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质量评价35政治制度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质量评价(三十五)(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24·济宁一模)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其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宗法秩序 B.阻挡周边少数民族内侵C.防止殷商旧族叛乱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限制D解析:图片信息不能反映出分封宗法秩序的巩固,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少数民族内侵,B项错误;殷商旧族叛乱与图片信息无关,C项错误;图片反映了西周的环形防线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西周统治者加强对黄河流域的限制,D项正确。2.(2024·丽水模拟)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很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心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A.消退了与中心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B.使官僚体制成为当时主要制度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D.有效地削减了皇帝的决策失误B解析:依据材料“‘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心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标记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即使官僚体制成为当时主要制度,B项正确;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但不能消退与中心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A项错误;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是科举制的影响,与郡县制无关,C项错误;秦朝时期,朝议制度有效地削减了皇帝的决策失误,而不是郡县制,D项错误。3.(2024·威海模拟)595年,隋文帝废除了州郡自辟佐吏的惯例,规定州县佐官的任用全出自中心,僚佐与长官之间只有行政统属关系而无君臣之分。这一规定()A.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 B.变更了地方割据状态C.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D.冲击了官僚等级体制C解析:依据材料“州县佐官的任用全出自中心,僚佐与长官之间只有行政统属关系而无君臣之分”并结合隋朝的制度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是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故C正确;这一规定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A解除;这一规定只是对地方佐官任免进行了变更,“变更了地方割据状态”不符合材料主旨,B解除;隋文帝规定的制度本身就属于官僚等级体制,D解除。4.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A.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威逼B.减弱中心和地方的守旧势力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D.对制约相权起到肯定的作用C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自明太祖废除丞相之后,明朝缺乏一个管理浩大官僚系统的行政中枢,导致国家机关办事效率低下,极度依靠于君主本人的勤政和明断,同时,官僚系统内部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渐渐演化成相互推诿和相互倾轧。据材料中的“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知,张居正改革利于行政办事效率的提高,故选C项。5.(2024·潍坊二模)伯罗奔尼撒斗争期间,当伯利克里的决策给雅典人带来沉重灾难的时候,他们判处伯利克里一笔罚金;当雅典军队远征西西里失败之后,雅典民众起先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众决策具有剧烈的心情化特征B.实现民众对执政者的完全监督C.干脆民主导致权力被滥用和误用D.体现了肯定的“主权在民”观念D解析:依据题干可知,雅典民众对伯利克里的惩处和对赞成远征的演说家的攻击反映了公民对决策者决策失误的监督与追责意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政治特点,故D项正确。题干反映了雅典公民对决策者决策失误的追责,并非心情化,解除A项。“完全”说法过于肯定,解除B项。题干未体现干脆民主下公民权利的滥用和误用,解除C项。6.“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这指的是()A.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B.古代雅典民主制度C.古代日本幕府制度 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在中世纪的欧洲,等级制度森严,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在最初的时候是一种土地和兵役之间的交换,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解除。7.英国的宪政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民族国家政府建构问题--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单独的国王”。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国王的权力起先受到限制B.议会与国王组成新政府C.议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D.国王仅保留了形式权力C解析:英国宪政体制下,由国王主权转移到议会主权,议会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是“议会中的国王”,故选C项;“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的权力就已经起先受到限制,故A项错误;英国宪政体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不是政府成员,故B项错误;“光荣革命”后,国王仍保留了部分行政权力,以后渐渐退出,故D项错误。8.孙中山说:“袁世凯以为中国人民学问程度低,必不能共和。呜呼!牛尚能教之耕,而况人乎?而中国人民今日初进共和,亦当有革命政府以教之,此训政时期,入共和之过渡所必要也。”孙中山认为()A.中国建立共和制度过程曲折反复B.中国确立共和制度为时尚早C.要为共和制的真正实现创建条件D.开民智是建立共和制的前提C解析:由“而中国人民今日初进共和,亦当有革命政府以教之,此训政时期,入共和之过渡所必要也”可知,孙中山通过训政来提高人民觉悟,为真正过渡到共和制创建条件,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建立共和的过程,A项错误;B项与材料意思不符;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9.1939年9月,美国记者斯诺再次访问陕北时记录道:“每一个村子和县都有选举成立的行政委员会。边区政府是由普选出来的代表选举产生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这说明当时在陕北()A.全面推行了干脆选举制B.建立了国共两党联合政权C.注意推动民主政权建设D.形成了与日伪政权的对峙C解析:材料中的“选举”“普选”反映的是抗日依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C项正确;依据材料“普选出来的代表选举产生的”可知不是干脆选举制,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解除;D项与题意不符,解除。10.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解说词:“彩车上的巨型雕塑,再现了‘人民代表意气风发步出人民大会堂'的经典场景。中国人民,最终成为国家的主子、社会的主子、自己命运的主子。”该“经典场景”对应的历史事务()A.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成功B.顺当完成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任务C.标记着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D.标记着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C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人民代表意气风发步出人民大会堂”对应的历史事务是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这标记着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故C正确;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成功,故A错误;1949年9月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顺当完成筹建新中国的历史任务,故B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记着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的朝议制度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参与,汉代的廷议由皇帝临时召开,人员不固定,时间不固定,所议仅供皇帝参考,还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做法,而不是一种法定的程序。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了中书草诏、门下审署下达的制度,但还是作为皇帝秘书询问机关来进行活动。明代朝议制度的参与者进一步扩大,人数增加,是决策过程中一个法定的不行缺少的程序,皇帝虽然成为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探讨、决议的基础之上。--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探讨》材料二虽然英、法、美议会制的阶级本质一样,三国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不同形式。这些区分中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法美议会则只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在资本主义议会的运行过程中,各国统治阶级都随着历史条件当时变更而相应地予以发展、完善,使资本主义议会制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此外,英、法、美三国的议会制度,还为不同的资产阶级国家供应了不同的模式。随着资产阶级在很多国家相继取得政权,议会制度在资产阶级各国普遍建立起来了,资本主义议会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摘编自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探讨》(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说明中国古代朝议制度演化的特点及缘由。(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学问,说明英、法、美三国形成不同代议制度的缘由和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相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还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做法”“是决策过程中一个法定的不行缺少的程序”可得出,由习惯性做法到成为法定程序;依据材料一“仅供皇帝参考”“作为皇帝秘书询问机关来进行活动”可得出,由供皇帝参考到成为皇帝决策的基础;依据材料一“汉代的廷议由皇帝临时召开”“是决策过程中一个法定的不行缺少的程序”可得出,由临时召开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其次小问缘由,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进行分析思索。(2)第一小问缘由,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进行思索,概括作答。其次小问影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从对本国、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思索。(3)须要对题目材料的信息进行综合解读,一要说明东西方的政治文明虽然不同,但都促进了本土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二是要强调不同的政治文明,须要相互借鉴、相互沟通,才能推动人类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答案:(1)特点:由习惯性做法到成为法定程序;由供皇帝参考到成为皇帝决策的基础;由临时召开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缘由: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事务的繁杂与扩大;儒家思想不断发展的影响。(2)缘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阶级阶层力气变更、历史文化传统、民众思想解放和洗礼程度不同。影响: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创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供应了不同模式的代议制形式,有利于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发展。(3)相识:人类政治文明是不断完善向前发展的;各国政治文明的发展须要与本土的国情相适应;承认文明的多样性,敬重各国的不同文明,相互借鉴。12.(2024·烟台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中外历史来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扬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当进行并取得成功。--《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同时,也对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开放提出了目标,作出了部署。深刻领悟这些要求,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对于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供应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至关重要。--新华社《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开放》试依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一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首先提炼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加以论述。依据材料一“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当进行并取得成功”可知,改革开放因为使中国人民在思想观念上取得了共识,才会取得突出的成就,从而说明思想解放,促进了改革开放,因此可以总结出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发展。论述可以从改革开放的背景即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起先论述,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南方谈话、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发展。论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