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复习提纲2021-2022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_第1页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复习提纲2021-2022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_第2页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复习提纲2021-2022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_第3页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复习提纲2021-2022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_第4页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复习提纲2021-2022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为争夺世界霸权,他们之间矛盾不断,各国冲突也日益加剧。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结盟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2)目的: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或争夺世界霸权)(3)两大集团的组成国:1882年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核心:德国20世纪初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核心:英国(4)两大集团的最主要矛盾:英德矛盾。(5)两大集团的性质:军事对抗集团。(6)影响:双方积极扩军备战,导致欧洲形势日趋紧张,加速一战爆发。(7)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地区(是欧洲列强的争夺焦点)2.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1)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史实: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2)一战正式爆发: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史实: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一个月后,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正式开始。意大利原先属于同盟国阵营,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说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利益至上”。(3)一战主要战场:欧洲史实:一战主要战场在欧洲。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后战争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4)一战中法德战场(西线)的残酷战役:凡尔登战役史实: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凡尔登展开了一场阵地战,德国惨遭失败。因战役异常惨烈、死亡人数众多,凡尔登战役又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5)1917年一战形势史实:1917年4月,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接着中国、巴西等国也宣布加入协约国一方。而俄国因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6)一战结束:德国投降史实: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一战规模空前:1914年—1918年,历史4年多。参战国家30多个,约15亿人卷入战争(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死伤人数超过3000万。使用了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2)性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3)影响:①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②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③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觉醒。(4)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1.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1917年)(1)背景:虽然俄国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但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依然落后。而一战,又激化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反对战争、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于是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是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继续参加一战,引起人民更大的不满。1917年7月,前线俄军大败,加上俄国经济濒临全面崩溃,饥荒再次来临,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人决定再次发动武装起义。(2)革命过程:1917年11月6日,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7日,起义者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攻占了冬宫,临时政府被推翻,起义胜利。2.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苏俄)建立(1917年)(1)成立大会:1917年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苏维埃政府颁布的措施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废除旧的常备军,组建红军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2)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也可以用来回答历史地位)②(对世界的影响)推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如:“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国家发展的新出路。此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宣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等(2)影响、评价:积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消极:这个政策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存在许多弊端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是世界大国实力对比变化的结果,确定了新的国际秩序。1.巴黎和会(1)时间、地点:1919年1月,巴黎凡尔赛宫(2)参加国:27个战胜国代表(苏俄没有被邀请,德国等战败国没有参加)操纵国: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3)签订对德和约:战胜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主要内容如下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军不得设防,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赔款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交给英法日等国“委任统治”。(该条款最能体现会议分赃的实质。也损害了中国主权)(4)凡尔赛体系和国联的建立:①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和约。它们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②决定成立一战后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国联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议建立,但是美国因争夺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联)③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它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关系,反而对战败国的处理极为苛刻,德国的复仇情绪蔓延。(5)会议目的(或会议实质):战胜国分赃与称霸世界的会议。(6)五四运动与巴黎和会的关系: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引起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条约上签字。2.华盛顿会议(1)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是他们在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依然矛盾重重。美、英为了遏制日本在此地的扩张,展开军备竞赛。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在这一地区的关系,由美国倡议并主导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美日矛盾最突出)(2)时间、地点:1922年11月,美国华盛顿(3)参加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国(美国主导会议)(4)会议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条约——《九国公约》①条约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②影响、评价: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5)华盛顿会议调整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构成了华盛顿体系。(6)华盛顿会议与中国:《九国公约》只是表面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毛泽东评价它“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不过对于中国代表提出的取消《凡尔赛条约》中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美英出于削弱日本的考虑,予以支持,最终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3.一战后世界新秩序(新体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实质: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2)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二战的爆发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体。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1921年,列宁对苏俄政策的调整——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②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2)主要内容:①实行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核心措施)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③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特点(“新”的含义):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4)作用:立足国情,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或使经济恢复,政权巩固。)2.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俄国名的变化:1917年十月革命后称“苏俄”,1922年后称“苏联”,苏联解体后称“俄罗斯”)(2)领导人变化:1924年,列宁逝世。此后,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背景: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2)史实: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3)成就: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4)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或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5)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评价①(积极)使苏联在短时期内实现了工业化。②(消极)苏联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4.农业集体化(1)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2)措施:①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开展消灭富农运动②终止了新经济政策,农民全部加入集体农庄③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3)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5.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3)苏联模式的表现:经济方面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4)苏联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5)苏联模式的评价(影响):①(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6)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最后到苏联模式的形成。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①发展经济一定要走适合本国国情之路②计划和市场是发展经济的两种手段,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依据。第12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觉醒。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背景:印度在一战期间损失惨重,加上战后农业歉收、疾病流行,以及脱离英国殖民实现自治的目的未能实现,与英国殖民者矛盾激化。(2)第一次运动:1920——1922①运动开始: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②运动方式: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③运动结束: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3)第二次运动:1930——1934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①运动开始: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②运动方式:这次运动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突破口,带领数十名追随者步行到海边,自取海水制盐。(4)评价: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2.埃及的华夫脱运动(1918年——1922年)(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2)斗争目的:埃及取得完全独立(3)领导者:扎格鲁尔等人领导的华夫脱党(4)斗争方式:组团谈判、和平示威、武装起义(5)斗争结果: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6)影响: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1)背景: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摆脱了西班牙的控制,宣布独立。1876年,军人迪亚斯发动政变,成为墨西哥总统并实行军事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