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难点01说明文阅读给材料放位置段落互换
(-)考点分析
段落互换和句段归位考查知识点:首先是概括能力,能概括所给材料或者要互换的段落;其次是说明顺序,能
根据说明顺序进行判断应该放在哪个位置或者不能互换的原因;然后是把握说明文的结构照应,比如总分式中首段
中所写说明对象的几个特征会与下文一一对应,照应上要关注段尾句与段首句与材料的照应,或者与要互换段落的
照应;最后考查的是综合能力,材料要与说明对象特征保持一致,还需要一定的表达能力。
(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
等。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由表及里、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逻辑顺序的具体分
为:主一一次、原因一一结果、现象一一本质、特征一一用途、一般一一个别(特殊)、概括一一具体、
整体——局部等。
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段落结构,概括段意。还要关注每段总起、归纳句,段内、段落间的过渡句,能体现说明
顺序的重要词语。
2.掌握答题格式:
找准关键词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例如空间顺序较多使用方位词;时间顺序较多用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逻辑顺
序则关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
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
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文结构
1.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递进)等。(结构包括段落)
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1)总分式:包括“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
方式安排。(注意总起的段落与后面段落一一对应的关系)
(2)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3)层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2.把握结构的意义
开头作用有:(1)引出说明对象、说明的内容;(2)提出说明的问题;(3)照应题目。
中间作用有:承上启下
结尾作用有:(1)总结全文或前文;(2)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效果上:激发阅读兴趣。(通过讲故事、神话传说,引用古诗文、谜语,使文章富有诗意,增强文学趣味,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意】: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四)材料回归答题技巧
该类题目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考察学生对这类题型答题思路。因此一定要将这些答题技
巧熟记于心,才能自如运用。
1、判断放置位置。
2、概括所给材料主要内容(说明方法+内容+作用+特征)
材料内容与某处(段)内容、结构上的关系,如果是放在两段之间,材料内容与某两段之间内容、结构上的关
系,联系A段最后一句,B段首句。(个别题目会跨段照应)
3、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方式:材料(概括材料主要内容)放在第A段之后或A段B段之间(需要概括A或B段的主要内容),本
段写了……与A段B段内容、结构上的关系。A段与材料(与B段)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所以放在
某处最恰当。
(五)段落(同一段内词句)互换答题技巧
1.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
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2.段落能否删掉或者段落能否调换类的解题模式。
(1)判断能否删掉或调换(一般不行)。
(2)概括删掉段或者调换段落的内容,有说明方法的指出。
(3)判断这些文段之间的顺序关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4)关注结构和照应。总分关系中,分部与前文总部分相照应。还要考虑要删除或者要互换的段落与上段句
尾或下段句首的照应关系。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删掉),这一段(几段)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原文采用由……到……
的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事物发展的规律)接着表明调换(删掉)后会怎样(调换(删掉)
后不合逻辑,不符合原文意思),结构上与前后文有什么关系。
例题解析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一模
中国灯文化
①2019年元宵节,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元宵灯会活动。灯会上既有现代高科技射灯,也有传统红灯
笼灯彩,当时引发了国内外亿万人的关注。
②灯彩不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而是元宵节上专门使用的一种以装饰性为主的观赏灯具,始于汉代,至隋唐宋
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到了明清乃至近现代,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传统风俗,成为
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
③灯彩是在节庆时才短时间使用的观赏灯,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则是实用性更强的照明灯具。所以,中国
的灯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日常实用灯和节庆观赏灯两个系统,并行演化,相映生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
和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
④说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比如宁夏海原新石器时代洞遗址里,就发现了用来照明的
松枝遗存,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据考古发现报道,在窑壁距居住面5-130厘米的范围内,分布着50多个残留
的圆形插孔,插孔上方有青灰色的火苗状烧灼痕迹,插孔里面留有松枝残迹,经鉴定,这些松枝应为松含量很高的
红松。通过实验复原发现,在插孔中斜插上松枝,点燃后即可取亮,一根长20厘米的松枝可燃烧近1小时,若将
50多处插孔内的松枝全部点燃,差不多就能达到100瓦电灯的亮度。
⑤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
皇室贵族使用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件取宫女执灯之意而造型的铜质鎏金灯具,不但把人与灯融为
一体,还设计出能调亮挡风的灯罩,并安装了能消烟除尘的排烟导管,在灯具发展史上最早解决了灯烟所带来的室
内环境污染问题。
⑥无须讳言,在几千年中一直以自身特色著称的中国古代灯具,在近代以来的灯具创新发明中,有些落伍了。
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
⑦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才得以试装英制弧光灯。据当时的《申报》报道,是年7月26日下午7时,15盏电
灯同时发光,“其光明竟可夺日,关记行点一盏,而内外各物历历可见。无异白昼。”“凡装电灯之处,观者来往
如蚁”,试装成功后,人们发现电灯非但无害,反而有益,上海这才开始陆续安灯。
⑧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而今,社会早已发展到了采用光声电等高科技手段举办灯会、装饰家居的阶段。近年
来,让建筑物亮起来的灯光景观工程,美化了城市的人文环境。各地推陈出新地举行各种灯会,灯节活动,也权大
地丰富了人们的节假日生活。故宫这次举办的上元之夜活动,又把古老的灯文化推向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高度。
(1)下列对第②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灯彩既是观赏灯,又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
B.各地保留灯彩的传统习俗,是形成灯节文化的原因。
C.灯彩作为一种社会风俗,是从民间流行至宫廷之中的。
D.灯彩作为观赏性灯具,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
(2)第⑤段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下列这段文字,应放在______两段中间,理由是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
为奇事。一时谣球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
A②③B.③④C.⑤⑥D.⑥⑦
(4)围绕“中国灯文化”,请梳理②-⑧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灯彩风俗及灯节文化的历史演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我国灯具发明早,历史悠久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O灯文化美化人文环境、丰富生活
【答案】(1)B
(2)①.举例子②.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
装饰瑰丽等特点”。
(3)①.C②.这段文字写了电灯在刚进入中国之时,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抵制。文章第⑥段”当以电光源
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正好说明了这一现象。
(4)①灯文化的两个系统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②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
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③起初抵制,后来接受了灯具。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原文第②段为“灯彩不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故选项错误;
C.原文第②段是“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并非“从民间流行至
宫廷之中”;
D.原文第②段是“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的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
两者之间并没有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第⑤段“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皇室贵族使用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
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的运用。
这段文字''清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
诿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写了电灯在刚进入中国之时,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抵制。
文章第⑥段“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正好说明了这一
现象。所以这段文字放在第⑤段和第⑥段中间合适。
故选Co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①空:结合③段“中国的灯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日常实用灯和节庆观赏灯两个系统,并行演化,相映生辉,极大
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和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可得:灯文化的两个系统为我
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
②空:结合⑤段“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可得:中国传
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
③空:结合⑥段“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试装成功
后,人们发现电灯非但无害,反而有益,上海这才开始陆续安灯”可得:起初抵制,后来接受了灯具。
练习
(一*)海水只会越来越成吗?
①茫茫大海,碧波荡漾,海洋是地球水资源的故乡,但海水会让口渴者望而却步,因为它含有大量且种类丰富
的盐,尝起来又苦又涩又感。
②?科学家做过估算,海洋中所有盐类的总重量达到5亿亿吨。人类厨房中的必备品——
氯化钠(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海水诸多盐类中最主要的一种。氯化钠在海水中的平均含量有3.5%左右,如果把全
世界海水中的氯化钠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有120多米厚。除了氯化钠,海洋中还含有碳酸镁、氯化钙以及其他各
种金属元素的盐类,它们的平均含量只有氯化钠的三分之一,但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也有40米厚。所以,海洋
是名副其实的“大盐库”。
③其实,原始地球的海水源自于冰质彗星,水质还是挺“纯”的,它的味道应该像矿泉水一样可口。那么,海
洋中的盐是哪儿来的呢?科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基本已达成共识。
④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运动和循环,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海水蒸发到空气中,这些水蒸气升上天空,溶解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变成微酸的雨滴落到陆地的每一个角落。“酸雨”将溶解的矿物质和金属离子(包括氯离子和钠离子)
带进江河中,最后汇入大海。就这样,蒸发掉的水分绕了一圈,再次回到自己的海洋老家,但它却带来了很多陆地
上的盐分。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雨水每年会将大约2.25亿吨盐注入海洋,而海洋盐分的90%
是由“雨水循环”贡献的。
⑤“雨水循环”并不是海洋盐分唯一的来源,海底火山和深海热泉也在默默“付出”。在海底地壳的裂口处会
出现火山和热液喷口——海水沿裂隙向下渗流,受岩浆热源的加热,形成了喷发的热泉。当新鲜的熔岩从海底的火
山中涌出时,热的岩石与威海水发生反应,会溶解其中的一些矿物质,热液喷口则会直接将含盐的热液灌注到海水
中。数十亿年的周而复始、日积月累,海洋中的盐分越积越多,海水也就越来越咸了。
⑥既然海水中已经含有那么多盐分,而且盐分还将源源不绝地进入海洋。那么,海水会不会没有限度地“咸”
下去?科学家发现,海洋有各种能降低含盐量的奇妙方法,使海水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17.第④段和第⑤段能否调换顺序?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7.不能。第④段和第⑤段都在说明海洋盐分的来源,第⑤段首句是承上启下句,该句的内容决定了④⑤两段内容
的先后顺序;另外,第④段说明的是“雨水循环”是海洋盐分的主要来源,④⑤两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排列
的。(4分)
(二)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
王欣
①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常不无担忧地问: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它会不会像《黑客帝国》
中的矩阵一样,成为人类的统治者?
②人工智能(简称AI)的传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真正崭露头角则是在20世纪。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
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们提出了AI这个概念,试图模拟和拓展人类的智能并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1959
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1962年,第一台搬运机器人诞生;1965年,第一台具有声光“感觉”的机器人诞生;
1966年,第一台聊天机器人诞生……机器人成了人工智能的代表。其实工厂里的智能机器、家庭中的智能家电、几
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等都是人工智能的杰作。
③AI真的具有智能吗?毫无疑问,计算机可以进行计算,它的所有智能都建立在计算这种功能之上。以AlphaG。
战胜人类的围棋高手为例,AlphaG。存贮了很多棋谱的信息,可以计算出每一步棋输赢的概率,知道最有可能获胜
的下一步棋。它没有创造出前人没有过的下法,也没有战胜对手的主观愿望,可是它的每一步棋都是高手的真传,
这样的优势积累起来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
④人工智能据说也可以写诗,只要给它足够数量的文字资料作为语料库,再通过编程让它从语料库里选择一些
文字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组合,就变成了一首诗。乍一看,这些诗像模像样、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细细推敲就觉
得不令不手,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工智能的诗作流传,可见在创造性的领域,人工智
能想追上人类还遥遥无期。
⑤为了让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计算机科学家不断向脑科学取经。如果把大脑的信息处理比喻成一个黑箱,有
信号的输入,有信号的输出,输入和输出之间是神经网络的信号传递。计算机矩阵破解了这个黑箱的输入信号和输
出信号,用矩阵中的点来模拟神经元的发放频率,用矩阵中的线(公式)来模拟神经元的整合规律。计算机矩阵看
似庞大复杂,其实远比人类大脑简单和单调。计算机矩阵通过一次一次地拟合,确实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输入一输出
之间的联系模仿得比较逼真,主要集中在感觉输入一运动输出这样的反射性活动方面。可见在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
思维、推理、联想等脑的高级功能领域,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
⑥人们最担心的一点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有朝一日反抗人类?对于这个想法,相信绝大多数
脑科学家会报以一声苦笑。什么是自我意识?脑科学目前对这个问题一筹莫展,在未来漫长岁月中,能够把自我意
识相关的神经回路、神经递质弄清楚就不错了,至于这些物质是怎么变成精神的?在哪一个层面,那些电流、那些
化学物质就形成了可以驰骋古今、纵横四海的意识?这是比黑洞还要深奥的秘密。
⑦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就让人工智能在运动控制、计算、识别的方面发挥所长吧!至于情感、意志、决策、
想象、创造这些方面则交给人类来做。人类不应该害怕被机器超越,人类要不断超越自己——不要让人性的弱点被
AI放大,无休止地破坏和改变自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
(选自《科普时报》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
17.以下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两段之间最恰当?(填写选项)请阐述理由。(5分)
A.第③段与第④段B.第④段与第⑤段
C.第⑤段与第⑥段D.第⑥段与第⑦段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机器人可以微笑,也可以说出“我爱你”这样的话语,可是它毕竟是硅晶和金属制作
的,不是生命有机体。只是当机器人的外形看起来和人类极为相似的时候,当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真假难
辨的时候,人们该如何对待它们,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答案】
17.(5分)D(1分)这段文字写人工智能不是生命机体,但人们需要面对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真假难辨
这一棘手问题。(或人工智能模拟人类极为相似时给人类带来的困扰)。这个问题紧承第⑥段人工智能几乎不会拥
有自我意识,作者由此而提出的。第⑦段紧承这段文字,并对这一棘手问题给出了明智的答案。(4分)
(三)中国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
曹业
①风筝在南方被称为“鹦子”,在北方被称为“纸莺“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询刍录•风筝》中写道:“五
代李邺于宫中作纸莺,引线乘风戏。后于莺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
多种说法。有人说因古人崇拜鸟类而发明了风筝,也有人说是因为自然现象的启示使得人类发明了风筝。但无论是
哪种说法,它都来源于民间生活。由此可见,中国风筝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劳动人民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民间艺术来源于民族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筝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它的发展与民俗文化
紧密相连。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岁时节令民俗、民间信仰民俗和民间神话民俗等方面。
③风筝作为飞行器物被发明之后,它能够飞上天空的实际效果符合早已存在的人神沟通的巫术观念的需要。风
筝自然而然地与民间迷信思想相结合,它作为人们向天倾诉情感、表达愿望的工具,反映着民间信仰观念。风筝与
巫术迷信相结合本身就已经体现出远古的信仰习俗对风筝的影响。王建吾、金铁盒在《风筝谱》中得出结论:尽管
各地在放风筝的具体仪式上有所差别,但风筝艺术的信仰习俗不外乎就是“敬之如神”和“嫉之如仇”两个方面。
“敬之如神”是指人们认为风筝可以带来福气,风筝顺利放飞而不断线就是吉兆。“嫉之如仇”是指把风筝看作不
祥的东西,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放灾”或者是“放病根”。人们把自己的苦恼和灾难都写在风筝上,放飞风筝后
把风筝线剪断让它自行飘走,代表把不好的东西放走。
④风筝有它独特的季节性,适宜春秋两季,因而岁时节令是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清明节和重阳节就成
了与风筝关系最密切的时节。从唐代开始,寒食节和清明节二者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的节日,它既有祭
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唐代诗人罗隐在《寒食日早出城东》中描写了他寒食日拂晓出
城春游时的所见所感:“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莺。”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已经和扫墓、踏青、禁火、荡秋千、打马
球、插柳条等活动一样成为一种风俗。
⑤和清明节相比,重阳节本身就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古时人们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
九日为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登高远眺、出游赏景、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遍插
茱萸等。而关于重阳节放风筝习俗的记载出现得晚些,在清代的《广西通志》卷十五中有记载:“登高岭在县西一
里,九月九日邑人登岭放风筝为乐。”
⑥风筝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是风筝图案的一个重要题材,如鲤鱼跳龙门、哪
吒闹海、牛郎织女、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女娟补天等。这些风筝图案有的取材于民间祖灵信仰中的神灵,有的取
材于与祖灵信仰有联系的神话,还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这些图案无一不和信仰民俗有关。风筝与神话结缘并
非偶然。二者有某些共同特质,从某种程度上说,风筝和神话都融合了天与地。神话故事使风筝的世界更加绚丽多
彩,它在增加风筝文化底蕴的同时,还使风筝艺术蒙上了一层奇幻色彩,一只只风筝也仿佛在用舞动的身躯如nyi
着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有删改)
1.阅读以下相关链接内容,思考: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说“‘风筝’最早出现在五代“,而相关链接内容认为“最早的
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此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4分)
【相关链接】最早的风筝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以鸟为形,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莺”。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莺,三年而成……”
2.本文第③④⑤⑥段的顺序需要调整:
(1)正确的顺序为()(2分)
A.⑥④⑤③B.④⑤③⑥C.④⑤⑥③D.④③⑤⑥
(2)请简述理由:(7分)
【答案】
L不矛盾。文中划线句引用了《询刍录•风筝》中的相关内容,说明了“风筝”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五代;而相关
链接的内容说明了风筝的雏形一一木鸯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前者说的是“风筝”这一名词出现的时间,后者
说的是风筝雏形出现的时间,因此,两者并不矛盾。(4分)
2.(DB(2分)
⑵这四段主要说明了风筝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其中,第④⑤两段说明了风筝艺术最显著的民俗文化体现在
岁时节令;第③段说明了风筝反映着民间信仰观念;第⑥段说明风筝反映着民间神话民俗。(3分)先说易于理解的
风筝与岁时节令民俗的关系,再说与民间信仰民俗和民间神话民俗的关系,符合人们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因此④
⑤段应排在前面。(1分)
第⑥段说明取材于民间神话故事的风筝图案又和信仰民俗有关,因此,人们的信仰习俗是前提和基础,第③段
应放在第⑥段前。(1分)
④⑤③⑥的排列顺序与第②段最后一句话形成照应。(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19分)
楹联趣话
①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
②对联起源于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满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之句,皆属于工稳之对仗。到骈体文出现后,几乎
通篇皆用偶句,对仗俯拾即是,比如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是对仗的千古绝唱。而对联,则是偶句与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形成的我国民间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③所谓桃符,即书写着传说中二位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之名号的两块桃木板,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
压邪。这种习俗续了千余年后,至五代时,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A】}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栽,五
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孟昶自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
早出现的一副春联。【B】
④到明代,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与当今所见的春联如出一zh存。据《簪云楼杂话》栽,太祖朱元璋定都金
陵,某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微服出巡,逐门逐户观察欣赏,大得其乐。朱元璋采取行政命
令之方式,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功莫大焉。【C]尔后,文人学士无不将题联作对视为雅
事。【D】清代,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直至当今,对联仍随处可见,表现出其强大
的艺术生命力。
⑤就应用类型而言,随着时光推移,早已不限于春联,还衍生出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
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学校、商业、会馆、
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圆壁等。而按字数来分,又可分为短联、中联、长联。按联语来源来分,有集句联、集
字联、摘句联、创作联。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
⑥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⑦一日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二日平仄
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实践中,对联创作所遵
循的的平仄规律,与律诗对仗基本相同,一般上下联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不必严格相合,第二、四、六个字平
仄要相合。三日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
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日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
必须相互衔接,而又不能重复。
⑧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
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13.看拼音写汉字:如出一zh6()(2分)
14.下列不管令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对联是在古代“桃符”和“偶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春联”。
C.春联源远流长,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D.楹联习俗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5.上文围绕“楹联”,第②-⑧段依次介绍的内容有:(1);
(2);(3)楹联的特点;(4)。(6分)
16.下列文字若要放回原文,放在A、B、C、D哪处最合适?请写出你的理由。(5分)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
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多有沿袭旧贯,将春联称为"桃符"。
17.假设你叔叔家即将迎来乔迁之喜,下列曩道畲送给叔叔家的一副对联是()(3分)
A.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B.白雪抚人片片醉,红梅舒枝点点春。
C.居之安四时吉庆,平为福八节康宁。D.八月秋高仰仙桂,六旬人健比乔松。
【答案】上海市奉贤区西渡学校五四学校2022-2023学年九上期中语文试题
13.如出一辙(2分)
14.B(3分)
15.(1)对联的起源与发展(2分);(2)对联的分类及标准(2分);(4)对联的文化价值(意义)(2分)
16.(1分)放在B处最合适。(2分)因为第③④段是按照时间顺序这一说明顺序介绍了对联的发展历史,(1分)而这
段话是介绍“宋代”时的对联发展情况,(1分)应放在“五代”后,“明代”之前,所以放在B处最恰当。(5分)
17.C(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一2题
土豆——托起“生命的方舟”
①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地球资源和环境资源约束更加明显,饥饿与贫困的挑战异常严峻。人类该用什么来
托起“生命的方舟”?联合国大会决定,把2008年定为“国际土豆年”,人们期待着,土豆在战胜饥饿和贫困斗争
的前沿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②其貌不扬的土豆,一向以“抄等的块茎”著称,它能够负担这样沉重的责任吗?它又是怎么走进联合国的视
野呢?原来,从安第斯山脉走向世界六大洲的土豆,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并逐渐成为了世界人口膳
食中的一种主粮。这种主粮已经成为了全球粮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加强世界粮食安全和减轻贫困
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③土豆是一种营养丰富且适合人类的食物。新鲜土豆含有大约80%的水分和20%的干物质。在干物质中有60%
——80%为淀粉,土豆的蛋白质含量与谷物大体相同,要比其余块根和块茎的蛋白质含量高许多,并且土豆蛋白质
中的氨基酸模式与人类的需求非常匹配。
④土豆的脂肪含量比较低,并富含多种微量营养物质。土豆是维生素B1、B3、B6、0及铁、钾、磷和镁等矿
物质的良好来源,而且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比如,土豆维生素含量比苹果还高,它的维生素C比西红柿要高一些。
作为主食和蔬菜,土豆的制作和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因此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
⑤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进入到21世纪以后,世界土豆产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初,
大多数土豆产自欧洲、北美等地区。2005年,发展中国家土豆产量首次超过了发达国家的产量。粮食专家们呼吁,
要重新认识这个“被埋没的宝物”的价值,应对包括饥饿、贫困及环境威胁在内的全球性挑战。
⑥在世界性的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减少农业用水强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类淡
水使用量的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其中农业用水占到了70%以上。有资料显示,在世界主要粮食
作物中,土豆每单位用水量生产的粮食更多,使用同样数量的水所生产的膳食能量也更多。这说明种植土豆可以大
幅度提高每单位用水量的粮食产量,从而保证在生产足够粮食的同时,减少对地球淡水资源的消耗。
⑦土豆,正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下列这段文字,应该放在原文中哪一段后面?请从“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角度简述理由。(4分)
资料显示,在耕作使用1立方米的水,土豆可生产5000卡路里的膳食能量,而玉米、小麦和大米生产的卡路
里分别为3860、2300和2000。同样数量的淡水,土豆可生产出的蛋白质是150克,为小麦的2倍。产出的钙540
毫克,是大米的4倍。
2.首段画线句的作用有哪些?请分条简述。(4分)
【参考答案】(18分)
1.(4分)⑥这段文字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了使用同样数量的淡水资源,土豆比其它粮食的能量
以及营养更多,与第⑥段“种植土豆在可以保证粮食产量足够的同时,减少地球淡水资源的消耗”段中心相符。
2.(4分)其一,承接文章标题,以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对本文的阅读兴趣;其二,引发人们对人口增长导致后果
严重性的思考;其三,引发读者对土豆作用重要性的思考(列出两条即可,每条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8分)
我们的体温是被真菌“逼上梁山”的吗?
①研究表明,维持越高的体温就要消耗越多的能量,那么,为何人类会出现更高的体温呢?对此,生物学家提
出了一个比较被学界认可的答案:保持较高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
②在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一直都是地球生命故事的主角之一,甚至多细胞动植物与它们相比都是后来者。
而在多细胞动植物兴起后,真菌侵蚀了几乎所有物种:植物叶子上有真菌,根部有真菌;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携带
着数以千计可感染疾病的真菌病原体;甲虫、蚂蚁和白蚁等昆虫都会培养真菌。
③然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的真菌,唯独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生物学家发现,入侵人体的真菌数
量惊人的少。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几种毛癣菌,可以引发足癣。还有肺囊虫,可以使人类免疫系统受损并引发肺炎。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囊虫只能温顺地生活在我们的肺里,只有在肺部温度下降(所谓的受“风寒”)时才出来作
乱。
④无独有偶,人类并非唯一不受真菌困扰的物种,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尽管它们
所接触的真菌种类超过4000种,但长在哺乳类动物身上的只有不到500种,并且大部分不会致病。对鸟类的研究
同样显示,几乎没有什么真菌引发的鸟类疾病,而大多数鸟类的体温比哺乳类动物的更高。
⑤这种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幅新的自然界图景恒温动物并不是自主选择了较高的体温,而是被真菌等病原
体“逼上梁山”,不得不维持高体温,用这种升温的方法遏制无处不在的病原体入侵。事实上,并非我们所有的机
体细胞都能适应这种高温。
⑥所以,人类采取“高体温策略”其实并非自愿。那么,在一个真菌等病原体较少、免疫机制不需要那般活跃
的环境中,我们的体温是否会自主地降下来呢?
⑦美国学者朱莉•帕森内特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美国人的体温平均每10年下降0.031。19世纪初出生的男性,
体温比现在男性的高了0.59℃;而女性的体温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已下降了0.32℃。这意味着,现在美国人
的平均体温约为36.6℃,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37℃。
⑧帕森内特说:“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微生物学意义上,我们与过去的人差别很大。由于出现了疫苗和抗生
素,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像过去那么活跃,身体组织也不易发炎。”
⑨在躲过了与我们缠斗数百万年的“宿命之敌”的骚扰后,一场全人类的“低烧”似乎也在退去。
11.标题中引号的作用是(2分)
12.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不能删除,为什么?(4分)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都是地球生命故事的主角之一。
B.第③段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真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
C.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问句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人类的平均体温,会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而有所下降。
14.请简述第⑨段不能删掉的理由。(4分)
15.下面这段文字可以放入文中哪一段后面?请说明理由。(5分)
而那些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鸭嘴兽就是一例,它们体温略低,仅有32℃。同样的,
在北美,冬眠蝙蝠也容易被真菌入侵,引发白鼻子综合征,导致发病死亡。
放入文中第()段段后面,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特殊含义
12.“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表限制,真菌侵蚀了大部分的物种,如果去掉就变成真菌侵蚀了所有物种,与
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B
14.内容上,明确指出我们现代人不需要维持高温抵御真菌的侵害,体温也会不断下降;结构上,作为全文结尾,
回应了文章标题中的问题。(两个评分角度,各2分)
15.第④段后面。理由:所给段落介绍了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第④段说明了绝大多数
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二者从正反两方面,共同说明了第③段“在生物界横行无阻的真菌,唯独
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这一现象。
作业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6分)
冬奥山水间
①与夏季奥运会所有场馆集中在城市内不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雪上场馆大多坐落于山水之间。绿水青山的
生态环境美好却跳感,如何使场馆设施与自然系统相协调?减少人工痕迹对自然的侵占,这是建设者首先要面对的
挑战。
②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位于张家口市,是北京冬奥会极具标志性的山地场馆,因形似中国传统饰物如意而得名“雪
如意”。在建造“雪如意”时,建设者采用了精细爆破的技术来改造山体,使原有山体的使用率达到了95%。运送物
资则使用塔吊传递(人工传递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伐树开路,这样至少保护了5000棵树,大幅度减少了对山体的
破坏。“雪如意”整体架空于山谷的上方,这个设计保护了山体的生态系统:水系、地表径流等都未受到影响,小
动物们不用绕道,还能按照原先的生活习惯正常出行。
③“冰玉环”是一条半环形高架人行步道,它将“雪如意”和另外两座竞赛场馆连接在一起,组成了古杨树场
馆群。“冰玉环”的人行步道下方路面供车辆行驶,人车分流,提高了运行效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架空的路面之
下还暗藏玄机:这里建造了一条全长两公里的综合管廊,能有效应对场地高差变化大、冻土埋深、管线繁多等问题,
减少了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④除了减少人工痕迹对自然的侵占,建设者还要致力于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⑤场馆造雪需要大量用水,水从哪里来?古杨树场馆群共有六个蓄水池,其中最大一个的蓄水量达到20万立
方米。蓄水池在夏季收集山上的融雪水、雨水,到了冬季,就能为整个场馆群提供用于造雪的冰六个蓄水池凝固了
水的力量,储存了雪的源泉。
⑥张家口市张北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坝上地区,“坝上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曾是当地人眉头上的忧愁。
但是建设者却在柔性直流电网技术的助力下,让风能顺利并入交流电网,充分留住了风的能量,使北京冬奥会实现
了100%清洁能源供电。张北的风,点亮了冬奥的灯!
⑦当北京冬奥会的大幕开启,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山水画卷也将徐徐展开。体育设施与自然景观和谐相
融,运动之美与生态之美美美与共一冬奥之美,在山水之间。
12.第①段加点词“敏感”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13.根据第①一③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6分)
“雪如意”
用吊塔传递来运送屋子代替伐树开路,减少对山体的破坏
(1)K场馆整体架空于山谷的上方,保护了山体的生态系统。
--------------------<
“冰玉环”(3)
14.分析第②段中“95%”和“5000”这两个具体数据的作用。(3分)
15.结合全文,分析第⑤、⑥两段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5分)
12.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非常容易受到人为破坏。(2分)
13.(共6分,每空2分)
(1)减少人工痕迹对自然的侵占(2)采用了精细爆破来改造山体,原有山体使用率高
(3)架空的路面下建造综合管廊,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14.95%说明原有山体的利用率高;5000棵树说明被保护树木的数量多、山体破坏少(2分)。这两个数据都有力说
明“雪如意”的建设者在减少人工痕迹对自然的侵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分)。
15.不能互换(1分)。第⑤段介绍六个蓄水池为古杨树场馆群储水造雪(1分)。第⑥段介绍张家口张北市的风能技
术为北京冬奥会供电(1分)。造雪是冬季场馆必备条件,发电是其他条件,第⑤段与第⑥段体现了从主要到次的逻
辑关系(1分)。第⑤段的主语与前文的主语一致,承接了上文对古杨树场馆群的介绍。(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
盲盒背后的上瘾密码
岑崂
①近几年,开盲盒突然又火热了起来。不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品牌,开盲盒的方式也五花八门。人们为什么会
对盲盒趋之若鹫?这要从我们的大脑说起。
②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奖赏机制”,大脑通过释放多巴胺来奖励某些行为。这个奖赏机制非常独特,即
大脑对意料之外的奖赏所释放的多巴胺,比意料之中的奖赏释放的多三至四倍。
③购买喜欢的手办固然让人高兴,但是不会有意外的惊喜。然而盲盒不同,你事先并不知道得到的是哪一款,
假如你意外得到了一款非常喜欢的手办,那么大脑就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奖励这个行为。
④抽到喜欢的手办令人惊喜,但这个事情又是如何让人上瘾的呢?这同样和多巴胺有关。
⑤人们通常认为多巴胺是一种快乐剂。在如愿以偿或者收获意外惊喜的时候,多巴胺会产生一种不可抑制的内
部快感。然而多巴胺的作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它还会激励我们去捕捉这些回报。
⑥人类对不可预见的事件有一种预测的成瘾性,当我们精心研究后,会认为自己发现了某种“规律”,例如在
某个时间段、某个地区出现某种盲盒的概率很大。在你迫不及待地拆开盲盒后,正好印证了你发现的“规律”——
你得到了某个稀缺的“隐藏款”,这就是我们大脑的本能,我们既不可能关闭这个功能,也不可能赶走它们。大脑
中的某个专门模块会驱使人们去探索某种模式和关系,即便根本不存在这种模式和关系。
⑦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形成通移期颦,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的确是遵循某种规律模式的,比如闪电出现
之后,雷声便会如约而至;大雪也常常预示着丰年的到来。
⑧然而很多事情并不存在规律,比如彩票的中奖号码、股票的涨跌、盲盒的好坏,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不习惯“随
机”,通过多巴胺的助推,大脑会积极寻找规律,再现从前愉快的一幕,这就是所谓的“瘾”。
⑨对意外收获的期待,对寻找规律的渴望,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能。因此,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存在对和错,就看
发生在哪里。博物馆推出盲盒系列,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着迷;每一本不期而遇的好书就是一件盲盒,我们会在书中
遇见一个全新的世界;通过望远镜探索星空,发现未知的行星让我们兴奋不已……这一切,出自我们的求知欲和好
奇心。但是不停地花钱买盲盒,对新奇的网络游戏着迷,却会让我们走向事情糟糕的一面。
12.第⑦段加点的“这种期望“在文中具体指o
13.纵观全文,“盲盒背后的上瘾密码”是:
(1);
(2)o
14.下列对最后一段理解有误的一项o
A.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B.表达了对盲盒的辩证看法和自己的态度倾向。
C.希望人们更多地通过盲盒去了解神奇的自然。
D.希望人们不要因着迷网络游戏而花钱买盲盒。
15.下列文字可放在哪一段后面?请简要说明理由。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假如我们成功地尝试某种新的打猎技巧,走上一条新的小径,在树林中发现大片浆果,
多巴胺会让我们不断产生尝试这些行动的冲动,甚至是强烈的渴望。我们的大脑鼓励我们打破常规,去尝试全新的
捕猎技巧和觅食模式,去接受更大的风险。
(一)(16分)
12.(3分)去探索不可预见的事件的模式和关系(或:去发现不可预见的事件的“规律”)抄写原文“去探索某种
模式和关系”得2分
13.(4分)(1)在收获意外惊喜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让人增添快感;(或:第②段第一句;第⑨段“对意
外收获的期待”)
(2)在收获意外惊喜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AI智慧园区平台方案
- 2024-2025年(室内设计师)职业技能从业资格基础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利乐包装培训》课件
- 《影视专业用语》课件
- 风温-温病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
- 《统计案例指数》课件
-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 天津市静海区运河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 中医五行养生课件
- 北理工-数据分析-实验6-信号频谱分析与信号滤波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
- 环氧富锌底漆技术说明
- 初二家长会(地理、生物会考动员)课件
- 电子衍射及衍射花样标定课件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1单元 3.积的近似数∣人教新课标 (共11张PPT)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测量降水量(课件)
- 苏科版三年级上册劳动第四课《橡皮泥塑》课件(定稿)
- 致远A8数据字典-公文
- Unit 3 Extended reading 课件-高中英语牛津译林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总体框架及主要特点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