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1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1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1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1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1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能够结合岩石景观图,区分三大类岩石,知道三大类岩石的常见类型、基本特征。(地理实践力)2.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理解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间,以及其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驾驭判读方法,注意过程推理。(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1.岩浆岩的形成缘由是什么?可以分成哪两类,其代表性岩石分别是什么?2.沉积岩的形成缘由是什么?有何特点?3.变质岩的形成缘由是什么?常见的变质岩有哪些?4.什么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如何转化的?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一、岩石圈的组成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1.岩浆岩(1)形成(2)常见岩石:花岗岩和玄武岩。2.沉积岩(1)形成eq\x(袒露岩石)eq\o(→,\s\up9(风吹、日晒、雨打及生物作用),\s\do9(形成碎屑物质沉积、固结成岩))eq\x(沉积岩)(2)常见岩石:石灰岩、砂岩、页岩。(3)主要特点①具有层理构造。②在岩层中有时能找到化石。3.变质岩(1)形成eq\x(原有岩石)eq\o(→,\s\up9(高温、高压作用),\s\do9(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更))eq\x(变质岩)(2)常见岩石[图表点拨]1.教材第23页图2­1­2,该图展示出:花岗岩颜色浅,组成物质颗粒较大,没有气孔;玄武岩颜色很深,为黑色,有气孔。2.教材第23页图2­1­3,该图展示出:沉积岩的形成。由图可知沉积岩的岩层是一层层沉积而成,先形成的岩石在下层,后形成的岩石在上层,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3.教材第24页图2­1­5,该图展示出: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大理岩是变质岩,位于和岩浆接触处。将原有岩石与其变质后的岩石用直线连接起来。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2.详细过程(1)岩石类型: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2)地质作用:a上升冷却凝聚,b、c外力作用,d变质作用,e重熔再生。3.地理意义(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供应了必备的物质条件。(2)变更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自然环境不断演化。[名师点拨]1.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量来源,地壳内部的热能和外部的太阳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二是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三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却、高温熔化等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2.岩浆岩可以干脆转化成沉积岩或变质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但沉积岩和变质岩都不能干脆转化为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花岗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2.变质岩中含有化石。 ()3.岩石圈物质循环中,三大类岩石之间都可以干脆相互转化。 ()4.岩浆岩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提示: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沉积岩和变质岩只有先重熔再生为岩浆后才能转化为岩浆岩。2.×含有化石的是沉积岩。3.×沉积岩、变质岩可以由其他岩石干脆转化,而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4.×岩浆岩可分为喷出型岩浆岩和侵入型岩浆岩。侵入型岩浆岩并没有出露于地表。岩石圈的组成《石灰吟》——明朝诗人于谦问题1(地理实践力)诗中描述的岩石是________岩,按成因分,属于________岩。该类岩石具有哪些典型特征?提示:石灰沉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问题2(综合思维)该岩石在怎样的条件下会形成变质岩,形成的变质岩是________岩。提示: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岩石原有的成分发生变更,形成变质岩。大理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形成缘由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详细如下表所示:类型形成特点有用成分举例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实、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产是工业生产的原料花岗岩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具有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砂岩、砾岩、页岩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肯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有岩石的成分、结构发生变更而形成的新岩石具有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大理岩、板岩、片麻岩1.依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态等可以推想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完成(1)~(2)题。(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想是()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A.喷出岩 B.侵入岩C.沉积岩 D.变质岩(1)D(2)D[第(1)题,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冷却较慢,D项正确。第(2)题,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其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的特征,D项正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某小组采集了如下图所示的岩石标本,并进行了标注。A.花岗岩B.板岩C.片麻岩问题1(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A类岩石的成因是什么?提示:A类岩石是由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的。问题2(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当该小组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时,其他组的同学都说B岩石标注错了,你能找出证据来吗?提示:板岩属于变质岩,而B岩石里含有化石,应为沉积岩。问题3(综合思维)老师在看了该小组的岩石标本后说A岩石与C岩石还有“亲戚”关系呢,A和C各属于哪类岩石?它们有什么“亲戚”关系?提示:A花岗岩属于岩浆岩,C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形成的。问题4(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补充完成常见的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并写出①~④代表的地质作用。变式一变式二变式三变式四提示:变式一变式二变式三变式四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相互转化。1.岩石圈物质循环序号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积累、固结成岩)沉积岩③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2.判读技巧(1)推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以下图为例):①岩浆:三进一出。②岩浆岩:一进三出。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注:沉积物指向的肯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2)推断箭头含义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属于内力作用。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积累、固结成岩作用,属于外力作用。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属于内力作用。2.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1)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猛烈的温差变更,它慢慢地被侵蚀成波浪状。据此完成(1)~(2)题。图1图2(1)(易错题)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2中序号表示的岩石类型一样的是()A.① B.②C.③ D.④(2)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1)B(2)B[第(1)题,读图可知,只有①能够生成②岩石,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所以①为岩浆,②为岩浆岩;碎屑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能够变成沉积岩,故④为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能够变成变质岩,故③为变质岩。波浪岩为花岗岩,而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所以波浪岩与图2中序号表示的岩石类型一样的是②。本题易错缘由是不能正确区分①和③,易错选C项。第(2)题,因为波浪岩为花岗岩,而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所以岩浆侵入是波浪岩形成的第一步;花岗岩经过地壳抬升能够出露地表,所以地壳抬升是波浪岩形成的其次步;当花岗岩出露地表之后由于早晚猛烈温差的变更,风化作用猛烈,风化剥蚀是波浪岩形成的第三步;最终在风力以及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下将碎屑物质带走,形成波浪岩。]综合思维——火山喷发与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前者由于在地下深化冷凝,故结晶好,矿物成分一般用肉眼即可分辨,常为块状构造,按其侵入部位深度不同,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后者为岩浆突然喷出地表,在温度、压力突变的条件下形成,矿物不易结晶,常具隐晶质或玻璃质结构,矿物用肉眼较难分辨。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700多种。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熔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火山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材料一在日本的鹿儿岛县有一座新岳火山,这座火山自2020年1月11日以来就多次喷发。2月3日新岳火山由于活动比较猛烈,又发生了火山喷发,随着大量的岩浆喷涌而出,火山灰形成的“蘑菇云”也腾空而起,大量碎石从火山口喷出,最远飞至600米开外,火山烟雾高达7000米材料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1)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是()A.1箭头 B.2箭头C.3箭头 D.4箭头(2)在此次火山活动中形成的岩石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的()A.a B.bC.c D.d(1)C(2)B[火山活动是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过程,其产生的岩石是岩浆岩,而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所以地壳物质循环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b就是岩浆岩,则箭头3就是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本题以火山喷发为背景,考查了岩浆活动与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课堂小结课堂速记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型,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大类。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等。3.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一般状况下,越早形成的岩层越往下。常见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4.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等。5.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6.岩石圈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变更了地表形态,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题组1岩石圈的组成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依据肯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结合所学学问,完成1~2题。1.下列能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的岩石是()A.玄武岩 B.沉积岩C.变质岩 D.花岗岩2.下列岩石中,是由石灰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是()A.石英岩 B.板岩C.片麻岩 D.大理岩1.B2.D[第1题,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更,岩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被称为地球历史的“书页”;而沉积岩中的化石,则可以被看作是“文字”。故选B。第2题,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更而形成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由石灰岩转化)、板岩(由页岩转化)、片麻岩(由花岗岩转化)。故选D。]题组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球上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据此完成3~4题。3.下列有关图中字母所示内容,正确的是()A.a是外力作用 B.b是冷却凝固C.c是变质作用 D.d是重熔再生4.关于图中数字代表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沉积岩,板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B.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C.①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D.②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3.C4.B[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②岩石只能由岩浆形成,故为岩浆岩,则①为沉积岩,a表示由岩浆生成岩浆岩,故a为冷却凝固;b表示由变质岩变为岩浆,故b表示重熔再生;c表示由沉积岩变成变质岩,故c表示变质作用;d表示由岩浆岩变成沉积岩,故d为外力作用。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为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②为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冰壶是深受加拿大人宠爱的一项运动。冰壶为圆壶状,由苏格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