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1页
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2页
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3页
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4页
2024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作业1中国制度的政治基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4·洛阳市高三二模]面对西周大军兵临城下的危局,商纣王却镇静地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是何能为!”西周初年,统治者明确提出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表明()A.商朝统治者特别重视敬天尊祖制B.西周统治者相识到人事重于天命C.商朝统治者不认可传统的天命观D.西周统治者接受了儒家民本思想2.[2024·株洲市高三一模]《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蕴含着中心集权的因素B.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C.宗法血缘色调极其淡薄D.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3.[2024·烟台市高三模拟]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状况表明,商至秦汉()A.统一多民族国家渐渐形成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大瘟疫发生频率渐渐加快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4.[2024·淄博市高三联考]春秋时期被灭的诸侯国有60个以上,但其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诸(华)夏国相灭只占极少数,姬姓相灭的例子尤少。这一现象说明()A.周天子权威足以维持秩序B.诸侯国之间的斗争利于国家统一C.宗族和姻亲关系发挥作用D.诸侯国之间力气势均力敌5.[2024·石家庄市高三一模]汉初,东方各地特殊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A.加强了君主专制B.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C.导致了国家分裂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6.[2024·长沙市高三二模]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力C.注意维护君主的权威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7.[2024·孝感市高三一模]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行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这说明元朝行省()A.权力不再受到中心的节制B.与中心权力之争难以调和C.始终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D.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8.[2024·福州市高三一模]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最终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B.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9.[2024·合肥市高三联考]“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干脆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加B.皇权与相权冲突日益尖锐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10.[2024·厦门市高三三模]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格、俸禄凹凸。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由差遣确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11.[2024·十堰市高三一模]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需定期向朝廷举荐肯定数量的人才,而推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识程度和道德声望的凹凸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12.[2024·济南市高三二模]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改变反映出()初唐时期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择参与科举考试。唐朝中期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唐朝后期“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A.国家教化治理实力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淌性加强13.[2024·福州市高三一模]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遣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需有皇帝的吩咐方可。这反映了明朝()A.废除了宰相制度B.君主权力的强化C.边患的日益严峻D.军权的分化制衡14.[2024·西安市高三二模]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终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改变说明()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B.标记着明代宦官专权的起先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15.[2024·承德市高三三模]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赞扬,但他仍时刻当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12分,共40分)16.[2024·吉林市高三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肯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心。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确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确定作用的是考试成果。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行。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肯定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特别详细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亲密。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察举制出现的缘由。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10分)(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展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理由。(10分)(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8分)17.[2024·德阳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朝代民族融合的表现先秦时期远古时代,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春秋时期,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汲取、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大国,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匈奴、鲜卑、揭、氐、羌等在黄河流域建立了政权,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北魏后期,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渐渐融合。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与传统的蛮、俚、僚等族聚居。辽宋夏金元时期建立辽的契丹,在东灭渤海,频繁征伐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渐渐发展起来。建立西夏的党项族,汲取了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成分。东北女真,灭辽亡宋,承继了辽汉文化。元代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列为第三等级。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清朝时期清朝先后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把散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达特尔、鄂伦春、鄂温克等族迁入东北腹地。限制蒙古高原,推行“盟旗制度”,以统治归附的蒙古各部。——摘编自管彦波《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结合表格材料与所学学问,自行拟定一个详细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12分)课时作业11.解析:材料中的“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是何能为!”指商纣王认为自己的生命是上天赐予的,又有什么可做呢?“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则是西周统治者认为上天看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百姓所听到的。由此可见商纣王认可天命,但没有说到他尊祖制,所以A、C错误;西周统治者在天命和人事问题上,人事重于天命,故B项正确。D项只说到了人事而没有说到天命问题,故错。答案:B2.解析:材料“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体现的是周王限制着诸侯国部分大臣的任免权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限制,A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解除;西周时期对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特别重视血缘关系,C选项解除;事实证明分封制下诸侯最终成为对抗中心的重要力气,D选项解除。答案:A3.解析:通过商至秦汉时期对瘟疫的记录状况来看,每个朝代所记录的范围比前代更加广袤,结合古代中国发展历程可知,这些地区是渐渐被纳入中国版图的,代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在渐渐形成,A正确;之前南方区域没有记载不代表以前南方没有瘟疫,而且内蒙古在山东、河北北方,B错误;因为所涉及的区域更多,因此记录的次数不代表发生的频率加快,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材料信息不能体现,D错误。故选A。答案:A4.解析:从材料“诸(华)夏国相灭只占极少数,姬姓相灭的例子尤少”说明被歼灭的诸侯国大部分是不同民族间的征战,姬姓相灭诸侯国的更少,明显是宗法观念仍有影响力。故选C。材料“春秋时期被灭的诸侯国有60个以上”发觉,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其实是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周天子权威已经不足以维持秩序了,故解除A。材料没有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分析诸侯争霸的影响,故B与材料无关,解除B。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绽开了长期的争霸斗争,故D表述不符合史实,解除D。答案:C5.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在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的背景下实行的,郡国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治,是汉初赐予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政策。这种东西异治的政策缓解了文化冲突,有利于汉初统治的稳定,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汉初处理中心和地方关系的问题,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特殊政策,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心集权加强,故B项错误。C项脱离材料的主旨,解除。答案:D6.解析:“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巡边、羁縻州”说明唐朝时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故D正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不符合这一时期的事实,属于以后的影响,解除A;唐玄宗设“采访使”加强了中心集权和对地方的限制,采访使行使的是监察权、不是行政权,解除B;材料没有体现君主权威问题,解除C。故选D。答案:D7.解析:依据“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可知行省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故选D项。依据“天子命勋旧大臣”可知权力不再受到中心的节制说法有误,故解除A项。元代行省权力受到中心节制,与中心没有不行调和的冲突,故解除B项。题意主要反映了至正十一年以后行省的权力内容,无法说明至正十一年以前行省始终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故解除C项。答案:D8.解析:依据材料中“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等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外戚当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势力下降。故答案为A项。B项,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强化,解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解除;D项,封建制度的腐朽是王朝灭亡的根源,而不是宦官和外戚专权,解除。答案:A9.解析: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干脆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由此可知,“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加,这在肯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冲突,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C错误;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旧是三省六部制,故D说法错误。答案:A10.解析:依据材料“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由差遣确定,多称为权知”“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等信息可知,宋代分化事权,使其名与实分别,以防止官员权力膨胀、专擅权力,B项正确;继承隋唐政治传统不符合材料“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格、俸禄凹凸”,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宋代分化事权,使其名与实分别,以防止官员专擅权力,没有强调提高士人政治地位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为防止官员专擅权力而实行的措施,没有强调官员监察机制的创新,D项错误。答案:B11.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识程度和道德声望凹凸,而能达到这些标准并且得到举荐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化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社会阶层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地域,与题意无关,故D错误。答案:B12.解析: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从唐初“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到唐中期需经过户部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再到唐朝后期有过犯罪经验的举人,不得参与科举考试,否则严惩举送官和考试官,这些改变反映出国家教化治理实力的提升,A项正确;唐代科举考试的审查、举送环节不断规范,不能说明“儒学衰败”刺激了科举变革,B项错误;科举并非唐代入仕的唯一通道,C项错误;科举报考资格的规范化,不能说明当时的社会流淌性加强,D项错误。答案:A13.解析:依据材料“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遣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需有皇帝的吩咐方可”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明朝时期通过把军队的统领权和调遣权分别,并且必需有皇帝吩咐才能调兵的方式加强皇帝对军权的掌控,体现了君主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故B选项正确;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明朝朱元璋以胡维庸案为借口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废除宰相制度的相关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明朝皇帝加强对军权的掌控,反映了君权的强化,没有体现边患的日益严峻,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通过都督府和兵部之间的相互制约来加强皇权的现象,“军权的分化制衡”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故D选项错误。答案:B14.解析:依据材料,内阁的机构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表明宦官驾驭独立的权力,解除B项;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丞相制度,C项错误;D项缺乏依据,解除。答案:A15.解析: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说明军机处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故答案为D项;材料是从军机处和皇帝的关系中说明军机处在清朝中心机构中的地位,没有涉及这一改变在君主专制加强过程中的地位,解除A项;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解除;清朝没有宰相,解除C项。答案:D16.解析:(1)缘由:由材料“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可知,察举制出现是因为儒生参政重视品德;另外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为选拔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选官制,故其制度产生与此存在亲密关联。新发展:由材料“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可知,东汉执政者比较注意培育官员的实际实力;由材料“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可知,东汉时期的察举制还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发展趋势:由材料“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行”可归纳为公开性;由材料“起确定作用的是考试成果……封弥……就很难作弊”可归纳为严密性,更加公允公正。理由:结合所学可从扩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