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测地理试卷(人教版(2019))(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测地理试卷(人教版(2019))(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测地理试卷(人教版(2019))(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测地理试卷(人教版(2019))(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测地理试卷(人教版(2019))(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人教版(2019))(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章至第二章第二节】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2023年9月17日我国新的国之重器,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开始光学“巡天”观测(收集可见光进行天文观测)。据报道该望远镜是目前北半球光学巡天能力最强的大视场望远镜。初次观测的对象选择距地球大约200万光年的仙女座星系。下图为相关新闻报道截图。完成下面小题。1.仙女座星系所处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下列对墨子巡天望远镜观测影响最大的是(

)A.太阳风B.大气条件C.纬度高低D.交通条件3.墨子巡天望远镜具有全球顶级的台址条件,最可能选址在(

)A.青海省B.贵州省C.安徽省D.海南省【答案】1.D2.B3.A【解析】1.由材料可知,仙女座星系距离地球约200万光年,位于银河系之外,属于河外星系,而地月系和太阳系都位于银河系中。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2.墨子巡天望远镜通过收集可见光进行天文观测,而大气条件对光照影响明显,B正确;太阳风、纬度高低、交通条件基本都不会对可见光的稳定造成影响,ACD错误。故选B。3.青海省位于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且降水较少,大气透明度更好,利于进行光学观测,A正确。贵州省、安徽省、海南省均位于较湿润区,降水较多,对光照条件影响较大,排除BCD。故选A。太阳辐射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系统,将吸收的太阳能转换为热能,使得管道中的水被加热。下图示意家庭太阳能供热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以下纬度相近城市中,家庭屋顶安装太阳能系统单位面积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是(

)A.湖泊众多的武汉B.雾都重庆C.临江面海的上海D.日光城拉萨5.乌鲁木齐某居民屋顶装有的太阳能系统,一年中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4.D5.B【解析】4.家庭屋顶安装太阳能系统单位面积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地方应是太阳辐射最强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四城市中日光城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丰富,单位面积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D正确;湖泊众多的武汉、雾都重庆、临江面海的上海空气中的水汽均较多,对太阳辐射产生削弱,不是单位面积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城市,ABC错误。故选D。5.一年中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季节应是太阳辐射最强的季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鲁木齐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昼长较长,太阳辐射较其它季节更丰富,因此乌鲁木齐某居民屋顶装有的太阳能系统,一年中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季节是夏季,B正确,ACD错误,故选B。极光是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而产生的发光现象。2023年12月1日19点,我国漠河北极村再现极光,专家据此推断太阳活动进入高峰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与极光产生有关的太阳活动是(

)A.太阳黑子B.耀斑C.太阳辐射D.日冕物质抛射7.下一个太阳活动高峰年可能出现在(

)A.2026年B.2030年C.2034年D.2039年【答案】6.D7.C【解析】6.根据所学知识,所谓极光现象是由于日冕层的物质抛射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偏向极地上空,轰击高层大气产生,D正确;极光与太阳黑子和耀斑关联性较小,太阳辐射不属于太阳活动,排除ABC。故选D。7.太阳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2023年太阳活动进入高峰年,下一个太阳活动高峰年可能出现在11年后,即2034年,C错误。故选C。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下图为某地不同地层的四幅化石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8.按生物进化顺序对四幅图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9.按地层形成时间顺序判断,四类化石埋藏最深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8.C9.C【解析】8.太古宙时期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时期蓝细菌大爆发;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温暖的海水中出现了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综上所述,按生物进化顺序对四幅图进行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②④,C对,排除ABD。故选C。9.根据材料、上题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且埋藏最深,按地层形成时间顺序判断,四类化石中③蓝藻化石(最低级、简单的生物化石)最古老,埋藏最深。C对,排除ABD。故选C。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

)A.三叠纪至新近纪生物种类明显递增B.二叠纪是爬行类动物的繁盛时期C.白垩纪后期裸子植物种类大量消失D.物种大灭绝与地表温度变化无关11.地质学者在皖南山区的上溪群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古生物化石。推测该地层可能抬升于(

)A.古生代后期B.寒武纪时期C.元古宙时期D.太古宙时期【答案】10.C11.A【解析】10.读图可知,三叠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总体增加,但在白垩纪后期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A错误;二叠纪处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是爬行类动物的繁盛时期,B错误;白垩纪后期出现物种大灭绝,中生代繁盛的裸子植物种类大量消失,C正确;读图可知,物种大灭绝与地表温度变化有明显相关性,D错误。故选C。11.根据材料信息“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可知,上溪群地层区中有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其在寒武-奥陶纪为海洋环境,推测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地层出露形成陆地,A正确;太古宙、元古宙、寒武纪早期均早于奥陶纪,演化为陆地环境不会有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BCD错误。故选A。当地时间2023年10月31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克柳切夫火山喷发,火山灰柱达到近10000米高。图1为该火山喷发的景观图,图2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大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C.③-呈液态或熔融状态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13.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为(

)A.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B.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C.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答案】12.C13.C【解析】12.读右图可知,①圈层是地壳,②圈层是地幔,②圈层横波传播速度最大,A错误;②层地震波从上到下速度在变化,说明内部物质组成不均匀,B错误;③圈层是外核,由于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自上向下传播过程中在古登堡界面消失,加之内部压力巨大,外核物质状态不可能为气态,推测其可能为液态或熔融态,C正确;④圈层是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由高温的铁和镍组成的,D错误。故选C。13.据地球圈层结构可如,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因此火山喷发后火山灰首先进入大气圈,并且飘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到岩石圈,在地球各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探空气球是一种携带无线电探空仪上升并传回大气参数的气球。一般而言,气球升至离地3万米左右后会自行爆裂,未爆裂的气球则在该高度大气层中“流浪”,成为“流浪气球”。下图为“某民用‘流浪气球’飞行轨迹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4.影响探空气球数据传递质量的主要自然因素包括(

)A.红外线B.太阳活动C.紫外线D.太阳辐射15.“流浪气球”所处的大气层,随高度增加,气温(

)A.逐渐升高B.先升高后降低C.逐渐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答案】14.B15.A【解析】1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探空气球数据传输质量受影响,B正确;红外线和紫外线都属于太阳辐射,对数据传输影响不大,ACD错误。故选B。1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流浪气球位于离地3万米,该高度属于平流层(距离地表12km高度至50或55km高空处),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喀纳斯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水是喀纳斯湖景区的灵魂,喀纳斯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喀纳斯湖景区水圈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下图为喀纳斯湖景区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图示景观中,水圈(

)A.参与地表景观的塑造 B.在空间分布上不连续C.与生物圈无联系 D.是生物圈存在的唯一媒介17.全球气候变暖,该景区短期内水圈结构(

)①气态水增多

②固态水增多

③生物水减少

④液态水增多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16.A17.B【解析】16.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喀纳斯湖的补给水源来自高山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地表径流在由高地向低地流动的过程中,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A正确;气态水、液态水及生物水体等连续地分布在地球表面,水圈在空间分布上分布连续,B错误;水圈为生物直接提供水源,为水生类生物提供生存空间,C错误;图示表层岩石圈有植被分布,因此,水圈不是生物存在的唯一媒介,D错误。故选A。17.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气态水会增多,①正确;冰川融化,固态水变少,②错误;气温升高,液态水增多,区域生物数量增多,生物水会增多,③错误;湖区面积增大,因此,液态水会增多,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其会抑制大气的对流作用。下图为海口某日清晨出现逆温时在空中拍到的景象,高大的建筑探出浓雾宛如空中楼阁。同日在内陆地区的武汉也出现了浓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当海口出现逆温时,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升高B.持续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19.对流层在大气圈层结构中分布并不均匀,下列示意图分别能正确反映海口、武汉对流层厚度随季节变化的是(

)A.①③B.②④C.③①D.④②【答案】18.C19.C【解析】18.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由材料可知,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现象;但逆温仅出现在近地面,随着海拔升高超过逆温区域后,气温变化恢复正常。故出现逆温时,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故选C。19.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的厚度与对流运动的强烈程度有关,夏季对流运动旺盛,海口、武汉对流层厚度均较厚,排除②④;海口较武汉纬度低,温度更高,对流层的平均高度(尤其冬季高度)较高,厚度较厚,故①为武汉,③为海口,故选C。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为“北京2022年11月21日、22日天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0.北京秋冬季节相较于其他季节平均温度较低的根本原因是(

)A.④较弱B.③较弱C.①较弱D.⑤较强21.影响21~22日北京气温日较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天气状况B.地表覆被C.太阳辐射D.纬度位置【答案】20.C21.A【解析】20.秋冬季节气温较低的根本原因是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辐射较弱,即①较弱,C正确;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⑤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这些都不是导致北京秋冬季节相较于其他季节平均温度较低的根本原因,ABD错误。故选C。21.读图可知,21日昼夜温差小于22日。图中显示21日是小雪和多云天气,22日是晴朗天气,晴朗天气,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较大,A正确;21~22日地表覆被、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和纬度位置并没有明显区别,不是影响21~22日北京气温日较差变化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读北半球某地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22.①处的风向为(

)A.西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23.假设③处是一个高压中心,则下列对应的③处垂直方向上等压面的画法,正确的是为(

)A.B.C.D.【答案】22.C23.A【解析】22.读图结合指向标可知,①地东南侧为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为自东南向西北,由图中等压线数值可知为高空,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偏,结合指向标,因此①地形成西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23.该水平面的气压在500hPa左右,位于高空。③处为高空中高压中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比两侧高;等压面凹陷,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比两侧低。同一地点的高空等压面与近地面等压面往往对称相反。图A中高空中间为高气压,两侧为低气压,近地面相反,与上述分析相符,A正确,D错误;图B和图C近地面等压面和高空等压面形态一致,B、C错误。故选A。由于湖陆热力差异,鄱阳湖周边形成明显的湖陆风环流。湖陆风起止时刻具有季节变化。下图是鄱阳湖某监测站2010~2015年湖陆风起止时刻及其频次统计图,四条曲线表示湖风开始、湖风停止、陆风开始、陆风停止时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四条曲线中,表示陆风开始和陆风停止时刻的分别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5.与夏季相比,鄱阳湖冬季湖风起止时刻(

)A.开始早,结束晚B.开始早,结束早C.开始晚,结束晚D.开始晚,结束早【答案】24.A25.D【解析】24.由所学知识可知,一般而言,白天湖面为高压,陆地为低压,吹湖风,夜间相反吹陆风;从图中可看出,①曲线从傍晚开始,说明为陆风开始时刻曲线,③曲线从早晨开始,12点之前达到峰值,说明为陆风在12点前停止,为陆风停止时刻曲线,④曲线从日出后开始,说明为湖风开始,到12点后达到峰值;②曲线在21时左右开始,说明应为陆风开始之后的湖风停止时刻曲线。A正确,BCD错误。故选A。25.湖陆风的转变,实际上是由湖与陆的温度变化而导致的,白天陆地升温快,温度高于湖泊,陆地气压低于湖泊,以湖风为主;夜晚陆地降温快,温度低于湖泊,陆地气压高于湖泊,以陆风为主。冬季昼短,日出较晚,陆地升温后温度高于湖泊的时刻较晚,即湖风开始晚;日落较早,陆地降温使得温度低于湖泊的时刻较早,即湖风结束早,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Ⅱ卷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读下图,回答问题。甲图是我国年太阳辐射等值线分布图,图乙是中国西部地区的山脉分布图。(20分)(1)根据图甲,描述我国年太阳辐射分布规律及极值地形区,比较黔江、北京的年太阳辐射大小。(6分)(2)举3个例子说明黔江中学校园内及周边如何利用太阳辐射的。(6分)(3)根据图甲信息,比较②和①的年太阳辐射大小,分析影响图甲②处太阳辐射大小的原因。(8分)【答案】(1)分布规律:自东南向西北递增;极值:最高在青藏高原、最低在四川盆地;大小:黔江小于北京(2)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加热水;花草树木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生长;晒衣服利用太阳热能蒸发水汽晒干衣服;太阳能光伏路灯利用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照明等。(3)①大于②;原因:降水方面:有西南季风带来印度洋水汽,谷地东西两侧是高大山脉,利于季风进入,地形抬升作用,形成的云雨量大,削弱作用强,获得太阳辐射强度少;地势:海拔较低,东西为山脉,日照时间较短,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少。【解析】(1)读左图可知,我国年太阳辐射空间分布不均,总体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其中最高值出现在青藏高原、最低值出现在四川盆地;黔江位于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小于北京。(2)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黔江中学校园内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太阳能集热板收集太阳能加热水;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学校的花草树木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同学们晒衣服是利用太阳热能蒸发水汽晒干衣服;周边道路两旁的太阳能光伏路灯利用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照明等。(3)读图可知,①太阳辐射量大于220千卡/厘米²,②太阳辐射量小于140千卡/厘米²,①大于②。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天气状况、海拔等,图中①②纬度相当,造成两地太阳辐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状况和海拔。降水(天气状况)方面:②有西南季风带来印度洋水汽,谷地东西两侧是高大山脉,利于季风进入,地形抬升作用,形成的云雨量大,削弱作用强,获得太阳辐射强度少;而①降水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量更多;地势方面,②海拔较低,东西为山脉,日照时间较短,获得太阳辐射量较少。27.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8分)材料一南漳—远安动物群是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是揭示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和海生爬行动物起源与演化的关键窗口。近年来,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左图是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材料二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以及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科学工作者可以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和年代。读图“地层与化石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推测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活的地理环境,并说明该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化和海陆格局的变化特点。(8分)(2)地点3缺失B岩层,有可能是当时地点3发生了地壳(抬升/下沉)。(2分)(3)若地点1的C岩层含有煤炭,则C地层形成时期的古地理环境相对。(2分)(4)若A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鱼类化石,但没有发现爬行动物化石,则该地层很有可能形成于地质年代中的代。(2分)(5)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分别是、。(4分)【答案】(1)①处于海陆交汇处。②动物:爬行动物盛行,慢慢开始进化出鸟类,哺乳动物出现;植物:裸子植物兴盛,出现被子植物。③联合古陆开始解体。(2)抬升(3)温暖湿润(4)古生(5)古生代中生代【解析】(1)据材料“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可知,卡洛董氏扇桨龙即是海生生物,故可以生活在海洋,又是爬行动物,故应生活在陆地,因此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活在海陆交汇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叠纪属于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2)岩层越靠下,形成年代越久远,年龄越老,据图可知,A、B、C岩层中最年轻的是C岩层,最老的是A岩层。地点3缺失B岩层,有可能是当时地点3发生了地壳抬升,形成高地,不易接受沉积,没有形成B岩层,或者已形成的B岩层在地壳抬升后,被外力侵蚀,因此导致了B岩层的缺失。(3)煤炭是由古代森林经过地质作用转化而来,地点1的C岩层含有煤炭,说明古环境适合森林生长,因此可知,C地层形成时期,当地的古地理环境为温暖湿润的陆生环境。(4)若A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鱼类化石,但没有发现爬行动物化石,说明此时只是出现了鱼类,陆地上还没有爬行动物,则根据所学可知,该地层很有可能形成于地质年代中的古生代泥盆纪。(5)地质历史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