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探究_第1页
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探究_第2页
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探究_第3页
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探究_第4页
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探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可以创设真实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因“疑”促学,同时巧转妙“移”,生成概念;基于活动经验,探究诠“译”,促使学生感知概念;归纳提炼,深挖概念本质,促使学生集思广“议”,反复辨析。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概念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更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数学教材中概念繁多,其中就包含运算概念。众多的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基础,更是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一、通过设疑和迁移,促进概念的生成(一)入境设“障”,因“疑”促学在概念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学习概念的必要性,教师应根据数学概念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创设的情境中巧妙布障设疑,让学生留“境”其中,因“障”冲突,因“疑”促学,从而自然地引入新的概念。教师要努力做到在教学中处处设计冲突、步步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体会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儿童乐园——初步认识乘法意义”一课为例,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是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相同加数的个数比较多时,用加法算式表示会比较繁琐,用乘法记录相同加数连加时会更简便。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至关重要。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应恰当引入“乘法”这个概念,为学生制造冲突和障碍。教师可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在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有多少人坐小飞机”后,教师可不着急出示乘法算式,因为这些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不算长,还不足以说明引进乘法算式的必要性。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如果小飞机的架数是8架、10架、20架,分别会有多少人?”学生在书写这个长长的20个4连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这种描述的麻烦,引发认知冲突,并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学习需求,自然地引入乘法。这样,就能凸显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简洁美。(二)巧转妙“移”,生成概念为帮助学生构建概念,教学时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唤醒和提炼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引导学生引申、推导出新概念。例如,在教学“米”和“厘米”这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时,教师只有让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际测量,进而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不易理解的长度概念巧妙“移”至尺子上的1厘米或1米處。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直尺上的1厘米,知道1个大格就是长1厘米。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找一找直尺上的1厘米是从几到几,学生观察发现每1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学生从学具袋(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橡皮、长尾夹,边长1厘米的田字格等)中找出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通过动手操作,联系实际生活等环节,学生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增强量感意识。二、通过探究诠“译”,促进对概念的感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靠新课标中提到的“四基”之一,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来不断感知概念。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形成,只有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才能由困惑走向顿悟,由表层走向深入,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学生在经历操作活动之后,已经建立了对于概念的感性认识,但仅仅通过活动还是无法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操作活动进行反思、关注表象的特点和性质,只有这样,学生的感性认识才能够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概念获得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消极地等待结果,而是应创设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探究中建构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建立起概念的清晰表象,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充分地理解概念所表达的意义。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思考和表达概念的形成过程,落实核心素养中的“三会”要求。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分物游戏——小数目物品平均分”一课为例,除法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想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为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才能使他们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教材中,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而本节课是第一次分物,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小数目实物“分一分”的探究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为后面正式学习除法做好铺垫。本课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小猴子分桃子活动。在分桃子的活动中,学生可以经历3种分法:分给左边的小猴子1个桃子,分给右边的小猴子3个桃子;分给每只小猴子2个桃子;分给左边的小猴子3个桃子,分给右边的小猴子1个桃子。在多种分法中,教师应突出“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帮助学生建立“得到的一样多”与“平均分”的等价关系(见图1)。第二个探究活动:通过分萝卜,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和分的结果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不管分几次把萝卜分完,即使每次分几根萝卜都可以不同,但只要每次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就能确保它们最终分到的萝卜一样多(见图2)。第三个探究活动:借助解决分骨头问题,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教材中的第三种画法:每个圈表示分一次分掉了多少根小棒,圈内的小棒根数等于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说要分给3只小狗,所以每3个一圈。画几个圈则表示要分几次把小棒分完,每次分到小棒的根数等于所画的圆圈的个数。教师要在一次次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平均分”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从而凸显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从文字走向实质,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素心素养,使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三、通过提炼和辨析,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一)归纳提炼,深挖本质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在学生经历感知、探究活动后,教师应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概念,在提高学生归纳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更接近概念的本质,也让原本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简洁,体现数学的简洁美。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分苹果——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一课为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依次进行两次分的活动:第一次是引导学生按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第二次是引导学生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可以分几份。在完成两次分苹果活动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次平均分有什么相同之处。教师要让学生在对比、交流过程中,充分体会两次分苹果都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论是按份数还是按每份的个数进行平均分,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为学生认识除法做好铺垫,同时提高归纳能力。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现实世界中遇到的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二)集思广“议”,反复辨析学生学习概念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除了要提供典型、丰富的实例让学生感知,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辨析,层层深入,使概念的一些隐性的本质属性凸显出来,使概念更加清晰、明确,使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从文字层面进入实质层面。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动物聚会”一课为例,教材中的第一个数学绿点出现了算式6+3,虽然它是一个干扰信息,但是教师不能忽视它。如果学生在连线时连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错例分析;如果学生没有连错,教师也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集思广“议”:6+3这个算式为什么不对?学生在概念辨析中会再次感受6+3表示的是“6與3的和”,6×3表示的是6个3相加或3个6相加,学生通过干扰信息的选项再次感受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在质疑和概念辨析中培养了思辨能力,学生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经历了概念的发生和形成后,学生要想对概念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还要将学到的数学概念融入问题解决中,这样才能够让这些数学概念入脑入心,让概念在学生心中不断内化。总之,数学概念课的设计要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落实新课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