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材料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
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
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
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用三句话来概
括这些文章的写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
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
乾坤。
新闻写作的道理,对青年的成长也会有所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
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
借鉴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有时也会限制我们走出新路。
这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品德,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可以促进交往、充盈人生;好的
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可以塑造社会良知、展现民族形象...品德是有能
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贡问时》中,路人询问子贡一年有几季,子贡回答有四季,但路人坚持
说只有三季。两人从早上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停,孔子闻知原委后,回答称一年
只有三季。路人走后,子贡不解,孔子回答道,刚才的路人是田间的蚱蟋,一生
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在他的思维里就没有冬天的概念,你和他争论三天都不会
有结果。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
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知
晓的是利益。”
有人认为:不应把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耻于言利”未必就是好的传统。
对于“义与利”,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井底之蛙”历来被用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却盲目自大的人。然而,生活在
井底的青蛙虽然见识浅薄,却因为自己能够“统辖”全井,所以生发出快乐与自
豪来;可当它爬出洞口,发现天地的广阔、自我的渺小,它的内心也愈加惶惑,
且不得不开始惧怕天敌的摧残了。
阅读了这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质生产力”高速发展迭代,在万象更新的时代,
也不能随意丢掉“旧”的东西。新与旧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达前之所未及,得生之发展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王筠涵
举头遥望包孕璀璨星光的浩渺苍穹,似乎其中的每一抹色彩都掩藏着古往今
来人们对于未知宇宙之境的遐想。如今,我们得以及前人所未及,革新技术,丰
富认知,探求更远的未知。人生亦如此,不断抵达过去的未知,再以勃发的生机
去往未知的将来。
未知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但它也为生命的进阶提供了机会。自古以来,人
类都在不停地抵达未知之境:广袤陆地上,蒸汽机代替了马力,让人们到达了未
曾设想的远方;浩瀚海洋里,麦哲伦率领船队乘风破浪,打破了人们“天圆地方”
的认知牢笼;蔚蓝天宇下,莱特兄弟的一次高飞,让人们冲破了地面的枷锁,征
服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空……从陆地到海洋到天空,再到更高的太空,一个个未
知总是难以回避地降临,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用明亮的视野凝望崭新的世
界,摒弃迂腐陈旧,实现新的飞跃。所以,未知是生命的常态,我们青年要以积
极的心态面对、迎接未知,在未知中寻得生机与勃发。
未知之境未必只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个人而言,只栗触及前所
未及,获生命之所感,同样是对未知之境的探求。姚鼐踏雪登山,观“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的壮阔之景,日出消解的不仅是深沉的暗夜,更是他难以言表的痛苦
和挣扎;朱自清夜访荷塘,从盛放的荷花中得到生命的慰藉,这一方荷塘成了朱
自清眼中别样的关景,也成了后人的向往之所。由此观之,未知之境在人生中无
处不在,我们要勇于探索从前未达之境,获得生命之发展。
固然,未知并不全然意味着发展和机会,身处未知之境,能够明辨是非、坚
守本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时代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信息纷繁杂乱,为我
们了解未知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与手段,但其中也不乏引导我们误入歧途的可能。
屈原立志为国效力,没想到步入的是“众人皆醉”的时局,他不甘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而坚守高洁本心,为后世所景仰。苏轼因反对变法由京官被调任为
杭州通判,但他的爱民之心并没有随环境改变而消解,他发动民众疏浚西湖,修
建湖堤,造就了“苏堤春晓”的秀丽之景。时间总在飞逝,我们将永远遇见未知
的将来。面对未知之境,我们应接受、面对、迎接,用坚韧的本心在未知中得到
发展,获得生命之勃发。
未知,是世界和时间留给人类的浪漫。在未知之境中,我们要把握机会,保
有本心,以更好的姿态去探索下一个未知。
解析:2024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材料将时事和思辨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从形
式上看,关联了现代文阅读I,继承了2023年新课标H卷作文题的命题模式,
体现了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的主张。从内容上看,作文材料先是论述了人类自
仰望星空的那天起,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但是'‘嫦娥四号”
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而随着“天问一
号”探测火星,我国的太空探索走向未知深空,继续探索宇宙新的秘密。这背后
折射了一条“固有认知一打破认知一探索未知”的逻辑链。
“嫦娥四号”“天问一号”只是个由头,“太空之旅”实际隐喻人类的认知探索之旅。
第二段的“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明确考查
意向,“我们每个人”这五字提醒考生在行文中关注时代发展的同时,也要联系自
身的成长和发展,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从而彰显直面成长、勇立
潮头的青春担当。在材料使用上,可以使用当前较热的科技发展的例子、历史上
的探索例子或者个人成长故事作为论据,对论点进行支撑。
整体来看,这道题蕴含着已知与未知、好奇与探索、科技与人生、职责与使命等
思辨话题。考生在写作时,可以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分析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需
要注意的是,写作这道题不能只写人类探索太空的艰辛旅程、歌颂伟大的创新进
取精神,而应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谈对未知的认知,论述探索未知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以及如何探索未知之境等。
立意构思立意一: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构思:针对这样的大话题,可由宏观聚焦到个体,先结合我国太空探索成果指出
“我们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简单总结“探索未知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再联系自身详述“人生也是如此“,最后扣住中心论点作结。
立意二:探索未知是成长的必然要求,也会带来更大的发展
构思:正反论证结合,先联系当下,指出时代的不确定性让很多人思想胆怯、行
为保守,而故步自封会让人生无趣、陷入停滞,丧失发展的机会,再论述探索未
知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未知中的不确定性给出应对方法。
立意三:在未知中开辟新的道路,由已知通向未知世界
构思:从“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入手,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以“形成固有
认知”“怎样打破固有认知”“如何不断探索未知”为分论点,阐述探索未知之
境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意义。
2.答案:
问未来问无边界,答时代答无止境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黄禹嘉
千年前,屈原写下《天问》,向着神秘的自然发出了终极叩问,直到今天依
旧犹在耳畔。这些问题源自人类身为万物灵长对宇宙的好奇,尽管如今我们可以
用一系列物理学知识给屈原一个解释,但重读《天问》,我们依然无法断言这些
答案就是最终的真理。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似乎所有的问题
都能轻松找到答案,这是否意味着从此问题就消失了,人类不再需要思考,也不
会再迷茫?
问题的产生来自好奇,人工智能可以答疑解惑,却无法抑制人类对世界本质
的探索欲望。当我们的祖先好奇火从何而来时,钻木取火便开始了;当第一个人
好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哲学思考便开始了。由此可见,人类不断提出问题的
动力,源自对周围世界的深刻好奇,而不仅仅是对答案的追求。只要我们一直心
存探索之欲,便不会因为答案的增多而减少自己的疑问。相反,对客观世界规律
的了解越多,知识的圆圈越大,我们也就越会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
对问题的思考由大脑负责,人工智能可以给出已有的答案,却无法回答未知
的谜题。建立在大数据算法之上的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出来的“千里眼”和“顺
风耳”,学习时的难题,网上有答案,旅游时的路线,网上有攻略……这些问题
看似都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解决的,但拨开迷雾,不难发现这些答案归根结底仍
然是人类思考的结果,而非科学、技术的“创造”。字典可以查阅生僻字,却不
能取代仓颉;百科全书可以检索知识,却很难取代爱迪生。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
类思考,探索未知的责任仍然担在我们的肩上。
问题的解决来自实践,人工智能可以千万次纸上谈兵,却不能一次躬身自行。
陆游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鉴往事,知今者。赵括熟读
兵书,但战场上还是惨败给白起。放眼如今,科技创新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速,
但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则不变,获得问题的答案不是“休止符”,反而是下一个阶
段的“起跑线”,人工智能的发展拓展了人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人类又在实践
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由此将我们的思维推向更远的地方。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我们不能对求知发问的新
芽不闻不问,任由明珠蒙尘、金藏于石,须知青年当乘科技之舟楫,勇立时代江
海之潮头,以自身的好奇、思考与实践,不断提出未来之问,不断回答未来之问!
解析:2024年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紧扣时代脉搏,指向明确。审题时要抓准关
键信息,材料第一句话中“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是考生写作的前提,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即我们能借助互联网和
人工智能快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
话题导入“问题与答案”这对核心概念。
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
①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
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
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
②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浅
层次的问题,而具有开放性、复杂性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及涉及价值判断的问
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则会助
推人类更好地探寻“深问题”。
③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
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
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④“能很快得到答案”代表人类已有的成就,而“提出问题”则影响着人类的未
来。高效解答问题意味着我们探索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扩大探索的
领域,勇敢发现更多未知的空间,并提出关于未知的疑问。事实上,在我们提出
问题的那一刹那,未来已来。
立意构思立意一:答案有尽时,求索无止境
构思:开篇提出核心观点“互联网能够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旧问题,人们得到的也
只是浅层次答案”,再剖析现实生活中过度依赖网络答案的事例,最后总结“重
要的不是寻找答案,而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立意二:善用人工智能,勇闯知识边界
构思:开篇提出观点“当代青年应善用科技,积极发问、解答”,列举ChatGPT
等人工智能工具有问必答,让人们能够轻松获得答案的事例;接着分析应在已有
答案的基础上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最后呼吁“善用人工智能,以发问提升创新
能力,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
立意三:科技狂飙突进,用提问掌握人生主动权构思:引论段先抛出材料的关键
性问题一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会让问题越来越少。本论部分在肯定互联网给人
类带来的技术红利后,分析唾手可得的答案并不能替代人类的判断,提出“有答
案W能解决”“答案多W问题少”等论断。结论段呼吁“要独立思考,掌握人生
主动权”。
3.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多元材料作文题。首先,要理解材料选取的新闻写作感受的三句
话:①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强调新闻写作要关注时代
社会的宏大命题,比如要鉴照时代变迁、国家发展、家国情怀、历史与未来等。
这些可以启发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大格局、大胸怀、大视野;善于从全局、从大
局来观察思考问题;鼓励青年关注时代、心系家国、着眼未来。②田间地头找感
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强调新闻写作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关注细节、
实地求证等。这些可以启发我们:做人做事要接地气,要有务实实干的精神,重
视细节、基层的力量;要重视调查研究。③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
乾坤:强调新闻写作要有业务水平,葆有乾坤,要吸收古今中外写作方法的精华,
形成自己的笔力。这些可以启发我们:做人做事要有突破意识、创新思维,而这
些突破创新是在广泛学习借鉴中提升的,创新突破的目的是让自己更有力量。本
题具有较大开放性和包容性:考生可以从三句话中选取其中一句谈做人做事的启
发,也可以三者都谈,如果能说出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并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就属于高阶思维了。强调文风纯正,旗帜鲜明地反对语言晦涩、空洞无物的说
理。
【参考立意】
①从选取一句的角度立意:做事要有大格局、大胸怀、大视野;关注时代、心系
家国、着眼未来;做人做事要接地气,要有务实实干的精神;在广泛学习借鉴中
提升,让自己更有力量。②从选取两句的角度立意:既要有大胸怀、大视野,又
要接地气,有实干精神;既要有大胸怀、大视野,又要广泛学习借鉴,让自己更
有力量;既要接地气,有实干精神,又要广泛学习借鉴。③从三者结合的角度立
意:既要有大胸怀、大视野,又要接地气,并广泛学习借鉴,才能让自己更有力
量。
4.答案:略
解析: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指出可以借鉴的对象,并结合相关对象指出借鉴的价值,可以以前事
为鉴,吸取教训,可以以他人为鉴,效法他人的贤德,可以以铜镜为鉴,看清自
我。考生只要围绕“借鉴”来谈都符合题意。材料第二段阐述了“借鉴”的作用,
它既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有时也会限制创新。
我们可以把“借鉴”作为写作的话题。可以思考借鉴的对象,如要鉴古,那可不
可以鉴今?可以以人为鉴,能不能以事为鉴?可以以镜为鉴,还有何物可以为鉴?
其实推而广之,万事万物皆可为鉴,因为所谓借鉴,无非是认识世界,然后反观
自身。也可以思考如何借鉴。认识世界应该以为我所用为目的,即以我观物,强
调认识的主体性;反观自身,则应以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即以物观我,强调自
我观照的客观性。
还可以思考借鉴的价值。可以从论说的现实性、时代性角度来说,比如今天中国
的国策,如一带一路等从哪些地方获得过经验和教训等等。同时借鉴可以是很多
方面,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企业进步,还是文学方面,其实都需要借鉴,比如
鲁迅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
日记》,创造了自己的《狂人日记》,思想内容方面更为“忧愤深广”。当然借
鉴是第一步,借鉴是前行的阶梯。我国的市场经济就是借鉴的成果。牛顿说:“如
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站在巨人的
肩头,就是借鉴,这样才前行的更远。
但也要注意借鉴的两面性,它可以给我们提供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它也
可以限制我们的眼界和思维,不能创新。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引出“借鉴”这一话题,由可以借助名言引出,如“以
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前事
不忘后事之师”“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接着阐释“借
鉴”的内涵,如‘'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列
举正反事例突出“借鉴”的意义,然后联系现实社会,结合中国的发展分析“借
鉴”在当下的价值,最后呼应开头。
立意:
1.借鉴经验,择善而从。
2.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3.借鉴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5.答案:例文:
美好的德成就铮铮名声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
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塞
缪尔•斯迈尔斯写于1871年的著作《品格的力量》中的一段话。
斯迈尔斯谈到,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品德能最大限度地
展现出人的价值,是最宝贵的财富。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个人一样,栗维护自己
的品德。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
品德。斯迈尔斯在书中,通过女性、老师、劳动、勇气、自律、职责、风度、爱
情、苦难等方面,讨论品格之中所蕴含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
没有伟大胜利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也有人说:“要重视自己的品格,品
格胜于名声,因为前者代表真正的你,后者只是别人眼中的你。”这些都告诉我
们,只有具备了优秀的品德,才能成就自己的名声。
而品德是内在的,是一个人之所以称其为人的根本所在,品德的高下,决定
着一个人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大小;名声则是外在的,那些不符合实际品格的虚名,
其实是没有价值的,有时,反而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人品,是最好的学历。白岩松曾说:“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
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罗斯福说过:“有学问而无品德,如一恶汉;有
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古人云:“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可见,人
品何等重要!人生可以没有学位,但不可以没有学问,更不可以没有人品。人品
是最高的学位,而名声只是学位帽子上的一个纹路。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地磨砺品德,才能充实自我,才能壮大自我,
才能战胜各种困难,才能将我们的品格培育成茁壮成长的大树,那伸展开的枝丫
和浓密的枝叶自然会撑出一片巨大的树荫,那内里流淌出的谦谦君子之风会自然
而然地博得人们的赞誉。
如果我们小心照顾我们的品格,我们的名声便会照顾它自己。名声为荫,品
德为木。只有修其身,才能筑其本。只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而非刻意修饰外在名声,
才能明明白白做事,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只有摆正名声和品德的关系,我们才能
既见树木,又见树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品德的论述,一是论述好的品德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二是论述
好的品德对于社会和民族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认为,品德是有力量的。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人拥有
好的品德,他的为人是令人敬佩的,他的为人处世是让人感觉到舒服的。这样的
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具有美好品德的人,他从来不会伤害人,他给予人的也
总是美好和善良。拥有美好品德的人,自身带有光芒,照亮别人。如果每个人都
具有美好的品德,对于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个公
民都具有良好的品德,这个社会就会有良知,就不会丢下民族精神而不顾。还记
得多年前“小悦悦”事件,那是让人痛心的,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意识到在发
展物质的同时,我们把精神而丢了,美好的品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由此可知,
美好的品德对于个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同样有着重要的
作用。
写作时,应该论述的重点就是美好品德的重要作用。文章的开篇可以先表明观点:
美好的品德有无穷的力量。文章主体可以先分析美好的品德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
接下来论述,美好的品德对于社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论述,应该
如何培养美好的品德。结尾重申观点,照应开篇。
立意:
1.美好的品德是立身之基。
2.社会不能没有美好的品德。
3.美好的品德可以让我们的社会更文明。
4.美好的品德可以展现好的民族形象。
6.答案:略
解析: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中关于一年有几季的
问题,孔子明知有四季,但对路人的回答是三季,为什么?庄子说:“井蛙不可
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同理,路人由于经历和
思维所限,不明事理,不辨是非,胡搅蛮缠,遇到这样的人只得尽量避开,不和
他争吵,避免矛盾和冲突,减少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写作时可以从看破不说破、
做事懂得变通等角度进行立意。
7.答案:略
解析:【写作指导】这是一则二元关系话题作文,共有两段。第一段是引用孔子
的经典名言,表现孔子对君子重义的肯定与对小人重利的批判。小人追求个人利
益,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君子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
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二段借“有人”表达观点:义与利在有些情况下并不对立,
将二者绝对对立,使人人羞于谈利,未必就是好传统。两段话意在引导学生重新
审视义与利的关系,写作时最好辩证思考:什么样的情况下,义与利对立;什么
样的情况下,义与利统一;怎样避免舍义取利;如何才能义利兼顾……
【参考立意】①谈利未必就是小人;②在符合义的基础上追求利,做到义利统一;
③当义与利无法兼顾时,要舍利求义;等等。
8.答案:略
解析:“听景”获取的是间接经验,“看景”获取的是直接经验,对待“听景”
与“看景”的态度关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据此,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①“看景”是一种可贵的实践精神,“听景”纵然美好未必真实,“纸上得来终
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听景”是间接经验的获取,借此形成的审美或认
知体验,有助于更好地领略“景”的美妙,因而自有其价值。③既听“景”又看
“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可以获取更全面、更真实、更深刻的审美体
验或实践认知。
9.答案:例文:
心怀天地,步往井口
韩愈有言:“坐井而观天,日天小者,非天小也。”似乎一直以来,人们都
将井底之蛙视为见识短浅却盲目自大之人的象征,认为人应该看到天的广阔。不
过,井底之蛙真的盲目自大吗?身处天地就能谦逊博识吗?未可知也。
依余之见,做井底之蛙无可厚非,但我们更应当瓦解其对天的赋魅,心怀天
地,步往井口。
所谓“井底”,或只是环境的阻碍,现实的壁障,最坏不过那“绝无窗户而
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诚然,若身处井底,我们只能与青蛙一样看到无垠天空的
一个侧面,也难以生发观澜天地的理想。但我们往往不会怨天尤人,而是欣喜于
一片被自己完全统辖的天地,快乐自足。不过,这种人为的赋魅难免因浅薄的认
知而近于自欺欺人,不该异化为骄傲自大,更不能让其无形中消解了自己的主观
能动性,于无知无能中沦为时代的弃子。可是毕竟“井蛙不可语海”,于环境背
景、阶级圈层等深井中追求广阔的社会天地既然无稽,且为之奈何?
其实,虽被井口障了目,我们至少还有井壁可供攀援。并不是封闭的,相对
青蛙也谈不上逼仄。身处“井底”的我们并没有囿于井底,至少尚有上升的空间,
自然当不拘于时,不拘泥于物。而私以为向上攀登的开拓相比于无动于衷的躺平,
不失为人生困境的更优解。方其到达了井口,突破了旧境,一个全新的世界近在
眼前。然而,就此欣然投入新世界的怀抱,变得谦逊而博识则又显得太过理想,
新的机遇亦表明危机四伏,认识到自我的渺小与无知又难免让人惶惑错愕。眼见
着诸多“小镇做题家”式的茫然失措,“娜拉走后如何”又成了新的问题,我们
似乎终将在重回井底或开辟天地的两难境地中进退维谷。
当然,立于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人们更容易高举开拓之命途,与时代同频
共振的同时成全个体价值。毕竟开拓的镇痛虽无可避免,却不应成为我们故步自
封的借口,镇痛中的体悟恰使开拓之果弥足珍贵。但这也不构成对海德格尔“诗
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否定,我们应该对那些选择了“井底”,在社会倾轧下坚
守自我之人表示理解与尊重。见识了天地后更应心怀天地以祛魅,由是方可使镇
痛烟消云散,给新的开拓以底气,化井底为归宿,实现个体与世界的和解。
然而,心怀天地,步向井口,路漫漫其修远兮!井底之外有天地,天地之后
还有宇宙,更遑论宇宙之外的未知……而相比于后者,前者永远只是“井底”,
何其渺小。“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曾怀此喟叹。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毅
然走在开拓的命运上,不断拓宽井口的同时无限接近永恒的真理。我们应当认识
到人类难以触及虚无、理解永恒,但更应当承认“我最大的知道就是我不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技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探讨考核试卷
- 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全球性挑战与应对策略考核试卷
- 化学品在橡胶制造中的应用与控制考核试卷
- 《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影响研究》
- 儿童心理健康与数字媒体使用考核试卷
- 副船长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央企)
- 日用化学产品增发剂类考核试卷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研究》
- 《地区GDP核算及数据衔接问题研究》
- 《审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改进研究》
- 异地就医备案的个人承诺书
- YDT 4470-2023电信网络的确定性IP网络 控制面技术要求
-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幼儿机器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 工厂冷库储存应急预案方案及流程
- 2024年湖北省十堰市荆楚初中联盟八年级中考模拟预测生物试题
- 资源教室检查方案
- 2024年春上海开放大学《危机公共关系》计分作业1-3
-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建议
- 第9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课件)-【中职专用】高一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医院院外会诊申请单、医师外出会诊审核表、医师外出会诊回执
- 茶叶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