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评价诗歌的
思想内容(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题材分类)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
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
素加以评价。从近些年的高考卷来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试题不多,
倒是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试题较多。主要体现在提炼情感主旨和
理解诗句意义两方面。
诗歌的题材往往决定着诗歌的思想内容,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
感情也有所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
要鉴赏古代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就必须对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有充
分的了解,并能根据题材对诗歌情感作出较为准确的预判。
(1)送别抒怀诗
送别抒怀诗是高考命题选取较多的一类诗歌,它的思想内容主要
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
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
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
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
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
别的悲伤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
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
有高适的《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
赴磺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例题解析
(2022•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涧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
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
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
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通常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
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
行役之难、宦游之艰。阅读这类诗歌要大体了解诗人的经历和遭遇,
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歌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例题解析
(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发临洗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洸: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
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
度有何不同?消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
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3)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边
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
遇、报国无门的感伤;抨击统治者穷兵赎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
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边塞
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
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例题解析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
时,岑参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
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
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
了琵琶演奏的缠绵俳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
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
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
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4)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
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
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
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
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
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
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例题解析
【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蛇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测,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
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
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
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蜗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
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
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
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5)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
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
为标题的一类诗歌,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
实的原因。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
独到的见识,借古伤今、讽今、伤己,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
社会现实。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词人对历史、人
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已逝,而那潇洒儒雅、运筹帷幄的周
郎,更激起词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也有的咏史怀古诗
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作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
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
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例题解析
(2020•新课标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熟^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飓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
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
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
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
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6)即景感怀诗
即景感怀诗,指的是作者因所见景物而引起某种感触的一类诗歌。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
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为“景”的触动
而生发。这类诗作题材广泛,山水田园诗、送别抒怀诗、边塞征战诗、
羁旅怀乡诗都可能是即景感怀之作,但除了这些类别的诗歌外,还有
一些诗歌,它们也是诗人面对眼前之景而生发感慨之作,一般就把这
些无法归入以上几类的写景诗,归入即景感怀诗。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游招隐寺暴雨晚晴
李正封[注]
竹柏风雨过,萧疏台殿凉。
石渠写奔溜,金刹照颓阳。
鹤飞岩烟碧,鹿鸣涧草香。
山僧引清梵,幡盖绕回廊。
【注】(李正封)字中护,陇西(今甘肃临洲)人。唐宪宗元和二
年(807)进士,历官司勋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监察御史。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落寞、失意、悠闲、孤独之情。(第
二问)全诗寓情于景,将复杂而多变的感情融合在景物描写之中。“竹
柏风雨过,萧疏台股凉”蕴含落寞之意;“石渠写奔溜,金刹照颓阳”
蕴含失意之情;“鹤飞岩烟碧,鹿鸣涧草香”蕴含闲适之情;“山僧引
清梵,幡盖绕回廊”蕴含着淡淡的孤独。
(7)即事感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作者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
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
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
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
例如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怀乡诗等,如果即
事感怀,也是“即事感怀诗一般就把那些无法归入送别抒怀诗、
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怀乡诗等几类的抒怀诗,归入此类。
例题解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m卷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
时髦:指当代俊杰0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
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
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司之处。(6分)
(8)咏物抒怀诗
咏物抒怀在中国诗歌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诗经》时
代。在古代诗歌中,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
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作者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
的感情。这类诗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
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
彼。
例题解析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
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
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
析(5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
分)
古诗词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题材分类)
评价诗歌的思思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
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
素加以评价。从近些年的高考卷来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试题不多,
倒是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试题较多。主要体现在提炼情感主旨和
理解诗句意义两方面。
诗歌的题材往往决定着诗歌的思想内容,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
感情也有所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布所不同。因此,
要鉴赏古代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就必须对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有充
分的了解,并能根据题材对诗歌情感作出较为准确的预判。
(1)送别抒怀诗
送别抒怀诗是高考命题选取较多的一类诗歌,它的思想内容主要
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
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
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
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
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
别的悲伤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
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
有高适的《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
赴磺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例题解析
(2022•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涧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
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
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也曾使用。
0.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
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B
16.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
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
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
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
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
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
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
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
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
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
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
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
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
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
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2)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通常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
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
行役之难、宦游之艰。阅读这类诗歌要大体了解诗人的经历和遭遇,
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歌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例题解析
(2015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发临洗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沈: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
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
度有何不同?消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
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
(1)(5分)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
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
说”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
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2)(6分)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
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
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考生可通过对《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中景物描写手法与本诗对比得到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
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属于实写。而本诗由题目可
知是留别诗,乃出发之时所写,作者还没有到塞外;另外诗中也交代
了自己所写之景是“闻说”,因此本诗所写之塞外景物皆是想象之景,
属于虚写。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需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理想
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
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
队中生活了六年。尾联“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尽力王事怎么
敢在路途中耽误,只能梦里面回到家乡看看,很有创意,把忠君报国
之志和思念故乡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
情却难以控制,但想到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
有所报怨,表现出作者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无私精神。以议论作结,
升华了全诗的情感C
(3)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边
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
遇、报国无门的感伤;抨击统治者穷兵疑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
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边塞
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
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例题解析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
时,岑参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
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
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
了琵琶演奏的缠绵俳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
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
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解析】B项”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错误,两句的琵琶声内容
情感不相同,第一次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了凉州城的
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是指宴会上的演
奏,哀婉动人。
2.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
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答案】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②渴望建功立业、奋
发有为。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
【解析】“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
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花门楼前见秋草,
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
情。“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
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
脉搏。
(4)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
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
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
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
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
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
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
例题解析
【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她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测,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
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
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
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蜗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
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
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
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BC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
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
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
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
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
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
“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
幽僻。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
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
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
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
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
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
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
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
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
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
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
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
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
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5)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
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
为标题的一类诗歌C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
实的原因。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
独到的见识,借古伤今、讽今、伤己,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
社会现实。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词人对历史、人
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已逝,而那潇洒儒雅、运筹帷幄的周
郎,更激起词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也有的咏史怀古诗
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作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
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
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例题解析
(2020•新课标H)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嶷^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疑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
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J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
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
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
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14.B15.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
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
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
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
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
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
认,得出答案0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
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
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
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
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故选B。
15.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
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
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
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颔联“当时慰^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
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
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
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
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
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
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
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
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
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
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
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
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
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
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6)即景感怀诗
即景感怀诗,指的是作者因所见景物而引起某种感触的一类诗歌。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
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为“景”的触动
而生发。这类诗作题材广泛,山水田园诗、送别抒怀诗、边塞征战诗、
羁旅怀乡诗都可能是即景感怀之作,但除了这些类别的诗歌外,还有
一些诗歌,它们也是诗人面对眼前之景而生发感慨之作,一般就把这
些无法归入以上几类的写景诗,归入即景感怀诗。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游招隐寺暴雨晚晴
李正封[注]
竹柏风雨过,萧疏台股凉。
石渠写奔溜,金刹照颓阳。
鹤飞岩烟碧,鹿鸣涧草香。
山僧引清梵,幡盖绕回廊。
【注】(李正封)字中护,陇西(今甘肃临沈)人。唐宪宗元和二
年(807)进士,历官司勋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监察御史。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落寞、失意、悠闲、孤独之情。(第
二问)全诗寓情于景,将复杂而多变的感情融合在景物描写之中。“竹
柏风雨过,萧疏台股凉”蕴含落寞之意;“石渠写奔溜,金刹照颓阳”
蕴含失意之情;“鹤飞岩烟碧,鹿鸣涧草香”蕴含闲适之情;“山僧引
清梵,幡盖绕回廊”蕴含着淡淡的孤独。
(7)即事感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作者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
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
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
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
例如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怀乡诗等,如果即
事感怀,也是“即事感怀诗一般就把那些无法归入送别抒怀诗、
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怀乡诗等几类的抒怀诗,归入此类。
例题解析
【2016年高考新课标HI卷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超,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
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
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
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
(1)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
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
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
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
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
骥伏杨,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
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这一知识点。诗歌的语言历来
“言有尽而意无穷二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
表及里的阐述。此题是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非洲概述课件教学课件
- 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创意妆课件教学课件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及答案
- 考编面试协议书(2篇)
- 《数学物理方法》第7章测试题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弹性力学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现代企业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设计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交通配套设施(标线、标志、交通信号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餐饮档口和门店消防安全培训
- D500-D505 2016年合订本防雷与接地图集
- 幼儿园卫生知识讲座
- (完整)土地复耕实施方案
- 马工程政治学概论思考题答案
- 关于加强校园欺凌行为预防治理的说明报告
- 汽车露营营地质量5c标准等级划分认定细则(2021版)
- 地理实践力ppt课件版 地理实践力 彭春莲组
- 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GB/T 12497-2006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
- GB/T 12402-2000经济类型分类与代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