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押题卷九(新高考专用)(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押题卷九(新高考专用)(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押题卷九(新高考专用)(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押题卷九(新高考专用)(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押题卷九(新高考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押题卷九(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2024年新高考语文押题卷九

(解析版)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

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

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4.选择题一律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题一律用0.5毫米

黑色字迹中性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互联网上一些关于“文艺”的评品论说,无论肯定抑或否定,

在激情四射的表达中,大多弱化了对于作品之理、创作之理、思想之

理的内在要求和事实判断。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文艺评论领域的“网

暴”现象,随着“无理”的情绪宣泄开始无麻忌惮她溢出文艺之“理”、

创作之“理”的边界。“讲理”的思想沉淀、循“理”的精神探讨开始

步步后退,甚而同样沉落于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

然而,真正的文艺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

销的言辞狂欢。文艺评论之为“评论”而非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

绪化“偏论”,全在一个“理”字。作为一种对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

中的文艺事实的学理评说和讨论,文艺评论合法性的获得,核心就在

于能够“讲理”“辩理”及“明理二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是真正事

关文艺价值存在的具体判断和思想建构。

文艺评论“讲理”,首先离不开“因事循理”,这是从总体上确立

文艺评论学理客观性的基本遵循。这个“事理”,就是文艺作品、文艺

创作和文艺活动等所具有的存在事实,包括文艺作品的创作结构及其

呈现特色、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式、创作活动的内在旨趣等一

系列体现文艺存在的事实根据一一因为有了

这样的“事理”,一切文艺才可能最终构成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

的特殊存在,成为具有特定价值判断属性的评价对象。

任何文艺评论活动及其参与者都不可能跳开或罔顾对象“事理”

的客观性,文艺评论的积极功效,就在于能够从缘事寻理、据理分析

的过程中,让文艺的接受者由此获得对文艺作品、文艺创作的完整把

握和细致理解,而非一叶遮目或者支离破碎,食而不得其髓。

其次,对于文艺评论来说,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等的“事理”客

观性,是文艺评论所要分析、揭示和阐释的对象,同时又必定联系着

评论者的立场、趣味、意识与观念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

艺评论从来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结果,而一定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

动。这个“主体存在”.就构成了文艺评论内在的“情理”,亦即评论

者在实际评论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具体观念意识和价值建构意图。

“事理”从外部规定了文艺评论的对象特质,“情理”则内在结构起了

文艺评论的判断立场。这是文艺评论之所以能够不拘于一般的事实描

述,必定从文艺作品、文艺活动、艺术家创作等具体“事理”中见出

更深一层意义、更高一层价值的特殊性所在。质言之,文艺评论要想

最终体现批评活动的选择趣味、实现批评活动的目的、完成批评活动

的阐释效力及其对社会大众的精神影响力和对社会文化的价值深化

效用,那么,基于“事理”而不失“情理”、“情理”活跃而不违“事

理“,便应成为文艺评论积极地走向一种建设性活动的正道。

(摘编自王德胜《文艺评论的“事理”与“情理”》)

材料二:

构建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理性化、“公共性”规则的建立

是关键,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艺批评主体素养的提升。

文艺批评公共空间,是文艺批评的“公共”空间。这里.我们强调的不

是文艺批评的“空间”概念,而是批评空间的“公共性”这一本质特

征。尽管在文艺批评公共空间中的个体,枇评什么、怎样批评,都呈

现为个人的“自由”,但这一文艺批评“自由”是以公共空间的“公共

性”为限定的有限自由,实质是一种受动性的“自由、

文艺批评的自由性受制于主体自身的素养。聚焦融媒时代文艺批

评主体,自身“两个素养”一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作为非专业的融媒体艺术评论者,审美素养的提升是必要的,仅就“审

美”范畴内涵来说,它包含身心

愉悦的成分,但又不局限于感性欲望的释放,还有心灵情操的升

华;审美不等于伦理道德意识的“善”,但涵盖趋利避害、和谐相处

的“善”的因素,只有懂得“美的规律”才能有效提升主体审美素养。

作为批评主体,提升媒介素养是不可缺少的。

二是文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的构建。从文艺批评客体的维度讲,客

体对象的客观属性是批评话语阐释的逻辑起点,无论我们如何强调阐

释具有主观性、能动性的特性,我们都需清醒地认识到,理解是主观

活动.但理解对象的规定性和理解方法的科学性却是客观的。况且.

任何主观阐释都不是对“虚无”的阐释,相反.都是指向特定客体对象

的阐释,而特定客体对象又是历史性生成和历史性存在的具格质与量

的内在具体规定性C这就为主观化的批评阐释注入客观化的理性规范

和制约。

三是文艺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及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

建。不同“部落”的批评主体,有其各自擅长的文艺种类及其批评的

特长,这就为“部落之间”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同时,

批评者个人素养、人格的完善有助于自身形成宽广的胸怀,以宽容心

态客观看待不同的观点,克服以往“部落”之间存在的相互轻视、相

互攻击的弊端。此外,良好的运行规则与机制又可以有效促进公共空

间中文艺批评沿着包容并蓄、扬长避短、综合互补的轨道发展,最终

达到构建风清气正、欣欣向荣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的目标。

(摘编自杨杰《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阐释与公共空间构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上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忽视了作品对“理”

的内在要求,最终演化为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

B.文学作品的事实根据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因为文艺作品中

存在“事理”,这些“事理”赋予了文学作品特定的价值。

C.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是融媒时代对文艺批评主体提出的新要

求,两种素养缺少了一种,就会影响文艺批评的自由性。

D.不同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能让文艺批评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在批评上达成共识,避免相互轻视与攻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文艺评论能“讲理”“辩理”明理”,就在核心上具有了合

法性,能用以对文艺价值进行具体判断和思想建构。

B.文艺评论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评论者的立场、趣味等

具有主观性,会形成不同的观念意识和价值建构意图。

C.理解对象的规定性、历史性生成和历史性存在,理解方法的

科学性都是客观的,都规范、制约着文学批评的主观性。

D.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反映的是文学批评之“理”、

集体观念、公众空间以及文艺批评规则和标准的缺失。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当下互联网文艺评论现状引入,指出文艺评论领域

中“无理”的现象,为下文讲“理''做准备。

B.材料二第二段强调公共空间“公共性”概念,主要论证文艺批

评自由是受动性的有限“自由”这一观点。

C.材料一论述“事理”情理”的关系时,既突出了它们的区别,

又阐述了两者的联系,体现了辩证性思维。

D.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从批评主体与文学作品关系的角度,

对提出的三个措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文艺批评的建设,二者的侧重点有什

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曾有人举报《水浒传》中带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

认为这本书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对这一评

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1.B2.D3.D4,①材料一侧重文艺评论要“讲理”,

其中的理包括“事理”“情理”两个方面,文艺评论要基于“事理”而

不失“情理”,“情理”活跃而不违"事理

②材料二侧重于理性化、公共化规则的建立,从文艺批评主体素

养的提升、文

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的构建、文艺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及

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建三个角度对其进行论述。5.①这一评论

在“事理”上是片面的。《水浒传》作为经典名著,有其独特的创作结

构、呈现特色、创作意图、创作方式和创作活动的内在旨趣,这一评

论一叶遮目,没有全面认识《水浒传》的“事理

②这一评论在“情理”上是主观的。评论作品要见出更深一层意

义、更高一层价值的特殊性所在,这一评论局限于对《水浒传》的主

观认识,忽略了其对社会大众的精神影响力和对社会文化的价值深化

效用。

③这一评论忽咯了审美的角度。审美不等于伦理道德意识的“善”,

评论者不能仅以自己理解的“善”为标准去评价《水浒传》,还要懂得

“美”的规律,去发现《水浒传》的美。

【解析】1.本题考直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的能力。

A.“最终演化为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错误,原文说“当下互

联网上一些关于‘文艺’的评品论说,……。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文

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随着‘无理’的情绪宣泄开始无所忌惮

地溢出文艺之‘理'、创作之'理'的边界。……甚而同样沉落于各

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沉落于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是网络文艺

评论的后果之一,而不是网络评论最终会“演化为各种无厘头的网络

攻讦”;

C.“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是融媒时代对文艺批评主体提出的新要

求”错误,文中只说“审美素养的提升是必要的”,并没有体现出其是

“新”要求;

D.“在批评上达成共识”错误,原文说的是“批评者个人素养人

格的完善有助于自身形成宽广的胸怀,以宽容心态客观看待不同的观

点”,原文并没有表明“在批评上达成共识: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反映的是……集体观念……的缺失”错误,原文说“就像我

们看到的那些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然而,真正的文艺

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销的言辞狂欢”,原文

只是说“真正的文艺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销

的言辞狂欢”,故“网暴”现象不能反映出“集体观念”的缺失。

故选及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从批评主体与文学作品关系的角度”错误,材料二中,论述

“文艺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及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建”这

一措施时,没有体现“批评主体与文学作品关系的角度二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本题的考查对象是两则材料中“文艺批评建设”的侧重点,筛选

信息时,要注意“文艺批评的建设''这一限制,避免超出范围,笼统

答题。

材料一说“当下互联网上一些关于‘文艺'的评品论说,无论肯

定抑或否定,在激情四射的表达中,大多弱化了对于作品之理、创作

之理、思想之理的内在要求和事实判断"文艺评论'讲理',首先离不

开'因事循理其次,对于文艺评论来说,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等

的‘事理'客观性,是文艺评论所要分析、揭示和阐释的对象”那么,

基于‘事理'而不失‘情理‘、'情理’活跃而不违'事理',便应成

为文艺评论积极地走向一种建设性活动的正道“,材料一侧重于“理”,

即“事理”“情理:

材料二说“构建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理性化、'公共性'

规则的建立是关键,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艺批评主体

素养的提升。……二是文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的构建。……三是文艺批

评‘部落'间的融合、互动及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建”,材料二侧重

于公共空间,主要包括文艺批评主体素养的提升、文艺批评规则与标

准的构建、文艺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及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

建三个方面。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设置的情境,本题实际考查的是评论者在评价文艺作品

时应注意的事项和具有的素养。

材料一说“'因事循理',这是从总体上确立文艺评论学理客观性

的基本遵循”“这个‘事理',就是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等

所具有的存在事实”,这是从“事理”的角度对评论者提出的要求,

“有人举报《水浒传》中带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认为这本

书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这一评论在“事理”上是片面的。《水浒传》

作为经典名著,人人称颂,作品有它独特的创作结构、呈现特色、创

作意图、创作方式和创作活动的内在旨趣,题干中的评论一叶遮目,

没有全面认

识《水浒传》的“事理”,故而这一评论在“事理”上是片面的。

材料一说“文艺评论从来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结果,而一定是有

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必定从文艺作品、文艺活动、艺术家创作等具

体'事理’中见出更深一层意义、更高一层价值的特殊性所在“,这是

从“情理”的角度对评价者提出的要求,题干说“《水浒传》中带格

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认为这本书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

评论作品要见出更深一层意义、更高一层价值的特殊性所在,这一评

论局限于对《水浒传》的主观认识,忽略了其对社会大众的精神影响

力和对社会文化的价值深化效用。故而这一评论在“情理”上是主观

的。

材料二说“作为非专业的融媒休艺术评论者,审美素养的提升是

必要的”“只有懂得'美的规律'才能有效提升主体审美素养”,这是

从审美素养的角度对评价者提出的要求,审美不等于伦理道德意识的

“善”,评论者不能仅以自己理解的“善”为标准去评价《水浒传》,

还要懂得“美”的规律,去发现《水浒传》的美。故而这一评论忽略

了审美的角度。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风的夜晚

原上秋

“是这样啊!"出租车司机从一脸茫然中明白过来,他要求把车

停到一处宽敞的地方再说。听口音,司机师傅是外地人,姓马,开出

租车四年多了。马师傅竭力回忆着往事,四年多经历了太多,但在脑

瓜里留下的事情似乎又很少。

这是市电台策划的《百姓故事》栏目,让100个普通人讲述这一

年里最难忘的事情c小美接到采访任务,出门第一个就碰到了马师傅。

见马师傅同意接受采访,小美坐上副驾驶,对马师傅说「不用着急,

咱们慢慢想。“马师傅蹙缩着眉头,这一年里在城市里穿梭着,忙忙

碌碌,想在短时间里忆起一件事还真不容易。但小美很有耐心,马师

傅便努力回忆着。忽然一拍脑瓜,想起来一件事,那是春天的一个夜

晚,马师傅正驾着车沿街找活儿,在丰乐里街口被一群人团团堵住,

他们说有个危急病人要送医院。等大伙儿七手八脚把病人弄上车,马

师傅怔住了,没有患者家属上来。原来他们都是路遇,都是在做好事。

患者是一位女性,看样子年龄不大。她呻吟一声,提醒病情不能耽搁。

马师傅一脚油门,车就像鱼一样

滑入城市的河流。

车在跑,马师傅的思想在斗争着,他后悔没打120,那样不是既

省事又安全?万一病人在途中有个好歹,家属会不会找自己麻烦?转

念一想,这个局面是大家接力形成的,一帮群众做好事,把病人交给

自己,自己也只能接力下去。马师傅随即向总务台呼叫,总务台联系

到附近第一人民医院的急救科。车一到医院,已经有医生推着手术车

在门口等待……说到这里,马师傅停顿下来。

“后来呢?"小美急切地问。马师傅说:“后来,我就不知道了J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小美感觉这个故事不简单。患者后来怎么样了,

马师傅和一帮群众的所作所为,对于患者以及我们生活的社会有什么

意义,这些都需要深入挖掘。小美让马师傅回忆这件事发生的确切日

子。马师傅摇摇头,随即用坚定的语气说,那是个夜晚,有风。对,

有风,风很大,一股接一股地向我们涌来。马师傅怕风刮着病人,下

车的时候,特地将自己保暖用的一条小毛毯搭在她身上。小美觉得这

是一条线索,春天的夜晚很少刮大风,到医院查一下那个病人,应该

不算多难的事,谢过马师傅,小美要下车走人。马师傅突然说,能不

能不报道他?后面的事情他要是说出来,电台可能就不会报道他了。

但马师傅打开了话匣子,继续说着,就在他把毛毯搭在病人身上回来

的时候,医生喊他去做登记。他回到车上,想着去了也没用,患者姓

甚名谁,家住哪里,他一概不知。他只是一个接力做好事的,把病人

交到医生手里,他这一棒的任务就完成了。他清楚,如果他去了,需

要签字,交押金,办住院手续……这些还好,万一家属来了,不分青

红皂白找他事,赔个车费就算了,就怕再生出别的麻烦。想到这,马

师傅车头一拐,走了。

此事过去几天,有电话找马师傅,问他前些天是不是救助过一个

病人。他没有承认。后来陆续有电话打来,他始终没有承认。他知道

对方一定查过总务台,那里存着他的电话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多

事情就和石头砸水一样,不去管它,时间会抹平一切,果然,从那以

后,再没人提起这件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要不是接受您的采访,我差点儿把这件事忘了。”马师傅说。

在第一人民医院的采访出乎意料地顺利,院办帮小美联系了疑似患者

年轻的李女士。李女士说她一直在寻找救助过她的人。小美让她回忆

一下救助过程,看是不是和马师傅的叙述一致。李女士说,那是一个

有风的夜晚,对,有风,她记得很清楚,因为是初春,风很大,很凉,

势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所以那天她特意围了一条围巾。

她独自外出突感不适,倒在了路边。尽管马师傅一开始不情愿见

面,但架不住小美一再劝说。小美要的是新闻故事的完美结局。小美

觉得,尽管后面有马师傅的勇剖私心,但这丝亳不影响他作为一个普

通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小美决定要将这个故事讲完整,她甚至想象到见面的场景,这应

该是一个归还毛毯的故事:李女士手捧毛毯,深情地望着马师傅;马

师傅接过毛毯,又握过李女士充满感激的双手,有人不失时机地给马

师傅送上一束鲜花,周围响起如潮的掌声。然而,实际结果并不完美,

李女士和马师傅的见面冷了场。李女士要归还的是钱。她说救她的是

个年轻人,本地口音,开私家车,在医院垫付了八百块钱。马师傅一

口外地口音,开出租车。很显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回事,马师

傅也感觉到不对劲c他心里愧疚,至少在这件事上,他认为自己做人

是有差距的。

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差错,但小美和她的助理却因为这个差错兴

奋不已。她们每天奔波在路上苦苦追寻新闻线索,今天的线索突然如

同化学反应一般,一个变成两个,也可能是多个,后面的故事一定会

精彩纷呈。

她们回家的时候已是夜晚,走在马路上,此刻的风已是暖暖地,

扑面而来。

(选自《2023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马师傅先同意接受小美采访,后又请求小美不要报道他,这

说明马师傅为人优柔寡断。

B.马师傅内心有斗争,但仍将患者送往医院,心理与行为的极

致反差彰显了人性的善良

C.小美作为专栏记者,深入挖掘出门遇到的第一个采访对象,

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敏锐性。

D.小说在矛盾的人物关系中探究故事真相,以生动的讲述热情

赞扬了人性中的仁爱美德。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结尾马师傅与李女士见面冷场,虽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

之中,起到了深化主旨,耐人寻味的作用。

B.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朴素雅洁,真实地再现了故事的风貌,

多处短句的使

用,有效调节了叙事节奏。

C.小说运用细节描写与衬托手法,展现了普通民众精神世界的

良善美好,读后让人怦然心动,感怀不已。

D.小说运用“蒙太奇”手法组织故事情节,全方位展示了不同

时空的救人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穿透力。

8.小说阅读分享会上,有人认为小说标题改为“善小情深”更好,

你支持吗?请说明理由。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作者善于讲述故事,试结合文本分析作

者是如何讲好故事的。

C7.D

8.示例一:不支持。①小说标题不宜直露,“有风的夜晚”含蓄,

耐人寻味,而“善小情深”明示了主题,大直露;②“有风的夜晚”

具有辨识度的特定环境描写,既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

为故事的巧合作了铺垫;③前两次“有风的夜晚”提供了人物助人救

人的活动背景,结尾”有风的夜晚”与前文形成对比,意味隽永。

示例二:支持。①情节上,马师傅助人的故事与年轻人救人的故

事,都围绕着“善小情深”展开;②人物上,在将患者送往医院,并

将自己保暖用的毛毯搭在她身上等善行中,马师傅的形象得以凸显;

③主旨上,无论是本地人做好事,还是外地人马师傅接力助人,都彰

显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

9.①人称视角上: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马师傅竭力回忆

着往事”“小美决定要将这个故事讲完整”等,这样的叙述方式不受

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叙事较为自由灵活。②叙述方式上:小说将现实

与回忆交织,既让故事情节有悬念,引人入胜;又让故事讲述不失条

理,易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这从文章开头“出租车司机从一脸茫然

中明白过来”以及后文中“那是春天的一个夜晚,马师傅正驾着车沿

街找活儿”等可见。③讲故事的手法上,善于运用巧合手法:如前文

马师傅助人是有风的夜晚,“风很大,一股接一股地向我们涌来“,后

文李女士回忆自己

被救助时也是一个有风的夜晚,“风很大,很凉,势如千军万马”,

进而以巧合手法引出另一个救人故事,使情节紧凑而严密,并拓展了

主题。④故事的结构上:小说采用“嵌套”式叙事结构,即故事里套

故事。大故事是马师傅接受采访,讲述自己接力助人的故事,里面又

套了李女士接受采访、寻找救助者的故事C两个故事相映生辉,都彰

显了人性的美好。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说明马师傅为人优柔寡断”不正确,根据文本,只表明马

师傅对自己将患者送到医院后便径自离开的行为有所顾虑,担心电台

知道真相不会报道;

B.“极致反差”言过其实,“极致反差”是指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

或状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小说中马师傅只是怕惹麻烦,在送了病人

到医院后就走了,算不上“极致反差”;

D.”矛盾的人物关系”错,小说的人物有司机马师傅,被救助的

李女士,记者小美,人物关系并不矛盾。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蒙太奇”即将不同的镜头或画面组合在一起,而这篇小说并

没有以“蒙太奇”的手法对故事情节剪辑组合。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无论支持还是不支持,都需要给出理由,可以结合标题本身的特

点和效果、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进行分析。

示例一:不支持。

①“有风的夜晚”富有抒彩,这个标题含蓄而耐人寻味,让读者

好奇这个夜晚发生了什么故事;而“善小情深”则直接给出了小说的

主题,小说标题不宜直露,因此用“有风的夜晚”更好。

②“有风的夜晚”既点明了小说的具体时间“夜晚”,而且加上“有

风的”,表明了环境特点,从情节上看,两个故事都发生在“有风的

夜晚”,因而推动了情节发展,同时也为故事的巧合作了铺垫;

③前两次“有风的夜晚”提供了人物助人救人的活动背景,马师

傅救人的那次是“那是个夜晚,有风。对,有风,风很大,一股接一

股地向我们涌来”,李女士被救的那次是“那是一个有风的夜晚,对,

有风,她记得很清楚,因为是初春,风很大,很凉,势如千军万马,

浩浩荡荡”,两次写“有风的夜晚”风很大,比较凉;而结尾“她们

回家的时候已是夜晚,走在马路上,此刻的风已是暖暖地,扑面而来”,

写的是暖风,与前文形成对比,意味隽永。

示例二:支持,

①情节上,“善小情深”四个字简洁凝练地概括出了人物品质和

主题,马师傅助人的故事与年轻人救人的故事,都围绕着“善小情深

”展开;

②人物上,马师傅的“善小情深”体现在“马师傅怕风刮着病人,

下车的时候,特地将自己保暖用的一条小毛毯搭在她身上”,在将患

者送往医院,并将自己保暖用的毛毯搭在她身上等善行中,马师傅的

形象得以凸显;

③主旨上,小说讲述了两个救人的故事,一个是外地的马师傅救

助倒地的女子,一个是本地的年轻人救助李女士,无论是本地人做好

事,还是外地人马师傅接力助人,都彰显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叙述技巧的能力。

小说的叙事手段包括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顺序、情节设置

的手法、结构特点等。

①人称视角上: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记者小美采访

马师傅,寻找被救的女子,又引出了李女士被救助的故事,“马师傅

竭力回忆着往事”“小美决定要将这个故事讲完整”等表明采用的是上

帝视角,这样的叙述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叙事较为自由灵活。

②叙述方式上:小说开头写小美采访马师傅,弄清小美的来意后,

“出租车司机从一脸茫然中明白过来”,然后把车停到一处宽敞的地

方,开始回忆往事,“忽然一拍脑瓜,想起来一件事,那是春天的一

个夜晚,马师傅正驾着车沿街找活儿”,这样将现实与回忆交织,让

读者急于知道马师傅遇到了什么事,让故事情节有悬念,引人入胜;

又通过这些语言提示让故事讲述不失条理,易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

③讲故事的手法上,善于运用巧合手法:小美之所以认为李女士

就是马师傅救

助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有风的夜晚”,如前文马

师傅助人是有风的夜晚,“风很大,一股接一股地向我们涌来”,后文

李女士回忆自己被救助时也是一个有风的夜晚,“风很大,很凉,势

如千军万马”。这样就以巧合手法引出另一个救人故事,使情节紧凑

而严密,并拓展了主题。

④故事的结构上:小说采用“嵌套”式叙事结构,即故事里套故

事。小说先讲述小美采访马师傅救人的故事,然后是小美寻找被救的

女子,找到了李女士,结果意外得知了李女士寻找救命恩人的故事。

这样大故事是马师傅接受采访,讲述自己接力助人的故事,里面又套

了李女士接受采访、寻找救助者的故事。两个故事相映生辉,都彰显

了人性的美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

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

之论作。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

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及

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

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

是也。由是正统之论兴焉。

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自唐而

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夷狄。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

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有二

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

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

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

也。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

之所以得国者虽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

疑者三也。夫论者何为疑者设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著乎

万世而不疑,固不待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

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也。

(节选自欧阳修《正统论》)

材料二:

不幸有天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

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统之论决矣。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

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夫何议

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

而名卒不能伤实,故名轻而实重。不以实伤名,故天下不争;名轻而

实重,故天下趋于实。

(节选自苏轼《正统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三代A之相代B或以C至公D或以E大义F皆得G天下H之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得,具备的意思,和成语“相得益彰”“怡然自得”中的“得”

意思均相同。

B.夷狄,中国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

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虽,虽然的意思,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

峡》)中的“虽”意思不同。

D.趋,趋向的意思,与苏洵《六国论》中“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的“趋”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认为,从周朝灭亡到显德年间的多个政权是否符合正

统,可以一概而论,大抵存有三处疑问。

B.欧阳修分别对“正”和“统”进行了解说,认为匡正天下那些

不正当的是“正”,统一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是“统,

C.欧苏二人都认为,正统之论的产生完全是为了解决后世统治

者继承帝位时出现的不正与不一的问题。

D.欧阳修认为,秦朝直接传承周的政权,统一天下,其行为和

大禹、商汤没有区别,评论的人不应该贬黜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

(2)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

实伤名。

14.欧阳修和苏轼评判一个政权是正统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请结

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10.BD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A(成语“相得益彰”中的“得”是映衬、配合的意思,而“怡

然自得”中的“得”是称心如意的意思,和文中的“得”意思不同。)

12.B(A项,”可以一概而论”错,原文有“自周之亡……其理

不能一概”,意为不能一概而论。C项,虽然欧阳修和苏轼都在《正

统论》中讨论了正统之论的问题,但欧主要关注正统之论的产生和演

变,以及后世统治者继承帝位的不正与不一的问题;而苏则更侧重于

正统的定义,即必须同时拥有天子之实和天子之名才能算是正统。因

此,不能说两者都认为正统之论的产生完全是为了解决统治者继承帝

位的问题。D项,“评论的人不应该贬黜它”错。根据原文可知,欧阳

修只是提出疑问,没有明确对此表示否定。)

13.(1)也有统一了天下却不能够占据正统,前世说秦是非正统

就是这种情况。(“居其正”“闰”各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天下本来就有没有天子的德才却得到天子名位的人,圣人

对此也没有办法啊,但不用德才来伤害名位。(“固”“不得已”伤”各

1分,句意1分)

14.(1)欧阳修:①帝王获得天下要具备帝王相承的义理。②朝

代始末要清楚明白c(2)苏轼:帝王要德才兼备。(欧阳修的标准:2

分,每点1分,苏轼的标准: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

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传》上写“君子大居正”,又写着“王者大一统正,就是用

来匡正天下那些不正当的;统,就是用来统一天下尚未统一的。因为

有不正当和不统一的情况存在,这样之后是不是正统的争论就出现了。

尧、舜相传,夏、商、周相互取

代,有的因为大公,有的因为大义,都统一了天下,天下人都认

为是正当的,所以君子从不讨论他们是否符合正统,这是因为帝王相

承的义理具备而且政权始末清楚明白的缘故。到了后世出现混乱,篡

权夺位的事有了,伪政权出现了,所以就有了正当却不能统一天下的

情况,周平王有吴国和徐国就是这样;也有统一了天下却不能够占据

正统,前世说秦是非正统就是这种情况。从此,关于正统之争就兴起

了。

从汉代往后就是西晋,再往后,是宋、齐、梁、陈。从唐朝往前

推是后魏,再往前推,就是夷狄政权。王朝的传承不是顺理成章,始

末界限也不分明,因此学者就有了疑惑,而对是非的评判又大多不够

公允。从周朝灭亡到显德年间,一千二百一十六年里,或治或乱,或

夺取或传承,或分裂或统一,是否符合正统,不可一概而论。可疑之

处大概有三点:周、秦的时候,东晋、后魏的时候,五代的时候。秦

直接传承周的政权统一天下,其行为和大禹、商汤没什么区别,可是

评论的人却贬黜它,这是第一个可疑之处c东晋传承了西晋,可无法

再传下去,是无终,隋传承了后魏,可再往前推就找不到源头,是无

始,这是第二个可疑之处。五代夺取政权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

属于乱臣贼子,可是前代议论的人认为只有梁是伪政权,这是第三个

可疑之处。为什么要有争论呢因为有疑惑。尧、舜、夏商周三代,

始末明明白白,千秋万代没有人疑惑,本来不必争论就清楚明白。后

世拥有天下的人,王朝的传承有的不是顺理成章,始末不分明,所以

不可能不疑惑。所以说,因为格不正当和不统一,这样之后才有是否

符合正统的争论。

材料二:

不幸有了天子的德才却没有天子的名位;有天子的名位却没有天

子的德才。这样两种人站在天下,天下谁是正当谁统一,用正统的理

论可以判断了。正统论所说的,就好比说拥有天下正统不正统罢了。

一个人得到了天子的名位,又拥有天子的德才,那还有什么好议论的

天下本来就有没有天子的德才却得到天子名位的人,圣人对此也

没有办法啊,但不用德才来伤害名位。而名位最终也不能伤害德才,

所以名位轻而德才重。不用德才来伤害名位,所以天下不会争;名位

轻而德才重,所以天下才趋向于德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山中

王钺①

荣枯皆定数,枉作送穷吟②。

有色非真画,无弦是古琴。

青松秦世事③,黄菊晋人心。

尘外烟萝客,殂寻入远林。

[注]①王钺,南宋末年做过县尉,宋亡后归隐不仕。②送穷吟:

送穷是一种风俗,“送穷吟"往往是借题发挥之作。③《汉书》记载,

秦始皇封泰山,遇大风雨,躲在一棵大松树下,后封此树为“大夫松

④烟萝客:古代一位得道之人的名号叫烟萝子,此泛指修道之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认为人生穷达、国家兴亡都非人力所能改变,因而不愿写

诗送穷,暗含亡国后无可奈何的心情。

B.颔联认为有色的并非真画,无弦才是古琴,与老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C.诗人欲寻烟萝子一同隐遁山林,与《归园田居》“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表达的情感一致。

D.本诗语言简洁凝练而意境深刻,形成一种清幽沉郁的风格,与

常见的亡国诗悲泪满纸不同。

16.有人评本诗颈联:“表达婉曲,寄意深远。”对此你怎样理解?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情感的能力。

思路点拨《归园田居》这两句诗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

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感情不完全一致。

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重要诗句的能力。

答案①颈联的意思是:青松受封是秦代的事,爱赏黄菊是晋人的

心。(2分)

②使用了用典手法,运用松树接受秦始皇之封和陶渊明喜爱菊花

的典故,(2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愿在新朝为官,体现了诗

人的避世情怀。(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

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

“,二意思是屈原写到的事物微小而寻常,但

文章寓意宏大深远C

(2)元夕即元宵节,这一天会有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放

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

“,”两句就描写了女子盛装观灯的情态。

(3)古人常用“鸡鸣狗吠”衬托环境的宁静,或形容百姓安居

乐业,如:“,二

17.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3)示例: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每空

1分,

(3)第(3)小题若有其他答案,正确合理亦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T(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的诗词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诗词

不仅在当时(A),成为文学瑰宝,即便在今天也无人能够超越,

真正做到了冠绝古今。曹雪芹不仅将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还巧妙

地在大观园中设立诗社,使得写诗填词从个人的情感抒发上升为群体

的共同咏叹。诗社的建立,无疑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

同时也将其中的悲剧色彩演绎得(B),白海棠纯洁娇艳,①,

其“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的描绘。令人心生怜爱;桃

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的摧残,其“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

花憔悴”的写照,让人感混万分;柳絮洁白轻盈,却终究难逃命运的

戕害,其“空挂纤纤

缕,徒画络络丝,也难馆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的描

写,更是透露出无尽的悲凉。难以想象,如果《红楼梦》中缺少了这

些诗词,②。没有了这些诗词的点缀,林妹妹或许就不会是那个才

情出众、(C)的林黛玉;湘云也可能不再是那个出口成章、

聪明伶俐的贵族少女;而宝玉,则可能仅仅是一个③。

18.请在文中三个括号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小时候踢穗子,健子都是自己做的。这两个小钱(制钱),

大小厚薄相等,轻重合适,叠在一起,用布缝实,这便是稚子托°在

德托一面,缝一截鹅毛管,在鹅毛管中插入鸡毛,便是一只稚子,鹅

毛管不易得,把鸡毛直楼缝在德托上,把鸡毛根部用线缠缚结实,使

之向上直挺,较之插于鹅毛管中者踢起来尤为得动。鸡毛须是公鸡毛,

用母鸡毛做犍子的,必遭人笑话,只有刚学踢犍子的小毛孩子才这么

干。鸡毛只能用大尾巴之前那一部分,以够三寸为合格。鸡毛要“活

”的,即从活公鸡的身上拔下来的,这样的鸡毛,用手抹煞几下,往

墙上一贴,可以粘住不掉。死鸡毛粘不住。后来我明白,大概活鸡毛

经抹煞会产生静电c活鸡毛做的穗子毛茎柔软而有弹性,踢起来飘逸

潇洒。死鸡毛做的褛子踢起来就发死发僵c鸡毛里讲究要“金帚子白

哨子”,即从五彩大公鸡身上拔下来的,毛的末端乌黑闪金光,下面

的绒毛雪白。次一等的是芦花鸡毛。赭石的、土黄的,就更差了C我

们那里养公鸡的人家很多,入了冬,快腌风鸡了,这时正是公鸡肥壮、

羽毛丰满的时候,孩子们早就“贼”上谁家的鸡了,有时是明着跟人

家要,有时乘没人看见,想住一只大公鸡,噌噌拔了两把毛就跑C大

多数孩子的书包里都有一两只足以自豪的逮子。踢健子是乐事,做穗

子也是乐事。一只“金绒帚子白绒哨子”,放在桌上看看,也是挺美

的。

20.下列语句中与“孩子们早就'贼'上谁家的鸡了”中的“贼”

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他贼眉鼠眼地四处张望,生怕被人发现,

B.这个贼心不死的家伙,又在策划新的阴谋了。

C.他像一只贼狐狸,总能想出各种办法逃脱困境。

D.张择端为作画贼住了开封城的繁华街景。

21.文中画线句改为“握住一只大公鸡,扯了两把毛就跑”,语

义上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2.学校即将参办一场趣味运动会,你将自制道具参赛,请仿照

文中制作罐子的过程,向同学介绍你的制作过程。(字数在80字以内)

18.A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脍炙人口/口口相传/传唱不绝

B淋漓尽致

C多愁善感19.①却难以抵挡秋风的肆虐

②那将会失去多少韵味

③平庸的纨跨子弟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本处是说《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在当

时来看,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作品,受到后•&人们长时期口头相传,故

此处可填“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脍炙人口/‘口口相传/传唱不绝”。独

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别具一格:意为另有一种独特

的风格。/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口口相

传:不著文字,口头相传。/传诵不绝:意思是流传后世被长期诵读。

B.此处是说将其中的悲剧色彩演绎得非常充分透彻,故此处可填

“淋漓尽致、淋漓尽致:意思是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

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

C.此处是形容林黛玉的性格细腻感性,故此处可填“多愁善感”。

多愁善感:一般是指一个人心思细腻,感性;内心情感会容易受别的

事物影响。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同时也将其中的悲剧色彩演绎得淋漓尽致“白海棠纯活娇

艳”可知,此处是指白海棠受到难以抗拒的外界摧残,故此处可填“却

难以抵挡秋风的肆虐二

根据全段及“如果《红楼梦》中缺少了这些诗词“可知,诗词是

《红楼梦》中最有韵味部分,如果缺少了必然少了许多韵味,此处可

填“那将会失去多少韵味、

根据“没有了这些诗词的点缀,林妹妹或许就不会是那个才情出

众、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湘云也可能不再是那个出口成章、聪明伶俐

的贵族少女“可知,没有了这些诗词的点缀宝玉也和黛玉和湘云一样

平庸,此处可填“平庸的纨绮子弟”。

20.D21.①原文使用了“噌噌”这一拟声词,生动地表现

了孩子们拔鸡毛的利落,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孩子们拔鸡毛的

情境,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生动性。

②原文中“拔”字比“扯”字更精当。“拔”字与前文“贼”字呼

应,表现出孩子们目标明确,动作精准,而“扯’字则可能给人一种

随意或粗鲁的感觉,不符合孩子们选材时认真、细致的情态。

22.示例1:亲爱的同学们,我是这样自制沙包的:挑选结实布料,

裁剪并缝制边缘,留下小口,往里填充一些干净、细腻的沙子,直到

感觉重量适中为止,最后把小缝上,沙包就这样诞生了。

示例2:亲爱的同学们(各位同学):选一块布,要结实,巴掌

大就够。四边缝上,留出小口,找一些干净细沙注入,重量要适中,

再缝紧小口,一个沙包就做成了。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

力。

原句中的“贼”是指孩子们对谁家的鸡有了企图。

A.形容人相貌猥琐,行为不端;

B.指具有恶意的人,用于描述某人的不良居心;

C.形容其狡猾的特征;

D.形容人偷偷地对某物产生了兴趣或企图。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噌噌拔了两把毛就跑”中运用了“噌噌”这一词语,“噌噌”是

拟声词,是形容快速行动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孩子们拔鸡毛,所以

这一拟声词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拔鸡毛的利落。拟声词地运用使表达

更具画面感,更加地真实生动。本处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孩子

们拔鸡毛的情境,噌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生动性。

原文中运用了“拔二这一“拔"字和前文"孩子们早就'贼'上

谁家的鸡了”相呼应,孩子们看准时机快速地拔下公鸡的毛,表现出

孩子们目标明确,动作精准,而“扯”

字则可能给人一种随意或粗鲁的感觉,不符合孩子们选材时认真、

细致的情态。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

动的能力。

本处是要求向同学们介绍自制道具的过程,所以在介绍的时候要

有称呼。然后介绍制作过程,过程要介绍完整准确。如沙包的制造过

程包括:选布、裁剪缝制(要留有小口)、注入颗粒状物品、将小口

缝好。语言表达的时候要流畅、准确。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进一步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高中新教材特别强调学科实践活

动。语文从“走访考察家乡文化”到“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从“合

作撰写推荐书”到“课本剧的排演”等等。还有数学的建模活动,英

语的才艺秀和“动物救援计划”,物理的实验设计,历史的“'爱国情

怀与统一多族国家的演进'的研讨展示”等等,不一而足。

你是否参与过这些活动呢?有何体验、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写记叙文或议论文;②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③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④字数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聚焦新教材中的学科实践活动,列举各个学科组织的实践活

动。所列举的学科实践活动大多来自新教材单元编排,充分体现教考

衔接、以考促教的原则。从材料来看,第一个关键词是“学科实践活

动”,考生可以围绕它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L什么是“学科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学科实践教学活动是以

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工具、技能等,解

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种学科学习方式,其特征表现为在“学”中

“做”或在“做”中“学”,“学”与“做”是紧密相连的。材料列举各

个学科的一些实践活动,考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延伸,谈谈自

己所在地区和学校有哪些学科实践活动。

2.为什么学科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意义和价值在哪

里?通过参与学科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

题的解决,加深对学科知识

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科知识水平;参加学科实践活动,可以培

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技能和经验,提升实践

能力和应用能力;学科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独立思考和创

造力的培养;学科实践活动通常需要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能够培养学

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沟通协作能力;通过实践活

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科内容,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

发对学习的热情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的第一句话“为进一步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也不可忽视,这要求考生要站在教育和国家层面去思考学科实践活动

的意义。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战略,参与实践的经历有助于激发学

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时更具有创造性和灵活

性,为未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因此,高中学科实践活动与培

养创新人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创新”便是此次作文的第二个关

键词。考生应该在行文中体现学科实践活动与创新之间的联系。

引导语中“你是否参与过这些活动呢?有何体验、联想和思考?”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中的学科实践活动,谈谈对学科实践活动

的休验、经历和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这就要求考生在作文中

要体现“我”我们"“高中生”或“青年学子”等身份信息。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积极参加学科

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接着围绕学科实践活动,谈谈自己参

加这些活动的体验或思考,层层递进阐述这些学科实践活动对于高中

生的学习、对于教育的发展、对于国家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意

义和价值。然后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