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_第1页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_第2页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_第3页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_第4页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高一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请把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江苏某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首-双龙连体环形玉佩,其形如小璧,器表白中带淡黄,有赭红色瑕斑。边缘的一侧雕琢头向相对、嘴唇合一的龙首各一,另一侧则自然合为双龙的龙身。此文物属于A.红山文化B.仰韶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下列主张选项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为政以德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隆礼重法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展示的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②强化君主专制③推动经济发展④增强民族凝聚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9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表中所反映的信息导致了A.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地方爆发"七国之乱"C.矛盾尖锐激起农民起义D.政局混乱引发军阀割据5.宋太宗曾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有此“用心”主要是因为A.唐后期以来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B.唐后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的教训C.宋太宗自认为国无外忧必有内患D.少数民族政权严重威胁北宋统治6.《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另有民间谚语又云:“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A.东南沿海的赋税重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江南粮食产量极高D.南方经济地位重要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以下属于元朝时代特征的是A.民族矛盾尖锐B.民族平等和谐C.阶级矛盾缓和D.民族交融发展8.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两者共同反映了A.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感B.继承传统儒学的教育观C.弘扬为国为民的责任感D.追求个人名誉的荣辱观9.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A.完善了监察体制B.加强了边疆管理C.强化了君主专制D.缓解了民族矛盾10.《西游记》小说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是A.反对纲常礼教B.追求公正平等C.反对君主专制D.追求民主自由11.下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B.捍卫国家统一的康熙帝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2.“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这是老舍名剧《茶馆》中人物李三的一句台词,李三感叹的“大改良”主要是指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近代化D.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13.面对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发生了。这场运动是指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14.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们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转变有利于A.延续共和革命斗争B.开启社会革命洪流C.促进文学革命发展D.迎来国民革命高潮15.《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此“分水岭”涉及的事件发生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16.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43年,蒋介石曾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2015年,习总书记引用了郭沫若1937年诗中的一句“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来纪念抗日战争。材料体现出抗战A.胜利的结果引领了中国政局的走向B.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全民族的抗战C.逐渐消除了各党派之间固有的矛盾D.激发的民主精神超越了时代的限制17.1945年9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疮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A.国共两党走向和平建国B.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C.中共力争建立联合政府D.国民党失去了执政党地位18.1949年6月,上海人民政府断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武汉、广州等地也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些举措的直接目的是A.稳定物价B.巩固政权C.建立国营经济D.解决财政困难19.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大庆工人身上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是A.坚持奉献、助人为乐B.精益求精、敢于创新C.团结友爱、与人为善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涉港国安法”。这反映中国政府A.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B.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C.提升港澳的主体地位D.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小题16分,第22小题17分,第23小题17分,共计50分。21.(1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三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主要特点。(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进步意义。(8分)(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4分)22.(17分)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材料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内容,并指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何进步?(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6分)23.(17分)国家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涉及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此区域自唐宋以后,在全国经济中逐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江浙地区)所产丰谷,不足供食用”,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材料二下图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材料三长江水系“外通大洋,内联深广腹地”,是连接内陆腹地和国际市场的枢纽;长三角城市群国际化程度高,在市场化为主导的企业合作、港口联盟、创新协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合作经验;长江文化异彩纷呈,自古以来开放进取,主动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辐射内陆,走向海洋;改革开放后又率先实现从封闭型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至今日,长江流域仍然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将发挥独特的优势作用。——摘编自郁鸿胜《贯通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1)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江浙地区农业种植结构有何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长三角地区商业发展的表现。(5分)(2)据材料二概括长三角地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举出近代史上江苏著名实业家两例。(6分)(3)据材料三指出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长江流域的独特优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6分)

苏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50分。第21题16分,第22题17分,第23题17分。21.(16分)(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严密;公平(公正)。(4分)(2)进步性:防止了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发生;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8分,任答四点得8分)(3)原因:清末新政;科举制难以培养选拔出近代经济、教育、外交等专业人才。(4分)22.(17分)(1)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分)消极: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4分)(2)“小变”: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立新式海军。(4分)进步:康有为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3)原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分)理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2分)23.(17分)(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