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分层训练(原卷版)
解密13文学类文本群文阅读之双文短评
内容概览
A常考题不丢分
一、双文本阅读
二、文学短评
B•拓展培优拿高分
C-挑战真题争满分
A•常考题不丢分、
一、双文本阅读
(2023上•河南濮阳•高三濮阳一高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蓝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
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
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是他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
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看假
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
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
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你
打算卖多少钱?”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
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
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
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
水,尤其难得,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
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
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
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鹰品!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
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
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
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
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
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
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
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
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
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
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
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
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
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
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竟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
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
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
卖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人家有话
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
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
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冯骥才坚持小说家的语言——不管写的时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这也是
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成熟的是诗,然后是散文,而诗歌给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言。
写《俗世奇人》的时候,我写得很快,但改的遍数很多,语言不行,我不敢放手。”
(选自蒋肖斌《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开头大加渲染蓝眼的看画本领,为后文蓝眼一步步走进黄三爷设下的
圈套埋下伏笔。
B.卖画人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是故布疑云,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为后文假画的出
现作铺垫。
C.蓝眼第一次买画之后,关于人们接二连三地去看画的情节有两处,前一处人们是好奇,后一处人们
则是想看笑话。
D.小说善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如作者在塑造佟五爷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等方法。
2.关于文本一中蓝眼的眼镜片闪过蓝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眼只拉开了半尺画,眼镜片就闪过一道蓝光,说明蓝眼名不虚传,他的“半尺活”确实厉害。
B.蓝眼在崔家看到另一幅《湖天春色图》时,眼镜片闪过两道蓝光,此时他的心里既吃惊又羞愧。
C.对蓝眼的眼镜片三次闪过蓝光的描写,不仅照应了小说的标题,也暗示了蓝眼的心理变化过程。
D.两轴画对照看时,蓝眼的眼镜片闪过三道蓝光,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
3.文本一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文本二中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3上•甘肃天水•高三天水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得知妈中风了,青香的腿一下子软了。来人说,妈的半边身子已不得动,那就是偏瘫。偏瘫?妈怎么
办呢?她心里一紧。她把儿子交给另一个老师——乌云堡小学就两个老师——急匆匆地赶往牛家坳。
回到坳子,大嫂告诉她,妈被送到镇医院去了,二哥和弟弟也都去了。青香便和大嫂往镇上赶。路上,
青香从大嫂口中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出事那天早上,妈还好好的,还上山割了一背篓猪草。傍晚还听见她
的噢猪声,到了晚上,大哥去妈那边看她,妈倒在厕所里,已不能言语,半边身子也麻了。大哥没文化,
以为妈只是摔了一跤。第二天,恰好二哥从邻村过来找大哥有点事,看到了妈的情况。二哥小时候被过继
给富裕人家,读过书,有文化,知道妈得了脑血栓,就说要赶快到医院去溶栓,否则,妈的身子就会半边
瘫痪。可上医院得花钱。二哥说手上有几百块钱,准备去买种羊的,先用了再说。大哥没钱,拿不出钱来,
问妈还有没有钱。妈虽不会说话了,可心里明白,一听到“钱”字,就直摆手,不让他们把她往医院拖。
但是二哥坚持要送妈去医院,又找了个人去给小弟带信,让小弟赶紧过来帮忙。小弟很快过来了。于是兄
弟三个将妈拖镇上去了……
到了镇上医院,青香看到妈正在打吊针。一问,还没有溶栓。医生说,溶栓的最佳时间只有六个小时,
即在发病后六小时内溶栓,可疏通栓塞。现在已是第三天,太晚了。
青香把所有的钱都带来了。那可是她与儿子亮子这两个月的生活费。为找前夫索要儿子的生活费,她
几次都吃了闭门羹,她不想再做这种打算了,自己与儿子紧巴巴过吧。可这时候妈中风了。
大姐得信后也来了,她背着一背篓香瓜,估计是权充钱的。大姐一来就大哭了一场,说,妈,我对不
起你,没带一分钱来,找人借也借不到,就带了这些瓜匆匆赶来了。大姐切瓜给大家吃。小弟青留找人赊
了几个馍馍后,就再也赊不到了,只好吃大姐的瓜。大姐见大家吃她的瓜,很高兴,破涕为笑,可还是满
脸歉疚。
钱快要花完了,大家就征询医生的意见。医生说,住院会增加你们的经济负担,那就办出院手续吧,
再带些药回去吃。大家用剩余的钱开了几瓶便宜的药,就抬着妈出院了。
现在,妈是一个病人。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过去,妈是大家的情感纽带,精神、能干的妈给大家带
来的是团聚感和幸福感。可现在,妈突然变成废人,成了一座山,压在五个子女的心头。
一路上气氛沉闷,只听得到脚步声和滑竿发出的“吱呀”声。山风飕飕,大家都感到一阵阵冷意,心
也是森凉森凉的。一头麻白头发的妈被绑在椅子上,身上盖着大哥的一件旧蓝大衣。青香把妈套拉的手放
进大衣中去。妈就像个死人,不出一声,一脸的灰暗。其实,每个人的脸都是灰暗的,大家心里就像撒了
一把灰。走到半路,大哥终于开口说话了。青香感觉到在医院里大哥就有话想说,好几次欲言又止。说出
来就是祸,说出来就会得罪弟弟妹妹。爹死得早,他是老大,大家都尊他如父。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大
哥大嫂待弟弟妹妹那可是好得没法说。妈和他住在一起,多靠他照顾;弟弟妹妹回来了,他再没有吃的,
也要给每个人打四个荷包蛋吃,多少年来都守着这规矩。大哥说话了。大哥说,妈怎么办啊?妈手脚不灵
便,不能干活了,猪我可以代喂,田我也可以代种,但得有人伺候她吃喝拉撒啊,我跟你们大嫂忙不过来
呀。
平常,大家对妈都是很好的。弟弟三十多岁了,还会在冬天给妈焙脚;大姐再忙,也要每年回娘家来
陪妈小住几天,拉呱拉呱;二哥虽被过继出去了,可他心孝得没说的,他常给妈塞钱,还给妈扯新衣裳穿。
可现在,一个个都跟妈一样,失语了,不吭声了。大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时想不出解决的办
法。
这时候,妈说要解涅。大家把绑她的绳子解开,青香和弟弟青留提出抱着她就近解,可妈指着一块大
石头,要到石头后边去解,还不要他们抱着,要自己走。妈起先被搀扶着走,后来竟不要他们搀扶了,她
甩开他们的手,表示自己能走。
就这样,子女们看着妈颤颤巍巍、一步一病地走到了石头背后。青香跟着,看着妈:妈一手扶着树,
一手扶看石壁,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娃子。解完涅后,妈自己站起来了,用一只手提裤子,系腰带。青香
就想到,得给妈做几条橡皮筋裤子,鞋也应是橡皮筋的,一脚蹬,方便些。
几个子女看着他们的妈逞能一样地走了过来,走向滑竿,又像喝醉了似的坐上椅子,又招呼他们把她
绑好。妈能活动了。大家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一种宽释的微笑。大家想到:这就是妈,妈这一辈子,从来就
是一个能干的、争强好胜的女人,看来中风没有打倒她。二哥大声说:“兴许妈就会好的,妈怕过什么呀!”
是呀,妈怕过什么?妈很可能会好,手脚恢复正常也说不定呢。妈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妈这一辈子,
创造过多少奇迹!
儿女们在心里祈祷着,祈祷妈早日恢复健康,因为,因为……
(节选自陈应松《母亲》)
文本二:在陈应松看来,写作,是神圣的事情。正因为这样,陈应松才不受文学功利性的束缚,直面
底层人们的生活困境。在《松鸦为什么鸣叫》中,陈应松对以伯纬为代表的农民的生活状态、精神状态给
予了充分的关注与表现,既展现了他们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弱势境地,更展示了他们人性中“最明
亮、温暖的那部分”,带给人思考和启迪。
(摘编自胡国威《在苦难中闪耀的人性之光——评陈应松中篇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交代“乌云堡小学就两个老师”,既表明乌云堡的教育条件差,也表明青香的工作负担重。
B.文本一对五兄妹的家庭经济状况都有交代,背来一背篓香瓜、赊馍等都是人物经济拮据的表现。
C.由发现大哥多次欲言又止、将母亲的手放进大衣中、在母亲解澳时跟着母亲等内容可知,青香为人
细心。
D.在回家的路上,五兄妹都满脸灰暗,主要原因是没钱让母亲住院接受良好的治疗,他们感到愧对母
亲。
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表现了青香在得知母亲中风后的反应,“腿一下子软了”这处细节描写和“偏瘫?妈怎么办
呢?”这处心理描写体现了青香对母亲的担忧。
B.文本一巧妙地借大嫂之口交代母亲发病、被送往医院的情况。从内容上看,这样处理能使情节更完
整;从结构上看,这样处理能使文本结构更紧凑。
C.母亲解澳这一情节的设置可谓匠心独运,这一情节既突出了母亲的可贵形象,也表现了五兄妹的情
绪变化,使文本的氛围由沉闷压抑转为欢快活跃。
D.文本一通过描写外貌、动作等,兼用对比、比喻等手法来表现母亲,“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娃子”和“又
像喝醉了似的坐上椅子”这两处描写生动而准确。
7.文本一末尾写“因为,因为……省略号对应的内容会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8.文本一与《松鸦为什么鸣叫》有相似之处。请根据对文本二的理解,结合文本一相关内容分析文本一的
特点。
二、文学短评
(2023・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经在这里生活
陈村
我想跳下河去。一个在游泳池被踢怕的人,看着大河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境下,漕河在静静地流着,
流向三十里外的长江。展的另一边是几百亩黄熟的早稻。我记得很清楚,顺稻田中间的小路往南,走十分
钟,过一顶石板桥,就是吴村。不过,①我此刻并不急着进村。
一群手拿干草的孩子朝我跑来。“喂!点个火!”好些年没听人这么叫了,我不免觉得别扭。但我还
是宽容地笑笑,掏出火柴把草点上。我知道,他们将干出什么事来。孩子们欢呼着跑下河度。火在他们手
中跳跃。
六年前,我跟着我的那口箱子,也是在这渠道边下墩。箱子足有半个棺材大,漆成难看的黑色。我们
像送葬的。大队书记和生产队长走在最前头。我们六个人走在最后。第一次出远门,一路不住地东张西望,
看什么都觉得新鲜。走上村口的石板桥,一串一尺多长的鞭炮出其不意地响了。我条件反射,以为要呼口
号,可是这儿显然不兴这一套。一条大花狗朝我们狂吠,村里所有的狗也都跟着叫了。
长到十七岁,我还是头一回在茅屋里过夜。我有一种近似滑稽的感觉。头上草顶,身旁土墙。墙是湿
的,一撼一个手印。天黑了,看热闹的老乡散了。我翻身上床,床是竹条做的,一翻身就响。半夜起风,
偷工减料的房梁在吱吱乱叫。②我大叫“地震啦!”可他们睡死了,没一个理我的。我只觉得扫兴。
“毛毛,阔啦!”“毛毛,瘦啦!”老乡们围了过来,③我的模样一定极狼狈,但和老乡在一起,我
没有压抑感。当年这样.现在也这样。我吃过他们的腊菜,睡过他们的凉床,和他们从结婚扯到出殡,从
罗成扯到岳飞。
此时,走进一间六年前住过的房子,一定不会再有当年的滑稽感。“几年不见,你过得好吗?”大树
给我倒了杯水。“马马虎虎,”我说,“那时候在地头,扶着大锹把子做梦,真把上海想象成了天堂。其
实哪有什么天堂,比起种地,头上多几片瓦罢了。”“人心不足。”他只说一句,没继续反驳。“你在大
学学些什么?”“考古专业,专管在地上打洞,挖死人。你感不感兴趣?”“别说了,这太缺德。”大树
皱紧眉头。我笑了,“怎么,听起来像个盗墓的吗?”他也笑了。我知道,我俩笑得都不自然。尽管彼此
有许多话要说,可谈起来总觉得勉强。要不是那件糟糕的往事,也许我俩会抢着提到小文。我拿起桌上的
照片。这张相我也有,是他俩结婚时照的。作为提示,我用扇子撑去照片上的浮尘,希望他先开口。他的
信号系统显然出了毛病,什么也没说。
外屋一阵脚步声,一个三四周岁的小女孩走了进来,“小朋友,叫我叔叔。"我摸了摸她细细的小辫
儿。“叔叔好。”她干巴巴地叫了声后,扭过头去。我把孩子抱上膝盖,拿出两块巧克力,孩子摇着头说
“不要”,大树让她收下了。
如果谁想在自己和孩子中间建立一种感情联络,那巧克力便是最好的桥。这时,孩子向我微笑了。“叔
叔,爸爸说,上海一点儿都不好玩的。叔叔你说对不对呢?”“不对,上海好玩极了,”我说,“有人坐
马路,有人坐铁轨,挂着牌子举着旗。你去不去?”“去的去的!”她拍着小手说。“一群傻瓜。”大树
不以为然地摇着头。大树带着女儿出去了,他没有说去干什么,只让我等他一会儿。要是我没猜错,他一
定是去搞吃的。经过五年插队生活,我舌头的审美力近于负值,但我不去阻止他。我知道,不让我吃点儿,
他会不好受的。⑷换作我,不也是这样吗?
晚饭后,我向大树提议,我们是不是到田里干些什么。在我调回城里的那些年,这是经常想到的一件
事。当然,这并不表示我对农活特别偏爱,更不是标榜“永不忘本”,完全不是这种意思。我只是想回忆
一下当初的感觉。大树同意了,我俩一人一把镰刀,跟老乡下埒割稻。为怕插晚稻时土硬,田里仍灌着水,
水是热的。我弯下腰,以髓关节为支点,把身体折起来,折成一个锐角三角形,一天十多个小时,这非得
有点天才。我连“地才”都够不上,当年我就不是一个好庄稼汉,今天则更不中用。一排十多人,老奶奶
都割到了我的前头。大树割完了自己的一行,在那头迎我割来。
“大树,反正放假了,跟我回上海。过去,我们几个从来都是一路走的。”他摇摇头。我们不再说话。
到这时,我能做的最适当的事就是今晚找个更合适的住处。
“你上哪儿?”大树问。
“找个住的地方。”
“用不着。她开会去了,今晚不回家。”
我失望极了。但我不让自己问下去。这时,女孩的脑袋探进来,这是她说的:“妈妈死了,妈妈睡在
大展下。”
“死了?”我像在呻吟。大树没看我,他说:“死了,失足淹死的。睡吧,我倦了。”
借助拂晓的天光,我在大埋下找到了小文的坟,坟头朝向东方,那里是我们的家乡。坟的四周收拾得
整整齐齐,我能做的只是站着,站着...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清楚知道去吴村的路线,知道让我“点个火”的孩子们想做什么,关联了当年下乡和重返旧
地这两个话题。
B.当年初到吴村时,在茅草屋里过夜,“我”感到“滑稽”,表明当时对下乡生活的不适应和对自身处境的
难以置信。
C.关于上海,“我”面对大树和小女孩,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这表现出“我”内心对上海的矛盾心态。
D.“我”再回吴村,见到了热情的乡亲、当年一起下乡的大树,重新体验了下田劳作,使回乡之旅带有
浓重的寻访味道。
10.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不急”并非因为“我”时间宽裕、心情放松,而是因为多年之后“近乡情更怯”的激动与迟
疑。
B.句子②中的“大叫”行为有故意之嫌,表现了“我”初到乡下的新鲜感;“可他们睡死了”,表明大家实
在太累了。
C.句子③中的“狼狈”与“没有压抑感”形成对比,表现了久别之后面对乡亲的热情既不适应又感到亲切
的矛盾。
D.句子④运用反问表达出的确定性,是建立在“我”与大树多年共同的生活经历基础上的,表现出二人
感情的笃厚。
11.文章结尾“我能做的只是站着,站着……”写出了“我”多重的内心感受,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
12.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温馨•苦痛・人生;乙组提出一个关
键词:填。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上•山东烟台•高三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天知我有地知我无
徐小斌
穿白色旗袍的赵一曼坐在一张椅子上,怀里抱着儿子宁儿。虽然照片呈现出古旧的黄褐色,却遮挡不
住我们的女主人公极富书卷气的美丽。白净的象牙色的脸上,有那样一双深得看不到底的黑眼睛,那里面
藏着深深的爱与忧郁。有谁能想到这文雅娇弱的躯体内蕴藏着那样一种骇人的力量?有谁能想到这蓬勃内
敛的生命竟结束得那般惨烈?当然还有她的遗书——给儿子宁儿最后的信,至今令人不忍卒读。
但是,赵一曼这三个字令我想到的,首先却是童年时读过的一本《少年文艺》,里面讲了一个赵一曼
少女时代鲜为人知的故事。
赵一曼出身大地主家庭,按照多年以前的“出身论”,是绝对没有机会革命的了。但她却天生喜欢朴
素的生活,嗜书如命。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少女时代气质高雅、清纯美丽,但个人生活却到了不修边幅的
地步。她躺着看书,坐车看书,甚至走路时也要捧着一本书,有时走着走着,忽然撞在树上。更多的时候,
她沉浸在书里,连冷热都不知,往往人家都穿上了裙子,她还穿着厚厚的毛衣。她有个非常聪明的小侄女,
常常提醒她;姑姑,该换衣服了!姑姑,该梳头了!她笑一笑,也并不以为意。
有一天,小侄女圉着姑姑打转,姑姑却毫无觉察。小侄女发现,姑姑的一双眼睛,牢牢地被一本书捉
了去,那本书的名字叫作《前夜》。
直到姑姑把书放下,小侄女才说话:姑姑,这本书好看么?好看,当然好看。它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讲的……你现在还不懂,它讲的是个很美的爱情故事。我懂,爱情,就是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在一起。
哈哈,对对,就是这样。就像我的爸爸妈妈那样。太对了,你真聪明!那个女的好看吗?
赵一曼拉着小侄女慢慢地走进小树林:好看,她叫爱伦娜,她长得好看极了,最要紧的,是她的心很
美。为了所爱的人,她能够毫不犹豫地献出一切……她是俄罗斯贵族的女儿,为了爱英沙罗夫,她失去了
继承权,失去了国籍,甚至失去了父母的爱……
英沙罗夫是谁?
英沙罗夫是保加利亚的一个革命者。如果说爱伦娜是为爱而献身,那么英沙罗夫就是为祖国而献身,
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爱比爱伦娜更深厚,更无私,也更伟大……
小侄女并不大懂得姑姑的话,但姑姑的神情感染了她,不知为什么她小小的心里升起了一种预感!
姑姑眉宇间流露出了神圣和冷峻,小侄女听着周围树叶的沙沙声响,看着夕照把树林染成纯金的冠冕,
她小小的心在颤抖。
几年之后,姑姑真的要去反满抗日了,临行的时候大家都很忧伤,愁云惨雾笼罩着这个家庭,大家似
乎都在心照不宣:坤泰也许会一去不返。小侄女想要大家笑一笑,想啊想啊,突然看着姑姑,眼睛一亮。
姑姑,我给你猜个谜语吧。
好啊,什么谜语?
天知我有,地知我无,人知我有,我知我无。
赵一曼猜啊猜啊,怎么也猜不出。
小侄女嘻嘻一笑,指着姑姑的脚说:就是你脚上的破袜子啊!
赵一曼一怔,笑了,笑得前仰后合。全家人都哈哈大笑,所有的忧伤一扫而光。
后来,赵一曼来到东北,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领导人,与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赵尚志并驾齐驱。
她率领抗联队伍,辗转在白山黑水之间。再后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故事了:她因受伤而被俘,受尽了日寇
的严刑拷打,日军首领一开始就从她的非凡气质中判断,她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严刑无用,只好把重伤
的她送进医院。在医院,她做通了一位护士和一位警士的工作,他们协助她,逃出了医院。她的计划差一
点就成功了。
赵一曼在珠河县被日军枪杀。那是一个凌晨。曙光和星星同时出现在天空上,赵一曼抬头看了看那奇
异的景象,觉得那种光照十分迷人。①日军宪兵让地转过身去,在那一瞬间,她对着黑洞洞的枪口,突然
微微一笑。宪兵拿枪的手颤抖了起来,他们对这个不平凡的中国女人的微笑感到惶恐。
枪响了,我们看到那秀气冷峭的女人慢慢倒下去,她的脚正对着我们,那是一双秀美的脚,脚上的旧
毛袜仍是破的,露出了脚后跟。再后来,这一切都浸透在新鲜透明的血液中,在星星与曙光的交相辉映下,
露出一抹灿红。
(选自《中国财经报》)
文本二:
接连几天的审问,大野泰治(时任伪满洲国滨江省公署警务厅特务科外事股长——编者注)毫无所得,
他像一头发了疯的野兽,用马鞭子抽打赵一曼左腕的伤口,用鞭梢狠戳赵一曼腿部伤处……赵一曼疼痛难
忍,昏迷过去好几次,敌人以为这下她该开口了。不料,醒来后赵一曼的表现冷静平和而又坚定有力:“我
是中国人,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的行动,不是几句话所能道尽的……中国人反抗这样的日军,难道还用得着
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
直到她最后牺牲,日寇也没弄清赵一曼的真实情况,审讯档案仅记录赵一曼自称“湄州人”。日本人
不会明白,在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小孩遇到倒霉事,会自嘲“走湄州”。②受尽酷刑的赵一曼竟然用
一个轻松的玩笑,回击了日本人。
(摘自党建网)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一自然段从描摹照片上的人物落笔,以两个反问结尾,既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又统领了下
文的叙事。
B.赵一曼出身地主家庭,嗜好读书,气质高雅却不修边幅,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矛盾使她经常受到小侄
女的奚落。
C.文本一最后写到赵一曼的破袜子,既照应了题目及小侄女的谜语,又突出了人物形象,引发读者的
痛惜之情。
D.赵一曼的冷静平和与大野泰治的疯狂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赵一曼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顽强的
斗争精神。
14.文本一穿插了赵一曼和小侄女对于《前夜》的讨论,关于这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沙罗夫的献身精神促使赵一曼的思想发生转变而背叛家庭、投身革命。
B.姑侄对话多短句独段,节奏简捷明快,更易于集中表现二人的思维交流。
C.本部分中小侄女具有线索作用,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赵一曼的内心世界。
D.“夕照把树林染成纯金的冠冕”神圣肃穆,巧妙写出小侄女内心的震撼。
15.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赵一曼怎样的心理状态?
①日军宪兵让她转过身去,在那一瞬间,她对着黑洞洞的枪口,突然微微一笑。
②受尽酷刑的赵一曼竟然用一个轻松的玩笑,回击了日本人。
16.如果要给文本一写一则短评,请以“生活故事”“历史事实”“英雄形象”为关键词,写出这则短评的要点。
B•柘展培优拿高分
(2023・重庆万州•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朱先生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抄写工整的文章,交给白嘉轩:“今后的日子怎样过才是最大最难的事。我这
几天草拟了一个过日子的章法,你看可行不可行?”白嘉轩接过一看,是一笔不苟楷书的《乡约》。
白嘉轩当晚回到白鹿村,把《乡约》的文本和朱先生写给徐先生的一封信一起交给学堂里的徐先生。
徐先生看罢,击掌赞叹:“这是治本之道。不瞒你说,我这几天正在思量辞学农耕的事。徐某心灰意冷了;
今见先生亲书,示我帮扶你在白鹿村实践《乡约》,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
白嘉轩又约请鹿子霖到祠堂议事。鹿子霖读罢《乡约》全文,感慨不止:“要是咱们白鹿村村民照《乡
约》做人行事,真成礼仪之邦了。’‘三人当即商量拿出一个在白鹿村实践《乡约》的方案,由族长白嘉轩负
责实施。当晚,徐先生把《乡约》全文用黄纸抄写出来,第二天一早张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上;晚上,
白鹿两姓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齐集学堂,由徐先生一条一款,一句一字讲解《乡约》。规定每晚必到,有
病有事者须向白嘉轩请假;要求每个男人把在学堂背记的《乡约》条文再教给妻子和儿女;学生在学堂里
也要学记《乡约》,恰如乡土教材。白嘉轩郑重向村民宣布:“学为用。学了就要用。谈话走路处世为人就
要按《乡约》上说的做。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
罚。”
处罚的条例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
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
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
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白嘉轩又请来两位石匠,凿下两方青石板碑,把《乡约》全文镌刻下来,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与栽
在院子里的“仁义白鹿村”竖碑互为映照。这镌刻工程继续多日,两个石匠叮叮啖/光凿石刻字,白嘉轩不管田
间劳作多么紧张多么疲累,每天至少要到祠堂来观看一回。
此后,在闹“交农”事件的前后一年多时间里,《乡约》的条文松弛了。村里出现了赌窝,窝主就是庄场
的白兴儿。抽吸鸦片的人也多了,其中两个烟鬼已经吸得倾家荡产,女人引着孩子到处去乞讨。白嘉轩敲
响了大锣,所有男人都集中到祠堂里来,从来也没有资格进入祠堂的白兴儿和那一伙子赌徒也被专意叫来。
白嘉轩点燃了蜡烛,插上了紫香,让徐先生念了一些《乡约》的条文和戒律。白嘉轩说:“赌钱掷骰子的人
毛病害在手上,抽大烟的人毛病害在嘴上;手上有毛病的咱们来给他治手,嘴上有毛病的咱们就给他治嘴。”
白嘉轩先叫了白兴儿的名字。白兴儿"扑通一声跪到祠堂供桌前:“我不赌了,我再不赌了!我再赌钱掷骰
子就斫掉我的手腕子!”白嘉轩说:“起来起来!跟我来——"白嘉轩把白兴儿叫到祠堂院子的槐树下,“背过
身子举起手!‘‘白兴儿背靠着槐树举起双手,人们清清楚楚看见了白兴儿那手指间的鸭谖一样的皮,白兴儿
平时总是把手藏在衣襟下边羞于露丑。白嘉轩又连着点出七个人的名字,有白姓的也有鹿姓的,有年轻的
也有中老年的,一律背靠槐树举起了双手。白嘉轩着人用一条麻绳把那八双手捆绑在槐树上,然后又着人
用干枣刺刷子抽打,八个人的粗的细的嗓门就一齐哭叫起来。
接着两个烟鬼被叫到众人面前,早已吓得抖索不止了。白嘉轩用十分委婉的口气问:“你俩的屋里人和
娃娃呢?”俩人吭哧半晌,套拉着脑袋嗫嗫嚅嚅地说,“回娘家去了!”“要....要饭去了!”白嘉轩皱着眉头,
痛苦不堪地说:“一个引着娃娃回娘家去了,一个引着娃娃沿街乞讨去了。你俩想想,一个出嫁的女人引着
娃娃回娘家混饭吃是啥味气?一个年轻女人引着娃娃日里蹭人家门框夜里睡庙台子是啥味气?”白嘉轩说
到这儿已经动心伤情,眼角润湿,声音哽咽了。众人鸦雀无声,有软心肠的人也开始抽泣抹泪。白嘉轩说:
“我已经着人把你俩的女人和娃娃找回来了。你们来——“众人吃惊地看见,两个年龄相差不多的女人拖着儿
女从徐先生的居室里出来了,羞愧地站在众人面前。那个讨饭的女人衣服破烂,面容憔悴,好多人架不住
这种刺激就吼喊起来:“捶死这俩烟鬼!"两个烟鬼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跪趴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
(摘编自《白鹿原》,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
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
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
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
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
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
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先生所拟的《乡约》旨在规范乡民如何做人行事,徐先生对此心灰意冷,白嘉轩、鹿子霖则一致
认同并予以实践。
B.乡民通过口口相传方式学习《乡约》,无需借助文字,听别人讲解,再背记即可,可见文字在乡土
社会中没有价值。
C.白鹿村实施《乡约》,收到了一劳永逸之效,村民的不良习气销声匿迹,村民也变得文质彬彬,乡
村风气焕然一新。
D.白嘉轩在祠堂里当着乡亲们的面,惩戒了村里的白兴儿等赌徒以及烟鬼,方法虽粗暴,但在那个年
代起到了震慑作用。
18.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在情节上以白鹿村实施《乡约》为主线展开,族长白嘉轩将《乡约》立为族规,要求族人牢
记且要用于生活。
B.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白嘉轩是个多元立体的人物,既有对违犯《乡约》者严厉惩戒的一面,也有同情
村民的温情一面。
C.文本一最后一段描写极为精彩,综合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点面结合,描写细致入
微,精妙传神。
D.从《乡约》、族长、“仁义白鹿村”竖碑等便不难看出故事发生的白鹿村深受传统礼教文化影响,是
乡土社会的缩影。
19.文本一在语言表达上特色鲜明,既有地域乡土味,又活泼生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文本一中白鹿村实践《乡约》的内容体现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作简要分
析。
(2023上•四川绵阳•高三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
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在,
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比起满
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
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
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
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
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
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词,
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
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人。
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喝
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
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
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于
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护
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
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
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
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
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
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
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
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
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
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
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
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
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
通了。
这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
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
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
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
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
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
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周华诚决定开始寻访那些古廊
桥,“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发现'人'的故事
他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该
书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
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
涵。
(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做有温度、有生命的全新表达》,有删改)
2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残月、樱花类比老旧的廊桥,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所以有一种别样
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B.文本一中的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她对随处可见的廊桥很熟悉,使她觉得廊桥很
平常,始终看不到廊桥的美。
C.文本一通过廊桥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思想,感情真挚,具有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D.乡民们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那些愿望体现了他们淳朴忠厚的特点。
22.文本一题记说“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3.文本二说周华诚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
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023上•辽宁•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
铺一般都是“铺闲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
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
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
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
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
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
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拾手,不多不少,
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
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
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装在一个元宝形的
粗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乡下人付了钱,
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
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
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
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
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瓣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
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
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
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
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
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般的白酒,不是什
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
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
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
都刷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
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
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
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
没有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
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
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2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背后称普普通通开酱园的连老板为“连老大”,这不仅说明他会做生意,更体现出他作为生意
人的精明。
B.乡下人进城直奔“连万顺”,把油壶放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励志插图教学课件
-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1篇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数媒工作坊-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亳州恒大城 9-17#主体及配套工程运动中心施工组织设计
- 反应热说课稿
-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客户关系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工程数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桃花源记》说课稿8
- 南京工业大学《仪器分析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第六章 回归分析课件
- 期中阶段性练习(一~四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医疗设备供货安装调试培训、售后组织方案
- 朝鲜半岛局势演变
- 2024年云南德宏州州级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秋新鲁科版三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Unit 6 lesson 1
- 英语国家概况-Chapter10-government解析
- 2024年浙江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AGV机器人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人教版英语2024七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
- 第5课 推动高质量发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