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全国各地高三语文联考古代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10月全国各地高三语文联考古代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10月全国各地高三语文联考古代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10月全国各地高三语文联考古代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10月全国各地高三语文联考古代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10月全国各地联考古代诗歌鉴赏汇编(一)01(2025新高考全国各省市10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山居寄同志杜荀鹤①茅斋深僻绝轮蹄,门径缘莎细接溪。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风生谷口猿相叫,月照松头鹤并栖。不是无端过时日,拟从窗下蹑云梯②。【注】①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曾数次进京应考,不第还山;后于晚唐大顺年间得中进士。②云梯:高山石路,喻仕进之路。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诗人山居住所非常偏僻,远离尘嚣,少有车马经过,门口的莎草小径与溪水相接。颔联描写垂钓的石台,招待宾客的茶灶,真实再现了诗人富有雅趣的日常生活。以“绝轮蹄”写归隐之心,但又说“茶灶待宾”,表现出彷徨无奈的矛盾心理。描绘风起时猿猴互相呼唤的情境与月下鹤栖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谐。有人评价此诗“有陶诗表,无陶诗骨”,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解析】15C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归隐之心”“彷徨无奈的矛盾心理”错。“绝轮蹄”是写诗人自己僻居山中,少有官场人物来往的生活状态,与后文“蹑云梯”的出仕之心及注释“曾数次进京应考,不第还山”对照理解,可知诗人并没有“归隐之心”,也不是表达希望独居,不喜他人打扰的意思,所以与“茶灶待宾”并不矛盾。故选C。16.①杜荀鹤的这首诗在风格上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善于运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其次,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这种风格上的相似性,使得此诗被评价为“有陶诗表”。②然而,尽管此诗在表面风格上与陶渊明诗歌相似,但在内在精神追求上却存在显著差异。陶渊明在诗中往往表达的是对官场的厌弃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与超脱。而杜荀鹤在诗中虽然也描绘了山居生活的闲适与美好,但“不是无端过时日,拟从窗下蹑云梯”一句却透露出他并未完全放弃仕途的志向。这里的“云梯”喻指仕进之路,表明诗人虽然身处山野,但心中仍有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对仕途的渴望与陶渊明的厌弃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被评价为“无陶诗骨”。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题干中评价的意思,“有陶诗表”指本诗与陶渊明诗歌在“外表”上有相似之处,“无陶诗骨”指本诗没有陶渊明诗歌中常体现的心意风骨,结合课内学习的《归园田居(其一)》或《归去来兮辞并序》可知,“陶诗骨”指的就是远离世俗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意风骨。所以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诗歌指出本诗与陶渊明诗歌意境、风格上的相似,其次要指出本诗作者的思想内容并无陶渊明诗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远离世俗官场的心意风骨。02(2025届东北三省三校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法惠寺横翠阁(节选)苏轼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悲秋春更悲。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岁月流逝,归期渺无,作者用春比秋悲的说法,将思乡愁绪展现得更为浓烈。三四句紧承思乡之情,怀念过往,回忆起在家乡泛舟平湖、观览群山的情景。由“平湖”思及“濯锦”、由“横翠”忆及“峨眉”,联想自然,对仗工整,圆转流动。诗中暗用了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和“独自莫凭栏”等词句,反其意而用之。最后四句,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答案解析】15.B16.①诗人的情感由悲叹转为旷达、洒脱。②“百年”两句感慨人事代谢、岁月沧桑变迁。诗人由百年兴废推知“草莽”与“池台”的转化。③“游人”两句,诗人自信多年后一定会有人因寻诗人的游踪而到吴山来。【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回忆起在家乡泛舟平湖、观览群山的情景”理解错误。三四句是虚实结合,“平湖”“横翠”为眼前所见,是实写;“濯锦”“峨眉”,为家乡之景,为虚写。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诗句意为“百年兴废,转眼即过,更使我无限伤悲。我知道,这华美的楼台,也很快会成为荒草”,“百年兴废”感慨人事代谢、岁月沧桑变迁;料想将来这里的池台会变为草莽。许多现在很美好的东西,终有一天会由盛转衰,不再美好。表达出作者对岁月沧桑变迁的悲叹;“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两句意思是,可是,那时定然有游人寻觅我的游踪,在这吴山横翠之处,留连忘返,观望徘徊。诗人自信多年后一定会有人因寻诗人的游踪而到吴山来。到此,诗人的情感由悲叹转为旷达、洒脱。03(广东2025届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王以宁①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碕狂客②,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③,遗恨满芳州。【注】①王以宁:两宋之际的爱国词人。他与汉阳使君在大别山重逢,创作了这首词。②鲒碕狂客:代指汉阳使君。③鹦鹉更谁赋:东汉末年祢衡不为曹操所容,后来为黄祖所杀。祢衡曾写《鹦鹉赋》。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以“突兀”来形容大别山,写出了大别山的巍然耸立,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本是眼中的大别山依然秀丽,作者却道是大别山清秀的景色照映眼眸,写法新奇。唐朝诗人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作者称朋友为“狂客”,暗用典故,寓赞美之情。阔别十年又和老友重逢,眼前的情景令作者恍如置身于黄粱梦境,不敢相信是真的。作者在词中写了两次和朋友游览大别山的情景,但心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解析】15.【答案】D【解析】“眼前的情景令作者恍如置身于黄粱梦境,不敢相信是真的”错误,词中“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的意思是,十年的岁月、人生的理想仿佛一枕黄粱梦,还未察觉,岁月已匆匆而过。“黄粱梦”是作者对过去的回顾,并非对眼前情景的感慨;另外,“黄粱梦”常用来比喻虚幻的梦境或欲望的破灭,并非“置身于梦境”的意思。16.【答案】第一次:豪迈狂放,壮志满怀。千仞群山,巍峨耸立,一轮明月似乎被群山吐出一般,气势万千;夜已深,但月光照着清澈的水面,明亮澄澈。雄伟开阔的景物描写中寓含着作者豪迈的心境。第二次:悲凉无奈,壮志未酬。古今英雄,壮志难酬,作者为他们洒下清泪;祢衡怀才不遇,留下满腔遗恨,祢衡之恨也是诗人之恨。(对两次心境的概括,各1分;分析,各2分。对心境的概括只要能够写到“豪迈”和“悲凉”等词语即可;分析要求紧扣相关内容。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04(贵阳一中2025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②敢道迟,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勤王:谓尽力于王事。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可知诗中“疏勒”“武威”是一路北上的地名。

诗人一路上见飞雪连年,春风不到,写出了路上的寒冷,揭示出戍边的艰苦。

“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的恶劣环境。

本诗前六句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荒凉景象,语言虽平淡质朴,却很有感染力。

本诗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解析】15.A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诗中‘疏勒’‘武威’是一路北上的地名”错误。诗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从地理位置看,疏勒在今新疆喀什,武威在今甘肃武威,诗人是从临洮出发前往北庭,是向西北方向行进,疏勒在更西北方向,武威在临洮的西北方向但相对靠东,并不是一路北上的地名关系。故选A。16.

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轮台路的荒凉景象,如“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白草通疏勒”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艰苦环境的感慨。②直抒胸臆。“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③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将边塞的荒凉与中原的繁华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艰苦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通过描写赴北庭途中的艰苦环境,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寒冷。诗人以“春风不曾到”与“汉使亦应稀”表达了对中原的思念和对戍边生活的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勤王不辞辛劳的决心。诗歌写到“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白草通疏勒”,意思是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无边的白草一直延伸到疏勒,写出了轮台路的荒凉景象。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边塞艰苦环境的感慨。尾联写到“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意思是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勤王敢道远”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表达了诗人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开头“闻说”者,则说明此行轮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对比:自然方面,春风不到,连年雪飞;人事方面,汉使应稀。所以,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边塞的荒凉与中原的繁华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艰苦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05(河北2025高三10月省级联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过紫溪值雪李纲①明时报国敢怀安,远谪方知行路难。云隔江乡来雁寂,雪飞闽岭弊貂寒。韩诗解道蓝关恨,贾赋聊凭《鹏鸟》②宽。谁念紫皇香案吏③,飘零已觉鬓毛干。【注】①李纲:宋朝抗金英雄。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后抑郁而死。②《鹏鸟》:贾谊被贬长沙后,写《鹏鸟赋》自我宽解。③香案吏:宫廷中随侍帝王的官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诗歌题目交代了地点和天气状况,从“值”字中可看到诗人遇雪的欣喜之情。诗人遇雪感怀,虽也有被贬远地一路行来的身心疲惫,但始终不忘报国之志。颔联以细节写实,云重以致隔断了传信的大雁,雪飞让破旧的貂裘难挡寒气。昔日皇帝的近臣,如今却江湖飘零鬓发衰落,尾联的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情绪。诗歌颈联借典故抒发了两种看似不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15.A、解析:A项,“从'值’字中可看到诗人遇雪的欣喜之情"错,题目和诗歌中都没有透露出诗人遇雪的欣喜之情。16.答案:①颈联的前一句借韩愈被贬潮州的典故抒写自我内心的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诗人一心报国却遭贬谪,身心俱疲,音信不通,苦寒孤寂,加上今非酱比,年老发衰,愈发觉得满腹抑郁忧愤。②后一句借贾谊被贬长沙写《鹏鸟赋》的典故来自我开解,表达故作超脱的自慰之情。前贤亦难免志气不伸,诗人也只能像贾谊一样宽慰自己,暂时以豁达之心看待世事和自我遭遇。③两种情感看似不同,实则表达的都是诗人内心感时伤事以及对自身境遇的不平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06(湖南省永州市2025年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五①苏轼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喧。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偏。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注】①元祐七年,苏轼时任扬州知州。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本诗为次韵之作,其韵脚与陶渊明二十首饮酒诗中的《饮酒·其五》完全一致。

“天明”“前路”“千重山”等词语一语双关,诗歌的意境由这两句明朗开阔。

“既往”一句蕴含的对过去的态度,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相似。

本诗意象简洁,语言平易而质朴,可见此诗受到陶渊明平淡自然诗风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实为“借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答案解析】15.B(“一语双关”“明朗开阔”错误。)16.(6分)①“借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意为:苏轼借陶渊明的《饮酒》诗,抒发内心郁结之气,并以陶诗自遣。②渊明之酒杯:陶渊明《饮酒》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③自我之块垒:苏轼结合自身处境表达情感,以暗浪喧哗中的一叶小舟比喻自身的艰难处境,表达了对仕宦生涯的厌倦。陶诗正给此时徘徊于官场不得解脱的苏轼以慰藉。(解释学者观点1分,联系陶渊明《饮酒》2分,结合本诗分析苏轼的处境与情感3分。)07(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水调歌头盟鸥①辛弃疾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注】①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作者被投降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②同盟鸥鹭: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意为与鸥鸟订盟。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上阕以“甚爱”二字统摄,既盛赞带湖景色之美,又以与鸥鹭订盟表达喜爱之深。“来往莫相猜”一句表达词人绝无害鸟之心,真诚希望鸥鹭尽情栖游,常伴左右。下阕前三句描绘词人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拨萍排藻,偷看鱼儿悠然自在的情态。全词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描写更鲜活生动,情志抒发更有力。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也想要与鸥鸟订盟,两首诗词借典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解析】15.C(立于水边苍苔之上,拨动萍藻的是鸥鸟而不是词人。)16.辛词用力邀白鸥同盟,但白鸥不解已意表达了作者因弹劾被迫闲居时无人理解的孤寂落寞与不能用世的无奈痛苦;(3分)黄诗则借与白鸥订盟表达了公事缠身的作者归隐江湖、永诀机心之意和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3分)08(江苏扬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玉楼春·和吴见山韵吴文英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沉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词的开头刻画了一位孤独惆怅、浪迹天涯的游子形象。“霜花”句兼含比喻和对比手法,凸显词人心中的孤寂痛苦。词末用典,与全词所写景、情、事紧密契合,并无生僻之感。从词的标题和内容来看,这首词既慨叹自身,亦思慕友人。在中国古代诗文中,“秋”乃常见题材,“雁”是频出意象。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句中的情景关系。【答案解析】15.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兼含比喻……手法”错误。“霜花”这里指秋菊,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强,显示出些许春天般的缤纷色彩,这是拟人;此句确实有对比,通过“霜花”与“春颜色”的对比,蕴含着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哀伤,凸显景中含情。故选B。16.本句写秋意在雨中青山里呈现,一只孤雁在暮霭中飞去的景色。秋景烘托了作者与友人相聚又离别的感伤之情,孤雁形象表达自己飘零天涯的身世之慨。情景交融,意蕴深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情景关系的能力。《玉楼春·和吴见山韵》以独倚阑干的游子形象开篇,渲染出一种孤独与惆怅。词中通过“霜花”与“春颜色”的对比,蕴含着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哀伤,凸显景中含情。雁随云急、更增添秋季离别的悲凉气氛,巧用景物传递思念和孤独。最后,用典“鲛绡和泪织”深化情感,表现出词人心中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整首词情景交融,意蕴深长。“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这句诗中,首先从景的角度来看,描绘了秋雨之中千山一片青翠,暮色里一只孤雁随着云朵快速飞去的画面。这一秋景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从情的角度,秋景往往容易引发人的感伤之情,作者与友人相聚后又离别,这种离情别绪在秋景的烘托下更加浓郁。而孤雁这一意象,通常象征着孤独、漂泊,它表达了作者飘零天涯的身世之慨,也暗示了作者如同孤雁一般的孤独寂寞之感。此句景与情相互交融,使诗句更具感染力。09(长沙市2025届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寓居开元精舍①,酬薛秀才见贻许浑知己萧条信陆沉,茂陵②扶疾卧西林③。芰荷风起客堂静,松桂月高僧院深。清露下时伤旅鬓,白云归处寄乡心。怜君诗句犹相忆,题在空斋夜夜吟。【注】①精舍: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②茂陵:汉司马相如病免后家居茂陵,后用以指代相如,诗中是自指。③西林:寺名,晋太原中僧慧永建,后泛指寺院。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诗题目交代了创作原因,诗人在开元精舍寄居时收到薛秀才赠诗,于是作此诗以酬答。首联先写自己知己不多,又写书信无法送达,再写卧病寺院,层层铺陈,深化了寂寞伤感之情。颔联中“芰荷风起”是动态景物,“松桂月高”是静态景物,景物描写动静结合,表现了环境的幽寂。颈联写在清露落下时为羁旅中鬓发变白而伤心,白云飞归处聊以寄托思乡之心,愁绪中有几分欣慰。诗人是如何表达对薛秀才赠诗的感激之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解析】15.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D.“愁绪中有几分欣慰”错误,“白云归处寄乡心”意思是只能望着远处白云飞归之处,寄托一下思乡之心,表达的是乡心无处寄托的无奈之情。故选D。16.①前三联极写自己寓居开元精舍的孤独伤感,反衬薛秀才赠诗给自己带来的慰藉,凸显感激之情。②“怜君诗句独相忆”一句直抒胸臆,通过写只有薛秀才没有忘记自己,寄来诗作,直接表达感激之情。③“题在空斋夜夜吟”写自己要把赠诗题在空斋中夜夜吟咏,通过想象深化感激之情。【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通过描绘幽静的环境、表达知己难求、离乡之愁和对朋友的感激之情,表现了诗人孤独伤感而又心存温暖的内心状态。诗句中蕴含对知己和故乡的深情,使孤寂的寄居生活显得不那么孤单。①首联诗人用“知己萧条”形容自己的处境,暗示自己身处异乡,知音稀少,心情孤寂。“茂陵扶疾卧西林”则是借用汉代司马相如病卧茂陵的典故,表明自己身体欠佳,处在一种困顿的状态中,同时也透露出一种隐居或者远离尘嚣的意味。颔联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夏日的晚风吹拂着荷花,夜晚月光下的松树和桂花营造出一片宁静的氛围。这样的环境往往容易让人产生思乡之情。颈联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乡情绪。“清露”和“白云”都是常见的象征故乡或远方亲人的意象,“伤旅鬓”则表现出诗人对于自己在外漂泊岁月的感慨,“寄乡心”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诗人在前三联极写自己寓居开元精舍的孤独伤感,以此反衬薛秀才赠诗给自己带来的慰藉,凸显对薛秀才的感激之情。②尾联“怜君诗句独相忆”是诗人直接抒发感谢薛秀才的赠诗,诗人通过薛秀才给自己寄来诗句感受到薛秀才没有忘记自己,说因为薛秀才的诗句而使他独自怀念对方,直接表达感激之情。③尾联“题在空斋夜夜吟”是诗人称自己要将薛秀才的诗句题写在空荡荡的书斋里,每晚都要吟诵,以慰藉自己孤独的心灵。这不仅是对薛秀才友谊的认可,也是对其作品的喜爱和珍视。通过想象深化感激之情。10(浙江新阵地教育联盟2025届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①宋·文天祥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②,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③。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注】①这首词是作者抗元兵败被俘解送大都途经建康时,与好友邓剡诀别之作。②龙沙:指北方沙漠。③一线青如发:语出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青山一发是中原”。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以蛟龙虽暂时屈居池中但终当飞腾于天地为喻,表达了自己被囚不屈的决心。作者长夜难寐,借写秋风秋雨更兼四壁寒蛩,烘托囚徒凄苦生活,令人愁肠百结。“去去”三句写作者去往塞外,在行途中频频回望,见故国江山一线青色情景。结尾处实写友人看到枝头杜鹃残月就想到了诗人,表达作者死后魂依故国的赤诚。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评价文天祥“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评价的?【答案解析】15.D【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D.“实写”错。结尾是作者想象友人看到枝头杜鹃残月就想到了诗人自己,是虚写。故选D。16.①真景物:词中描写景物真实而有渲染力。风雨交加、寒蛩四壁、江流奔腾,营造出凄冷的意境,烘托了作者的悲壮之情。②真感情:词中情感真挚而浓烈感人。对自己被囚的不屈不挠,对国家代有人才出的信心,虽年暮但赤诚不改的衷心,对故国江山的不舍,将来以身殉国的坚定,都真切感人。③高风骨:该词表现了作者对国家一片丹心永不灭,生为民族奋斗,死后魂依故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风骨尤高。【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①真景物:“风雨”二句及“江流如此”写眼前景象,风雨交加、寒蛩四壁、江流奔腾,烘托囚徒的凄苦生活,营造出凄冷的意境,抒发沉痛情怀。词中描写景物真实而有渲染力,烘托了作者的悲壮之情。②真感情:“方来还有英杰”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英雄豪杰的期待,认为虽然现在可能面临困境,但未来必定会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表达对国家复兴的期望;“丹心难灭”,作者仍有坚定的信念和忠诚的心永远不变,强调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写将要奔向寒冷荒漠的龙沙,回首了望大好河山,一脉细细的山峦俨如青丝。这三句是说人渐北去,离故国渐远,但心终南向,以致频频回首,对故国江山无限留恋顾念,情感真挚而浓烈感人。诗歌表达出自己被囚的不屈不挠,对国家代有人才出的信心,对故国江山的不舍,结句表达呈现将来以身殉国的坚定,都真切感人。③高风骨:“丹心难灭”,作者仍有坚定的信念和忠诚的心永远不变,强调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我的老友,应记住杜鹃哀啼的树枝上高挂残月。表达词人死后犹眷恋故国的爱国赤诚。故全词欢畅淋漓,不假修饰,直抒胸臆,苍凉悲壮,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可谓风骨境界高远。11(2025届新高考高三全国各省市联考综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钱塘观潮刘黻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诗人与柳永《望海潮》中的看法一致,都认为钱塘是东南山川壮美之地。诗人观潮兴致与古人相通,以子胥的视角观察感受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诗歌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潮水,层层渲染出钱塘潮水磅礴的气势。D诗歌尾联写吴儿弄潮,从动作、神态着笔,描绘出一幅竞争激烈的画面。诗中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生动地描写了潮水,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答案解析】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以子胥的视角观察感受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错误,诗中“子胥祠下步周遭”一句,只是说诗人在伍子胥祠下漫步,观察钱塘江潮,并未表明诗人是以子胥的视角来观察潮水的。这是诗人自身的视角,而非子胥的视角。故选B。16.①诗歌颔联“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一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潮水。②其中“几点英雄泪”是虚写,“千年愤怒涛”是实写,③两相结合,赋予磅礴潮水以历史的沧桑感与悲壮感。【整体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这首诗通过描写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诗人以子胥的视角,结合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展现了潮水的磅礴气势,并通过吴儿弄潮的场景,表现了当地人的勇敢和豪情。全诗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诗歌尾联写吴儿弄潮,从动作、神态着笔,描绘出一幅竞争激烈的画面。本诗中,首联、颈联、尾联基本上都是实写,而颔联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开了充分的想象:汹涌的钱塘江怒涛,是不是几千年前英雄的眼泪所化?这其中,“几点英雄泪”是虚写,象征着古代英雄人物(如伍子胥)的悲愤与遗憾;“千年愤怒涛”则是实写,指诗人能亲眼看见的钱塘江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景象。诗人将虚写的英雄之泪与实写的愤怒之涛相结合,既强有力地展现了潮水的磅礴气势、绵延不绝,也表现了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悲壮,使得潮水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更是有生命有意义的形体,从而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12(湖北2025高三新八校协作体10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④斗:通“陡”。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颔联“竞”字写出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字则写出了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诗人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荒远冷僻的山区,周围景物与诗人处境紧密相连。尾联写得明白晓畅,读了张十一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来诗就是诗人愁的原因。“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两句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之情,请简要分析。【答案解析】15.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尾联写得明白晓畅”“来诗就是诗人愁的原因”错。尾联写得曲折迂回,并且来诗不是诗人愁的原因。故选D。16.①既有不能报答君主恩泽的遗憾,又有对君主的怨恨。②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③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在“未报恩波知死所”中,诗人既表达了未能报答君主恩德的无奈和遗憾,也隐含着对君主明理公正的期待,但现实却被贬岭南,不免有些许怨恨。②在“莫令炎瘴送生涯”中,诗人对被贬之后面临恶劣环境的愤怨与悲愁有所流露。他在被贬过程中经受了许多磨难,对皇帝把他贬至南荒之地的决定心存怨愤。面对恶劣的环境条件,他希望能够平安地渡过劫难,避免因瘴疠热病等环境因素而危及生命,担忧自己若因此消沉便辜负了生命。③“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传达了诗人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愁苦,反映出诗人一方面消极地叹息自身归乡无望,另一方面仍旧对未来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再次建功立业而心存憧憬。这些矛盾情感反映了韩愈在被贬之后心中的真实状态。13(广东省2025届S6高质量发展联盟高三10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五①苏轼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喧。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偏。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注】①本诗作于元丰七年,苏轼为避开在朝是非,自求在扬州外任。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诗为次韵之作,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韵脚完全一致,但意境和心境很不相同。“既往”一句蕴含的对过去的态度,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相似。C.小舟在急浪中一夜渡过千山万水,诗人对此表现得语气平缓,内心平静。本诗意象简洁,语言平易而质朴,颇有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本诗末四句以“嗟”字领起,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嗟”何事。【答案解析】15.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内心平静”说法错误,虽然诗人在诗中表现得语气平缓,但内心并不平静。从“下有暗浪喧”和“不知枕几偏”可以看出,小舟在急浪中颠簸,诗人内心并不平静。故选C。16.诗人所“嗟”的是自己频繁在外的奔波,在仕途间的反复游走;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过去的无可奈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苏轼此诗寄情于小舟与暗浪,以夜行千山表达对时局的无奈与思考。平淡质朴的语调反映他对生活的豁达,对过去不再追悔,对未来无苛求,体现出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的哲学态度,暗合陶渊明的隐逸精神。“嗟”是感叹词,表示感慨或无奈。“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意为“我在做什么呢?这条道路上我常常来来回回”。苏轼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频繁在外奔波的无奈和困惑。他自求外任,避开了朝廷的纷争,但仍然在仕途间的反复游走,在宦海中漂泊不定。“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意为“未来的事情何必早早计算,已经过去的事情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苏轼在这里表现了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过去的无可奈何。他意识到未来的事情无法预料,也不必过于担忧;而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再多的言语也无济于事。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嗟”字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他感叹自己在宦海中漂泊不定,虽然自求外任,但仍然无法摆脱官场的束缚。同时,他也表现了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对未来不再过多计较,对过去不再过多纠结。这种心态既有无奈,也有释然,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和坚韧。14(湖南省2025届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东郊作①皇甫冉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②。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注】①此诗为皇甫冉接到皇帝征召的诏书时所作。②庐岳高僧,本指东晋高僧惠远。茅山道士,原指道家始祖陶弘景。此处指僧、道方外之士。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首联紧扣秋水、寒松意象,描绘了诗人悠闲观水、卧对寒松的隐退生活。颔联化用典故,用“留偈别”“寄书来”写出了朋友对诗人处境的关心。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写燕知秋社将至而南飞,秋菊在重阳节时冒雨而开。尾联“浅薄”一词言才疏学浅,诗人用自谦之语婉言拒绝皇帝的任用。面对皇上的诏书,皇甫冉心情复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解析】15.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诗人用自谦之语婉言拒绝皇帝的任用”分析错误,从下句“临岐终日自迟回”来看,诗人并无拒绝之意。故选D。16.①首联写退隐后的悠闲生活,传达了诗人对目前生活的眷恋之情。②中间四句,借友人、燕、菊表明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不愿出仕。③结句“临岐自迟回”传达了诗人进退两难、犹豫不定的心情。【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的能力。“心情复杂”一词表明多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分析时要注意知人论世,此诗写于诗人承诏将出之时。①诗的开篇“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描绘了诗人退隐后在秋日里的悠闲生活。通过观赏平静的秋水,诗人表达了自己心境的宁静;而亲手种植的寒松则象征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这两句诗展现出了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传达了诗人对目前生活的眷恋之情。②颔联“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写的是诗人在东郊遇到的两位宗教人士。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诗人的社交生活,也通过典故传达出诗人退隐之意。颈联“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采用了拟人写法,抒写了燕子知道社日离开巢穴和菊花在重阳节冒雨开放的情景。燕子辞巢暗示安逸闲适的隐居生活,寄托疏离尘世的心绪;菊花冒雨而开暗示作者承诏将出,即使面对仕途风雨也要像菊花一样盛开。中间四句,借助友人、燕子、菊花表现出诗人思绪纷乱、面对诏令的犹豫徘徊,表明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不愿出仕。③结句“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表达了诗人的自我怀疑和犹豫。诗人自认为才疏学浅,不足以献上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在面临选择时也显得犹豫不决,传达了诗人进退两难、犹豫不定的心情。15(深圳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九日登高王昌龄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霁”字点明重阳登高时的天气,与“雨歇”相应,营造了雨后清新明朗之景。本诗中“皇州”“仙菊”“天苑”“御梨”等意象,暗含对圣人之治的叹赏之意。C.颈联描写节日风俗和欢宴场面,烘托诗人眷恋家乡、思念亲人和渴望归隐之情。D.“舞作愁”与“花宜寿”相对,看似写愁,实则写喜,与整首诗情感基调一致。16.诗的尾联说“此风流”陶潜也未曾见得,这里的“风流”与陶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