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德庆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9月份考试题_第1页
广东省德庆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9月份考试题_第2页
广东省德庆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9月份考试题_第3页
广东省德庆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9月份考试题_第4页
广东省德庆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9月份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庆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9月份考试题考试范围:七上第1-7课;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1975年,贵州省博物馆人员在位于兴义市附近的顶效镇猫猫山东侧进行发掘,获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遗址,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集》,将猫猫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为“兴义人”。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2.如图是在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D.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3.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4.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A.人类起源B.农耕生活C.部落联盟D.国家产生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在遗址中可以看到()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器D.铁器6.如图所示为距今70万至20万年的古人类复原头像,应该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7.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下图为考古工作者在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化石。它们体现了山顶洞人()A.懂得人工取火B.会狩猎和捕鱼C.过着群居生活D.掌握钻孔技术8.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栽培的粟。据此推断,兴隆洼时期()A.原始农业发展B.家畜饲养出现C.原始聚落发展D.粮食剩余出现9.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人面鱼纹彩陶盆A.种植技术B.制陶技术C.凿井技术D.纺织技术10.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A.神话传说B.甲骨卜辞C.遗迹遗存D.史书记载11.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12.公元前40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反映出()A.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B.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C.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D.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引领13.河姆渡居民的和半坡居民无论是粮食种植还是居住的房屋样式都有很大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生产工具D.文明程度14.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15.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16.据考古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这表明当时()A.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B.农业生产技术较先进C.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D.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17.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A.处于旧石器时代B.形成了早期国家C.出现了定居生活D.产生了贫富分化18.如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B.南北经济差距明显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19.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A.口述史料B.实物史料C.文献史料D.二手史料20.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21.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A.华夏认同B.革故鼎新C.道法自然D.和而不同22.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A.炎黄部落起源B.原始农耕生产C.史前制瓷技术D.大禹治水过程23.如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对其研究,可以了解()红山文化玉龛A.中华文明起源B.奴隶社会瓦解C.封建国家形成D.皇帝制度确立24.“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曾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黄帝B.唐尧C.虞舜D.夏禹25.“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B.创造众多文明成就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D.杂居相处交融而成26.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和黄帝B.尧C.舜D.禹27.尧舜禹时期,采用某种具体方式传递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这种方式是()A.父传子B.兄传弟C.母传女D.推举28.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A.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B.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C.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D.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29.在扬州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A.古邗沟遗址B.龙虬庄遗址C.唐城遗址D.瓜洲古渡30.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B.郡县制必然会取代分封制C.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D.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非选择题31.初一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针对史前人类活动展开了充分的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问题。(11分)【探究一寻找证物】小张同学发挥想象力,描述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①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②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有关“北京人”的化石与遗存物(北京人遗址出土)图1头盖骨化石图2牙齿化石图3被火烧过的朴树籽图4砍头器和刮削器图5鹿骨化石(1)请你为小张同学的描述寻找证据。(填写图号即可)(5分)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______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______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______【探究二进行解释】以下是小李同学搜集的反映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

(2)请你仿照示例,对这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4分)【示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可以见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见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三得出结论】(3)由上述探究可知,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2分)示例:本题的答案提示词为“依据:”32.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类古老的文明有四种,都是沿着江河发祥的。其中,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对中华文明共同祖先炎、黄二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探讨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原因,我们注意到古代典籍所载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不停止)和“厚德载物”(即宽厚的德行可以承载万物)的精神,使这个文明既有刚性又有韧性。——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沿着江河发祥”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并指出文中哪些属于文献史料。(2)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及掌握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明炎帝和黄帝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并总结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特征。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黄河承载着文明,是国家与文化精神的象征。然而,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3000年以来,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河道更改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改道。——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春秋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的诸侯国开始修筑堤防。北宋时期治河仍以筑堤、堵口和开引河等为主导思想。然而,黄河挟带的泥沙太多,难见成效。明清又收紧河道,利用水流冲刷沉积泥沙,以清淤防洪,但堤防容易溃决。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工程,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黄河干流)——摘编自黄金生《从“忧患河”到“幸福河”守护黄河安澜实现高质量发展》(1)材料一呈现了什么现象?(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河”困难的原因。(2分)(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这场‘战役’的胜利”给予了我们哪些智慧。(2分)答案1.D。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元谋人知道用火,但不确定是否是人工取火;蓝田人主要是使用自然火;北京人会使用火,能够保存火种,但还没有掌握人工取火技术。2.B。浙江发现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表明中国南方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水稻栽培,印证了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不能仅仅因为发现一粒碳化稻米就说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南稻北粟局面的形成不是通过这一个发现来印证的;材料未提及耒耜对水稻产量的影响。3.D。北京人洞穴中有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说明北京人使用火并且会保存火种。没有证据显示他们学会制作陶器;也没有体现他们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人的居住形式,与北京人无关。4.A。元谋人和北京人是我国早期的人类,他们的化石对于研究人类起源有重要意义。他们还没有进入农耕生活阶段;部落联盟时期晚于元谋人和北京人时期;国家产生更是之后的阶段。5.A。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北京人时期还没有;青铜器出现在商周时期;铁器出现更晚。6.B。根据时间距今70万至20万年,可知是北京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7.D。从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穿孔骨针等化石,可以体现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技术。材料未体现人工取火、狩猎捕鱼和群居生活这些信息。8.A。遗址中出土石制农具和经过人工栽培的粟,这表明原始农业得到发展。材料未提及家畜饲养;原始聚落发展不能仅仅通过农业工具和粟来推断;没有提到粮食剩余相关内容。9.B。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出土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制陶技术。没有体现种植技术、凿井技术和纺织技术相关内容。10.C。遗迹遗存是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神话传说带有虚构成分;甲骨卜辞主要用于占卜,对原始农业反映有限;史书记载可能会受到作者主观因素等影响。11.C。河姆渡遗址地处东南沿海,有干栏式建筑,还有稻类堆积,符合题意。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没有干栏式建筑和稻类堆积;半坡遗址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建筑是半地穴式房屋。12.B。仰韶文化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不能说仰韶文化就是中华文明起源;材料未体现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也没有表明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引领。13.A。河姆渡居民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在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粮食种植(河姆渡种水稻、半坡种粟)和居住房屋样式(河姆渡干栏式、半坡半地穴式)有很大差异。生活习惯是受到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的;生产工具不是主要差异因素;不能说文明程度导致这种差异。14.B。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工程量巨大,这可以用于印证良渚古城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因为只有国家组织才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工程。没有体现物品交换;材料未提及青铜工具;也没有涉及牛耕技术。15.A。塘北遗址有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显示当时人们过着原始农耕生活。墓中有玉石器等显示有身份地位差异;开始使用打制石器不符合良渚文化时期,良渚文化主要是磨制石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夏朝时期,与材料不符。16.A。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不同规模的墓葬随葬品数量不同,这表明当时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不能仅从墓葬随葬品推断农业生产技术先进;材料未提及长江流域;也没有体现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17.C。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还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这说明当时该地区出现了定居生活。旧石器时代主要是打制石器,材料中有石锄等磨制石器,说明不是旧石器时代;没有形成早期国家;材料未体现贫富分化。18.D。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有相似之处,这可以推断两地存在文化交流。材料未体现青铜冶炼技术成熟;不能通过这些文物判断南北经济差距明显;农业生产工具只是一方面,主要是推断文化交流。19.B。遗址发现的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属于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是通过人口述的;文献史料主要是书籍等记载;二手史料是经过转手的史料,这些遗迹是一手的实物史料。20.C。半坡遗址有很多粟的遗存,还有储粮窖,这说明半坡先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材料未体现人工取火技术;半坡居民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不是依靠食物采集为生。21.A。“龙”形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体现了华夏认同。革故鼎新是强调改革创新;道法自然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而不同主要是指不同事物的和谐共处。22.B。屈家岭遗址有水利系统和稻作遗存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产。与炎黄部落起源无关;磨光黑陶不能代表史前制瓷技术;材料未提及大禹治水过程。23.A。红山文化遗址距今五六千年,对其文物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奴隶社会瓦解是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国家形成是战国时期;皇帝制度确立是秦朝。24.A。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唐尧、虞舜、夏禹是之后的部落首领。25.D。华夏民族是由诸族杂居相处交融而成的。材料未提及发祥地;没有体现创造众多文明成就;不是由炎帝和黄帝创立,他们只是起到融合作用。26.A。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尧、舜、禹是在之后的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27.D。尧舜禹时期是通过推举的方式传递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这种方式叫做禅让。不是父传子、兄传弟、母传女的方式。28.A。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与新疆和田玉成分一致,这说明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不能体现中外科技交往,当时还没有中外的概念;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不能说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29.B。龙虬庄遗址是扬州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符合题意。古邗沟遗址主要是关于运河的;唐城遗址是唐朝时期的;瓜洲古渡主要是渡口相关的,不是新石器时代遗址。30.C。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这表明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当时不是和平与发展为主流;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表述太绝对;王室地位下降是一方面,但主要体现的是诸侯兼并战争。31.(1)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1、图2。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4、图5。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图3。(2)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可以见证: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见证:河姆渡人已经种植水稻。(3)依据:考古发掘的化石、遗址和文物等。32.(1)四大古老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古代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和恒河)、中华文明(黄河和长江)。文献史料:古代典籍所载内容。(2)地位: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特征:起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具有连续性,多元一体,有凝聚力,具有“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33.(1)现象:黄河在3000年以来下游决口泛滥频繁,河道更改较多。(2)原因:黄河泥沙太多;古代治河思想和技术有限;堤防容易溃决。(3)智慧:采用综合利用的理念;现代工程技术与科学管理相结合;从长远利益出发,注重防洪、减淤、供水、灌溉和发电等多种功能。

德庆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9月份考试题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BDAABDAB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DABAACDB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BAADADABC1.【答案】D【解析】据材料“获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遗址”可知,“兴义人”会用火,且大量使用打制石器,结合所学可知,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这与“兴义人”生活特征类似,因此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山顶洞人,故选D项;元谋人不会人工取火,排除A项;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60万年,与元谋人的生活状态较为相似,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并未进行人工取火,排除C项。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体现了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故选B项;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无法从一粒炭化稻米中得出这一结论,原始农耕时期粟也是主要实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粟,无法从浙江发现的碳化稻谷得出南稻北栗局面已基本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水稻栽培使用的工具,无法体现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灰烬积层厚达6米,说明北京人通过不断添加燃烧物,让火持续燃烧,这说明北京人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故选D项;新石器时代才出现陶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并不会使用陶器,排除A项;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说法错误,新石器时代才出现原始农业,排除B项;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是半坡人,排除C项。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的早期人类,因此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人类起源,故选A项;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因此无法用于研究农耕生活,排除B项;元谋人、北京人生活在原始社会的群居时期,不是部落联盟时期,排除C项;元谋人、北京人生活的时期国家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会使用打制石器,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的工具,故选A项;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会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青铜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与北京人生活的时代不符,排除C项;铁器春秋时期才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北京人的颧骨高突,其面部较现代人稍短,向前伸出,前额低平,鼻子宽扁,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嘴部前伸,牙齿粗大,上下颚骨向前突出,没有下颌,故选B项;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C项;河姆渡原始居民是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项。7.【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中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故选D项;山顶洞人已经知道人工取火,但材料未涉及用火情况,排除A项;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也会捕鱼,材料未提及生产情况,排除B项;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材料未提及群居情况,排除C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人工栽培的粟”可知,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其不仅出土了农业生产工具,如石锄等,还出现了人工栽培的粟,这体现了中国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农业生产工具和粟等,与家畜饲养关系不大,排除B项;兴隆洼遗址属于原始聚落遗址,但材料未体现聚落发展情况,排除C项;粮食剩余出现体现的是剩余产品的出现,贫富分化的产生,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据材料“人面鱼纹彩陶盆”并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这体现了半坡居民已掌握制陶技术,故选B项;半坡居民种植粟,已经掌握种植技术,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半坡遗址并未出现井,排除C项;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可知,新石器时期中国居民便已经进入农耕时代,而当时尚未出现文字,因此当时人留下的遗迹遗存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价值最高,故选C项;神话传说具有很大演绎成分,不可以作为一手史料使用,价值低于遗迹遗存,排除A项;现在发现的甲骨卜辞最早出现于商朝,属于后人记录,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B项;史书记载出现于文字出现之后,中国现在已知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不能直接记录农业出现当时的信息,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低于遗迹遗存,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东南沿海”“干栏式建筑”“稻类”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因此“该遗址”是河姆渡遗址,故选C项;元谋人遗址在西南地区,不是东南沿海,排除A项;北京人遗址在北方地区,不是东南沿海,排除B项;半坡遗址在北方地区,不是东南沿海,且种植的作物为粟,不是水稻,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引领了后来中华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反映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未体现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排除A项;题干反映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未体现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排除B项;题干反映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未体现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河姆渡居民的和半坡居民无论是粮食种植还是居住的房屋样式都有很大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因此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栗,正是由于地理与气候原因,造成了他们居住房屋与种植作物的不同,故选A项;生活习惯不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地理环境影响着生活习惯,排除B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工具都是磨制工具,不是造成差异的原因,排除C项;河姆渡人、半坡人都是原始农耕文明,不是造成差异的原因,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古城的规模和工程量表明其社会组织形态和工程能力均比较发达,有可能是一个统一的早期国家组织进行的,故选B项;物品交换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不能印证良渚古城的发展程度,且材料也无法印证这一方面的推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良渚古城青铜工具或者牛耕技术的使用,不能说明广泛使用青铜工具、开始推广牛耕技术,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农具没有广泛使用,开始推广牛耕技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D项。1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古水稻田遗迹”可知,这表明当时的人们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故选A项;题干中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说明有了贫富差距,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说法错误,排除B项;开始使用打制石器说法错误,良渚文化遗存是新石器时期,主要使用磨制石器,排除C项;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夏朝,时空观念错误,良渚文化时期不是夏朝时期,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陶寺遗址中墓葬规模、随葬品数量、种类差异较大,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墓葬随葬品的差异,没有提及农业生产技术,排除B项;陶寺遗址在山西,属于黄河流域,不能反映长江流域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青铜器是夏朝时期才出现的,材料没有提及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排除D项。17.【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半地穴式房址”、“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可知,该地区的原始居民有较为稳定的生活环境,说明该地区出现了定居生活,故选C项;兴隆洼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聚落遗址,排除A项;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的出现,不涉及财富的多寡,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广东石峡遗址和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玉钺、玉琮、龙首玉环等玉器图片可以看出,两地玉器有相似风格,说明两地存在文化交流,故选D项;材料中玉钺、玉琮、龙首玉环都属于玉器,不能反映青铜冶炼技术成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两地玉器的相似之处,不能得出南北经济差距明显,且都属于南方,排除B项;玉钺、玉琮、龙首玉环都不是农业生产工具,它们是礼器或饰品,不能得出农业生产工具先进,排除C项。19.【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并结合所学可知,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材料中考古发现的房屋建筑基址等都属于实物史料,故选B项;口述史料是指以人的口头讲述为来源的史料,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文献史料需要文字记述,材料信息并未出现文字记录的史料信息,排除C项;二手史料是指并非历史事态的直接见证者所撰述的史料文书,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材料中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一手史料,并未出现后人研究的成果等,排除D项。20.【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可知,半坡居民已经居住房屋,且种植粟,并且出现了储粮窖,这体现了半坡居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故选C项;人工取火技术在旧石器时代便已经被掌握,且材料并不涉及火的使用,排除A项;处于打制石器时代是在旧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依靠食物采集为生说法错误,“很多粟的遗存”体现了半坡居民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排除D项。21.【答案】A【解析】据材料“源于约8000年前……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可知,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发展到今天,且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龙的认同,而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之一,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存在华夏认同,故选A项;材料并未说明龙的内涵的变化,无从体现革故鼎新,排除B项;道法自然强调学习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材料并未强调龙的来源,无从体现“道法自然”,排除C项;“和而不同”整体上指的是和睦地相处,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盲目苟同于对方,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原则,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龙”的认同,并未体现“不同”,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水利系统”“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可知,这些考古遗存与农业生产有关,所以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产,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炎帝和黄帝,这些考古遗存无法研究炎黄部落起源,排除A项;发现的是磨光黑陶,是陶器而不是瓷器,排除C项;虽然发现了水利系统,但从题干提供的信息来看无法确定是大禹领导修建的,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玉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已经能够制作精美的玉器,这说明这一时期红山文化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因此可以用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故选A项;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它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属于原始社会,不是奴隶社会,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C项;皇帝制度确立于秦朝,排除D项。2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姬姓,号轩辕氏”并结合所学可知,“姬姓,号轩辕氏”指的是黄帝。炎黄组成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A项;唐尧、虞舜和夏禹皆为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实行禅让制,依次成为部落首领,排除B项、C项、D项。2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的,故选D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没有涉及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所在,排除A项;创造众多文明成就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华夏民族是由各民族融合而成,并非由炎帝和黄帝创立而成,排除C项。26.【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A项;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他们三人并非“人文初祖”,排除B项、C项、D项。27.【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故选D项;父传子是世袭制的特点,排除A项;兄传弟是世袭制的特点,排除B项;母传女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排除C项。28.【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与新疆和田玉成分一致,可表明商朝时期中原地区就和西域地区存在联系,A符合题意。B材料题干没有涉及中外科技文化与交流。C丝绸之路开辟是在汉朝。D商朝统治中心是镐京。29.【答案】B【解析】龙虬庄遗址,位于江苏省高邮市龙虬镇龙虬庄村,遗址距今7000—5000年前,是中国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中期重要的聚落遗址,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B项;邗沟是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古邗沟遗址与新石器时代无关,排除A项;唐城遗址是中国东南地区著名的唐代城市遗址,与新石器时代无关,排除C项;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