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2年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测试生物试卷(选修)一、单项选择题1.下图表示人体内的液体与内环境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乙和丙B丙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到乙C.血红蛋白、葡萄糖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乙中D.机体内1和5过程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为淋巴,甲乙丙共同构成细胞外液(内环境),丁为细胞内液。【详解】A、淋巴可单向回流进入血浆,故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乙血浆和丙淋巴,A正确;B、丙淋巴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乙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B正确;C、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不在细胞外液中,C错误;D、图中1为组织液回流进入血浆,5为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1和5过程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C。2.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人体内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内环境B.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C.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三个主要方面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也可以进行物质交换,但组织液→淋巴→血浆是单向的。【详解】A、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A错误;B、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B正确;C、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三个方面,C正确;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明显占优势的是Na+和Cl,D正确。故选A。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现象如表:注射的激素生理反应a低血糖,甚至昏迷b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c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C.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D.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答案】D【解析】【分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降低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使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详解】a激素引起血糖降低,故a是胰岛素;b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c激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或肾上腺素的作用。故选D4.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下丘脑与调节体温、水平衡和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C.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等在脑干D.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答案】D【解析】【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颅腔中的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如呼吸中枢等,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突出形态、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B、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生物节律的控制等功能都有关,B正确;C、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中枢如呼吸和心血管中枢等在脑干,C正确;D、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D错误。故选D。5.河豚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其体内的河豚毒素毒性很大。研究表明,河豚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像塞子一样凝固在Na+通道的入口处,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人体迅速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Na+通道受阻会使神经细胞外的Na+不能内流B.极微量的河豚毒素有作为局部麻醉剂的可能C.河豚毒素致人中毒的机理是导致神经冲动持续发生D.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豚毒素中毒症状【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为K+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机理为Na+内流,膜电位为外负内正。【详解】A、兴奋时,Na+通过离子通道由神经纤维膜外向膜内流动,若Na+通道受阻,会使神经细胞外的Na+不能内流,A正确;B、河豚毒素可抑制Na+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因此极微量的河豚毒素有作为局部麻醉剂的可能,B正确;C、河豚毒素可抑制Na+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因此河豚毒素致人中毒的机理是阻止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C错误;D、河豚毒素通过堵塞Na+通道致人中毒,故促进Na+通道开放的药物可缓解河豚毒素中毒症状,D正确。故选C。6.科学家发现人体中有一种与肥胖有关的物质——瘦素。瘦素通过下丘脑一系列调节,从而抑制食欲,减少能量的摄取,达到减重的效果。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1中共有8个神经元,6个突触B.图中共有两条反射弧C.图2中①处可代表神经元树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前膜D.瘦素抑制食欲的原理是增强饱食中枢兴奋,减弱摄食中枢兴奋【答案】D【解析】【分析】在神经调节中,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由它可以产生相应的饿觉、渴觉、痛觉等感觉;反射的发生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但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图1中共有8个神经元,7个突触,即a与b、b与c、c与g、g与h、f与g、e与f、d与e相互接触形成突触,A错误;B、图中没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因此是0条,B错误;C、图2中①处可代表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前膜,而不是树突,C错误;D、瘦素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通过一系列调节,从而抑制食欲,减少能量的摄取,达到减重的效果,因此瘦素抑制食欲的原理是增强饱食中枢兴奋,减弱摄食中枢兴奋,D正确。故选D。7.如图表示健康人和Graves病人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A通过进入垂体细胞促进激素B的合成B.图中抗体结合的抗原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不同C.Graves病人可能会表现出紧张、烦躁、怕热、消瘦等症状D.Graves病人的激素A和激素B的分泌水平较健康人高【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Graves患者体内,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作用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详解】A、激素A随血液运至全身各处,和垂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调节垂体细胞的代谢,促进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B、据图可知:图中抗体结合的抗原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相同,B错误;C、由图分析可知Graves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能引起甲亢,由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患者表现为紧张、烦躁、怕热、消瘦等症状,C正确;D、由图分析可知Graves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通过负反馈调节,会使机体的激素A和激素B的分泌水平较健康人低,D错误。故选C。8.下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①~⑤均能识别抗原 B.细胞⑤为靶细胞C.细胞③为B细胞 D.二次免疫时,抗原会刺激⑤【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淋巴细胞,③表示B淋巴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⑤表示浆细胞。【详解】A、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没有特异性,A错误;B、细胞⑤表示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错误;C、细胞③表示B淋巴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D、二次免疫时,抗原会刺激④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D错误。故选C。9.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光照强度和土壤湿度不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D.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地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详解】A、群落中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是垂直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情况是水平结构,A正确;B、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B正确;C、光会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也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C错误;D、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例如,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更加复杂,对阳光、空间等资源利用率更高,D正确。故选C。10.下列是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B.消费者通过自身代谢,能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C.分解者指的是各种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和遗物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D.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能量、食物链食物网【答案】C【解析】【分析】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2、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水、氨等),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可见,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3、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详解】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A正确;B、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水、氨等),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可见,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C、分解者能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得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包括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一些动物也可作为分解者,如秃鹫,C错误;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故选C。11.生长素是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B.用高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植物,植物就会停止生长C.去掉番茄的雌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获得无子番茄D.牵牛花茎的背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胚芽鞘中生长素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横向运输受到光照影响,A正确;B、当生长素浓度过高时,器官表现为生长速度减慢,甚至生长停滞,所以植物不一定会停止生长,B错误;C、去掉番茄的雄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获得无子番茄,C错误;D、牵牛花茎的背地生长,近地侧和远地侧均为促进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D错误。故选A。12.下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是种群密度,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⑤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②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研究我市人口密度变化,迁入和迁出是不可忽视的因素D.空间特征是指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答案】A【解析】【分析】1、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详解】A、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①是种群密度不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B、⑤是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C、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城市人口流动很大,C正确;D、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D正确。故选A。13.对燕麦胚芽鞘尖端进行单侧光照射,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A.直立生长 B.不生长不弯曲 C.向光弯曲生长 D.背光弯曲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详解】光照会影响胚芽鞘中生长素的分布,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移向背光侧,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长得快,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故选C。14.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该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能量的输入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传递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详解】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故选B。【点睛】二、多项选择题15.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摄盐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降低,对水的重吸收减少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引起渗透压感受器细胞的皱缩或膨胀C.大量丢失水分,细胞外液量减少,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D.醛固酮通过促进肾小管对K'的重吸收,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答案】BC【解析】【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摄盐过多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升高,对水的重吸收增加,以保证机体的渗透压相对稳定,A错误;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引起渗透压感受器细胞的皱缩(渗透压过高,细胞失水)或膨胀(渗透压过低,细胞吸水),B正确;C、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以保证机体的渗透压相对稳定,C正确;D、醛固酮通过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D错误。故选BC。16.清除“非己”过程中细胞战士、分子武器发挥了巨大作用,下列关于免疫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对入侵的病菌、病毒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的自稳功能B.抗原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该抗体特异性识别并直接消灭抗原C.辅助性T细胞具有识别抗原、激活B细胞和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D.正常情况下免疫细胞不能识别自身的MHC(HLA复合体)分子【答案】AB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B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阶段属于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消灭抗原的阶段属于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详解】A、人体对入侵的病菌、病毒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A错误;B、抗体只能与抗原结合,阻止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和进一步增殖,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但抗体不能直接消灭抗原,B错误;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都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且能分泌细胞因子,以激活B细胞,C正确;D、正常情况下免疫细胞能识别自身的MHC(HLA复合体)分子,以避免对其发生攻击,D错误。故选ABD。17.下图为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模型,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植物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高浓度的①可能抑制果实的发育B.②③分别代表脱落酸、赤霉素C.植物体内含有少量的2,4D,能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D.②③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互为拮抗关系【答案】AB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激素①是生长素,激素②是脱落酸,激素③是赤霉素。【详解】A、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果实的发育,A正确;B、激素②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生长,所以是脱落酸,激素③可以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生长,所以是赤霉素,B正确;C、2,4D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并不是植物体内的激素,C错误;D、②抑制种子萌发,③促进种子萌发,所以是拮抗关系,D正确;故选ABD。18.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标记重捕法是生态学家在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方法B.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三级消费者D.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答案】ABC【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详解】A、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本实验是研究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因此不需要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B、群落是由某地域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种群组成。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尚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C、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可见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C错误;D、由图可知,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的生态需求相差最大,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D正确。故选ABC。19.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群落演替是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D.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答案】BCD【解析】【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火灾后的草原和过量砍伐的森林中所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因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火山喷发后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因原来存在过的植被已经被彻底消灭),A错误;B、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B正确;C、群落演替是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正确;D、发展工农业生产,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故选BCD。三非选择题20.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三种调节方式(分别标记为甲、乙、丙),结合图1、图2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及产生寒冷感觉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图1中激素_____(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2)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_____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_____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激素分泌量,此时胰岛B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由此可知,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是_____。图中下丘脑通过分泌相应激素,控制垂体的相关生理活动,垂体也通过分泌相应激素,控制甲状腺,这种调节机制成为__________(3)若甲模式中,靶腺为卵巢,则女性排卵前性激素的含量逐渐升高,进而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中某些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_____。(4)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_____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当人体内细胞外液_____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其作用是_____。(5)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填序号)。①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时,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②人体会通过持续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③人体内激素的含量甚微,且激素的受体不一定分布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④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均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答案】(1)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③.(A)、B、C(2)①.胰岛素②.丙③.效应器④.神经体液调节⑤.分级调节(3)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4)①.乙②.渗透压③.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5)①②③④【解析】【分析】分析图1可知,图中A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为胰岛素;图2中甲为激素的分级调节机制,如果靶腺分泌的激素含量高,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则为反馈调节,乙表示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丙为神经调节,其中内分泌腺和支配它的神经末梢组成效应器,据此答题即可。【小问1详解】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体温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产生寒冷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寒冷条件下,图1中的B甲状腺激素和C肾上腺素都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量(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所以在寒冷环境下,A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也会增加)。【小问2详解】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血糖含量升高会作用于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神经调节的方式作用于胰岛B细胞,图2中丙为神经调节,其中内分泌腺和支配它的神经末梢组成效应器,所以血糖升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神经调节)模式调节分泌量,此时胰岛B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效应器的一部分,所以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图中下丘脑通过分泌相应激素,控制垂体的相关生理活动,垂体也通过分泌相应激素,控制甲状腺,这种调节机制成为分级调节。【小问3详解】图2中甲为激素的分级调节机制,如果靶腺分泌的激素含量高,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则为反馈调节,所以图2甲模式为激素的分级调节,若靶腺为卵巢,其产生的雌性激素含量升高后,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小问4详解】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所以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乙模式调节的,当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小问5详解】①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时,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①正确;②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②正确;③人体内激素的含量甚微但作用高效,且激素的受体不一定分布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如性激素的受体分布于细胞内,③正确;④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均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21.某建筑工人不慎被一枚长钉扎入脚掌,猛然抬脚,大叫一声哎呀…。若下图1为其体内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A、E、M、N为反射弧上的位点,D为神经与肌肉接头部位。据图作答。(1)与大叫一声“哎呀”有关的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_____区,若某人H区出现功能障碍,则表现处的_____。(2)若对A施加一强刺激,则细胞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__;若刺激图1中M点,则A点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这种变化,从图中相关字母所示结构分析,这是由于_____,兴奋在上述结构处这种传递特点的原因是_____。(3)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如:毒扁豆碱可使突触间隙中的Ach(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Ach释放;箭毒可与Ach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大脑皮层无感觉的是_____。若该工人受伤后自行用药,误服了可以阻止D处神经递质与受体作用后的分解的某药品,则服用后对D处肌肉的作用效应是_____。(4)研究表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进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①将电表接于H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下图2所示,这是因为此时突触后膜_____,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②在突触间隙注入适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③步骤②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G神经元,原因是_____。【答案】(1)①S区②.不能听懂话(2)①.由正变负②.不能③.兴奋在B、C两处单向传递④.神经递质只能由突出前膜释放作用于突出后膜(3)①.肉毒杆菌毒素、箭毒②.持续兴奋或抑制(4)①.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存在电位差②.向右偏转③.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④.刺激G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影响实验结果【解析】【分析】图1中,A上含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B、C表示突触,D表示效应器,E表示感受器;图2表示膜电位测定方法。【小问1详解】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S区与说话有关。若某人H区出现功能障碍,则表现为不能听懂话。【小问2详解】图1中的A是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位点,此处受刺激后,细胞膜的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细胞膜外表面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由于兴奋经过突触B、C时,只能单方向传递,所以刺激图1中M点时,则A点不能产生兴奋,形成动作电位。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出前膜释放作用于突出后膜,故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小问3详解】由题意可知,毒扁豆碱可使突触间隙中Ach(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乙酰胆碱可以持续使突触后膜兴奋,可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感觉;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Ach释放,不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导致大脑皮层无感觉产生;箭毒可与Ach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离子通道开放,不可使突触后膜兴奋,导致大脑皮层无感觉产生。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能够与突触后膜的受体一直结合,则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是持续兴奋或抑制,服用该药物后D处肌肉持续兴奋或抑制。【小问4详解】①电流表的指针方向即电流方向,由正极指向负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静息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左偏转。②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电表指针向右偏转,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电表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说明Cl内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抑制。③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刺激G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正常的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22.自2020年起,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和疫苗的研发成为防控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回答下列问题:(1)目前,检测2019nCoV的方法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前者主要是检测_____,后者主要是利用了免疫学中_____原理。(2)研究发现,2019nCoV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鼻腔中的黏膜和毛发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第_____道防线,能抵御部分病原体的侵袭。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到入侵的病毒后,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分别是_____和_____,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是_____。(3)图甲中①为将新冠病毒灭活后研制的灭活病毒疫苗,可直接作为_____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但通常需要多次接种,原因是_____。(4)根据新冠病毒通过表面刺突蛋白(S蛋白)与人细胞膜上ACE2受体结合后入侵人体细胞的特点,研制了图甲中②所示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图乙为该种疫苗研制的技术路线。腺病毒为DNA病毒,毒性很弱,感染后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症状。经过科学家改造后形成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即侵染细胞后不在细胞内进行增殖但可以进行基因的表达。将该重组新冠疫苗注入人体后,可表达出新冠病毒的_____,诱发人体内产生_____细胞,当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时,它能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保护作用。(5)接种该重组新冠疫苗的人若在接种前感染过腺病毒,可能会存在免疫效果降低的情况,其原因是_____。【答案】(1)①.核酸②.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2)①.一②.病原体(抗原)的直接刺激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④.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3)①.抗原②.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量少,需要通过多次接种才能达到免疫要求(4)①.S蛋白②.记忆(5)感染过腺病毒的人体内具有相应抗体,接种疫苗时会被体内相应抗体部分清除而降低免疫效果,或导致不能携带S蛋白基因进入细胞内表达【解析】【分析】1、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2、第三道防线主要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当B细胞活化后,就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其至几十年,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讯速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也会如病毒一样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反应。3、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当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以后,可以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记忆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几年其至几十年,如果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它们就会逐渐死亡。如果再次到相同的抗原,它们会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小问1详解】核酸检测法主要是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抗体检测法主要是利用了免疫学中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小问2详解】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2019nCoV能感染人的黏膜细胞。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一个是抗原的直接刺激,另一个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后的B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大量增殖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是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小问3详解】灭活病毒疫苗可直接作为抗原,激发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疫苗多次接种后能增加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和记忆细胞少,需要通过多次免疫接种,免疫应答才更持久。【小问4详解】重组新冠疫苗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基因,所以重组新冠疫苗注入人体后,可表达出新冠病毒的S蛋白,会诱发人体内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种抗原的记忆,当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小问5详解】感染过腺病毒的人体内具有相应抗体,接种该重组新冠疫苗时会被体内相应抗体部分清除,从而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23.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人员调查了一个牧场内某种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不同体重田鼠的数量统计表体重(g)<10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10数量(只)32571027261717968102112859531(1)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一般来说,被捕获过一次的田鼠被再次捕获的几率会降低,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偏_______________。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2)由表1可知,该调查区域中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_____,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种群的_______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3)为有效控制田鼠种群数量,常采取减少其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目的是_______________。有学者认为,通过捕杀体重>90g的田鼠也可有效控制该区域内田鼠的种群数量,你觉得这个建议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4)该牧场内有一条“植物→田鼠→鼬”的食物链,研究人员对该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单位J/(hm2·a))。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10111.05×1097.35×1087.15×1082.44×1072.25×1072.18×107①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②田鼠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J(hm2·a)。③表2数据表明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答案】(1)①.标记(志)重捕法②.大(高)③.种群密度(2)①.稳定型②.出生率和死亡率(3)①.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②.不合理③.捕杀体重>90g的田鼠会导致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种群数量易恢复(4)①.0.3%②.2×107③.逐级递减【解析】【分析】1、标(记)志重捕法: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记)重捕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计算方法:N表示种群数量,n表示重捕个体数,m表示重捕中标记数,M表示初次捕获标记数,N=(n÷m)×M。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3、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小问1详解】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调查田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记(志)重捕法,由该方法的计算方法可知,被捕获过一次的田鼠被再次捕获的几率会降低,会使第二次捕捉过程中被标记的数目偏小,那么种群密度的估算值会偏大。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小问2详解】由题意可知,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分析表格1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中幼龄鼠、中龄鼠和老龄鼠的数量分别为324、320、323,所以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年龄结构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小问3详解】为有效控制田鼠种群数量,常采取减少其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目的是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这个建议不合理,因为若捕杀体重大于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明公约管理办法
- 权证销毁管理办法
- 拨备计提管理办法
- 2024年四川省长宁县卫生高级职称(卫生管理)考试题含答案
- 建设财务管理办法
- 执业资质管理办法
- 护理礼仪管理办法
- 异常申请管理办法
- 2024年四川省郫县急诊医学(副高)考试题含答案
- 往来账目管理办法
- 车抵工资协议书
- 食品加工小作坊安全与质量管理培训课件
- 完整临时用电专项施工方案
- 洗涤厂安全知识培训
- 新建长庆桥至西峰工业园铁路专用线 项目实施方案
- 电力增容协议合同
- 《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标准》(第三版修订版)
- 2025年保安证考试模拟测试及答案
- 2025年应急管理普法知识竞赛题库(新版)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海上风电设备运输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