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000基础测绘数据生产流程
(数据采集部份)
——基于AA平台
目
1概述........................................3........
2总体流程......................................3.…
3新建测图工程....................................3
4加载立体模型...................................4..
5软件参数设置...................................5..............
6数据采集总体要求及常用工具、技巧.........................6
6.1采集总体要求................................6...............
6.2采集工具及常用操作技巧...........................7……
7数据采集顺序及各要素采集要求...........................8…
7.1采集顺序..................................8...............
7.2交通要素采集................................8..............
721采集要求.................................8.
7.2.2采集常用工具..............................9
7.3居民地要素采集..............................1.0..............
7.3.1采集要求..............................1.0..............
7.3.2采集常用工具.....................................
7.4水系要素采集...............................1.3.............
7.4.1采集要求..............................1.3..............
7.4.2采集常用工具............................1.3..............
7.5管线要素采集...............................1.4.............
751采集要求................................1.4.
752采集常用工具..............................1.4.
7.6境界要素采集...............................1.4..............
7.6.1采集要求..............................1.4.
7.6.2采集常用工具............................1.4.
7.7地貌要素采集...............................1.4..............
7.7.1采集要求..............................1.4.
7.7.2采集常用工具............................1.5.
7.8植被要素采集...............................1.5.............
7.8.1采集要求...............................1.5
7.8.2采集常用工具1.6,
8三维数据成果,……16............
2
1概述
本生产流程为1:10000基础测绘数据生产中的数据采集部份,基于AA平台进行编写;规定了
1:10000核心地形要素生产的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和工艺流程。
2总体流程
3新建测图工程
(1)选择【文件】一【新建任务】或者单击工具栏上“新建”按钮,第一步选择以加工方式新建工程,
并设置工程所在的路径及其名称,普通以图幅号命名:
(2)单击下一步,选择根据图号确定工程范围,填入相应的图幅号,并进行适当的外扩:
(3)单击下一步,设置好比例尺为10000,其余参数可不填:
(4)单击下一步,选择生产所用的作业方案和符号文件,也可以在建立工程后进行加载。
4加载立体模型
选择【文件】一【加载立体模型】命令或者在工程管理器中的“立体模型”节点右键进行加载。
注:选择相应的模型后右键可进行模型的卸载。
・加载立体模型(A)..
指定目录加载立体模型⑻..
专业功能▼卸载立体模型(C)
5软件参数设置
在使用AA进行测图之前,注意软件的一些背景参数设置,如测图时测标的颜色和形状、编辑
时节点的高程处理方式等。参数设置均在【工具】一【选项】命令中。
重要的参数设置有:
测标颜色和形状以及橡皮筋的颜色:
捕捉时是否生成节点,以及节点的高程怎样取值:
常见的编辑命令,如节点编辑、双点打断、局部串接、街区处理、延伸、裁剪、交叉口处理等
命令,其设置也在上述对话框中进行。
5
若影像亮度或者对照度不太好,在采集前可通过选择【视图】-【工具栏】一【亮度对照度调整
工具栏】,对影像的双片或者单片进行亮度和对照度的调节。
亮财即整整工具栏
选片双片二J亮度一尸—Q'-对照度-
选择【工具】1【高程调整模式】,设置挪移模式为测标挪移模式或者影像挪移模式。
6数据采集总体要求及常用工具、技巧
6.1采集总体要求
数据分类代码按照新的国家标准《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22)严格执行,
不得更改,可根据需要增加代码。根据该省特点和数据库管理需要,在原6位编码的基础上,
补充第7位为图形码,1表示不依比例尺点要素,2表示半依比例尺线要素,3表示依比例尺面
要素。
地物普通宜采用判读法采集,采集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时,测标应立体切准地物的轮廓线;采
集半依比例尺和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时,测标应立体切准其定位点或者定位线。对于内业无
把握判准的(主要是点状地物和地物的定性,如道路等级等)、新增的地物和各种注记由外业进
行
补测和补调后再到内业进行补漏、修测和定性。
根据统一的方案进行采集,数据分层存放。惟独境界层、图廓线层(包括公里网线)存放完整
内图廓线,其他层均不存放完整内图廓线,内图廓线应用理论数据输入(软件自动生成)。其他
数据层若有与图廓相交形成闭合多边形的,可以保留相应一段内图廓线。
数字化作业时,应注意处理好各要素的关系,各层叠加后关系应协调一致,如居民地与道路、
水库与坝、河流与桥、水涯线与主要堤的关系等。
所有点、线、面要素的代码,在采集时能确定的需按照方案中规定的要素代码正确使用。如不
能确定的要素代码,需进行标识由外业核查后,在编辑时加以改正。
点状要素采集定位点,具有真方向的有向点地物注意采集方向;线状要素采集中心线(需双线
采集如依比例道路采集中心线和边线),有向线状要素(如,堤)一律将符号部份放在数字化前
进方向的右侧;面状要素采集该要素的影像边缘线,面状要素应封闭,内部放置面状要素标识
代码。
线状符号遇点状符号等隔断时,除特殊规定的辅助线外,应连续采集。线状要素上点的密度以
6
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点的密度应随着曲率的增大而增加(用样条曲线进行采集)。
具有多种属性的公共边,只数字化一次,其他层用拷贝方法生成或者用跟进跟出的功能进行采集,
保证每层数据的完整。
要素不得自相交和重复数字化。
与内图廓线相连的线状要素应终止于理论图廓线。实际测图时可超出图廓线,最后用理论图廓
线裁切。(另一种方法为避免后面接边操作,可按区域的模型连续采集,最后按图幅进行裁切)。
6.2采集工具及常用操作技巧
软件AA提供的三维采集工具如下,可以从【要素采集】菜单中选择,也可以从工具栏中进行
选择。
要素采集(G)
♦点(P)
折线(P)
效线(D)
流线(5)
样条曲线(5
三点弧(I)
三点圆(C)
半径圆(B)
多边形(Q)
矩形房屋(R)
进采集直角房屋(E)@口b⑹
角采集直角房屋(A)山口%
三维环境下的各要素采集基本操作均按“选择采集命令一设置工具参数一设置采集地物类一调
节测标高程切准地物采集''的顺序进行。
在这些工具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注意以下一些操作技巧对输入加以控制,将大大提高采集的效
率:
在折线、双线(三线)、样条曲线的输入状态下,按[T]键调头进行输入。
在折线、样条曲线输入状态,按[H]键可实现定长输入;在双线(三线)输入状态下,按下[H]
键可以实时输入宽度采集,按下[B]键可以实时量测宽度采集,按[R]键可切换基准边。
在折线输入状态下,按[S][Y]键,可进行公共边跟进跟出操作。
在采集过程中,可采用系统提供的捕捉键对采集进行控制,如E、V、N等捕捉采集,具体功
能
热键可以在采集中按下F8开/关热键查看。
注意以下热键,除功能键(F开头)和数字键外,其它的均需在英文状态下输入。
采集过程中可按ESC键取销当前采集,采集完成后可通过Ctrl+Z取销上一步的采集操作。
在折线或者样条曲线输入状态下,按下数字键1/2,可在折线和样条曲线间变化线型。其中1为
折线,2为样条曲线。
在所有多点输入状态(除流线和半径圆外),按住[shif键,可使下一点与当前点的的连线与图
幅底边成45度的倍数增长。
按下[X]键:可精确输入每一节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按[F2]键,退回前一步操作;按[F4],结束采集。
在折线输入状态下,按[F3]键,闭合采集的折线并结束采集;再次按[F3]键,则恢复到闭合前的
状态继续采集;在双线、样条曲线和流线的输入状态下,按[F3]键,闭合线并结束采集。
7数据采集顺序及各要素采集要求
7.1采集顺序
基于模型的采集,可先将图幅内的所有模型统一加进工程中,然后按先采集骨架要素,再采集
非骨架要素的顺序,而不是单个模型全要素采集完毕后再采集下一个模型。
对于1:10000比例尺来说,三大骨架要素(水系、道路、居民地)可按道路、居民地、水系的
顺序采集,保持道路网和水系网的连通性。居民地需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采集时注意保持与道路
和水系的关系。然后再采集道路附属设施、水系附属设施、独立地物、管线、境界、地貌、植被要
素等。由于注记要素的采集是在数据编辑阶段的工作内容,所以在此流程中不涉及注记的采集。
以下各大类要素的采集,除具体说明外,其它的均按新的国家标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二部份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2)进行采集。
7.2交通要素采集
721采集要求
道路连续采集,在遇到桥梁等附属设施时均不能断开。桥梁等要素叠加在道路网上,道路和附
属设施重合处不按重复线段处理。道路网必须有节点存在。
国道、省道和县、乡道的采集,依比例尺表示的采集道路边线和中心线,不依比例尺的采集中
心线。
桥梁、隧道按中心线采集。
渡口、索道、缆车道按线采集。
地铁的地面部份采集中心线,地下部份不采集,地铁出入口由外业调绘后编辑上图;轻轨应采
集。
►高速公路出入口按有向点采集,有向点的方向与公路出入口方向相同。
加油站按点采集。
►火车站、依比例尺码头、飞机场按面状采集。
7.2.2采集常用工具
半依比例尺的道路采集其中心线,采集工具为折线了
依比例尺道路采集边线及其中心线,采集工具为双线
在该工具的参数设置对话框中,如下图所示,颜色和线宽采用方案中的设置,该对话框中只进
行未定义地物的显示风格设置;间距即为路宽,可实时的通过B键量取,也可以手工输入;基准边
可控制输入路的左边线、右边线、或者中心线(三线输入状态打开),以及端点处是否闭合。
工具参数
颜色:
线宽:--------□三
间距:riftoo
基触:IIlilIIIII4
中心线编码:4202212[国道中心
当采用三线输入时,基准边设置为中心线时,道路边线可在工具栏中的地物输入框中进行设置,
中心线编码可在工具参数对话框中进行设置,在采集前按B键量取路宽:
4203002[县道边线]中心线编码侬3012[县道中心
注:与之相连的半依比例尺道路需要捕捉到其中心线上。
7.3居民地要素采集
7.3.1采集要求
街区的外轮廓,按影像采集。其凸凹部份普通在图上小于1mm时,可综合表示。当外轮廓是土
堤、围墙等地物时,用相应符号绘出。
街区内部可进行较大的综合。房屋间距在图上大于1.5mm的应分开表示;次要街巷也可适当取
舍;街区内的较大空地应表示,可根据南北方居民地特征,取舍指标普通为图上4〜9mm2。
在居民地内,凡是高度与周围房屋有明显区别并有方位作用的房屋列为突出房屋,图上只表示
依比例尺的;十层以上的用高层房屋单独表示;有裙楼与主楼的应区分表示,裙楼部份按普通
房屋表示,主楼按高层表示。
工矿企事业单位内能单个依比例尺表示的房屋,如办公楼、居民楼和厂房等尽量单个表示,间
距小于1.5mm且有围墙封闭时可进行综合,但单位内部的主要通道和大于9mm2的空地要表示。
行列式居民地:按分布方向进行综合。房屋被路、渠等线状地物分割时(即便该路、渠在本图
中不表示),不得跨路、渠进行综合。
集团式居民地:房屋可以成片式的适当进行综合,村庄外围零散的房屋,按单栋房屋表示。
散列式居民地:按其自然分布表示,密集的房屋可进行较小综合,无法综合的房屋按单栋表示,
保留正规房屋,简陋、低矮、较小的房屋根据周围情况进行综合取舍。
10
7.3.2采集常用工具
由依比例尺居民地的采集工具主要有多边形采集区、矩形房屋采集、边采集直角房屋」
角采集直角房屋古
对于街区式居民地,在适度综合情况下,注意保持其分布特征,非矩形特征的采用多边形
采集工具:
矩形特征的单个依比例尺房屋采用矩形房屋采集工具:
直角街区或者房屋采用边采集直角房屋工具或者角采集直角房屋工具:
11
半依比例尺居民地采用折线采集,注意采集其周围的围墙:
不依比例尺居民地采用有向点采集的方式,第一点为其定位点,不松开然后往其真方
向拉一下。
对于一些需要指定宽度输入的矩形地物,可采用双线输入在工具参数对话框中设置两
端闭合,再在间距中输入宽度:
工具参数X
颜色
线宽:
间距:
基准边:IIinliIII/
同种形状特征的地物,可以通过选择【要素编辑】一【普通编辑】一【挪移拷贝】命令或者
选择工具栏上相应的按扭—然后按住Ctrl键,拖动对象进行复制。
12
7.4水系要素采集
7.4.1采集要求
河流宽度在图上大于或者等于0.5mm的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小于0.5mm的用单线表示。
所有连通的水系均不间断连续采集,单线河、双线河遇桥、涵洞、水闸等,直接数字化通过,
保证河流贯通形成河流网。
单线河流的数字化方向从河源到河口,双线河按面状要素采集。
河、沟、渠尽量加以区分。
水库与库坝关系的处理:水库以水涯线为边线,数字化为一闭合多边形。水库下游的河流直接
通过水坝与水库边线相接,不加辅助线。
当图上湖泊与水库区分不清时,可按下列原则处理:凡有水库名称、库容、库坝的按水库处理,
其余一律按湖泊处理;池塘按湖泊采集。
输水槽下的双路线,双线河渠等可以不间断,与输水槽重叠绘出。
注意影像能判读的扬水站、水轮泵、抽水站等要素的采集。
7.4.2采集常用工具
(P河流、湖泊的水涯线普通采用样条曲线画进行采集,单线河也一般用样条曲线进行采集;
地面沟渠的采集可视情况用折线或者样条曲线进行采集:
7.5管线要素采集
7.5.1采集要求
电力线只在转折点上、分岔点上绘出符号,直线段路线的中间再也不加绘配置性符号。各段路
线
的连接点处应严格实接。
调绘片上断开的电力线,如果在一条直线上的,内业编辑时可贯通;如果转折点在居民地里的,
则将电力线断在居民地外围。
电力线径直穿越图幅又没有转折点或者分岔点时,应在中间加绘符号。
普通情况下路线的直线段可与其他符号、文字重叠绘出,不必间断表示。
►电力线、管道的说明注记可以压盖在路线上,无须断开。
7.5.2采集常用工具
中常用点工具在管线的转折点或者分岔点上进行符号采集。
7.6境界要素采集
7.6.1采集要求
境界普通基于外业调绘或者现有勘界成果进行采集。
境界以单线河,道路等线状地物为界时,不重复数字化,应从相应的层中拷贝数据,并赋相应
的代码。
境界以双线河,河流主航道等为界时,图形按中心线或者主航道数字化。
7.6.2采集常用工具
中主要是折线工具支
7.7地貌要素采集
7.7.1采集要求
根据地貌特征采用5m、2.5m、1m三种不同的等高距。一幅图只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14
等高线应是连续不间断的。
在双线河两岸中断的等高线应根据地势特征顺势连通。
对于闭合等高线表示的山头、鞍部、凹地,适当加注高程注记点。
等高线遇陡崖、陡石山等被隔断,应将陡崖上、下坡线的两条等高线连通,中间的等高线内插
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助力下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模式创新
- 2025至2030年中国照明金属卤化物灯具电容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农田复垦合同范本
- 绿化抚育合同范本
- 2024年重庆荣昌区志愿服务联合会招聘办公室人员考试真题
- 电子科技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
- 2024年青岛市市北区所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
- 白水泥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模式
- 中介寄卖合同范本
- 科技企业网络安全产品的全方位售后服务策略
- 内科主任年终述职报告
- (高清版)DZT 0347-2020 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 船舶起重安全管理规定规定培训
- 2024年不停电电源UPS相关项目营销计划书
- 智慧农业中的农业机械与设备管理技术
- 干式变压器培训课件
- 公司SWOT分析表模板
- 2023年上海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 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案
- 理发店业务转让协议书范本
- 2024年潍坊护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