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设计TOC\o"1-2"\h\u28196第一章绪论 3317401.1研究背景及意义 3519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159651.3系统设计目标 432233第二章能源行业概述 44602.1能源行业现状 4314272.2能源调度与监控需求 5239182.3智能调度与监控发展趋势 531342第三章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 529063.1设计原则 5153573.1.1安全性原则 5282343.1.2可靠性原则 6326273.1.3实时性原则 6137533.1.4易用性原则 6286293.1.5扩展性原则 672083.2设计方法 6294193.2.1需求分析 6226253.2.2系统模块划分 6132933.2.3硬件选型 6250703.2.4软件设计 6104143.2.5网络架构设计 7271623.2.6系统集成与测试 733283.3设计流程 7138843.3.1确定设计目标 7282703.3.2需求分析 7115483.3.3系统模块划分 7293023.3.4硬件选型 7145083.3.5软件设计 751003.3.6网络架构设计 7262283.3.7系统集成与测试 7143893.3.8交付使用 717496第四章系统架构设计 7172594.1总体架构设计 793854.1.1设计原则 7191294.1.2总体架构 829734.2硬件系统设计 8159734.2.1数据采集设备 8229444.2.2数据传输设备 8290314.2.3数据处理设备 884794.3软件系统设计 8211184.3.1系统软件架构 8193894.3.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928464.3.3应用功能模块 946214.3.4系统集成与测试 96838第五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987795.1数据采集技术 9309925.1.1传感器技术 9301195.1.2数据采集卡技术 10248025.1.3无线数据采集技术 1043825.2数据传输技术 10112165.2.1有线传输技术 1056295.2.2无线传输技术 10131495.3数据处理与分析 10264865.3.1数据预处理 1017075.3.2特征提取 1056255.3.3数据挖掘 117635.3.4模型建立 111575第六章智能调度算法 1133886.1调度算法概述 11144956.2常用调度算法 11238706.2.1经典调度算法 112476.2.2智能调度算法 1138996.3改进调度算法 12116686.3.1改进最小成本调度算法 1258376.3.2改进最大效率调度算法 12284886.3.3改进最优负荷分配调度算法 12180706.3.4改进稳定性调度算法 1217576.3.5混合智能调度算法 12312656.3.6模糊自适应调度算法 1212279第七章监控系统设计 1271077.1监控系统架构 12153387.2监控中心设计 13200987.3监控终端设计 139347第八章系统安全与可靠性设计 1411088.1安全设计原则 14240198.1.1遵循国家法规与标准 14192508.1.2分级防护 14100988.1.3动态调整与优化 14122368.1.4综合防护 14248018.2安全防护措施 14191768.2.1物理安全 14168808.2.2网络安全 14303858.2.3数据安全 1480168.2.4访问控制 15213758.2.5安全审计 15257868.3系统可靠性分析 15163548.3.1硬件可靠性 15310598.3.2软件可靠性 15179048.3.3系统冗余设计 15102988.3.4容错能力 15205238.3.5维护与故障处理 1513913第九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5190709.1系统集成策略 15225159.1.1概述 15143599.1.2集成策略 1629599.2系统测试方法 16197609.2.1概述 16197449.2.2测试方法 16215099.3测试结果分析 16275589.3.1测试数据收集 1678129.3.2测试结果分析 1723704第十章系统应用与展望 17473410.1系统应用案例 1798210.2系统优化方向 17317010.3发展趋势与展望 18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能源行业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等多个领域。能源调度与监控作为能源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生产、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效率,降低能源损耗,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的合理配置。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还可以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实现能源行业的高效管理。因此,研究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设计具有以下背景和意义:(1)提高能源行业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损耗。(2)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3)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实现能源行业高效管理。1.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在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以下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国外研究现状: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开展了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电力系统、石油化工、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调度策略优化。(2)能源监控系统设计。(3)能源行业大数据分析。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设计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电力系统、石油化工等领域,国内学者针对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包括:(1)能源调度算法研究。(2)能源监控系统架构设计。(3)能源行业大数据挖掘与应用。1.3系统设计目标本论文旨在设计一套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主要实现以下目标:(1)构建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的基本框架。(2)研究能源调度策略,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3)设计能源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能源生产、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各项参数。(4)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能源行业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持。(5)提高能源行业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损耗,促进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第二章能源行业概述2.1能源行业现状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源形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能源行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升、环保要求等。在能源生产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大国,能源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发展相对滞后。在能源消费方面,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能源消费结构逐渐优化,但能源利用效率仍有待提高。2.2能源调度与监控需求能源调度与监控是能源行业运行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能源调度与监控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时监测能源生产、传输和使用情况,保证能源系统的稳定运行。(2)优化能源调度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3)预测能源需求,合理规划能源生产和投资,避免资源浪费。(4)加强能源环保监管,保证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保要求得到满足。2.3智能调度与监控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调度与监控在能源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未来,智能调度与监控发展趋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1)大数据分析技术在能源调度与监控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为能源行业提供更为精准的决策支持。(2)物联网技术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实现能源设备、系统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3)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调度与监控中的应用将不断涌现,如智能预测、优化调度等。(4)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将推动能源调度与监控向分布式、智能化方向发展。(5)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将为能源调度与监控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能源行业向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第三章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3.1设计原则3.1.1安全性原则在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设计中,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原则。系统应遵循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和规定,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保障能源行业的稳定运行。3.1.2可靠性原则系统设计应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故障率和维修成本。在硬件选型、软件设计、网络架构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冗余和备份措施,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3.1.3实时性原则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需要实时监测和分析能源数据,因此,实时性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原则。在设计过程中,应采用高功能硬件和优化算法,保证数据处理和调度指令的实时响应。3.1.4易用性原则系统设计应注重用户体验,使操作简便、易于上手。界面设计要清晰、直观,功能模块划分合理,便于用户快速理解和操作。3.1.5扩展性原则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升级方便性,为后续功能模块的增加和优化提供支持。3.2设计方法3.2.1需求分析在系统设计之初,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用户对系统的功能、功能、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3.2.2系统模块划分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明确各模块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模块划分要合理、清晰,便于开发和维护。3.2.3硬件选型根据系统需求和功能指标,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硬件选型要考虑设备的功能、可靠性、兼容性等因素,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3.2.4软件设计软件设计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等。在软件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保证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3.2.5网络架构设计根据系统需求,设计合理的网络架构,包括网络拓扑、设备接入、数据传输等。网络架构设计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时性。3.2.6系统集成与测试在系统设计完成后,进行系统集成和测试。通过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3设计流程3.3.1确定设计目标根据项目背景和用户需求,明确系统设计的目标和任务。3.3.2需求分析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系统功能、功能、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3.3.3系统模块划分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划分系统模块,明确各模块功能和相互关系。3.3.4硬件选型根据系统需求和功能指标,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3.3.5软件设计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等。3.3.6网络架构设计设计合理的网络架构,保证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实时性。3.3.7系统集成与测试完成系统设计后,进行系统集成和测试,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3.8交付使用系统测试合格后,交付用户使用,并持续进行运维和优化。第四章系统架构设计4.1总体架构设计4.1.1设计原则在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设计中,总体架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高可靠性:保证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稳定运行,满足长时间连续工作的需求;(2)可扩展性: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便于后续功能升级和设备接入;(3)安全性:保障系统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防止外部攻击;(4)实时性:系统应具备实时数据处理和监控能力,满足实时调度需求;(5)易用性: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便于用户快速上手。4.1.2总体架构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总体架构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数据采集层:负责采集各类传感器、监测设备和通信设备的数据;(2)传输层: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层;(3)数据处理层: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分析和存储;(4)应用层:提供调度、监控、预警等功能;(5)用户层:提供用户操作界面,实现人机交互。4.2硬件系统设计4.2.1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采集设备主要包括各类传感器、监测设备和通信设备。传感器用于监测能源行业关键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温度等;监测设备用于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通信设备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层。4.2.2数据传输设备数据传输设备主要包括有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设备。有线通信设备如光纤、网线等,用于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无线通信设备如无线传感器网络、4G/5G网络等,用于实现远程数据传输。4.2.3数据处理设备数据处理设备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等。服务器负责数据预处理、分析和存储;存储设备用于存储大量历史数据,便于后续查询和分析。4.3软件系统设计4.3.1系统软件架构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的软件架构采用分层设计,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驱动层:负责与硬件设备进行通信,实现数据采集和传输;(2)数据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存储和管理;(3)业务逻辑层:实现调度、监控、预警等业务功能;(4)应用层:提供用户操作界面,实现人机交互。4.3.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滤波等处理,提高数据质量;(2)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趋势分析等,提取有用信息;(3)数据存储:将分析结果存储至数据库,便于后续查询和分析;(4)数据挖掘: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挖掘数据中的潜在规律。4.3.3应用功能模块应用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调度管理:实现对能源设备的实时调度,优化能源配置;(2)监控预警: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并及时预警;(3)历史数据查询:查询历史数据和统计报表,分析设备运行规律;(4)用户管理:实现用户权限管理、操作日志记录等功能。4.3.4系统集成与测试系统集成与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硬件设备集成:将各类硬件设备接入系统,保证系统正常运行;(2)软件系统集成:将各个软件模块集成在一起,实现整体功能;(3)功能测试:测试系统在负载情况下的功能,保证系统稳定可靠;(4)功能测试:测试系统各项功能是否满足需求。第五章数据采集与处理5.1数据采集技术在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的设计中,数据采集技术是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采集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卡技术以及无线数据采集技术。5.1.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数据采集技术的核心,通过将各种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流量等)转换为电信号,实现对能源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传感器技术的关键在于传感器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要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和环境条件进行合理选择。5.1.2数据采集卡技术数据采集卡技术是将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采样、量化并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技术。数据采集卡通常具有多个输入通道,可同时采集多个传感器的数据。在选择数据采集卡时,需要考虑其采样率、分辨率、输入阻抗等参数。5.1.3无线数据采集技术无线数据采集技术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采集与监控中心的实时传输。无线数据采集技术具有安装简便、扩展性强、维护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数据采集。5.2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在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中起着的作用,它保证了数据从采集点到监控中心的实时、可靠传输。数据传输技术主要包括有线传输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5.2.1有线传输技术有线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双绞线通信和同轴电缆通信等。有线传输技术具有传输速率高、误码率低、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传输距离、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传输介质。5.2.2无线传输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主要包括WiFi、蓝牙、ZigBee、LoRa等。无线传输技术具有安装简便、扩展性强、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在选择无线传输技术时,需要考虑传输距离、数据传输速率、功耗等因素。5.3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是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数据挖掘和模型建立等步骤。5.3.1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滤波、归一化等操作,消除数据中的异常值、噪声和冗余信息,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基础。5.3.2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从预处理后的数据中提取出反映能源系统运行状态的代表性特征,为数据挖掘和模型建立提供依据。特征提取方法包括时域特征提取、频域特征提取和时频域特征提取等。5.3.3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模式。在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中,数据挖掘技术主要用于分析能源系统运行状态、预测故障和优化调度策略。5.3.4模型建立模型建立是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构建反映能源系统运行规律的数学模型。模型建立有助于实现对能源系统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常见的模型包括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等。第六章智能调度算法6.1调度算法概述调度算法是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能源系统的运行状态、设备特性和用户需求,对能源生产、传输和使用过程中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优化调度。调度算法的功能直接影响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经济性和稳定性。本节将介绍调度算法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能源行业中的应用。6.2常用调度算法6.2.1经典调度算法经典调度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最小成本调度算法:以最小化运行成本为目标,通过优化调度策略实现能源系统的经济运行。(2)最大效率调度算法:以最大化能源系统运行效率为目标,通过优化调度策略提高能源利用率。(3)最优负荷分配调度算法:根据设备特性和系统需求,实现能源系统负荷的合理分配。(4)稳定性调度算法:通过优化调度策略,保证能源系统的运行稳定性。6.2.2智能调度算法智能调度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遗传算法:模拟生物进化过程,通过迭代优化调度策略。(2)粒子群算法:借鉴鸟群、鱼群等群体行为的优化策略,实现调度问题的求解。(3)神经网络算法:通过学习能源系统的历史数据,建立调度模型,实现调度策略的优化。(4)模糊调度算法:利用模糊逻辑处理不确定性信息,实现能源系统的智能调度。6.3改进调度算法针对能源行业的特点,本节将对常用调度算法进行改进,以提高调度功能。6.3.1改进最小成本调度算法在最小成本调度算法的基础上,引入多目标优化策略,同时考虑运行成本、设备寿命和碳排放等因素,实现更全面、更高效的调度策略。6.3.2改进最大效率调度算法通过引入多时间尺度优化策略,充分考虑能源系统的动态特性,实现更高效率的调度。6.3.3改进最优负荷分配调度算法结合设备功能和系统需求,引入自适应调整策略,实现更合理、更灵活的负荷分配。6.3.4改进稳定性调度算法通过引入多参数优化策略,充分考虑系统运行稳定性与调度策略之间的关系,实现更稳定的调度功能。6.3.5混合智能调度算法结合多种智能调度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等,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调度功能。6.3.6模糊自适应调度算法引入模糊逻辑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结合自适应调整策略,实现更智能、更适应实际需求的调度策略。第七章监控系统设计7.1监控系统架构监控系统是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能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异常处理和决策支持。监控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数据采集层:负责从各个监测点采集实时数据,包括温度、湿度、压力、电流、电压等参数。(2)传输层: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传输至监控中心。(3)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存储、分析、挖掘和决策支持。(4)监控中心层:负责对实时数据进行展示、报警、处理和调度。(5)用户交互层:提供用户操作界面,便于用户对监控系统进行查询、监控和管理。7.2监控中心设计监控中心是监控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能源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报警、处理和调度。以下是监控中心设计的关键要素:(1)硬件设施: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显示屏等,保证监控中心的稳定运行。(2)软件平台:采用成熟的信息技术,构建集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展示于一体的软件平台。(3)数据接口:与能源系统的其他模块(如调度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进行数据交互,实现信息共享。(4)报警机制:根据预设的阈值和规则,对异常数据进行实时报警,保证能源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5)权限管理:设置不同级别的用户权限,保障监控系统的数据安全。7.3监控终端设计监控终端是监控系统的前端设备,负责实时采集和传输数据。以下是监控终端设计的关键要素:(1)硬件设计: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传感器、采集卡、通信模块等硬件设备,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2)软件设计:开发适用于监控终端的软件程序,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功能。(3)通信协议:采用成熟的通信协议,如Modbus、TCP/IP等,实现与监控中心的稳定通信。(4)抗干扰设计:针对现场环境,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保证监控终端在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5)维护与升级:设计易于维护和升级的监控终端,降低系统运行成本。(6)远程控制:实现监控终端的远程参数配置、故障诊断和远程升级等功能,提高监控系统的可管理性。第八章系统安全与可靠性设计8.1安全设计原则8.1.1遵循国家法规与标准在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设计中,安全设计原则首先需严格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规范,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合规性。8.1.2分级防护根据系统重要性、敏感性及业务需求,对系统进行分级防护,合理划分安全域,保证关键业务的安全运行。8.1.3动态调整与优化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调整安全策略,优化安全设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8.1.4综合防护采用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保证系统的整体安全。8.2安全防护措施8.2.1物理安全加强物理安全防护,包括对设备、线路、数据中心等实体设施的防盗、防火、防雷、防静电等措施。8.2.2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手段,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防止非法访问、攻击和病毒传播。8.2.3数据安全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定期备份关键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和机密性。8.2.4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根据用户身份、权限和业务需求,限制用户对系统的访问和操作。8.2.5安全审计建立安全审计机制,对系统操作、访问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便于追踪问题和分析安全事件。8.3系统可靠性分析8.3.1硬件可靠性采用高可靠性硬件设备,保证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正常运行。对关键设备进行冗余配置,降低单点故障风险。8.3.2软件可靠性采用成熟、稳定的软件开发框架和工具,进行严格的软件测试和验证,保证软件系统的可靠性。8.3.3系统冗余设计对关键业务模块进行冗余设计,当某一部分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够自动切换至备用模块,保证业务的连续性。8.3.4容错能力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预测和处理,保证系统在异常情况下仍能正常运行。8.3.5维护与故障处理建立完善的维护和故障处理机制,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第九章系统集成与测试9.1系统集成策略9.1.1概述系统集成是将各个独立的系统组件通过技术手段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协同工作的整体。在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的设计中,系统集成策略,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本节主要阐述系统集成的总体策略及关键步骤。9.1.2集成策略(1)统一数据格式: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保证各个系统组件之间数据传输的顺畅。(2)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便于集成和调试。各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降低系统间的耦合度。(3)分层架构:采用分层架构,实现业务逻辑、数据存储和前端展示的分离,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4)逐步集成:按照系统组件的优先级,逐步进行集成,先实现关键功能,再逐步完善其他功能。(5)集成测试:在集成过程中,对各个系统组件进行严格的集成测试,保证系统稳定运行。9.2系统测试方法9.2.1概述系统测试是保证能源行业智能调度与监控系统质量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介绍系统测试的基本方法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9.2.2测试方法(1)单元测试:对系统中的每个模块进行独立测试,验证其功能正确性。(2)集成测试:将各个模块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集成,测试系统组件之间的交互和协同工作能力。(3)压力测试:模拟实际运行环境,对系统进行高负荷运行,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4)功能测试:评估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发处理能力等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