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7100字(论文)_第1页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7100字(论文)_第2页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7100字(论文)_第3页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7100字(论文)_第4页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71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目录TOC\o"1-2"\h\u26271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 110517摘要 119107一、朱光潜美学思想阐述 19166(一)不断完善的美感经验论 227760(二)澄清美的经验的误解 214136二、朱光潜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332457(一)美的独立性感知 311914(二)自然美与艺术美辨析 420830(三)美是情感化的意象 416970三、朱光潜对艺术创作问题的美学思考 421568(一)艺术与游戏 523906(二)文不离思,艺不离情 632098(三)追求人生艺术化 616863结语 617116参考文献 8摘要本文以艺术美学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朱光潜《谈美》中艺术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整体分析朱潜光美学思想,分析美感经验论的发展历程,以及超越美的经验感受。其次从朱潜光的视角透过美的现象、观察美的本质,思考美的情感化意象表现来分别讨论美的本质问题。最后从艺术创作角度进行思考,从游戏中挖掘出艺术的雏形,并提炼出艺术所带有的精神情感内涵,并最终引导人生走向精神性的艺术化整体观感。关键词:朱潜光;《谈美》;美学;艺术朱光潜是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思想家,他的《谈美》一书是阐述了其早期美学思想的经典美学作品,本文以美感经验论、美的本质认识以及艺术创作问题的美学思考为三个切入点,从感性生活体验和艺术实践中探索美学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艺术与人生的态度。一、朱光潜美学思想阐述美学是一门由学者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学科,最开始的目的是更新人们的思想意识,纠正人们向往功利之心,因此他的美学思想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引本章将阐述朱潜光核心的美学思想,具体分为美学经验论与超越经验性的感受来分析他的美学思想。(一)不断完善的美感经验论朱光潜的“美感经验”理论在其早期艺术美学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在批判吸收和学习布洛、克罗齐等西方美学家的思想基础上,结合自身思考,对艺术美学深入研讨的成果。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将“审美直觉论”和“心理距离说”作为产生美感经验的特征与关键,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出发,仔细论述了美与实用、科学精神的差异,这也是对艺术美学理论体系搭建的一次尝试,展现了其独特的美感经验理论。朱光潜觉得,近代美学的最高的功效就在于剖析美感经验。在《谈美》中,他论述到,不去计较实用效果,不推求条理逻辑或者因果关系,“这类打破了意志和抽象化思索的心理状态称之为直觉,直觉所看到的孤立绝缘的意境称之为形象,美感经验便是形象的直觉,美便是呈现出事物形象于直觉时特征”。比如一位画家在欣赏几棵挺拔峻峭的古松时,他所有的精神和注意力全在古松上,以至于他忘记自己身处何地,身旁有何人。这时,他的意志已经全被古松占住,只懂得去欣赏松树的美,看见挺拔的松树认为精神力量得到了振奋,这就是美感经验的产生。这种区别于讲究实用和科学的态度,人的美感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没有目的的行为,人们支配着自己内心,在美感世界里事物可以摆脱开现实关联,展现出了本身存在的意义,因此,朱光潜说,“美是事物的最有意义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一面。”“形象的直觉”是美感经验这类心理状态的最基本特征,但其最主要的特征一定要从真实世界中分离出去,呈现出事物本身具有的美,以一种不追求任何目的态度去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谈美》中谈到,“美和现实人生有一定距离,要看到事物自身的美,须把它摆放在恰当的距离以外去观看。”朱光潜以这一个学说为根基,构成了自己的“心理距离说”。朱光潜把审美态度当做审美经验产生的前提,认为审美者们的本领在于能跳出现实利害关系的圈套,只处于聚精会神观赏事物形象的状态,他们已经领会到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须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某些时候在当时是一件说起来让人咂舌、惹人嫌恶的事情,若是你把它抛远一点再来细细考量,往往就成了美好的意象,给人带来出乎意料的感受,正如古人卓文君不守礼节与司马相如私奔,我们现在却把他们的爱情故事传为佳话,这就是因为“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要把这一些人物的行为表现从极繁杂的社会信念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作为美丽的意象来欣赏。我们在沧海桑田过后,不会受到那时候的实际问题的羁绊,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有趣的故事谈论。”因此,我们在欣赏美时,就须保持住这种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体现出事物本身的价值。(二)澄清美的经验的误解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我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我们所处的实际人生与目标意象之间保持着一种适当的距离,我们聚精会神甚至处于忘于我的境界,所以在无意中进行了主观内在情趣与客观外来意象的互通。以上述观点作为立脚点,我们可以澄清相关美感经验的误解,如享乐主义的美学认为“美”大半是指“好看”,指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又有大多数人认为事物美的原因是它们能唤起人们美好的联想,其实这些属于快感和联想的范畴,而并非美感,其中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人常常把美感与快感一概而论,认为它们全是给人带来了愉快、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因而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区别,但实际上,“美感与实用活动没有关系,而快感则源于实际需求的满足。”正如同,我们口干时饮水,饿的时候吃饭,类似于这种饱食暖衣时带来的快感,实际上是一种满足了个人生理欲望的感受。。因此,美感经验总是伴随着事物的形象而产生,但快感只需满足自身的需求,美感要先赏析领悟美后通过回想才感觉得到愉悦,因此觉出快感时,审美核心已经从直觉变成了自省。至于美感与联想的关联,这一直都是美学理论中探究的话题,历来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致分成两派,持肯定态度的内容派认为,一流的艺术作品要含有深奥的思想观念和诚挚的情感,作品的主题至关重要,艺术作品应该具备道德内涵,这是因为,读者的思想会根据自身联想伴随着作品主题为转移,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应秉持着引领读者迈向美。另一个形式派认为“为艺术而艺术”,忽略画中“表意的成分”而只注意画的颜色、底纹和阴影,不问其意义和故事,认为艺术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朱光潜否认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分开来讲,但对于美感和联想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他赞成了形式派的主张。他在《谈美》一书中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这是因为美感源于直觉,不用思索,联想却免不了含有思索。在美感经验中人们全神贯注于一个独立绝缘的意象之上,联想则比较容易使神情恍惚,使思绪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往很多没有关系美感的事物上去”,就像人们在赏析一幅西湖美景,如果欣赏者不够全神贯注而产生了联想,则可能想到雷峰塔或灵隐寺,也可以联想到西湖美人或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这些联想或许可能会提高欣赏者对西湖景色的好感,但其实并未添加一丝景物本身的美,而景物所带来的美感反而因为精神不集中的欣赏而减少。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得出,其实一些混淆了联想的经验就并非是美感了。二、朱光潜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在美学史上,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是首个提起“美的本质”问题的人,“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起美的本质问题便成了历史的必然性。自柏拉图以后,西方国家的哲学家们就锲而不舍地去探索美的本质,根据美的本质来解读和开创各类具体化的美。”一直到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后,他提出“美是情感化的意象”,这一理论阐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各自具有的特质,认为人是知情意的统一体,为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展示出独特的思想内涵。本章将集中陈述自然美与艺术美,并概括经过个人情感处理后的美感体验。(一)美的独立性感知对于同一件事物,有人觉得美而有人觉得丑。但是,以自然的事物为例,诸如江河湖泊,这些自然并没有美丑,为什么认为自然美,正所谓艺术化便是人情化和理性化。例如我们欣赏一颗古松,一片西湖美景,或者是一座蜿蜒的高山,一湾清澈的湖水,我们所见到的已经不是树、湖、山,而是经过我们的意志,人情化了的。每个人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不同,看到的事物形象也就不一致。因此,朱光潜《谈美》就深刻领悟到对于美的独立性感知,他认为“美不完全在物,也不完全在心,它是心物婚媾后诞生的新生儿。美感经验源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是全部属于物,因为无我及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但又不是全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需有人情也需要有物理,两者缺少一个都无法见出美。”与此同时,美感的直觉都带有创造性,我们要从混乱散漫的自然中创造出有整体性的形象,以此为基础便可研究美与自然的关系。(二)自然美与艺术美辨析人通过美的赏析把自然进行艺术化,这也就导致自然之“美”有别于艺术之“美”的。艺术中的美通常是在自然事物的姿态情趣与人的情趣反复流回后,继而被体验到的,因此这样的美是塑造出现的,具备抒发感情的体现。而自然中的美,既包含自然事物常规的状态,又包含上述描述的艺术美两种内涵,我们在欣赏自然景色觉得很美时,就已经把自身的内在情趣外射到外在自然中去,就早已把自然进行人情化和艺术化了。由此朱光潜在《谈美》中总结出两个观点,“艺术的美与丑和自然的美与丑是两回事,艺术的美并不是从模仿自然美获得的。”(三)美是情感化的意象既然美存在于不同的领域,如自然领域与艺术领域。基于此朱光潜开创性的认为,美不仅存在于事物中,也存在于心灵中,这就是思想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心灵通过对事物形象的反映来展现内在的情趣。他在美感经验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美是情感化的意象”,这一理论紧紧围绕着移情作用展示出宇宙的人情化,可以说内外意象的契合这一理论是美学史上对美的定义最重要的突破。朱光潜在批判吸收西方心理学美学家立普斯的思想基础之上,在《谈美》中提出了“移情作用”这一概念,总结出自己的独特审美移情论。“审美移情就是指主体把自身的感情、意识、思维映射到外物,进而授予外物生命力与活力,使本仅有物理特征的东西有着人情、原本无生气的东西极富生气。在这样的作用下,主体与外物合为一体,物我合一,我的感情与物的感情反复流回。也正由于这样的作用,合一外物针对不同主体却有着不同的蕴意,深人所见者深,浅人所见者亦浅。外物变成主体自身的倒映,观察外物事实上同样是观察自我。三、朱光潜对艺术创作问题的美学思考朱光潜对于艺术具有强烈的生活情感,他认为艺术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这个观点中就强调需要以一种艺术的态度去看待生活,认清艺术是一种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越来越丰富多彩,生活就会愈幸福美满,人生艺术化也就是我们人生的情趣化。因此,本章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艺术与游戏,思考艺术与游戏之间的共同性,并借此来证明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精神意味。第二部分则重点分析艺术与情感的联系,陈述艺术的人文底蕴。第三部分则是回归于艺术的目的,以及生活艺术化的探索。为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作出解答。(一)艺术与游戏朱光潜在《谈美》中将第九章的标题写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这句话出自于儒家学派代表人孟子的《离娄章句下》,意为真正伟大的人是本色自然、拥有纯真的童心之人,朱光潜在此说明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也应保持如孩童般的纯真之心,在文艺创作时跳出利害的圈套,不受功利性的影响。但我们要意识到朱光潜在此提及的“童心”,是指成人身上的童心特征,而非真实的儿童,因而,朱光潜就以儿童之心体现的最充分的一种方式——游戏,来探究两者之间的异同。1.游戏是艺术的雏形(1)艺术与游戏具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它们均是在模仿性中含有创造性,游戏把所赏析的意象进行客观化,使它变成了一个实际的情境,比如儿童一见到人物骑着马的场面,内心就构建出一种意象来,这一骑着马的意象变成他内部情趣的聚集点,从儿童的内心深处外设出现,变成一个实际的情境,因此就出现了骑马的游戏。(2)像艺术一般,游戏在逸想中存在着真实性,例如儿童想要骑马,迫于条件他借用扫帚当马骑,这个时候他的注意力全被这个有趣的情境所占住,投入其中时仿佛身临其境,觉着自己真的是在骑马。艺术创作也与这具有共同性,剧本或者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和情节,读起来却很真实,蕴含着人生哲理。(3)艺术和游戏都有移情作用的特点,将我们的生活进行了人情化和艺术化,儿童将扫帚当马七,如果你在扫帚上拔去几根竹枝,那就是对他的马儿的不恭敬,儿童在指责你的行为后还要对扫帚温言温语安慰一番,在艺术创作上,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同样便是前文所提及的“宇宙的人情化”。(4)游戏与艺术一样,都是在真实世界以外创造一个理想化的世界,用于抚慰情感,填补遗憾。如喜爱骑马的儿童因为现实条件的限制,苦于真正骑马的不可能,便通过骑马游戏来弥补现实缺陷。就像诗人陶渊明为了远离世俗的纷扰,创造了桃花源这样一个世外之地来慰藉自己的心灵。2.艺术具有游戏不具备的特性(1)艺术带有游戏所不具备的社会性。儿童在做游戏目的只在让自己高兴,不需要获得其他人的同情和赞赏,但是艺术的创造必须要有旁观者和欣赏者,艺术家在感受一种情境沉浸在其中的乐趣时,也期望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一齐感受这种情趣,形成艺术的风尚。(2)游戏不需要作品不过艺术一定要有作品。游戏不拥有艺术所独有的社会性,只需赏析者们把意象给展现出来,但是艺术却不同,它的社会性质要把这种意象和情趣传达给后世和天下,因此要创作出作品。史学家司马迁因为要作《史记》,隐忍残酷的宫刑,便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传达意象的执着精神。(3)艺术非常注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不得不锻炼传达时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研究如何运用这种媒介创造出美的形式来,但游戏则表现出巨大的随意性,儿童在做骑马游戏时可以选择扫帚也可以选择板凳,只当作代替这种意象的符号,不需太过介意。(二)文不离思,艺不离情朱光潜认为,“美在内心感触,是心借物的形象来展现情趣的。人世间从来都没有与生俱来的自在,俯拾皆是的美,所有美都需要通过心灵的塑造”。有时候,同一个审美主体通常会对不同的事物形成不同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例如在体味诗词时,并不觉得这些物景与人生有相违和之感,反而觉得它们相互衬托、相得映彰,就是因为他们在感情上是相谐和统一的,便达到了朱光潜所要阐述的“文不离思,艺不离情”的效果了。(三)追求人生艺术化“人生本来便是一个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生命的历程便是他的文艺作品。”在《谈美》中,朱光潜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重要观点,旨在阐释艺术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他提出艺术必须与日常生活始终保持适度的距离,但未明确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疏远,事实上,如果没有生活便就没有了艺术,艺术的根源在于生活。“人生艺术化”其实也是朱光潜对艺术美学思想的最高理想,期望人们能够通过艺术来达到对实际人生超脱的境界。朱光潜《谈美》中指出,艺术家要估定事物价值,就要判断它是否能够纳入到一个和谐的整体,以此为标准,结果也往往是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他的意思是说艺术家会把事物放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去评判事物的价值,他能够看重别人忽略的,也能忽略别人所看重的部分,即“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认真和摆脱在和谐的整体中相统一,严肃与豁达在人生艺术化的命题中也相统一,也就达到了责任与趣味的相统一。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求索的过程,我们在追求事业、研究学问时也应具备艺术精神,反复琢磨,见出人生的严肃,与此同时,将个人情感、创造纳入到整体里,把自己的人生看做一件艺术品,就要跳出利害关系的圈套,杜绝小肚鸡肠和计较得失,以展现出人生的豁达。结语朱光潜的《谈美》一书对于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社会形势、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来说,是一剂良好的药方,虽然在思想层面上没有动摇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但却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们懂得去欣赏美,怡情养性,进而矫正庸俗的追求功利之心。《谈美》中的美学思想放在当今社会,放在今天经济快速发展、法治体系健全的中国,也是恰到好处的。鼓励人们以情对人,以严肃与豁达之心对待生活,提高认知美的能力,使人生艺术化,发觉生命情趣体验生活趣味,构建生命的和谐,这就是我们现在社会最急切的需求,同样是朱光潜在《谈美》此书中对我们的人生追求给出的珍贵建议。

参考文献[1]邓慧茹.论朱光潜的京派文学评论及其美学意涵[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40(01):22-25+46.[2]张昉.朱光潜与克罗齐思维特点比较——基于“艺术即直觉”的讨论[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1):30-37.[3]方志豪.当代设计视角下的移情作用——以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为出发点[J].美与时代(上),2022(01):7-10.[4]陈勇.试谈蒋孔阳与朱光潜的学术因缘[J].汉语言文学研究,2021,12(04):19-28.[5]章亮亮.中国当代美学的“自然主义”路径研究——基于朱光潜人学论断的省思[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0(02):170-177.[6]李世涛.朱光潜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美学的翻译研究活动[J].甘肃社会科学,2021(06):18-26.[7]李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