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生物的进化(基础突破卷)_第1页
第6章生物的进化(基础突破卷)_第2页
第6章生物的进化(基础突破卷)_第3页
第6章生物的进化(基础突破卷)_第4页
第6章生物的进化(基础突破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生物的进化(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基础突破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能和生存环境相适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有亲缘关系,它们都有共同的祖先B.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C.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生物适应同一环境的方式是多元的,适应也具有相对性【答案】B【分析】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其中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2、适应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详解】A、生物进化理论说明,生物都有共同的起源,即生物不断进化,所有生物都有亲缘关系,A正确;B、生物不论在进化地位上的位置如何,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具有适应能力,适应能力一般与进化地位的高低无关,B错误;C、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D、同一环境下,生物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但方向不是唯一的,所以生物适应同一环境的方式是多元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多样的,但适应并不是绝对完美的,有一定的相对性,D正确。故选B。2.科学家测定某保护区四种珍惜鸟类的EMDR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由此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这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

)A.胚胎学证据 B.分子水平证据 C.比较解剖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答案】B【分析】地球上的生物,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有共同祖先,其证据包括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生物学证据、分子生物学证据等。【详解】科学家测定某保护区四种珍惜鸟类的EMDR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测定该基因序列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ACD错误,B正确。选B。3.利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让来自不同生物的DNA分子单链进行杂交,可以判断生物的亲缘关系。已知人的一段DNA分子单链是:AGGCATAAACCA,四种生物相应的一段DNA分子单链如下,其中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TCCGGGGAAGGT B.TCCGTGGAAGGTC.TCCGTAGAAGGT D.TGCGGGGAAGGA【答案】C【分析】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让来自不同物种的两条DNA分子单链进行杂交,形成杂合双链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就越近。【详解】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碱基序列越相似,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就越多,亲缘关系就越近,已知人的一段DNA分子单链是:AGGCATAAACCA,与人亲缘关系最近就是碱基序列相差最少的是TCCGTAGAAGGT,C正确,ABD错误。故选C。4.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约有104个氨基酸。据测算,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000万年才发生1%的改变。下表是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据表分析,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生物名称黑猩猩狗果蝇酵母菌氨基酸差异/个0112744A.狗 B.果蝇 C.黑猩猩 D.酵母菌【答案】C【分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与人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小,与人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大。【详解】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近,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黑猩猩,C正确。故选C。5.英国有一种桦尺蛾,在1850年前都是灰色类型,1850年在曼彻斯特发现了黑色的突变体。19世纪后半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废气中的硫化氢杀死了树皮上的灰色地衣,煤烟又把树干熏成黑色,结果桦尺蛾中黑色基因的频率迅速提高,灰色基因的频率则不断下降。到20世纪中叶,桦尺蛾中黑色基因的频率已由不到5%上升至95%以上,灰色基因的频率则从95%以上下降为不到5%。这种现象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

)A.遗传变异的结果 B.生存斗争的结果C.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用进废退的结果【答案】C【分析】由题意可知,原先可以得到保护的灰色类型,此时在黑色树干上却易被鸟类捕食;而黑色类型则因煤烟的掩护免遭鸟类捕食反而得到生存和发展。【详解】依据材料信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煤烟把树干熏成黑色”可知这会导致灰色类型的桦尺蛾很容易被鸟类捕食;而黑色类型则因黑色树干的掩护免遭鸟类捕食反而得到生存和发展。于是黑色类型的比率迅速提高,灰色类型的比率则不断下降。这种情形说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ABD错误。故选C。6.下列关于动物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臼齿,与其吃植物的习性相适应B.节肢动物体表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C.鱼鳃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D.家鸽具有喙,是其适于飞行的主要原因【答案】D【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详解】A、兔是草食性动物,与其食性相适应,家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无犬齿,A正确;B、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B正确;C、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的特点是每一片鳃由许多鳃丝组成,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在水中充分进行气体交换,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C正确;D、家鸽具有喙,于飞行生活特点无关,D错误。故选D。7.下列例子中,能分别体现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是(

)①叶海马的身体具有叶状扁平突起,在水中展开时与海藻极为相似②具有保护色的鸟卵会被嗅觉灵敏的动物发现③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为白色,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但如果降雪推迟,白色鼠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④莲藕生长在水中,其根状茎、叶柄和花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⑤秋冬季节,桦树的树叶变黄,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⑥老鼠听觉灵敏、奔跑如飞,有时候躲过猫的袭击,迅速钻进洞内,但蛇却可以根据其头部的“热定位器”,准确地找到鼠洞,登门食之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C.①④⑤、②③⑥ D.③④⑤、①②⑥【答案】C【分析】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也具有相对性,当环境条件改变时,适应可能会失去作用。【详解】①叶海马的身体具有叶状扁平突起,在水中展开时与海藻极为相似,体现生物适应的普遍性;②具有保护色的鸟卵会被嗅觉灵敏的动物发现,体现生物适应的相对性;③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为白色,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但如果降雪推迟,白色鼠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体现生物适应的相对性;④莲藕生长在水中,其根状茎、叶柄和花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体现生物适应的普遍性;⑤秋冬季节,桦树的树叶变黄,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体现生物适应的普遍性;⑥老鼠听觉灵敏、奔跑如飞,有时候躲过猫的袭击,迅速钻进洞内,但蛇却可以根据其头部的“热定位器”,准确地找到鼠洞,登门食之,体现生物适应的相对性;C正确。故选C。8.某种瓢虫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黑色(A)对红色(a)为显性。某一种群中黑色个体(AA)占30%,红色个体占10%,则A的基因频率为(

)A.10% B.30% C.40% D.60%【答案】D【分析】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详解】一种群中黑色个体(AA)占30%,红色个体aa占10%,则Aa占60%,则A的基因频率为30%+1/2×60%=60%,ABC错误,D正确。故选D。9.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的是(

)A.基因突变 B.随机交配 C.自然选择 D.染色体变异【答案】B【分析】若一个种群数量足够大,在下列假设成立的情况下,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的频率将世代相传,保持不变,即群体遗传结构处于平衡结构状态中,他们的假设成立的条件是:(1)有性生殖繁衍;(2)世代相互不重叠;(3)群体规模很大;(4)完全随机交配;(5)没有发生突变;(6)没有出现迁徙;(7)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详解】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ACD错误,B正确。故选B。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

)A.自然选择 B.遗传和变异 C.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B、遗传和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C、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D、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故选A。11.下表是20052008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使用情况统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年份2005200620072008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0.0740.120.140.19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性/%2.66.1110.925.5A.该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体现了生物的适应性B.抗生素直接对细菌的耐药性基因进行选择使耐药基因频率增大C.滥用抗生素是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D.开发新的抗生素有助于解决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问题【答案】B【分析】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题中使用抗生素,就是对细菌的一种选择,使具有抗药基因的细菌保留下来。【详解】A、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体现了细菌对环境改变的适应,A正确;B、抗生素的直接选择对象是抗药性状,而非基因,B错误;C、滥用抗生素使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大,导致耐药性增强,C正确;D、开发新的抗生素有助于解决细菌对现有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问题,毕竟耐药性增强需要一个过程,D正确。故选B。12.下列关于种群、变异、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结果必定是形成新的物种B.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C.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D.生物进化方向是由遗传和变异的改变决定的【答案】C【分析】进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降低。【详解】A、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A错误;B、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错误;C、种群的基因库为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C正确;D、生物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错误。故选C。13.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斯万特·帕博发现:与来自非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相比,来自古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与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更相似,在具有欧亚血统的现代人中,有1%~4%的基因组来自灭绝的古尼安德特人。另外,他比较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现代人之间,以及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黑猩猩之间线粒体DNA特定序列的碱基对差异,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线粒体中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亲缘关系近于人类和黑猩猩C.古尼安德特人与欧亚人的亲缘关系比非洲人更近D.现代人的祖先与古尼安德特人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答案】D【分析】共同由来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共同由来学说的证据包括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详解】A、孟德尔遗传定律使用范围是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人类线粒体中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正确;B、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差异碱基对的个数少于人类和黑猩猩,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的亲缘关系近于人类和黑猩猩,B正确;C、与来自非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相比,来自古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与来自欧洲或亚洲的当代人类的DNA序列更相似,说明古尼安德特人与欧洲和亚洲人的亲缘关系比非洲人更近,C正确;D、现代人类中有1%~4%的基因组来自古尼安德特人,说明现代人的祖先与古尼安德特人之间存在着基因交流,并产生了可育后代,D错误。故选D。14.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产生了(

)A.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 D.基因突变【答案】A【分析】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详解】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表彰他在已灭绝的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研究与发现。他对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这些古人类与现代人类在几千年的共存中存在着基因交流,并发现在现代人类基因组中含有一定比例的这些古人类特有的遗传信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古人类化石中提取的DNA不一定都来自细胞核B.古人类特定的生活环境诱导产生特有遗传信息C.古人类与现代人类共存过程中不存在生殖隔离D.古人类的特有基因仍会影响现代人的生理活动【答案】B【分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学的解释: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详解】A、真核细胞中,线粒体内也存在DNA,A正确;B、DNA上的遗传信息来自基因突变,生活环境对此进行自然选择,B错误;C、由题干信息“发现这些古人类与现代人类在几千年的共存中存在着基因交流”,可知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D、由题干信息“发现在现代人类基因组中含有一定比例的这些古人类特有的遗传信息”,可知古人类的特有基因仍会影响现代人的生理活动,D正确。故选B。16.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目前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及其他环境因素可能使细菌增强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更多“超级细菌”。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微生物耐药性增强趋势,预计到2050年,每年与微生物耐药性相关联的死亡人数将上升至1000万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耐药性是滥用抗生素诱发基因突变所致B.即使使用新品种抗生素,也无法影响超级细菌的进化C.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仅与滥用抗生素有关D.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未必会引起新物种的产生【答案】D【分析】细菌耐药性产生是滥用抗生素、气候变化及其他环境因素所致,这些因素起到的是选择作用,使有抗生素抗性的细菌生存下来;对细菌的选择可能会使细菌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影响细菌的进化;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引起新物种的产生,因为新物种产生要存在生殖隔离。【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抗生素只是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B、使用新品种抗生素可能会杀死部分超级细菌,进而影响超级细菌的进化,B错误。C、环境规划署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及其他环境因素可能加剧细菌的耐药性,C错误。D、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引起新物种的产生,D正确。故选D。17.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亲代种群生活的无机环境没有发生改变,这种生物不会进化B.种群1和2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因为其生活的环境不同C.干燥的气候环境会直接选择抗性基因,从而导致抗性基因频率上升D.种群1在凉爽气候环境下能够不断进化和发展,属于协同进化范畴【答案】D【分析】隔离是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物种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进化是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如果亲代种群受其他生物影响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概念,这仍属于进化。因此,即使无机环境没有改变,生物也会进化,A错误;B、种群1和2出现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与其生活的环境没有直接关系,B错误;C、干燥的气候使具有抗干燥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敏感性的个体被淘汰,因此干燥气候直接选择的对象是种群的抗性或敏感性的表型,而非基因型,C错误;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下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种群1在凉爽气候的影响下能够不断进化和发展,体现了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D。18.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弱病残的个体,可促进种群的发展B.捕食者往往捕食被捕食者中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D.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依赖不同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协同进化【答案】D【分析】(1)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详解】A、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弱病残的个体,可减少被捕食者疾病的发生,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从而促进种群的发展,A项正确;B、捕食者往往捕食被捕食者中个体数量多的物种,可以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项正确;C、无机环境的选择可使具有适应环境性状的个体增加,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C项正确;D、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协同进化的,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项错误。故选D。19.2023年6月,中国科学家通过研究灵长类金丝猴属所有物种的群体基因组,发现黔金丝猴的基因组中有川金丝猴和滇/缅甸金丝猴的遗传组分,揭示了黔金丝猴的杂交起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任何一种新物种的形成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D.不同物种不能杂交产生后代,但所有的生物体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答案】C【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从而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还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详解】A、任何一种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比如多倍体育种,A不符合题意;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物种形成的过程,还有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B不符合题意;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所以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C符合题意;D、马和驴属于不同的物种,但是两者杂交产生了骡子,D不符合题意。故选C。20.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趋同进化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造就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B.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或自然选择学说单独就能够解释生物趋同进化的原因C.趋同进化产生新物种的过程都需要经过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D.目前来看,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答案】C【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发生趋同进化的生物是生活在相似环境中,由于自然选择方向相同,不同生物朝着生同一方向改变,导致不同生物具有相似的适应性,并非协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B、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朝着同一方向改变,可以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其原因,但共同由来学说不能单独解释该现象,B错误;C、新物种的形成需要三个环节,即需要经过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趋同进化产生新物种的过程也不例外,C正确;D、目前来看,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D错误。故选C。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40分。21.(10分)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2)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和,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填“是”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若这种植物靠当地的一种昆虫传粉,且色彩鲜艳的红花更能吸引昆虫,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环境中的繁殖能力强弱表现为:,图中能比较准确地表示A和a基因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比例变化情况的是。A.

B.C.D.(4)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是。【答案】(1)种群基因库(2)75%25%不是(3)AA=Aa>aaA(4)种群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分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综合。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2、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3、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1)由分析可知,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构成一个种群;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55%、Aa=40%、aa=5%,因此A的基因频率是55%+40%÷2=75%,a的基因频率是5%+40%÷2=25%;发洪水后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迁入。(3)由题意知,aa开白花,AA、Aa开红花,与aa个体相比,AA、Aa更能吸引昆虫传粉产生后代,因此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升高,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下降,由于a可以在杂合子中保留,因此a一般不会降低至0。所以选A。(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点睛】熟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及其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基因频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生殖隔离的概念及其辨析方式也是本题的考查点。22.(10分)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时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将含有两种抗生素的纸片及不含抗生素的纸片分别放在涂布有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培养16小时后,得到下图1所示的实验结果。实验二:如图2所示,先将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原始菌种涂布在1号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将灭菌绒布在1号上印模,绒布沾上菌落并进行转印,使绒布上的菌落按照原位接种到2号和3号培养基上。待3号上长出菌落后,在2号上找到对应的菌落,然后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4号培养液中,培养后再涂布到5号培养基上,并重复以上步骤。根据上述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一中抑菌效果相对较好的是(填“青霉素”或“链霉素”)。(2)如果从任一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用含有相应抗生素(浓度相同)的纸片放在涂布有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培养16小时后,抑菌圈的直径(与实验相比),说明抗生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3)请给实验二拟

个实验名称:。(4)实验二影印培养时,假设原始敏感菌种中都不含抗链霉素的基因,假设链霉素能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那么在平板7中出现的菌落数理论上(填“多于”或“不多于”)平板3中出现菌落数。(5)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包括和生物因素,若链霉素不属于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那么实验二中平板7中菌落数明显比平板3中多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原始敏感菌种中某些个体存在基因,在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中该基因属于变异,大肠杆菌通过无性繁殖形成菌落,通过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产生菌落的位置(对照),找到影印培养中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中的菌落(遗传物质相近),在实验者操作及链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平板7中种群抗性增大,说明此大肠杆菌种群在进化。【答案】(1)链霉素(2)变小(或较小或较第一次小)(3)探究大肠杆菌抗链霉素抗性的形成是链霉素选择的结果还是链霉素诱导产生(或验证细菌抗药性的形成不是链霉素诱导的或验证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链霉素选择)的结果(4)不多于(5)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抗链霉素/抗药有利基因频率【分析】抑菌圈越大说明能够杀死的细菌越多,分析图1可知含链霉素纸片周围抑菌圈较大,说明抑菌效果相对较好。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详解】(1)抑菌圈越大说明能够杀死的细菌越多,分析图1可知含链霉素纸片周围抑菌圈较大,说明抑菌效果相对较好。(2)如果从任一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接种到已灭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用含有相应抗生素(浓度相同)的纸片放在涂布有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培养16小时后,抑菌圈的直径变小,说明细菌抗药性增强,同时也说明了抗生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3)实验二中的2和6不含链霉素,通过与3和7作对照,人为挑选与有抗性基因同一菌落进行接种培养,探究(或验证)大肠杆菌抗链霉素抗性的形成是链霉素选择而不是链霉素诱导产生突变的结果。(4)实验二若原始敏感菌种中都不含抗链霉素的基因,如果链霉素能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平板3和7是独立的(接种到平板7的菌种都不含抗链霉素的基因),接种的菌种数量不增大的前提下(图中6和2比较显示6中接种量较少),在平板7中出现的菌落数理论上不多于平板3中出现的菌落数。(5)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链霉素不属于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那么实验二中平板7中菌落数明显比平板3中多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原始敏感菌种中某些个体存在抗链霉素基因,在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中该基因属于有利变异,大肠杆菌通过无性繁殖形成菌落,通过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产生菌落的位置(对照),找到影印培养中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中的菌落(遗传物质相近),在实验者操作及链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平板7中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大,此大肠杆菌种群在进化。23.(9分)某昆虫(XY型,2N=24)生活在环境变化不大的环境中,决定有翅的基因为A,决定残翅的基因为a,从该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48、50和2。将抽取的昆虫带到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岛上无该昆虫),多年后对岛上该昆虫种群调查,从该岛上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数分别是5、10和85。(1)该昆虫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不同个体体现生物多样性中的多样性。(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填“表型”或“基因型”),海岛上充当自然选择手段的因素是。(3)协同进化是指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多年后岛上该昆虫是否发生了进化?并说明原因。(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探究海岛上的该昆虫是否成为了一个新的物种,让其与原生活环境的昆虫进行交配实验,若说明岛上昆虫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物种。【答案】(1)遗传(基因)(2)表型大风(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4)出现生殖隔离(不能交配或后代不可育)【分析】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3、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详解】(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不同个体体现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间接选择基因型,海岛上充当自然选择手段的因素是大风。(3)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多年前A%=48%+50%×50%=73%;多年后A%=5%+10%×50%=10%,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可以判断该昆虫发生了进化。(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