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北平异景忧国同思

——品析《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都是现代散文,虽然写的都是同一座北平城,但风格各异,各有精彩。通过群文阅读,学习结合时代背景,从不同角度来感受景美思幽,领悟作品特异内涵。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北京城的风景美和风情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景"与“情”的关联,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散文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情怀,感受作者的复杂思绪和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技巧,把握“景"与“情”的关联,提高文学阅读中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理解散文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情怀,感受作者的渗透其中的复杂思绪和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行吗?旅行可以放松心情,宽阔心境,忘掉不顺心,迎接新的开心。旅行是在寻找新的美丽,追逐新的世界,丢掉多余的自己,遇上最真实的自己。

你是否期待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呢?今天我们就可以实现,“跟着书本去旅行”,随着郁达夫和朱自清去北京城,去看看那里的秋、那里的荷塘,去一睹两位文人的风采。

二、课前预习成果分享:

(一)预习任务

1、课前预习,要求同学们找出这两篇文章的文眼,并说说文眼所折射的作者内心复杂的心绪。

2、请概括《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散文共描写了哪些图景和叙写了哪些事,为每幅图景或每一件事拟写一个小标题。

3、选一幅图或一件事,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二)课前预习分享,优生助学:针对所布置的3个预习任务,语文课代表收集各小组的预习成果,评出预习最充分、理解最透彻的组别,并组织好对预习不到位的组别进行讲解。

三、初始印象:寻文眼

两篇文章的文眼:(预习成果1展示)

(一)《故都的秋》“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二)《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提示:“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它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的作用。“文眼"是文章的窗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

四、讨论展示:析情感

说说文眼所折射的作者内心复杂的心绪。(知人论世、抒发情感的方式)

各小组再次进行讨论,小组代表陈述成果。(5分钟)

(一)知人论世(结合文章落笔的时间)

时代背景:

1、《故都的秋》:本文写于1934年8月,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郁达夫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2、《荷塘月色》:本文写于1927年7月,朱自清当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朱自清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二)抒发感情的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复杂心绪:

1、《故都的秋》,他千里迢迢来到北方,寻求故都的秋味,实际上是寻找什么?寻找谁?是寻找他自己,来寻求心灵的慰藉,而民间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是一剂良药。他有一颗纤细易感之心,是一个敏感忧郁、伤感落寞的才子,他追求平和淡定,悠闲出世的心境。他描写的“悲凉"的秋味已不仅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情,而且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对国运衰微的喟叹。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

标题“故”字有着依恋和向往的情感,用“故都"二字,更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正是作者当时的心境和人生写照。

文中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设誓显情,直接表达自己对故都之秋强烈的爱,更是对祖国的深爱。

2、《荷塘月色》,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受阶级的局限(承认自己是小资产阶级),朱自清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作为自由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苦闷彷徨,加上家庭生活的困苦和诸多矛盾(父亲、妻子、孩子),于是想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可荷塘、月色,只让他获得了片刻宁静,文章最后“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自己无奈回归现实,还得继续去面对生活的孤寂、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

《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作者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五、内容梗概:赏语言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一)概括《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散文共描写了哪些图景和叙写了哪些事,为每幅图景或每一件事拟写一个小标题。(预习成果2展示)

《故都的秋》___《荷塘月色》

秋晨院落图(第3段)月下荷塘图(第4段)

秋槐落蕊图(第4段)荷塘月色图(第5段)

秋蝉残鸣图(第5段)荷塘四周图(第6段)

秋雨话凉图(6-10段)

秋日胜果图(第11段)

(二)选一幅图或一件事,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提示:描写景物的技巧、特点,叙事(取材)的作用)(预习成果3展示)

【小结】课堂赏析、展示《故都的秋》

1、《故都的秋》这些画面的描写都是围绕文眼展开,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①冷色调(清)

观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②以动衬静(静)

听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③主观感受(悲凉)

品秋味:“细数"、“静对”,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④对比,北国的秋与南国的秋对比,首尾照应,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六、课后延展:

(一)比较阅读,结合《故都的秋》赏语言的方法,从《荷塘月色》中选一幅图景或一件叙事,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正值深秋时节,如郁达夫所言“有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寻找属于自己的身边的自然风景,借鉴写景抒情的写法,写一篇散文。

备注作者,形成电子稿上交,老师会统一制作成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