麻袋草稿纸,在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取得重大突破,。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在中国当时艰难的环境中,搞出了“两弹一星”,让世界惊叹,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如果觉得这些人离我们太遥远了,那不妨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凡是成绩突出者,凡是业务精湛者,凡是有一技之长者,哪一个不是通过埋头苦干而取得的呢?③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摘编自王立群《中国的脊梁》)(1)下列说法符合材料一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开头连举三个事实,为下文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树立了靶子。B.相信“地大物博”,相信国联,甚至“求神拜佛”,这都是中国人不自信、自欺的体现。C.文章指出所谓的“正史”,往往只记载帝王将相的“家谱”,并不记录“中国的脊梁”。D.“自欺力”是对“自信力”的仿拟,指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现象,又有风趣的讽刺效果。(2)下列关于“不耻最后”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二意思的一项是A.《韩非子》中“不耻最后”意为在赛马中不因为跑到最后一名为感到羞耻。B.鲁迅批判的“不耻最后”是指那些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的逃跑者。C.第一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解释了国民“不耻最后”导致外族入侵的结果。D.“不耻最后者”和见到“不耻最后者”肃然起敬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脊梁。(3)下列关于三则材料中的论证手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材料一第③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自信力”和“他信力”在表现上的不同。B.材料二用“鸟兽散”比喻群众略见危机便逃跑的卑怯,论证中国人不敢“不耻最后”。C.材料三引用鲁迅的话作道理论证,论证了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中国的脊梁”的诸多表现。D.材料二举陈景润的例子,论证业务精湛、有一技之长者都是通过埋头苦干而取得的观点。(4)请分析材料二第①②段对“不耻最后”这一现象论证的思路。12.(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俄罗斯性格【苏联】阿•托尔斯泰①我的朋友伊戈尔年轻健壮,十分出众。每当他从坦克炮塔里钻出来的时候,简直犹如战神!但在库尔斯克那场猛烈的战斗中,伊戈尔中尉那辆坦克不幸被德国鬼子的一颗炮弹击中,他虽然活了下来,但脸被烧得模糊不清。八个月之后递给他一面镜子的护士特过身去,哭了起来,而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他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于是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②他下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了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转过身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路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母亲正在暗淡的灯光下准备晚饭,她还是披着那条黑色的披巾,但老多了,耸着消瘦的肩⋯⋯他明白,决不能让她受惊,决不能让那张熟悉的、年老脸因绝望而战栗。③好吧,就这样吧!于是他敲了敲房门,母亲在门里答应着:“谁?”“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他回答说,他的心猛烈地跳动着。不,母亲没有听出是他的声音,他自己也仿佛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声音,他的声音在多次手术之后已经变得沙哑、沉闷、含糊不清了。④“亲爱的,你有什么事吗?”她问。“我给您带来了您儿子伊戈尔中尉的问候。”这时候她打开门,跑向他,一把抓住了他的双手。“我的伊戈尔还活看?他好吗?亲爱的,你快进屋坐吧。”伊戈尔坐在桌旁的一条长凳上。当年他坐在这个地方时,腿还够不着地板。那时候,母亲常常摸着他的头,说道:“吃吧,好儿子。”⑤不一会儿,他的父亲回来了,这些年来也衰老了许多,他的胡须好像撒上一层面粉,他看了看客人,在门口踩了踩破毡靴,不慌不忙地解开了围巾,脱下短皮袄,然后走到桌子跟前,握了握客人的手。啊,多么熟悉的、宽阔的、慈父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经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⑥伊戈尔中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伊戈尔中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看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⑦他被安排在大炕上睡觉。三月的风在屋顶上呼啸着,父亲在隔板后面打着酣,母亲辗转反侧叹息着,久久没有入睡,中尉俯伏而卧,把脸理在手掌里。⑧第二天早上,木柴燃烧的噼啪声惊醒了他,母亲悄悄地在炉边忙活着,他的皮靴已刷干净放在门边,他那当初从家里带到战场上的包脚布也已洗干净,挂在晾衣绳上……⑨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⑩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⑪“你好,我的宝贝儿子,我害怕给你写信,我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你那儿来过一个人,是个非常好的人,只是面貌太丑,他本想在这儿住几天,可是马上就又走了。孩子,从那时起,晚上我就总睡不着觉,我总以为,是你回来了。你父亲为此责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太婆真是老糊涂了,他要是我们的儿子,他会不认我们吗?⋯⋯是他的话,干嘛要隐瞒呢,有这样一张脸,就像到我们家来的那个人一样,是应该值得骄傲的。他尽量要说服我,可是作为母亲的心总是觉得,这个人就是你,是你回来看我们啦⋯⋯亲爱的伊戈尔,给我来个信吧,你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或者是我真的发疯了……”⑫伊戈尔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你真是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吧。请求她原谅你,别让她再难过了……你这副模样她是不会嫌弃的……”⑬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无礼,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⑭过了几天,我和伊戈尔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中尉同志,有人找您。”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心情激动,忐忑不安,一直咳嗽不停。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⑮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护士“转过身去,哭了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伊戈尔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自己的尊严,伊戈尔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墓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C.伊戈尔敲门时,文中写到“他的心猛烈地跳动着”,这是因为他怕母亲听出自己的声音,得知自己受伤的事实。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其中,母子相认是动人的情节,更能表现主题。(2)结合文段,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了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3)文学作品中的“伏笔”,指的是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伏笔并说说其作用。(4)作者在小说结尾对“俄罗斯性格”进行了诠释,请从伊戈尔、父亲或母亲中任选一个,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对“俄罗斯性格”的理解。第三部分写作(共50分)13.(50分)当我们拘于一室时,往往缺少了发现的眼光,当我们走出日常的生活,走进自然,走向未知,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请以《不一样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1)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毕业学校名。(2)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附加题(8分)1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邓发、林伯渠、徐海东等。 B.《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主人公祥子老实、健壮、坚忍,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自己能养活自己,不受车厂老板盘剥。 C.《海底两万里》想象丰富,全书用第三人称,语言平实,将科学与文学巧妙地结合,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和非凡的想象力。 D.《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创作的文学巨著,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15.某学生阅读了《水浒传》的两个片段,并据此制作了小说人物卡片。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甲】天色微明,只见A_____大踏步走入店里来,高声叫道:“店小二,那里是金老歇处?”小二道:“金公,A_____在此寻你。”金老引了女儿,挑了担儿,作谢A_____,便待出门。店小二拦住道:“金公,那里去?”A_____问道:“他少了你房钱?”小二道:“小人房钱,昨夜都算还了;须欠郑大官人典身钱,着落在小人身上看他哩。”A_____道:“郑屠的钱,洒家自还他,你放了老儿还乡去!”那店小二那里肯放。A_____大怒,叉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两个当门牙齿。小二爬将起来,一道烟跑向店里去躲了。店主人那里敢出来拦他。金老父女两个,忙忙离了店中,出城自去寻昨日觅下的车儿去了。且说A_____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投状元桥来。【乙】ㅤㅤ……行不得十数步,只听的背后有人叫骂道:“黑杀才!今番来和你见个输赢!”B_____回转头来看时,便是那人,脱得赤条条地,匾扎起一条水裩儿,露出一身雪练也似白肉;头上除了巾帻,显出那个穿心一点红俏儿来。在江边独自一个,把竹篙撑着一只渔船赶将来,口里大骂道:“千刀万剐的黑杀才!老爷怕你的不算好汉,走的不是好男子!”B_____听了大怒,吼了一声,撇了布衫,抢转身来。那人便把船略拢来凑在岸边,一手把竹篙点定了船,口里大骂着。B_____也骂道:“好汉便上岸来。”那人把竹篙去B_____腿上便搠。撩拨得B_____火起,托地跳在船上。说时迟,那时快。那人只要诱得B_____上船,便把竹篙望岸边一点,双脚一蹬,那只渔船一似狂风飘败叶,箭也似投江心里去了。AB姓名①②情节概括③④性格特点⑤⑥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师大附中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5小题,共16分)1.(2分)下列加点字读音和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深霄(xiāo)潺(chán)潺依傍(bàng)前仆(pú)后继 B.呜咽(yè)中(zhòng)伤勾(gòu)当摩肩接踵(zhǒng) C.漩(xuán)涡晌(shǎng)午翘(qiào)首不言而谕(yù) D.校(jiào)对惘(máng)然蛮横(hèng)无动于忠(zhōng)【解答】A.有误,“深霄”的“霄”应写作“宵”,“前仆后继”的“仆”读作“pū”;B.正确;C.有误,“翘首”的“翘”读作“qiáo”,“不言而愉”的“愉”写作“喻”;D.有误,“惘然”的“惘”读作“wǎng”,“无动于忠”的“忠”写作“衷”。故选:B。2.(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东山之所以得名的原因,缘于明朝的韦公公在广州东边的山岗上建起东山寺(永泰禅寺),还给自己立了个像。 B.饮凉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以此来降低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C.粤剧不仅是我国南方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剧种,甚至也是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于它产生于广东,所以被称为粤剧。 D.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六榕寺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的见证。【解答】A.句式杂糅,“之所以”或“的原因”删去其中一个;B.搭配不当,把“降低”改为“减少”;C.逻辑不当,应该先介绍称为粤剧的原因,再说是广东的地方剧种,最后说是南方影响较大的剧种,应该由小到大,层层递进;D.正确。故选:D。3.(2分)下列对作品内容、主题或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词运用了反语,将英法两国偷盗抢掠的行径描述为巨大功绩,充满讽刺意味。 B.《故乡》中聪明活泼的闰土变得辛苦麻木,豆腐西施杨二嫂变得辛苦恣睢,他们的变化体现了辛亥革命后封建残余对底层人民在思想上的禁锢和经济上的压迫。 C.《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都是回忆性散文,前者通过对比藤野先生与学生会干事,塑造了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形象;后者先抑后扬,塑造了一个粗俗但善良的妇女形象。 D.《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和《白杨礼赞》都是散文,都是借景抒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描写,突出所咏之物的特点,从而寄寓自己的思考、情感。【解答】ABC.正确;D.《白杨礼赞》和《一棵小桃树》是托物言志,不是借景抒情。故选:D。4.(2分)下列文学常识或作品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转述功德的文字;“说”是古代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表”是中国古代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B.《中国石拱桥》“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音,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 C.用典是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登幽州台歌》和《雁门太守行》中“幽州台”和“黄金台”其实是同一个典故,指的是燕昭王为招纳贤才置黄金于台上这一历史事件。 D.消息是新闻的一种,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理想的消息应为“倒金字塔”结构,有真实、及时、简明的特点。【解答】ACD.正确;B.有误,这个句子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故选:B。5.(8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剪纸,又叫刻纸,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在纸上剪刻出丰富多样的花纹。剪纸可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的民俗活动。剪纸艺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材料二】:上海剪纸,2009﹣2010年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博会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奚小琴女士和其“85后”年轻弟子、徐汇区传承人石勤玲在上海非遗老字号展区与观众进行互动。一剪一世界,一刀一乾坤,随着剪刀上下纷飞,不一会儿,生动的动物形象跃然纸上。【材料三】:(1)请根据材料一,用简明的语言给“剪纸”下定义。(2)假如你是一名校园小记者,要对非遗传承人进行采访。请根据材料二,以了解剪纸艺术传承现状为目的,设计一个采访问题,注意语言得体。(3)请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材料三剪纸作品的画面。【解答】答案:(1)示例:剪纸是以纸为主要材料,用剪刀或刻刀进行创作的给人视觉透空享受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2)示例:您能介绍一下剪纸艺术传承的现状吗?(3)示例:这幅剪纸作品的主体是一名滑雪运动员,他身后的飘带上写着“BEIJING2022”和变形的“冬”字及奥运五环形象,剪纸左右两侧点缀着飘洒的雪花,彰显出冰雪运动的魅力。二、古诗文默写6.(4分)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解答】答案:(1)蜡炬成灰泪始干(2)弓如霹雳弦惊(注意“霹雳”的书写)(3)何妨吟啸且徐行(注意“啸”的书写)(4)瀚海阑干百丈冰(注意“瀚”的书写)(5)溪云初起日沉阁(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7.(4分)根据提示,补充诗句。用典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可以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表明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极力赞颂孙权的少年有为,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解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注意“鍪”的书写)三、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46分)(5小题,16分)8.(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A.或遇其叱咄或王命急宣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无从致书以观生以乡人子谒余(2)把“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成现代汉语。(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一、二段写作者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各种艰难,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B.第二段作者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察言观色,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C.第三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逐一形成鲜明对比。D.第四段多角度表现马生的善学,马生将归见其亲,写此文扣合题目“序”之赠别用意。【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A.有时;B.所以/旧的,原来;C.并且/将近;D.来/凭借。故选:A。(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缊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以,因为;足,值得;乐者,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这类的供奉。句意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和“害羞”没丝毫关系,体现作者尊师重道。故选:B。答案:(1)A(2)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3)B9.(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中书舍人卢儒字为己,号重斋,昆山人。博学能文,善笔札。文学韩柳,书法欧颜。自负甚高,诚亦时流罕及。或请文稿,曰:“吾有腹稿耳。吾昔备顾问翰林,一日上促《雪赋》急,诸公未即就,小子一扫,萧状元见之,吐舌走去。”其文今多不传。一日,乡显宦往候之,读书阁中,久不出。其子侄请之至再,曰:“客候久矣。”遽答之曰:“尔何知彼曾读何书来①!”(节选自《水东日记》)【注释】①来:句尾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咧”。(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书法欧颜效仿②诚亦时流罕及确实,实在(2)结合原文,说说哪些事情表现出卢重斋“自负甚高”。【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①句意:书法效仿欧阳询颜真卿的风格。法:效仿;②句意:确实也是世俗之辈很难比得上的。诚:确实,实在。(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吾有腹稿耳。吾昔备顾问翰林,一日上促《雪赋》急,诸公未即就,小子一扫,萧状元见之,吐舌走去”可概括,卢重斋认为自己写文章有有腹稿,写文章非常快速;根据“一日,乡显宦往候之,读书阁中,久不出。其子侄请之至再,曰:‘客候久矣。’遽答之曰:‘尔何知彼曾读何书来’可知,正在阁中读书的卢重斋在乡里显达的官员前去探望他时,很久都没有出来,并表示不知道乡里显达的官员读过什么书,借此表达出卢重斋认为乡里显达的官员在思想境界上及读书修养上不如自己。答案:(1)①效仿;②确实,实在。(2)①认为自己写文章有有腹稿,写文章一挥而就;②卢重斋不把乡里显达的官员放在眼里,乡里显达的官员前去探望他时,他很久都没有出来,认为乡里显达的官员在思想境界上及读书修养上不如自己。10.(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1)对这两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A.两首诗都是格律诗,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工整。B.两首诗作者都写了战斗的经历以及被俘处境。C.两首诗都表现出作者此时复杂纷乱的心绪。D.两首诗都是以昂扬收尾表达出为国献身精神。(2)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中任选一句,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都抒发了作者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都作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故选:C。(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意思是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答案:(1)C(2)《过零丁洋》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别云间》作者通过想像(虚写),表达了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或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译文:【甲】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乙】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四、(8小题,共30分)11.(13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⑤中国人是在发展着“自欺力”。⑥“自欺”也并非新东西,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节选自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材料二】:①《韩非子》说赛马在于“不耻最后”。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拼命奔驰,则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箴了。②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③我有时去看看运动会。竞走时,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预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这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④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⑤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国家,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摘编自鲁迅《最先与最后》)【材料三】:①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旦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务空名,不怕艰苦,脚踏实地,尽力工作。其实,从古至今,又何尝缺乏这样的人呢?②陈景润默默无闻数十年,在六平方米的狭隘小屋里,就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几麻袋草稿纸,在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取得重大突破,。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在中国当时艰难的环境中,搞出了“两弹一星”,让世界惊叹,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如果觉得这些人离我们太遥远了,那不妨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凡是成绩突出者,凡是业务精湛者,凡是有一技之长者,哪一个不是通过埋头苦干而取得的呢?③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摘编自王立群《中国的脊梁》)(1)下列说法符合材料一意思的一项是DA.作者在文章开头连举三个事实,为下文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树立了靶子。B.相信“地大物博”,相信国联,甚至“求神拜佛”,这都是中国人不自信、自欺的体现。C.文章指出所谓的“正史”,往往只记载帝王将相的“家谱”,并不记录“中国的脊梁”。D.“自欺力”是对“自信力”的仿拟,指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现象,又有风趣的讽刺效果。(2)下列关于“不耻最后”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二意思的一项是CA.《韩非子》中“不耻最后”意为在赛马中不因为跑到最后一名为感到羞耻。B.鲁迅批判的“不耻最后”是指那些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的逃跑者。C.第一段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解释了国民“不耻最后”导致外族入侵的结果。D.“不耻最后者”和见到“不耻最后者”肃然起敬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脊梁。(3)下列关于三则材料中的论证手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材料一第③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了“自信力”和“他信力”在表现上的不同。B.材料二用“鸟兽散”比喻群众略见危机便逃跑的卑怯,论证中国人不敢“不耻最后”。C.材料三引用鲁迅的话作道理论证,论证了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中国的脊梁”的诸多表现。D.材料二举陈景润的例子,论证业务精湛、有一技之长者都是通过埋头苦干而取得的观点。(4)请分析材料二第①②段对“不耻最后”这一现象论证的思路。【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有误,举出事实并非树立靶子,是为对方反驳论据打下基础。B.有误,文中此类内容是中国人不自信、信他的体现。C.有误,结合原文“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可知“并不记录‘中国的脊梁’”理解有误。D.正确。(2)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第一段没有摆事实。故选:C。(3)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材料三引用鲁迅的话,是举例论证。故选:C。(4)阅读材料二的第①②段可知,开篇引用古典“不耻最后”,指出“不耻最后”的来源和意义,引出国人将其奉为处世金箴的现象。然后集中阐述了中国人的心理特质,指出中国人“不为最先”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从而导致社会停滞不前。答案:(1)D(2)C(3)C(4)开篇引用古典,指出“不耻最后”的来源和意义,引出下文国人将其奉为处世金箴的现象。然后阐述了中国人的心理特质,指出中国人“不为最先”也不敢“不耻最后”,从而导致社会停滞不前。12.(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俄罗斯性格【苏联】阿•托尔斯泰①我的朋友伊戈尔年轻健壮,十分出众。每当他从坦克炮塔里钻出来的时候,简直犹如战神!但在库尔斯克那场猛烈的战斗中,伊戈尔中尉那辆坦克不幸被德国鬼子的一颗炮弹击中,他虽然活了下来,但脸被烧得模糊不清。八个月之后递给他一面镜子的护士特过身去,哭了起来,而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他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于是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②他下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了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转过身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路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母亲正在暗淡的灯光下准备晚饭,她还是披着那条黑色的披巾,但老多了,耸着消瘦的肩⋯⋯他明白,决不能让她受惊,决不能让那张熟悉的、年老脸因绝望而战栗。③好吧,就这样吧!于是他敲了敲房门,母亲在门里答应着:“谁?”“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他回答说,他的心猛烈地跳动着。不,母亲没有听出是他的声音,他自己也仿佛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声音,他的声音在多次手术之后已经变得沙哑、沉闷、含糊不清了。④“亲爱的,你有什么事吗?”她问。“我给您带来了您儿子伊戈尔中尉的问候。”这时候她打开门,跑向他,一把抓住了他的双手。“我的伊戈尔还活看?他好吗?亲爱的,你快进屋坐吧。”伊戈尔坐在桌旁的一条长凳上。当年他坐在这个地方时,腿还够不着地板。那时候,母亲常常摸着他的头,说道:“吃吧,好儿子。”⑤不一会儿,他的父亲回来了,这些年来也衰老了许多,他的胡须好像撒上一层面粉,他看了看客人,在门口踩了踩破毡靴,不慌不忙地解开了围巾,脱下短皮袄,然后走到桌子跟前,握了握客人的手。啊,多么熟悉的、宽阔的、慈父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经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⑥伊戈尔中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伊戈尔中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看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⑦他被安排在大炕上睡觉。三月的风在屋顶上呼啸着,父亲在隔板后面打着酣,母亲辗转反侧叹息着,久久没有入睡,中尉俯伏而卧,把脸理在手掌里。⑧第二天早上,木柴燃烧的噼啪声惊醒了他,母亲悄悄地在炉边忙活着,他的皮靴已刷干净放在门边,他那当初从家里带到战场上的包脚布也已洗干净,挂在晾衣绳上……⑨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⑩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⑪“你好,我的宝贝儿子,我害怕给你写信,我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你那儿来过一个人,是个非常好的人,只是面貌太丑,他本想在这儿住几天,可是马上就又走了。孩子,从那时起,晚上我就总睡不着觉,我总以为,是你回来了。你父亲为此责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太婆真是老糊涂了,他要是我们的儿子,他会不认我们吗?⋯⋯是他的话,干嘛要隐瞒呢,有这样一张脸,就像到我们家来的那个人一样,是应该值得骄傲的。他尽量要说服我,可是作为母亲的心总是觉得,这个人就是你,是你回来看我们啦⋯⋯亲爱的伊戈尔,给我来个信吧,你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或者是我真的发疯了……”⑫伊戈尔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你真是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吧。请求她原谅你,别让她再难过了……你这副模样她是不会嫌弃的……”⑬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无礼,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⑭过了几天,我和伊戈尔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中尉同志,有人找您。”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心情激动,忐忑不安,一直咳嗽不停。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⑮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BA.小护士“转过身去,哭了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伊戈尔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自己的尊严,伊戈尔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墓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C.伊戈尔敲门时,文中写到“他的心猛烈地跳动着”,这是因为他怕母亲听出自己的声音,得知自己受伤的事实。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其中,母子相认是动人的情节,更能表现主题。(2)结合文段,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了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3)文学作品中的“伏笔”,指的是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伏笔并说说其作用。(4)作者在小说结尾对“俄罗斯性格”进行了诠释,请从伊戈尔、父亲或母亲中任选一个,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对“俄罗斯性格”的理解。【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CD.正确;B.有误,“……为了自己的尊严,伊戈尔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墓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表述错误。从“母亲正在暗淡的灯光下准备晚饭,她还是披着那条黑色的披巾,但老多了,耸着消瘦的……他明白,决不能让她受惊,决不能让那张熟悉的、年老脸因绝望而战栗”可知,伊戈尔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墓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主要是害怕母亲、父亲受到惊吓。故选:B。(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了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里有“积雪、冷空气、冰冷的风”,通过这些景物渲染了寒冷恶劣的环境,把人物内心的凄冷无助的心情很好的烘托了出来,表现了伊戈尔中尉受伤毁容后内心和生活被寒意包围着的生活境况。(3)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理解和分析。从“在吃饭的时候,伊戈尔中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看他握勺的那只……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可知,母亲通过对他的手的观察和握勺的习惯,已感觉到这可能是自己的儿子,这为后文“可是作为母亲的心总是觉得,这个人就是你,是你回来看我们啦……亲爱的伊戈尔,给我来个信吧,你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或者是我真的……”这一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从“母亲辗转反侧叹息着,久久没有入睡”“他的皮靴已刷干净放在门边,他那当初从家里带到战场上的包脚布也已洗干净,挂在晾衣绳”可知,母亲整夜辗转反侧因为感觉这是自己的儿子,天亮后把儿子从家里带去的包脚布洗得干干净净,挂在晾衣绳上,表明她已知道了这人是自己的儿子,母亲细致的观察,独特的感应,表明对儿子的深爱。开启了后面母亲写信的情节。综上分析,可从内容和情感结构等方面来分析伏笔的作用。(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可知,伊戈尔受伤后,没有为自己的毁容而感伤,认为这不影响他再上战场,这是俄罗斯性格中硬汉子的一面。从“母亲正在暗淡的灯光下准备晚饭,她还是披着那条黑色的披巾,但老多了,耸着消瘦的……他明白,决不能让她受惊,决不能让那张熟思的、年老脸因绝望而战栗”可知,伊戈尔回家探亲,因为害怕自己的毁容让母亲伤心,选择了善意的谎言这是俄罗斯性格中柔情的一面。从“我总以为,是你回来了.你父亲为此责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太婆真是老糊涂了,他要是我们的儿子,他会不认我们……是他的话,干嘛要隐瞒呢,有这样﹣张脸,就像到我们家来的那个人一样,是应该值得骄傲的”可知,在俄罗斯性格中,为国牺牲是一种光荣。从“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可知,伊戈尔返队时,受到战友们由衷欢喜的迎接,表明俄罗斯性格中对英雄的崇拜。从“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无礼,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一你们的”可知,在听从“我”的建议后,伊戈尔以受伤的面目真实地和母亲见面,表明俄罗斯性格中的真诚和坦荡。答案:(1)B(2)运用环境描写,通过积雪、冷空气、冰冷的风,写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伊戈尔那时的心情,也象征着伊戈尔中尉受伤毁容后的境遇。(3)第一处伏笔:吃饭的时候,母亲盯着儿子的手,脸上肌肉痛苦地抽动。第二处伏笔:母亲整夜辗转反侧,天亮后把儿子从家里带去的包脚布洗得干干净净,挂在晾衣绳上。作用:表明母亲知道了是自己的儿子,开启了后面母亲写信的情节;母亲细致的观察,独特的感应,表明对儿子的深爱。(4)伊戈尔受伤后,没有为自己的毁容而感伤,认为这不影响他再上战场,这是俄罗斯性格中硬汉子的一面;伊戈尔回家探亲,因为害怕自己的毁容让母亲伤心,选择了善意的谎言,这是俄罗斯性格中柔情的一面;父亲责骂母亲的话中“有这样一张脸,是值得骄傲的”,这表明俄罗斯性格中,为国牺牲是一种光荣;伊戈尔返队时,受到战友们由衷欢喜的迎接,表明俄罗斯性格中对英雄的崇拜;在听从“我”的建议后,伊戈尔以受伤的面目真实地和母亲见面,表明俄罗斯性格中的真诚和坦荡。第三部分写作(共50分)13.(50分)当我们拘于一室时,往往缺少了发现的眼光,当我们走出日常的生活,走进自然,走向未知,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请以《不一样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1)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毕业学校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