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安全防范与风险控制策略制定_第1页
网络平台安全防范与风险控制策略制定_第2页
网络平台安全防范与风险控制策略制定_第3页
网络平台安全防范与风险控制策略制定_第4页
网络平台安全防范与风险控制策略制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平台安全防范与风险控制策略制定TOC\o"1-2"\h\u30660第1章网络平台安全防范概述 498021.1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452671.2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4167941.3安全防范的基本原则 525235第2章风险识别与评估 562492.1风险识别方法 5148032.1.1定性分析法 595382.1.2定量分析法 5272922.1.3专家评估法 5244602.1.4漏洞扫描与渗透测试 5240512.2风险评估模型 616702.2.1DREAD模型 6120712.2.2CVSS模型 6258952.2.3AHPFuzzy综合评估模型 6119452.3风险等级划分 6240822.3.1极高风险 61902.3.2高风险 6184192.3.3中风险 6242822.3.4低风险 697312.3.5极低风险 630873第3章安全策略制定 6260003.1安全策略框架构建 765783.1.1物理安全策略:针对网络平台的硬件设施、数据中心等进行防护,保证物理层面的安全。 7206503.1.2网络安全策略:主要包括对内外部网络的隔离、访问控制、入侵检测、防火墙等措施,以保障网络通信的安全性。 793063.1.3系统安全策略:针对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层面的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7100953.1.4应用安全策略:针对平台中的应用程序,进行安全编码、漏洞扫描和修复、安全审计等,保证应用层面的安全。 7112513.1.5数据安全策略:对数据进行加密、脱敏、备份和恢复等处理,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773093.1.6用户安全策略:加强对用户身份的认证、权限控制、行为审计等,防止恶意用户对平台安全造成威胁。 766513.2安全目标与方针 758713.2.1安全目标 7224133.2.2安全方针 7270553.3安全策略制定流程 820523.3.1安全需求分析:收集和分析网络平台的安全需求,包括业务需求、法律法规要求、用户需求等。 8319423.3.2安全风险评估:对网络平台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为制定安全策略提供依据。 813923.3.3安全策略设计:根据安全需求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具体的安全策略。 8297143.3.4安全策略审批:将设计方案提交给相关部门和领导进行审批,保证安全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856333.3.5安全策略发布:通过正式渠道发布安全策略,保证相关人员了解和执行。 840033.3.6安全策略实施:将安全策略落实到位,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安全策略的有效执行。 8188463.3.7安全策略监控与审计:对安全策略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定期进行审计,发觉并解决问题。 860093.3.8安全策略优化与更新:根据业务发展、安全形势变化等因素,对安全策略进行优化和更新,保证其持续有效性。 810547第4章技术措施与实施 8302264.1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8280364.1.1防火墙技术 81144.1.2入侵检测系统(IDS) 9249664.2加密技术与身份认证 980954.2.1加密技术 9298344.2.2身份认证 9283084.3数据备份与恢复 9252834.3.1数据备份 9146544.3.2数据恢复 1020201第5章管理措施与实施 10276545.1安全组织架构建立 10158795.1.1设立安全管理部门 10166185.1.2安全管理团队构建 10119645.1.3安全职责分配 1077455.2安全管理制度制定 1039565.2.1安全政策制定 10318855.2.2安全规范与操作流程 10131475.2.3风险评估与整改措施 1051425.2.4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1092545.3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1225605.3.1安全培训计划 11242925.3.2安全意识教育 11135545.3.3安全技能培训 11154645.3.4培训效果评估 11284355.3.5持续改进 112586第6章应用系统安全防范 11136656.1应用系统安全漏洞分析 11159126.1.1漏洞类型识别 11176476.1.2漏洞成因分析 11190596.1.3漏洞风险评估 11135216.2应用系统安全设计 12275616.2.1安全需求分析 12289866.2.2安全架构设计 12323646.2.3安全编码规范 12267776.2.4第三方组件安全管理 12293046.3应用系统安全测试与评估 12170516.3.1安全测试策略 12297286.3.2安全测试方法 12307776.3.3安全评估指标 12262736.3.4安全评估实施 127486第7章网络设备与系统安全 12240897.1网络设备安全配置 12283877.1.1基本安全配置 12322907.1.2访问控制策略 1362667.1.3网络设备间安全通信 1326627.2系统安全更新与补丁管理 13261717.2.1安全更新策略 1383527.2.2补丁管理流程 1381137.2.3安全更新与补丁监控 1340777.3安全审计与监控 13200607.3.1安全审计策略 1380257.3.2安全事件监测 1367767.3.3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理 13261157.3.4安全态势感知 14304917.3.5安全合规性评估 1410586第8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4245688.1数据安全策略制定 1467148.1.1策略目标 14160158.1.2策略内容 14204668.1.3策略实施与评估 14311248.2数据加密与脱敏 1422578.2.1数据加密 14121348.2.2数据脱敏 14309258.3隐私保护与合规性要求 15146768.3.1隐私保护策略 15258568.3.2合规性要求 154070第9章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理 15256989.1安全事件分类与级别划分 1527069.1.1数据泄露事件 159049.1.2系统破坏事件 1548009.1.3网络攻击事件 151879.2应急响应流程与方法 1615559.2.1响应流程 16249969.2.2响应方法 16163409.3调查与风险改进 16305999.3.1调查 16109669.3.2风险改进 1620002第10章持续改进与优化 17186410.1安全防范效果评估 17886910.1.1评估方法 171134810.1.2评估指标 171111110.1.3评估周期 17294110.2安全防范策略优化 173232010.2.1优化原则 171128310.2.2优化方向 17478610.2.3优化措施 171824110.3安全防范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59910.3.1发展趋势 171266410.3.2展望 18第1章网络平台安全防范概述1.1网络安全现状分析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载体。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亦日益突出,呈现出以下特点:(1)网络安全威胁多样化:黑客攻击、病毒木马、钓鱼网站、信息泄露等安全威胁层出不穷。(2)攻击手段智能化:网络攻击手段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攻击者能够迅速发觉并利用系统漏洞。(3)安全事件频发:全球范围内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给企业和个人造成巨大损失。(4)安全防护能力不足:许多网络平台在安全防护方面投入不足,安全防护措施不力,导致安全问题频发。1.2安全防范的重要性网络平台安全防范对于保障企业和个人利益具有重要意义:(1)保护用户隐私:安全防范措施能够有效防止用户信息泄露,维护用户隐私权益。(2)维护企业利益:网络平台安全事件可能导致企业业务中断、经济损失,甚至影响企业声誉。(3)促进产业发展:加强网络平台安全防范,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安全水平,推动产业健康发展。(4)保障国家安全:网络平台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加强安全防范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1.3安全防范的基本原则为保证网络平台安全防范工作有效开展,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强化安全意识,提前部署安全防范措施,降低安全风险。(2)全面防护:对网络平台进行全面的安全防护,涵盖数据、应用、网络等多个层面。(3)动态调整:根据网络安全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安全策略和防护措施。(4)协同防御:加强企业内部及与其他企业、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5)合规合法: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网络平台安全防范措施的合规性。(6)持续改进:不断优化安全防护体系,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第2章风险识别与评估2.1风险识别方法为了保证网络平台安全防范与风险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以下为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2.1.1定性分析法通过对网络平台的业务流程、系统架构、数据流转等方面进行梳理,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此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调研、资料查阅、人员访谈等。2.1.2定量分析法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网络平台的日志、流量、用户行为等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觉异常现象,从而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2.1.3专家评估法邀请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依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对网络平台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2.1.4漏洞扫描与渗透测试运用漏洞扫描工具和渗透测试方法,对网络平台进行全面检查,发觉已知的安全漏洞和潜在风险。2.2风险评估模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对网络平台的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以下为常用的风险评估模型:2.2.1DREAD模型DREAD模型是一种针对网络应用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威胁可能性(Destruction)、攻击难度(Reproducibility)、影响范围(Exploitability)、受影响用户(AffectedUsers)和发觉难度(Discoverability)。2.2.2CVSS模型CVSS(CommonVulnerabilityScoringSystem,通用漏洞评分系统)是一种用于评估计算机安全漏洞严重性的标准。该模型从漏洞的攻击向量、攻击复杂度、权限要求、用户交互、影响范围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2.2.3AHPFuzzy综合评估模型将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估法相结合,建立AHPFuzzy综合评估模型,用于对网络平台安全风险进行评估。2.3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评估模型的结果,将网络平台的安全风险划分为以下等级:2.3.1极高风险可能导致网络平台严重损害,影响范围广泛,威胁程度极高。2.3.2高风险可能导致网络平台较严重损害,影响范围较大,威胁程度较高。2.3.3中风险可能导致网络平台一般损害,影响范围有限,威胁程度中等。2.3.4低风险可能导致网络平台轻微损害,影响范围较小,威胁程度较低。2.3.5极低风险对网络平台安全影响较小,威胁程度极低。第3章安全策略制定3.1安全策略框架构建为保证网络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防范潜在的安全风险,本章旨在构建一套系统性的安全策略框架。该框架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组成部分:3.1.1物理安全策略:针对网络平台的硬件设施、数据中心等进行防护,保证物理层面的安全。3.1.2网络安全策略:主要包括对内外部网络的隔离、访问控制、入侵检测、防火墙等措施,以保障网络通信的安全性。3.1.3系统安全策略:针对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层面的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3.1.4应用安全策略:针对平台中的应用程序,进行安全编码、漏洞扫描和修复、安全审计等,保证应用层面的安全。3.1.5数据安全策略:对数据进行加密、脱敏、备份和恢复等处理,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3.1.6用户安全策略:加强对用户身份的认证、权限控制、行为审计等,防止恶意用户对平台安全造成威胁。3.2安全目标与方针3.2.1安全目标(1)保证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行,避免因安全事件导致的服务中断。(2)保护用户数据不被泄露、篡改、丢失,维护用户隐私权益。(3)防范网络攻击、病毒、木马等安全威胁,降低安全风险。(4)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提升整体安全防护水平。3.2.2安全方针(1)预防为主,综合防范:采取多种安全措施,构建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2)动态调整,持续改进:根据安全形势和业务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安全策略。(3)权责分明,协同作战:明确各部门和员工的安全职责,加强协同配合,共同维护平台安全。(4)合规合法,遵守法规: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安全策略的合规性。3.3安全策略制定流程3.3.1安全需求分析:收集和分析网络平台的安全需求,包括业务需求、法律法规要求、用户需求等。3.3.2安全风险评估:对网络平台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为制定安全策略提供依据。3.3.3安全策略设计:根据安全需求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具体的安全策略。3.3.4安全策略审批:将设计方案提交给相关部门和领导进行审批,保证安全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3.3.5安全策略发布:通过正式渠道发布安全策略,保证相关人员了解和执行。3.3.6安全策略实施:将安全策略落实到位,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安全策略的有效执行。3.3.7安全策略监控与审计:对安全策略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定期进行审计,发觉并解决问题。3.3.8安全策略优化与更新:根据业务发展、安全形势变化等因素,对安全策略进行优化和更新,保证其持续有效性。第4章技术措施与实施4.1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为了保证网络平台的安全性,防范外部攻击和非法访问,本章节将重点讨论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措施与实施。4.1.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其主要功能是对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过滤和控制。以下是防火墙技术的具体实施措施:(1)采用状态检测防火墙,对网络连接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防止非法连接的建立。(2)设置合理的访问控制策略,对数据包进行过滤,只允许符合规则的数据包通过。(3)定期更新和优化防火墙规则,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网络威胁。4.1.2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检测系统用于检测和报告潜在的攻击行为,以下是入侵检测系统的实施措施:(1)部署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系统,识别已知的攻击模式。(2)采用异常检测技术,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发觉异常行为。(3)与防火墙联动,实现对攻击行为的实时阻断。4.2加密技术与身份认证为了保护网络平台中的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本章节将介绍加密技术与身份认证的实施策略。4.2.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以下为加密技术的具体实施措施:(1)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如AES)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保证数据安全。(2)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实现数字签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3)对重要文件和数据库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4.2.2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保证用户身份合法性的关键环节,以下是身份认证的实施措施:(1)采用多因素认证,结合密码、短信验证码、生物识别等技术,提高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性。(2)部署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实现对各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和权限控制。(3)定期审计和更新用户权限,防止内部安全隐患。4.3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备份与恢复是网络平台应对数据丢失、硬件故障等突发事件的必要措施。以下是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实施策略:4.3.1数据备份(1)制定定期备份计划,保证重要数据得到有效保护。(2)采用增量备份和全量备份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备份时间和存储空间的需求。(3)建立远程备份机制,提高数据备份的安全性。4.3.2数据恢复(1)制定详细的数据恢复流程,保证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可以迅速恢复。(2)定期进行数据恢复演练,验证备份的有效性和恢复流程的可行性。(3)对关键业务系统采用高可用性方案,实现实时数据同步和故障切换,降低业务中断时间。第5章管理措施与实施5.1安全组织架构建立为了保证网络平台的安全,首先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组织架构。安全组织架构的建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1设立安全管理部门设立专门负责网络平台安全的管理部门,明确部门职责,对网络平台的安全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5.1.2安全管理团队构建组建具有专业素质的安全管理团队,负责网络平台的安全规划、安全评估、风险管理、应急处置等工作。5.1.3安全职责分配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安全职责,保证安全工作落实到位。5.2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网络平台安全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时应关注的主要内容:5.2.1安全政策制定制定全面、系统的安全政策,作为网络平台安全管理的总体指导。5.2.2安全规范与操作流程制定安全规范和操作流程,明确网络平台的安全要求,规范员工行为。5.2.3风险评估与整改措施开展风险评估,针对识别出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5.2.4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5.3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是防范网络平台安全风险的关键。以下是对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的建议:5.3.1安全培训计划制定安全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5.3.2安全意识教育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网络平台安全的重视程度。5.3.3安全技能培训开展安全技能培训,使员工掌握防范网络攻击、应对安全事件的基本方法。5.3.4培训效果评估对安全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保证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员工安全素养。5.3.5持续改进根据安全培训效果和网络安全形势,不断调整和优化培训内容,提高网络平台安全防范能力。第6章应用系统安全防范6.1应用系统安全漏洞分析6.1.1漏洞类型识别应用系统在开发与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输入验证不足、跨站脚本攻击(XSS)、SQL注入、跨站请求伪造(CSRF)、安全配置错误等。本节将对这些漏洞类型进行详细识别与分析。6.1.2漏洞成因分析分析应用系统安全漏洞的成因,包括但不限于编码不规范、开发人员安全意识不足、系统架构设计缺陷、第三方组件安全风险等。6.1.3漏洞风险评估结合应用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对识别出的安全漏洞进行风险评估,包括漏洞可能导致的危害、影响范围、利用难度等方面。6.2应用系统安全设计6.2.1安全需求分析在应用系统开发初期,充分考虑安全需求,保证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和运维等环节的安全性。6.2.2安全架构设计基于安全需求,设计应用系统的安全架构,包括安全防护层次、安全策略、安全组件等。6.2.3安全编码规范制定并遵循安全编码规范,以减少安全漏洞的产生。主要包括输入验证、输出编码、错误处理、会话管理等方面的规范。6.2.4第三方组件安全管理对应用系统中所使用的第三方组件进行安全审查,保证其安全性,避免因第三方组件漏洞导致整个系统的安全风险。6.3应用系统安全测试与评估6.3.1安全测试策略制定全面的安全测试策略,包括但不限于静态代码分析、动态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6.3.2安全测试方法介绍各类安全测试方法,如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等,以及针对应用系统特定安全需求的测试方法。6.3.3安全评估指标建立应用系统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漏洞数量、漏洞等级、安全防护能力、应急响应能力等。6.3.4安全评估实施按照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评估,以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并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第7章网络设备与系统安全7.1网络设备安全配置7.1.1基本安全配置在网络设备的初始配置阶段,应采取一系列基本安全措施,保证设备本身的安全性。这些措施包括更改默认密码、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启用密码复杂度策略、限制登录尝试次数等。7.1.2访问控制策略为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应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这包括配置访问控制列表(ACLs)、启用虚拟专用网络(VPN)以及对远程访问进行强认证。7.1.3网络设备间安全通信保证网络设备间的通信采用加密技术,以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同时对网络设备间的认证机制进行配置,保证设备间的信任关系。7.2系统安全更新与补丁管理7.2.1安全更新策略建立系统安全更新策略,定期检查并安装系统供应商提供的更新和补丁。同时对第三方软件进行安全更新,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7.2.2补丁管理流程制定补丁管理流程,包括补丁的测试、部署和验证。保证在更新过程中,对关键业务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7.2.3安全更新与补丁监控建立监控系统,实时跟踪系统安全更新和补丁的安装情况,保证所有设备均保持最新状态。7.3安全审计与监控7.3.1安全审计策略制定安全审计策略,对网络设备和系统进行定期审计,以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审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登录行为、配置变更、系统操作等。7.3.2安全事件监测部署安全事件监测系统,实时收集和分析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以便及时发觉并应对安全威胁。7.3.3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理建立安全事件响应流程,对监测到的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同时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7.3.4安全态势感知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安全数据,建立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实时掌握网络安全状况,为安全决策提供支持。7.3.5安全合规性评估定期进行安全合规性评估,保证网络设备与系统的安全配置和管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和要求。第8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8.1数据安全策略制定8.1.1策略目标本节主要阐述网络平台数据安全策略的目标,旨在保证用户数据在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8.1.2策略内容(1)制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根据数据的重要性、敏感性进行分类管理;(2)建立数据访问控制机制,保证数据仅被授权人员访问;(3)实施数据安全审计,定期检查数据安全状况;(4)制定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保证数据在遭受破坏后能迅速恢复;(5)建立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8.1.3策略实施与评估(1)制定数据安全策略实施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表;(2)开展数据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3)定期对数据安全策略进行评估和优化,保证策略的有效性。8.2数据加密与脱敏8.2.1数据加密(1)采用国际通用的加密算法,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2)明确加密范围,包括数据传输、存储和备份等环节;(3)制定加密密钥管理策略,保证密钥的安全存储和合理分发。8.2.2数据脱敏(1)对非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以降低数据泄露风险;(2)采用脱敏技术,如数据掩码、数据替换等,实现数据的匿名化;(3)根据业务需求,合理选择脱敏策略,保证数据可用性与安全性。8.3隐私保护与合规性要求8.3.1隐私保护策略(1)制定隐私保护政策,明确用户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共享原则;(2)遵循最小化原则,只收集实现业务功能所必需的数据;(3)尊重用户隐私权益,保障用户对个人数据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删除权。8.3.2合规性要求(1)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2)遵守行业标准和规范,如ISO/IEC27001、ISO/IEC29151等;(3)定期开展合规性评估,保证网络平台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第9章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理9.1安全事件分类与级别划分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平台安全事件,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级别划分。根据安全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将安全事件分为以下几类:9.1.1数据泄露事件数据泄露事件指网络平台用户数据、企业内部数据等敏感信息被非法获取、泄露、篡改或破坏。根据泄露数据的类型和数量,将数据泄露事件分为以下级别:(1)低级别:泄露少量非敏感数据;(2)中级别:泄露一定数量的敏感数据;(3)高级别:泄露大量敏感数据或涉及国家安全的数据。9.1.2系统破坏事件系统破坏事件指网络平台系统受到攻击,导致系统瘫痪、服务中断等现象。根据破坏程度,将系统破坏事件分为以下级别:(1)低级别:单个系统组件受到影响,不影响整体服务;(2)中级别:多个系统组件受到影响,部分服务中断;(3)高级别:整个系统瘫痪,所有服务中断。9.1.3网络攻击事件网络攻击事件指针对网络平台的黑客攻击、病毒传播等行为。根据攻击手段和影响范围,将网络攻击事件分为以下级别:(1)低级别:攻击手段单一,影响较小;(2)中级别:攻击手段复杂,影响一定范围内的用户;(3)高级别:攻击手段高超,影响大量用户或导致严重后果。9.2应急响应流程与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安全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流程和方法。9.2.1响应流程(1)发觉与报告:一旦发觉安全事件,立即报告给安全团队;(2)初步评估:对安全事件进行初步评估,确定事件类型和级别;(3)应急响应:根据事件类型和级别,启动相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