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略读】《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eq\x(学)eq\x(习)eq\x(目)eq\x(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内容。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所写意象的含义。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1)郑敏郑敏,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入哲学系。1942年起先发表诗作。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高校留学。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探讨所从事英国文学探讨。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高校外语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诗集1942—1947》《寻找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探讨》,译作《美国当代诗选》等。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2)李广田李广田(1906—1968),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高校外语系,次年起先发表诗文。1935年高校毕业后,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高校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之一。这时期的散文辑为《画廊集》《银狐集》和《雀蓑记》,大多抒写内心感怀和乡土人生,追求恬淡静美的文风和深厚的泥土气息。抗日斗争爆发后,流亡于西南内地,先后在一些中学和西南联大任教,主动参与爱国民主运动。随着生活的变迁和思想进步,所作散文集《圈外》《回声》和《日边随笔》,视野较前开阔,静美的氛围渐为感奋的心曲和警策的理趣所代替,文笔更为练达简洁。同时著有长篇小说《引力》、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和评论集《文学枝叶》等。20世纪50年头以后,主要从事教化工作,任清华高校副教务长、云南高校校长。著有诗集《普城集》和散文《花潮》《山色》等。还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的探讨,整理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和傣族长篇叙事诗《线秀》等。一生著述大多收入《李广田文集》。(3)牛汉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山西定襄人。远祖蒙古族。童年生活在农村,抗日斗争爆发后,流亡西北高原。1941年起先发表诗歌,1943年入西北高校读俄文。1944年任西安《秦风工商联合报》编辑,主编文学期刊《流火》。1946年他曾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捕,出狱后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那时,他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群的一员,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抗拒侵略、呼喊民主的歌声,引起广阔读者的共鸣。新中国成立后,他迅即投身抗美援朝前线,参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保家卫国而战。但1955年后,不幸在所谓“胡风集团”的冤案中被牵连,受到不应有的对待而被迫中断写作。复出后,他放声歌颂,参与主持大型刊物《中国》,并长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当编辑,主编《新文学史料》。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与绿原共同编辑“七月”派的20人诗集《白色花》,为这个解放前曾经存在共同志趣的诗群留下珍贵的纪念。他个人更是新作频出。他的诗集《温泉》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新诗奖;他还出版了《海上蝴蝶》《缄默的悬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多种诗集。他虽年事渐高,却老而益壮,至今勤奋笔耕不辍,除了诗作,还有散文集《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4)洛夫洛夫,1928年,本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东乡相公堡人。从小读私塾三年。1948年入湖南高校外文系,翌年随国民党军队去台湾。在军界历任编辑、特等翻译官、英文秘书等职。1973年毕业于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同年退役。此后在台湾中广公司、亚盟总会和东吴高校任职。1954年10月,与张默、痖弦在左营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并任总编辑。洛夫著作甚丰,著有诗集《灵河》《因为风的原因》《漂木》等十多种,诗论集《诗人之镜》《诗的边缘》等五种,另有散文、译著多种。(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读准字音肩荷(hè) 襁(qiǎnɡ)褓(bǎo)嗅(xiù)着 咯(kǎ)血鹧(zhè)鸪(ɡū) 贲(bēn)张惊蛰(zhé)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的意象塑造具有怎样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诗中的意象塑造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对实存的生活形态做详细描述,如“金黄的稻束”“疲乏的母亲”“收获日的满月”“高耸的树巅”。其次,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详细可感的形象,如“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创建,汲取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现代的阅历,并且有所融合、创新。2.《地之子》这首诗的第一、二两节分别是怎样抒发情感的?第一节(1)干脆倾吐对土地的深情(2)用“襁褓”比方“沙壤”,“保姆的怀抱”比方“田禾,野草”,显示了自己与大地之间的母子情深其次节(1)先歌颂漂亮多彩的“天上”,然后以一个“但”字陡然一转,进一步升华对大地的酷爱(2)用“天国”与“土地”的对比,强化对土地的感情。这种言说方式避开了直抒的浅露与纯用意象抒情的迷离,隐显适度,质感而明朗3.如何理解《半棵树》中的另一个重要意象——雷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的。“雷电”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雷电象征着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4.《边界望乡》中,“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峻的内伤”,这几句诗该怎么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当家乡越来越清楚地出现在视线里,诗人心跳加快,故而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理。(2)家乡只能在自己的视线里,可望而不行即,这种可远观而不行亲近的感受比单纯的思念更让人苦痛。犹如是这眼前之山飞来,狠狠地撞在“我”的心口,把“我”“撞成”“内伤”,从而形象地显示出自己那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沉重与悲苦。(二)老师点拨,引领思路eq\x(疑)eq\x(难)eq\x(点)eq\x(析)阅读《金黄的稻束》,探究以下问题: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奇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了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建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这个意象不仅真,而且美,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启示人们重新思索平凡与宏大的关系。2.这首诗有着意象的跳动,意象的重叠,但为何不给人零乱、费解的感觉?这得益于诗人意象创建的技巧圆熟,尤其是组织特别和谐。它在跳动的地方都作有机的过渡,用一根无形的线索把数个意象贯串起来。诗的前两行写大自然的“稻束”,一个跳动,却又写起了“皱了的漂亮的脸”的“疲乏的母亲”。从稻束到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但其中用“我想起……我望见”作了暗过渡,所以虽然跳动,却不感突兀。在省略中我们感到诗人在这里作出了一个重要的示意;全诗把“稻束”与“疲乏的母亲”连了起来。这联结的线索就是由诗人对那个一切都被颠倒了的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问题的相识引起的,即为什么劳动者却是贫困者,对社会贡献得越多,自己却丢失得越多。诗人把这些对社会的相识,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样一根艺术线索贯穿起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阅读《地之子》,探究以下问题:3.如何理解本诗中的“大地”?这大地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家乡家园,广袤富裕的土地;也可理解为哺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可以把它与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作对比阅读,看两者的构思、格律以及风格有何不同。4.如何理解本诗的结语“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诗人像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一样从大地母亲的怀中吸取信念和力气,只要与大地母亲接触,他便力气无穷,所向无敌;而一旦被对手举到空中,他就失去了力气。诗人用反衬跌宕的艺术手法,进一步确定诗人作为“地之子”对大地的酷爱,将感情推到极点,以加强读者感受,深化诗作的内涵。阅读《半棵树》,探究以下问题:5.“半棵树”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据牛汉讲,《半棵树》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这“半棵树”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的,但又不完全。这首诗的象征意味极其显明,它更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学问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6.如何理解“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雷电从远远的天涯就盯住了它”的意味?留意“人们说”这三个字,“人们”可能一样也遭遇着羞辱与损害,但他们传布的信息、制造的舆论,也是一种威逼的力气。这一句好像与前面几节淋漓纸面的凌厉张扬的刚健之气不甚协调,或者说是有点儿消退了那种强悍的战斗的雄心;其实,这种不甚协调就真实地反映出一个高压恐怖时代中的抗争者对自己的逼仄艰难的境况,对自己的抗争的脆弱是有着醒悟的相识的。阅读《边界望乡》,探究以下问题:7.如何理解“杜鹃”“白鹭”“鹧鸪”三个意象?杜鹃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达凄婉哀怨的情调。同样,诗人这里用这个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咯血的杜鹃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能回来家乡的哀怨悲苦之情。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现对宁静、平和生活的憧憬。诗人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鹧鸪又名山鹧鸪,其声凄厉凄惨,似云“行不得也哥哥”。诗人用“以火发音”发出“冒烟的啼声”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的急剧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通过三个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心情,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8.本诗采纳了哪三种艺术手法?洛夫的《边界望乡》以繁复多变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愁情怀,在古今难以计数的思乡篇中脱颖而出,给读者供应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一是反衬。望乡时,作者由“心跳加速”到“撞成内伤”,从“手掌生汗”“伸手可及”故国乡土,到“抓回一掌冷雾”,形象地显示出诗人由看到故国时的激烈、喜悦到最终偿愿无望的沉痛悲苦,以喜衬悲,更显其悲。二是联想。在诗的第三节,作者由杜鹃联想到杜鹃鸟再到杜鹃啼血的典故,三次联想飞跃,使意象叠合,象趣意深,韵味无穷。三是想象。作者由望乡而想象自己听到故国乡音(“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季节该不远了”),看到故国景色(“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伸手触及故国土地,最终由想象回到现实的偿愿无望,浸透了诗人浓浓的乡思。eq\x(结)eq\x(构)eq\x(图)eq\x(解)(1)《金黄的稻束》(2)《地之子》(3)《半棵树》(4)《边界望乡》eq\x(总)eq\x(结)eq\x(中)eq\x(心)(1)《金黄的稻束》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借助象征和联想,含蓄地表达出对收获、土地、母亲等极平凡又极宏大的事物的充溢着哲思的赞美,也寓涵着一种对生存的根基性的归依和深思。(2)《地之子》这是一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