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三章光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1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三章光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2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三章光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3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三章光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4页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三章光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三章光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深圳秋冬温暖的天气吸引了无数南迁的候鸟,为深圳人带来一场场海景盛宴。如图所示是一只琵琶鹭在水面上捕食的画面,在它靠近水面的过程中,琵琶鹭在水中的成像情况正确的是()A.成虚像,像的大小逐渐变小B.成虚像,像的大小逐渐变大C.成实像,像与水面的距离变小D.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2.物体AB直立于平面镜前,镜子足够大,甲图中,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乙图中,平面镜后面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MN,木板CD和MN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平面镜中只有物体AB下半部分的像B.乙图平面镜中只有物体AB下半部分的像C.甲、乙图中物体通过平面镜都能成完整的像D.甲图中物体通过平面镜不能成像,乙图中物体通过平面镜能成完整的像3.能正确反映水中的筷子(如图所示)看起来向上偏折的光路是图中的()A. B.C. D.4.小明要制作如图所示的简易潜望镜,他需要下列器材中的(

)A.球面镜B.凹面镜C.平面镜D.凸面镜5.2023年10月8日,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圆满闭幕,中国兑现了举办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亚运盛会的庄严承诺。如图所示,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A. B.C. D.6.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是15°,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A.30° B.15° C.75° D.150°7.下图中平面镜成像情况正确的是()A. B.C. D.8.如图所示,井口大小和深度相同的两口井,一口枯井,一口水井(水面在井口之下)两井底部中间位置各有一只青蛙,则()A.水井中的青蛙觉得井口大些,晴天的夜晚,水井中的青蛙能看到更多的星星B.枯井的青蛙觉得井口大些,晴天的夜晚,水井中的青蛙能看到更多的星星C.水井中的青蛙觉得井口小些,晴天的夜晚,枯井中的青蛙能看到更多的星星D.两只青蛙觉得井口一样大,晴天的夜晚,水井中的青蛙能看到更多的星星9.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则反射角为(

)A. B. C. D.10.2023年8月1日,岳阳市人大常委将农历九月十五定为“岳阳楼日”,977年前,范仲淹落笔写下了千古雄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中同样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渔歌互答”,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说明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B.“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这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C.“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说明月亮是光源D.“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说明太阳和星星不是光源11.在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里沿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A.小孔成像B.日食和月食的形成C.看不到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D.筷子插入水中一半,看上去筷子变弯曲了二、填空题12.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水面成角,如图所示;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则折射角的大小为;入射点不变,若该光束靠近液面,则折射角(选填“增大”或“减小”)。13.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选填“次声波”、“超声波”或“可听声”),人耳无法听到;在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光的速度。14.如图所示,是发生在玻璃和空气两种分界面的反射和折射光路图。则:反射光线是(选填“OE”、“OF”或“OG”),入射角大小是,折射角大小是,界面的(选填“上”、“下”、“左”或“右”)侧是空气。15.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具有效应,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

.16.2022年11月8日下午,苏州的同学亲眼看到了月食景象(如图),同时还伴随着月掩天王星、日月合壁、红月亮等景观。图中能正确描述其形成原因的是图(选填“甲”或“乙”)。其实光的传播也需要时间,在真空中光速最大,约为km/s。人们常利用激光测距的方法来测量地月的距离,从地面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被月球表面反射回地球,激光发出后,经过2.4s反射回地球,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m。17.如图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小明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传播现象:(1)为使A处的光点移至B处,应使水槽中的水量(选填“增加”或“减少”);(2)若AB间距离为2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Δh2cm(选填“>”“=”或“<”)。18.如图所示是生活中的两种窗户,甲图窗户可在直线轨道上左右平移,乙图窗户可绕固定轴转动,如果你站在窗户前,能通过玻璃看到你的像,若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则你在P窗户中的像将(随/不随)窗平移;乙图Q窗户可开窗转动120°,则窗框上的A点与A点在Q窗中的像之间距离在开窗过程中将(一直变大/一直变小/先变大后变小/先变小后变大),同时A点的像移动轨迹是(直线/曲线)。三、实验题19.如图所示,是陈涛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1)如图甲,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比较两者大小关系,这样的探究方式是为了(填“A”或“B”);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B.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2)如图乙,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填“看得到”或“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是(选填“存在”或“不存在”),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3)使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ON,可观察到反射光线(填“靠近”或“远离”)法线;(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20.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想起了走过教学大楼门厅内的大平面镜时的情景:靠近镜子时,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感觉像变小了。自己的感觉对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明进行了实验探究。小明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的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实验步骤如下:①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当把蜡烛B移动到某一位置的时候,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测量并记录此时物、像和玻璃板之间的位置关系。②多次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移动蜡烛B,发现总能找到一个对应位置,在镜前从不同角度观察,蜡烛B与蜡烛A的像均重合,测量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相关数据。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能验证小明感觉的是步骤(选填(1)或(2));(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3)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像(选填“虚”或“实”);(4)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21.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体的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该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填数字序号);①保持A、B两只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②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4)小汽车挡风玻璃为什么要倾斜安装呢?老师引导小明做了如下实验:使玻璃板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则蜡烛的像为图乙中的(选填“A”“B”或“C”)。如果把蜡烛看成司机,则司机所成的像不会遮挡司机的视线而影响司机驾驶。参考答案1.D【详解】AB.琵琶鹭靠近水面的过程中,水中出现琵琶鹭的倒影就是琵琶鹭在水中所成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琵琶鹭靠近水面的过程中,琵琶鹭在水中所成像的大小始终不变,与琵琶鹭的大小相等,故AB错误;C.琵琶鹭靠近水面的过程中,水中出现琵琶鹭的倒影就是琵琶鹭在水中所成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琵琶鹭靠近水面的过程中,琵琶鹭到水面的距离变小,像与水面的距离也变小。故C错误;D.琵琶鹭靠近水面的过程中,水中出现琵琶鹭的倒影就是琵琶鹭在水中所成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故选D。2.C【详解】图甲中,过B点作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即B的像为点B′),过A点的一条光线沿CD的最下边缘射到镜面上,过A点的另一条光线经过CD的下方射到镜面上,由光的反射定律先作出2条反射光线,这2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A点的像点A′,连接A′B′即为AB的像,如图所示:故甲图中物体通过平面镜能成完整的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所以乙图中镜子背面放什么物体都不会影响成像,故乙图中物体通过平面镜能成完整的像。综上所述,甲、乙图中物体通过平面镜都能成完整的像。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3.C【详解】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偏折,是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造成的,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在水与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我们看到的筷子位置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看起来筷子向上弯折。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4.C【详解】分析:首先要弄清潜望镜的原理,是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总之是平面镜成像.解答:潜望镜内部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个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度角,影像通过两次反射使下面的一方就可以看到上面的影像.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正立的虚像.5.B【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当镜面竖直放置时,吉祥物琮琮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符合该条件的只有B图,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6.D【详解】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是15°,那么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即入射角为90°-15°=75°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都为75°,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75°+75°=150°故选D。7.C【详解】平面镜成像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A.像是正立的,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不对称,故A错误;B.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故B错误;C.物体成的是虚像,且特点完全符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故C正确;D.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故D错误。故选C。8.B【详解】青蛙觉得井口的大小与它的视角有关,它看到的星星的多少,跟它的视野有关。如图所示:枯井中的青蛙的视角α比水井中的视角β大,所以枯井中青蛙觉得井口大些;枯井中的青蛙看到井外的范围,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确定。而外界光线斜射到水面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故水井中的青蛙看到的范围超出光直线传播看到的范围,即水井中的青蛙看到井外的范围较大,晴天的夜晚,水井中的青蛙能看到更多的星星。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9.C【详解】由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当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80°时,反射角为该夹角的一半,即40°,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A【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说明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故A正确;B.玉璧一样月亮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C.月亮本身不能发光,它是反射的太阳的光,因此月亮不是光源,故C错误;D.光源是指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说明太阳和星星的光被遮挡住了,故D错误。故选A。11.D【详解】A.小孔成像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成的倒立的实像,故A不符合题意;B.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我们就看不到太阳,这是日食;当地球到了月球和太阳的中间,太阳光无法射到月亮上面,在地球上观测月球便有一块区域出现了阴影,这就是月食,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发出或反射的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光线不能进入人眼,所以人看不到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这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筷子插入水中一半,看上去筷了变弯曲了,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故D符合题意。故选D。12.44o增大【详解】[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的规律作图: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7°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为α=90°-37°=53°则折射角的大小为90°-(83°-37°)=44°[2]入射点不变,若该光束靠近液面,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也增大。13.次声波小于【详解】[1]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次声波,它的频率范围低于20Hz,人耳无法听到。[2]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所以在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小于光的速度。14.OF30°45°右【详解】[1]由图可知,∠FOC=30°,∠BOE=60°,所以∠EOC=90°-60°=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AB的左侧发生了光的反射,则AB为界面,CD为法线,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2][3]由图可知,入射角∠EOC=30°;折射角为∠DOG=45°。[4]此时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光是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所以界面的右侧为空气。15.红外线热强【详解】在红光之外有看不见的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太阳光向地球辐射热,主要依靠红外线.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16.乙3×1053.6×108【详解】[1]月食是太阳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被地球遮挡形成阴影,月亮在地球的阴影中,所以正确描述其形成原因的是图乙。[2]光在真空中光速最大,约为3×108m/s,合3×105km/h。[3]从地面向月球发射一束激光,被月球表面反射回地球,激光发出后,经过2.4s反射回地球,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17.(1)增加(2)>【详解】(1)如图所示:当水槽中的水量增加或减少时,入射光线不变,法线与水面始终垂直,则入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要使A处的光点向上移到B处,由图可知应使水槽中的水量增加。(2)若AB间距离为2cm,因两次折射光线是平行的,如图所示,可知水面高度的变化量Δh大于2cm。18.不随先变大后变小曲线【详解】[1]根据平面镜成像,将甲图窗户左右平移打开,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对称面的位置不变,则在P窗户中的像将不随窗户移动。[2][3]将乙图Q窗户转动120°打开,在0~90°时,像远离物体,距离变大,在90~120°时,像靠近物体,距离变小,且物体到转轴的距离不变,像到转轴的距离也不变,因而此时轨迹是圆的一部分,则窗框上的A点与A点在Q窗中的像之间距离将先变大后变小,轨迹是圆的一部分,因而轨迹是曲线。19.B看不到存在在靠近可逆【详解】(1)[1]用归纳法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要满足2个条件:一是样本要有代表性,二是样本数量足够多。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比较两者大小关系,这样的探究方式是为了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故选B。(2)[2][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