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题》含答案_第1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题》含答案_第2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题》含答案_第3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题》含答案_第4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期末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温度的认识镇送的是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

C.夏季使用空调限制室内最低温度26℃D.兴化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可达40℃

2.下列情形中,铁块的质量将发生变化的是

A.将铁块压成薄铁片B.铁块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锈

C.把铁块熔化成铁水D.把铁块从兴化运到泰州

3.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正在放映的电视荧屏B.太阳C.萤火虫D.闪闪发光的红宝石

4.下列关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

B.凸透镜使能够会聚的光线提前会聚

C.任何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都将会聚于一点

D.凸透镜能使发散的光线减小发散

5.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

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A.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B.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6.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7.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蓝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蓝色B.全身红色

C.上衣呈蓝色,裙子呈红色D.上衣呈蓝色,裙子呈黑色

8.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使用时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红外线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一部分是淡红色

C.烤火炉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

D.以上说法是错误的

9.如图所示,渔夫叉鱼时,应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若改用激光照射,应瞄准什么方向才能照射到

A.看到的鱼的方向B.看到的鱼的前方

C.看到的鱼的上方D.看到的鱼的下方

10.某凸透镜焦距为15cm.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5cm处,则可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A.正立、放大的虚像B.倒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

11.下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张小球从右向左运动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的

小球运动得越来越快

A.•••••B.•••••

C.•••••D.•••••

12.某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与路程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二、填空题

13.给下列物理量填上适当的单位:

(1)成年人正常的步行速度约为5;(2)一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50;

14.夏天正午,太阳光垂直射到平静的湖面,此时入射角为;当太阳逐渐西斜,阳光在水面发生反射,

反射角将—(选填“增大”或“减小”);当阳光与水面成55°照射到平静的湖面上,则反射角为

15.小明寻着远处的钢琴声走去,听到声音(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一定不变,(选填:响度、

音调或音色)一定改变,琴声是通过传入人耳的。

16.开普勒望远镜又称天文望远镜,它的物镜是一个透镜,他的目镜是一个透镜。

17.小明根据探究物质的熔化特点实验中的数据,画出某种物质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熔化过

程的特点是______且______,该物质是(选填其中一种:蜡、玻璃、蔡)。物质在A点处于

18.2019年1月3日,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如图是“玉兔二号”巡视器正稳步驶出

着陆后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此过程中,以月球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的,以“玉兔二号”为参照物嫦娥

四号是的。

19.小明同学用刻度尺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先后四次测量得结果如下:L=

1.41m,LLL42m,L3=l.31m,U=l.43m。分析数据,小明同学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该物

体的长度测量值为=

20.晚上,小明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小平面镜镜面朝上平放在纸上,熄灭室内灯光,用手电筒正对着平

面镜照射,如图所示.这时人从侧旁观察到比较亮的是,这是因为手电筒光射到其表面发生了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此时光反射时(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

射定律。

21.为测出凸透镜焦距,小华应将凸透镜太阳光,在另一侧的纸上会形成如图所示的光斑,她认为此时

凸透镜到纸的距离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凸透镜的焦距。为了进一步判断:她增大凸透镜到纸的距离,如果观

察到光斑一直变大,则说明凸透镜原来与纸的距离________凸透镜的焦距。

22.春天到了,小明用一架镜头焦距为f=50mm的照相机拍一朵桃花的像,此时镜头与桃花的距离应大于

cm。为了使桃花的像更大一些,小明应_______(填“增大”、“减小”)镜头与桃花的距离,

(填“增大”、“减小”)镜头与胶片的距离。

三、解答题

23.如图,平面镜前有一个物体MN,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所成的像V。

()

M

N

24.如图,光从空气射到水面上,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

空气

---------------------------水

25.如图,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向凹透镜,另有一束光线平行于主光轴从凹透镜射出,请分别画出它的

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

-*\1

FOp

26.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高铁时代已经来临,下表为某次高铁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运行时刻表.

站名上海苏卜1无锡常州南京

到站时刻7:257:427:588:38

发车时刻7:007:277:447:59

路程/km084126165301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保留两位小数)

(2)列车从上海到苏州和从常州到南京,哪一路段运行的较快?请通过计算比较.

27.小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在组装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时,应根据来确定最先固定的铁圈。

(2)图乙是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则此时水的沸点为℃.小华观察到此时水中气泡如图

丙中的(选填"a”或"b")图。继续加热2分钟后,温度计的示数将

A.一定变大B.可能变大

C.一定不变D.可能不变

(3)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提出两条可行的措施:①;②.

28.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活动中,小华猜想光斑形状可能与孔的形状、孔的大小和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为了

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她找来平行光源和图a所示的四种打好孔的卡片。

(1)小华在四种卡片中选择了卡片甲。她这样选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o

(2)让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卡片上,调节卡片甲与光屏距离,透过孔的光在光屏上形成一个与卡片甲三角形孔

相同的光斑;再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甲上,如图b,自右侧无孔处开始,向左缓缓推动乙;起初,观察到光屏上

的光斑形状,光斑大小;过一会儿,观察到光屏上出现圆形的光斑,继续缓缓推动卡片乙使

透过平行光的三角形孔变小,则光屏上的光斑形状光斑大小0

29.如图所示是小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选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具有特点;

(2)为了便于观察蜡烛A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关于玻璃板前后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是否点燃,你认

为最合适的做法是;

(3)实验中,小华发现在桌面上无论移动蜡烛B,均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4)调整好后,小华改变蜡烛A与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蜡烛B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总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

这一现象说明;

(5)实验中,移去与A的像重合的蜡烛B,在该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

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

30.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小明用一束激光从透明的盒盖斜射入盒中,在塑料盒的右侧面上可看到一个

亮点B*

c

'B

'D

<1)实验前,先点燃固定在盒盖下方的蚊香,盖上盒盖,在透明在盒中点燃蚊香的目的是o

(2)向塑料盒中逐渐加入掺有少量牛奶的水,达到一定高度后会观察到在右侧面原来亮点B的上方出现一

个亮点C,这个亮点是因为光照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光的现象形成的,还有一个在原来亮点的下方D处,

这是由于光产生的。

(3)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会看到原来的上面的亮点向移动,下面的亮点向移动。(均

选填“上”或“下”)

31.如图甲是“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80

60

40

20

0

(1)甲图中玻璃管上没有标注长度单位,其正确的长度单位应是O

(2)为了研究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玻璃管上标注的零刻度线与底端有一定距离,这是因为—o

(3)小华根据收集到两组的数据,作出s-t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说明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比。

小华认为:从时间测量的准确程度考虑,________图线更好,理由是:。

32.学习了天平的使用后,小华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为妈妈测量手镯的质量。

234

(1)图甲是小华称量过程中的部分操作,请找出图中的错误:一是测量前调节天平过程中的错误是一,二

是测量过程中的错误是、;

(2)纠正错误后,小华调节天平平衡,重新进行了正确测量,测量中使用了3个祛码:1个5g、1个20g、1

个50g,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妈妈手镯的质量是g,向天平盘中添加这3个祛码的先后顺

序是O

33.如图是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情形.

(1)如图甲,物距等于cm。此时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性质是倒立、的实像。若

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__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如图乙,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要

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这说明近视

眼镜对光线有作用。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处能观察到烛焰的

像,此像的性质是.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温度的认识镇考的是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8℃

C.夏季使用空调限制室内最低温度26℃D.兴化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可达40℃

【答案】B

【解析】

【详解】A、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TC.故A正确;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且变化幅度很小。故B错误;

C、为节约能源,夏季空调设置的最低温度为26℃.故C正确;

D、兴化夏季高温炎热,最高气温可达40℃.故D正确。

故选:Bo

2.下列情形中,铁块的质量将发生变化的是

A.将铁块压成薄铁片B.铁块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锈

C.把铁块熔化成铁水D.把铁块从兴化运到泰州

【答案】B

【解析】

【分析】

依据: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

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分析判断。

【详解】A、将铁块压成薄铁片,形状发生了变化,其质量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铁块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锈了,是一种化学变化,物质的多少会发生变化,质量变化,故B符合题意。

C、铁块熔化成铁水,状态发生了变化,质量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把铁块从兴化运到泰州,位置发生了变化,质量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正在放映的电视荧屏B.太阳C.萤火虫D.闪闪发光的红宝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详解】正在放映的电视荧屏、太阳、萤火虫自身能够发光是光源,

闪闪发光的红宝石,是反射其它光源的光线,不是光源。

故选D。

4.下列关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

B.凸透镜使能够会聚的光线提前会聚

C.任何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都将会聚于一点

D.凸透镜能使发散的光线减小发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光线的夹角变小。

【详解】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会聚在焦点上,正确;

B、C、凸透镜使能够会聚的光线提前会聚,但原来发散的光线不一定能会聚于一点,故B正确,C错误;

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能使发散的光线减小发散,正确。

故选:C„

5.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

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A.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B.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应该根据真空和非真空两种条件进行比较。

【详解】A.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可得响度与声源距离的关系,不能比较真空能否传声.故A不

符合题意;

B.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由于瓶塞对声音有阻挡作用,并不能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可以比较声源响度不同时,声音传播的特性,但不能得

出:真空能否传声.故C不符合题意;

D.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由于一个夹层有空气,一个没有空气,为真空,所以通过

比较可以说明;真空能否传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夏天开空调室内温度低,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

面;冬天开空调室内温度高,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选项B符合题意为答案。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物态变化

7.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蓝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蓝色B.全身红色

C.上衣呈蓝色,裙子呈红色D.上衣呈蓝色,裙子呈黑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反射什么色光就是什么颜色;单色

物体只反射与本身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色光。

【详解】白上衣能反射所有的色光,蓝光照上就反射蓝光,呈现蓝色;

红裙子只能反射红光,蓝光照上不反射,呈现为黑色。

故选D。

8.冬天,在商店购买的红外线烤火炉,使用时它发出淡红色的光,这是因为

A.红外线本身就是一种淡红色的光

B.红外线有一部分是看得见的,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看得见的那一部分是淡红色

C.烤火炉在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红色的光,红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

D.以上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但是烤火炉发出红外线的同时,还伴随着红光而出现。

【详解】红外线烤火炉,温度较高时,会放出红外线,由于红外线是不可见光,所以红外线看不到;

但同时伴随发出一部分红光,故看到淡红色。

故选:Co

9.如图所示,渔夫叉鱼时,应瞄准看到的鱼的下方才能叉到鱼。若改用激光照射,应瞄准什么方向才能照射到

A.看到的鱼的方向B.看到的鱼的前方

C.看到的鱼的上方D.看到的鱼的下方

【答案】A

【解析】

【分析】

渔民在叉鱼时,是对着看到的鱼的下方叉,这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了折射的缘故。激光照射时,

根据光路可逆的特点分析。

【详解】叉鱼时将鱼叉对准看到的鱼,不能叉到鱼。这是因为从鱼身上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

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眼睛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在鱼的上方;

但用激光照射时,由于光路是可逆的,所以看到的鱼的方向,激光正好可以照射到鱼。

故选Ao

10.某凸透镜焦距为15cm.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5cm处,则可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A.正立、放大的虚像B.倒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凸透镜成实像的三种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

V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详解】凸透镜焦距为15cm.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5cm处,f<25cm<2f,根据成像规律知,成倒立、放大

的实像。

故选:Co

11.下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张小球从右向左运动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的

小球运动得越来越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体在做加速直线运动时,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逐渐变大,据此进行选择。

【详解】A、相邻小球的间隔时间相同,但距离先变大后变小,故小球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故A不符

合题意;

B、从右向左运动时,间隔时间相同,间隔距离越来越小,故小球做匀减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从右向左运动时,间隔时间相同,间隔距离逐渐增大,说明小球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D、间隔时间相同,间隔距离相同,则说明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o

12.某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与路程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与路和时间无关。

【详解】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不变的,不随路程和时间而变化,故ABC错误;

由于速度不变,据s=vt可知,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3.给下列物理量填上适当的单位:

(1)成年人正常的步行速度约为5;(2)一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50;

【答案】(1).km/h⑵.g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根据对常见物体和相关物理量单位的认识,填上合适的单位。

【详解】(1)成年人正常的步行速度略大于lm/s,约为5km/h;

(2)一斤鸡蛋约有十个,所以一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m=&=50g。

10

14.夏天正午,太阳光垂直射到平静的湖面,此时入射角为;当太阳逐渐西斜,阳光在水面发生反射,

反射角将(选填“增大”或“减小”);当阳光与水面成55°照射到平静的湖面上,则反射角为

【答案】(1).0°(2).增大(3).35°

【解析】

【分析】

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随入

射角的变化而变化。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

角等于入射角。

【详解】太阳光垂直射到湖面,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重合,则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太阳逐渐西斜,阳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入射角增大,则反射角也增大;

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所以当阳光与水面成55。照射到平静的

湖面上,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为:90。-55。=35°。

15.小明寻着远处的钢琴声走去,听到声音(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一定不变,(选填:响度、

音调或音色)一定改变,琴声是通过传入人耳的。

【答案】(1).音色(2).响度(3).空气

【解析】

【分析】

(1)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响度与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

(3)空气可以传声。

【详解】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小明寻着远处的钢琴声走去,距离声源距离变

化,响度会变化;

同时寻着远处的钢琴声走去,由于开普勒效应,当走动时听到的声音频率会变化,音调变化;而声源的音色是

不变的;

空气可以传声,所以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16.开普勒望远镜又称天文望远镜,它的物镜是一个透镜,他的目镜是一个透镜。

【答案】(1).凸(2).凸

【解析】

【分析】

折射式望远镜分为开普勒式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

【详解】开普勒式望远镜,是折射式望远镜的一种。物镜为凸透镜,目镜也是凸透镜。

这种望远镜成像是上下左右颠倒的,但视场可以设计的较大。

17.小明根据探究物质的熔化特点实验中的数据,画出某种物质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熔化过

程的特点是______且______,该物质是(选填其中一种:蜡、玻璃、蔡)。物质在A点处于

(2).温度保持不变(3).蔡(4).固液共存

【分析】

根据图象判断该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详解】根据图像得,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则该物质是晶体;

蜡、玻璃、蔡中,蜡、玻璃是非晶体,只有蔡是晶体,故该物质是晶体蔡;

图像知,物质在A点处于熔化过程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状态。

18.2019年1月3日,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如图是“玉兔二号”巡视器正稳步驶出

着陆后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此过程中,以月球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的,以“玉兔二号”为参照物嫦娥

四号是的。

【答案】(1).静止(2).运动的

【解析】

【分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当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

是静止的。

【详解】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以月球为参照物,嫦娥四号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是静止的;

“玉兔二号”巡视器正稳步驶出着陆后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以“玉兔二号”为参照物嫦娥四号的位置发生

变化,所以嫦娥四号是运动的。

19.小明同学用刻度尺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先后四次测量得结果如下:L=

1.41m,L2=l.42m,L3=l.31m,L4=l.43m。分析数据,小明同学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该物

体的长度测量值为。

【答案】⑴.分米(dm)(2).1.42m(没有单位不得分)

【解析】

【分析】

长度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记录结果中的倒数第二位是分度值所在的位数;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详解】分析四次测量得结果,Ls=L31m,明显与其它三次结果偏差较大,是错误的;

其它三次求平均值,所以此物长度为:

1.41m+1.42m+1.43m

L=-------------------=1.42m

3

记录结果中数据的倒数第二位4对应的长度单位是d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dm。

20.晚上,小明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小平面镜镜面朝上平放在纸上,熄灭室内灯光,用手电筒正对着平

面镜照射,如图所示.这时人从侧旁观察到比较亮的是,这是因为手电筒光射到其表面发生了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此时光反射时(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

射定律。

【答案】(1).白纸⑵.漫反射(3).遵循

【解析】

【分析】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向平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向粗糙的反射面将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详解】当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和白纸照射,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垂直反射,从侧面看时,没

有光线进入人眼,所以平面镜是暗的;

白纸表面粗糙,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从侧面看时,有光线进入人眼,所以人眼感觉白纸是亮

的;

无论发生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1.为测出凸透镜焦距,小华应将凸透镜太阳光,在另一侧的纸上会形成如图所示的光斑,她认为此时

凸透镜到纸的距离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凸透镜的焦距。为了进一步判断:她增大凸透镜到纸的距离,如果观

察到光斑一直变大,则说明凸透镜原来与纸的距离凸透镜的焦距。

【答案】⑴.正对(2).大于

【解析】

【分析】

根据凸透镜焦距的定义和太阳光近似为平行光,测量焦距。

当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上经过折射后会聚到焦点时,光点最小,最亮;若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或大于焦距

的距离,则在光屏上形成的光斑都不是最小的。

【详解】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另一侧的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若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若凸透镜远离纸

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说明凸透镜的焦点不在光斑之后,故焦点应在光斑之前,因此凸透镜原来与纸的距

离大于凸透镜的焦距。

22.春天到了,小明用一架镜头焦距为f=50mm的照相机拍一朵桃花的像,此时镜头与桃花的距离应大于

cmo为了使桃花的像更大一些,小明应_(填“增大”、“减小”)镜头与桃花的距离,—

(填“增大”、“减小”)镜头与胶片的距离。

【答案】(1).10(2).减小(3).增大

【解析】

【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以测焦距;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详解】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所以u>2f,f=50mm,则镜头与桃花的距离应大于

10cmo

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所以为了使桃花的像更大一些,小明应减小镜头与桃花的距离,即减小物距,增

大镜头与胶片的距离,即增大像距,则像变大。

三、解答题

23.如图,平面镜前有一个物体MN,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所成的像M'N'。

()

【答案】

【解析】

【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虚像、左右相反,及像与物

关于平面镜对称;据此作图。

【详解】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端点比N在平面镜中的像点WW,用虚线连接M即

为物体MN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24.如图,光从空气射到水面上,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

【答案】

【解析】

【分析】

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

等于入射角,按反射定律的内容作出反射光线;

折射定律的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

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作出折射光线。

【详解】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空气中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

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水中斜向下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5.如图,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向凹透镜,另有一束光线平行于主光轴从凹透镜射出,请分别画出它的

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

【解析】

【分析】

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详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6.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高铁时代已经来临,下表为某次高铁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运行时刻表.

站名上海苏^,卜1无锡常州南京

到站时刻7:257:427:588:38

发车时刻7:007:277:447:59

路程/km084126165301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保留两位小数)

(2)列车从上海到苏州和从常州到南京,哪一路段运行的较快?请通过计算比较.

【答案】(l)184.29km/h;(2)南京段运行的较快

【解析】

【分析】

(1)求出列车由上海开往南京所需的时间;再从列车时刻表找出由上海到南京的路程,利用V=-,求列车的

t

平均速度;

s

(2)根据时刻表得出两段的运行时间和路程,利用v=-计算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t

【详解】(1)列车由上海到南京的时间:

t=8:38-7:00=lh38min;

上海到南京的路程:s=301km,

上海到南京的平均速度:

s301km

v=-=------184.29km/h

t38;

(2)上海到苏州的时间t,=7:25-7:00=25m海,路程s'=84km,

上海到苏州的平均速度:

s'84km

v'=-=----=201.6km/h

t'25;

-h

60

常州到南京的时间t〃=8:38-7:59=39min,路程s〃=301km-l65km=136km,

常州到南京的平均速度:

s"136km

v〃=—=------226.7km/h

t〃39;

-h

60

比较可知,列车从常州到南京运行的快。

27.小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甲乙丙

(1)在组装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时,应根据来确定最先固定的铁圈。

(2)图乙是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则此时水的沸点为°C.小华观察到此时水中气泡如图

丙中的(选填"a”或"b”)图。继续加热2分钟后,温度计的示数将

A.一定变大B.可能变大

C.一定不变D.可能不变

(3)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提出两条可行的措施:①;②.

【答案】(1).酒精灯的外焰(2).98⑶.a(4).C(5).减少水的质量(6).提高水的初温

【解析】

【分析】

(1)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2)在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时,要注意其分度值;水沸腾之前,气泡上升过程中变小;水沸腾时,气泡变大;

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要缩短加热时间,最有效的办法为:减少水量;提高水的初温。

【详解】(1)在组装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时,应根据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来确定最先固定的铁圈;

(2)图乙是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则此时水的沸点为98℃;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的体积在上升过程中

逐渐变大,是图中的a;

继续加热2分钟后,因为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选C;

(3)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要缩短加热时间,可以减少水量;提高水的初温。

28.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活动中,小华猜想光斑形状可能与孔的形状、孔的大小和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为了

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她找来平行光源和图a所示的四种打好孔的卡片。

(1)小华在四种卡片中选择了卡片甲。她这样选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o

(2)让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卡片上,调节卡片甲与光屏距离,透过孔的光在光屏上形成一个与卡片甲三角形孔

相同的光斑;再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甲上,如图b,自右侧无孔处开始,向左缓缓推动乙;起初,观察到光屏上

的光斑形状,光斑大小;过一会儿,观察到光屏上出现圆形的光斑,继续缓缓推动卡片乙使

透过平行光的三角形孔变小,则光屏上的光斑形状,光斑大小0

【答案】(1).在改变孔的大小过程中,孔的形状保持不变(2).不变(3).变小(4).不变

(5).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控制变量的思路,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

(2)小孔较大时,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是小孔成像现象,而是影子的原因,则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小

孔较小时,通过孔形成的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现象,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详解】(1)a图中卡片甲是三角形,从右侧拦住部分仍是三角形,形状不变,故A符合要求;

乙、丙、丁三图中随着卡片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2)在卡片到地面(孔到光屏)的距离一定时,当孔较大时,在地面上形成的是孔的像,与影子形成相同,形

状与孔的形状相同,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为小孔成像现象,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所以向左缓缓推动

乙;起初,观察到光屏上的光斑形状不变,光斑变小;孔较小时,光屏上出现光源的像,继续缓缓推动卡片乙

使透过平行光的三角形孔变小,则光屏上的光斑形状不变,光斑大小不变。

29.如图所示是小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选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具有特点;

(2)为了便于观察蜡烛A通过玻璃板所成的像,关于玻璃板前后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是否点燃,你认

为最合适的做法是;

(3)实验中,小华发现在桌面上无论移动蜡烛B,均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4)调整好后,小华改变蜡烛A与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蜡烛B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总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

这一现象说明;

(5)实验中,移去与A的像重合的蜡烛B,在该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

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1).透明(2).只点燃蜡烛A(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4).平面镜所成像与物体

大小相等(5).虚

【解析】

【分析】

(1)玻璃板能成像的同时,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2)在镜面前的亮度越大,则其成的像越清晰,所以应点燃蜡烛Ao

(3)像与物是对称的,所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于镜面,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

全重合。

(4)后面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是等效替代法,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

相等。

(5)虚像不能承现在光屏上。

【详解】(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玻璃板透明,不但能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

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实验时前面的蜡烛反射成像,故应将玻璃板前的蜡烛A点燃;用玻璃板后的蜡烛B与A的像重合进行

研究。

(3)因为成像时,像与物体是对称的,所以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不竖直时,不论怎样移

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改变蜡烛A与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蜡烛B移动到合

适的位置时,总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这一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原物体大小相等。

(5)光屏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

所以实验中,移去在蜡烛A成像位置处的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30.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小明用一束激光从透明的盒盖斜射入盒中,在塑料盒的右侧面上可看到一个

(1)实验前,先点燃固定在盒盖下方的蚊香,盖上盒盖,在透明在盒中点燃蚊香的目的是o

(2)向塑料盒中逐渐加入掺有少量牛奶的水,达到一定高度后会观察到在右侧面原来亮点B的上方出现一

个亮点C,这个亮点是因为光照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光的现象形成的,还有一个在原来亮点的下方D处,

这是由于光产生的。

(3)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会看到原来的上面的亮点向移动,下面的亮点向移动。(均

选填“上”或“下”)

【答案】⑴.显示光路(2).反射(3).折射(4).上(5).下

【解析】

【分析】

(1)在盒中点燃蚊香,由于光照射到固体颗粒时,发生漫反射现象,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眼,从而可以看见光

路;

(2)(3)根据反射和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详解】(1)在盒中点燃蚊香,光照射到固体颗粒能发生漫反射,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能看到光的传播

路线,所以在盒中点燃蚊香目的是显示光路;

(2)向塑料盒中逐渐加入掺有少量牛奶的水,达到一定高度后会观察到在右侧面原来亮点的上方出现一个

亮点,且下方也有一个亮点;

上面的亮点是因为光照射到水面时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下面的亮点,是由于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传

播方向发生改变而产生的;

(3)保持入射光不动,继续加水,入射点向左移动,由于反射而看到上面的亮点会向上移动;

下面的亮点由于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亮点向下移动。

31.如图甲是“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甲图中玻璃管上没有标注长度单位,其正确的长度单位应是o

(2)为了研究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玻璃管上标注的零刻度线与底端有一定距离,这是因为—o

(3)小华根据收集到两组的数据,作出s-t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说明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比。

小华认为:从时间测量的准确程度考虑,_________图线更好,理由是:。

【答案】(l).cm(2).气泡刚开始做加速运动(3).正比(4).b(5).气泡上升速度小

【解析】

【分析】

(1)本实验中琉璃管的长度约1m,所以单位应为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