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预防保健科普识知(慢性病预防系列三)_第1页
糖尿病预防保健科普识知(慢性病预防系列三)_第2页
糖尿病预防保健科普识知(慢性病预防系列三)_第3页
糖尿病预防保健科普识知(慢性病预防系列三)_第4页
糖尿病预防保健科普识知(慢性病预防系列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糖尿病防治科普知识讲座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刘华主任医师01历史上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这样,糖尿病如此盛行,呈井喷式发展。02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糖尿病前期患者1.4亿并且以每年8-10%的速度转化为糖尿病。25年间发病率增加了25倍。03糖尿病是我国引起致残、致贫及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一)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当我们进食后食物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转变成葡萄糖,再将葡萄糖经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转换成能量(能源)以保证全身各个部位的工作。01正常情况下血液中葡萄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保持一个恒定状态(3—6mmol/L).当人体胰岛素功能障碍或数量下降时就会出现血糖升高。02(二)什么是血糖空腹3.6—5.6mmol/L因为空腹血糖>5.6mmol/L部分人群存在糖耐量异常,日后可发展为糖尿病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以下血糖正常范围:空腹血糖6.1—7mmol/L餐后血糖7.8—11mmol/L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三)什么是血糖异常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两次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上两次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空腹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11.1mmol/L符合以上任何2条,都可以诊断糖尿病。注意老年人2/3的人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高,因此要监测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6.5%说明2-3个月内血糖总体水平超过正常。因此,糖化血红蛋白被国际糖尿病界认为是监测血糖的金标准。尿糖阳性不等于糖尿病,因为影响尿糖的因素很多,所以不能否定或肯定是否为糖尿病。01尿糖阳性提示糖尿病可能性大,需测血糖证实。02STEP1STEP2Ⅰ型糖尿病:一般从幼年就可发现,是由于自身分泌胰岛素绝对不足而引起。Ⅱ型糖尿病:就是目前常说的糖尿病,主要为成人发病,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合理而造成胰岛素功能降低而诱发糖尿病。现少儿发病逐渐增多。(四)糖尿病的分类2型糖尿病在被诊断糖尿病以前没有典型症状,出现三多一少的糖尿病典型症状已为时过晚。早期只是血糖升高,表现食欲好、肥胖、常有饥饿感、甘油三酯高、脂肪肝等。正式诊断糖尿病时通常已有7-10年的血糖高的病史。许多人是在发生了并发症后才发现已患糖尿病。表现:食欲好、肥胖、疲乏、伤口久治不愈、中晚餐之前饥饿难忍、低血糖现象、心悸、气短、神经系统损伤(多汗、四肢麻木、疼痛、性功能降低、便秘、腹泻等)、视力减退等等。12(五)糖尿病的症状: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每年进行血糖监测,及早发现糖尿病。晚发现一天,意味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多损害一天。运动量小反尔食欲好,老年人吃过年轻人,经常有饥饿感就要考虑是否有糖尿病。因此,以上人员要定期监测空腹、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六)早期发现糖尿病010204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控制好可以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长寿糖尿病本身不可怕(七)糖尿病的危害01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高血压:不易控制02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浮肿、肾功衰竭、尿毒症0304糖尿病心肌病:心律紊乱、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功能下降05糖尿病易产生下列疾病(并发症)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眼病: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失明。神经系统:感觉障碍、疼痛、麻木、皮肤溃烂不易愈合(糖尿病足)。消化系统:便秘、腹泻、反复呕吐(胃瘫)等。感染:皮肤、尿道等反复感染。肿瘤:好发于胰腺部位及其他糖尿病危害关键是碳水化合物(主食)、脂肪、酒、甜食等总体摄入热量过多01运动量少、消耗少,造成体内热量过剩02有糖尿病家族史、高甘油三酯、高血压、肥胖、脂肪肝、中老年人等均为糖尿病高发人群,要特别注意监测血糖03(八)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九)糖尿病的预防合理饮食:控制主食、脂肪(植物油)、甜食、干果、限制饮酒。适当运动:150分钟/每周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每天快走、慢跑、游泳、乒乓球等、保持正常体重:45岁以下体重=身高—105(kg)45岁以上体重=身高—100(kg)消除腹部肥胖:严格控制血脂、血压水平、定期监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或餐后血糖、首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耐心的宣教教育,认识其严重危害性,治疗效果好坏与能否主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非常有关。饮食治疗:由糖尿病或营养师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的工作性质、体重、血糖的水平计算出需要的蛋白、脂肪、淀粉的量,并按3-5餐分配。12(十)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之一21运动治疗:由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有无并发症及程度,确定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糖尿病的监测: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为更好的治疗提供依据,对治和疗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十分有利。药物治疗:由医生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和身体状况,决定采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3糖尿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