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巧整合 采“点”精准融内涵_第1页
审“时”度势巧整合 采“点”精准融内涵_第2页
审“时”度势巧整合 采“点”精准融内涵_第3页
审“时”度势巧整合 采“点”精准融内涵_第4页
审“时”度势巧整合 采“点”精准融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时、分、秒”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教材的编排将其分散在第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中,这样不利于学生建构时间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时间概念的认知缺乏结构的整体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单元重整,实现时间概念的本质建构与生活问题的策略应用,帮助学生厘清时间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发展数学素养。关键词:整体;教学;时间在课前前测中笔者发现,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已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了认读写整时、半时的方法,但会正确认读类似几时55分的较少,这表明学生对于时间量感的体验经验缺乏。教学中,教师若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会出现整时和半时教学步骤过细或一笔带过的两个极端。基于学情,如何串联知识整体成为教学的思考点。一、探寻:寻找依据,找准起点,凸显整合的价值(一)梳理教材,明晰缘由笔者将人教版数学教材与北师大版、苏教版和冀教版三个版本数学教材关于“时、分、秒”的编排进行逐一对比发现,苏教版数学教材将内容进行整合,统一安排在二年级,促使学生系统地建构时间概念。另两个版本,虽然均需分两段完成学习,但都根据“整时和半时分针的指向具有共性”这个特点,将整时和半时的学习合并在一课时中,又根据“分针和秒针运动的相似性”将认识分和秒编排在一个单元,有利于学生厘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实现结构化地进行时间概念的建构。由此可见,对“时、分、秒”的单元进行整合具有理论依据。(二)解析前测,把握学情教学前,笔者选取区内若干所中心小学和乡镇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测。结合数据可以发现:授课前,80%~90%的学生已经了解整时和半时的认读方法,也有认读其他时刻的经验,为整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前测所暴露的问题恰好可成为教师教学的思考点。单元视角下的有效整合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建构,教师应以问题解决为课堂主旋律,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进而培育数学素养。二、推敲:重整教材,聚合散点,建构教学脉络(一)提纲挈领,搭建单元整合框架单元整合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使其从事实性知识的认知走向整体建构的概念性知识,学会有效迁移知识,培养综合思维,提升数学素养。基于学情和教材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理解1时=60分、1分=60秒”有异曲同工之处,1秒、5秒、1分等长短的感悟,要依靠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刺激,而且对短时间的感受有助于推理得到更长时间的感受。因此,这些内容可以整合为1课时。“认读整时、半时、几时几分”“理解大约几时”都需要正确认识钟面,掌握认读的方法,也可以置于同一阶段学习。“合理安排时间”“计算经过的时间”等问题的解决都是时间知识的综合应用。为此,笔者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整(见图1)。(二)研精细思,构想整体教学思路“时、分、秒”的整体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时间概念的建构,二是钟面的正确认识,三是时间知识的应用。主要设计思路可形成如下表格(见表1)。三、推进:落实设计,撬动支点,反思教学实践“时、分、秒”整体教学应以“认读写时刻”教学为主旋律,以“时间概念的感悟和内化”为核心目标,以系统地贯通时间的内涵、积累活动经验达到深度学习为目的。在不同课例中可体现为以下三个策略。(一)着眼共通,建立时间观念【教学片段一】1.感受1分=60秒师:仔细观察,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生: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师:如果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呢?生:秒针走一圈正好是60小格,所以是60秒。师:这是他的猜想,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出示钟表实物,学生边看边数,得出结论)师:谁的小眼睛最亮,刚刚秒针走的时候,分针又是怎么走的呢?生:分针走了1小格。师:你有什么想说的?生:1分=60秒。2.自主探究1时=60分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分和秒之间关系,那么时和分之间的关系,你会怎么研究呢?生:我想让分针也转动1圈,看看时针是怎么走的。师:真棒!不过,分针转1圈有点长,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可以请钟表学具来帮忙。生:我们发现分针走1圈,时针走了1大格。生:1时=60分。3.发现关系师:你有什么想分享的?生:我知道了1时=60分,1分=60秒。生:我找到了三者的关系,时和分、分和秒之间都是“60”。计量单位的学习,概念的建构非常重要。“时、分、秒”三个时间量本属于一个整体,相互联系与依存。如果将这一内容分块学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间的联结。在这一课时中,为了厘清量和量之间的关系,需要将“1时=60分”“1分=60秒”的学习置于同一框架内,这样等进率的量才得以联构。基于教师引导下的“1时=60分”的学习经验,学生会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的方法迁移到对分和秒之间关系的探究。由此得到结论:都是在一根针走一圈的同时观察另一个根针走的情况,而且进率都为60。学生在思考、剖析与整合中学会同理思维,其思维的生长是感知得到的。【教学片段二】1.体验1秒师:1秒有多長?1秒时间你能做什么呢?生:数1个数字;眨一下眼睛;拍一下皮球;剁一下脚……师:你有什么感受?生:1秒很短。2.体验5秒、20秒师:那么5秒有多长呢?自己体验一下吧。生:我眨了5下眼睛,感觉还是很短。生:我差不多数到了5,感觉也过得好快。师:20秒有多长呢?再感受一下吧。生:稍微长点了,不过还是过得挺快的。3.体验40秒、60秒生:我是通过跳了1分钟的绳感受60秒的。生:我们刚才感受了20秒有多长,40秒就是再加个20秒。4.感悟1时师:刚才我们一起在实践中体验了时间的长短,那么1时到底有多长呢?生:1时很长,如果像刚才那样,太麻烦了。师:对呀,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生:我1分能跳绳160下,1时就能跳9600下。生:我要从1数到3600。在上一课时建立关系之后,对“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有清晰的感知是本课时教学的一个难点。1秒、1分较短,适合基于“体感”进行定量刻画。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体感知的“事件”,促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形成时间感。而1时甚至几时很长,对其感知若依然停留于“体感”,学生将缺乏数学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加深对1时的感悟,转化为跳绳次数“160与9600”和数数“60与3600”等的数感,从而形成对1时的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这两课时的教学,使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得到显著提升,逐步实现了对时间观念的结构化建构,也体现了整体教学的价值。(二)聚焦本质,对时刻认读整体探究【教学片段三】1.拨一拨——感知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化(1)回忆整时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是怎样的;(2)观察钟面右半侧与左半侧刻度的排列顺序有什么不同;(3)同桌合作,探究从7时至8时分针和时针的变化。生:从7时到7时半,时针在7和8之间;分针在钟面右边,在12和6之间。生:我有补充,从7时到7时半,时针更靠近7。生:从7时半到8时,时针越来越接近8。教师小结:看来半时之前,分针在钟面的右半侧,时针在靠近7的地方,像这样的时刻我们可以说“大约7时”;半时之后,分针在钟面左半侧,时针在靠近8的地方,但还没有到8,像这样的时刻,我们可以说“大约8时”。2.分一分、辨一辨、想一想(1)说一说:下面时间分别大约几时(给出8个时刻)?(2)分一分:请你把这些时钟表示的时刻分类;(3)判断:下面哪一个时刻表示正确(见图2)?(4)思考:如果指针继续转动,接下来时针和分针分别会指向哪个数?(5)归纳总結:通过探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3.进一步认读几时几分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提炼,是课程整合的重要目的之一。第一次探究从7时至8时分针和时针的变化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初步发现半小时前和半小时后两根分针的位置变化,在比较中提炼异同,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接着,呈现“9时、大约6时、7时半、10时不到”等时刻,带给学生思维更多的冲击,其通过合作交流发散思维,逐步归纳得出:将钟面平均分成两份,几时到几时30分,分针在钟面的右半侧,时针更接近“几”;几时30分到下一个整时,分针在钟面的左半侧,时针更接近“几加一”,沟通了本质内涵。由此可见,这种大板块式的整合,跳出了“散状式”的教学,从更高层次剖析教学内容,既联结前一课时所学的整时、半时,又为本课时后半段正确认读几时几分奠定基础。层层递进的整体探究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认读时刻,还会激发出思维的火花,使学习更有深度。(三)综合所学,对计算时间整体掌握1.出示情境:海曙一日游(见图3)。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追问,重点突破“9:50到10:10经过多长时间”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时间的方法为“经过的时间=结束时刻-开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