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4分)1.(6分)同学们搜集整理了北京中轴线的资料,准备装订成册。请你阅读下面小北同学整理的文稿,完成问题。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这条横亘北京城的传奇“脊梁”,将左右对称的建筑群连在一起,使城市呈现出“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特色【甲】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它是北京城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张显了丰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2022年5月25日,【乙】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乙】获通过,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越来越多的重点文物、古建筑得以腾退修缮,恢复了历史风貌。北京中轴线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1)文稿中加点词语“张显”书写有误,请你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zhāngxiǎn(2)在文稿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乙】“”B.【甲】。【乙】“”C.【甲】,【乙】《》D.【甲】。【乙】《》(3)同学们准备从下列两幅字中选择一幅作为资料册的封面题字。请你结合书体特点和中轴线特点做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选择:理由:2.(4分)下面是小京同学在“探寻中轴文化”系列活动后为校刊写的一则消息。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我校同学积极参加“探寻中轴文化”系列活动9月24日,我校同学参加了“探寻中轴文化”线上学习活动。上午,同学们翘首以盼的“探寻中轴文化”系列活动启动。随后同学们有选择地参加了线上学习活动:有的参加了“中轴线上读懂故宫”故宫建筑艺术公开课公益活动,有的观看了纪录片《北京中轴线》,有的聆听了“中轴线上的声音”民俗文化艺术讲座。下午,有的同学还参加了线下实践活动。他们沿中轴线骑行,一路上兴味盎然,在天坛了解敬民保民爱民以顺应天道的思想,在前门大街的商铺前拍照记录,在天安门广场瞻仰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景山的万春亭俯瞰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在修整一新的钟鼓楼前采访游客,还一路向北打卡了设计与施工巧妙绝轮的“鸟巢”和“水立方”。(1)对文段中的加点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翘首以盼”表现出同学们对活动的强烈期待,其中“翘”读音为“qiào”,意思是“抬起”。B.“兴味盎然”表现出同学们对活动的极高兴趣,其中“兴”读音为“xìng”,意思是“兴致”。C.“敬民保民爱民”和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倡导的“仁政”,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D.“巧妙绝轮”应该写为“巧妙绝伦”,用来突出“鸟巢”和“水立方”的设计与施工无比精巧奇妙。(2)画线句作为本则消息的导语,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给出修改建议。3.(4分)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以多种方式交流感受。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1)下列同学们写的活动感言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北同学整理资料时认真圈点勾画,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染了我。B.文物修护专家因地制宜,制定的修护方案各个不同,充满智慧。C.中轴线上一座座古建筑修缮一新,惟妙惟肖,焕发出新的活力。D.中轴线对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是独一无二的。(2)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壮美中轴,纵贯延展,再现古都①;东城学子,②,探寻北京③。A.①风韵②遨游京城③文明B.①风情②遨游京城③文化C.①风情②力学笃行③文化D.①风韵②力学笃行③文明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4.(6分)默写。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夕日欲颓,①”,写出了落日时分水面上生机勃勃的景象;王绩《野望》中的“②,③”,写出了夕阳余晖晕染下树和山所呈现出的浓浓秋意;李清照《渔家傲》中的“我报路长嗟日暮,④”,写出了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对空有才华的感慨。古诗文中描写日暮景象的佳句还有很多,比如“⑤,⑥”(本试卷中出现的诗文除外)。5.(5分)阅读完成问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一、二句中的“在人境”和“无车马喧”形成强烈反差,令人不由称奇。B.三、四句自问自答揭开谜底,“心远”突出诗人的心情闲适、心志高远。C.五至八句对“心远地自偏”展开了具体描绘,表现出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D.末两句写诗人因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出“此中真意”,而感到茫然与失落。(2)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飞鸟相与还”中的“鸟”属于其中哪一种情形,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简要说明理由。【链接材料】陶渊明在诗文中常用“鸟”这个形象来表情达意,大体有三种情形:其一,以“鸟”表现他年轻时渴望实现理想抱负的雄心壮志;其二,以“鸟”表达他为官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其三,以“鸟”表现他归隐田园后闲适自由的心境。6.(7分)阅读完成问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康乐以来/自给自足B.春冬之时/居天下之广居/跳往助之C.清荣峻茂/清流见底/源清流洁D.哀转久绝/绝巘多生怪柏/空前绝后(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夜半,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理解:太阳和月亮被弥漫的水雾遮蔽,只有正午和夜半特别明亮时才能看到。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理解:夏水迅疾无比,紧急传达皇帝命令时,乘船而下,可日行千二百里。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翻译:常常有高大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叫声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理解:猿猴怪异的鸣叫,在秋日峡谷中众多声音的衬托下,更显悲哀凄凉。(3)阅读《三峡》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链接材料】孟门东南有平山,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水南流,历鼓钟上峡,悬洪五丈,飞流注壑,夹岸深高,壁立直上,轻崖秀举,百有余丈,峰次青松,岩悬赪①石,于中历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绮分,望若图绣矣。(取材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河水》)①[赪(chēng)]红色。在郦道元的笔下,三峡的“①”和鼓钟上峡的“②”都直接写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三峡的“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鼓钟上峡的“悬洪五丈,飞流注壑”都写出了水③的特点。三、名著阅读(共8分)7.(3分)请你在下面《昆虫记》阅读记录卡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阅读策略内容呈现阅读记录关注作者法国的昆虫学家、文学家①(作者名)关注内容切叶绿能不凭借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果穴的盖子。②(填另一昆虫的习性)昆虫世界的奥秘关注主题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语)探究生命,③生命8.(5分)同学们围绕“红星何以照耀中国”这个话题,交流了自己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心得体会。请你就这个话题,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本书具体内容,简要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100字左右)推荐角度:①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②红军战士③老百姓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9.(8分)学校开展“园林与艺术”学习实践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整理的三则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材料一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取材于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材料二观赏苏州园林就如同在阅读优美隽永的诗文,美景是诗文的主体,而诗文又是对景色最好的诠释。苏州拙政园的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的“灌园鬻(yù)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思是“灌园卖菜,用以供给早晚的饭食;牧羊囊乳,用以供给伏腊祭祀的费用。孝顺父母,友善兄弟,这也是不善为政者之为政啊”。从中我们得以窥见园林主人王献臣辞官回乡、隐居田园的思想。拙政园中有一处“与谁同坐轩”,引用的是苏东坡的诗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隐喻的是王献臣不愿与凡夫俗子为伍的孤傲气质。若只从字面上理解为游园者结伴共赏美景,则未免浅薄。“与谁同坐轩”之西南是“留听阁”,取自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园中主厅“远香堂”和它面前的荷花池,所用的是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典故。小沧浪水院原是园主人读书之处,阁外步柱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挂帘取自《楚辞•渔父》和《论语•雍也》,更是园主人心情的奥曲流露。追求自然美的园林,因这些诗文而增添了无穷的人文魅力。(取材于陆纾文的《文人园林如何成为江南文化最重要的符号之一》)材料三汉字因形美而成为园林装饰的重要元素,为园林带来了艺术美。其中常见的有福、寿、喜和类似汉字的十字纹、亚字纹、人字纹等。退思园围廊上九孔漏窗镶嵌了李白《襄阳歌》诗句“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所用的新石鼓书体极具艺术美感。汉字也因音意美而化为美好的意象出现在园林中。一种是谐音取象,如蝠(福)池、十鹿(食禄)图、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等;另一种是用同音或近音的物象组成意象,如用蝙蝠和铜钱组合成“福在眼前”。试想,人们透过镂刻着寓意“福在眼前”图案的窗户看到一片青绿时,那欣赏自然美景的幸福感怎能不油然而生呢!《取材于曹林娣的《汉字“三美”与园林美》)(1)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加点的短语“这个目的”,指代的内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B.材料二中指出若只从字面上理解“与谁同坐轩”寓意未免浅薄,意在说明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适合游览苏州园林。C.材料三第一段举退思园围廊上九孔漏窗用新石鼓体镶嵌诗句的例子,说明汉字因形美作为装饰元素能为园林带来艺术美。D.材料三第二段介绍了汉字因音意美化为园林美好意象的两种方式——“用谐音取象”和“用同音或近音的物象组成意象”。(2)下面哪一幅是苏州园林的鸟瞰图?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苏州园林融合了①、②和汉字三种艺术,实现了③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每空限2个字)10.(12分)在班级散文阅读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就下面这篇散文的思路、语言、主旨等,展开了讨论交流。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①一柱柱高达七八十米的绿泉冲天涌起,不断笔直上升,终成高不可及的雨林王者。②那是望天树。③望天树最先等待的那个人,不是我们,是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陈望道的妻弟——蔡希陶。④来到这里,蔡先生走了很远的路。⑤在他弱冠之年,萦绕于耳畔的是家中常客瞿秋白、李达、夏征农、冯雪峰、胡愈之等革命家、文学家的言谈。最初等待他的那个梦,是一个用文字去编织的梦。他给王统照寄文稿,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上发表文章,鲁迅先生称赞他写得很有气派。然而表现植物间争斗的短篇小说《蒲公英》,透露了他的秘密梦想:穷其一生去破译大自然的绿色密码。⑥是的,等待他跨上去的那条路是成为一位植物学家。⑦起点是到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当练习员。第一个脚印是1932年受命奔赴云南搞野外调查,采集标本。在那与滇山云水肌肤相亲、耳鬓厮磨的三年时间里,他揭开了云南“植物王国”的面纱。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黑龙潭首创当时植物学最高学府——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他既是实际负责人,也是唯一坚持到底的一个人。⑧1959年,年近半百的蔡希陶带领一个自称为“集体的鲁滨逊”的团队,用十八把大刀劈开乱林野木,在西双版纳葫芦岛创建我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脚印逶逶迤迤,每一个都深刻,清晰。立足于云南这块土地,历尽艰辛,他寻找到了橡胶树并认定西双版纳是橡胶树的宜林地,解决了我国橡胶资源匮乏的问题。殚精竭虑,他和他的团队从野生植物中发掘了众多重要经济植物,其中有内外科药物“血竭”的重要资源龙血树、高脂肪高蛋白的野生油料植物油瓜……⑨然而,这里虽然拥有一片又一片生长着众多珍稀植物的森林,国际植物学界却不认可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存在。这倒不是完全出于偏见。因为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沙漠带,而这条沙漠带大部分都是稀树草原、荒漠和沙漠。谁能相信在地球的这条腰带上还镶嵌着一颗绿宝石呢?⑩正如沈从文所说:“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1974年,蔡希陶赴勐腊县补蚌村进行实地科考。一天,戴一副玳瑁框眼镜的他,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从葫芦岛来到南纳河边。他仰起头,手搭凉棚,眯缝着双眼,习惯性地向对岸的林莽望去。忽然,他显得激动起来,双腿一夹马肚,就要往前赶。但南纳河以一抹清亮提醒了他——必须乘船!他笑了,不太利索地下了马,双手握成喇叭状,大声喊:“有人吗?能渡我们过河吗?”他身后的三五个年轻人也跟着喊:“有人吗?”他们的声音,滚过河面,撞到河那边的绿色“幕墙”上,又被弹了回来。很快,河面就出现了一叶独木舟。蔡希陶等人跳上去,让河岸这把弓搭上独木舟这支箭,径直向前射去。倒映在河水里的千般旖旎倏然睁开又慢慢闭合,像沉睡中的美目眨了一眨,惊飞的水鸟如梦中的呢喃落入睫毛般浓密的树木中。然而风景再醉人,也不是流连之时。那支箭上拴系着一颗又一颗急切的心。⑪对岸的旷世静寂里,一个自然界的奇迹,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望天树,终于等来了见证它的那个人。至此,西双版纳的森林被定义为热带雨林再也没有悬念,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森林类型最完整的国家。⑫那成列成行的高伟身形,笔直地插入大地,挺直地指向云霄。可以想象,63岁的蔡先生很有气派地双手叉腰,仔细端详眼前的望天树时,胸中涌动的那份欣悦。⑬人们也许要问:蔡先生与望天树的狭路相逢,真的是一种宿命吗?⑭我想,所有的不期而遇,都启程于岁月深处的初心。他们都不忘初心,踏实专注,一个劲地出类拔萃,创造出了让人仰望的高度。(取材于原因的文章)(1)以下结构图是小明同学对本文行文思路的简明梳理。请阅读全文,帮他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①②用原文回答,③④用自己的话概括)(2)请你从第⑩段中摘抄一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从修辞、词语和句式中任选一个角度对其赏析。(3)同学们想从“探寻望天树”和“破译大自然绿色密码的人”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题目。请你帮他们做出选择,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五、写作(40分)11.(40分)作文。学习身边榜样,探寻自我成长的路径;欣赏文艺作品,探寻经典的现实意义;游览名胜古迹,探寻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因探寻而脚步坚定,内心丰盈,眼界开阔……请以“探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12.作文。如果得到一个可以变身的机会,你想变身成为历史上或者经典作品中的哪个人物?会出现在哪个地方?又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运用(共14分)1.(6分)同学们搜集整理了北京中轴线的资料,准备装订成册。请你阅读下面小北同学整理的文稿,完成问题。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这条横亘北京城的传奇“脊梁”,将左右对称的建筑群连在一起,使城市呈现出“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特色【甲】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它是北京城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张显了丰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2022年5月25日,【乙】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乙】获通过,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越来越多的重点文物、古建筑得以腾退修缮,恢复了历史风貌。北京中轴线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1)文稿中加点词语“张显”书写有误,请你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zhāngxiǎn(2)在文稿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DA.【甲】,【乙】“”B.【甲】。【乙】“”C.【甲】,【乙】《》D.【甲】。【乙】《》(3)同学们准备从下列两幅字中选择一幅作为资料册的封面题字。请你结合书体特点和中轴线特点做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选择:乙理由:作品乙是隶书,字形扁方,左右分展,古朴端庄,蚕头燕尾;体现了北京中轴线将左右对称的建筑群连在一起,历史悠久的特点;彰显了北京中轴线丰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分析】(1)本题考查字形。彰显:鲜明地显示。(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甲处,“这条横亘北京城的传奇‘脊梁’,将左右对称的建筑群连在一起,使城市呈现出‘中轴突出、两翼对称’的特色”是完整的一句话,应使用句号。“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法令的名称,应使用书名号。故选:D。(3)本题考查书体特点。作品甲是行书,作品乙是隶书。可按题干要求,结合书体特点和中轴线特点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解答】答案:(1)彰显(2)D(3)示例一:选择:甲。理由:作品甲是行书,舒展有型,行云流水,体现了北京中轴线壮美的特点,蕴含着中轴线深厚的文化内涵。示例二:选择:乙。理由:作品乙是隶书,字形扁方,左右分展,古朴端庄,蚕头燕尾;体现了北京中轴线将左右对称的建筑群连在一起,历史悠久的特点;彰显了北京中轴线丰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2.(4分)下面是小京同学在“探寻中轴文化”系列活动后为校刊写的一则消息。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我校同学积极参加“探寻中轴文化”系列活动9月24日,我校同学参加了“探寻中轴文化”线上学习活动。上午,同学们翘首以盼的“探寻中轴文化”系列活动启动。随后同学们有选择地参加了线上学习活动:有的参加了“中轴线上读懂故宫”故宫建筑艺术公开课公益活动,有的观看了纪录片《北京中轴线》,有的聆听了“中轴线上的声音”民俗文化艺术讲座。下午,有的同学还参加了线下实践活动。他们沿中轴线骑行,一路上兴味盎然,在天坛了解敬民保民爱民以顺应天道的思想,在前门大街的商铺前拍照记录,在天安门广场瞻仰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景山的万春亭俯瞰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在修整一新的钟鼓楼前采访游客,还一路向北打卡了设计与施工巧妙绝轮的“鸟巢”和“水立方”。(1)对文段中的加点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翘首以盼”表现出同学们对活动的强烈期待,其中“翘”读音为“qiào”,意思是“抬起”。B.“兴味盎然”表现出同学们对活动的极高兴趣,其中“兴”读音为“xìng”,意思是“兴致”。C.“敬民保民爱民”和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倡导的“仁政”,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D.“巧妙绝轮”应该写为“巧妙绝伦”,用来突出“鸟巢”和“水立方”的设计与施工无比精巧奇妙。(2)画线句作为本则消息的导语,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给出修改建议。【分析】(1)本题考查语文知识理解。A.有误,“翘”读音为“qiáo”。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句子表达。词句表达欠妥,应该是“参加了以‘探寻中轴文化’为主题的线上活动”。【解答】答案:(1)A(2)在“探寻中轴文化”前面加“以”,后面加“为主题”。3.(4分)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以多种方式交流感受。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1)下列同学们写的活动感言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A.小北同学整理资料时认真圈点勾画,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染了我。B.文物修护专家因地制宜,制定的修护方案各个不同,充满智慧。C.中轴线上一座座古建筑修缮一新,惟妙惟肖,焕发出新的活力。D.中轴线对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是独一无二的。(2)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壮美中轴,纵贯延展,再现古都①;东城学子,②,探寻北京③。A.①风韵②遨游京城③文明B.①风情②遨游京城③文化C.①风情②力学笃行③文化D.①风韵②力学笃行③文明【分析】(1)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ABD.恰当。C.不当,“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用来形容古建筑,不恰当。故选:C。(2)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纵贯延展”是并列结构,“力学笃行”是并列结构,“遨游京城”是动宾结构,推知②填:力学笃行。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原则,“韵”是仄声,“情”是平声,“化”是仄声,“明”是平声,推知①填“风韵”;③填“文明”。故选:D。【解答】答案:(1)C(2)D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4.(6分)默写。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夕日欲颓,①沉鳞竞跃”,写出了落日时分水面上生机勃勃的景象;王绩《野望》中的“②树树皆秋色,③山山唯落晖”,写出了夕阳余晖晕染下树和山所呈现出的浓浓秋意;李清照《渔家傲》中的“我报路长嗟日暮,④学诗谩有惊人句”,写出了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对空有才华的感慨。古诗文中描写日暮景象的佳句还有很多,比如“⑤大漠孤烟直,⑥长河落日圆”(本试卷中出现的诗文除外)。【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积累,根据提示的上下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默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解答】①沉鳞竞跃(易错字:鳞、竞)②树树皆秋色③山山唯落晖(易错字:唯、晖)④学诗谩有惊人句(易错字:谩)⑤大漠孤烟直⑥长河落日圆(易错字:圆)5.(5分)阅读完成问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一、二句中的“在人境”和“无车马喧”形成强烈反差,令人不由称奇。B.三、四句自问自答揭开谜底,“心远”突出诗人的心情闲适、心志高远。C.五至八句对“心远地自偏”展开了具体描绘,表现出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D.末两句写诗人因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出“此中真意”,而感到茫然与失落。(2)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飞鸟相与还”中的“鸟”属于其中哪一种情形,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简要说明理由。【链接材料】陶渊明在诗文中常用“鸟”这个形象来表情达意,大体有三种情形:其一,以“鸟”表现他年轻时渴望实现理想抱负的雄心壮志;其二,以“鸟”表达他为官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其三,以“鸟”表现他归隐田园后闲适自由的心境。【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这种真意就是“无车马喧”,隐居生活的乐趣和心境以及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志趣。“感到茫然与失落”理解有误。故选:D。(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陶渊明在诗文中常用“鸟”这个形象来表情达意,大体有三种情形:其一,以“鸟”表现他年轻时渴望实现理想抱负的雄心壮志;其二,以“鸟”表达他为官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其三,以“鸟”表现他归隐田园后闲适自由的心境。结合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可知,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据此概括即可。答案:(1)D(2)第三种。“飞鸟相与还”中的“鸟”属于陶渊明引申表达的自己,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归隐田园后闲适自由的心境。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6.(7分)阅读完成问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C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康乐以来/自给自足B.春冬之时/居天下之广居/跳往助之C.清荣峻茂/清流见底/源清流洁D.哀转久绝/绝巘多生怪柏/空前绝后(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夜半,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理解:太阳和月亮被弥漫的水雾遮蔽,只有正午和夜半特别明亮时才能看到。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理解:夏水迅疾无比,紧急传达皇帝命令时,乘船而下,可日行千二百里。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翻译:常常有高大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叫声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理解:猿猴怪异的鸣叫,在秋日峡谷中众多声音的衬托下,更显悲哀凄凉。(3)阅读《三峡》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链接材料】孟门东南有平山,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水南流,历鼓钟上峡,悬洪五丈,飞流注壑,夹岸深高,壁立直上,轻崖秀举,百有余丈,峰次青松,岩悬赪①石,于中历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绮分,望若图绣矣。(取材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河水》)①[赪(chēng)]红色。在郦道元的笔下,三峡的“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鼓钟上峡的“②夹岸深高,壁立直上,轻崖秀举,百有余丈”都直接写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三峡的“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鼓钟上峡的“悬洪五丈,飞流注壑”都写出了水③流速快的特点。【分析】译文:三峡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链接材料:孟门东南有平山,水就发源于山上,潜流到山下。水往南流经鼓钟上峡,成为一道高达五丈的瀑布,倾泻入深渊中。两岸高峭极了,巍然直上,陡峻如壁;断崖凌空高举,高达百余丈。峰岭上青松罗列,岩壁上赤石高悬,其间参差错落地长着些苍翠的柏树,互相映衬,色彩鲜丽分明,望去就像图画一般。【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句意: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自,在。/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自,自从。/某人或某物能维持自身而不用外界帮助。自,自身。B.句意:春冬的季节。之,的。/住在“仁”这所天下最宏大的屋子里。之,的。/蹦跳着去帮助他们。之,代词。C.句意:水清,树荣,山高,草茂。清,清澈。/清澈的溪流能看见潭底。/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清,清澈。D.句意:悲哀宛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极。/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绝,断。故选:C。(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和理解。A.有误,“正午和夜半才能看到”是因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B.正确。C.有误,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故选:B。(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三峡》中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可知,写出了山的高峻的特点。“链接材料”中“夹岸深高,壁立直上,轻崖秀举,百有余丈”句写出了山的高峻。“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意思是: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悬洪五丈,飞流注壑”的意思是:成为一道高达五丈的瀑布,倾泻入深渊中。这两句都写出了水的流速快。答案:(1)C(2)B(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夹岸深高,壁立直上,轻崖秀举,百有余丈。流速快。三、名著阅读(共8分)7.(3分)请你在下面《昆虫记》阅读记录卡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阅读策略内容呈现阅读记录关注作者法国的昆虫学家、文学家①法布尔(作者名)关注内容切叶绿能不凭借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果穴的盖子。②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填另一昆虫的习性)昆虫世界的奥秘关注主题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鲁迅语)探究生命,③尊重生命【分析】《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解答】①本题考查名著常识。《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②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填另一昆虫的习性即可。例如: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③本题考查名著主题。《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写的是对生命的探究,尊敬生命的主题。答案:①法布尔;②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③尊敬。8.(5分)同学们围绕“红星何以照耀中国”这个话题,交流了自己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心得体会。请你就这个话题,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本书具体内容,简要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100字左右)推荐角度:①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②红军战士③老百姓【分析】《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到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解答】本题考查写名著心得体会。选择一个角度,围绕“红星何以照耀中国”这个话题进行阐述即可。最主要的是突出《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答案:选择②《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在本书中,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经历很多困难,他们爬雪山、过草地、飞渡泸定桥,在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同时,还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终于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长征的胜利,他们这种精神,必将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9.(8分)学校开展“园林与艺术”学习实践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整理的三则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材料一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取材于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材料二观赏苏州园林就如同在阅读优美隽永的诗文,美景是诗文的主体,而诗文又是对景色最好的诠释。苏州拙政园的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的“灌园鬻(yù)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思是“灌园卖菜,用以供给早晚的饭食;牧羊囊乳,用以供给伏腊祭祀的费用。孝顺父母,友善兄弟,这也是不善为政者之为政啊”。从中我们得以窥见园林主人王献臣辞官回乡、隐居田园的思想。拙政园中有一处“与谁同坐轩”,引用的是苏东坡的诗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隐喻的是王献臣不愿与凡夫俗子为伍的孤傲气质。若只从字面上理解为游园者结伴共赏美景,则未免浅薄。“与谁同坐轩”之西南是“留听阁”,取自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园中主厅“远香堂”和它面前的荷花池,所用的是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典故。小沧浪水院原是园主人读书之处,阁外步柱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挂帘取自《楚辞•渔父》和《论语•雍也》,更是园主人心情的奥曲流露。追求自然美的园林,因这些诗文而增添了无穷的人文魅力。(取材于陆纾文的《文人园林如何成为江南文化最重要的符号之一》)材料三汉字因形美而成为园林装饰的重要元素,为园林带来了艺术美。其中常见的有福、寿、喜和类似汉字的十字纹、亚字纹、人字纹等。退思园围廊上九孔漏窗镶嵌了李白《襄阳歌》诗句“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所用的新石鼓书体极具艺术美感。汉字也因音意美而化为美好的意象出现在园林中。一种是谐音取象,如蝠(福)池、十鹿(食禄)图、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等;另一种是用同音或近音的物象组成意象,如用蝙蝠和铜钱组合成“福在眼前”。试想,人们透过镂刻着寓意“福在眼前”图案的窗户看到一片青绿时,那欣赏自然美景的幸福感怎能不油然而生呢!《取材于曹林娣的《汉字“三美”与园林美》)(1)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材料一中加点的短语“这个目的”,指代的内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B.材料二中指出若只从字面上理解“与谁同坐轩”寓意未免浅薄,意在说明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适合游览苏州园林。C.材料三第一段举退思园围廊上九孔漏窗用新石鼓体镶嵌诗句的例子,说明汉字因形美作为装饰元素能为园林带来艺术美。D.材料三第二段介绍了汉字因音意美化为园林美好意象的两种方式——“用谐音取象”和“用同音或近音的物象组成意象”。(2)下面哪一幅是苏州园林的鸟瞰图?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3)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苏州园林融合了①美术、②诗文和汉字三种艺术,实现了③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每空限2个字)【分析】本题考查关于“苏州园林”主题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第一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第二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第三题考查提炼概括能力。【解答】(1)ACD.正确。B.有误,“意在说明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适合游览苏州园林”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二“隐喻的是王献臣不愿与凡夫俗子为伍的孤傲气质。若只从字面上理解为游园者结伴共赏美景,则未免浅薄”可知,“与谁同坐轩”隐喻的是王献臣不愿与凡夫俗子为伍的孤傲气质。故选:B。(2)根据材料一“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可知,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而是追求自然之趣。所以应该选择【乙】图。(3)根据材料一“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可知,苏州园林体现了美术的艺术;根据材料二“观赏苏州园林就如同在阅读优美隽永的诗文,美景是诗文的主体,而诗文又是对景色最好的诠释”可知,苏州园林体现了诗文的艺术;根据材料二“追求自然美的园林,因这些诗文而增添了无穷的人文魅力”和材料三“那欣赏自然美景的幸福感怎能不油然而生呢”可知,苏州园林实现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统一。答案:(1)B(2)【乙】;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而是追求自然之趣。(3)①美术;②诗文;③自然。10.(12分)在班级散文阅读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就下面这篇散文的思路、语言、主旨等,展开了讨论交流。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①一柱柱高达七八十米的绿泉冲天涌起,不断笔直上升,终成高不可及的雨林王者。②那是望天树。③望天树最先等待的那个人,不是我们,是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陈望道的妻弟——蔡希陶。④来到这里,蔡先生走了很远的路。⑤在他弱冠之年,萦绕于耳畔的是家中常客瞿秋白、李达、夏征农、冯雪峰、胡愈之等革命家、文学家的言谈。最初等待他的那个梦,是一个用文字去编织的梦。他给王统照寄文稿,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上发表文章,鲁迅先生称赞他写得很有气派。然而表现植物间争斗的短篇小说《蒲公英》,透露了他的秘密梦想:穷其一生去破译大自然的绿色密码。⑥是的,等待他跨上去的那条路是成为一位植物学家。⑦起点是到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当练习员。第一个脚印是1932年受命奔赴云南搞野外调查,采集标本。在那与滇山云水肌肤相亲、耳鬓厮磨的三年时间里,他揭开了云南“植物王国”的面纱。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黑龙潭首创当时植物学最高学府——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他既是实际负责人,也是唯一坚持到底的一个人。⑧1959年,年近半百的蔡希陶带领一个自称为“集体的鲁滨逊”的团队,用十八把大刀劈开乱林野木,在西双版纳葫芦岛创建我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脚印逶逶迤迤,每一个都深刻,清晰。立足于云南这块土地,历尽艰辛,他寻找到了橡胶树并认定西双版纳是橡胶树的宜林地,解决了我国橡胶资源匮乏的问题。殚精竭虑,他和他的团队从野生植物中发掘了众多重要经济植物,其中有内外科药物“血竭”的重要资源龙血树、高脂肪高蛋白的野生油料植物油瓜……⑨然而,这里虽然拥有一片又一片生长着众多珍稀植物的森林,国际植物学界却不认可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存在。这倒不是完全出于偏见。因为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沙漠带,而这条沙漠带大部分都是稀树草原、荒漠和沙漠。谁能相信在地球的这条腰带上还镶嵌着一颗绿宝石呢?⑩正如沈从文所说:“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1974年,蔡希陶赴勐腊县补蚌村进行实地科考。一天,戴一副玳瑁框眼镜的他,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从葫芦岛来到南纳河边。他仰起头,手搭凉棚,眯缝着双眼,习惯性地向对岸的林莽望去。忽然,他显得激动起来,双腿一夹马肚,就要往前赶。但南纳河以一抹清亮提醒了他——必须乘船!他笑了,不太利索地下了马,双手握成喇叭状,大声喊:“有人吗?能渡我们过河吗?”他身后的三五个年轻人也跟着喊:“有人吗?”他们的声音,滚过河面,撞到河那边的绿色“幕墙”上,又被弹了回来。很快,河面就出现了一叶独木舟。蔡希陶等人跳上去,让河岸这把弓搭上独木舟这支箭,径直向前射去。倒映在河水里的千般旖旎倏然睁开又慢慢闭合,像沉睡中的美目眨了一眨,惊飞的水鸟如梦中的呢喃落入睫毛般浓密的树木中。然而风景再醉人,也不是流连之时。那支箭上拴系着一颗又一颗急切的心。⑪对岸的旷世静寂里,一个自然界的奇迹,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望天树,终于等来了见证它的那个人。至此,西双版纳的森林被定义为热带雨林再也没有悬念,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森林类型最完整的国家。⑫那成列成行的高伟身形,笔直地插入大地,挺直地指向云霄。可以想象,63岁的蔡先生很有气派地双手叉腰,仔细端详眼前的望天树时,胸中涌动的那份欣悦。⑬人们也许要问:蔡先生与望天树的狭路相逢,真的是一种宿命吗?⑭我想,所有的不期而遇,都启程于岁月深处的初心。他们都不忘初心,踏实专注,一个劲地出类拔萃,创造出了让人仰望的高度。(取材于原因的文章)(1)以下结构图是小明同学对本文行文思路的简明梳理。请阅读全文,帮他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①②用原文回答,③④用自己的话概括)(2)请你从第⑩段中摘抄一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从修辞、词语和句式中任选一个角度对其赏析。(3)同学们想从“探寻望天树”和“破译大自然绿色密码的人”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题目。请你帮他们做出选择,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分析】本文记叙了蔡希陶先生揭开云南“植物王国”的面纱、创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并坚持到底、创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考发现望天树,证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存在。【解答】(1)本题考查行文思路的梳理。第12段中的“那成列成行的高伟身形,笔直地插入大地,挺直地指向云霄”是对望天树的描写。第14段的“一个劲地出类拔萃,创造出了让人仰望的高度”是望天树与蔡希陶共同的特点。根据“起点是到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当练习员。第一个脚印是1932年受命奔赴云南搞野外调查,采集标本。在那与滇山云水肌肤相亲、耳鬓厮磨的三年时间里,他揭开了云南‘植物王国’的面纱”可概括为:揭开了云南“植物王国”的面纱。根据“1959年,年近半百的蔡希陶带领一个自称为“集体的鲁滨逊”的团队,用十八把大刀劈开乱林野木,在西双版纳葫芦岛创建我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可概括为:创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例如“他仰起头,手搭凉棚,眯缝着双眼,习惯性地向对岸的林莽望去。忽然,他显得激动起来,双腿一夹马肚,就要往前赶”一句中“仰”“搭”“眯缝”“望”“一夹”是对蔡希陶的动作描写,这一系列的动作刻画出了蔡希陶习惯性地观察、探索和有所发现后的激动兴奋的心情。(3)本题考查题目的妙处。“探寻望天树”只是概括了文中记叙的一件事情,不能体现文章的其他内容;“破译大自然绿色密码的人”对全文都概括到了,而且新颖,吸引读者。答案:(1)①那成列成行的高伟身形,笔直地插入大地,挺直地指向云霄。②一个劲地出类拔萃,创造出了让人仰望的高度。③揭开云南“植物王国”的面纱。④创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语句:他仰起头,手搭凉棚,眯缝着双眼,习惯性地向对岸的林莽望去。忽然,他显得激动起来,双腿一夹马肚,就要往前赶。赏析: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搭”“眯缝”“望”“一夹”等动词,刻画出了蔡希陶习惯性地观察、探索和有所发现后的激动兴奋的心情。(3)我选择“破译大自然绿色密码的人”作为文章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五、写作(40分)11.(40分)作文。学习身边榜样,探寻自我成长的路径;欣赏文艺作品,探寻经典的现实意义;游览名胜古迹,探寻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因探寻而脚步坚定,内心丰盈,眼界开阔……请以“探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探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审题可知,学习身边榜样,探寻自我成长的路径;欣赏文艺作品,探寻经典的现实意义;游览名胜古迹,探寻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因探寻而脚步坚定,内心丰盈,眼界开阔……探冰雪运动之乐,探千年古道的历史……至爱亲情、生命成长、小家大国、历史文化、未来畅想……目之所及,心之所向,必将探得一片崭新天地。好奇心,会促使人发现未知的精彩,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可能会使人在探究过程因太过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