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教案北师大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教案北师大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教案北师大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教案北师大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师用书教案北师大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与科技文艺【认读导引】两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化;古代中国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的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古代中国的四大独创,文学成就和书法、绘画艺术。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2)思想①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②朴实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③政治主见:“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2.孔子的思想(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宏大的教化家。(2)思想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④兴办私学,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老子不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教兴起于东汉,虽然与道家思想有着亲密联系,但道家不等于道教,故老子不是道教的创始人。二、百家争鸣1.缘由(1)根本缘由: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2)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非常激烈。(3)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依据各自的利益和要求主动发表看法,提出治国济世的主见。2.代表人物及主见(1)儒家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见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②荀子:重民,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主见性恶论,主见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2)道家: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对待人生和社会,只需听从命运、安于现状即可。(3)墨家:墨子。主见“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斗争;主见“节用”“薄葬”,反对奢侈。(4)法家:韩非子。主见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心集权。3.影响(1)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旺盛。(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素养提升·融会贯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行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行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行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行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思索](1)你如何相识史料一中司马迁的观点?(2)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据所学学问指出这一现象对古代中国学术发展的影响。[解读](1)史料一解读要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依据句号分层概括,解读留意史料一中的关键词“不行易”“不行废”“不行改”的内涵。(2)史料二解读留意标点符号是解读史料的重要依据,依据史料中的分号划分层次可知,诸子百家具有显明的地域色调。[试答](1)儒家的维护统治秩序“不行易”,墨家的“强本节用”“不行废”,法家的“正君臣上下”“不行改”。(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古代中国治国政策供应了理论依据。“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见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见“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养精蓄锐,以复原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以家国情怀感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见材料一在政治上,“有道”代表了孔子的志向政治和基本政治原则。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无道”。孔子的“有道”具有两个特点:全部的人依据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靠“仁”来实现和谐,详细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的政策。这一理论在当时以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成为统治者自我相识、自我指责和自我调整的理论依据。——刘泽华《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动身,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斗争。——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思索:依据材料,说明儒墨两家治理社会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评价。【提示】(1)方案:孔子主见“仁”“礼”结合;贵贱有序、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墨家主见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主见兼爱、非攻。(2)评价:孔子主见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为古代中国封建统治供应志向政治的标准和基本原则;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者自我相识与反思的理论依据。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见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志向。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见反映了当时一般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先秦儒家思想的内涵价值(1)突显仁爱思想:孔子主见“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见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主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挚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和权利。(4)留意社会秩序:孔子主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留意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志向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志向人格。(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供应了重要平台B.旺盛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化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A[依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各个学派宣讲自己的思想供应了重要平台,故选A项;稷下学宫旺盛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化,解除B项;稷下学宫是当时文化旺盛的一个缩影,解除C项;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解除D项。]2.(2024·厦门高三期末)孔子曾说,“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独立有如此者”。由此可见,孔子()A.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 B.忽视尖锐的社会冲突C.囿于传统的宗法等级 D.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A[由材料可知,孔子主见用“忠信”“礼义”武装自己,即使遭受暴政,也不变更自己的志向操守,故选A项;孔子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不涉及社会冲突问题,解除B项;宗法等级制度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这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C项;材料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没有提出改革的方案,解除D项。]3.(2024·如皋调研)春秋战国时期,以学问分子群体为核心的士阶层兴起并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孟子主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表明他()A.追求主动向上的人生境界B.主见发奋读书以明道救世C.提倡超然物外的价值追求D.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提倡主动向上,表现出主动的人生看法,故选A项;明道救世是宋明理学的主见,解除B项;超然物外是道家的追求,解除C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代,解除D项。]4.(2024·内江模拟)《道德经》第38章载:“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被誉为道家集中批儒的总宣言,反映出道家()A.代表新兴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与儒家代表着不同阶级立场C.主见“道”是宇宙万物根本D.客观说明了社会变乱的缘由C[材料认为社会动乱的缘由在于社会失道,因为失道才逐步产生了德仁义礼,最终才导致了信薄乱首。由此可以看出道家反对儒家简洁的德仁义礼,认为“道”才是万物的本原,故C项正确;道家代表没落贵族利益,解除A项;材料思想与阶级立场关系不大,解除B项;题干并未客观相识到当时变乱是社会经济变更的结果,故D项错误。]王霸糅合——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1)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2)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3.影响: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书《天人三策》,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3.影响:儒学从今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教材拓展]汉武帝独尊儒术(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施。(2)政治:起用儒学之士参加国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教化①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化被儒家垄断。②中心: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太学生员,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授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③地方: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化系统,使得儒学在民间起先处于独尊地位。[素养提升·融会贯穿]►探究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思索](1)二则史料分别提出了什么思想主见?指出其思想特点。(2)依据上述史料,分析其与先秦儒学的内在一样性及明显不同点。[解读](1)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适应了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缘由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2)史料二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溢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留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试答](1)思想主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特点:强调大一统;糅合法家、道家等思想;儒学神学化;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2)内在一样性:维护社会统一,具有民本思想,讲求道德和社会秩序。明显不同:杂糅各家;君贵民轻,对原始民本有所背离;利用神奇主义约束君权;从道德教化上升为纲常规范。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心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减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挡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化,提高了学问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家国情怀感悟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颇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化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确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奇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殊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在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方面,始终是消极的,特殊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更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王永祥《董仲舒评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在回答时,应首先表明观点,若是赞成,主要从其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政局稳定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若是否定,则从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溢专制等级色调的角度分析;当然也可结合上述材料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形成其他观点。答案:示例一:观点: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日祖国的统一供应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弘扬。示例二:观点:反对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溢唯心色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慧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溢专制等级色调。示例三:观点:对董仲舒的思想应当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主动方面:①“春秋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②其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冲突,有利于长治久安;③其推崇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消极方面: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充溢专制等级色调;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人们的思想。总之,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实行批判继承的看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新高地。正确相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1)“大一统”主见有主动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对今日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行取,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但这种做法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也有主动作用。(3)“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须要。[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探讨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时期议题理据内容汉文帝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灾异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汉武帝礼法·议尊宝鼎祥瑞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汉光武帝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灾异六年有日食之异据此可以推断,汉代()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奇色调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给予神奇色调,认为它们是天命的象征,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确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项;材料是关于汉代朝廷的信息,反映不出民间迷信思想问题,解除A项;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解除B项;自然环境被统治者给予神奇色调为皇权服务,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了,解除D项。]2.(2024·佛山一模)建元六年,汉武帝“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数百,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这()A.有利于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B.促成了汉代经学的内部统一C.使政府管治中放弃法家学说D.导致汉代开启重文轻武先河A[汉武帝重视儒家学说,使其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巩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用思想的一统维护了政治的一统,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汉武帝重视儒家学说以维护一统,体现不出经学内部是否统一,况且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始终争辩,解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出外儒内法的特征,解除C项;宋代赵匡胤开启重文轻武先河,解除D项。]3.(2024·济南模拟)《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全部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驾驭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D[汉代学者首先要驾驭《孝经》,而《孝经》集中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这说明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故选D项;材料只是强调汉代学者要驾驭《孝经》,并没有说明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解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宗法观念根深蒂固,解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解除C项。]2024-2024年全国卷考情统计学问点卷别命题角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24全国Ⅰ卷·24墨家学派的成果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24全国Ⅱ卷·2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24全国Ⅲ卷·25儒家思想的影响2024全国Ⅲ卷·42东汉时期儒学的影响2024全国Ⅰ卷·24从儒家经典相识儒家思想的渊源[命题规律]1.从考查内容看,近几年全国卷对本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汉代儒学上,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侧重儒家思想对现实政治的影响。“百家争鸣”被考查的次数较少。2.从考查形式看,近五年的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比重相当,命制试题时,往往引用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作为背景材料,或者以古代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设置历史情境,且与社会热点相结合。3.从命题方向看,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考查儒家思想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结合当前国家提倡的扶贫富民、关爱弱势群体、追求公允正义考查先秦诸子民生思想中的“节用”“扶弱”“公正”“仁爱”等主见,理解本讲学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等都是不错的命题切入点。[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学问常考常新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24·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汲取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力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持续C.现实统治须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道家的“无为”思想适应了汉初生产力遭到严峻破坏,老百姓养精蓄锐的须要,所以汉初实行以道家为主,汲取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形成严峻威逼。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学说自然就派上了用场,于是儒家汲取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便形成了新儒学。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汲取的特征是现实统治的须要。故答案为C项。]练点2:从儒家经典相识儒家思想的渊源(2024·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说明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解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史论推断材料列举了西汉初期的道家学说汲取诸子百家的精髓,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汲取法、道各家学派的思想,推断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练点2价值引领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增加文化自信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3: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益本土化(2024·全国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许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重,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更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D[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渐渐融合,表现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饰方面,即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庄重,服饰渐渐整齐,故D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练点3转换思维通过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的差异,反映中外文化沟通与融合,增加对历史上各国各民族文化沟通的理解和敬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2024·张家口高三期末)西周的教化体系中,执行教化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官吏。春秋时期,官师分别,“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这种变更()A.与察举制的推行亲密相关B.推动了完备教化体系的形成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C[“师”“儒”流入民间,助推民间私学兴起,不同阶层及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私学得以学习沟通,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察举制出现于西汉,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A项;春秋时期的教化体系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完备教化体系”说法欠妥,解除B项;“师”“儒”流入民间,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项逻辑依次错误,解除。]2.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假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都是以“其学易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 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 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D[依据材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可知,孔子认为假如天下完全清平,就无需士人再出来从政,士人应当隐居求志,磨炼自己;反之,则表明天下尚未达到完全清平,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家的主见就是通过其学说来改造社会,订正时弊,D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解除;材料没有反映儒家思想的保守性,C项解除;材料强调的是百家的思想服务于当时的时代,不是说百家思想主见的相同性占主导,B项解除。]3.(2024·德州模拟)荀子认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心,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由此可见,荀子认为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规范统治秩序 B.创建中心集权制度C.借助权术治国 D.实现人际关系和谐A[“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意思是称王天下的君主确定住在天下的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