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4北京初三一模历史汇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_第1页
2020-2024北京初三一模历史汇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_第2页
2020-2024北京初三一模历史汇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_第3页
2020-2024北京初三一模历史汇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_第4页
2020-2024北京初三一模历史汇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4北京初三一模历史汇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选择题1.(2020北京西城初三一模)世界现代史某单元的课题如下图,这一单元的主题应该是A.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B.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C.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2.(2021北京大兴初三一模)如图图示可以说明,二战后A.美国经济发展放缓 B.日本经济快速崛起C.社会主义阵营扩大 D.西欧逐步走向联合3.(2022北京朝阳初三一模)西方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们意图修补资本主义,通过调整政策,增强国家干预,缓和社会矛盾。以下属于这种“修补”的是(

)①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③万隆会议召开

④世界贸易组织建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2023北京房山初三一模)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对社会保障制度形容为:“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来防止人跌入深渊。”下面是对这种制度的认识错误的是(

)A.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B.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C.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D.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5.(2024北京东城初三一模)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是(

)A.消除贫富差距 B.美化政府形象 C.增加财政开支 D.缓和社会矛盾二、综合题6.(2021北京西城初三一模)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材料一序号史料内容史料作者或出处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③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⑤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佛教),立六疾馆以养穷民《南齐书·列传》⑥(明)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有疾苦而无处管理的人),月给粮;设漏泽园(公共墓地)葬贫民《明史·食货志》(1)将材料一的内容与以下观点相对应。(填序号,每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古代思想家关注社会民生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战乱及土地兼并导致生活贫困: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统治者采取措施救助贫困: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

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是昔日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1928年春,神山村在共产党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分得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收成比上一年平均增加三成。群众纷纷要求加入红军,只有61人的神山村,就有28名村民义务为红军当挑夫、向导、炊事员、通讯员等。(2)依据材料二,分析神山村进行土地革命的意义。材料三

马克思通过研究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贫困产生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旨在解决社会贫困问题,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反贫困效果始终不显著。欧洲各国用了很长的时间,进行反贫困探索,但是在“福利国家危机”下止步,过高的社会福利对于解决贫困现象收效寥寥。(3)依据材料三,概括欧美各国反贫困效果不理想的表现。材料四

不同时期的脱贫宣传画1952年底,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的土地1978年以后,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2013年以来,在精准扶贫战略指引下,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多种形式的助农行动开展(4)依据材料四,谈谈对我国建国后对贫困治理的认识。7.(2021北京丰台初三一模)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材料一时期措施局面①_____文帝、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徭役;废除严刑峻法文景之治唐朝唐太宗推行革新措施。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少刑罚②______清朝前期诸位帝王推行垦荒;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康乾盛世(1)将表格中①②处补充完整。结合所学,分析出现上述兴盛局面的共同原因。材料二

西方社会保障的发展(部分)(2)依据材料二,说出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背景。材料三

党中央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取得的部分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6.7%。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校办学条件改善,733万户危房改造,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5%,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基本医疗覆盖超13亿人。完成造林面积2957万公顷,生态修复全面加强。(3)依据材料三,概括“十三五”规划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取得的成就。8.(2021北京海淀初三一模)人口·劳力·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班牙的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在游历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后,1542年写作了《西印度毁灭述略》(1552年出版)。他写道:他们(西班牙殖民者)对这些印第安人所施的“恩惠”就是把男人送到矿上去采金,这是一种不堪忍受的繁重劳动;把妇女赶到农场去种地,这种劳动即使对男人来说,也是极为繁重的。在矿山上,男人们死于劳累和饥饿,在农场里,妇女也因相同的原因而丧命。就这样,岛上的居民成批倒毙。材料二大规模采矿不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据记载,墨西哥和中美洲在1607-1694年曾流行过斑疹伤寒、瘟疫和天花,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这些疫病由欧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在1642-1742年不断受到时疫的袭击。众多疾病中当首推黄热病。黄热病随运奴船来到美洲。美洲沿海低地为携带黄热病的蚊虫的繁殖提供了类似其在非洲老家的条件。——摘编自[英]莱斯利·贝瑟尔《剑桥拉丁美洲史》第二卷(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记述的相同历史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其中变化原因的解释有何差异?材料三1819年英国议会通过《棉纺工厂法案》,规定工厂不得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9-16岁儿童每天工作不超过12小时;每个儿童必须有医生提供的适宜工作的证明才能被雇佣;任命4名专职的工厂监督。这是第一部真正有效的工厂法,政府进行监察,提高了执法力度,收到了保护工人的效果。1834年议会颁布《济贫法修正案》,规定不给予有劳动能力的人以救济,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去工厂做工;济贫院的生活条件要低于最低收入的劳动者,防止懒人进入济贫行列;在伦敦建立济贫法委员会,制定全国统一的济贫标准。——摘编自钱乘旦总主编《英国通史》第五卷(2)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关于劳动力使用的规定。结合所学,指出这两项立法的历史背景。材料四1935年《社会保障法》是联邦政府进一步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重大举措。该法案提供:(1)老年人一份收入;(2)由雇主在雇员就业期间预先支付失业救济金的计划;(3)向老人、盲人和受抚养的孩子提供无条件的救济援助。事实上,在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美国是最后一个引入全面社会保障的国家。人们认为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是一项社会进步,但是在刚实施时有许多缺陷。所有这些措施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只是推迟了问题的暴露时间。社会保障始终是政治家们演说的重要话题(如医疗保险制度)。人人都认为美国的社会保障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具体怎么做,却无法达成共识。——摘编自[美]休斯《美国经济史》第八版(3)指出1935年《社会保障法》颁布的背景。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答案1.B【详解】据题干图片中“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西欧的联合”“日本重新崛起”“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知,这些体现了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和日本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并发展起来,扩大社会福利,建立福利国家,进入信息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故据题干世界现代史某单元的课题,这一单元的主题应该是体现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B符合题意;日本、美国等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A排除;题干没有涉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C排除;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没有体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D排除。故选择B。2.D【详解】材料从欧洲煤钢共同体不断发展,最后形成欧洲联盟,说明西欧逐步走向联合,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日本经济崛起的信息,排除B;材料无关社会主义阵营的信息,排除C。故选D。3.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来缓解经济危机,是在原有社会制度下进行的局部调整;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①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和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都是修补资本主义的措施。A项正确;参加万隆会议的主要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全球性国际组织,③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4.D【详解】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5.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D项正确;推行福利政策不能消除贫富差距,排除A项;美化政府形象不是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增加财政开支是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的结果,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6.(1)①②;③④;⑤⑥。(2)意义:农民生产积极性提升,粮食产量增加;壮大了红军队伍;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3)表现: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矛盾无法解决;过高的社会福利带来一系列问题。(4)认识:新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救济式扶贫,到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化扶贫,再到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是与时俱进、稳步推进的,扶贫方式呈现精准化、多样化的特征。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减贫模式。不同时期的扶贫方略,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与使命。(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引用。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哀公》解释: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故古代思想家关注社会民生问题:①②;《汉书》记载: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是对土地兼并后造成贫富悬殊的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自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蒿里行》。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故战乱及土地兼并导致生活贫困:③④;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民”。依据材料信息“释氏”“大寺”可知,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统治者建立医疗救助机构,救助百姓;(明)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有疾苦而无处管理的人),月给粮;设漏泽园(公共墓地)葬贫民,反映了统治者建立救助机构,救助百姓,故古代统治者采取措施救助贫困⑤⑥。(2)根据材料“分得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收成比上一年平均增加三成。群众纷纷要求加入红军,”,可见,神山村进行土地革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升,粮食产量增加;壮大了红军队伍;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3)根据材料“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反贫困效果始终不显著。”、“但是在“福利国家危机”下止步,过高的社会福利对于解决贫困现象收效寥寥。”,可以概括欧美各国反贫困效果不理想的表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矛盾无法解决;过高的社会福利带来一系列问题。(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52年底进行了土地改革,给了农民最需要的土地;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镇企业的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2013年后实行精准扶贫,可见,新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救济式扶贫,到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化扶贫,再到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是与时俱进、稳步推进的,扶贫方式呈现精准化、多样化的特征。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减贫模式。不同时期的扶贫方略,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与使命等。7.(1)①西汉;②贞观之治。原因:国家统一;政府制定恰当的政策。(2)特点:社会保障以立法形式确立;社会保障内容覆盖广泛;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答出任意2点即可)背景:社会矛盾突出;工人阶级不断斗争。(答出任意1点即可)(3)成就: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脱贫攻坚目标实现;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改善。(答出任意2点即可)【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局面:文景之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因此,①处填写“西汉”;根据材料一“唐太宗推行革新措施。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少刑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还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因此,②处填写“贞观之治”。第二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盛世的表现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各种关系较和谐稳定发展。究其共同原因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负担等。(2)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济贫法》《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障保险法》《社会保障法》”可知,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特点一是社会保障以立法形式确立;根据材料二“西方社会保障的发展(部分)”可知,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涉及了贫困、疾病、工伤、老年和残障、失业、妇女儿童福利、公共卫生计划等方面,可见,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特点二是社会保障内容覆盖广泛;根据材料二“西方社会保障的发展(部分)”可知,西方国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可见,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特点三是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第二问背景,根据材料二“19世纪后期,德国社会矛盾突出,工人为求生存不断斗争,工人运动频发。为线和社会矛盾,政府建立以社会保险为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矛盾突出,工人阶级不断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3)根据材料三“居民收入年均增长6.5%,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可知,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根据材料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校办学条件改善,733万户危房改造,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可知,脱贫攻坚目标实现;根据材料三“基本医疗覆盖超13亿人。”可知,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根据材料三“完成造林面积2957万公顷,生态修复全面加强。”可知,生态环境改善。8.(1)印第安人的人口迅速减少。西方殖民者的活动(殖民掠夺和贩运黑奴)。材料一认为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的残暴统治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口减少。材料二认为17-18世纪时旧大陆带来的疫病导致印第安人感染而大量死亡。(2)规定:限制工厂使用童工(立法保护儿童权益等);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进入工厂做工。背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英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政府职能扩展,通过立法缓和社会矛盾(社会思想观念进步)。(3)背景:美国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评价:联邦政府承担相关经济责任,是社会的进步;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美国是工业化国家中最晚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政治家们的认识与行动影响了制度实施的效果;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