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评分一、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北京冬奥会圆满兑现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成为____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碳中和”的实现,让冬奥会展现出独特魅力。首钢滑雪大跳台一经建成就吸引了不少目光,“时空雪飞天、工业迪士尼、奥运风向标、北京新网红……”中外媒体和国际官员给予了首钢滑雪大跳台高度评价。而这个酷炫十足的大跳台,冬奥元素与老工业遗址有效融合在一起,因为它由首钢老工业园区修缮改造而成。北京冬奥会绿色节俭环保的求索,激发出众多创意爆发彰显昭示着中国智慧。“山林场馆、生态冬奥”是延庆赛区核心的设计理念。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如巨龙,飞腾于山脊之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由小海陀山顶向山谷蜿蜒而下,延庆冬奥村铺展在山谷东侧的台地之上。崇山峻岭之间,建筑分散布局,与山景____。如美属萨摩亚男子钢架雪车选手克鲁姆普顿夸赞道:“这是我见过的全世界最漂亮的一条赛道了,环绕在群山之中。”“山林映场馆”,绿色成为北京冬奥会的最亮底色。()。北京冬奥会的绿色低碳实践,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可持续性奥运遗产。如北京赛区场馆的15块冰面的制作均采用当前最环保的二氧化碳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冰的全部余热可以实现回收再利用,用于场馆的热水、浇冰、除湿等场景。这15块冰面也均可实现赛后再利用,成为低碳环保的群众性健身场地。同时,“全民冬奥”让低碳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____,增加了低碳生活方式常态化的可能性。中国紧紧抓住了“绿色冬奥”这一历史____,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一起向未来”。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自古以来相得益彰深入人心机会B.迄今为止交相辉映深入人心契机C.自古以来交相辉映刻骨铭心契机D.迄今为止相得益彰刻骨铭心机会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因为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的实现而迈上新台阶B.环保可回收的材料的使用,使北京冬奥会实现了“碳中和”C.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的实现,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D.北京冬奥会实现了“碳中和”,是因为使用了环保可回收的材料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A.北京冬奥会绿色、节俭、环保的求索,激发出众多创意爆发,彰显着中国智慧。B.北京冬奥会绿色、节俭、环保的追求,激发出众多创意爆发,彰显昭示着中国智慧。C.北京冬奥会绿色、节俭、环保的追求,激发出众多创意,彰显着中国智慧。D.北京冬奥会绿色、节俭、环保的求索,激发出众多创意,彰显着中国智慧。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材料二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绮罗qí B.脍炙人口kuàiC.河朔shuò D.脂粉气zhī5.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B.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D.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6.下列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A.宋词最初以“婉约”为正宗,此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C.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四世同堂》等。D.《边城》中的小城叫茶峒,小说中的人物有翠翠、天保和傩送。7.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B.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C.沈从文认为其作品中描绘的湘西的生存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8.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条加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洞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知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注】①章:大材。②褰(qiān)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厚斋严君治酒肴治:准备,置办。B.繁卉被岩被:覆盖。C.褰裳援萝援:拉,拽。D.予故表而出之表:表示。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____A.而所游又皆佳士而卒莫消长也B.同游者疲于跻攀月出于东山之上C.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则或咎其欲出者D.但溧之为州来而记之者已少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A.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B.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C.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D.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三句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岩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C.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D.本文虽属于游记,但从议论入笔,结尾又与开头呼应,揭示了主旨:中间两段详细记叙了游山的过程,内容充实,叙写生动。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是乐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诗歌阅读(共2小题,满分1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4.“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根据语境默写古诗词名句。读古典诗词,会发现中国诗人词家少有写阳光下的心情。他们写到的阳光尽是夕阳,“夕阳西下,”;尽是黄昏,“已是黄昏独自愁,”;尽是落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尽是斜阳,“,寒林空见日斜时”……阳光无所不在,无地不照,反而只有离去时最后的照影,才能勾起诗人的灵感。崔颢登楼远眺,不觉已是黄昏,凄迷之景惹动满怀心绪,不禁发出了“?”的感慨。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2分,每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时间之旅林清玄在李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神秘的老妇人送给李维一只金表,并对他说:“我在等着你。”便自人群中消失,经过多方查访,李维找到该老妇的住处,老妇却已在他毕业典礼当晚逝世。八年后(一九七九年),李维成为剧作家,有一天他前往一座老式的旅馆度假,在大厅里,他看到一张摄于一九一二年的女明星肖像。李维查询之下,才知道这位六十年前如花似玉的美女,竟然是八年前送他金表的神秘老妇人。为了实践八年前“我在等着你”的誓约,李维用自我的意志催眠,终于回到一九一二年与年轻时代的珍西摩儿发生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超越了六十年的时空,爱情随着时空的转换散发出震慑人的光芒。结局是,李维无意间从衣袋中掏出一枚一九七九年的银币,时光即刻向前飞驰六十年,风流云散,一场以真爱来超越时空的悲剧终于落幕。这一段故事是电影《似曾相识》(SomewhereinTime)的本事,情节单纯动人,但是其中却有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是“爱情”与“时间”的问题,故事一开始几乎是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结局却是,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这是千古以来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大疑问,可是在历史中却没有留下确切的解答。我们每个人顺手拈来,几乎都可以找到超越时空之流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小仲马笔下的亚芒与玛格丽特,沈三白笔下的芸娘,歌德笔下的夏绿蒂,甚至民间传说里的白娘娘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说是熙熙攘攘,俯拾即是。问题,这些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几乎展现了两种面目,一种是悲剧的面目,是迷人的,也是悲凄的;一种是想象的面目,是空幻的,也是绝俗的。人世间的爱情是不是这样?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假设人间有“美满”与“破碎”两种情爱,显然,美满的爱情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形,而能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动人热泪的情爱则常常是悲剧收场。这真应了中国一句古老的名言“恩爱夫妻不久长”。留传后世的爱情故事都是瞬间闪现,瞬间又熄灭了,惟其如此,他们才能“化百年悲笑于一瞬”,让我们觉得那一瞬是珍贵的,是永恒的。事实上“一瞬”是否真等于“永恒”呢?千古以来多少缠绵的爱侣,而今安在哉?那些永世不移的情爱,是不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用来说骗向往爱情的世人呢?夏夜里风檐展书读,读到清朝诗人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对于情爱有如此的注脚:紫陌眷情,漫额裹春纱,自饷春耕,小梅春瘦,细草春明。春日步步春生。记那年春好,向春莺说破春情。到于今,想春笺春泪,都化眷冰。怜春痛春春几?被一片春烟,锁住春莺。赠与春依,递将春你,是依是你春灵。算春头春尾,也难算春梦春醒。甚春魔,做一场春梦,眷误双卿!这一阕充满了春天的词,读起来竟是娥眉婉转,千肠百结。贺双卿用春天做了两个层次的象征,第一个层次是用春天来象征爱情的瑰丽与爱情的不可把捉。第二个层次是象征爱情的时序,纵使记得那年春好,一转眼便已化成春冰,消失无踪。每个人在情爱初起时都像孟郊的诗一样,希望“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到终结之际则是“还卿一钵无情泪”,“他年重检石榴裙”(苏曼殊)。种种空间的变迁和时间的考验都使我深自惕记,如果说情爱是一朵花,试问哪里有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情爱是绚丽的彩虹,人世哪有永不褪色的虹彩?如果情爱是一首歌,世界上哪有永远唱着的一首歌?在渺远的时间过往里,“情爱”竟仿佛一条河,从我们自己的身上流过,从我们的周遭流过,有时候我们觉得已经双手将它握实,稍一疏忽,它已纵身入海,无迹可循。这是每一个人都有过的凄怆经验,即使我们能旋乾转坤,让时光倒流,重返到河流的起点,它还是要向前奔泻,不可始终。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这种悲观乃是和“时间”永久流变的素质抗衡而得来。由于时时存着悲观的底子,使我在冲击里能保持平静的心灵﹣﹣既然“情爱”和“时间”不能并存,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对付:一是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二是就在当时当刻努力把握,不计未来。“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①只要保有当处的会心,保有在山的心情,回到六十年前,或者只是在时序推演中往前行去,又有什么区别呢?“时间之旅”只是人类痴心的一个幻梦吧!一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九日注①弘一法师赠会泉法师联语,刻在厦门会泉墓地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电影《似曾相识》的本事以单纯动人的情节,揭示了“爱情”与“时间”的问题,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B.中国古老的名言“恩爱夫妻不久长”显示爱情就是一出悲剧,古今中外的无数爱情故事证明了这个结论。C.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借春天为爱情注脚:爱情是无法超越时序的。D.这篇散文以时间为经,情爱为纬,阐述了时间之旅的虚无,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E.“情爱”和“时间”不能并存,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对付:一是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二是就在当时当刻努力把握,不计未来。作者认为要保持平静之心,活在当下是根本,时光倒流也无济于事。19.作者说“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时间之旅只是人类痴心的一个幻梦吧!”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时间与爱情”的解读?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读了本文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4分,每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大卫•科波菲尔》第一大讽刺对象就是社会上的某种“拜金主义”的现象。作者用使人极为反感的事例来斥责这种现象,相信大家看过书后一定都会很讨厌谋得斯通吧?都不会再喜欢斯蒂福思吧?对!这就是作者的意图,他想让读者们都去厌恶这些人,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以金钱为中心会给人带来多么大的伤害,那样的人会多么惹人讨厌。在这种强烈的愤慨____的指引下,读这本书的人都会不由得产生一种对金钱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强烈的愤怒,从而____地批判当时的“金钱社会”。《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具体生动的世态,以及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如大卫的姨婆贝特西小姐,不论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____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无夸张之处,____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妇人形象。至于对女仆佩格蒂的刻画,那更是栩栩如生。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情绪大手笔甚至但是B.情绪大力度还是但是C.感情大手笔还是也D.感情大力度甚至也23.下列句子中的问号用法,与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____A.这本书我从来没有看过,你看过没有?B.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是李密对祖母的至孝的真情?是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困难处境?C.“完了?”赵大爷不觉失声地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D.什么是自信?自信就是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心态。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A.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B.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C.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D.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星河文学社决定于青年节当晚7点在学校艺术馆举办“五四”诗歌朗诵会,想邀请文学社指导老师参加。请你为星河文学社拟写邀请函的正文。(不超过40个字)邀请函王老师:25.星河文学社×年×月×日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习近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新春拜年致辞:“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人民日报》:“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坐而论道不行,坐享其成更不可能。只有奋斗,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丰富幸福的内涵、提升幸福的层次;只有奋斗,才能不断增强成就感、尊严感、自豪感,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幸福。中学毕业,你将完成从少年到青年的跨越。上面的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你就此为校刊“走进十八岁”专栏写一篇稿件,表达你的思想和情感。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C3.C【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迄今为止:目前为止,到现在为止。自古以来:从古代以来。语境强调兑现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是到现在为止的“第一个”,故选“迄今为止”。第二空,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常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得益彰: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语境指建筑与山景互相映照,故选“交相辉映”。第三空,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刻骨铭心:形容教导、恩情等让人感受或感激至深。语境指低碳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故选“深入人心”。第四空,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机会:恰好的时间。语境指“绿色冬奥”是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故选“契机”。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后文,可知括号中应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据此排除BD两项。在根据第二段第一句,从句式一致性的角度考虑,排除A项。故答案为:C。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以下问题:①搭配不当,“求索”应改为“追求”;②句式杂糅,应删去“爆发”;③重复赘余,应删去“昭示”。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C。故答案为:C。【答案】4.A5.B6.C7.C8.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绮罗”的“绮”读音错误,正确读音为“qǐ”。故答案为:A。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答非所问,不属于题干中的“密州地域文化特点”。故答案为:B。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作家沈从文的小说代表作有……《四世同堂》等”错误,《四世同堂》的作者是老舍。故答案为: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最理想的社会状态”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对原文的理解: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故答案为:C。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二“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可知,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根据材料二“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可知,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根据材料二“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可知,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故答案为: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答案】9.D10.C11.A12.B13.①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②何况我与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游览名胜,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特别快乐,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因为相处和谐、抒发郁闷、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就是无想山。此时春雨后放晴很长时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次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阙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种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高峰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修长的篁竹高耸云霄,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还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它的西边山顶,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它的东边山顶比西边山顶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上,觥筹无数(尽情地饮酒),谈笑甚欢,就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大约一里,众人因为余兴未尽,就在地上坐了下来,分了韵脚赋诗良久,诗写成才回来。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只是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胜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本题中,D项,“予故表而出之”中“表”如解释为“表示”,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写文章”。
故答案为:D。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本题中,C项,两个“者”都是指“……的人”,代词。A项,“而所游又皆佳士”中“而”是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卒莫消长也”中“而”是连词,表转折,但是。B项,“同游者疲于跻攀”中“于”是介词,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月出于东山之上”中“于”是介词,从。D项,“但溧之为州”中“之”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来而记之者已少”中“之”,代词。
故答案为:C。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如本题中,“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这段话是说“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阙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种田,只能修路”,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蓝溪”“两山”“双阙”“石田”“小路”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断成“从蓝溪东南”,句中没有谓语,“从蓝溪东南”是状语,不能独立成句,这就排除B项;“如双阙”是形容两山对峙的状态,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田右小路随两山势”中没有谓语动词,故不能独立成句,这就排除D项。
故答案为:A。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岩石”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原句是“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由“其西”可知“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
故答案为: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本题中,第一句中,“斯”,这,这次;“适其时”,恰逢适宜的天气;“得其地”,遇到理想的地方;“信”,确实,的确;“乐”,快乐。第二句中,“况”,何况;“子”,你;“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于”,在,“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捕鱼,砍柴;“侣”“友”,名词意动,以……为伴侣,以……为友人。故答案为:①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②何况我与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答案】14.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春花秋月虽然是美景,但是词人此时却是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词人看见美景反会忆起往日美好岁月而产生伤怀之感,所以希望眼前的这些美景快点逝去15.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16.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上片“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词人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下片一开始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词人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词句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在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去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必须在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分析作答。14.如本题“‘春花秋月’是美景,词人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需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故答案为:此处以乐景衬哀情,春花秋月虽然是美景,但是词人此时却是亡国之君,阶下之囚,词人看见美景反会忆起往日美好岁月而产生伤怀之感,所以希望眼前的这些美景快点逝去。15.如本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回答诗句表达的作者的情感,除了回答出具体的情感,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故答案为: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16.如本题“这首词笔法起伏跌宕,词人是如何将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结合词句内容分析现实内容和回忆的内容,然后分析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一开头就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叉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
故答案为: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现实和回忆联系在一起。上片“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词人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下片一开始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词人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水到渠成,把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17.【答案】断肠人在天涯;更着风和雨;长烟落日孤城闭;秋草独寻人去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涯”“著”“孤”“暮”“烟”。
故答案为:(1)断肠人在天涯
(2)更着风和雨
(3)长烟落日孤城闭
(4)秋草独寻人去后
(5)日暮乡关何处是
(6)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18.EC19.①从电影《似曾相识》结局来看,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②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形,常常是悲剧收场。每个人在情爱初起时到终结之际都伴随着种种空间的变迁和时间的考验,情爱是会凋谢褪色的。③“时间”永久流变的,在冲击里能保持平静的心灵,乐天安命,努力把握当下,生命才会充实有意义。20.①引用。作者为了阐明观点,大量引用了古代的诗词,既有利于阐明道理,又使语言优美,缠绵感人。②排比、反问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果说情爱是一朵花,世间哪里有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情爱是绚丽的彩虹,人世哪有永不褪色的虹彩?如果情爱是一首歌,世界上哪有永远唱着的一首歌?”比喻贴切,句式优美,生动形象。③对比。《似曾相识》故事开头和结尾的反差,情爱故事美满与破碎的对比,普通人情爱幸福开始悲剧收场的矛盾,在对比中得出时间之旅的不可逆性。21.示例:我认为爱情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即使爱情悲剧收场,但带给人的刻骨铭心之情感体验不会消失;即使爱情的双方已经消失,但后世传唱的真爱精神不会消失;如梁祝的爱情,尽管悲剧,却能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流传下来,成为经典,这就突破了时空。重要的是,无论能不能不朽,都应该努力活在当下,否则只会让人生留下一片空白。【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错。原文中提到“故事一开始几乎是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结局却是,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因此电影《似曾相识》讲的是“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B.“爱情就是一出悲剧”错。根据原文“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动人热泪的情爱则常常是悲剧收场。这真应了中国一句古老的名言‘恩爱夫妻不久长’”可知,情爱只是常常以悲剧收场,但并不能说明爱情就是悲剧,选项说法过于绝对。D.“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错。根据原文“由于时时存着悲观的底子,使我在冲击里能保持平静的心灵”“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对付:一是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二是就在当时当刻努力把握,不计未来”可知,本文并没有明显的消极情绪,作者虽然有悲观的底调,但情感仍是向上的。故答案为:CE。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文章中提到了电影《似曾相识》的片段,电影中虽然有超越时空、空间转换这样的情节内容,但“结局却是,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因此,作者会认为时间之旅是人类痴心的梦幻。其次,作者联系到了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无论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民间传说里的白娘娘和许仙,最终都是悲剧结尾,由此得出“美满的爱情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形,而能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动人热泪的情爱则常常是悲剧收场”的结论,因此作者对情爱持悲观态度。最后,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提到“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这种悲观乃是和‘时间’永久流变的素质抗衡而得来。由于时时存着悲观的底子,使我在冲击里能保持平静的心灵”“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就在当时当刻努力把握,不计未来”,由此可以看出时间之旅是幻梦,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努力把握当下。
故答案为:①从电影《似曾相识》结局来看,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②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形,常常是悲剧收场。每个人在情爱初起时到终结之际都伴随着种种空间的变迁和时间的考验,情爱是会凋谢褪色的。③“时间”永久流变的,在冲击里能保持平静的心灵,乐天安命,努力把握当下,生命才会充实有意义。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写作手法的能力。作者运用了引用的手法。引用了《凤凰台上忆吹箫》的大量内容,用春天来象征爱情的瑰丽与爱情的不可把捉,突出爱情一转眼便已化成春冰、消失无踪的特点,语言优美;也引用了孟郊的诗句,“还卿一钵无情泪”,体现出了爱情的流逝,缠绵感人。作者运用了排比、反问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果说情爱是一朵花,世间哪里有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情爱是绚丽的彩虹,人世哪有永不褪色的虹彩?如果情爱是一首歌,世界上哪有永远唱着的一首歌?”这一系列比喻句生动传神。“哪有……”“哪有……”以反问的手法增强语气,写出了爱情易于消逝的特点,同时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句式,以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更加突出爱情的不可把控。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电影《似曾相识》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故事一开始几乎是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结局却是,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故事开头和结尾形成反差,理想中美满的情爱故事与最终破碎的结局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得出时间之旅的不可逆性。
故答案为:①引用。作者为了阐明观点,大量引用了古代的诗词,既有利于阐明道理,又使语言优美,缠绵感人。②排比、反问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果说情爱是一朵花,世间哪里有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情爱是绚丽的彩虹,人世哪有永不褪色的虹彩?如果情爱是一首歌,世界上哪有永远唱着的一首歌?”比喻贴切,句式优美,生动形象。③对比。《似曾相识》故事开头和结尾的反差,情爱故事美满与破碎的对比,普通人情爱幸福开始悲剧收场的矛盾,在对比中得出时间之旅的不可逆性。2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本题,应在感知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基础上理解“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考生可以根据相应的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如文章中提到“美满的爱情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形,而能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动人热泪的情爱则常常是悲剧收场”“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时间之旅’只是人类痴心的一个幻梦吧!”由此可知,文章中的观点更倾向于爱情并不能突破时间而不朽。答题时,考生需要结合具体事例来谈,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虽可歌可泣,本质上却是一场爱情悲剧。再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贾宝玉,他们虽有“木石前盟”,情投意合,最终却一个香消玉殒,一个遁入空门,实乃爱情悲剧。因此说没有永不凋谢的花朵,没有永不褪色的虹彩,也没有突破时间而不朽的美满爱情。故答案为:示例:我认为爱情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即使爱情悲剧收场,但带给人的刻骨铭心之情感体验不会消失;即使爱情的双方已经消失,但后世传唱的真爱精神不会消失;如梁祝的爱情,尽管悲剧,却能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流传下来,成为经典,这就突破了时空。重要的是,无论能不能不朽,都应该努力活在当下,否则只会让人生留下一片空白。【答案】22.B23.D24.D【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依据合乎语境理解词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标点符号的意义和用法,二要结合语句进行判断。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有表示停顿,表示语气,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标号包括破折号、括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连接号、间隔号、着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关于改善企业沟通效率的方案
- 自动化生产线卸料平台改进方案
- 食品行业疫情防控保障方案
- 跨行业核酸检测实验室协作方案
- 体育赛事新冠防控应急预案
- 食品行业研发项目成本核算标准
- 二零二四年产学研合作与研发合同
- 2024年度鱼塘渔业生产合作合同
- 二零二四年门窗结构优化设计与计算合同
- 房屋抵押借款合同范本完整版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巧手做月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THK-滚动导轨系列选型
- 202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
-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 第1课《我们爱劳动》(教学设计)苏科版劳动一年级上册
- 通信信息及信号工程施工方法及工艺
- 智能便携式电动滑板-互联网+创业项目计划书
- 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课件
- 消防设施维护保养作业指导书消防维护保养的概述
- 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教程(Office2016)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