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综合训练-诗(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综合训练-诗(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综合训练-诗(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综合训练-诗(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综合训练-诗(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综合训练

(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到渔家

张箝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⑦。

【注】①草衣:蓑衣C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展示渔家住所的特征,屋舍简陋,临江而筑,时值潮涨,水湿柴扉。

B.颔联“欲投宿”三字表明天色已晚,“犹”字则透露出渔人打鱼时间之长。

C.“遥见寻沙岸”句叙事,写诗人远远看见扁舟驶来,渔人正在寻沙岸泊船。

D.“春风动草衣”句运用拟人手法,刻画春风的形象,生动轻快,极富神韵。

2.颈联描绘了幅怎样的画面?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①

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③。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①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

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为第四首。②池潢:池酒,这里引申为护城河,

借指皇室。③三珠树: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指古代传说中的珍木。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孤鸿是自喻,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奸臣。全诗以孤鸿的语气,

抒发了诗人在官场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愤情怀。

B.前两句写经历过大海上惊涛骇浪的孤鸿,对潢池却不敢眷顾;然后借孤鸿所

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

C.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其,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险恶用心

无法实现,从而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超逸。

D.杜甫《春望》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表达了诗人的

家国情怀,全诗格律严整,与该诗在体裁和情感上都不相同。

4.古人评论:“九龄才思敏捷,诗意超逸。”请你简要分析这首诗前四句的表

达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空囊①

杜甫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在。

世人共卤莽②,吾道属艰难。

不爨③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②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③爨(cudn):

烧火做饭。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食“翠柏”“晨霞”来表现自己乱世中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节。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是诗人坚守“吾道”。

C.颈联描写了百姓晨炊无米、夜寒难御的贫状,传达出对百姓的同情。

D.尾联诗人说自己已是身无分文,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

6.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词

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注】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注】楚客,指屈原,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

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尽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8.“万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包含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于祥兴二年(1279)被押赴元大都燕京(今北

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夕晖”之“转”字精妙到位: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下

句诗人凝望“孤云”沉思之“静”。

B.“元无异”“半已非”反差巨大,揭露出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

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的赤子胸怀。

C.“满地芦花”见证了诗人容颜变老,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

心的宁静之情、飘离之苦。

D.尾联与诗人《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

异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的坚强决心。

10.这首诗中的“燕子”和“啼鹃”化用了典故,请分别指明其出处并分析其中

一个典故在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二)

未杰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辆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其为姬姜①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注】①姬姜,春秋时,周王室姓姬,齐国姓姜,二姓常通婚姻,因以“姬姜”

为贵族妇女之称。也泛称美女。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应和之作,赠送的对象是曾经与自己共同把酒赋诗的友人。

B.诗人与友人感情深厚、志趣相投,并且都有着极相似的坎坷的仕途。

C.颔联中的“藜床”表明了诗人尴尬的处境,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张本。

D.尾联用愤激之语表露心迹:自己醉心于诗文而不会沉湎于美人享乐。

B.颔联写诗人虽有借酒浇愁的无可奈何之感,但还是乐于安享现实的闲适生活。

C.颈联中“风”“木叶”的意象蕴含秋思,“病骨苏”点出了诗人的身体状况。

D.颈联和尾联借景抒情,还运用典故,诗人将景物和情感融为一体,令人动容。

16.面对金人入侵中原、朝廷偏安一隅的现实,面对南渡任地方官而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的境遇,辛弃疾曾写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其中有词句“休说

妒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词中的“休说”与本诗尾联中的“不用”分

别蕴含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踏藕①

苏辙

春湖柳色黄,宿藕冻狄保。

翻沼龙蛇动,撑船牙角长。

清泉浴泥滓,菜齿碎冰霜。

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

【注】①踏藕:收获藕时,人入水中用脚掌踩去病周围烂泥并把它挑出。这是作

者在齐州任堂书记时的作品。

闻武均州①报已复西京②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放令疾风雷。悬知裳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

度忠义军。②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

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踏藕》一诗的首联,即事抒情,写了作者在初春时节,见柳色刚变黄,人

们在湖中踏藕,热闹欢快,心生愉悦之情。

B.《踏藕》一诗的颔联,写了踏藕活动中,游船彩旗飘动穿行湖面,船只就像

湖底被惊醒的“龙蛇”,场面宏大。

C.陆诗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赋诗,歌颂武巨将军收复西京的壮

举,赞扬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I).陆诗颔联对仗工整并暗含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敌人想千年统治

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18.两首诗歌的尾联颇为精妙,请简要分析其相同的妙处。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词

白居易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蜒飞上玉搔头。

1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开头写地点“妆楼”,暗示是青年女子,第二句点出女子神态,正面写

出其愁绪。

B.“思量何事不回头”一句给全诗带来神秘感,“思量何事”“为何不回

头”,令人回味无穷C

C.刘诗“宜面”意为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有匀称和谐之美,说明女子装扮

认真、讲究。

D.刘诗后两句尤为生动,女子开心地数着花朵,沉醉于春光,连蜻蜓飞上头也

没有察觉。

20.有人认为刘诗比白诗“更为婉曲动人,别出蹊径”。对此你是否赞同?请简

要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

1.D

2.①描绘了一幅冷落凄清的画面。竹林暗缘幽深,乡路蜿蜒伸展,前村还在远

处。月亮出来了,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②情感:从侧面表现出诗人急于求宿、

渴望主人归来的心情以及对渔人艰辛生活的同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运用拟人手法,刻画春风的形象”错误,该句并未运用修辞手法,且刻画的

是渔人的形象。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颈联选用了“竹林”“村路”“月亮”“钓船”这些意象,竹林幽暗,村路蜿蜒

延伸,前村还在远处0月亮出来了,江上渔船愈来愈稀少,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

渔村夜晚冷落凄清的画面。

颔联“行客欲投宿”写出了天色已晚,诗人急于投宿的情景,而“主人犹未归”

写出主人还没有归来°所以颈联写到乡村夜晚的冷落凄清之景,更能从侧面表现

出诗人急于求宿、渴望主人归来的心情。“月出钓船稀”写到江上的渔船越来越

少,而主人还没有归来,从而表现出诗人对渔人艰辛生活的同情。

【答案】

3.A

4.①托物言志:本诗借“鸿雁”的孤独诉说自己不公正的政治遭遇,借孤鸿高

举苍冥、翱翔云中表现出他超逸的情怀。

②对比:通过一独一双,一大一小的孤鸿和翠鸟的对比,写出了孤鸿的失意和翠

鸟的得意。

③比喻:诗人以孤鸿自喻,双翠鸟喻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权臣奸相,使诗歌显得

生动形象。

④用典:“三珠树”是指占代传说中的珍木,这里用来指朝堂,使诗歌显得委婉

含蓄。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全诗以孤鸿的语气,抒发了诗人在官场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愤情怀”说法

错误,此诗诗人以“孤鸿”自喻,抒发的是自己高逸的情怀,没有悲愤的情怀。

特别是“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站在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

猎人的金弹丸?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

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采用对比的

手法,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一双小

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孤”和“双”对比,大

“鸿”和小“鸟”对比,生动形象写出孤鸿的失意和翠鸟的得意。另外,“孤鸿

海上来”,诗人以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浩大,鸿雁孤小,相形之下,更突出它

的孤单寥落。

第二,“孤鸿海上来”“侧见双翠鸟”,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

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人采

用比喻的手法,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指在朝中窃居高位的权臣奸

相,使诗歌显得生动形象,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第三,“巢在三珠树”,诗歌注释中有,“三珠树”,出自《山海经:海外南

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三珠

树”指白代传说中的珍木,这里用来指朝堂,诗人采用用典的手法,使诗歌显得

委婉含蓄,同时也生动形象地写出“双翠鸟”的得意之态。

第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孤傲的鸿推自

海上而来,对护城河不敢眷顾;侧目见到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

息。“侧见”一词,一是说明“双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让人侧目而视;

二是说纵然“双翠鸟”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诗人采用托物言

志的手法,借“鸿雁”来诉说自己不公正的政治遭遇,借孤鸿在海上翱翔来表现

出他超逸的情怀。

【答案】

5.C

6.《登高》沉郁顿挫,深沉蕴藉。诗中“风急”“落木”等意象营造苍凉意

境,“天高”“万里”等意象营造壮阔意境,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

致,给人以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之感。《空囊》语言平实,诙谐幽默。诗人以

“无衣床夜寒”平实的语言叙写了贫穷的状况,以“留得一钱看”幽默诙谐之笔

调侃自己沉重悲苦的心情。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颈联描写了百姓……”错误。颈联描写的是诗人自己一贫如洗的境况。早晨

开不了火,井水也冻了,夜来无衣难御寒。

故选Co

6.本题考杳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

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

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如一般诗篇,《登高》

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

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

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

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

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可见其孤独,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

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颔联

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

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

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

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

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磅礴气势。

本诗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点明“空囊”题旨。在写法上,此联出

之以幽默诙谐之笔。诗人已是身无分文,贪不自救,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裳之

中,以免他人笑话,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作者正是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的

话,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绪。申涵光评杜诗云:“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

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仇注杜诗》引)。五律措语平实,庄谐

间出,颔联以庄语见清操,尾联以谐语抒感慨,相得益彰。而吾节拗折,是一首

拗律,如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两句,一孤平一单仄,不求谐声;俯

首拾柏,柏味甚苦,比句相应多仄声,明/仰头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应多平

声,可谓声情相符。

【答案】

7.D

8.①对春天离去的怅惘哀伤。首联以迎春送春的对比,表达了伤春之情。(或

以残花凋零,兰露如泣,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哀伤之情。)

②对人生易老,年华已逝的悲叹。借佳人对镜发现容颜改变,抒发对年华已逝的

悲叹。

③贬谪他乡,困顿不得志的郁闷。诗人用屈原的典故,表达理想落空的郁闷。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错误,尾联意思是自

古以来,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无法更改,面对春天归去,伤春惜春之情万古相

同,与其感叹感伤,还不如拼却一醉,消除机巧之心,忘却纷争的世事。作者认

为只有在醉中才能忘却世俗烦庸,与世无争,恰恰表现出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失意

和痛苦。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表达对时光流逝的迅疾,仿佛昨天

才在楼上迎接春天的到来,没想到今年春天就要离去,充满了无奈之情工

颔联意思是就连超凡脱俗高雅圣洁的兰花,花期已过,花瓣凋零,残妆萎靡,兰

露如泣,似乎不愿意春天离去;而柳树已经长出长长的枝条,随风摆舞,犹如向

春天告别。采用拟人手法,用“残妆”“含露泣”等词写暮春时节兰花凋零、兰

露如泣,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离去的伤感和失意。

②颈联意思是面对暮春,美人感叹春光流失,容颜变换,而诗人犹如屈原一样,

忠心耿耿,却被贬谪他乡,困顿不得志,这么多年来难以施展心中大志,和自己

的原意相违。“容颜改”写佳人对镜发现容颜改变,表明时间流逝,借此作者抒

发了对年华已逝,人生易老的慨叹。

③颈联中“心事违”指不得志,结合注释“楚客”本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

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这里诗人以屈原自喻,表达了自己和他一

样,被贬他乡,客居异地,人生困顿,理想落空的郁闷。

【答案】

9.C

10.燕子:引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

(答“王谢堂前燕”或“旧时王谢堂前燕”均可)。啼鹃:化用蜀王死后化为杜

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c(答“杜鹃啼血”或“望帝啼鹃”均可)

燕子作用:使语句含蓄凝练,含蓄委婉地写出国破家亡、百姓无处安顿的客观现

实,也抒发了诗人忠君爱民的情怀,以及面对现实的痛苦悲凉之情。啼鹃作用:

使语句凝练、形象,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同情百姓的情怀、国破家亡的痛苦、

忠君怀乡的情感。(作用任选其一即可)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围,喑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之情”错。“满地芦花”是

说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这些芦花如哀鸿遍野,他们和诗人一样,心中都深深

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氛围并不祥和,诗人内心也并不宁静。

故选Co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特别化用了“王谢堂前燕”和“杜鹃啼血”两个典故。指明“燕子”和“啼

鹃”化用的典故的出处。由“旧家燕子”可联想到教材中刘禹锡《乌衣巷》的诗

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由“啼鹃”可联想到教材中学过的

“杜鹃啼血”或“望帝啼鹃”的典故。

诗歌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往往会借典故暗示,委婉道出诗人的心声,也可使

语言更加精练、典雅°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

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

“旧家燕子”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零苦。语句含

落凝练,含蓄委婉地写出国破家亡、百姓无处安顿的客观现实,也抒发了诗人忠

君爱民的情怀,以及面对现实的痛苦悲凉之情。

尾联运用典故“杜鹃啼血”,以抒情作结。诗人被迫离开故土,自认为没有生还

的可能,愿死后化为啼血的杜鹃鸟,飞回故土。语句凝练、形象,含蓄委婉地抒

发了诗人同情百姓的情怀、国破家亡的痛苦、忠君怀乡的情感。这种心志,可谓

哀苦之至。

【答案】

11.D

12.①济世思想。虽然自己深处面对“满山残雪”的虚堂,客人来了也只能坐在

藤蔓编织的简陋的床上,但依然与友人高谈阔论国家大事,关心国计民生;②穷

则独善其身。经济拮据,为帝王所弃,就与友人饮酒赋诗,谈论文学,抬高自身

修养。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I).“尾联用愤激之语”错,尾联是劝慰之词,也是自我安慰。“不会沉湎于美

人享乐”错,这是因为理解“姬姜”为“美人”错,这里并不是字面意思“美

女”,而是喻指国君C

故选Do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的字面意思是:老朋友闻道而来一起吟诗喝酒,阐发箴言妙语,室中

散发出阵阵翰墨香;不要因为美丽的姬姜就嫌弃糟糠之妻,拿起酒杯谈论经史文

章无话不说。

结合诗歌上文,即使住在简陋的房子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与朋友“把酒

论文”,不是有“妙语”传出,表现的是一种“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

“莫为姬姜厌憔悴",表面上说是不要因为美丽的姬姜就嫌弃糟糠之妻,而实则

此处“姬姜”是沿用屈原用美人代指帝王的说法,是说自己被帝王抛弃,但依然

不改变自己的初心,谈诗论文,不改其志,表现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济世思想。

【答案】

13.C

14.①本诗颈联运用比喻描写愁的情状,愁柔如万顷铺天碧草挥之不去,乱似千

万条盖地丝绳冲之不破,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愁思无尽,心绪

烦乱。②秦诗运用比喻写愁,不说愁如丝雨,却说丝雨如愁,化实为虚,既恰当

又新奇,写出了愁绪的茫无边际,产生了一种朦胧迷离之美。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表达对达官贵人不知愁的批判”错,尾联写除了达官贵人,终日灯红酒绿,

可能暂时没有愁,凸显“愁”无处不在,没有批判之意。

故选Co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颈联的意思是:它是那样柔软,像无边无际的野草将你团团包裹,像万丈丝

凌乱地缠绕着大地。这两句诗将“愁”比作“野草”和“乱丝”,将抽象的情感

具体化,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愁绪之绵长;

秦观《浣溪沙》“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意思是: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

的忧愁。将“丝丝细雨”比作“愁”,化具体为抽象,更能体现出那愁绪如细雨

蒙蒙般茫无边际,传达出诗人细腻的感伤情绪。

【答案】

15.B

16.①辛词中的“休说”意为“不要说”,辛弃疾表达了不会像张翰那样为想念

家乡美味而弃官,寄寓了词人有家难归的乡思和壮志难酬的无奈。②陆游闲居湖

边,不用辞官,湖中就有蒸菜和妒鱼。体现了诗人对闲居的不甘心,表达了诗人

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诗人虽有借酒浇愁的无可奈何之感,但还是乐于安享现实的闲适生活”分

析不当,应是“颔联写诗人看似乐于安享现实的闲适生活,实则难掩借酒浇愁的

无可奈何之感”。

故选Bo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典故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辛词中的“休说”意为“不要说”,“休说妒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

乡苏州味美的妒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

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

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

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辛弃疾表达了不会像张翰那样为想念家乡

美味而弃官,寄寓了词人有家难归的乡思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②陆游“信步出门湖万项,季鹰不用忆纯妒”意思是,幸好,推开门走出去,眼

前正是“万顷湖光一色秋”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西晋时的张翰,为了家乡无菜炖

鲸鱼的美味,不惜把官都辞了。此时的自己,连官都不用辞,而这万顷湖泊,多

的是藤菜和妒鱼。实际上张翰的“茄妒之思”,不过是见天下快要大乱,找个理

由避祸而已。可在陆游内心里,想的却是在天下纷乱之际,如何收复失地。体现

了诗人对闲居的不甘心,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理想。

【答案】

17.B

18.两首诗歌的尾联都是虚实结合。苏诗着眼于眼前尝藕之事,想象的却是炎夏

的凉风翠盖之景。联想丰富,诗情与意境完美融合。陆诗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

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市到

达洛阳。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船只就像湖底被惊醒的‘龙蛇'”错,“翻沼龙蛇动”是说踏藕的人在翻动

池沼,捞M的藕如龙似蛇。

故选Bo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苏诗尾联“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意思是说不要让新长出的茎梢折尽,留待

长高长大到了炎炎夏日可以采摘莲叶来乘凉。这两句诗人以当事人和旁观者的双

重视角来谆谆告诫踏藕采摘的人们一定要万般小心谨慎,不要伤害新长出的嫩

芽,以便等到盛夏酷暑时候满池的荷叶带来丝丝清凉,满池如伞盖的碧绿荷叶不

仅给人凉爽的视觉感受还能抵挡毒口。联想想象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由眼前尝

藕想到将来夏日翠盖之景,丰富文本内容,“翠盖”使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

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未雨绸缪,目光长远,关怀体贴大自然以及农人的思

想。

陆诗尾联“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料想明朝寒食祭扫陵墓,一

路春风处处梨花盛开c首先这是诗人想象的寒食黄扫墓的情景,所以有想象虚写

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朝廷派朝陵使前往西京祭扫北宋诸代皇帝的陵

墓,在他赶往陵墓的路上一路梨花盛开。“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想象

梨花处处开的盛景,画面美好,字里行间中流露出诗人想象收复山河、恢复故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