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注意古汉语里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不要把单音词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如“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二)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好”“中国”(2)词义的缩小:如“臭”“禽”“金”“丈夫”(3)词义的转移:如“涕”“走”(4)词义的弱化:如“怨”(5)词义的强化:如“恨”。(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爪牙”(7)名称说法改变:如“庖”“目”(三)注意偏义复合词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衫作用。(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如: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圃:偏义复词,果园。今义: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四)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意现象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五)注意常见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的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替代它的现象。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六)注意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A、作动词:1能愿动词+名词/数2名+名/代3名+名/代4.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5.所+名词6.名词+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作状语: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1[名]+动/不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相如廷叱之C、使动用法: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D、意动用法:如果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就是意动。粪土当年万户侯动词的活用:A、作名词:国无盗贼,道不拾遗。(丢失的东西)B、使动用法: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如:项伯杀人,臣活之。C、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如: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咏荆轲》)D.动词作状语。两个动词连用,如果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如:儿惧,[啼]告母形容词活用:A、作名词:形容词作了主语或者宾语。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B、作动词: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如: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C、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使动用法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臣请完璧归赵数词的活用:A、作动词:数词直接处在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B、作名词:数词用在主语或者宾语位置上,一般用作名词。如:其一犬坐于前C、作形容词: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一”为“全、满”D.使动/意动用法: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六)常用文言字词推断法1、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谢,“道歉,谢罪”。戒“告诫”。诸因互解律: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文章本身的规律,也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我们把它叫做“诸因互解律”。(1)同义互解。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中的不同地方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反复表达,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构成了“同义互解”的关系。如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背项王”与“不敢倍德”中的“背”与“倍”(2)对句互解。形式相互对应的语句,其对应成分一般结构相同,意思或相近相同,或相反相对,因而也就构成了互解关系。这种形式相对、结构相同的语句之间就构成了“对句互解”的关系。如: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拜臣”与“除臣”(3)连文互解。文章中语句上下连贯,相承相连,意义也必然上下连贯,相承相连,因而联系上下文语境,也能找到一种互解关系,即“连文互解”。如: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史记》)由“非我莫能为”可推断“伐”为炫耀之义。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也有称“邻字推断法”如:求全责备/文过饰非中“全”与“备”、“文”与“饰”3、联想推断法。也称“迁移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主要是教材和成语。如: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为边境的意思。4、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如: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dí买进粮食、tiào卖出粮食粜。常见形旁与意义:“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右)与地名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有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王”与玉石有关;“目”与眼有关。5、对照推断法。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地方:土地方圆6、代入推断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如:(2017年上海卷)(2)每称大亮之节,可以当大位(C)A.接受 B.担任 C.适合 D.把守7、通假推断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内”与“纳”8、语法推断法。根据字词所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