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实验中学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实验中学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实验中学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实验中学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实验中学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实验中学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2分)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派遣/谴责期冀/小心翼翼 B.热忱/沈阳溜达/眼尖手溜 C.鄙薄/单薄狭隘/精益求精 D.坍塌/踏实殉职/徇私枉法2.(2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预警屋脊虎视眈眈神采弈弈 B.蜷伏懒惰垂涎三尺大相径廷 C.辩护收敛痴心妄想惊慌失措 D.禁锢惩戒忘下断语混为一谈3.(2分)请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B.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 C.对于重要的文献,他总是不求甚解,反复仔细阅读。 D.值日同学将教室打扫成不毛之地,地面一尘不染,干净整洁。4.(2分)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母亲带了浑身黄色的一只小猫回来。 C.游过这条并不宽的河,我用了大约半小时左右。 D.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5.(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人格是什么?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③一个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A.①⑤④②③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②④①⑤6.(6分)为加深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感情,班级将举办“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班会。下面是班会的活动内容,请你参与。①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出一条活动标语。②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一个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一句诗句,并写出你家乡过这个节日时的两项活动。7.(8分)古诗文默写。(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①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②,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③,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④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⑤终古高云簇此城,。(谭嗣同《潼关》)⑥,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文名句。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②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等是:,。二、阅读与鉴赏(46分)8.(1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B.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C.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攻其后也D.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又数刀毙之(2)翻译“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翻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C.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9.(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②其首,攧③不可去。久之,蛇竟死。頞④视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注释】①觇(chān):探看。②攫(jué):刺。③攧(diān):摔跌。④頞(è):眉心。(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闻崖上有声甚厉:②蛇竟死:(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0.(5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11.(10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尚、风格。家风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的举手投足中,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家庭成员起着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家风好,家道兴;家风差,贻害子孙,家庭必衰。北宋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给家人提出了“自立、读书、清俭、行善”的八字家风,范氏后人代代恪守,出了状元、进士数百名。还有,像孔子的“诗礼庭训”、诸葛亮的“诫子格言”、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朱子家训》等,一直规范、鼓舞着后人立身处世、成长成才。其中的诸多精华,值得发扬光大。(选自《解放军报》2020年1月14日,有删改)材料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什么意思?当时的人有一个常规性说法,叫“天下国家”。意思是天下国家是一体的。怎么个一体法?天下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国家。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天下”的观念,要想拥有天下,必须把每个国家建设好。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呢?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要想把国家建设好,就先要把每个家庭建设好。家之本在身,每一个家庭怎么建设好呢?每一个人“建设”好了,家庭就建设好了。所以,其实孟子讲的是身、家、国、天下这四位一体的关系。从个人角度讲,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梦、家庭梦、国家梦结合在一起。从国家建设角度讲,就是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人民的幸福。把千千万万家庭都建设好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实现。(选自央广网2018年2月15日,有删改)材料三:“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几句简单的歌词,道尽国与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多次强调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千家万户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才能好。和睦的家庭、严正的家教、朴实的家风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我们应该告诉新一代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他们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青少年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希望。我给孩子讲革命先辈的故事,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虽然他现在还无法确切理解牺牲和奉献的意义,但我相信,让他尽早了解党史,感受英雄模范身上的浩然正气,有利于他在成长路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有责任把对党的忠诚根植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培养、教育好下一代,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一代的血脉和灵魂,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故事,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文化基因。孩子从小听着爱国故事长大,日后才能心怀家国,从前人手中接下建设祖国的接力棒,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我们要努力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让孩子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爱国主义信念。(选自《中国建设报》2020年9月1日,有删改)(1)下列有关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风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族成员的举手投足中,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产生着深刻影响。B.“诗礼庭训”“诫子格言”以及《家范》《朱子家训》等,都是古人用来讲述家风规范的。C.家风好,家道兴。家风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D.孟子的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天下”的观念,他认为,要想把国家建设好,就先要把每个家庭建设好。(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弘扬家风,从国家建设角度讲,要把个人、家庭、国家结合在一起;从个人角度讲,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人民的幸福。B.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有了千家万户的良好风气,国家才能兴盛。C.因为少年儿童被称为“在蜜罐里泡大”的一代,所以为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应该从青少年抓起,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D.只有让孩子从小听着爱国故事长大,日后他们才能心怀家国,为建设祖国和共产主义事业继续奋斗。(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谈谈怎样建设良好家风。12.(17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龚今进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②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太阳花经久不衰,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旺盛。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太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新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花蕾。⑤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放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饱满,不遗余力。尽管一朵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们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啊!(选自《作文•初中版》2013年第07期)(1)依据第④段内容,填写下表。时间花的状态日出前日出后即刻开放,开大开圆日落时(2)为什么太阳花能“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4)第②段写太阳花的美丽时,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5)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6)文中的太阳花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写出两点即可)三、写作(共50分)13.(50分)请以《我懂得了》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四、附加题(8分)14.《西游记》目录(摘选)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十二回唐王秉诚修大会观音显圣化金蝉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第十八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大圣降魔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检索摘选的目录,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五行山收孙悟空→→→流沙河收沙悟净15.《艾青诗选》中“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句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的内容是()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却是农民的儿子。 B.“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亲密。 C.“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D.“我”不忘生育之恩,也不忘养育之恩。16.无论是《阿长与<山海经>》中买书送书的长妈妈,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摇头晃脑读书的寿镜吾先生,都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再选择一位《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人物,并写出与他有关的一件事。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实验中学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2分)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派遣/谴责期冀/小心翼翼 B.热忱/沈阳溜达/眼尖手溜 C.鄙薄/单薄狭隘/精益求精 D.坍塌/踏实殉职/徇私枉法【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解答】A.qiǎn/qiǎn,jì/yì;B.chén/shěn,liū/liù;C.bó/bó,ài/yì;D.tā/tā,xùn/xùn。故选:D。2.(2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预警屋脊虎视眈眈神采弈弈 B.蜷伏懒惰垂涎三尺大相径廷 C.辩护收敛痴心妄想惊慌失措 D.禁锢惩戒忘下断语混为一谈【分析】本题考查常见易错字。常见易错字大多是形近字和同音异形字,学生需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多注意积累整理,不断练习运用,切实打牢字词基础。【解答】A.有误,“神采弈弈”的“弈弈”应改为“奕奕”;B.有误,“大相径廷”的“廷”应改为“庭”;C.正确;D.有误,“忘下断语”的“忘”应改为“妄”。故选:C。3.(2分)请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B.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 C.对于重要的文献,他总是不求甚解,反复仔细阅读。 D.值日同学将教室打扫成不毛之地,地面一尘不染,干净整洁。【分析】本题考查成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正确。B.有误,“见异思迁”意思是看见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是贬义词。本句中该词使用不合语境。C.有误,“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本句该词使用与“反复仔细阅读”矛盾。D.有误,“不毛之地”原指不生长庄稼的土地,后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本句用来指打扫后干净的教室,不合语境。故选:A。4.(2分)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B.母亲带了浑身黄色的一只小猫回来。 C.游过这条并不宽的河,我用了大约半小时左右。 D.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有误,一面对两面,可在“提高”前添加“能否”;B.有误,语序不当,将“一只”调至“浑身黄色的”前面;C.有误,语意重复,将“大约”或“左右”删去;D.正确。故选:D。5.(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人格是什么?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③一个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A.①⑤④②③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②④①⑤【分析】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解答】本段文字论述了人格问题。①句首先提出“人格是什么?”,第⑤句是对它的一个回答,所以应该紧随其后,因此可以排除CD两项;②和④句是条件关系的复句,二者应该这样排列:②④,所以可以排除A项。因此整个语段可以这样排列:①⑤③②④故选:B。6.(6分)为加深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感情,班级将举办“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班会。下面是班会的活动内容,请你参与。①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出一条活动标语。②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一个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一句诗句,并写出你家乡过这个节日时的两项活动。【分析】①本题考查拟写标语。围绕“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来写,言简意赅,主题突出,朗朗上口。②本题考查语文知识积累。写出一个熟悉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一句诗句,并写出你家乡过这个节日时的两项活动。言简意赅,表达清晰,符合要求即可。诗句书写正确,没有错别字。【解答】答案:①示例:过传统节日,兴中华美德。②示例:重阳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登高、喝菊花酒7.(8分)古诗文默写。(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①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⑤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文名句。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等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1)①思君不见下渝州②何当共剪西窗烛③淫慢则不能励精④归雁洛阳边⑤秋风吹散马蹄声⑥不知何处吹芦管(2)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点字:罔)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二、阅读与鉴赏(46分)8.(1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B.一狼得骨止止有剩骨C.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攻其后也D.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又数刀毙之(2)翻译“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翻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C.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分析】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不同,攻击/敌人;B.不同,停止/同“只”,只有;C.不同,神情、态度/打算;D.相同,代词,指狼/代词,指狼。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并,一起;故,旧、原来。句意为: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之,结构助词,的;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句意为: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BC.正确;D.有误,文章结尾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并不是记叙,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故选:D。答案:(1)D(2)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3)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4)D9.(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②其首,攧③不可去。久之,蛇竟死。頞④视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注释】①觇(chān):探看。②攫(jué):刺。③攧(diān):摔跌。④頞(è):眉心。(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闻崖上有声甚厉:很,非常②蛇竟死:终于(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分析】参考译文:有个姓张的人偶然在溪谷边行走,忽然听到山崖之上有很大的声音。他在找寻登上山崖的路径探看,看见一条身围如碗的大蛇。大蛇在树丛灌木中摇摆扑打,用它的尾巴击打着柳树,柳枝都被它弄折了。看蛇那翻来覆去滚动跌打的情状,好像有什么东西捕捉并制服了它,然而姓张的人仔细观察,并没有发现什么东西,于是他非常诧异。慢慢地走近,从上向下看那条蛇,才发现原来有一只螳螂在那条蛇的头顶上,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割蛇的头,无论大蛇如何翻滚,那螳螂就是跌不下来。过了很久,蛇终于死了。姓张的人再看时,蛇头上的皮肉已经被割破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为:忽然听到山崖之上有很大的声音。甚:很,非常。②句意为:蛇终于死了。竟:终于。(2)本题考查主旨把握。选文中的蛇形体巨大,螳螂形体小,但是它“据顶上,以刺刀攫其者,攧不可去”,从中可以看出螳螂取胜一是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二是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据此可得: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答案:(1)①很,非常;②终于。(2)示例: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10.(5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分析】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得罪贬官,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解答】(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2)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答案:(1)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2)拟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将月亮人格化,形象、巧妙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11.(10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尚、风格。家风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的举手投足中,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家庭成员起着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家风好,家道兴;家风差,贻害子孙,家庭必衰。北宋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给家人提出了“自立、读书、清俭、行善”的八字家风,范氏后人代代恪守,出了状元、进士数百名。还有,像孔子的“诗礼庭训”、诸葛亮的“诫子格言”、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朱子家训》等,一直规范、鼓舞着后人立身处世、成长成才。其中的诸多精华,值得发扬光大。(选自《解放军报》2020年1月14日,有删改)材料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什么意思?当时的人有一个常规性说法,叫“天下国家”。意思是天下国家是一体的。怎么个一体法?天下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国家。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天下”的观念,要想拥有天下,必须把每个国家建设好。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呢?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要想把国家建设好,就先要把每个家庭建设好。家之本在身,每一个家庭怎么建设好呢?每一个人“建设”好了,家庭就建设好了。所以,其实孟子讲的是身、家、国、天下这四位一体的关系。从个人角度讲,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梦、家庭梦、国家梦结合在一起。从国家建设角度讲,就是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人民的幸福。把千千万万家庭都建设好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实现。(选自央广网2018年2月15日,有删改)材料三:“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几句简单的歌词,道尽国与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多次强调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千家万户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才能好。和睦的家庭、严正的家教、朴实的家风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我们应该告诉新一代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他们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青少年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希望。我给孩子讲革命先辈的故事,孩子听得津津有味。虽然他现在还无法确切理解牺牲和奉献的意义,但我相信,让他尽早了解党史,感受英雄模范身上的浩然正气,有利于他在成长路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有责任把对党的忠诚根植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培养、教育好下一代,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一代的血脉和灵魂,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故事,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文化基因。孩子从小听着爱国故事长大,日后才能心怀家国,从前人手中接下建设祖国的接力棒,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我们要努力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让孩子从小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爱国主义信念。(选自《中国建设报》2020年9月1日,有删改)(1)下列有关家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家风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族成员的举手投足中,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产生着深刻影响。B.“诗礼庭训”“诫子格言”以及《家范》《朱子家训》等,都是古人用来讲述家风规范的。C.家风好,家道兴。家风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D.孟子的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天下”的观念,他认为,要想把国家建设好,就先要把每个家庭建设好。(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弘扬家风,从国家建设角度讲,要把个人、家庭、国家结合在一起;从个人角度讲,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人民的幸福。B.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有了千家万户的良好风气,国家才能兴盛。C.因为少年儿童被称为“在蜜罐里泡大”的一代,所以为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应该从青少年抓起,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D.只有让孩子从小听着爱国故事长大,日后他们才能心怀家国,为建设祖国和共产主义事业继续奋斗。(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谈谈怎样建设良好家风。【分析】本题是关于“家风”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第二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第三题考查阅读感悟。【解答】(1)ABD.正确。C.有误,由材料三中“和睦的家庭、严正的家教、朴实的家风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可知,“家风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表述不准确。故选:C。(2)A.有误,由材料二中“从个人角度讲,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梦、家庭梦、国家梦结合在一起”“从国家建设角度讲,就是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人民的幸福”可知,此项说法有误;B.正确;C.有误,“少年儿童被称为‘在蜜罐里泡大’的一代”于文无据,且由材料三可知“青少年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希望”,所以营造良好家风应从青少年抓起;D.有误,由材料三可知,“只有”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根据原文“要想把国家建设好,就先要把每个家庭建设好”“从个人角度讲,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把个人梦、家庭梦、国家梦结合在一起。从国家建设角度讲,就是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人民的幸福”“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等内容作答即可。答案:(1)C(2)B(3)示例:①长辈应重视良好家风的形成或传承,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子女;②晚辈应注重继承家族的优良家风,谨记长辈教诲,将良好家风发扬光大;③国家应该引导社会各界重视家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12.(17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龚今进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②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太阳花经久不衰,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旺盛。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太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新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花蕾。⑤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放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饱满,不遗余力。尽管一朵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们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啊!(选自《作文•初中版》2013年第07期)(1)依据第④段内容,填写下表。时间花的状态日出前包裹得严严紧紧日出后即刻开放,开大开圆日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不再开放(2)为什么太阳花能“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4)第②段写太阳花的美丽时,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正面描写:大朵、小朵,单辨、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侧面描写: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5)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6)文中的太阳花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写出两点即可)【分析】这篇文章写了太阳花,写太阳花一天的开花情况,以及太阳花事业的盛况,作者想告诉我们太阳花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们却努力绽放自己,勇于牺牲自己。【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筛选。通过阅读第四段可见这段是对太阳花开花过程的描写,对太阳花一天的开花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按照时间顺序去写,先写日出前的包裹得严严实实,日出后就即刻绽放,到日落时就收拢花苞,不再开放。(2)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阅读第三段可见:太阳花经久不衰,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旺盛;阅读第四段可见:太阳花生命虽然短暂,可是它的花期长,似乎就不会间断;阅读第五段可以看出:太阳花新旧交替快,就会觉得它始终保持着夺目的色彩。(3)本题考查的是对加点词语效果的理解分析。一个“闪”字,写出了太阳花开花开得快,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感觉,同时又写出了太阳花的可爱的特点,可见,有时候一个字的使用就会使句子变得传神起来。(4)本题考查的是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分析。阅读第二段可见第二句是对太阳花的正面描写,是对太阳花花朵以及颜色的描写,是直接描写的;而第三句话是通过对不爱花的人的行为的描述,来衬托出太阳花惹人喜爱,因此属于侧面描写。(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尾语段的理解。结合主题可以看出,太阳花生命短暂,但是它们却努力绽放,带给人们美的世界,所以说是友爱的世界;因为它们新陈交替快,开完的太阳花会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可见它们是科学的,公平的世界。(6)本题考查的是阅读感悟能力。依据文章内容综合分析,从它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努力绽放,突出了它们坚强,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它们新陈交替快,开完的太阳花会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闪在一旁,可以看出他们能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等,只要能表达正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时间花的状态日出前包裹得严严紧紧日出后即刻开放,开大开圆日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不再开放(2)①因为太阳花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阳光愈炽热,它开得愈加丽,愈加盛;②因为太阳花花期长,新陈交替快。(3)“闪”字突出了太阳花开得快,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感觉;同时写出了其可爱的特点。(4)正面描写:大朵、小朵,单辨、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侧面描写: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5)①因为一朵太阳花的生命虽极为短暂,但它们努力绽放,带给人们美的世界。②它们新陈交替快,开完的太阳花会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6)①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②珍惜时间;③团结互助;④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等。三、写作(共50分)13.(50分)请以《我懂得了》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中的“懂得”,应该指“深深地知道”的意思。“懂得”的对象可以是自己周围的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等;也可以是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的人,如:屈原、苏轼、李清照、鲁迅、林黛玉、诸葛亮、保尔等;还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失败、坦然、成功、诚信、宽容等。可据此补题构思选材,本文要求写成记叙文。要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表达自己思想的成熟和认识的提高的过程。如写一件事,就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突出“懂得”的过程;如写多件事,就要注意叙事的简洁明了,注意详略得当的安排,注意中心的高度统一。可以采用以小见大、倒叙的写法,增加吸引力;注意材料安排要遵循详略得当的方法;注意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解答】我懂得了成长是一次蜕变,担当必定伴其一生。在成长中负有担当,在担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