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1950年党和国家首次表彰劳动模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各条战线英雄辈出、群星灿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摘自《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典型人物报道在塑造和传播典型形象过程中,肩负着传播主流价值观、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典型人物报道开始面临新的课题,亟待创新。在新闻报道中,经常说“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劳模工匠人物报道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在选择劳模工匠进行采写时,需要具有典型性。那么,什么样的劳模工匠人物才具有典型性呢?人物的成长经历能体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人物的价值取向、人生选择具有当下性,能回答读者的精神追问和心灵困惑;人物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人物的故事契合时代主题、年度主题和新闻热点……归纳起来,就是要去采写能“体现时代特征,回答时代之问”的劳模工匠。从“铁人精神”到“振超效率”,随着劳模工匠群体学历、知识、能力的逐步提高,这一群体已经从“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的传统形象,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形象转变。特别是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走向深化,一批彰显时代特色的新劳模、新工匠不断涌现,他们的成长路径、价值取向、创新故事,不仅重新定义了劳模工匠,也赋予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新的内涵。当前的劳模工匠应该有更为多元、立体的新“画像”。“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在劳模工匠人物报道中更是如此。想要在报道中听见人物的脚步声和心跳声,尤其离不开扎实的采访。通常情况下,劳模工匠的脱颖而出往往是因为他们突出的工作业绩、道德品质或是创新成就,因此,采访总是难以绕开他们的工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了解劳模工匠的工作,却不能“陷入”其工作。除了成长经历、职业履历、创新成果等工作内容之外,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关注他们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的互动。具体而言,采访中,需要深度了解劳模工匠的绝技绝活是怎样练成的,他们如何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终攀上创新之巅,也需要关注他们在工作中的煎熬、辛苦、快乐、成就感等心理感受,以及在自我实现与社会需求、家庭和事业发生冲突,人生陷入低谷等“抉择时刻”的困惑、挣扎、犹豫等心理活动。也就是说,采访中,要始终保持对人本身的关注,而不是让劳模工匠成为大国工程、大国重器等工作成果的注脚。一段时间以来,在关于劳模工匠的人物报道中,形成了一定的表达“套路”,这也导致一些报道在人物形象上呈现类型化特点,导致人物形象缺乏立体感、感染力。在文章结构方面,特别是对于技术技能类的劳模工匠,记者在写作时,往往会按照时间顺序,采用“线性叙事”模式:先写人物从“门外汉”成长为“技术大拿”的成长经历,再写他攻坚克难的心路历程,最后写他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徒弟,“1个”带出了“N个”。在语言表达方面,劳模工匠的写作也存在某种“范式”,比如形容女性劳模工匠工作很拼,就用“女汉子”“铁娘子”“拼命三娘”这样的词语;形容某个劳模工匠技能水平高超,就说他练就了“火眼金睛”或是“望闻问切”的绝活……不可否认的是,劳模工匠的成长经历很多时候确实具有相似性。因此,略显“雷同”的人物故事,更需要在叙事结构上摆脱“人物简历”式的写作方式,不要“从小写到大”,而是要精选素材,展现人物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文本表达上,要多花些心思去掉“材料味”“事迹味”,遣词造句上不落窠臼、笔端蘸情,写出人物的情感共鸣。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当下,劳模工匠人物报道也需要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制作不同的融媒体产品,通过图表、短视频、报网互动等融合传播手段,让版面升维,从而提升报道的影响力、传播力。(摘编自王维砚《融媒体语境下劳模工匠人物报道的创新策略探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B.成长经历能体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劳模工匠就是需要媒体塑造和传播的典型形象。C.新时代劳模工匠的成长路径、价值取向、创新故事不断涵养和丰富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D.“线性叙事”模式、语言表达的“范式”等导致一些劳模工匠报道在人物形象上呈现类型化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物报道要能够体现劳模工匠的典型性和榜样性,契合时代主题。B.随着学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劳模工匠群体逐渐展现出新的形象。C.采访劳模工匠时要关注个体的心理,减少“大国工程”等宏大叙事。D.对于有相似成长经历的劳模工匠,报道其人物故事时更需打破套路。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采访时,记者关注到了农加贵决定是否前往麻风村任教时的矛盾、初入麻风村时的恐惧以及对自己退休后教师“后继无人”的担忧。B.《工人日报》推出摄影专题“有一种美,叫劳动者的手”,选取几位新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劳模工匠,聚焦他们的“有故事”的手。C.《“追星”17年》采用双线结构来叙事,明线是铁路劳模李世春成长的时间线,暗线是李世春对其所敬仰的技能大师吴毅的“追星”路。D.记者先后走访高级工程师孙红梅工作的不同场所,与她本人及其同事、领导多次畅谈,在充分了解其创新成果后,对她进行了报道。4.新闻采编工作者应如何“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5.2019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决定,授予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各行业楷模“最美奋斗者”(个人)荣誉称号,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热议。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事件加以分析。【答案】1.B2.C3.D4.①采写能“体现时代特征,回答时代之问”的劳模工匠。②用扎实的采访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③在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增强报道的可读性。④运用融媒体手段为内容赋能,增强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5.①“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的授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高度重视。②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人体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③“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热议”说明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有助于营造崇尚劳动等良好社会风尚。【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以偏概全,由材料二第二段可知,“成长经历能体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仅仅是典型性的一方面,还需要考量当下时代的主题、社会的需求等方面。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减少‘大国工程’等宏大叙事”于文无据。原文是说“采访中,要始终保持对人本身的关注,而不是让劳模工匠成为大国工程、大国重器等工作成果的注脚”。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符合材料二“采访……也需要关注他们在工作中的煎熬、辛苦、快乐、成就感等心理感受,以及在自我实现与社会需求、家庭和事业发生冲突,人生陷入低谷等‘抉择时刻’的困惑、挣扎、犹豫等心理活动”;B.符合材料二“通过图表、短视频、报网互动等融合传播手段,让版面升维,从而提升报道的影响力、传播力”;C.符合材料二“需要在叙事结构上摆脱‘人物简历’式的写作方式,不要‘从小写到大’,而是要精选素材,展现人物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和丰富的精神世界”;D.报道前的采访始终围绕人物工作展开,忽略了对其心理感受等的关注,与材料二观点不相符。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材料二“要去采写能‘体现时代特征,回答时代之问’的劳模工匠”可以得出采写能“体现时代特征,回答时代之问”的劳模工匠。②由材料二“想要在报道中听见人物的脚步声……关注他们与企业、行业和社会的互动”可知,应该用扎实的采访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对人本身的关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③由材料二“一段时间以来,在关于劳模工匠的人物报道中,形成了一定的表达‘套路’……在文章结构方面……在语言表达方面……”“需要在叙事结构上摆脱‘人物简历’式的写作方式……写出人物的情感共鸣”可知,劳模工匠人物报道要在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增强报道的可读性。④由材料二“劳模工匠人物报道也需要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影响力、传播力”可知,需要运用融媒体手段为内容赋能,提升报道的影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决定”可以印证材料一中提到的“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高度重视。②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人获得“‘最美奋斗者’(个人)荣誉称号”是因为他们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他们忠诚于党、报效祖国,扎根基层、奉献人民,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非凡成就,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③由材料一“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可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热议”体现了材料一中提到的“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是本次评选活动的目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数星星的孩子(节选)吕群芳林场小学的六十七个学生中,五个是林场职工子女,其余是附近几个村子的孩子,其中有五个住校生,我负责他们的晚自习,孙阿婆照顾这几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冬季,山林的夜来得特别早。吃过晚饭,我们就在教室里亮起灯,房子成了一枚藤黄的浆果,暖暖的甜意弥漫氤氲。晚自习下课,孙阿婆领着孩子们去宿舍洗漱睡觉,校园里安静极了。“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这是《诗经·庭燎》开头的话,夜真深,真纯,真美啊!此刻,我正融入浓浓的夜色里。浩渺深邃的夜空,亮晶晶的星子扑闪扑闪,写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秘密与故事。即使是对天文学一无所知的人,也会被这深邃神秘却又蔚为壮观的宇宙景色所吸引。“一颗,两颗,三颗……”我情不自禁地数起星星,数着数着,又想起了许多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①我们和古人看的是同一片星空,数的是同样的星辰,苍穹之下,我们都是数星星的孩子。想到这儿似乎有一种魔力一丝丝缠上来,让人心头一颤,甚至有晕乎乎的感觉。林栋!霎时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那个瘦瘦小小、眼神清亮的小男孩儿,那个独自一人在院子里数星星的孩子;想起秋游时,大声呼喊着守护星星的两个孩子……以后,我要带孩子们数星星,和张衡、祖冲之、李白、杜甫、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站在一起望星空,一起数星星,大声呼唤星星的名字——一个个古老却闪亮的名字。这个念头一旦诞生,就像春日的草芽,毛茸茸的,时不时地从心田里钻出来,又像最轻盈的羽毛,滑过心头,引起一阵麻酥酥的颤动。住校的五个孩子,加上住在学校隔壁的张逗逗,一共六个孩子成了“星星小组”的第一批成员。林栋得知消息后,立刻找到我要求住校,加入星星小组,还说七个人,正好是“北斗七星”。在征求了他父母的意见后,我同意他加入。看星星的地方选在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坡度较缓,容易行走,而且那儿有三块大石头,我们无论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卧着,都绰绰有余。安全起见,张逗逗的父亲不仅修整了石阶,还特意搭建了牢固的藤梯,方便孩子们夜间行走。②一切准备就绪,山林却迎来了雨雪季,雨下着下着成了雪,雪落着落着又化成了雨,林场的夜晚更冷了。每天放学后,我让孩子们先完成家庭作业,等吃了晚饭,就领他们去我的宿舍,孙阿婆生了火炉端来给大家取暖。我们在炉边烤着各种食物:番薯、芋芳、橘子、年糕片……香气满屋子飘。③炭火忽明忽暗,年糕片渐渐变柔软,表皮慢慢鼓胀,长出许多焦黄的疙瘩。外皮酥脆、内里却香糯的年糕,在涂点儿酱或是蘸点儿红糖之后,成为孩子们都喜欢吃的美味。万籁俱寂,只有雪花簌簌往下落的声音。我翻开书本,挑选孩子们容易听懂的内容朗读:“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辛劳了一天的护林员终于可以坐在树下享受片刻的安逸。西边正缓缓落下的一颗红色亮星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西方的星星‘大火’,是最先被人们认识的恒星……”门外,一阵风吹过,雪从竹叶间坠下,轰然有声。忽而“咯吱”一声——竹子被积雪压断了。雪依然落,我们和满山的雪一起聆听星星的故事,天和地都静了。我们等候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去“观星台”看星星。诗人说,冬天的梦是春天的花。我和孩子们心中的春天,则是漫天星光的模样。从春天到秋季,我们找到了大火星。暮春时节,它悄悄在东南方的天空升起;到了盛夏的傍晚,它就挂到正南方的夜空;中秋之后,它则缓缓向西南落下,预示天气要凉了,燕子要飞往南方去了。秋季的星空深邃明澈。④星星有的地方繁密,有的地方稀疏,有的地方明亮,有的地方昏暗,半明半暗,闪闪烁烁,像在对我们眨眼——仿佛还能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认不出星座,无法讲述翔实细致的星空知识,只是漫无边际地和孩子们聊天,一会儿说说牛郎织女的传说,一会儿讲讲往来于天河的木筏——星槎,一会儿讲讲《诗经》里的“三星在天”……有时候,我们对着星空呼唤星星的名字:天枢、天璇、天玑、紫微、景星、文曲、禄存、毕月乌、房日兔、心月狐、海石三、北落师门、轩辕十四等。虽然我们不认识,但也算是打招呼了啊。更多的时候,我们默默不说话,只是静静地仰望,悄悄地守护。星光流进了我们的心田,化作鹊桥相会、天河星槎、白帝皇娥、轩辕星官……记得一个夏夜,我们在“观星台”看星星,只见苍龙七宿横亘在银河西岸,昂着头,尾巴扬起来,几乎要在银河里溅出水花了……正看得入神,朋友打来电话问我在做什么,我没有回答,回头对孩子们说:“羽衣阿姨问我们在做什么,你们告诉她吧。”孩子们开心地冲着手机屏幕喊道:“羽衣阿姨,我们在看星星呀,看天上的龙!”“阿姨好!我是张逗逗,我在数星星!”是的,我们在守护星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介绍了“我”和孙阿婆的职责分工,以及林场小学的学生构成。B.只因“我”被深邃神秘却又蔚为壮观的夜空深深吸引,于是就产生了带孩子们一起数星星的念头。C.为了孩子们夜间观星行走安全,张逗逗的父亲修整石阶,搭建藤梯,这体现了他淳朴和细心的特性。D.“我们”虽不知道全部星星的位置,但仍会对着星空呼唤它们,体现了“我”和孩子们对星空的喜爱。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体现了浩渺星空亘古不变的特点,既回扣了标题,又与下文“我”朗读故事的内容相呼应。B.句子②运用顶真修辞详写林场的季节变化,与下文师生秋夜数星星的情节相映衬,使文章张弛有度。C.句子③中炉边烤食物的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与门外的风雪形成对比,营造了一种温馨静谧的氛围。D.句子④运用排比和比喻修辞,写出了秋季星空多样的形态,表现了“我”和孩子们数星星时的愉悦。8.文中第三段和第四段多次引用古诗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9.文章结尾说“我们在守护星星”,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含义。【答案】6.B7.C8.①引用前人诗文,突出星空的深邃美丽,体现了星空的魅力。②将星空与历史文化关联,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9.①“守护星星”体现了“我们”对深邃广阔的宇宙的喜爱。②“守护星星”就是守护孩子们的童趣与天真。③“守护星星”就是传承深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只因”错误。由原文“林栋!霎时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那个瘦瘦小小……一个个古老却闪亮的名字”可知,“我”产生带着孩子们一起数星星的念头并不仅仅是因为“我”被夜空吸引。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与下文‘我’朗读故事的内容相呼应”错误,下文“我”朗读的是护林员的故事,可见并未与其呼应。B.“详写林场的季节变化”错误,“雨下着下着成了雪,雪落着落着又化成了雨”是一种概括性描述,明显不是详写。D.“比喻”错误。句子④运用的是排比和拟人修辞。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段落的作用的能力。①“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诗句都是引自经典诗文,写出了星空的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②“夜未央,庭燎之光”引自《诗经》,文化意蕴丰富;“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引自李商隐的诗,诗意含蓄曲折,又宁静浪漫。诗文将星空与前人诗句关联,丰富了文章内容且增添了文化底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丰富意蕴的能力。①“星星”象征着宇宙自然,守护星星,体现了“我”和孩子们对深邃广阔的宇宙的喜爱;②“星星”象征着孩子们的兴趣与欢乐,文中说“我和孩子们心中的春天,则是漫天星光的模样”,“我”和孩子们站在一起望星空,一起数星星,体现了“我”和孩子们对星空的喜爱,守护星星,就是守护孩子们的童趣与天真;③我们和古人看的是同一片星空,数的是同样的星辰,“星光流进了我们的心田,化作鹊桥相会、天河星槎、白帝皇娥、轩辕星官……”,“星星”象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星星,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①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䉌,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②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注】①填:通“镇”。②封建:指分封制。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海内赖陛下A神灵一统B皆为郡县C诸子功D臣以公E赋税重赏F赐之G甚足易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代词,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的“之”用法不同。B.为,建立、设置,与《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的“为”意思不同。C.竭,使⋯⋯耗尽,与“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和“惊”用法相同。D.枉,错误,与《短歌行》“枉用相存”的“枉”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丞相王绾等建议在燕、齐、荆等地设置诸侯,将皇帝的几个儿子立为王;李斯认为应该设置郡县。B.秦朝销毁兵器、统一度量衡、规定“车同轨”标准等举措,对郡县制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C.秦朝大乱,柳宗元认为原因是其多次征发大量百姓服役,刑法残酷;又恰逢天下大灾,财力耗尽。D.汉朝在统一天下后,沿袭周王朝的封建制度,分封诸侯王。但是没过几年,诸侯国就开始叛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2)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14.李斯和柳宗元都认为分封制有弊端,郡县制优于分封制。他们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10.BCG11.A12.C13.(1)天下人都苦于无休止的战争,就是因为有诸侯王。(2)那些扛着锄头、木棍因罪被罚守边的人,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14.李斯:①周王朝分封的诸侯互相讨伐,周天子不能禁止;②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重赏皇子和功臣,使国家安定下来。柳宗元:①汉朝采用分封制,不久战乱频发;②汉朝郡县并行,反叛的只有诸侯,没有郡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全国依靠陛下的圣明得到了统一,都划分成为郡县,皇子和功臣用国家的赋税重加赏赐,很容易控制。“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中,“海内”为主语,“赖陛下神灵一统”为谓语部分,故在B处断开;“皆为郡县”为动宾结构,承上文主语“海内”,“诸子功臣”为下句主语,二者之间C处应断开;“甚足易制”意为“很容易治理”,前省略主语“诸子功臣”,故G处断开。故选BC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以充入之”的“之”代指前面的宫室,“我欲因之梦吴越”的“之”代指前面越人的话。两个“之”都是代词,用法相同。句意:都安置在里面。/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越地(的天姥山)。B.正确。建立、设置/创作。句意:分割大城而设置郡县。/于是写了这首七言诗。C.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耗尽/使……战栗、震惊。句意:使财物损耗殆尽。/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D.正确。错误/枉驾。句意:纠正秦朝的错误。/屈驾来访。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又恰逢天下大灾”无中生有。原文“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是说秦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他们,使财物损耗殆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苦”,苦于,为……所苦;“休”,止;“以”,因为。(2)“谪戍”,因罪被罚守边;“圜视”,互相顾看,向四周看;“合从”,联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李斯:材料一李斯的话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周朝实行分封制,最终不能制止诸侯互相讨伐;二是如今(秦朝)实行郡县制,重赏皇子功臣,天下皆在掌控。柳宗元:材料二中柳宗元分析了秦汉两朝的制度:秦朝后来天下大乱与实行郡县制无关,而是由于刑法严峻激起民变;汉朝沿袭周制致使诸侯作乱,三代不振,但其诸侯、郡县并存之时只有诸侯反叛而无郡县作乱。综合以上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丞相王绾等建议说:“各国诸侯刚被消灭,燕、齐、楚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办法镇抚那些地方。请封各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准许。”始皇把王绾等人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群臣都认为很适宜。廷尉李斯建议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封立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血缘关系疏远,互相攻击如同仇敌,诸侯互相讨伐,周天子不能禁止。现在全国依靠陛下的圣明得到了统一,都划分成为郡县,皇子和功臣用国家的赋税重加赏赐,很容易控制。天下没有二心,这就是国家安定的方法。封诸侯是不适宜的。”始皇说:“天下人都苦于无休止的战争,就是因为有诸侯王。现在我依靠祖先庇佑,刚刚平定了天下,再去建立诸侯国,这是自我树敌,而要求得安宁,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廷尉的建议是正确的。”把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每郡都设置郡守、郡尉、监督人员。百姓改称“黔首”。收集天下兵器,集中在咸阳,熔铸成钟䉌,又铸造了十二个铜人,每一个重一千石,安置在宫廷中。统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标准。规定车子两轮距离相同。书写采用统一的文字。全国地域东至大海和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门朝北开的地区,北据黄河为屏障,顺着阴山直至辽东。迁移天下的十二万户富豪人家到咸阳居住。秦国各王的陵庙和章台、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秦国每消灭一个诸侯国,就模仿它的宫殿,在咸阳北坡上仿效建造,南临渭水,从雍门以东到达泾水、渭水汇流地区,宫殿室宇、空中栈道和缭绕回旋的阁道连续不断。从诸侯国掳掠来的美女和钟鼓乐器之类,都安置在里面。材料二:秦朝统一了天下后,分割大城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秦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他们,使财物损耗殆尽。(于是)那些扛着锄头、木棍因罪被罚守边的人,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则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的人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激起了百姓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汉朝统一了天下之后,纠正秦朝的错误,沿袭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为诸侯王。但没有几年,便(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而)疲于奔命,以至于连救治伤员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后又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分封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分封制优越,)也是可以推知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潮仇远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①翻背雪山倾。远朝魏阙②心犹在,直上严滩③势始平。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④正纵横。【注】①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②魏阙:朝廷的代称。③严滩:钱塘江北岸相传为东汉隐士严子陵垂钓处,故又称“严滩”。④天吴、罔象:传说中的水怪。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江潮由初起到极盛的瞬间变化,先声夺人。B.全诗内容紧扣题目“潮”字,取景布局,巧妙描绘,勾勒出一幅钱塘观潮图。C.颈联诗人结合典故写潮水,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情感一致。D.结尾诗人郑重告诫少年莫要弄潮,侧面表现江潮的惊心动魄、危机四伏。16.诗歌颔联运用比喻,从所见和所闻两个角度对潮水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简要赏析。【答案】15.C16.①所见:将势不可挡的汹涌潮水比作东西驱驰、突出重围的千军万马,又比作不断耸起、继而崩塌的雪山。②所闻:将潮水奔腾所发出的巨响比作神仙敲碎天鼓之声。③效果:诗人运用比喻,绘形绘声地写出了江潮汹涌澎湃的壮观气势,表现了诗人观景时的震撼。【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情感一致”错误。陶渊明的情感是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仇远则为“身在山林,心存魏阙”的价值观,且“心犹在”也说明他未放弃仕途之想。二者情感不一致。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给出了赏析角度和所用手法,依次分析作答即可。诗歌颔联是“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万马突围”“雪山倾”是所见,“天鼓碎”是所闻。将其如何运用比喻手法分析出来。从所见看,“六鳌翻背雪山倾”把海浪涌起的样子比喻成六只巨鳌翻背,形象地表现出海浪的巨大规模和不可阻挡之势;同时,又将海浪比作倾倒的雪山,突出了海浪的洁白和雄伟,使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雪山崩塌般的壮观景象。从所闻看,本体是“潮水奔腾所发出的巨响”,喻体是“神仙敲碎天鼓之声”,“天鼓碎”进一步强化了海浪的巨大声响和冲击力,仿佛天鼓被击碎,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海浪的强大威力。最后再综合分析此联运用比喻的效果。这两个比喻将自然景象赋予了一种宏大、神秘的意境,绘形绘声地写出了江潮汹涌澎湃的壮观气势,表现了诗人观景时的震撼,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更好地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宏大、壮阔的氛围之中。(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进入秋季,天气一时暖一时凉,很容易生病,正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一定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保护好身体。(2)历史课上,学完“元嘉北伐”一节后,老师总结道:行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一样,即使有“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也只能落得个“_________________”的下场。(3)小刚暑假回到农村老家,闲坐院中,远处传来几声狗吠鸡鸣,这不禁让他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好不悠闲自在。【答案】(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湘潭韶山是毛泽东的出生地,他在韶山生活了17年。可是自从1927年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一直到革命胜利前,(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有回多年未见的湖南老家看看的想法。但当时的新中国A,繁忙的事务让他无暇顾及回乡之事。然而,与普通人一样,伟人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是挥之不去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乡思B。终于,在阔别家乡32年后,毛泽东在1959年6月25日,踏上了他魂牵梦绕的故土——韶山。长沙是毛泽东光辉人生的起点。自1911年至1923年,他曾在此教书、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毛泽东怀有特别甚为深厚的感情。1925年秋天,毛泽东路经长沙,故地重游,他凝望着眼前碧绿的湘江水,眺望远处霜叶正红的岳麓山,不禁回忆起当年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于是,他激情满怀地写下了其诗词作品中,同一词牌两大华章之一的《沁园春·长沙》。在这首词的上阕,作者对家乡自然界万物和谐共生的景象,予以诗意的描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文采飞扬且浑然天成的赞美,源于作者内心炽热的故乡情怀。面对这般生机勃勃的世界,诗人心中涌起万端思绪,发出了惊天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便是青年时期毛泽东胸怀宏远之志的写照。乡情是一杯绵绵的软酒,越陈香气越浓。毛泽东晚年时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之情愈加浓重。1975年,已82岁高龄的毛泽东在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曾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随后又说,他写《七律·到韶山》的时候,就深切地想起32年前的许多往事,对故乡是十分怀念的。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里,家和国本质上是一个统一体。爱国与爱故乡从来是密不可分、并行不悖的。(②),历来是无数仁人志士朴实而典型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特征。正是源于这份炽热的家国情怀,源于这种情感的升华,毛泽东等人终于成功地开创了“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新纪元,成就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宏大伟业和人间奇迹。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毛泽东终于在1959年6月25日踏上了他离开32年的魂牵梦绕的故土——韶山”,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加着重号的句子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8.示例:A.百废待兴B.与日俱增19.①原句中“阔别”一词,更能突出毛泽东离家时间之长。②原句“终于”“在阔别家乡32年后”“在1959年6月25日”等单独成句,更能体现这次回乡的重大意义。③原句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20.示例:自1911年至1923年,他曾在此求学、教书和从事革命活动。对于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毛泽东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21.B22.示例:①毛泽东从未回过韶山②把故乡情升华为家国情怀【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由“新中国成立后”“繁忙的事务”“无暇顾及回乡之事”可知,此处是说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有许多事情等着毛泽东去做,故可填“百废待兴”。B处,由“伟人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是挥之不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可知,此处是说乡思也不断增长,故可填“与日俱增”。【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从用词上看,“阔别”意思是长时间的分别,比改句中的“离开”更能突出毛泽东离家时间之长;从句子成分上看,原句将“终于”“在阔别家乡32年后”“在1959年6月25日”等单独成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比改句中将其嵌入句中更能凸显这次回乡的意义重大;从句式和语体风格看,原文多用短句,原句与上下文风格更贴合。【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教书、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语序不当,应改为“求学、教书和从事革命活动”;“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成分残缺,应改为“对(于)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特别甚为深厚的感情”成分赘余,应改为“特别深厚的感情”或“甚为深厚的感情”。【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原句是比喻,将思乡之情比喻为软酒,突出其时间越长越是绵长浓郁的特点。A.设问、借代。“何以解忧”是问,“唯有杜康”是答;“杜康”代指酒。B.比喻。将潮水拍打岸边激起的浪花比喻为白雪。C.夸张、拟人。“把地球推倒”属于夸张;“提起全身的力量”“推倒”,赋予太平洋人的动作,将太平洋拟人化。D.对偶。“无边”与“不尽”相对,“落木”和“长江”相对,“萧萧下”和“滚滚来”相对。故选B项。【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前文说毛泽东在老家韶山生活了17年,“可是”表示转折,再依据后文“有回多年未见的湖南老家看看的想法”,可知从上井冈山到革命胜利前的这段时间他都没有回过韶山,故可填“毛泽东从未回过韶山”。②处,前文说家国本为一体,提到了“爱国和爱故乡”“密不可分”,再依据后文有“正是源于这份炽热的家国情怀,源于这种情感的升华”,故可填“把故乡情升华为家国情怀”。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一题作文。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了彰显时代特色的新工匠,具备“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崭新形象的他们活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东西方建筑之美》课件
- 现金出纳业务培训
- 《防排烟系统简介》课件
- 王冕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度精准扶贫项目实施合同2篇
- 精神安全护理的护理措施
- 农资采购合同样本2篇
- 班队活动文明出行我能行
- 2024年度烧烤炉具维护与维修合同3篇
- 期权授予协议
- 设计行业设计安全培训
- 免疫力健康科普知识讲座
- 《脑血管疾病的护理》课件
- 科技畅想未来主题班会 课件
-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课件
- 气切换药课件
- Unit7 Section A B 知识点以及练习题 2022-2023学年人教版英语九年级全册
- 动物遗传学课件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特种设备专项应急预案叉车
- 德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