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要求(1)正确表述辅导理念——
●教师对辅导主题在理论上的辨析;
●确定这一辅导主题的针对性是什么?
●实施这一辅导主题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恰当设定辅导目标01目标必须清晰明确;02目标必须集中;03目标必须可操作;04注意有重点地坚持一些团体辅导的共05性目标——发展团体信任;学会自我接纳;容06忍别人;学习作出决定并接受其结果;减少孤07独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关怀别人的能08力;学会善解人意;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0901精心设计辅导活动02为什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一定要“动”03起来?04任何学习都从情境开始;05只有活动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体06参与性,降低心理防御水平;07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角色情感;08活动有利于学生选择行为模仿标准。为什么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01常常用角色扮演或小品?02人的心理问题离不开特定的生活场景;03学术界认为,心理剧的诞生(莫里诺,04在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发展史上05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团体辅导的重06要开端。07●可供选择的活动形式☆团体讨论☆脑力激荡术☆涂色☆故事接龙☆辩论赛☆家庭树☆抢答赛☆角色扮演☆填字找字☆哑剧☆AB剧☆句子完成☆游戏☆优点轰炸☆意义连线☆赠送礼物☆行为训练☆密码翻译☆韵律活动☆镜中人☆想象画☆自由联想☆放松体操☆走跳棋☆信件会串☆自画像☆时空隧道☆走迷宫☆制作卡片☆制订计划在小学和幼儿园多用游戏辅导,在初高中提倡游戏辅导。游戏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倾向,游戏是一种行为,一种情境。游戏对儿童心智上统整功能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的细微功能可以表现为帮助婴儿认识父母的脸;它的宏观功能可以达到思考整个地球的环保问题的解决策略。它可使儿童人格特质的组合达到自动化。从出生到为人父母的成人期,这样的心智统整功能都在继续发展。如果要预防儿童产生问题,那么最好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儿童有更多的游戏机会。01游戏是学生包括成人普遍喜欢的活动,02关注和参与游戏是人的天性。有益的游戏能给03人们带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04游戏的特点是——05创设了一种情境,并可将情境组合成有意义的“产品”;06过程中充满欢乐;☆主动参与;07不一定有严格的时间限制;08没有特别标明的学习目标;09不会有输赢的心理负担;10有“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教育中游戏的种类——
☆协助交往的游戏;
☆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游戏;
☆促进学习效果的游戏;
☆增强耐挫力的游戏;
☆增强自我意识的游戏。等等。
△游戏不等于游戏辅导,因为辅导是有明确目标和明确设计的,并不是每一个游戏都可以称为是一种游戏辅导。游戏辅导的过程一般包括:选择游戏---学习规则---观察行为---调节情绪---澄清讨论(关键)---再来一次。认真理清辅导思路01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生主体参与02率很高、课堂活动流程动感很强的学校教育形03式。辅导活动的现场是瞬息万变、很难预测的,04因此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清辅导思路上,05而不应拘泥于具体细节。06如果一堂班级辅导活动课在实施过程07中感觉不够流畅、效果不佳,除了教师个体因08素外,问题往往出在辅导思路的迷失上。09活动性——班级心理辅导要以学生的01活动构成辅导过程的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好02活动形式是辅导成功的关键。03趣味性——班级心理辅导要从情境体验04开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活动设计要尽可能05生动有趣,使学生喜闻乐见,专注投入。06趣味性要考虑年龄特点;07角色扮演或小品要有情节及适当的道具,08才能使学生兴味盎然。09把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六个特点五、班级辅导活动课的操作主体性——班级心理辅导要引导学生自我改变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不要由教师代替学生作出决定,助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助。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教师有责任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被自己注意到了,确保每个学生说的话不被自己或学生所误解。教师绝对不要讲得太多,不要喧宾夺主。互动性——互动是团体的基本特征,互动又是团体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在团体辅导中,每个成员认知的改变、情感的迁移或透射、新行为的建立和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互动的前提是参与。班级心理辅导必须促成一种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其基本方法是改变座位的排列组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讨论(对话)是任何团体辅导咨询的主要互动形式(课程、教学、辅导都是对话,对话中心)。和谐性——班级心理辅导是师生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因此,教师要转换“教育者”的角色,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林孟平说,辅导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能给被辅导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构成这种和谐关系的核心是辅导教师的三种人格特质:真诚-关注-共情(共情不是同情、不是移情,而是同理心,即清楚地理解对方的细微感受,并且回馈到位,其基本技巧是“意译”)。在构成和谐关系的操作上还要特别注意教师的体态语言。鼓励性——班级心理辅导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它成员进行探讨、分享,彼此给予回馈、鼓励和建议。因此,班级心理辅导拒绝对学生作否定性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受到伤害的状态下学习与成长。团体辅导本身的局限性必须事先加以防范。如何处理学生有明显错误的意见?心理辅导活动课也在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尽可能防止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操作模式上的四种偏误(1)防止学科化倾向——辅导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商讨,并着重于感觉、情绪的体验与表达,不是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
●一般情况下不要去解释心理学的概念术语;
●不要多板书,不要追求心理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
●不要齐读教材及投影片上的语句,或在书上划“重点”;
●不要习惯于用文化课的模式去设问、提问;
●不要总使用“传授——接受”的课堂组织形式。
防止带有政治课(思品课)色彩———辅导是人性由内向外的自我张扬,不是政治思想观念由外向内的影响或灌输。要分清两者功能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注意不要用政治术语来代替心理辅导的术语;注意避免用德育模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防止主题班会化——辅导是人格的01袒露与升华,不是解决班级的具体事务问题;02它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运作,却指向每个学生个03性发展的需要。04班主任的“管教训导”的面孔必须改变;05辅导教师不要长篇大论地说教;06不要动不动就联系班级里具体的琐碎事务;07不要充当导演的角色,因为心理辅导不等08于教师在幕后导演。0901防止刻意模仿“实话实说”等媒体谈02话节目——辅导主要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03通,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助人自助”;辅导不能04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要去刻意模仿节目主持人。05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如果养成了一种调侃的风06气,学生就往往难以把握分寸,甚至会开一些07庸俗的玩笑,从而破坏辅导活动必备的真诚、尊08重、开放自我的氛围,这是必须防止的。09要制定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活动规范,以防团10体沦于无序状态。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四条辅导原则——1倾听、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倾听是2辅导的根本,渴望别人的关注与理解是人之天性。3班级辅导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放下4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5理解学生各种行为表现的动机。6倾听的技巧:高度注意、耐心、不轻易打断对7方、有理解及相应的反馈、适时提问、使用体态语8言等。9注意尊重学生的隐私并为其保密。10面向同龄段学生共同心理需要的原则——班级辅导着眼于同龄段学生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性问题,它应该是一种有系统、有目标的活动,并且突出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辅导主体的选择必须针对不同年级的共性问题;不能把团体辅导活动当作解决个别学生特殊问题的手段,个别的问题必须通过个别化辅导的方法加以解决。辅导过程中不要纠缠个别问题而无法自拔。主体参与、成员互动的原则——01主体参与及成员互动是使班级辅导达成目标的02重要条件,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及他03人的感知,并从中得到学习、支持、回馈,从而04导致成长。05柏恩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着眼于人与人06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是班级辅导“成员互动”原07则的理论基础;08人际沟通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09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10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原则——人格是一个整体。学生是整个活生生的人,不是局部的人,也不是由局部拼凑起来的人。班级心理辅导虽然有特定的专题和目标,但必须顾及学生知、情、意、行的完整的心理发展过程。“全人发展”不是“五育并进”。班级辅导中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表现,在把握辅导主题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各种心理反应,并给以适时的引导。班级辅导活动课操作过程中的
“八重八不重”重感受,不重认知(是“不重”,不是“不要”。下同)——辅导不是说教,不是安慰,不是训导,也不是逻辑分析;辅导是心灵的碰撞、是人际的交流、是情感的体验,是帮助一个人自助的过程。重引导,不重教导——班级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必需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心理辅导重在“导”,难在“导”。怎么“导”——倾听→同感→判断→商量。“导”的操作原则——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评与责难。●引导语的运用很重要,可参考以下用语:你觉得……/你似乎……/根据你的观点……/根据你的经验……据你所知……/你想说……/你相信……/你的意思是……/我觉得你……/可能你觉得……/我不敢十分确定,你的意思是不是……/我得到的印象似乎是……/我猜想你是……/…………,这是你的感觉(意思)吗?等等。●张日升说: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
●“辅导到底应该是指示性的,还是非指示性的?”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却又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的操作规范,它是辅导过程有没有动态气氛的关键。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生是通过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团体辅导中交流的效果与团体规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注意将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结合。允许适当的书面活动,但时间不能过长,更不能搞“静思默想”,书面要与口头相结合。重目标,不重手段——班级辅导活动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辅导理念和辅导目标,如果只考虑形式和手段的新鲜花哨,很可能会导致舍本求末。多媒体或投影主要应该用于呈现情境及提出思考性问题,尽量不要用来出示标准答案;辅导氛围一旦形成,就不要人为加以冲淡甚至是干扰;事实证明,在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小学,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开出较好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信任使人感到安全,信任才能敞开心扉。说真话难免会有错话,但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话持一种宽容而积极的态度,可强化学生自我向善的意向与努力。罗杰斯提出,团体指导者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态度,那就是共情、真诚、无条件关注。辅导教师要放下严肃的德育标准,给学生以真心诚意的宽容,以致每个学生可以不必防卫和隐藏自己,而是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No.3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班级辅导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心、了解、接纳的氛围中的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每个成员的心扉就是在这种人际氛围中打开的。因此,催化出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远比完美的理性探讨重要得多。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是辅导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最主要的任务、最高超的技能,也是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最基本的环节。良好的氛围一旦形成,辅导教师就要十分珍惜,不要急于求得辅导活动的完整结论而去中止讨论,草率干预。因为理性的结论远远比不上学生积极参与、十分投入地沟通交流、甚至面红耳赤争论不休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撼力和对人的启迪来得深刻。No.2No.1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班级辅导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辅导现场的团体心态千变万化,教师必须灵活把握辅导活动的发展势头,不可刻板依照原定设计行事。传统的文化课非常重视教案设计的操作程序;在班级辅导的动态环境下,学生的潜在能力会随时随地被激发出来,各种奇思妙想、各种生动的生活经历,会在瞬间奔涌而出,整个现场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挑战、充满童稚与青春的生命活力。这时,辅导者将被辅导,教育者将受教育。时间紧迫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教材的处理同活动设计一样,也是灵活的。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01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十项辅导技02巧03专注(接纳)——用语言或非04语言的信息传递尊重、接纳学生的基本05态度。06平行面对学生;●保持视线接触;07采取开放姿势;●微微倾向学生;08面带微笑,保持轻松;09注意声调语气。倾听——全神贯注于学生表达的01信息,而不轻易加以评判。02主动表示倾听;03表情全神贯注;04用点头、微笑或轻微的声音做出适当回05应;06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叙述;07不应有丝毫的不耐烦、不悦或轻视的表08现。09重述——教师以另一种表达方式来01澄清或确认学生传达的信息,以避免对02学生的误解,并表示教师对学生的专注03态度。04重述语气不宜过于肯定,要保留适度的05弹性;06重述力求精炼,不宜过长;07重述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表述,而不是08中断表述。09具体化——避免学生笼统抽象或漫无目标的陈述。具体化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说情“具体经历”、“具体表现”、“具体感受”;学生表述模糊的部分往往是他想逃避的部分,因此具体化不等于贸然对质,若是学生不想具体说明,可给予接纳和关怀,待时机成熟时再深入聚焦;具体化应采取开放式问句,不要用“对不对”、“是不是”、“该不该”等封闭式问句;避免连续发问,以免造成压力感;避免严肃的态度或焦急的表情;对学生的回答应予支持、鼓励或引导。(5)引导——这是理清学生思路、避免学生偏离主体或表述明显错误见解的重要技术。
●对学生的观念偏差或负向认知,不宜训斥、批评,不必强求学生改正或服从,而只需激发学生群体的求异思维,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便可基本澄清是非得失。
●对偏离主题的发言可采用轻松态度做提醒;
●涉及深层次情感的引导,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和时机的适宜性。(6)同理心——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将自己共情、共感的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传递自己充分理解学生的信息。
●同理心的前提是专注于倾听,力求自己的语言与体态语言保持协调一致;
●同理心的关键是教师设身处地的“辨识”,即体会学生明确表达或隐晦表达的感觉、行为、经验;
●同理心的反应要把握“简述语言”的原则,力求简洁、富有弹性或试探性,并让学生有修正、否定、解释、澄清及确认的机会;
●采用适当的表达同理心的开头语和词汇,如“你是不是觉得…”、“你好象是说…”、”所以,你才处在一种…”、“我觉得你的意思并不是…”等。支持(回馈)——给学生以充分的关怀、积极的鼓励和正面的强化,以增强学生在团体中的自信。支持必须建立在具体的事实、情感、行为的基础上,不能言不由衷;口头鼓励、赞美、提供参考意见或引导学生自我肯定;体态语言的支持,如点头、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等。面质——针对学生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的矛盾,以及前后看法的矛盾,与学生深入探讨,协助学生面对本想逃避的思想、行为、感受,以促使学生更坦然地面对自我。面质应该是建设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