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1_第1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1_第2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1_第3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1_第4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广西崇左市扶绥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1.(2023七上·扶绥期中)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霎时(chà)确凿(záo)企盼(qǐ)绽开(zhàn)

B.倜傥(tǎng)憔悴(cuì)投掷(zhì)宽恕(shù)

C.清冽(liè)水藻(zǎo)朗润(rùn)应和(hé)

D.搓捻(niǎn)收敛(jiǎn)绰号(chuò)宿儒(rú)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霎时(chà)——shà;

C.应和(hé)——hè;

D.收敛(jiǎn)——liǎ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拼音。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识记,标注读音要注意遵循汉语拼音规则,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2.(2023七上·扶绥期中)下面各项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感慨澄清奥秘花团锦簇B.确凿云霄博学各得其所

C.祷告遮蔽徘徊波光粼粼D.静谧诀别烂漫翻来复去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B、C正确;

D.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易错的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3.(2023七上·扶绥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C.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D.一时间满教室鸦雀无声

【答案】C

【知识点】错用修改

【解析】【分析】A.花枝招展:像花枝迎风摆动一样。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此处拟人化,形容春天美好风景,正确;

B.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此处拟人化,形容盛开的花朵,正确;

C.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句中“内心世界"是无法模仿的,使用不当;

D.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此处形容教室很安静,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2023七上·扶绥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影《老师好》自3月22日全国上映以来,不断引发观影热潮。到目前,《老师好》在同日上映影片中票房、上座率均居首位。

B.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C.相关专家呼吁尽快成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自共享单车在衡阳运营以来,因外观时尚、轻便易行、收费廉价、随借随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正确;

B.搭配不当。“刻文”与“场所"搭配不当,应删掉“上的刻文”。

C.语序不当。应先“发现"再“干预”然后“制止”,故把“干预”和“发现"互换位置。

D.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可把“自”移到“共享单车"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2023七上·扶绥期中)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____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便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

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

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②①④③B.④②③①C.③④①②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这四个句子,再联系题中前两句话,先说山的静和呆板,再说海的动和活泼。首先是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交代时间和天气状况;然后是④,转入描写山的特点是黑郁郁的连绵不动;接着是①,用比喻句来说明山的特点,同病牛一般;最后是②,写出海的特点是没有一刻静止;综合排序为:③④①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作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

6.(2023七上·扶绥期中)古诗默写。

(1)___,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告诫人们要善于时时刻刻向他人学习的名句是:,。

(3)《次北固山下》诗人感慨时光匆匆流逝的句子是:,。

【答案】(1)峨眉山月半轮秋

(2)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中的“峨眉、焉、残"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峨眉山月半轮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7.(2023七上·扶绥期中)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中的《》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答案】琐记;天演论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琐记》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据此可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琐记;天演论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识记。在日常阅读名著时,注意要准确把握其中的重要事件,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及产生的影响。

8.(2023七上·扶绥期中)综合性学习

光华中学正开展“墨香书法"语文实践活动。学校拟邀请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先生下周四下午3点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同学作书法欣赏指导讲座。假如你是学校“墨缘”书法社的李华,让你前去邀请陈先生,你该如何说呢?

【答案】示例:陈老师,您好!我是光华中学“墨缘"书法社的李华。我们学校想邀请您下周四下午3点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同学作书法欣赏指导讲座,不知您是否方便?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礼貌用语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身份,而且有利于相互交流,所以在交往时,说话要有礼貌,要得体。作答时首先要有称呼,然后向对方表明身份,接着用简洁的语言邀请陈老师参加讲座,要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说清楚。

故答案为:示例:陈老师,您好!我是光华中学“墨缘”书法社的李华。我们学校想邀请您下周四下午3点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同学作书法欣赏指导讲座,不知您是否方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语言得体,必须要有称呼,说话有礼貌,然后再考虑语言简明与连贯,即把缘由说出来,最后也要表明意思,注意语言必须表达得体。

(2023七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9.“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9.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10.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营造的意境。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9.“杨花落尽子规啼"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诗人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表现了有飘零之感,选取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包含离别之恨,本句融情入景,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故答案为: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形象,将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关心、思念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写得含蓄深情,抒发他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之情。

故答案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023七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问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①,躯体骨立。其母愍②之,窃③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吊④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⑤,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⑥也。”奋衣⑦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⑧。

(选自《世说新语规箴》)

[注释]①哀恸:哀伤过度。②愍:可怜,怜悯。③窃:偷偷地,暗地里。④吊:吊丧。⑤是则:以你为榜样。⑥取:这样做。⑦奋衣:这里可当“拂袖、甩手"理解。⑧百所日:一百多天。

1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相委而去

②衣夫锦也

12.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②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

13.郭林宗为什么要引用孔子的话?

14.少年元方是个能言善辩的孩子,请你想象一下,用甲文中元方的口吻反驳郭林宗。

【答案】11.①舍弃。②锦衣。

12.①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②母亲可怜他,偷偷用锦被为他卷住身体。

13.郭林宗对陈元方盖锦被的行为不满,引用孔子的话表达自己的不满,更有说服力,让陈元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14.孝顺与否,在于真心,岂是一条锦被所能决定。更何况这锦被是母亲为我盖上,非我本意。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应先明确段落位于文章什么位置,再分析段落的作用。如中间段的作用:呼应上下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等。

(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解答本题,首先需结合题干信息,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主旨,找出充足的理由来阐述。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陈元方遭遇到丧父的不幸,哭泣悲恸,身体骨瘦如柴。他母亲心疼他,在他睡觉的时候,偷偷地用条锦缎被子给他盖上。郭林宗去吊丧,看见他盖着锦缎被子,就对他说:“你是国内的杰出人物,各地的人都学习你,怎么能在服丧期间盖锦缎被子?孔子说:‘穿着那锦缎衣服,吃着那大米白饭,你心里踏实吗?’我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说完就拂袖而去。自此以后有百来天宾客都不来吊唁了。

11.(1)句意:丢下我走了;委:舍弃;

(2)句意:穿着锦缎的衣服;锦:锦衣。

故答案为:①舍弃;②锦衣。

12.重点词有:

(1)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期:约定;

(2)愍:可怜,怜悯;窃:偷偷地,暗地里;蒙:盖。

故答案为:①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②母亲可怜他,偷偷用锦被为他卷住身体。

13.孔子是至圣先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郭林宗引用孔子的话,是指责元方不该在为父亲服丧期间着锦被。引用孔子的话,更有说服力,可以让元方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故答案为:郭林宗对陈元方盖锦被的行为不满,引用孔子的话表达自己的不满,更有说服力,让陈元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14.甲文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从“信”和“礼"两方面来有理有据地反驳友人,可见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直率的孩子;作答时,模仿甲文中元方的能言善辩,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是不是孝顺父亲,大家自有公论,不是您说我不孝顺就真得不孝顺了,也不是盖了一个锦被就有所改变。您只看到表面的东西,却没有看到我的本心,实在是错误呀。

故答案为:孝顺与否,在于真心,岂是一条锦被所能决定。更何况这锦被是母亲为我盖上,非我本意。

(2023七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5.第三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16.你觉得文章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吗?为什么?

1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8.文中写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要好好儿活”有什么作用?

【答案】15.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这一动作,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16.好。因为:①文中两次写到“秋天”,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写人都和秋天有关。②“秋天"也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④这个题目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7.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出北海菊花的烂漫美丽,表现出作者对母亲“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和眷念,深化了主题。

18.母亲说“好好儿活”,既指自己要不屈的与病魔抗争,更是鼓励身怀病痛的儿子战胜病魔,勇敢地生活下去,表现了她的坚强。“我”的话,是对母亲的承诺,表现了对自己人生的坚定信念。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一般作用:概括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充当文章行文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作答时,需联系全文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中作者情感的能力。赏析句子,则可从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句子的突出特征、含义等方面着手分析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精心读、细分析、巧概括。

15.结合前后文内容来看,母亲“挡"这一动作是有意的,因为落叶象征着生命的凋零,母亲怕我看到落叶而触景生情,对生活失去信心,所以有意“挡”着,表现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故答案为: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这一动作,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16.通读全文可知,这篇文章通过回忆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标题“秋天的怀念”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点明回忆的时间;其次,母亲去世的时间是在秋天,标题还可理解为在秋天怀念秋到死去的母亲。而文中回忆看花的事,与母亲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表现母亲如秋菊般坚强。从作者的经历来看,从双腿瘫痪失去生活信心,到后来“好好儿活”,可以看出这里的“秋天”也可理解为作者战胜人生的秋天,勇敢面对人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考虑。内容: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明文章的主旨;指处文章的主要人物。结构: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故答案为:好。因为:①文中两次写到“秋天”,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写人都和秋天有关。②“秋天”也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④这个题目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7.细读本句,然后联系前后文可知,此时我已经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这句话的内容可知,这句话写出了秋天菊花开的灿烂;联系文章主旨可知,这处景物描写,表现了我已经从伤痛当中走出来,像菊花一样能傲风霜,与前文的的消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故答案为: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8.此题要结合语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第(1)段中,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希望他不要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坚强地活下去,这里的“好好儿活"是母亲对儿子的鼓励;最后一段中,作者自己说要“好好儿活”,是已经树立起好好生活的坚定信心,不辜负母亲的期望。

故答案为:母亲说“好好儿活”,既指自己要不屈的与病魔抗争,更是鼓励身怀病痛的儿子战胜病魔,勇敢地生活下去,表现了她的坚强。“我”的话,是对母亲的承诺,表现了对自己人生的坚定信念。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2023七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各题。

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着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罩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外面疯玩的我“勾"了回来。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真是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中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光亮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真漂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⑨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我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几下,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A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B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选自《意林》,有改动)

1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文章对奶奶手的描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这就是侧面描写。

B.文中画横线A处是说“我”只是想为奶奶尽量多做点事,以此得到自我的心灵安慰,表现了“我"因无法多为奶奶做有用的事的愧疚之情。

C.文章第⑧段写了奶奶的“送老衣”以及我看到“送老衣"时的心酸感受,这段文字虽然能更进一步表现奶奶的手巧,但与文章标题“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

D.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慈祥善良、勤劳能干、淳朴热心(大方)的老人。

20.品析下面两句话,分析加点词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

①“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

②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21.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B处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22.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

【答案】19.C

20.①为奶奶的苍老感到伤悲、痛苦,表现了“我”对奶奶的爱。

②假装发怒,是奶奶对孙女懂得关爱老人的欣慰和感受幸福的高兴之情。

21.①结构上: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答出“首尾呼应"即可)②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我"希望奶奶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22.①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答“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和“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中任意一句即可)。②以小见大(化大为小),使取材集中,立意更鲜明。③表达了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④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19.ABD.正确。

C.“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错误。“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与文末“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相照应,表达“我"对奶奶长寿的愿望。与主题关系紧密,并不离题。

故答案为:C

20.①前文有“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本句中“锉子"表现奶奶的手的粗糙和苍老,“刺痛了我”表现“我"对此感到痛苦、伤感和心疼,表现了对奶奶深深的爱。②“嗔怪”其实是奶奶假装生气,其实,她为孙女懂得孝顺自己、给自己买戒指感到高兴和欣慰。

故答案为:①为奶奶的苍老感到伤悲、痛苦,表现了“我"对奶奶的爱。②假装发怒,是奶奶对孙女懂得关爱老人的欣慰和感受幸福的高兴之情。

21.①结构上,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照应题目“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②内容上,这句话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和总结,表达了对奶奶的无限感激和爱,“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则表达了对奶奶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故答案为:①结构上:收束全文,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答出“首尾呼应”即可)②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我”希望奶奶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22.标题“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贯穿全文,全文内容都与“你的指尖”相关,“我"对奶奶的爱皆由此生发。“是我一生的温暖”则表达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我"对奶奶深沉的爱和感激之情。由“你的指尖”生发对奶奶深深的爱,以小见大,使文章内容更集中,主旨更突出。“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这一标题在表达上也很有文采,生动形象,意蕴丰富。

故答案为:①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答“奶奶的手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和“奶奶的手指尖是‘我’情感的生发点”中任意一句即可)。②以小见大(化大为小),使取材集中,立意更鲜明。③表达了文章主旨,表现了“我"对奶奶的感激之情。④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23.(2023七上·扶绥期中)作文。

请你从“那首歌”“那本书"那个背影”“那片风景"四个短语中选择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题目:总会想起▲

要求:①感情真挚;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③不得抄袭、套作;④500字以上;⑤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例文:

总会想起那个背影

终于,我拖着拉杆箱再一次头也不回渐渐地远离了你的视线。

每一次,在火车的鸣笛声中,我们都在用着焦急的目光寻找着彼此的身影。但,似乎每一次,你的眼神都那么地沉稳而又急躁,而我却是那般的模糊与不安。也许我知道,每一次的再次相逢都意味着彼此的抱怨会再次升级。我总是会先在车厢里,找到一个高大却又瘦弱的身躯,那个一直支撑着我们那个小家的高大却又瘦弱的身躯,那个我又爱又恨的高大而瘦弱的我的爸爸。

靠站了,我总是埋着头,拖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而你却悠闲地走在一旁。直到我开口说了句:“爸,帮我一下”,你才恍然大悟般轻巧的接过那大包点的东西。可是,你不知道我还是很累?其实,并不是劳累,是心累。每一次你都这样。从西站到军博,还有一段路程,于是我继续拖着,跟着你的背影,努力地穿过一群又一群匆忙的行人。而你却一点也不顾及我的感受,依旧走在我努力寻找的方向,你给我留下的是无情的背影,然而是你的无情伤了我的有情,所以,我怨,并且越发得怨。也许就是这样,使得我一直很独立,然而孤独。

挤卡刷,挤人流,挤地铁,你留给我的始终是模糊的却又再熟悉不过的背影。我也始终记得,我一个人驼着货物般行进在军博地铁的异样!而他们也和我一样,拉着各自的货物,吃力地挤地铁。而我必须紧跟着你,我一直在加速,我想看看你的正脸是否也有怜惜的眼泪,哪怕是一丝神情!我也就“欣慰"了,你呢?却从不曾缓慢你的脚步,留给我的依然是背影,可怨可恨的背影。

于是,陪你进货时,我从不帮你,而一直以来都是你一个人在凄清的凌晨——酷暑、雪冬,两点半出门,穿过整个北京市,挤地铁,挤公交,一个人拉着一大堆货物,滑稽地,吃力地穿越人海。而我紧随其后,纠结着。我决定帮你一把。那一瞬,你笑了,我哭了,我知道你依然也在怨着我,但你更爱我,只是你,不允许有柔情。

时光是短暂的。相遇的必然决定了别离的决然。我还是明白了你的认知:她该独立。于是,我拖着拉杆箱,一个人,头也不回地走着……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一、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总会想起什么”。首先要补题。可补题的内容非常广泛,提示语中的“那首歌、那本书、那个背影、那片风景"四个短语为我们快速确定写作对象作了充分地提示,要从中选择一个,什么歌,什么书,什么背影,什么风景,总会令你想起?为什么总令你想起?又给了你怎样的触动?补完题目后,根据所描写对象,确定是感恩亲情,还是表达师爱、友情,抑或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等,心中一定要清楚。因为只有明确了主旨,下面的选材、构思、行文才能有的放矢。立意上一定要有所升华,那首歌给了你怎样的温暖的印象,那本书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迪,那个背影给了你怎样的触动,那片风景为何总让你想起,心灵深处那片柔软,就是温暖的记忆,用积极向上的文字传递身边的真情抑或美景。

二、选材构思。可写的内容有很多,如《北京东路的日子》那首歌,想起它,就想起小学毕业时与同学们分别的依依不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本书,从保尔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经历,才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又如每每去上学时,那转角处怎么也没有消失的父母的背影,那是最温暖的亲情等等。写作时可采用顺叙式,先点题,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记叙,最后有感而发,或议论,或抒情,点明主题,升华主旨。也可采用倒叙式,先对所描述的对象展开回忆描写,巧设悬念,激发读者兴趣;然后再回过头来交代事情的原委;最后点题,首尾呼应,结束全文。还可以借用“先抑后扬”“以小见大"详略结合”等方式,使文章行文思路清晰的同时又引人入胜。

【点评】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开头处处写自己对父亲的不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详细描写了父亲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哪怕是遭到女儿的无解,也要坚持不懈,直到女儿独立爱的那一天,直到女儿理解父爱的那一天。

1/1广西崇左市扶绥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1.(2023七上·扶绥期中)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霎时(chà)确凿(záo)企盼(qǐ)绽开(zhàn)

B.倜傥(tǎng)憔悴(cuì)投掷(zhì)宽恕(shù)

C.清冽(liè)水藻(zǎo)朗润(rùn)应和(hé)

D.搓捻(niǎn)收敛(jiǎn)绰号(chuò)宿儒(rú)

2.(2023七上·扶绥期中)下面各项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感慨澄清奥秘花团锦簇B.确凿云霄博学各得其所

C.祷告遮蔽徘徊波光粼粼D.静谧诀别烂漫翻来复去

3.(2023七上·扶绥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C.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D.一时间满教室鸦雀无声

4.(2023七上·扶绥期中)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影《老师好》自3月22日全国上映以来,不断引发观影热潮。到目前,《老师好》在同日上映影片中票房、上座率均居首位。

B.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C.相关专家呼吁尽快成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自共享单车在衡阳运营以来,因外观时尚、轻便易行、收费廉价、随借随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5.(2023七上·扶绥期中)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____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便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

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

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②①④③B.④②③①C.③④①②D.①②③④

6.(2023七上·扶绥期中)古诗默写。

(1)___,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告诫人们要善于时时刻刻向他人学习的名句是:,。

(3)《次北固山下》诗人感慨时光匆匆流逝的句子是:,。

7.(2023七上·扶绥期中)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中的《》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8.(2023七上·扶绥期中)综合性学习

光华中学正开展“墨香书法"语文实践活动。学校拟邀请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先生下周四下午3点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同学作书法欣赏指导讲座。假如你是学校“墨缘”书法社的李华,让你前去邀请陈先生,你该如何说呢?

(2023七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9.“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23七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问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①,躯体骨立。其母愍②之,窃③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吊④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⑤,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⑥也。"奋衣⑦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⑧。

(选自《世说新语规箴》)

[注释]①哀恸:哀伤过度。②愍:可怜,怜悯。③窃:偷偷地,暗地里。④吊:吊丧。⑤是则:以你为榜样。⑥取:这样做。⑦奋衣:这里可当“拂袖、甩手”理解。⑧百所日:一百多天。

1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相委而去

②衣夫锦也

12.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②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

13.郭林宗为什么要引用孔子的话?

14.少年元方是个能言善辩的孩子,请你想象一下,用甲文中元方的口吻反驳郭林宗。

(2023七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5.第三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16.你觉得文章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吗?为什么?

1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8.文中写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要好好儿活"有什么作用?

(2023七上·扶绥期中)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各题。

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

韩逸萌

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着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罩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外面疯玩的我“勾”了回来。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真是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中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光亮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真漂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⑨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我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几下,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A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B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选自《意林》,有改动)

1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文章对奶奶手的描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这就是侧面描写。

B.文中画横线A处是说“我"只是想为奶奶尽量多做点事,以此得到自我的心灵安慰,表现了“我”因无法多为奶奶做有用的事的愧疚之情。

C.文章第⑧段写了奶奶的“送老衣"以及我看到“送老衣”时的心酸感受,这段文字虽然能更进一步表现奶奶的手巧,但与文章标题“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

D.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慈祥善良、勤劳能干、淳朴热心(大方)的老人。

20.品析下面两句话,分析加点词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

①“锉子”这个词刺痛了我。

②奶奶嗔怪:“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

21.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B处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22.文章用“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为题目,有何妙处?

23.(2023七上·扶绥期中)作文。

请你从“那首歌"那本书”“那个背影"那片风景”四个短语中选择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题目:总会想起▲

要求:①感情真挚;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③不得抄袭、套作;④500字以上;⑤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霎时(chà)——shà;

C.应和(hé)——hè;

D.收敛(jiǎn)——liǎn;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拼音。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识记,标注读音要注意遵循汉语拼音规则,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多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B、C正确;

D.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易错的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3.【答案】C

【知识点】错用修改

【解析】【分析】A.花枝招展:像花枝迎风摆动一样。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此处拟人化,形容春天美好风景,正确;

B.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此处拟人化,形容盛开的花朵,正确;

C.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句中“内心世界"是无法模仿的,使用不当;

D.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此处形容教室很安静,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A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正确;

B.搭配不当。“刻文”与“场所"搭配不当,应删掉“上的刻文”。

C.语序不当。应先“发现"再“干预”然后“制止”,故把“干预”和“发现"互换位置。

D.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可把“自”移到“共享单车"后。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通读这四个句子,再联系题中前两句话,先说山的静和呆板,再说海的动和活泼。首先是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交代时间和天气状况;然后是④,转入描写山的特点是黑郁郁的连绵不动;接着是①,用比喻句来说明山的特点,同病牛一般;最后是②,写出海的特点是没有一刻静止;综合排序为:③④①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作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

6.【答案】(1)峨眉山月半轮秋

(2)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中的“峨眉、焉、残"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峨眉山月半轮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点评】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7.【答案】琐记;天演论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琐记》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据此可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琐记;天演论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识记。在日常阅读名著时,注意要准确把握其中的重要事件,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及产生的影响。

8.【答案】示例:陈老师,您好!我是光华中学“墨缘"书法社的李华。我们学校想邀请您下周四下午3点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同学作书法欣赏指导讲座,不知您是否方便?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礼貌用语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身份,而且有利于相互交流,所以在交往时,说话要有礼貌,要得体。作答时首先要有称呼,然后向对方表明身份,接着用简洁的语言邀请陈老师参加讲座,要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说清楚。

故答案为:示例:陈老师,您好!我是光华中学“墨缘”书法社的李华。我们学校想邀请您下周四下午3点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同学作书法欣赏指导讲座,不知您是否方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语言得体,必须要有称呼,说话有礼貌,然后再考虑语言简明与连贯,即把缘由说出来,最后也要表明意思,注意语言必须表达得体。

【答案】9.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10.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营造的意境。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9.“杨花落尽子规啼"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诗人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表现了有飘零之感,选取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包含离别之恨,本句融情入景,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故答案为: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形象,将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关心、思念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写得含蓄深情,抒发他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之情。

故答案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11.①舍弃。②锦衣。

12.①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②母亲可怜他,偷偷用锦被为他卷住身体。

13.郭林宗对陈元方盖锦被的行为不满,引用孔子的话表达自己的不满,更有说服力,让陈元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14.孝顺与否,在于真心,岂是一条锦被所能决定。更何况这锦被是母亲为我盖上,非我本意。

【知识点】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应先明确段落位于文章什么位置,再分析段落的作用。如中间段的作用:呼应上下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等。

(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解答本题,首先需结合题干信息,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主旨,找出充足的理由来阐述。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陈元方遭遇到丧父的不幸,哭泣悲恸,身体骨瘦如柴。他母亲心疼他,在他睡觉的时候,偷偷地用条锦缎被子给他盖上。郭林宗去吊丧,看见他盖着锦缎被子,就对他说:“你是国内的杰出人物,各地的人都学习你,怎么能在服丧期间盖锦缎被子?孔子说:‘穿着那锦缎衣服,吃着那大米白饭,你心里踏实吗?’我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说完就拂袖而去。自此以后有百来天宾客都不来吊唁了。

11.(1)句意:丢下我走了;委:舍弃;

(2)句意:穿着锦缎的衣服;锦:锦衣。

故答案为:①舍弃;②锦衣。

12.重点词有:

(1)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期:约定;

(2)愍:可怜,怜悯;窃:偷偷地,暗地里;蒙:盖。

故答案为:①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②母亲可怜他,偷偷用锦被为他卷住身体。

13.孔子是至圣先师,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郭林宗引用孔子的话,是指责元方不该在为父亲服丧期间着锦被。引用孔子的话,更有说服力,可以让元方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故答案为:郭林宗对陈元方盖锦被的行为不满,引用孔子的话表达自己的不满,更有说服力,让陈元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14.甲文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从“信”和“礼"两方面来有理有据地反驳友人,可见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直率的孩子;作答时,模仿甲文中元方的能言善辩,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是不是孝顺父亲,大家自有公论,不是您说我不孝顺就真得不孝顺了,也不是盖了一个锦被就有所改变。您只看到表面的东西,却没有看到我的本心,实在是错误呀。

故答案为:孝顺与否,在于真心,岂是一条锦被所能决定。更何况这锦被是母亲为我盖上,非我本意。

【答案】15.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这一动作,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16.好。因为:①文中两次写到“秋天”,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写人都和秋天有关。②“秋天”也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④这个题目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7.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出北海菊花的烂漫美丽,表现出作者对母亲“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和眷念,深化了主题。

18.母亲说“好好儿活”,既指自己要不屈的与病魔抗争,更是鼓励身怀病痛的儿子战胜病魔,勇敢地生活下去,表现了她的坚强。“我"的话,是对母亲的承诺,表现了对自己人生的坚定信念。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一般作用:概括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充当文章行文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作答时,需联系全文内容和主旨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中作者情感的能力。赏析句子,则可从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句子的突出特征、含义等方面着手分析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精心读、细分析、巧概括。

15.结合前后文内容来看,母亲“挡”这一动作是有意的,因为落叶象征着生命的凋零,母亲怕我看到落叶而触景生情,对生活失去信心,所以有意“挡"着,表现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故答案为: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这一动作,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16.通读全文可知,这篇文章通过回忆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思念。标题“秋天的怀念"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点明回忆的时间;其次,母亲去世的时间是在秋天,标题还可理解为在秋天怀念秋到死去的母亲。而文中回忆看花的事,与母亲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表现母亲如秋菊般坚强。从作者的经历来看,从双腿瘫痪失去生活信心,到后来“好好儿活”,可以看出这里的“秋天"也可理解为作者战胜人生的秋天,勇敢面对人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考虑。内容: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点明文章的主旨;指处文章的主要人物。结构: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故答案为:好。因为:①文中两次写到“秋天”,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写人都和秋天有关。②“秋天"也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④这个题目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7.细读本句,然后联系前后文可知,此时我已经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这句话的内容可知,这句话写出了秋天菊花开的灿烂;联系文章主旨可知,这处景物描写,表现了我已经从伤痛当中走出来,像菊花一样能傲风霜,与前文的的消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故答案为: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8.此题要结合语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第(1)段中,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希望他不要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坚强地活下去,这里的“好好儿活”是母亲对儿子的鼓励;最后一段中,作者自己说要“好好儿活”,是已经树立起好好生活的坚定信心,不辜负母亲的期望。

故答案为:母亲说“好好儿活”,既指自己要不屈的与病魔抗争,更是鼓励身怀病痛的儿子战胜病魔,勇敢地生活下去,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