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两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4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衣食来源。中华饮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的,《黄帝内经·素问》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基本反映了中国古代食物资源的实际情况,表现出鲜明的东方饮食结构特色。本文试图以农业历史为背景研究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所独具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特色,以祈方家指正。材料一:①中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先期发展与农业生产的领先地位,决定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基本上是以北方饮食礼俗、习惯为基础而形成的。以北方饮食文化为主体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并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后世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虽超越北方,但在饮食文化传统方面也只具丰富完善、扬弃继承之功,并未从根本上否定中华传统饮食文化。②“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食礼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北方地区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文明初期的相关饮食礼俗与规定大多是首先在这一地区产生形成的。带有浓郁流民习气的汉高祖刘邦在即位后曾遇到“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混乱局面。赖叔孙通“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以成朝仪礼法。“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刘邦乃“知为皇帝之贵也”。叔孙通所参考的古礼秦仪,包括先秦以来逐渐形成的饮食礼仪。《洪范》八政以食为先的思想以及《周礼》《仪礼》《礼记》中有关饮食的规定与要求,因被奉为经典而为后世所遵从。先秦诸子学说虽异,然同受农业母体文化之滋养,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或关心食事。老子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说明他精熟饮食理论。“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明确提到饮食对人的修养的重要作用。墨家以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为“三患”,提倡“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节俭理论。注重礼仪礼教、讲究艺术卫生是儒家食教的重要内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饮食思想与观念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③中国在很早就出现了饮食生活方面的专题著作,这些饮馔类文献称为食经。《汉书·艺文志》记有《神农食经》七卷;《隋书·经籍志》记有相关食经十二种,七十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记食经类著作五种,一百六十二卷。这些论著大致能反映先秦至魏晋南北朝间饮食文献情形,遗憾的是这些可贵的文献大多已经散佚。《齐民要术》第八、九两卷为现今所见隋唐以前最完整最有价值的烹饪著作,约占全书2%的篇幅,徵引《食经》《食次》等文献达144条之多。《食经》作者可能是崔浩,为河北清河名族;《食次》撰者无考,有人认为乃《食馔次第法》省称。由《要术》徵的引内容考索,《食次》亦为北地食馔之法。贾思勰,山东益都人,曾任北魏高阳太守。从“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判断,《要术》所载耕农、醯醢之事,当多为贾氏家乡或任官之地的情形。唐以前饮馔著作基本上出现在黄河流域,或能反映北方饮食文化的历史地位。④日本著名食物史专家田统先生曾撰《近世食经考》一文,他认为“宋代与前代比较,汉人的势力明显的向南方扩展。但在日常的饮食生活方面,大体上仍然是唐代的延续”,近世化的影响并没有明显地反应到厨房里面。南方饮食文化发展,大致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同步。尤其是宋室南渡,促进了京菜(河南菜)与江浙菜之融汇。至明清时期南方饮食文化反而后来居上超过了北方。材料二:①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粟、稻起源中心,自新石器时代即显现出北粟南稻的农业格局。粟、稻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或饭或粥基本上都是以“粒食”为主。故南方与北方在农业类型虽有水、旱作之差异,但在主食餐饮方式上并无多大不同。北南餐饮方式的分异,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麦类作物的发展相关。麦类作物,一般认为起源于西亚。大约商周时期出现“告麦”、“登麦”祭礼,《诗·周颂·思文》有“贻我来牟”,被认为是天降嘉种。小麦种皮坚硬,“粒食”品质不佳,至汉时董仲舒仍谓“关中俗不好种麦”。随着粮食加工方法尤其是大型石磨的出现,出现了有别有“粒食”的小麦面食技术,小麦的食用品质大大改善。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而南的历程,黄河中下游流域是宿麦的最佳适生区之一。中国北方地区随着麦作的发展而逐渐过渡到以面食为主,而南方受气候条件限制,或有“种麦则苗而不实”者。宋清间江南麦作有了很大发展,但稻麦田的水旱转换涉及复杂的工序与技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由于麦类作物对稻米生产仅起辅助作用,故南方依旧保持了稻米的“粒食”传统。②北方真正的面食是从汉代开始兴起的。刘熙《释名》卷四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时有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大多是随形而名。虽以饼统称,其实可能包含多种面制食品。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引《杂记》曰:“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唐代北方面食呈多样化发展,遍及各地。胡饼、蒸饼成为贵贱通食之物,尤以京师长安最为著称。白居易有“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的诗句,甚至出现了专卖胡饼、蒸饼的商贩和食店。面饼“以面作饼,投之沸汤煮之”。以“弱似春绵,白若秋练”形容面饼,当属今面条类食品。在光禄寺太官署供应的冬月常食中也出现“加造汤饼”的记载。煎饼,亦为太官署供食之一。煎饼以稀面糊薄摊鏊釜温火煎烙而成,可筒卷肉菜而食。石嗷饼,为同州贡品。石子拌油炒热,然后埋面饼于石中烤成,以香脆耐贮而著称。馅饼以饼内增置馅料而名。唐时流行一种红绫馅饼,是每年科举后皇帝特赐及第进士之物。馅饼类食物还有馄饨、毕罗等。馄钝形如偃月,馅料各异,花形繁多,与今日饺子颇为相似。毕罗为胡食之一,《酉阳杂俎》记唐长安至少有两处毕罗店。毕罗形粗大、卖时以斤计,显然不是现代学者所考证的抓饭。③“古来引进中国的物种很多,但麦子是最成功的一个。这不单是指麦子的种植面积大,食用人数多,而且是指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乃至影响到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目前,麦子在中国各种农作物中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粮食,特别是在北方更成了首屈一指的粮食作物。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改变了既有的农作物结构,如麻由粮食作物降为纤维作物;菽由战国时代仅次于粟的重要粮食渐变为豆制品原料。磨浆乃豆腐制作之必备前提,汉代磨麦食面与豆腐发明几乎同时见诸历史记载,或是决定麦、菽地位升降与角色转换的契机之一。菽虽退出主粮系列,豆腐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菜肴的品类,以至于有“国菜”之称。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庖厨图”发现有关做豆腐书画,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浸豆、磨豆、滤浆、点浆、榨挤诸工艺流程。“麦子在改变中国人食物结构的同时,也在接受中国人对麦子的改变。以适应中国的风土人情:如冬小麦取代春小麦,粒食改面食等。结果是:我们虽然接受了麦子,但没有选择面包”。材料三:①不同的饮食的文化首先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在古代社会农业的地域性特点对饮食文化具有决定性作用。不同农业类型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丝绸之路”是汉唐间中外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主要通道,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传来的物种、饮食风俗深刻影响了北方汉民族的饮食文化,出现了明显的饮食“胡化”倾向。“所谓‘胡食’,是出自汉代的一种说法,主要指当时域外的食品,包括边远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食品”。②《素问》所谓的谷、畜、菜、果类四大类食物,在汉唐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麦作发展与面食特色已如上节所述。良马、骡、驴、骆驼“衔尾入塞”,除服劳之利外亦兼养体之用。传统的五菜中葵、藿、薤逐渐淡出,仅馀葱、韭而且已不占主要地位。由五果桃、李、杏、枣、栗发展为数十种。张骞通西域开远域引种先河,在中西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晋间引进物种,有黄瓜(胡瓜)、大蒜(葫)、芫荽(胡荽)、芝麻(胡麻)、核桃(胡桃)、石榴(安石榴)、无花果(阿驵)、蚕豆(胡豆)、葡萄(蒲桃)、苜蓿(木粟)等。南北朝至唐代引进的有茄子、莴苣、菠菜、洋葱(浑提葱)、苹果(柰)等。宋清间引进的有辣椒(番椒)、番茄、番薯、玉米、西瓜、笋瓜、西葫芦、花生、胡萝卜、马铃薯、向日葵、苦瓜、菜豆、花菜、甘蓝等。物种非中国原产而为引种者众,很难想象没有它们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将会是何等情形。由于作物引种是一个“渐及东土”的缓慢过程,饮食虽已“胡化”而常人不察。③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当与一般动物无异,充其量只是在于对采猎目标的选择而已。饮食文化之萌芽,当自人类掌握用火技能的“火化”时代始。这个时代的“炮”、“烤”、“燔”、“煨”诸法在文明时代仍孑遗,尤以游牧民族保留较多。与农业、定居同时出现的陶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粒食”部族的饮食加工需求,适于“煮”、“蒸”诸法的陶器甚至可以说是为谷物烹饪而发明的。先秦时代虽然金属饮食加工器具逐步增多,然以粟、稻为主的作物格局决定了依旧以羹、粥之食为特色,只不过是金属鼎、鬲、釜取代陶器用于主副食的蒸、煮加工而已。中国北方由早期的农牧业交错逐渐过渡到农牧域分异,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形成激烈的利益冲突,以至于兵戎相见。但农牧经济间具有强烈的依赖与互补性,我们在陕北、内蒙古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砖石资料中见到的是垦田植谷、厨炊宴饮的场景;而在内地农区的画像砖石资料中,却有较多畜牧畋猎、宰牲烤肉图像,反映了彼此间比较密切的影响与交流关系。炙烤是汉代一种比较流行的烹饪方式,在陕西绥德,河南密县、山东诸城等地出土的烤肉串图像与今天的烤肉串几乎相类。以上除陕北处于农牧交错地带外,其余皆为典型农区。汉唐时期由龙门碣石以北至长城之间为广袤的半农半牧区,农牧兼营反映在饮食文化上也必然是汉胡兼备。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北方饮食文化影响更为巨大。有人曾统计过,在《齐民要术》中现有的烹调基本操作方法如炒、炸、烧、煮、蒸、溜、焖等基本上都全了。但从它们出现的频率看,次数最多的是烧、烤,而用油炒、炸的极少。至唐开元年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诗人元稹曾有“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胆膻满咸洛”之谓,或能见当时的崇尚西域风气。材料四:①北方饮食文化的另一特色,在于比较厚重的饮食口味特徵的。史载齐鲁之地“其民食鱼而嗜咸”;秦蜀之地“尚滋味”、“好辛香”。千百年来虽有变化,但大趋势依旧如此。②古代北方饮食缘何有“尚滋味”嗜好,目前尚难作出比较确切的回答。然细绎端绪,或与下列因素相关:其一、“土地所生有饮食之异”,北方既有农牧业生产结构或是影响北人饮食嗜好的原因之一。史称“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食者膻”,北方畜牧产品较为丰富,肉食产品必厚滋味以克膻臊。张华《博物志》曰“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食陆畜而不觉膻臊,多赖“五味调和”之功;其二、地气使然。北方相对比较严酷的自然环境,或是北人饮食“尚滋味”嗜好的另一原因。传统的五菜中除葵、藿之外,葱、韭、薤皆以味辛著称。以辛、麻诸味为饮食调料,具有升阳、益气、发表、散寒之效,在中国北方的冬、春、秋季功用尤为明显。西晋文学家束皙曾作《汤饼赋》云:“元冬猛春,清晨之令,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从“气勃”、“香飞”诸情形看,汤饼必多辛、麻佐料;其三、受饮食加工手段与方法之制约。由于铁器主要用于兵器和农具,“轻易轮不到用在厨房的炊具上面”,古代北方加工菜肴普遍使用渍、酱、脯、腊诸法。查找《说文》与烹饪相关字部,“最显眼的是酿造方面的字特别多,如酒、醴、酢、浆、豉、酱、醢、菹等;其次是脯、腊、修等肉干的和鱼干。稍作增补的脍及类物。总之占烹调、加工方法的八、九成是冷食”。由于习惯于冷食并且需要长期保存,故必重盐、姜以使食物脱水、抑腐;其四、“尚滋味”与饮食习惯相关。“食物之习性,各地有殊。南喜肥鲜,北嗜生嚼,各得其适,亦不可强求也”。鸿门宴有樊哙拔剑以生食“彘肩”的情节,其实在当时王候庶民生食菜、肉之事并不鲜见。后世肉食虽已以熟食为主,但仍有某些地区或某些民族依然“嗜生嚼(或半生不熟)”。生嚼“必尚滋味”以杀腥膻,就象吃日本生鱼片必备姜芥佐料一样。③巴蜀之地居江南而“尚滋味”,或为一特例。由于“秦之迁人皆居蜀”,项羽曾谓“巴蜀亦关中地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论及战国秦汉间社会经济发展时,将巴蜀与关中、陇西、北地、上郡相提并论,共同划归山西(崤山以西)经济区范围以内,反映了巴蜀归秦以后与北方保持着比较密切的交流与联系。《华阳国志·蜀志》说:“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大量移民入蜀,使当地“民始能秦言”,并且逐渐接受了北方地区的饮食风俗,这或是巴蜀饮食风俗后来有异于南方的初始动因。(节选自樊志民:《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特色研究》,《农业考古》2004年第1期)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农业生产的领先地位密切相关,其饮食礼俗和习惯对中华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B.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因此其饮食礼俗和规定大多是首先在这一地区产生形成的。C.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的发展并未因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超越而受到根本性的否定。D.材料中提到,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对食物的烹饪方法和食材选择上。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在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继续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B.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有着直接的联系。C.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的特色并未因南方饮食文化的发展而失去其历史地位。D.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完全是由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决定的。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材料中提到北方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持续作用。B.材料中对北方饮食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阐述。C.材料中指出,尽管南方饮食文化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北方,但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北方饮食文化的传统。D.材料中强调了北方饮食文化在古代文明初期的领先地位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4.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并在哪些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5.请综合考虑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其特色是如何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和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答案】1.A2.D3.C4.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扮演了奠基者的角色。它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并对后世饮食礼俗与习惯,食经与烹饪技术的发展,农作物与饮食结构的变化,物种引进与饮食文化的融合,饮食口味与地方特色的形成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石。5.自然条件为其奠定基础,塑造口味,社会经济推动发展,丰富内涵,技术发展提供工具,改进工艺,文化交流促进了其融合创新,丰富多样。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北方饮食文化独具的魅力,使其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农业生产的领先地位密切相关”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中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先期发展与农业生产的领先地位,决定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基本上是以北方饮食礼俗、习惯为基础而形成的”可知,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的形成确实与农业生产的领先地位密切相关,但这并不是说北方饮食文化的形成仅仅是因为农业生产的地位,而是因为北方文明的先期发展与农业生产的领先地位共同影响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完全是由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决定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中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先期发展与农业生产的领先地位,决定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基本上是以北方饮食礼俗、习惯为基础而形成的”第②段“北方地区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可知,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确实与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北方饮食文化完全是由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决定的。实际上,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外,还包括地理环境、民族交流、宗教信仰、科技发展等多个方面。选项中“完全由……决定”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内容不符。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辨析论据的能力。A.该选项提到了北方饮食文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持续作用。但是只概括了第二段的部分内容,仅仅是复述内容,并没有提供可以支撑观点“北方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主体”成立的论据。B.该选项提到了北方饮食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只是对第二段内容的总结,而不是支撑观点“北方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主体”的论据。C.根据材料一“后世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虽超越北方,但在饮食文化传统方面也只具丰富完善、扬弃继承之功,并未从根本上否定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可知,即使在南方饮食文化发展超越北方的背景下,南方饮食文化依然是对北方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C选项恰好能够有力地证明北方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主体,从而有力地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D.该选项强调了北方饮食文化在古代文明初期的领先地位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但与第二段强调的“主体地位”关联性不强,不足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中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先期发展与农业生产的领先地位,决定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基本上是以北方饮食礼俗、习惯为基础而形成的”可知,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在饮食礼俗与习惯方面奠定了基础,对后世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北方地区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文明初期的相关饮食礼俗与规定大多是首先在这一地区产生形成的”可知,北方饮食文化在饮食礼俗与规定方面起到了先导作用,影响了后世的饮食礼俗与习惯。根据材料一第③段“中国在很早就出现了饮食生活方面的专题著作,这些饮馔类文献称为食经”以及“《齐民要术》第八、九两卷为现今所见隋唐以前最完整最有价值的烹饪著作,约占全书2%的篇幅,徵引《食经》《食次》等文献达144条之多”等可知,北方饮食文化在食经与烹饪技术的发展方面贡献巨大,对后世烹饪技术与食谱编纂有着深远影响。根据材料二第①段“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粟、稻起源中心,自新石器时代即显现出北粟南稻的农业格局”以及第②段“北方真正的面食是从汉代开始兴起的”可知,北方饮食文化在农作物与饮食结构变化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如麦类作物的引入与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农作物结构,对面食文化的兴起有着重要影响。根据材料三第②段“物种非中国原产而为引种者众,很难想象没有它们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将会是何等情形”等可知,北方饮食文化在物种引进与饮食文化的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进的物种丰富了饮食结构,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根据材料四第①段“北方饮食文化的另一特色,在于比较厚重的饮食口味特征”以及第②段“古代北方饮食缘何有‘尚滋味’嗜好,目前尚难作出比较确切的回答”等可知,北方饮食文化在饮食口味与地方特色形成方面具有独特性,这种“尚滋味”的饮食习惯对后世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材料三第①段“不同的饮食的文化首先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在古代社会农业的地域性特点对饮食文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传来的物种、饮食风俗深刻影响了北方汉民族的饮食文化,出现了明显的饮食‘胡化’倾向”等可知,自然条件为北方饮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比如北方适宜种植的粟、稻、麦等作物,直接影响了其饮食结构和口味特征。根据材料三第③段“汉唐时期由龙门碣石以北至长城之间为广袤的半农半牧区,农牧兼营反映在饮食文化上也必然是汉胡兼备”以及材料四第①段“北方饮食文化的另一特色,在于比较厚重的饮食口味特征”“史载齐鲁之地‘其民食鱼而嗜咸’;秦蜀之地‘尚滋味’、‘好辛香’”等可知,社会经济结构,如北方的农牧业交错,影响了饮食文化的特色,形成了北方饮食文化“尚滋味”的独特风格。根据材料二第①段“随着粮食加工方法尤其是大型石磨的出现,出现了有别有‘粒食’的小麦面食技术,小麦的食用品质大大改善”“宋清间江南麦作有了很大发展,但稻麦田的水旱转换涉及复杂的工序与技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等可知,技术发展,特别是粮食加工技术的进步,如石磨的使用,极大地改进了饮食工艺,使面食得以兴起和发展,丰富了北方饮食文化的内容。根据材料三第②段“物种非中国原产而为引种者众,很难想象没有它们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将会是何等情形”以及第①段“‘丝绸之路’是汉唐间中外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主要通道,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传来的物种、饮食风俗深刻影响了北方汉民族的饮食文化”等可知,文化交流,特别是通过“丝绸之路”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交流,引进了大量新的物种和烹饪技法,促进了北方饮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使其更加丰富多彩。阅读下面文本,回答问题。敲门【美】弗雷德里克·布朗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品质【英】高尔斯华绥我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鞋店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羞怯地问:“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从他的含讽带刺的红胡子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他像皮革制成的人。面孔僵硬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迷恋着理想。人们不用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过了一会儿,他终于站在来客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皮靴吗?”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我坐在木椅上休息,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细瘦多筋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说:“多么美的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告诉我半个月以后拿货。他一边跟我说“再见”,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的梦了。有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他把手伸下去,用手指在一块地方压了一下。“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他们把一切垄断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这次我定了许多靴子。它们比以前的更经穿。差不多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等我再去的时候,他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靴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一直穿着。”他细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我向他说明靴子非常合脚,并定了几双靴子。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形画了样子,又摸摸我的脚趾。一星期以后,我走进他的店铺。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店里只有一个年轻人。“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啊!”他回答说,“死掉了!”他说:“可怜的老头是饿死的。医生说是慢性饥饿。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这就是他的下场。”“但是饿死——”“我看见,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选自《高尔斯华绥短篇小说集》,有删改)6.下列对《敲门》这篇小说结尾情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孤独状态开头,营造了一种荒凉和绝望的氛围。B.结尾的敲门声打破了主人公的孤独,给他带来了希望和惊喜。C.敲门声的出现暗示了可能还有其他幸存者的存在。D.小说通过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引发读者对生命、孤独和希望的深刻思考。7.下列对《品质》这篇小说中格斯拉先生的描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格斯拉先生的鞋店被描述为朴素安静,反映了他作为工匠的专注和对工艺的尊重。B.格斯拉先生的面孔被比作皮革,这强调了他的职业特征和与皮革的紧密联系。C.格斯拉先生对靴子的热爱和对工作的执着,体现在他对皮革的赞美和对靴子制作的专注上。D.格斯拉先生的去世揭示了他对靴子制作的极端执着,以至于忽视了自身的生存需求。8.有同学觉得下面句子的朗读重音处理比较难,请帮他完成下面的朗读设计。语句朗读设计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从他的含讽带刺的红胡子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突然”一词需重读。看似“突然”的笑,实则是格斯拉先生将制靴子视作生命一般的手艺而感到自豪与欣喜。重读可以突显这种意味。9.上面两篇小说选用了不同视角,《敲门》用第三人称、《品质》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请分析作者所选视角的效果。【答案】6.B7.D8.需要重读的词语是“突然”和“一丝”,以突出情节的转折和人物的情感变化。9.《敲门》使用第三人称叙述,使故事更客观、神秘;《品质》使用第一人称叙述,增加亲切感和真实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B.“给他带来了希望和惊喜”说法有误。《敲门》这篇小说的结尾并没有给主人公带来希望和惊喜,而是留下了一个悬念。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D.“揭示了他对靴子制作的极端执着”说法有误。格斯拉先生的去世并不是因为他对靴子制作的极端执着,而是因为坚持自己的工艺标准。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朗读语句,探究文章的思想意蕴的能力。朗读需要重音涉及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按照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的,叫语法重音;一种是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情感而重读的,叫逻辑重音。而此处重音的设计,显然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思想内容。本文中,“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是前置条件,“最后一个人”说明除他之外地球上已无其他智慧生命,也就是说按常理来说,除了他之外,不可能有人再敲门了。但此时突然又想起了敲门声,就显得很突兀,所以,“突然”可以重读,以突出情节的转折。而对于敲门声的形容词“一丝”,若有若无的感觉更容易引发人的猜想。因此,这里对于“一丝”重读,也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叙述人称和视角的能力。《敲门》一文是微型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这一背景条件本就充满故事,而此时再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引出门外突然响起的敲门声,却又不予以揭示,这样子叙述使得文章更为神秘。同时,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本身就带有相对客观真实的特点。此处以这一视角展开叙述,也使得这个科幻故事更具有客观性。《品质》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事,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我”是故事的见证人,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我”见证了格斯拉先生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更具有亲切感。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14.结合材料一分析,襄子的赏罚观与韩非子的赏罚观之间的差异。【答案】10.CEG11.B12.C13.(1)我的所有臣子都有骄傲和侮辱的行为,只有高赫保持了君臣应有的礼节,因此我首先奖赏他。(2)请简要说明一方面,让君子判断其真实性。14.襄子的赏罚观与韩非子的赏罚观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襄子更注重君臣之间的礼节和忠诚,而韩非子更强调法令的严格执行和对功劳的明确奖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韩非书”是主语,“云”是谓语,“夫子善之”是“云”的宾语,语意完整,其后C处应断开。“引以张本”是两个谓语动词连用的谓语句,结构独立,其后停顿,故E处应断开;“难之”是动宾结构,语意完整,其后停顿;“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故G处应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B.错误。词义相同。都是“鼓励”的意思。句意:制止恶行鼓励善行。/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C.正确。D.正确。句意: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人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先”,动词,以……为先、放在前面。(2)“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可知,襄子的赏罚观更注重君臣之间的礼节和忠诚;根据“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可知,韩非子的赏罚观强调法令的严格执行和对功劳的明确奖赏。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材料二: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制止恶鼓励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我的先君孔子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如梦令·答友人论学何靖鹏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每说曾颜。剥落皮毛处,非口耳流传间。禅参自求印,仙炼待丹还。卖花担上,桃李竞春颜。鹤山此语忆,花语共禅仙。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逐字笺来学转难”反映了作者认为学习过程需深入细致,不能浮于表面。B.“逢人每说曾颜”揭示了一种现象,即人们常常宣称自己理解了圣贤之学,却未必真正领悟其深意。C.“剥落皮毛处,非口耳流传间”运用比喻,指出学问的真谛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实质。D.“禅参自求印,仙炼待丹还”表明禅宗与道教修行都需依赖于外在的印证和物质的转变。16.词中“卖花担上,桃李竞春颜”这两句,如何体现了作者对学问和修行的深层认识?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5.D16.①“卖花担上,桃李竞春颜”是通过市井卖花的常见画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作者对学问和修行的理解。②“桃李竞春颜”暗喻了学问和修行如同春天里盛开的桃花和李花,内容丰富,各有其美。③桃李离开枝头,虽也看似美丽,但其实已经失去生命本源,结合全词“学转难”“说曾颜”“皮毛处”“自求印”等强调内在和领悟;可见,暗喻出真正的学问和修行不应追求表面的繁华和热闹,而应注重内在的深度和品质;不应局限于形式,而应追求内在的丰富和生命力,才能领悟真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明禅宗与道教修行都需依赖于外在的印证和物质的转变”错误,这两句大意是禅理要自己亲身参悟和寻求印证,仙丹须亲自烧炼,强调的是自我领悟和修炼。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观点态度,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卖花担上,桃李竞春颜”两句意思是,卖花担上的桃李竞相开放,绚烂艳丽,这是生活张常见的景象,用来表现对学问和修行的认识,生动形象。②“桃李竞春颜”说明春天百花齐放,各有其美,暗喻了学问和修行如同春天里盛开桃花和李花,内容丰富。③在全词中,诗人认为“逐字笺来学转难”,学习过程需深入细致,不能浮于表面;“逢人每说曾颜”指摘人们常常宣称自己理解了圣贤之学,却未必真正领悟其深意;“剥落皮毛处,非口耳流传间”指出学问的真谛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实质;可见,离开枝头的桃李虽看似美丽,但只能在担上争春,徒有短暂形式,暗喻真正的学问和修行不应追求表面的繁华和热闹,而应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深度;不应局限于形式,而应追求内在的丰富和生命力,方能获得真谛。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_______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___”。(2)《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竖箜篌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3)小刚临摹了一幅李白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答案】(1)草创未就就极刑而无愠色(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上火而感到不适,幻想着要是能完全避免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____A___,因为适度的上火可以提醒我们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使身体能够更加健康地运作。而过度的避免上火可能会导致我们忽视身体的其他需求。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一位朋友,①因为饮食习惯不当经常上火。②他虽然能通过吃凉性食物来缓解上火,③却发现不了上火背后的真正原因;④他身体里充满了各种不适感,⑤却不能找出根本原因将它们解决。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上火与身体健康的联系,⑦甚至忽视了身体的其他信号。⑧中医大师李时中曾多次强调,⑨虽然适度的上火可以提醒我们,⑩但过度的避免上火可能会让我们忽视身体的其他需求。也许正是适度的上火,我们才有了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意识。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____B___,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询上火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上火问题似的。通过一些传统方法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预防上火,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能够适度上火B远离互联网19.④“他身体里充满了各种不适感”改为“他身体里充满了各种不适”。⑤“却不能找出根本原因将它们解决”改为“却不能找出根本问题并将它们解决”。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上火与身体健康的联系”改为“这促使他不能理解身体不适与上火的联系”。【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句子的能力。A处,前文提到“我们常常会因为上火而感到不适……”,后文又说“因为适度的上火可以……”,所以A处既要承接了上文对上火的态度转变,又引出了下文适度上火的好处,故应填“能够适度上火”。B处,前文说“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后文说“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询上火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可知B处是强调在网络时代我们对网络的态度,故应填“远离互联网”。【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④“他身体里充满了各种不适感”中“身体”和“不适感”搭配不当,可以将“不适感”改为“不适”。⑤“却不能找出根本原因将它们解决”中“原因”和“解决”搭配不当,应将“原因”改为“问题”。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上火与身体健康的联系”主客颠倒,应该将“上火”和“身体健康”顺序互换。而且“身体健康”和“上火”没有联系,应将“身体健康”改为“身体不适”。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但人们往往因为炎热而忽视了养阳的重要性。其实,我们应该庆幸①,因为适度的阳气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体,增强抵抗力。而过度的避免阳光或过度依赖空调,可能会导致身体的阳气不足。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有一位朋友,因为工作忙碌,经常忽视了夏天养阳的重要性。他虽然能通过空调来缓解炎热,却发现不了夏天养阳的真正好处;他身体里缺乏了阳气的滋养,却不能感受到夏天的活力和生机。这促使他不能理解夏天养阳与身体健康的联系,甚至忽视了身体的其他需求。中医大师李时中曾多次强调,虽然夏天炎热,但适度的阳气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但过度的避免阳光或依赖空调可能会让我们忽视身体的其他需求。像适度的养阳似的,我们才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活力。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②,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询养阳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养阳问题似的。通过一些传统方法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养阳,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请指出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两处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劳动合同:某互联网公司与员工的就业协议
- 电影胶片显影机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智能家居系统研发与合作合同
- 2024年度带电器家具的个人租房合同:租金减免及优惠政策
- 2024年度版权出租合同标的及出租期限和租金
- 2024年度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物流中的应用合同
- 2024年度LED路灯驱动电源技术开发与合作合同
- 2024年度录像资料存储与处理安全合同
- 2024全新彩绘合同协议书下载
- 家庭日用纺织品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2宁夏共享集团公司校园招聘48人上岸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附带参考答案与详解
- 基因扩增实验室常用仪器使用课件
- 2023年营养师、营养指导员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肺功能万里行考试内容
- 男生青春期教育讲座-课件
- 《银行运营档案管理系统业务管理规定》制定说明
-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二)教学课件
- 阳光少年实践活动心得感悟3篇
- 经典校园英语舞台剧剧本:皇帝的新装
- pep人教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2《Waystogotoschool》大单元作业设计(三)
- 全员育人导师制学生谈话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