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白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

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

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抽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

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

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

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往往有一

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作品,都不

同程度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

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

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的印记。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

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

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是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

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

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

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

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

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

(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

系,人处于自然的主宰之下,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指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

指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仅仅是扎根于人的自身,更扎

根于超人间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

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

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观念。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还有

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

列尼娜的悲剧不仅有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有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

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

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

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

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

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

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力量

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

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超人间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

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

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

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

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

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

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超人间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

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

剧同样唤起观众对悲哀情绪的共鸣,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

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

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之所以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因为中西方之间在民族

精神方面存在差异。

B.西方悲剧注重情节的发展一悲到底,往往通过主人公的死亡结局来展现戏剧冲突的严

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C.在中国的悲剧中,人的悲剧是由人的自身原因造成的,而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

超人间的意志造成的。

D.中国悲剧中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只有弱者才可能成为悲剧主人公,西方悲剧中

的冲突双方则都是强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时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但二者论述的目的并不相

同。

B.中国悲剧中的人物都没有个体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他们无法摆脱现存总体秩序的束

缚。

C.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许多古典悲剧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

D.在西方观念中,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在儒家文化中,人则能解决自身问

题和社会问题。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一一恩格斯

B.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一一鲁迅

C.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伟大人物的灭亡。一一车尔尼雪夫斯基

D.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一一王国维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请结合《窦娥冤》课文及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窦娥冤》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悲剧的

悲剧性的。

K答案Ul.c2.B3.B

4.①运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开头提出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风格和西方悲剧

存在着鲜明的区别”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三方面展开论述。

②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对比论证,把中西方的悲剧美学品格进行对比;举例论证,

列举了《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作品。

③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数”“许多”“往往”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

5.①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

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

②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

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对张驴儿父子不道德行为的反抗。

③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对窦娥遭遇的悲哀情绪的共鸣,加

强观众对悲剧精神的渴望,净化观众的心灵。

K解析》

【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超人间的意志造成的”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

“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仅仅是扎根于人的自身,更扎根于超人间的意志的存

在”,可知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形成的原因,不仅有超人间的意志,还有人自身的原因。

故选C。

【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中国悲剧中的人物都没有个体自主意识和反抗精神”错误,根据材料第二段“多数作

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抽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

命运的反抗精神”,可知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没有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

“都”太绝对。

故选B。

【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

B.不适合,是鲁迅对悲剧的定义,并不能体现出材料一提出的中方和西方悲剧的美学品格

的区别。

故选Bo

【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色的能力。

①论证结构上:由开头的“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

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体部分的“首先,中国古典悲剧……从而损失个体自

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

表现为‘哀而不伤’”“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

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可知:运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开

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方面展开论述。

②论证方法上:由“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而西方悲剧中……为自己行动的最终

目的”“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如

《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可知:运

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对比论证,把中西方的悲剧美学品格进行对比;举例论证,列举了

《窦娥冤》《赵氏孤儿》等作品。

③论证语言上:由“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

是”“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等内容,可知:语言

科学严谨,运用了“多数”“许多”“往往”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

【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

道德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结合《窦娥冤》的主体情节,善良的主人公窦娥,因为

不善良的张驴儿父子,最后被押赴刑场,含冤致死。可知: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

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如《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

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

②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超人间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

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结合窦娥在被行刑前,发出“血溅白练”“六

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三桩誓愿,最后在窦娥死后,化成鬼魂申冤,告诉了父亲,由父

亲惩罚坏人,沉冤得到昭雪。可知: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发出三桩誓愿,化成

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对张驴儿父子不道德

行为的反抗。

③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对悲哀情绪的共鸣,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

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结合《窦娥冤》巨大成就和在文学

史上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对读者(观众)带来的心灵震撼。可知: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

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对窦娥遭遇的悲哀情绪的共鸣,加强观众对悲剧精神的渴

望,净化观众的心灵。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桶者①

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

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

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

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寻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请求

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

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

倒毙在门槛上,因此女主人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

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决定骑着煤桶前去。骑桶的我,两手握着桶把

一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刚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

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

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

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

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

“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

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

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

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

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

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

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

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经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

煤块在这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

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

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

忘了你的妻儿,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

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

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

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钟楼里晚钟的声

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

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

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

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

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

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

山区域,永远消失了,不复再见。

(有删改)

k备注力①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织》中成名之子变形后,一家人摆脱厄运,飞黄腾达,带有喜剧意义;而本文中

“我”变形后仍摆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带有浓重的悲剧意义。

B.本文两次描述了“我”的声音微弱不清,第一次是“我”首次呼喊煤店老板,第二次是

“我”哀求老板娘,声音都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

C.本文开头写“我”因为唯一可以取暖的煤烧光了而打算向煤店老板请求帮助,并猜想煤

店老板一定会因为“不可杀人”的十诫信条而帮助“我”。

D.本文最后写煤店老板要动身回应“我”,却被老板娘截停了,但老板娘既听不见

“我”,也看不见“我”,最后“我”被她用围裙扇走了。

7.下列对文本相关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祝福》相似,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随着“我”的叙述,读者迅速走进了叙述者

所创设的时空,为当时的气氛所压抑,为人物的表现所震惊。

B.《变形记》的“我”有着沉重的“外壳”,而本文的“我”却轻飘飘的,时常随着煤桶

被升到很高,但都有现代派小说人物“异化”的隐喻作用。

C.本文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过环

境、对话、细节描写等手法,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D.本文通过动作细节的荒诞让读者体会到“我”作为现实世界中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卑

怯而复杂的心理,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富有讽刺意味。

8.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9.有人说:“这篇小说看似荒诞不经,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请结合全

文,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K答案U6.D7.C

8.①借煤前,“我”明知道只有乞讨才能得到施舍,还是选择“骑着煤桶前去”,实质上是

渴望成功又害怕遭到拒绝,试图保持最后的尊严;

②借煤途中,“我”骑着煤桶远离地面,对煤店老板急切地请求却不愿与煤店老板面对面

交流,显示出“我”的急迫、胆怯却又无可奈何;

③借煤失败后,对于老板娘的拒绝,“我”最后赌气咒骂,却只能浮升到冰山区域而永远

消失,体现了一种愤怒、孤独与绝望的心境。

9.(1)“荒诞不经”主要指故事的整体框架采用虚构的手法。作者虚构了“我”骑着空煤

桶飘浮在空中去煤店赊煤,最后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浮升到冰山区域上的骑桶借煤的情

-44-

Tlo

(2)“合情合理”主要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现实性:

①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细腻逼真,符合生活真实,如煤店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

形象生动;

②小说真实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时贫富差距悬殊,人与人之间关系冷

漠,情节合情合理;

③小说能够真实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处境和精神状态,“我”是那个时代众多底层小人物中

的一员,“我”面临的匮乏、孤独、无奈、隔绝等困境,都是当时社会现实底层百姓的真实

反映,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

K解析H

【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但老板娘既听不见'我',也看不见‘我’”错误,由“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

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可知,老板娘只是假装看不见

“我”。

故选D。

【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错,本篇小说采用的是荒诞手法,体现了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故选Co

【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由“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寻求帮助”“可是煤店

老板对于我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我怎么去,将决定

此行的结果,因此我决定骑着煤桶前去”等内容,可知:借煤前,“我”明知道只有乞讨

才能得到施舍,还是选择“骑着煤桶前去”,实质上是渴望成功又害怕遭到拒绝,试图保

持最后的尊严。

②由“骑桶的我,两手握着桶把一一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刚到了

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

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煤店老板!‘我喊

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等内容,可知:借煤途

中,“我”骑着煤桶远离地面,对煤店老板急切地请求却不愿与煤店老板面对面交流,显

示出“我”的急迫、胆怯却又无可奈何。

③由“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

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了,不复

再见”等内容,可知:借煤失败后,对于老板娘的拒绝,“我”最后赌气咒骂,却只能浮

升到冰山区域而永远消失,体现了一种愤怒、孤独与绝望的心境。

【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1)先分析“荒诞不经”,由“因此我决定骑着煤桶前去”“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

来”“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

齐房屋大门那么低”等内容,可知“荒诞不经”主要指故事的整体框架采用虚构的手法,

作者虚构了“我”骑着空煤桶飘浮在空中去煤店赊煤,最后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浮升到冰

山区域上的骑桶借煤的情节。

(2)再分析“合情合理”:主要指的是作品体现出来的现实性。

①由“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

裹在呼出的热气里“‘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

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等内容,可看出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细腻逼真,符

合生活真实。

②由“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

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他转过头去

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

背靠着火炉取暖”等内容,可知:小说真实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时

贫富差距悬殊,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情节合情合理。

③由“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

酷的天空”“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

上”“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了,不复再见”等内容,可知:小说真实反

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处境和精神状态,“我”是那个时代众多底层小人物中的一员,

“我”面临的匮乏、孤独、无奈、隔绝等困境,都是当时社会现实底层百姓的真实反映,

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日: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罪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

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

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

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

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

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

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旗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丕喜知其材自得

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韭己之罪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

材料二: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

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阂,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稽,

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是时,循吏如河南守吴公、蜀守文翁之属,皆谨身

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

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

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

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

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

德,掌周稷之业②,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粱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

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

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敝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

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节选自班固《汉书•循吏传》)

(备注》①次行:秩序。②周稷之业:指农业。③伊尹:商朝贤相。吕望:姜子牙,辅佐

周武王灭商建周。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1答案》标

号涂黑。

故三得相A而不喜B知C其材自得之也D三去相E而不悔F知G非己之H罪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认为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以

为"意思不同。

B.效,仿效之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信者效其忠”的“效”意思不同。

C.为,担任之意,与《六国论》中的“邯郸为郡”中“为"意思不同。

D.举,被推举之意,与《阿房宫赋》中“函谷举”中“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眼中,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作恶的,他对循吏的评价

是积极的,认为这些官员能够促进国家治理。

B.楚庄王实行货币改革,百姓携带起来很不方便,孙叔敖急百姓所急,积极进谏,楚庄王

虚心采纳,下令恢复旧币制,后来市场秩序如初。

C.朱邑理解张敞来信的意思,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他们多方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但

生活节俭,所得俸禄和赏赐都与族中人共享。

D.张敞任胶东国相,此地偏远难治,他常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于是他写

信给朱邑,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朱邑身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

(2)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粱肉。

14.什么样的官员才可以被称为“循吏”,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和班固有哪些共同看法?

请简要概括。

k答案』10.BDF11.A12.D

13.(1)关心慰问年迈老人和孤儿寡妇,对他们多有恩惠,他所在地区的官吏民众都很喜爱

敬重他。

(2)您以清廉贤明的品德,主持农业,好像饥饿的人把糟糠当作美味,在丰收之年把美味

看成多余。

14.①仁厚爱民,以政宽得人和。②善于听取进言。

K解析H

【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孙叔敖)三次居于相国之位却不沾沾自喜,因为他知道是靠自己的才能得到

了这个位置;(他)三次离开相国之位却不感到后悔,因为他知道这并不是他自己的罪过。

“三得相而不喜”与“三去相而不悔”结构一致,“知其材自得之也”与“知非己之罪

也”结构一致,单独成句,BDF处断开。

故选BDFo

【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都是“认为”的意思。句意: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货币太轻。/我私下认为和您交

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

B.正确。仿效;献出。句意:近处的人看到后仿效他。/诚信的就会献出他们的忠心。

C.正确。担任;成为。句意:他年轻时曾任舒县桐乡负责听讼、收取赋税的啬夫一职。/

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

D.正确。被推举;被攻占。句意:又因贤良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函谷关被攻占。

故选Ao

【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朱邑身上”理解有误,文中“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

助者”是朱邑理解张敞的意思,便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多方的帮助,但根据张敞写信的

内容可知,张敞并不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朱邑身上,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D。

【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存问”,关心慰问;“耆老”,年迈老人;“焉”,代词,他,代朱邑。

(2)“清明”,清廉贤明;“甘”,把……当作美味;“穰岁”,丰收之年。

【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列举孙叔敖政令和缓,百姓安居乐业的事例。材料二第二段通过列举

朱邑宽厚爱民的例子,可知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循吏要仁厚爱民,以政宽得人和。

②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司马迁列举楚相听取市令意见,让庄王恢复币令的例子,材料二第三

段列举朱邑收到张敞的信后,便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多方的帮助,可知司马迁和班固都

认为循吏,要善于听取进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史公说: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的,刑罚是用来禁止奸邪作恶的。法令、刑罚不完备

时,善良守法的百姓仍能够有所戒惧,修身行善,那是因为官吏不曾胡作非为啊。只要各

级官吏都能奉职守法,依理办事,也可以使国家大治,何必使用严厉的刑罚呢?

孙叔敖是一位楚国的隐士。相国虞丘把他推荐给楚庄王来代替自己。孙叔敖担任楚相

三个月,施行教化,引导人民,举国上下和睦同心,世俗极好,政令和缓,有禁则止,官

吏中没有奸邪之人,盗贼之事也不再发生。秋冬时节,规劝百姓上山伐木采摘,春夏时

节,借助水势把木材运出山中,百姓各自从业谋生,全都安居乐业。

楚庄王认为楚国的货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携带起来很不方便,很

多人都被迫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市令向楚相报告说:“市场秩序混乱,百姓都不安心从

业,市场秩序很不安定。"楚相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三个多月。”

楚相说:“不要再多说了,我马上就让市场恢复秩序。”过了五天以后,朝会的时候,楚

相对楚庄王说:“前些日子更换了钱币,因为原来的钱分量很轻。现在市令前来报告说

'市场秩序混乱,百姓都不安心从业,市场秩序很不安定'。我请求恢复原来的币制。”

楚庄王答应下来,命令才下达三天,市场秩序就恢复如初。

这就是不用说教但是百姓也能受到感化,近处的人看到后仿效他,远处的人看到四周

的变化后也去仿效他。因此(孙叔敖)三次居于相国之位却不沾沾自喜,(因为他)知道是

靠自己的才能得到了这个位置;(他)三次离开相国之位却不感到后悔,(因为他)知道这

并不是他自己的罪过。

材料二:

汉朝兴起之初,一反秦代的弊政,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凡事都从简而行,禁例法规

也大为放宽,而相国萧何、曹参以宽厚清静的办事作风成为天下的表率,人民因而编了一

首“画一”歌来加以称颂。孝惠帝无为而治,吕后隐居深宫,而天下安宁,人民专心从事

农业生产,一片丰衣足食的景象。而到文帝、景帝年间,便又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当时能

奉公守法的循吏如河南郡太守吴公、蜀郡太守文翁这些人,都能严于律己,为人表率,平

时办事清廉公正,不用强迫的方法,就能使人民顺从地接受感化。

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他年轻时曾任舒县桐乡负责听讼、收取赋税的啬夫一

职,办事清廉公正,不施苛政,以仁爱之心为民谋利,未曾笞打欺辱过乡人。关心慰问年

迈老人和孤儿寡妇,对他们多有恩惠,他所在地区的官吏民众都很喜爱敬重他。后来他调

任太守卒史,又因贤良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后又调任北海郡的太守,接着又凭借政绩和品

行考核第一的成绩而升任大司农。(朱邑)为人淳朴敦厚,珍重故旧之情,然而又秉性正

派,公事上不徇私情。因此天子器重他,朝廷官员也敬重他。

那时张敞任胶东国相,给朱邑来信说:“当今皇上向往远古圣明之风,广泛招用贤良

之士,这真是忠臣竭尽思虑(推荐人才、报效国家)的时候。然而我此时远守偏僻难治之

郡,受到法规的拘束,胸怀狭隘,原本没有奇才。即使有,又哪有地方施展?您以清廉贤

明的品德,主持农业,好像饥饿的人把糟糠当作美味,在丰收之年把美味看成多余。这是

为什么呢?因为有和没有之间的情况差异造成的。从前陈平虽有贤能,也需有魏倩的帮

助,然后才得以进步;韩信虽是奇才,也要靠萧何的举荐,然后才得到信任。从以往那些

各得时宜的英才俊杰的事例来看,假如一定要人才具有古代的伊尹、吕望那样的才能,然

后才去推荐,那么这样的人才不用通过您推荐就会崭露头角了。"朱邑理解张敞的意思,

便极力举荐人才,并给予多方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家中却十分节俭,所得俸禄和赏

赐都与族中人共享,自家却没有多余的钱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备注』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陵是六朝古都,词的前两句就是盛赞它的繁华的。“自古”二字点明金陵作为帝都时

间之久,“佳气”则指帝王之气。

B.上片的末句是说晋代风光一时的王公贵族、社会名流,现在已经化为杯杯黄土。“衣

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是借代。

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词人的悠闲自在。“回头”一语双关,视角由楼内转向楼外,

又从历史回忆过渡到眼前实写。

D.词的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以“空自流”的长江之水的无情,来衬托词人内心之有情,扩

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

16.本词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

K答案H15.C

16.①《南乡子》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

作者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

②《桂枝香•金陵怀古》借古讽今,借六朝竞逐豪奢相继灭亡的历史,劝谏当朝者奋起变

革,切勿重蹈覆辙,表达了对政局的关心。

K解析》

【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词人的悠闲自在”错误,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

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

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但这是一种无奈的自由。

故选C。

【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南乡子》中“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等内容,感叹四百年的繁

盛如今变成旧梦,尤其是晋代显赫一时的名士高官,也早已入土作古,历史的沧桑使人悲

愁,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这是作者“晚年退居金陵时”,退隐后借咏史抒发的孤

寂之感。

②《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六朝旧事随流

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等内容,感叹故都金陵曾经何等繁盛堂皇,在这朱雀门外结绮阁,

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而今

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借古讽今,借六朝竞逐豪奢相继灭亡的历史,旨在劝谏

当朝者奋起变革,切勿重蹈覆辙,表达了对政局的关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魏征劝告太宗不可凭借“严刑”和“威怒”治理天下,否

则会产生“,”的后果。

(2)《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

是:“,?”

(3)在古诗词中,诗人经常借景抒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例如“,

1答案X(1)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雕栏玉砌应犹

在,只是朱颜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上古都“中心”,精巧的斗拱、华丽的彩绘引人驻足。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馆长王

磊介绍,经历多年岁月风霜,钟鼓楼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①王磊说:“以彩绘保

护为例,我们近些年只对其做过一次清洁工作。修旧如旧、存其原貌,才是最终目的。”

“70克黄金可以做什么?②除了制成金条、首饰,也可锻造成约3800张金箔,层层

贴附在钟楼的宝顶之上,在日月照耀下A。"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业务部负责人张

清三向中新社记者“解密”。

鼓楼在钟楼西北侧,古时,它们共同担任着报时、报警和发布启闭城门信号的职责,

钟鼓楼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聚集之地。③随着时代变迁,“晨钟暮鼓”之声渐息,但钟鼓

楼下,B之景依旧。

“钟鼓楼就像生活中的‘影子’,走哪都绕不开,可谓‘C'。"④离开家乡

二十四年,从事中日文化交流的西安人刘剑说,钟鼓楼见证了自己与祖辈的血脉相连,也

联结着游子对故土的牵挂。他感叹,在钟鼓楼的“影子”中,寄托着游子们浓浓的乡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钟鼓楼就像生活中的‘影子’,走哪都绕不开”中“影子”的引

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B.“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C.“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

D.广大党员干部决不能“闯禁区”“踩红线”和“打擦边球”。

20.“助其‘延年益寿’不可‘大动干戈’”这句话出现在文中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k答案』18.A.熠熠生辉B.车水马龙C.如影随形

19.D20.A

K解析X

【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结合前文“约3800张金箔,层层贴附在钟楼的宝顶之上”可知,此处形容这些金箔在

“在日月风光中”发出闪耀的光芒,可填“熠熠生辉”。熠熠生辉:亮晶晶地发出光辉。

B.此处和前文钟鼓之声渐息,形成转折,虽然楼上的钟鼓声渐息,但是楼下的城市热闹依

旧,可填“车水马龙”。车水马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C.从前文“钟鼓楼就像生活中的‘影子’,走哪都绕不开”可知,人们的生活和钟鼓楼息

息相关,就像自己和影子的关系一样,可填“如影随形”。如影随形:指好像影子老是跟

着身体。比喻两个事物或人关系密切不能分离。

【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影子”所用引号,表特殊含义。本句不是指真正的影子,而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事

物。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D。

【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延年益寿”,本义指增加岁数,延长寿命,加引号则表示特殊含义,句中指对钟鼓楼进

行保护;“大动干戈”,本义指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加引号则表示

保护钟鼓楼不能大刀阔斧地改变。

A.①处后王磊说应该“修旧如旧、存其原貌,才是最终目的”,这句话和王磊所说勾连紧

密,完全契合。

B.②处前后介绍用黄金锻造金箔,如果插入这句话,则会导致前后文断裂。

C.③处前后介绍钟鼓楼的职责发生变化,没有涉及保护层面的意思。

D.④处前后表达的是游子对钟鼓楼的牵挂、思念,也没有涉及保护层面的意思。

故选Ao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群喜欢“排兵布阵”,比如迁徙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一”字,①。这样

做的好处是可以降低鸟群飞行的能量成本,研究表明,大雁在“人”字飞行时可以比它们

单独飞行时减少12%〜20%的能量,有助于鸟群进行更长时间的飞行。另外,保持队形还能

使每只鸟都能看到同伴的位置,避免鸟类之间相互碰撞,毕竟个体多起来很容易发生“副

蹭的安全事故”。

不过,对于一些大型宽翅猛禽来说,这种问题就不存在,因为它们大多会孤身上路,

独自完成迁徙。②,因为白天太阳加热空气带来的热气流可以支撑它们进行远

距离翱翔。

③。特别是随着人类越来越多地介入自然,鸟类在迁徙过程中很容易与人

造物体发生碰撞,比如与建筑物的玻璃窗和栏杆、电线和信号塔、车辆等的碰撞。毫不夸

张地说,候鸟的每一次迁徙都是一首勇气的赞歌,因此希望人类更多地关注候鸟,给予它

们更好的迁徙环境。

21.请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