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194-2021 生态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_第1页
DB41T 2194-2021 生态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_第2页
DB41T 2194-2021 生态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_第3页
DB41T 2194-2021 生态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_第4页
DB41T 2194-2021 生态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1I 2 3 4 4 6 8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水利勘测设计院、河南省盛水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省特殊岩土环境控制工程技术研1生态环境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CJJ/T13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管井施工操HJ/T20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25.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2景含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仅受地球化学过程和非4基本规定4.1勘察任务4.1.1查明地层结构、含水层分布、含水层边界条件、地下水赋存分布及数量、质量特征。4.1.2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动态特征、4.1.3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为生态环境建设保4.1.4查明污染源特征与分布,岩土及地下水中污染物种类、浓度,监测识别地下水污染羽。34.1.5提供满足场地环境评价、污染治理修复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及污染物运移参数、污染物理4.2勘察内容4.2.1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植被分布等及4.2.2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补给条件与运动规律,地表水与周围4.2.3地下水环境现状值,潜在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的运移规律4.3勘察方法4.3.1收集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环境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降雨量、蒸发量、气温等气象资料、地形地貌特征资料、河流的流量、流速等水文资料;b)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土壤类型分布图;4.3.2开展水文地质调查与测绘、物探、勘探(建井)与采样、现场测试5.1基本要求5.1.1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复杂的场地应进行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场地,可采用5.1.2水文地质调查与测绘的范围包括场地及其附近地区,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及其受影响5.1.3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追溯污染场地5.2.1场地气象、水文、植被覆盖、地貌形态、5.2.3地下水天然露头(泉)及井、矿坑等的基本情况。5.2.4场地供水基础设施、供水量、供水水质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5.3测绘5.3.1测绘比例尺为1:5000~1:a)地下水类型、补给来源、排泄条件、水位、变化幅度及水流场特征;含水层主要岩性、透水4b)场地及周边地表水的类型和分布、规模、来源、水质现状及其历史变化和趋势;地下水污染c)井、泉位置,井的类型、深度、井身结构、井周地层剖面、出水量、水位、水质及其动态变化以及地下水的开采方式、开采量、用途和开采后出现的问题;泉的出露条件、成因类型和补给来源,泉的流量、水质、动态变化及利d)场地内及周边可能受污染影响的环境敏感点、可疑污染源及污染痕迹、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初步判断污染5.3.4测绘点的密度应根据场地的地貌、地质条件、成图比例尺结合场地污染情况确定,并应具代表5.3.5地质测绘点宜利用天然和已有的人工露头,当露头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探坑5.3.6测绘点的定位应根据精度要求选择测绘方法;水文地质点、地下水露头、土壤污染监测点、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和物理地质现象等典型测绘点,应用仪器定6.1.4古河道、断层、裂隙带、岩脉6.1.5覆盖层厚度、土壤污染范围、深度6.2.2对勘探孔应进行水文测井工作,配合钻探取样划分地层,为取得有关参数提供依据。6.2.3对物探的实测资料,应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具有相应水文地质解释的条件等综合确定,并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中等及以上地区,宜选用两种或以上7.1.1在水文地质调查、测绘和物探已取得一定资料的基础上,规划布7.1.2勘探点的布置,应能查明勘察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取得有关水文地质参数和评价地下水57.1.3根据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特征结合地形地貌单元布置勘探点,在有明显污染迹象的位7.2.1.2钻探口径应分别满足建井、取样或测试等的要求;钻探钻穿污染含水层下伏隔水底板时,应7.2.1.3钻探记录应包含颜色、气味、夹含物等理化信息,记录表7.2.1.6钻探过程中及结束后,应将产生的7.2.2.1目标污染物埋藏较浅且位于地下水位以上时,可采用槽探、井探识别观察、快速检测污染物7.2.2.2槽探与井探应记录探槽或探井位置、采样信息、开挖土样与槽壁(井壁)土层的颜色、气味7.2.2.3探槽和探井回填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无污染并与原地层性质相似的材料及时回填,并应按a)井管的口径应满足洗井、采样等要求,当该井同时作为抽水试验或修复用井时,钻探孔直径7.3.2滤水管应置于目标含水层中,滤水管长度应根据地下水中污染物特征和水位动态确定,滤水管7.3.3填充材料自下而上分别为主要滤料层、次要滤料层、止水层、回填层,各层设计与填充应符合6d)回填层可用水泥砂浆、含5%膨润土的水泥浆或膨润土浆回填至地表,固定井管并8.1.1样品采集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所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以保证对所取样品的测定能代8.1.2采集样品应进行详细记录与标识,包括样品编号、采样日期、采样点坐标、采样点周边基本环境、采样时刻气象气候、采样深度、水位等信息,并采集现场采8.1.3样品采集、运输、制备过程中应防止待测组分发生化学变化。现场装有含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土壤、地下水等样品的容器应密封低温、避光保8.1.4用于污染物浓度分析的样品采样方案实施前,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计划,应符合a)采样过程中应防止交叉污染,每采集完一个位置的样品,应将采样工具清洗干净,非扰动采c)勘察现场存在遗留废弃物时,应按HJ/T20及HJ/T91的规定进行采样、分析、鉴别。8.2.2土壤采样点位的数量与采样深度应根8.2.3对于土壤垂直采样,表层土壤和下层土壤垂直方向层次的划分应综合考虑污染物迁移情况、土壤特征等因素。采样深度应扣除地表非土壤硬化层厚度,原则上采集0m~0.5m表层土壤样品,0.5m以下下层土壤样品根据判断布点法采集,0.58.2.4应用清洁的采样工具进行样品采集,样品采集后,应根据污染物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容器保8.2.6当非挥发性污染物样品中含有较多的石砾、砖块时,8.3.1地下水采样应在调查地块附近选择清洁对照点。地下水采样点的布设应考虑地下水的流向、水力坡降、含水层渗透性、埋深和厚度等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源和污染物迁移转78.3.2采用监测井进行采样,应先收集井结构等信8.3.4地下水采样应在成井洗井完成平衡后开展,采用气提法等对含水层扰动较大的技术进行成井洗8.3.5地下水监测井内存在非水相液体时,在地下水洗井采样前利用油水界面仪测试非水相液体的厚度,并利用可调节采样深度的采样器采集非水相液体样8.4.1在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样点的布设应有代表性,能反映水质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b)对无排污河段或有充分数据证明断面上水质均匀时,可只设一条中泓垂线。c)若有充分数据证明垂线上水质均匀,可酌情减少采样点数。9检测与试验9.1一般规定9.1.1凡能在现场测定的项目,应在现场测定。室内检测应取典型样品进行室内理化性质检测,检测9.1.3应利用场地监测试验井进行地下水、渗滤液量测和水文地质试验,测定场地的水文地质参数。9.2现场检测与试验9.2.2场地的水文地质参数包括渗透系数、给水度、释水系数、弥散系数等,测定方法的选取应符合9.2.3勘探孔钻遇地下水时应量测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应利用地下水监测试验井统一量测稳定水位9.2.5水文地质参数可通过收集已有试验资料获取,当需要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时,应选择对地层和地8使水头、水量保持稳定,注水量允许偏差为流量无持续增大趋势,且五次流量读数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最终值的10%,或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1L/min时,本阶段试验即可结束;b)抽水试验开始前、试验结束前应各采取1份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检测。9.2.8通过弥散试验获得进行地下水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弥散参数,研究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时其a)试验场地应选择在对水文地质条件有足够b)采用示踪剂(如食盐、氯化氨、电解液、萤光染料等)进行,试验方法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的分布以及污染源同地下水的相互关系确定。一般采用污染物的天然状态法、c)观测孔布设一般可采用以试验孔为中心“+”字形剖面,孔距可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性等考虑,一般可采用5m或10m;也可采用试验孔为中心的同心圆布d)试验过程中定时、定深在试验孔和观测孔中取水样,进9.3室内检测与试验9.3.2地下水样品的检测项目按附录F确定,方法应符合GB/T14848及HJ164的规定。对于特定检9.3.3地表水样品检测项目按附录G确定,方法应符合HJ/T91的规定。对于特定检测项目,可根据9.3.4土样的物理性质试验应包括颗粒级配、天然含水率、天然密度、液限、塑限、渗透系数、有机910.2.1在布设监测点前,应综合分析当a)地质图、剖面图、现有水井的有关参数(井位、钻井日期、成井方法、井深、含水层位置、抽水试验数据、钻探单位、使用价值、水质b)当地地下水补给水源的江、河、湖的地理分布及其水文特征(水位、水深、流速、流量)、c)含水层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方向、地下水质类型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e)区域发展与规划、城镇与工业区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况、化肥农药施用情况、水源a)以地下水类型和开采强度分区为基础,并根据监测目的和精度要求布设各类监测点;b)以平原区和浅层地下水为重点,平面上点、线、面相结合布设各类监测井,垂向上分层布设c)以特殊类型区地下水监测点为重点,兼顾基本类型区地下水监测,特殊类型区包括地下水位d)与地下水功能区管理相结合,重点监测地下水开采层或供水层;e)水位基本监测点应分别沿着平行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监测线布设。b)饮水型地方病(如高氟病)高发地区;c)对区域地下水构成影响较大的地区,如污水灌溉区、垃圾堆积处理场地区、地下水回灌区及10.4.2对每个监测井建立地下水监a)井管应由坚固、耐腐蚀、对地下水水质无污染的材料制成b)监测井的深度应根据检测目的、所处含水层类型及其埋深和厚度来确定,尽可能超过已知最e)监测井目的层与其它含水层之间止水良好,承压水监测井应分层止水,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f)新凿监测井的终孔直径不宜小于0.25m,设计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段应安装滤水管,反滤层10.4.5在水位监测井附近选择适当建筑物建立水准标志10.4.6监测井应有较完整的地层11.1.1.1计算评价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确定地下水允许开采量,b)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可能变化;c)地下水储存量的调节作用和调节能11.1.2.2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水量均衡法、相关分析法、开采试验法、解析法及数值法等,按11.1.2.3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适合评价11.2.1.1对勘察区含水层及其有水力联系的11.2.2.1地下水水质分类评价采用单指标评11.2.2.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应根据水质变化特征分区、分层11.3.1.1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进行地下水均衡a)勘察目的、任务和要求、依据的技术标准;c)场地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概况,土地利用与污染历史;e)地下水埋藏、分布、水位及其变化,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流场特征及水文地质参f)场地污染源类型、规模、分布特征、污染物浓度及空间分布特征、污染物运移规律;g)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及评价、水质评价、环境水文地质模型,h)场地水文地质特征评价,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状况评价,提出地下水保护建议,预测分析可能影响生态环境治理修复设计、工程施工的水文地质问题并提出预a)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图;b)勘探工作平面布置图;h)检测与试验成果图表。坡度小于8°,地貌类型单一地形较简单,相对高差50m~200m,地面坡度以8°~25°为主,好水化学类型单一直流电法电阻率法1.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的位置、埋深2.探测隐伏断层破碎带的位置、宽度被测地质体有一定的宽度和长度,电2.探测覆盖层厚度,划分第四纪含水被测岩层有足够厚度,岩层倾角小于被测地质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显著,其上方没有极高阻或极低阻的屏蔽层;2.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的位置、埋深4.探测地下水流速、流向含水层埋深小于50m,地下水流速大1.调查潜水的流向,确定地表水和地3.在有利条件下,可划分不同岩性的接触带、岩溶发育带及了解上升泉的分地下水埋藏较浅,流速足够大,并有一定的矿化度,不同岩性间有较大的接寻找地下水,与电阻率法配合可圈定古河道及古洪积扇的含水层、岩溶洞穴和断层破碎带的分布范围和确定含水层在测区内没有游散电流的干扰,存在探测断层、裂隙、地下洞穴及不同岩被测地质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显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