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考试卷_第1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考试卷_第2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考试卷_第3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考试卷_第4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考试卷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考试卷

(2023七上·上思月考)语段阅读

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会更宽广的世界。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在色彩斑斓的世界里翱翔,可以捕捉到寻常生活中的不寻常之美。

(一)童话

《皇帝的新装》是经典的童话故事,它以皇帝想穿漂亮的新装为主线展开故事,两个骗子提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的说法。皇帝为了表示他的称职,穿上并不存在的“新衣”举行了游行大典,他赤身裸体,昂首挺胸,招摇过市。这滑jī▲可笑的骗局最终被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以一句真话揭穿。

(二)神话

天地开辟之初,莽莽榛榛的大地上并没有人类,女娲觉得十分孤独寂寞,于是用黄泥捏成了人形,泥捏的小家伙落到地上就马上活了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喊着“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美丽聪明的生物,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她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创造了人类,让天地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寓言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也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就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又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1.阅读以上文段(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称职

②滑jī

2.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

3.解释文段(二)中的加点词语。

①莽莽:___

②眉开眼笑:____________

4.根据对联的要求,请从以下句子中选出跟“神话故事”有关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①忠君爱国真气节②后羿射日抚生灵③悬壶济世铸医魂

④女娲补天安百姓⑤神手仁心书大爱⑥经天纬地大诗篇

⑴上联:___⑵下联:___

5.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A.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在色彩斑斓的世界里翱翔,可以捕捉到寻常生活中的不寻常之美。

B.皇帝为了表示他的称职,穿上并不存在的“新衣"举行了游行大典,他赤身裸体,昂首挺胸,招摇过市。

C.女娲看着它亲手创造的美丽聪明的生物,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D.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就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答案】1.chèn;稽

2.色彩斑斓;不可救药;昂首挺胸(招摇过市、不谙世事)

3.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4.女娲补天安百姓;后羿射日抚生灵

5.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解释;对联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⑷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⑸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称职”读作“chènzhí”,“滑jī”写作“滑稽"。

故答案为:chèn;稽

2.本题考查成语积累。以上两段文字中的成语有:与生俱来、色彩斑斓、不可救药、赤身裸体、昂首挺胸、招摇过市、不谙世事。任选三个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色彩斑斓;不可救药;昂首挺胸(招摇过市、不谙世事)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①莽莽:1.形容茂盛。2.形容众多。3.形容无涯际。也指时间的长远无际;悠久。在文中是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②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非常高兴的样子。在文中形象地描绘了女娲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故答案为: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4.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在②和④选项中,②“后羿射日抚生灵”描述的是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安抚百姓的故事,与“神话故事"主题相关;而④“女娲补天安百姓”描述的是女娲炼石补天,安抚百姓的故事,同样与“神话故事"主题相关。①、③、⑤、⑥选项跟“神话故事”无关,因此可以排除。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规则,“姓”是仄声,“灵"是平声,故“女娲补天安百姓”应该作为上联,“后羿射日抚生灵"应该作为下联。

故答案为:女娲补天安百姓;后羿射日抚生灵

5.ABC.正确。

D.有误,错在关联词使用错误,应将“就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中的“就"改为“又”,“既.......又……"是并列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

故答案为:D

6.(2023七上·上思月考)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句,按要求填写与抒发“自我情感”相关的内容。

作者题目诗句自我情感

刘禹锡《秋词》(其一)①___,___。___,___。一反悲秋常态,以明丽的秋景抒发积极豪迈的情怀。

谭嗣同《潼关》②___,___。抒发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③《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④___,铁马冰河入梦来。借风雨梦境,抒发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⑤___,___。抒发了对国事凋零和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寥、宵、潼、阑。

故答案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2023七上·上思月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毒的动物为什么自己不中毒

①自然界身怀剧毒的动物很多,如箭毒蛙、水母、蝾螈、毒蛇等,毒素是它们保护自己或者捕获猎物的武器。那么,这些动物是如何避免被自己的毒素所伤害呢?它们有两种避毒策略:一是隔离存放,二是进化出抗毒性能。

②射炮步甲、水母和毒蛇都采用第一种策略。在射炮步甲体内,有两个分别独立的腔室,各盛放着一种化学物质。当甲虫受到威胁时,两个腔室的阀门同时打开,两种化学物质喷出并结合在一起,瞬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强烈腐蚀性的高温喷雾。水母身体中有刺细胞,把毒液安全地包裹在刺细胞里的刺丝囊中,刺丝囊发射刺丝,将毒液注入猎物或捕食者体内。而毒蛇则把毒液储存在头部的一个隔间中,这个隔间只有一个出口——牙齿,当它咬住猎物时,毒液从牙齿流入猎物的身体中。

③毒蛇也采用第二种避毒策略:自带生化抗性。例如,响尾蛇就会制造特殊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与血液中的毒素结合,消除毒性。箭毒蛙是剧毒之王,有的箭毒蛙一只所含有的毒素可以致10个成年人死亡。它们的毒素并非自己产生的,而是来自它们猎食的小型动物,如螨虫、蚂蚁。这些动物体内含有一种叫“生物碱"的物质,这种物质在箭毒蛙体内累积,并在它捕猎时释放到猎物体内。那么,为什么箭毒蛙不会中生物碱的毒呢?我们可以把生物碱能影响的生物分子想成一个锁,而生物碱是一把钥匙,当用这把钥匙开锁时。会启动一连串的生化反应,导致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但是,如果你换了一把锁,原来的钥匙也就失去了作用,而箭毒蛙就是自身的基因发生了改变,相当于换了锁。以至于生物碱无法开启以上的生化反应过程。

(选编自《百科新说》,有删改)

7.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水母把毒液安全地包裹在刺细胞里的刺丝囊中,避免被自己的毒素所伤害。

B.毒蛇既采用隔离存放的避毒策略,也采用第二种避毒策略:自带生化抗性。

C.箭毒蛙是剧毒之王,它们的毒素来自它们猎食的小型动物,如螨虫、蚂蚁。

D.螨虫和蚂蚁体内含有的“生物碱”能导致所有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

8.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了有毒动物的避毒策略。

B.本文主要说明方法是打比方,此外,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C.第③段把生物碱比作一把钥匙,生动形象地说明生物碱的剧毒性。

D.第③段加点词“有的"从范围上限制,表示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9.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解释生物碱毒性发作的原理。(60字以内)

【答案】7.D

8.B

9.生物碱能影响的生物分子就像一把锁,而生物碱是一把钥匙,钥匙能开锁,毒性发作;锁改变,钥匙不能开锁,毒性不会发作。(生物碱影响生物分子,发生生化反应,导致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生物体自身基因发生了改变,生物碱无法发生生化反应。)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把握作者的见解;事物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⑶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7.ABC.正确;

D.依据③段“为什么箭毒蛙不会中生物碱的毒呢”“但是,如果你换了一把锁,原来的钥匙也就失去了作用,而箭毒蛙就是自身的基因发生了改变,相当于换了锁。以至于生物碱无法开启以上的生化反应过程。"可知,螨虫和蚂蚁体内含有的“生物碱”不能导致所有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

故答案为:D

8.ACD.正确;

B.依据①段“如箭毒蛙、水母、蝾螈、毒蛇等,毒素是它们保护自己或者捕获猎物的武器"和②段“射炮步甲、水母和毒蛇都采用第一种策略”、③段“毒蛇也采用第二种避毒策略:自带生化抗性"例如,响尾蛇就会制造特殊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与血液中的毒素结合,消除毒性。箭毒蛙是剧毒之王,有的箭毒蛙一只所含有的毒素可以致10个成年人死亡”。据此可知,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依据③段“我们可以把生物碱能影响的生物分子想成一个锁,而生物碱是一把钥匙,当用这把钥匙开锁时。会启动一连串的生化反应,导致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但是,如果你换了一把锁,原来的钥匙也就失去了作用,而箭毒蛙就是自身的基因发生了改变,相当于换了锁。以至于生物碱无法开启以上的生化反应过程"可知,这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依据“有的箭毒蛙一只所含有的毒素可以致10个成年人死亡”可知,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所以,本文主要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也使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选项“本文主要说明方法是打比方"错误。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依据③段“我们可以把生物碱能影响的生物分子想成一个锁,而生物碱是一把钥匙,当用这把钥匙开锁时。会启动一连串的生化反应,导致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但是,如果你换了一把锁,原来的钥匙也就失去了作用,而箭毒蛙就是自身的基因发生了改变,相当于换了锁。以至于生物碱无法开启以上的生化反应过程”组织答案语言即可。

故答案为:生物碱能影响的生物分子就像一把锁,而生物碱是一把钥匙,钥匙能开锁,毒性发作;锁改变,钥匙不能开锁,毒性不会发作。(生物碱影响生物分子,发生生化反应,导致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生物体自身基因发生了改变,生物碱无法发生生化反应。)

(2023七上·上思月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烛(节选)

安徒生

“再给你一支烛,我的小朋友!"她说道,“你的母亲要坐在那里工作到深夜,她用得着它!”

这家人的小女儿在一边站着。在小女儿听到“到深夜"这几个字的时候,她高兴地说道:“我也要待到深夜!我们有舞会,我会戴上大蝴蝶结的!”

她的脸上多么亮啊!她那么欢乐!没有任何蜡烛的光能比孩子眼里闪出的光更亮!

“见到她这副样子我真幸福!""油烛想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肯定永远也见不到了!”于是它被搁进篮子,盖起来。小男孩带着它走了。

“现在我去哪儿?"油烛想道,“我要到贫苦人家里去,那里可能连一只铜烛台都没有。而蜡烛要插在银烛台里,看着那些最高贵的人。为最高贵的人照明该是多么美啊!我命中注定是油烛而不是蜡烛!”

油烛来到了穷苦人家。一个寡母带着三个孩子。

“祝福那位善良的夫人!她送给我这些东西。"母亲说道,“这是一支很好的烛!它可以一直燃到深夜。”烛被点燃了。

“呸——呸!"它说道,“她拿来点燃我的火柴,气味刺鼻!在富人家里,是不会用这些来款待蜡烛的!”

那边的蜡烛也都点燃了,烛光射到了街上。这时音乐响了起来。

“那边开始了!"油烛想。它想着那个富有的小姑娘闪亮的面孔,比所有蜡烛都要明亮的面孔。“那个情景我再也看不到了!”

这时,贫苦人家最小的孩子进来了,这是一个小姑娘。她搂着哥哥姐姐的脖子,她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讲,所以必须悄悄地说:“我们今天晚上——想想看!——我们今天晚上吃热土豆!"

她的脸发出幸福的光亮,烛光正射在她的脸上。她脸上露出的欢乐和幸福,和富人家的小姑娘一样。那边的小姑娘说:“我们今天晚上有舞会,我要戴上那个红色的大蝴蝶结!”“吃热土豆也那么重要吗?"油烛想道,“这边的小孩也同样这么高兴!”它打了一个喷嚏,就是说,它啪啪地响了一下。再多的动作,油烛就做不到了。

桌子摆好了,土豆也吃掉了。哦,味道多美呀!真是一顿节日的美餐。然后,每人还分到一只苹果。最小的那个孩子念起了一首小诗。

孩子们都上了床。每人得了一个吻,很快便都睡着了。母亲坐着缝衣,一直缝到了深夜,为了挣钱养活他们和她自己。富人那边烛光闪闪,乐声悠扬。星星照着千家万户,照着富家也照着穷人,同样明亮,同样慈祥。

“这真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夜晚!"油烛想着,“真不知道蜡烛在银烛台里是不是更舒服一些。要是我在燃尽以前能知道该多好!”

它想到了两个同样幸福的孩子,一个被蜡烛照着,一个被油烛照着!

(有删改)

10.根据短文内容,填写表格。

油烛穷人家铜烛台也没有①

蜡烛富人家②小女孩参加舞会

11.请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做简要赏析。

星星照着千家万户,照着富家也照着穷人,同样明亮,同样慈祥。

12.结合语境说一说:文章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写出了油烛怎样的心情

13.文章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0.孩子们吃土豆;银烛台

11.通过对比写出富人和穷人在不同的烛照下,生活得同样快乐幸福,也衬托出油烛和蜡烛给人们带来光明之后同样满足和幸福。

12.心理描写。前一处写出了油烛对自己进入贫苦人家的境况极度不满和对蜡烛的嫉妒心理,后一处写出了油烛此时此刻因照亮贫苦人家而感到满足、快乐的心理。

13.总结上文,两个孩子在不同烛照下同样的幸福;点明中心,不管怎样的环境,给予别人快乐,自己总会幸福快乐。

【知识点】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心理描写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①根据第①段“贫苦人家最小的孩子进来了"我们今天晚上吃热土豆”,可概括为:孩子们吃土豆。②根据第⑤段“而蜡烛要插在银烛台里”,可知应填“银烛台”。

故答案为:孩子们吃土豆;银烛台

1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星星照着千家万户,照着富家也照着穷人,同样明亮,同样慈祥”,两个“同样”写的是星星对富家和穷人一样公平,联系④段中前一句“孩子们都上了床。每人得了一个吻,很快便都睡着了。母亲坐着缝衣,一直缝到了深夜,为了挣钱养活他们和她自己。富人那边烛光闪闪,乐声悠扬"可知,虽然穷人与富人家的生活环境不同,但他们所拥有的幸福与快乐却没有什么区别,油烛与蜡烛虽然待遇不同,但他们都给们带来了光明,让人们能享受幸福与快乐,他们的心里都是满足的,也没有什么区别。

故答案为:通过对比写出富人和穷人在不同的烛照下,生活得同样快乐幸福,也衬托出油烛和蜡烛给人们带来光明之后同样满足和幸福。

1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由“油烛想道”和“油烛觉得"可知画线的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心理描写。结合语境““现在我去哪儿!’油烛想道,‘我要到连一只铜烛台都没有的贫苦人家里去吗而蜡烛要插在银烛台里,为最高贵的人照明该是多么美啊!我命中注定是油烛而不是蜡烛”可知,第-处心理描写表现了油烛对自己就要进入贫苦人家的不满,和对进入高贵人家的蜡烛的嫉妒心。

结合语境“这真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夜晚"可知,这里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油烛在给穷人家带来了光明,让他们一家人能在享受光明里的幸福与快乐,内心里也充满着幸福与快乐。

故答案为:心理描写。前一处写出了油烛对自己进入贫苦人家的境况极度不满和对蜡烛的嫉妒心理,后一处写出了油烛此时此刻因照亮贫苦人家而感到满足、快乐的心理。

1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作答时,需联系全文内容来分析。内容:本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无论穷人家的孩子与富人家的孩子都是幸福快乐的,而这种幸福与快乐是油烛与蜡烛燃烧自己带来的,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处境,只要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就会同样体会到幸福与快乐。结构:本段在文章的结尾,通过“一个被蜡烛照着,一个被油烛照着”总结了全文,总结上文两个孩子在不同烛照下同样的幸福。

故答案为:总结上文,两个孩子在不同烛照下同样的幸福;点明中心,不管怎样的环境,给予别人快乐,自己总会幸福快乐。

(2023七上·上思月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一个“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暗示诗人孤夜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

B.“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虚写,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第二次是实写,表现了诗人当下不能与家人相聚的愁苦感受。

C.“何当"为想象的希冀之词,表现了诗人对团聚的企盼。从“何当共剪西窗烛”中引出来的“剪烛西窗"已成为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之情的成语。

D.这首诗运用联想,借巴山夜雨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笔势灵动,充分显示出李商隐诗作的艺术个性。

15.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中连用两个“期"的妙处。

【答案】14.B

15.第一个“期”是对方问,满含对久别重逢的期待;第二个“期"是自己答,漂泊异乡却归期难定,两个“期”字包含诗人太多的无奈与心酸。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14.ACD.正确。

B.有误,第一次夜雨是实写,寄人对友人的无穷想念,是对现实的感觉;第二次是虚写,想象出以后团聚时的幸福场景。描绘了它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意思是:您问归期,(我)归期实难说准。依据意思可知,第一个“期"是对方问我回去的日期,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期待;第二个“期”是自己答语,告诉对方,自己漂泊异乡很难确定归期。两个“期"字包含诗人无奈和心酸之情。

故答案为:第一个“期”是对方问,满含对久别重逢的期待;第二个“期"是自己答,漂泊异乡却归期难定,两个“期”字包含诗人太多的无奈与心酸。

(2023七上·上思月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匡衡勤学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③,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④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②邑人:同县的人。③怪:感到奇怪。④资:借。

1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夫学须静也勤学而无烛

C.多不接世家富多书

D.意与日去吾日三省吾身

17.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躁”,对比鲜明。

B.甲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和殷切希望表达得非常深刻。

C.乙文中匡衡在主人家做佣人却不求报酬,只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把书借给他。

D.乙文中匡衡虽然家里条件艰苦,但穷苦并没有成为他学习的障碍,他努力创造条件学习,最终学有所成。

18.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9.请说出乙文引申出的成语及其给你的启示

20.乙文中匡衡的故事与甲文中的哪句话相契合?诸葛亮用这句话表达了对儿子怎样的期盼?请结合两文内容说一说。

【答案】16.B

17.C

18.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②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19.成语:凿壁偷光。启示:贫寒可以励志,艰苦的生活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和志气。只有奋发图强,才能使人登上成功之巅。

20.乙文中匡衡虽然家里贫穷,却勤奋好学,能努力创造学习的条件静心学习,最终成为大学问家。这个故事与甲文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相契合。诸葛亮用这句话表达了对儿子静心求学,增长才干,学有所成的期盼。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⑸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乙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县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富有而且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帮佣,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匡衡,匡衡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感到惊讶,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16.A.“非淡泊无以明志”翻译为: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名词,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翻译为: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动词,立志。

B.“夫学须静也”翻译为: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勤学而无烛"翻译为:(某人)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照明。都是“学习”之意。

C.“多不接世"翻译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副词,大多\“家富多书”翻译为:家里富有,有很多书籍。数词,与“少"相对。

D.“意与日去”翻译为: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名词,时间\“吾日三省吾身"翻译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副词,每天。

故答案为:B

17.ABD.正确。

C.有误,“……主人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把书借给他”表述错误。从“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可知,主人把书借给他是因被匡衡的求学来神所感动,有所感慨,并非很同情他的遭遇。

故答案为:C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①重点词: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才,才干;成学,在学习上获得成就。②重点词:乃,于是,就;引,引来;以,用;映,照着。

故答案为: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②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1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可此了成语: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凿壁偷光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习凿壁借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好学的恒心与毅力。对于现代的孩子可是非常幸福的,人人都学习平等的机会,要多珍惜学习的机会,因为学习才能丰富人生;从凿壁借光的事例也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关键。

故答案为:成语:凿壁偷光。启示:贫寒可以励志,艰苦的生活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和志气。只有奋发图强,才能使人登上成功之巅。

2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甲文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而乙文中匡衡虽然家里贫穷,却勤奋好学,能努力创造学习的条件静心学习,最终成为大学问家。这正好与这句话相契合。《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故而可知,诸葛亮用这句话表达了对儿子静心求学,增长才干,学有所成的期盼。

故答案为:乙文中匡衡虽然家里贫穷,却勤奋好学,能努力创造学习的条件静心学习,最终成为大学问家。这个故事与甲文中“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相契合。诸葛亮用这句话表达了对儿子静心求学,增长才干,学有所成的期盼。

(2023七上·上思月考)班级拟开展以“话说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21.阅读下面几则关于成长的名言,说说它们分别是从哪个方面解读“成长"的。

①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屠格涅夫

②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

③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沈从文

22.小博读完《朝花夕拾》《西游记》两本名著后,发现它们都隐藏着“出走一归来”的成长秘密,即展现了作者或主人公不断辗转、寻求理想的一生,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名著人物鲁迅孙悟空

出走路线S城→南京→①(填国家)→回国花果山→灵台方寸山→……→灵山

出走原因出走国门:想逃离清国留学生的乌烟瘴气,“寻救国道路去学医"。——《②》(填篇目名)出走花果山:想逃离规则,“躲过轮回,不生不灭”,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寻心。

寻的结果回国后,弃医从文,写世人的冷眼,揭露国民劣根性。在灵山,修成正果,成为③(填封号)。

23.鲁迅和孙悟空“出走一归来”的经历,让人想到网络上流行一时的句子:“愿你出走半

生,归来仍是少年。"请在他们两个中任选其一,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对他们归来“仍

是少年”的认识。

我选择:

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①成长需要自信;②成长需要不懈奋斗;③成长中要有耐心,这样才能达到目标。

22.日本;藤野先生;斗战胜佛

23.示例一:鲁迅;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看电影事件激发了鲁迅的爱国热情,他选择了弃医从文,用文字揭露国民的劣根性,警醒世人,矢志不移追寻救国救民之路,永远保持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所以他归来“仍是少年"。(示例二:孙悟空。孙悟空他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始终保持追求理想的初心,所以他归来“仍是少年”。)

【知识点】诗句与人;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朝花夕拾》;《西游记》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解答这道题,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名言警句的思想内涵,再结合问题情境来分析,阐述理由要简明扼要。

⑵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⑶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具体的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状态进行分析。

21.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①根据“相信你自己"可知成长需要自信;②根据“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可知成长需要奋斗;③根据“走下去却很远,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可知成长需要耐心,这样才能达到目标。

故答案为:①成长需要自信;②成长需要不懈奋斗;③成长中要有耐心,这样才能达到目标。

2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情节。①空,依据《藤野先生》一文内容可知,鲁迅离开南京后,去日本留学。所以,本空应该填写“日本”。②空,依据《藤野先生》一文内容可知,鲁迅离开南京后,去日本留.学。出来日本,鲁迅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乌烟瘴气的不耻行为,令鲁迅痛心。在仙台医学院学习期间,作者经过“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于是改变了己的思想和看法,由“医学救国"变成“文学救国”。所以,本空应该填写“《藤野先生》"。

③空,依据《西游记》相关内容可知,唐僧师徒取经成功后,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所以,本空应该填写“斗战圣佛"。

故答案为:日本;藤野先生;斗战胜佛

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根据相关人物情节围绕“坚持初心与理想,保持一颗纯朴、真实、炽热的少年心展开即可。示例一:鲁迅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在感受到了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后,怀抱着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和救国救民之志,赴日本学医。在仙台学医时,看电影事件激发了鲁迅的爱国热情。后来他发现唤醒民众的思想为救国之首要,所以毅然回国,弃医从文,用文字揭露国民的劣根性,警醒世人。鲁迅一直在追寻救国之路,他出走为民,归来为国,炽热的爱国之情始终如一。

故答案为:鲁迅;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看电影事件激发了鲁迅的爱国热情,他选择了弃医从文,用文字揭露国民的劣根性,警醒世人,矢志不移追寻救国救民之路,永远保持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所以他归来“仍是少年”。(示例二:孙悟空。孙悟空他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始终保持追求理想的初心,所以他归来“仍是少年"。)

24.(2023七上·上思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生命可以选择,你是想成为一只盘旋的鹰、一条快乐的鱼、一只轻盈的蝴蝶,还是那一株静静生长的小树?如果生命可以选择,你是想成为富甲全球的比尔·盖茨,还是遨游太空的聂海胜,还是勇救他人的黄福荣,还是支教灾区的老师……请展开想象,以《如果我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⑵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⑶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⑷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如果我是一滴水

我是一滴小水滴,我也是一滴心怀大志的水滴,我希望我能用自己微小的身躯,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

这天,我正在河中,感受着河流的抚摸,望着四周郁郁葱葱的森林和翠色欲流的碧草。鸟儿们在鸣叫在天空中振翅高飞自由自在。鱼儿在河中嬉戏带着我们在河面上腾跃,娇艳的花儿向人们展示着自己婀娜的身姿,我的心情愉悦极了,希望成为浇灌他们的一员,使他们更有生机。

正当我享受着这一切的时候,风爷爷告诉我:“走吧孩子,我和云带你去旅行。”我急忙把自己变成了水蒸气,飞向天空,开始了旅行。

云带我到了池塘,想在这下场雨,我望着池塘真想落在这里,池水清澈见底,雨滴打在荷叶.上发出好听的韵律,落在水面.上泛起--圈圈涟漪,青蛙唱着悦耳的歌,露珠在荷叶上滑着滑梯,我希望落在这里,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是我没落在这里随着云继续旅行。

云飘到了街道,要在这里下场雨,我多想落在这里:孩子们纷纷穿上了五颜六色的雨衣,在雨中玩耍,他们有的在水洼中跳来跳去,沾了一身泥也不在意,有的用水枪喷来喷去,全身湿透了也不担心,他们在笑,在闹,在奔跑,好不快活,无拘无束。多么像雨中盛开的花,但我没落在这里。

云带着我们飘到了一片干裂的土地上,这里一点也不美好,但我定要落在这里,我去请求云,能否让我落在这里,云问:这不是你向往的地方,为什么要落在这里我十分坚定:这里的地方没有一点水分,人民苦不堪言,我愿为人民的幸福奉献自己,比其他地方我更爱这里。云叹了口气同意了,在坠落的时候,我不仅感叹道:我以为世界每个地方都那么美好,却不曾想过还有如此缺水的地方,这是我经历过最美的旅行。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体裁为记叙文,中心话题是围绕如果生命可以选择,自己想成为的一种生命形态展开想象进行写作。

【题干分析】①材料中给出了多种生命形态的选择,如盘旋的鹰、快乐的鱼、轻盈的蝴蝶、静静生长的小树,以及不同的人物如比尔盖茨、聂海胜、黄福荣、支教灾区的老师等。关键词在于“选择"和各种不同的生命形态代表的特质。盘旋的鹰代表着勇敢、自由、高瞻远瞩;快乐的鱼代表着自在、灵动;轻盈的蝴蝶代表着美丽、优雅;静静生长的小树代表着坚韧、默默奉献。比尔盖茨代表着财富与创新;聂海胜代表着勇敢探索太空的精神;黄福荣代表着无私奉献和大爱;支教灾区的老师代表着爱心与责任。

②阐述写作思路:首先分析选择某种生命形态的意义。比如如果选择成为支教灾区的老师,可以思考支教老师所具有的品质,如爱心、奉献、坚韧等。“是什么”即描述支教老师的具体工作和生活状态,如在艰苦的环境中教学、关心学生的成长等;“为什么"可以阐述选择成为支教老师的原因,如对教育的热爱、希望给灾区孩子带来希望等;“怎么做”可以写在支教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等。学生容易出现的写作误区可能是在描述选择的生命形态时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情感表达。重点应放在对选择的生命形态所代表的价值和意义的挖掘上,以及自己在这个角色中的感受和成长。作文开头可以设置一个悬念或者引人入胜的场景,引出对生命选择的思考,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常常幻想,如果生命可以选择,我将会走向哪一条道路呢?"事例素材可以选取真实的支教老师的故事、灾区孩子们的变化等。结尾可以总结全文,表达自己对选择的坚定和对未来的期待,如“如果我是支教灾区的老师,我将用我的青春和汗水,为孩子们点亮希望之灯,让他们的未来更加灿烂。”

【立意提取】

①如果我是盘旋的鹰。可以展现勇敢追求自由、高瞻远瞩的品质,在广阔的天空中探索未知,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

②如果我是快乐的鱼。表达对自在生活的向往,在水中自由穿梭,享受生命的美好,不为外界的纷扰所累。

【点评】文章紧扣“如果我是一滴水"这一主题,通过小水滴的视角,表达了为世界做出贡献的志向和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主题积极向上,富有感染力。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动词,如“郁郁葱葱”“翠色欲流"振翅高飞”“腾跃"等,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在描写池塘、街道和干裂土地时,作者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如“雨滴打在荷叶上发出好听的韵律,落在水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孩子们纷纷穿上了五颜六色的雨衣,在雨中玩耍"等,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在结构上,开头简洁:文章开头直接点明小水滴心怀大志,希望为世界做贡献,简洁明了,为后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中间层次分明:小水滴的旅行过程清晰地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在池塘、街道和干裂土地上的经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结尾有力:结尾处小水滴感叹世界并非处处美好,同时坚定了为缺水地区奉献自己的决心,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1/1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考试卷

(2023七上·上思月考)语段阅读

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会更宽广的世界。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在色彩斑斓的世界里翱翔,可以捕捉到寻常生活中的不寻常之美。

(一)童话

《皇帝的新装》是经典的童话故事,它以皇帝想穿漂亮的新装为主线展开故事,两个骗子提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的说法。皇帝为了表示他的称职,穿上并不存在的“新衣"举行了游行大典,他赤身裸体,昂首挺胸,招摇过市。这滑jī▲可笑的骗局最终被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以一句真话揭穿。

(二)神话

天地开辟之初,莽莽榛榛的大地上并没有人类,女娲觉得十分孤独寂寞,于是用黄泥捏成了人形,泥捏的小家伙落到地上就马上活了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喊着“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美丽聪明的生物,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她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创造了人类,让天地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寓言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也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就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又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1.阅读以上文段(一),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称职

②滑jī

2.以上两段文字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

3.解释文段(二)中的加点词语。

①莽莽:___

②眉开眼笑:____________

4.根据对联的要求,请从以下句子中选出跟“神话故事"有关的对联,按上下联顺序填写。

①忠君爱国真气节②后羿射日抚生灵③悬壶济世铸医魂

④女娲补天安百姓⑤神手仁心书大爱⑥经天纬地大诗篇

⑴上联:___⑵下联:___

5.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A.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在色彩斑斓的世界里翱翔,可以捕捉到寻常生活中的不寻常之美。

B.皇帝为了表示他的称职,穿上并不存在的“新衣”举行了游行大典,他赤身裸体,昂首挺胸,招摇过市。

C.女娲看着它亲手创造的美丽聪明的生物,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D.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就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6.(2023七上·上思月考)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句,按要求填写与抒发“自我情感"相关的内容。

作者题目诗句自我情感

刘禹锡《秋词》(其一)①___,___。___,___。一反悲秋常态,以明丽的秋景抒发积极豪迈的情怀。

谭嗣同《潼关》②___,___。抒发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③《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④___,铁马冰河入梦来。借风雨梦境,抒发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⑤___,___。抒发了对国事凋零和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2023七上·上思月考)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毒的动物为什么自己不中毒

①自然界身怀剧毒的动物很多,如箭毒蛙、水母、蝾螈、毒蛇等,毒素是它们保护自己或者捕获猎物的武器。那么,这些动物是如何避免被自己的毒素所伤害呢?它们有两种避毒策略:一是隔离存放,二是进化出抗毒性能。

②射炮步甲、水母和毒蛇都采用第一种策略。在射炮步甲体内,有两个分别独立的腔室,各盛放着一种化学物质。当甲虫受到威胁时,两个腔室的阀门同时打开,两种化学物质喷出并结合在一起,瞬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强烈腐蚀性的高温喷雾。水母身体中有刺细胞,把毒液安全地包裹在刺细胞里的刺丝囊中,刺丝囊发射刺丝,将毒液注入猎物或捕食者体内。而毒蛇则把毒液储存在头部的一个隔间中,这个隔间只有一个出口——牙齿,当它咬住猎物时,毒液从牙齿流入猎物的身体中。

③毒蛇也采用第二种避毒策略:自带生化抗性。例如,响尾蛇就会制造特殊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与血液中的毒素结合,消除毒性。箭毒蛙是剧毒之王,有的箭毒蛙一只所含有的毒素可以致10个成年人死亡。它们的毒素并非自己产生的,而是来自它们猎食的小型动物,如螨虫、蚂蚁。这些动物体内含有一种叫“生物碱”的物质,这种物质在箭毒蛙体内累积,并在它捕猎时释放到猎物体内。那么,为什么箭毒蛙不会中生物碱的毒呢?我们可以把生物碱能影响的生物分子想成一个锁,而生物碱是一把钥匙,当用这把钥匙开锁时。会启动一连串的生化反应,导致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但是,如果你换了一把锁,原来的钥匙也就失去了作用,而箭毒蛙就是自身的基因发生了改变,相当于换了锁。以至于生物碱无法开启以上的生化反应过程。

(选编自《百科新说》,有删改)

7.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水母把毒液安全地包裹在刺细胞里的刺丝囊中,避免被自己的毒素所伤害。

B.毒蛇既采用隔离存放的避毒策略,也采用第二种避毒策略:自带生化抗性。

C.箭毒蛙是剧毒之王,它们的毒素来自它们猎食的小型动物,如螨虫、蚂蚁。

D.螨虫和蚂蚁体内含有的“生物碱"能导致所有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

8.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了有毒动物的避毒策略。

B.本文主要说明方法是打比方,此外,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C.第③段把生物碱比作一把钥匙,生动形象地说明生物碱的剧毒性。

D.第③段加点词“有的”从范围上限制,表示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9.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解释生物碱毒性发作的原理。(60字以内)

(2023七上·上思月考)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烛(节选)

安徒生

“再给你一支烛,我的小朋友!"她说道,“你的母亲要坐在那里工作到深夜,她用得着它!”

这家人的小女儿在一边站着。在小女儿听到“到深夜"这几个字的时候,她高兴地说道:“我也要待到深夜!我们有舞会,我会戴上大蝴蝶结的!”

她的脸上多么亮啊!她那么欢乐!没有任何蜡烛的光能比孩子眼里闪出的光更亮!

“见到她这副样子我真幸福!""油烛想道,“我永远不会忘记,我肯定永远也见不到了!”于是它被搁进篮子,盖起来。小男孩带着它走了。

“现在我去哪儿?"油烛想道,“我要到贫苦人家里去,那里可能连一只铜烛台都没有。而蜡烛要插在银烛台里,看着那些最高贵的人。为最高贵的人照明该是多么美啊!我命中注定是油烛而不是蜡烛!”

油烛来到了穷苦人家。一个寡母带着三个孩子。

“祝福那位善良的夫人!她送给我这些东西。"母亲说道,“这是一支很好的烛!它可以一直燃到深夜。”烛被点燃了。

“呸——呸!"它说道,“她拿来点燃我的火柴,气味刺鼻!在富人家里,是不会用这些来款待蜡烛的!”

那边的蜡烛也都点燃了,烛光射到了街上。这时音乐响了起来。

“那边开始了!"油烛想。它想着那个富有的小姑娘闪亮的面孔,比所有蜡烛都要明亮的面孔。“那个情景我再也看不到了!”

这时,贫苦人家最小的孩子进来了,这是一个小姑娘。她搂着哥哥姐姐的脖子,她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讲,所以必须悄悄地说:“我们今天晚上——想想看!——我们今天晚上吃热土豆!"

她的脸发出幸福的光亮,烛光正射在她的脸上。她脸上露出的欢乐和幸福,和富人家的小姑娘一样。那边的小姑娘说:“我们今天晚上有舞会,我要戴上那个红色的大蝴蝶结!”“吃热土豆也那么重要吗?"油烛想道,“这边的小孩也同样这么高兴!”它打了一个喷嚏,就是说,它啪啪地响了一下。再多的动作,油烛就做不到了。

桌子摆好了,土豆也吃掉了。哦,味道多美呀!真是一顿节日的美餐。然后,每人还分到一只苹果。最小的那个孩子念起了一首小诗。

孩子们都上了床。每人得了一个吻,很快便都睡着了。母亲坐着缝衣,一直缝到了深夜,为了挣钱养活他们和她自己。富人那边烛光闪闪,乐声悠扬。星星照着千家万户,照着富家也照着穷人,同样明亮,同样慈祥。

“这真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夜晚!"油烛想着,“真不知道蜡烛在银烛台里是不是更舒服一些。要是我在燃尽以前能知道该多好!”

它想到了两个同样幸福的孩子,一个被蜡烛照着,一个被油烛照着!

(有删改)

10.根据短文内容,填写表格。

油烛穷人家铜烛台也没有①

蜡烛富人家②小女孩参加舞会

11.请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做简要赏析。

星星照着千家万户,照着富家也照着穷人,同样明亮,同样慈祥。

12.结合语境说一说:文章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写出了油烛怎样的心情

13.文章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23七上·上思月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一个“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暗示诗人孤夜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衬托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

B.“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虚写,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第二次是实写,表现了诗人当下不能与家人相聚的愁苦感受。

C.“何当"为想象的希冀之词,表现了诗人对团聚的企盼。从“何当共剪西窗烛”中引出来的“剪烛西窗"已成为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之情的成语。

D.这首诗运用联想,借巴山夜雨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笔势灵动,充分显示出李商隐诗作的艺术个性。

15.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中连用两个“期"的妙处。

(2023七上·上思月考)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匡衡勤学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③,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④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②邑人:同县的人。③怪:感到奇怪。④资:借。

1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夫学须静也勤学而无烛

C.多不接世家富多书

D.意与日去吾日三省吾身

17.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躁”,对比鲜明。

B.甲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和殷切希望表达得非常深刻。

C.乙文中匡衡在主人家做佣人却不求报酬,只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把书借给他。

D.乙文中匡衡虽然家里条件艰苦,但穷苦并没有成为他学习的障碍,他努力创造条件学习,最终学有所成。

18.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9.请说出乙文引申出的成语及其给你的启示

20.乙文中匡衡的故事与甲文中的哪句话相契合?诸葛亮用这句话表达了对儿子怎样的期盼?请结合两文内容说一说。

(2023七上·上思月考)班级拟开展以“话说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21.阅读下面几则关于成长的名言,说说它们分别是从哪个方面解读“成长”的。

①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屠格涅夫

②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

③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沈从文

22.小博读完《朝花夕拾》《西游记》两本名著后,发现它们都隐藏着“出走一归来"的成长秘密,即展现了作者或主人公不断辗转、寻求理想的一生,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名著人物鲁迅孙悟空

出走路线S城→南京→①(填国家)→回国花果山→灵台方寸山→……→灵山

出走原因出走国门:想逃离清国留学生的乌烟瘴气,“寻救国道路去学医”。——《②》(填篇目名)出走花果山:想逃离规则,“躲过轮回,不生不灭”,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寻心。

寻的结果回国后,弃医从文,写世人的冷眼,揭露国民劣根性。在灵山,修成正果,成为③(填封号)。

23.鲁迅和孙悟空“出走一归来"的经历,让人想到网络上流行一时的句子:“愿你出走半

生,归来仍是少年。”请在他们两个中任选其一,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对他们归来“仍

是少年"的认识。

我选择:

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2023七上·上思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生命可以选择,你是想成为一只盘旋的鹰、一条快乐的鱼、一只轻盈的蝴蝶,还是那一株静静生长的小树?如果生命可以选择,你是想成为富甲全球的比尔·盖茨,还是遨游太空的聂海胜,还是勇救他人的黄福荣,还是支教灾区的老师……请展开想象,以《如果我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⑵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⑶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⑷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hèn;稽

2.色彩斑斓;不可救药;昂首挺胸(招摇过市、不谙世事)

3.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4.女娲补天安百姓;后羿射日抚生灵

5.D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解释;对联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解答本题要靠平时的成语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记成语的字形,重点词及成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⑷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⑸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称职”读作“chènzhí”,“滑jī”写作“滑稽"。

故答案为:chèn;稽

2.本题考查成语积累。以上两段文字中的成语有:与生俱来、色彩斑斓、不可救药、赤身裸体、昂首挺胸、招摇过市、不谙世事。任选三个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色彩斑斓;不可救药;昂首挺胸(招摇过市、不谙世事)

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①莽莽:1.形容茂盛。2.形容众多。3.形容无涯际。也指时间的长远无际;悠久。在文中是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②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非常高兴的样子。在文中形象地描绘了女娲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故答案为: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4.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在②和④选项中,②“后羿射日抚生灵”描述的是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安抚百姓的故事,与“神话故事"主题相关;而④“女娲补天安百姓”描述的是女娲炼石补天,安抚百姓的故事,同样与“神话故事"主题相关。①、③、⑤、⑥选项跟“神话故事”无关,因此可以排除。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规则,“姓”是仄声,“灵"是平声,故“女娲补天安百姓”应该作为上联,“后羿射日抚生灵"应该作为下联。

故答案为:女娲补天安百姓;后羿射日抚生灵

5.ABC.正确。

D.有误,错在关联词使用错误,应将“就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中的“就"改为“又”,“既.......又……"是并列关联词,表示并列关系。

故答案为:D

6.【答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寥、宵、潼、阑。

故答案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答案】7.D

8.B

9.生物碱能影响的生物分子就像一把锁,而生物碱是一把钥匙,钥匙能开锁,毒性发作;锁改变,钥匙不能开锁,毒性不会发作。(生物碱影响生物分子,发生生化反应,导致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生物体自身基因发生了改变,生物碱无法发生生化反应。)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把握作者的见解;事物性说明文;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⑶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7.ABC.正确;

D.依据③段“为什么箭毒蛙不会中生物碱的毒呢”“但是,如果你换了一把锁,原来的钥匙也就失去了作用,而箭毒蛙就是自身的基因发生了改变,相当于换了锁。以至于生物碱无法开启以上的生化反应过程。"可知,螨虫和蚂蚁体内含有的“生物碱”不能导致所有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

故答案为:D

8.ACD.正确;

B.依据①段“如箭毒蛙、水母、蝾螈、毒蛇等,毒素是它们保护自己或者捕获猎物的武器"和②段“射炮步甲、水母和毒蛇都采用第一种策略”、③段“毒蛇也采用第二种避毒策略:自带生化抗性"例如,响尾蛇就会制造特殊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与血液中的毒素结合,消除毒性。箭毒蛙是剧毒之王,有的箭毒蛙一只所含有的毒素可以致10个成年人死亡”。据此可知,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依据③段“我们可以把生物碱能影响的生物分子想成一个锁,而生物碱是一把钥匙,当用这把钥匙开锁时。会启动一连串的生化反应,导致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但是,如果你换了一把锁,原来的钥匙也就失去了作用,而箭毒蛙就是自身的基因发生了改变,相当于换了锁。以至于生物碱无法开启以上的生化反应过程"可知,这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依据“有的箭毒蛙一只所含有的毒素可以致10个成年人死亡”可知,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所以,本文主要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也使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选项“本文主要说明方法是打比方"错误。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依据③段“我们可以把生物碱能影响的生物分子想成一个锁,而生物碱是一把钥匙,当用这把钥匙开锁时。会启动一连串的生化反应,导致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但是,如果你换了一把锁,原来的钥匙也就失去了作用,而箭毒蛙就是自身的基因发生了改变,相当于换了锁。以至于生物碱无法开启以上的生化反应过程”组织答案语言即可。

故答案为:生物碱能影响的生物分子就像一把锁,而生物碱是一把钥匙,钥匙能开锁,毒性发作;锁改变,钥匙不能开锁,毒性不会发作。(生物碱影响生物分子,发生生化反应,导致生物体瘫痪、休克,最终死亡。生物体自身基因发生了改变,生物碱无法发生生化反应。)

【答案】10.孩子们吃土豆;银烛台

11.通过对比写出富人和穷人在不同的烛照下,生活得同样快乐幸福,也衬托出油烛和蜡烛给人们带来光明之后同样满足和幸福。

12.心理描写。前一处写出了油烛对自己进入贫苦人家的境况极度不满和对蜡烛的嫉妒心理,后一处写出了油烛此时此刻因照亮贫苦人家而感到满足、快乐的心理。

13.总结上文,两个孩子在不同烛照下同样的幸福;点明中心,不管怎样的环境,给予别人快乐,自己总会幸福快乐。

【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