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与运用题-2022年高考语文现代文知识点“讲与练”(上海专用)_第1页
探究与运用题-2022年高考语文现代文知识点“讲与练”(上海专用)_第2页
探究与运用题-2022年高考语文现代文知识点“讲与练”(上海专用)_第3页
探究与运用题-2022年高考语文现代文知识点“讲与练”(上海专用)_第4页
探究与运用题-2022年高考语文现代文知识点“讲与练”(上海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究与运用题

知识梳理

探究一词的意思是“探索研究”,它的核心是“发现”和“创新”,它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复述、理

解和概括,它注重逻辑,体现一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这类题型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必须联系文本,

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说的再通俗一点就是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联想到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或是在文章中

能读出自己或是社会的影子,文章对于我们目前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指导意义。这就是常说的:走近文本

(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再走出文本(能由文本联系学生自己或是社会实际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探究

可能是对原文事件原因的分析和挖掘,可能是对原文主旨的批判和质疑,也可能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生

发和补充。为了便于复习,我们暂且将探究题分为“例证”“补充”“质疑”几类。

所谓例证,就是为原来文本的观点、主旨、情感提供鲜活的例证,证实自己对原文本的观点、主旨、

情感有深切的理解和精当的分析。

所谓补充,是指对原文的观点、主旨、情感未尽完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这个看法是基于原文

的观点、主旨、情感,即首先认可原文的观点,但又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和丰富原文观点、主旨、情感

的看法,而不是另起炉灶。

所谓质疑,是对原文的观点、主旨、情感持怀疑态度,能在此基础上,针对原文讨论的问题,提出自

己别具一格的看法。

而所谓的运用是在探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平时积累或一些现实中的实例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

分析论证。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注意分析的思路。

1.明确题意,弄清要求

若观点已经给出,则根据观点举例

若需要概括观点,则先根据要求准确概括观点,再举例

2.讲究章法,层次清晰

提出观点-举例并恰当分析-总结

3.语言简洁,准确严密

经典考题

①由于“食洋不化”,晦涩、繁琐而又不知所云的文字在当代中国美术理论中泛滥成灾。吴冠中以他

特有的简洁、锐利和明晰,展示了另一种写作方式和另一种文风,其核心正是所谓“其歌也有思,其哭也

有怀”o吴冠中之提出“风筝不断线”,质疑“内容决定形式”,为“抽象美”辩护,以及冒天下之大不

疑抨击以笔墨为评鉴绘画的唯一标准……都是他在艺术实践基础上深入思考的结果,“都是在一定情况下

感到非写不可的,不吐不快,嬉笑怒骂,皆是真情流露,几乎忘却了自身的安危”。由于他所关切的这些

问题牵涉当代美术的基本规范和基本价值,必然引起有关方面的激烈反应。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当时引发

轩然大波,被认为大逆不道的那些主张,早已成为艺术界的常识。时回桓隔较远的重谕J;1关于“笔墨等

土霉”一直些老人还在聪聪工区1―感、断二代羡丕家却对送二适题感觉丕郛任何剌激性,—普至必为翻奏覆去

谈“笔墨”.是浪费时I可耍

②吴冠中的艺术思想以他的创作实践为基础,而他的创作实践又与近数十年中国社会文化共生。作为

一个画家,他的文章有助于对他绘画作品的理解,他的绘画作品则印证了他理论主张的现实可行性。在研

读《石涛画语录》时,他为石涛的一段话所吸引:“古今至明之士,借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

识”。这些话刚好点明了吴冠中数十年感受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关系。

③吴冠中论说艺术的文章不是学院派引经据典的“论文”,而是针对当代中国艺术的现实境况对同行

提出的“忠告”。他关于现代绘画的存在理由、艺术的传统与创新、形式对于绘画的意义等方面的论述,

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在掌握世界艺术潮汛的基础上,立足现代中国,清醒估量当代中国艺术的得

失,企求中国艺术生面新开。由此出发,他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开拓和挺进”大声疾呼。例如他关于在美

术创作中“内容决定形式”的质疑和对“形式美”的提倡,0_;他提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

其价值等于零”,(2);他对中国现代绘画名家的直率评说,(3);他逐字逐句译述《石涛画语录》,

⑷……这些出自艺术实践的见解,包含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职业艺术家自己提出问题,证明是艺术

实践自身遇到的迫切问题;而争论的激烈和广泛性(仅以在《美术》上发表的文章计,便有六七十位美学、

艺术史论家参加)则表明了问题的重要理论意义”。在涉及现实问题的时候,吴冠中总是质言无华,以致

引起有些人的反感。如果排除感情因素,把他的这些言论放到现代中国绘画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审视,就

会看到吴冠中在19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界寻求自主性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不能不承认他的主张确实是“适

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的针方乏之言,不能不承认他直指极左教条的大声疾呼“是破冰之举”。

④在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的特殊意义是开辟了一条跨越传统程式,融汇中西艺术的道路。他不以文

人画的继承者自居,但在深层艺术观念上却与开创文人画传统的文人声气相通;他不崇拜传统笔墨程式,

但他是当代水墨画家中最能发挥水墨语言的多样表现性的画家之一,在无所顾忌、无所约束的心态下画出

了具有中国艺术精神,而非传统形式的作品。虽然在中国画圈内有许多人对他的创新实验心存疑忌,但在

圈外人看来,他是极具中国文化风神情趣的现代中国画家。他认为只有不断发展变化,才谈得上保留传统,

将笔墨等同于传统,是''保留文物”而非保留传统。“我们在传统中得益的,是启发;我们在传统中失足

的,是模仿”但他并没有抛弃传统笔墨的精神。他在传统笔墨形式如皴法之外,对线和点的表现力做了新

的拓展,他创造出了新的水墨画节奏,因此也就拓展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这种新节奏的核心是表现生

命的运动。他以自己多样化的实践给后来者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不刻意摹古,不刻意追随历史上的

大师,也有可能创作出有十足中国风味的绘画。而我们从来认为离开古代大师创树的规范和程式,我们就

会失去艺术的传统精神,失去绘画的民族特性。(有删改)

1.第①段画直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2.分析第①段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3分)(★★★)

3.推敲作者行文思路,概括第②段的内容(限20字,超过不给分)。(2分)(★★★)

4.根据文意,第③段画线处依次应该填入的是()(3分)(★★)

①是针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的欠缺和中国文人”为贤者讳,为尊者讳”的痼疾

②是针对今天的泥古不化,寄希望于借古开今,重振中国艺术的创造精神

③是针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图解、说教代替艺术而形成的流弊

④是针对许多中国画家以技法程式的模仿代替“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的精神追求

A.④③①②B.③④①②C.②④③①D.③②①④

5.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对“泥古不化”,“食洋不化”是造成中国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落后的更关键原因。

B.吴冠中有“笔墨等于零”的说法,意味着在内容和形式之间,他更看重内容的价值。

C.说吴冠中论说艺术的文章是“忠告”是因为行文质言无华,甚至引起有些人的反感。

D.吴冠中所跨越的只是传统程式,却依然在传统中获得启发,并不失鲜明的民族特色。

6.1990年5月,新加坡电视台专访并拍摄艺术专题片,介绍时年71岁的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所取名“风

筝不断线”,正出自吴冠中本人。请结合选文内容,对吴冠中“风筝不断线”的理念进行探究。(3分)

(★★★)

【答案】

1.吴冠中的美术理论是在艺术实践基础上深入思考后的真情流露。

2.用对比的手法和实例承接上文,说明吴冠中的艺术观点颠覆(否定)了一些当代美术的基本规范和基本

价值,会引起激烈反应,但作者坚信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引发轩然大波,甚至还在被认为大逆不道的主

张,也会逐渐被接受而成为艺术界的常识。

3.吴冠中的艺术思想以他的创作实践为基础。

4.B

5.D

6.可以发现的是:创作要随心所欲,也要源于生活。艺术思想要敢于质疑、突破,也要源于艺术实践;艺

术要敢于打破传统形式,但也要注重传统精神……可以是围绕一点结合文本的质疑和补充,如吴冠中的中

国画跨越传统程式。融中西于一体,有所创新;但是他在深层艺术观念上与文人声气相同;运用笔墨画出

具有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

能力提升

(一)

落叶

永井荷风

①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了。九月的午后炎热难耐,人们还在谈论夏天是否过去,夜间一场重霜,

柳、榆、菩提树,尤其是枫树那像梧桐般硕大的叶子,仍像夏天一样颜色没有改变,也没有刮风,但却一

片片沉重而懒散地纷纷飘落下来了。当我看到周围一派秋色,看到在朝夕感人肌肤的风里,雨一般飘飞的

落叶,我是如何深深陷入悲哀之中啊!

②夕暮里,我独自一人坐在公园水池边的长椅上。只听到高高树梢传来松鼠觅食的叫声,灰色的阴霾

的天空,梦一般渐渐沉浸在浓重的暮色里,半夜也许会下雨吧?周围高大的榆树梢头,不断地飘落下来成

团的细小的树叶。仔细一听,仿佛能听到树叶和树叶相互摩擦的响声。这是树叶们共同走向灭亡前的窃窃

私语吧?有的落在我的帽子、肩头和膝盖上。有的没有风的引诱,却远远飞落到水面上,远远地,远远地

流走了。

③我把手搭在长椅背上,陷入了深思。忽然想起诗人魏尔伦将人比作落叶的《秋之歌》:“被较薄的

风儿载着,我是彷徨不定的落叶。”联想眼下,人在旅途,我曾经多少次看到被异乡的土地埋葬的落叶啊!

④来美国那年正值秋天,当时我在太平洋沿岸。第二年在密苏里平原,在密执安湖畔,在华盛顿街头……

在纽约已经是第二次看到落叶了。去年刚刚看到这座城市的落叶的时候,我是多么骄傲、得意和幸福啊!

我盲目地相信自己,每个星期日都到这个池畔眺望散步者的杂沓的身影。不久,树叶落光了,寒风吹折了

枝条,雪遮蔽了草地。----演艺界交往的时节到来了。从莎士比亚、拉辛,到易卜生,我看过各种舞台,

贪婪地吞食着世界古今各种艺术作品。我不仅为能全部体味瓦格纳的理想而自鸣得意,而且想早日成为日

本未来社会新歌剧的奠基人。带着这种心情,我听管弦乐,还时常进入美术馆大门,评论罗丹的雕塑和莫

奈的绘画。很快,冬季就过去了。光秃秃的树梢又长出嫩芽,开满了花朵。穿着沉重外套的人又换上轻快

的春装。我也和世人一样买了新衣新鞋新帽。

⑤我歪戴着帽子,一手拄着拐杖,腋下夹着一本诗集,对着镜子打量一番,这才出了大门,向着春天

午后游人如织的公园走去。我照例在池畔转了一圈儿,然后来到排列着莎士比亚、司各特和彭斯铜像的广

阔的林荫大道,坐在长椅上。这时,和暖的春阳照在身上,仿佛进入恍惚的梦境,感到自己也加入了不朽

的诗圣们的行列。悄然遥望四周,道路两旁一排排大树长出了美丽的嫩叶。树梢上面的蓝天一碧如洗,道

路左右海洋般广阔的草地一派滚绿,令人神清气爽。

⑥不断有轻装的青年女子或驾马车或骑在马上从我眼前通过。我只觉得她们都是朝我这边眺望着微笑

着走过去的。当我看到年轻中更加年轻、美丽中更加美丽的女人的笑脸,就无端幻想着幸福的恋情……我

用完满的英语写了一部作品,读了我的书的女子慕名来访。我们一起谈人生,谈诗,终于说出了各自的秘

密。然后我们结了婚,在长岛或新泽西州海边的乡村建立了家庭,从纽约往来只需一两小时。这是一个小

小的村庄,周围有樱花和苹果园。穿过后面的森林就是广阔的牧场,从这里可以遥望大海。我在春或夏的

午后,秋日的傍晚,冬天的白昼,横躺在窗前的长椅上读书。倦了,就昏昏沉沉地睡去。这时,从邻室缓

缓传来优美的李斯特的奏鸣曲。我从妻子弹奏的钢琴曲里蓦然醒来……回到现实之中,我发现自己依然坐

在黄昏冷风扑面的长椅上。

⑦在这样的白日梦里,我度过了春天,也走过了夏天,如今又是秋季,看到纷飞的落叶,我好似失落

了一场昔日的恋情。

⑧树叶不久就要落光了。戏剧节和音乐节将伴随寒冷的北风一起到来。街头十字路口和停车场的墙壁

将至q处贴满剧场的广告和音乐家的肖像。然而,我还能和去年一样,作为一个肆无忌惮的幸福的观察者而

存在吗?明年春天我还能再次陶醉于如烟的梦境中吗?

⑨沉醉,是人类的生命。我们在不断地追逐爱情、追逐成功的美梦。但是我们并不是真的指望所有美

梦都能成真,只是不断地追求着空洞的幻影,并在想象和希望中自我沉醉罢了。波德莱尔说过:“醉,这

是唯一的问题。”为了不去感到时间那可怕的重负,让它不至于使您屈膝于地,您就应该不停地陶醉。美

酒、诗歌、道德,什么都行。当你在宫殿的石阶上,在山谷间的草地上,或者在寂静的房间里,突然醒来,

那么请你去问问:风、波浪、星星,鸟群,或者向钟表以及一切可以飞动、旋转、歌唱、说话的东西发问:

现在是什么时候?风、波浪、星星、乌群、钟表会这样回答:现在是应该沉醉的时候,如果你不愿做‘时

间'的痛苦的奴隶,你就应该无休止地沉醉下去。”

⑩四周早已是黑夜。树林暗了,天空暗了,池水暗了。我仍然没有离开长椅,一直眺望着林子里在电

灯照罐下频频飞散的树叶。

【注】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作家。本文是作者游历欧美归国后所做的《美利坚物语》中的一篇。陈

德文译,有删改。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3分)(★★)

2.下面的景物描写与第②段有相通之处,请从形象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这两段文字。(4分)(★★★)

寂寞地停留在河边的卖宵夜的纸灯,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木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

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

亲,于我都是可怀。(选自永井荷风((我爱浮世绘》)

3.第③段画线的诗句有两种译文,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赏析。(3分)(★★)

我,宛如转蓬

听凭恶风

送我漂泊

海北天南

像一片

桔叶(向轩译)

4.对第⑨段的“沉醉”评说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沉醉”是追逐爱情和成功而无法实现

B.“沉醉”于美好的景致和事物,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重负。

C.作者希望以“沉醉”来脱俗,可又处在无法离俗的矛盾中。

D.作者借波德莱尔的话感叹“沉醉”,其实不过是一种逃避。

5.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以“落叶”作为本文标题的理由。(4分)(★★)

6.第⑧段画线句是作者提出的问题,请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对作者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4分)(★★★)

【答案】

1.此处作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形象地说明在九月份暑气尚存的时候,美国的树木就已经纷纷

落叶的自然现象;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身在异国他乡,随着秋叶飘落而产生了联翩思绪和哀伤。

2.两段文字都属于景物描写,通过松鼠、阴天、暮色、树叶、杜鹃、纸灯、山雪等意象,渲染了萧索、落

寞的氛围,烘托了作者萧索、孤寂的心情,独处、善思的作者形象跃然纸上。

3.参考一:第一种译文,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形式错落有致,如“我/宛如转蓬”,“像一片/桔叶”,

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落叶飘零、人漂泊的情感。

参考二:第二种译文,风格质朴,语言凝练,通过“轻薄”和“彷徨”,简明地指出环境氛围和作者惶惑

的内心情感。

4.D

5.落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点出了事件和季节,渲染了文章零落、萧条、哀思的氛围,暗示了作者心绪

不定和彷徨困惑的情感。

6.作者借问题说明了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境况,表明了自己的困惑。作者在过去只是一个美国社会文

化的观察者,选择了逃避,没有作出实际行动去融入美国社会。面对作者这种困惑与迷茫,与其逃避现实、

沉溺于白日梦,不如化为行动,活在当下。

(二)

经典谁说了算

王乾坤

①很难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去经典”还是“趋经典”的时代。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个不太吝啬

“经典”名词的时代。那么,什么是经典?经典由谁说了算?

②通常的回答是:权威说了算或大众说了算。但深通艺术之堂奥的人既不看重权势的眼色,也不在意

大众的褒贬,他们心里明白:权威认定、大众评判也许不可或缺,但一切有形的人为裁判只有在文学合法

性的前提下,才可能是有效的。换言之,他们在乎的或敬畏的,是文学本身的法权。

③文学的自然法不是任何一种成文的文学法则,而是一种无形的天则。''俯察人事,句必冬如。”人事

俯身可察,天则是需要仰观的。由“自然法”来言事物的合法性本是天经地义。可是在文明史上,天经地

义的天则被各种偏见所干扰反倒成了常态。五花八门的政治观、道德观、科学观、文化观、历史观以种种

集体偶像的强势向文学越权,任意在这个领域封号经典,成了由来已久的“常态”。

④现当代,影响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有两种思潮:一是认为世界是按照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定律演进的,

二是认为权力可以决定一切。这两种思潮交合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优胜在于权力,劣汰在于无权力。于是,

话语权如拜物教一般左右着创作家和评论家,从事文学艺术的匠人们使出浑身解数,不顾一切地调动可能

的权力让自己的声音足够强大,最好是压倒一切成为中心。

⑤可惜,话语权或其他权力决定论不能解释中外文学的经典史,只要检索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巨匠们弱

势的社会身份或话语权状况就能验证。I]

⑥那么进入文苑的小说多得是,为什么能被认定经典的是此而不是彼?是谁在进行这种无形的筛选?

答案只能在文学合法性中寻求。以《红楼梦》为例,王国维们的鼓吹改变了这部小说的接受史,乃至现代

“红学”横空出世。王国维、胡适、鲁迅是著名学人,如果他们的评论算是一种话语权造势,那么这种话

语权充其量只是在传播学、解释学意义上影响到了经典的价值实现。即便没有王国维们,《红楼梦》依然是

经典。

⑦权力不是可以让一部三流作品得头奖吗?不是可以让一部非文学作品成为教程上的“文学名著”吗?

这当然是事实。据说苏联当年只要经最高权杖点化,一部作品便可获“斯大林文学奖”。然而无情的是,文

学的自然法不承认这般评奖和排序,总是根据自己的尺度对作品重新甄别与拣选,它可以亳不费力地将专

权者和文化把头们合力钦定的“样板”从读者视线中悄无声息地抹去。

⑧此外还有一种权力假象。比如莫言先生获“诺奖”让很多人习惯地与“国力”联系起来,并且欢欣

鼓舞。这不能说一点根据都没有,但由此认为文学经典与经济政治强国之间水涨船高,则不只是错觉,而

且是可笑的。这是两条轨迹。《变形记》《安徒生童话》《堂吉诃德》的作者哪一位出生或者来自大国强国?

相反的例子也有,比如海明威、莫泊桑、梭罗,谁能证明《老人与海》《项链》《瓦尔登湖》是借势于或受

庇于超级大国而产生的?

⑨如果说优胜劣汰是一条法则,那么此之“优”者,最后“说了算的”是文学的合法性,没有别的权

力能让一部作品最终“胜”或“汰”。这种合法性不也是一种权力吗?当然是,而且是权力之本原。它无言

也无形,可它在背后支配一切。

⑩敬畏“天则”绝非轻慢“人为”,二者不是可以完全割裂的两种对象,而后者也绝不只是无足轻重的。

天则不是实在性对象,没有人为,天则无所寄寓。在当下语境中强调前者,是就当下的问题而言。不过是

说,人不可以妄用“人为”,应该自知权限在哪里。

1.第③段加点短语“仰观天则”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2.概括第④段的段意。(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他们是帝国的臣民、草民,不仅不懂人有发表言论的“公民权利”,也没有想到由此获得掌控别人言

论的“权力”。

②没有领袖钦定,没有权威推荐,没有大众投票或“点击率”,没有资本推动,更没有文化殖民,等等。

③也就是说,这些文人无聊时空留纸上的那些文字成为经典,与包括话语权在内的权力谋求没有关联。

④像称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经典”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没有任何一部是

靠文学本身之外的力量赢得话语权而成为经典的。

⑤总之,这些书呆子没有与任何意义上的权力合谋,他们甚至没有凭借小说成名的动机。

A.①②⑤④③B.②③①⑤C.①⑤③②④D.④②⑤①⑨

4.根据文意,下列有关“经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经典的认定,一切人为裁判和干预都是无效的。

B.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与其作者的弱势身份有关。

C.著名学术权威的话语权使经典的价值得以实现。

D.经典依靠文学本身的力量和规律赢得了话语权。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⑩段的作用。(3分)(★★)

6.探究第⑨段加点短语的具体内涵,以文中某一作品为例作阐释。(5分)(★★★)

【答案】

1.敬畏文学合法性

2.现当代,两种错误思潮的影响造成“话语权”左右了文学创作和评论。

3.D

4.D

5.照应前文,强调“人为”的意义和应遵循的权限,补充论点使论证更严密。

6.答题要点:文学的合法性,即作品能传达人性,反映时代,体现社会发展或自然规律,文质兼美,给读

者以审美体验,引发情理共鸣……结合具体作品作阐释。(评分说明:文学的合法性2分,观点阐释与作

品内容契合3分。)

实战演练

(-)

伊卡洛斯的翅膀

①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的儿子,被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关在他父亲建造的巧妙迷宫里。

为逃出迷宫,代达罗斯用羽毛和蜜蜡为伊卡洛斯制造了一双翅膀。飞出迷宫时,代达罗斯嘱咐伊卡洛斯,

不可飞得太低,因为翅膀碰到海水会湿透;也不可飞得太高,因为太阳的热量会把蜡融化。父亲出于谨慎

的教诲没能阻止年轻人冒险,伊卡洛斯往高处飞去,太阳融化了蜜蜡,他从空中栽了下来。

在《论古人的智慧》里,弗兰西斯•培根用这则寓言说明道德领域中间道路的必要性:“美德之路不偏

不倚落在过分与不及之间。伊卡洛斯年轻气盛,自然而然会成为过分那一端的牺牲品。”寓言的妙处是可以

反复解说,比如伊卡洛斯的翅膀,就可以非常恰当地用来譬喻文学中的想象力——优秀的写作者必须把想

象控制在现实和无稽之间。

③马尔克斯讲过自己写《百年孤独》时的一个困难——他虽然已经知道俏姑娘雷梅黛丝必将飞上天空,

却不知怎么让她起飞。直到有一天,“一个来我们家洗衣服的高大漂亮的黑女人在绳子上晾床单,怎么也晾

不成,床单让风给刮跑了。当时,我茅塞顿开。'有了。'我想。美人儿雷梅黛丝有了床单就可以飞上天空

了。”在这种情况下,床单便是现实提供的一个因素。

④二十年前,余华就在《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里提到过马尔克斯这个故事,并表达了自己对此的看

法:”想象应该有着现实的依据,或者说想象应该产生事实,否则就只是臆造和谎言。”想象力必须通过现

实的检验,结合想象和现实的本领,余华称之为洞察力。

⑤文学中的现实,如纳博科夫所说,“包含某些超越视力幻觉和实验室试管的东西。它里面有多重因素:

有诗歌,崇高的情感,精力与努力,同情,骄傲,激情”,是“将许许多多个体现实混合后的一份标本”,

仿佛日常现实的某种全息图像。文学现实的显现,凭靠的是写作者的洞察力,而不是,或主要不是对日常

现实的记述或还原能力。两辆卡车公路相撞,一个人从二十多层的高楼跳下,这是日常现实。卡车相撞,

发出巨大的声响,将公路两旁树木上的麻雀纷纷震落;从高楼上跳下的人,由于剧烈的冲击,牛仔裤都崩

裂了——余华说,这才是文学中的现实:“满地的麻雀和牛仔裤崩裂的描写,可以让文学在现实生活和历史

事件里脱颖而出,文学的现实应该由这样的表达来建立,如果没有这样的表达,叙述就会沦落为生活和时

间的简单图解。”

⑥对现实的洞察造成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甚至决定着人物性格的塑造。余华由俏姑娘的床单想到《一

千零一夜》里神奇的阿拉伯飞毯,并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神奇的飞毯更像是神话中的表达,而雷梅黛

丝坐在床单上飞翔,则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⑦就像诗人受到音节和韵脚之类的约束,从而必须比普通人更弹精羯虑地对自己的素材下工夫,故此

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类社会中那些微妙的关系,对现实的洞察牵制了想象力,也同时给想象力灌注了灵魂。“有

灵魂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独特和惊奇的气息,甚至是惊异和骇人的气息,反过来没有灵魂的想象总是平庸

和索然无味。”米塞斯说,“心智正常的人不能想象完全无拘无束的生活”,世界上也根本就没有完全自由的

想象。匚I。

⑧尼尔斯•玻尔在回应各种各样业余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的胡乱猜测时,说过一句话:“我们都同意你

的理论是疯狂的。你和我们的分歧在于,它是否疯狂到了足以有机会正确的程度。”对文学中的想象来说,

这句话或许可以改成:“"别忘了,那双伊卡洛斯的翅膀,必须在天空和海洋之间扇动。

1.作者讲述希腊神话故事的用意是o(2分)(★★)

2.第②段中“无稽”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0(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滑富连量的一项是()(3分)(★★)

①而是出于想象力对现实限制的尊重

②甚至不妨说,把现实给予的限制内化为一种心智的需求

③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光明或辉煌

④是一个优秀写作者的必须。

⑤不是因为想象力的茫无边际

A.③②④⑤①B.③⑤①②④C.②⑤①③④D.②③④⑤①

4.根据文意,推断第⑧段横线上最恰当的句子是()(2分)(★)

A.我们都同意你的洞察是疯狂的。分歧在于,它是否疯狂到了有机会成为某种确凿的程度。

B.我们都同意你的洞察是疯狂的。分歧在于,它是否疯狂到了有机会成为某种合理的程度。

C.我们都同意你的想象是疯狂的。分歧在于,它是否疯狂到了有机会成为某种现实的程度。

D.我们都同意你的想象是疯狂的。分歧在于,它是否疯狂到了有机会成为某种真实的程度。

5.依据第⑤段中关于“文学中的现实”的阐释,对下面文学作品进行分析。(4分)(★★★)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父亲在房间里追逐他,并用苹果袭击:“一个扔得不太用力的苹果轻轻擦过格

里高尔的背,没有带给他什么损害就飞走了。可是紧跟着马上飞来了另一个,正好打中了他的背并且还陷

了进去。”“格里高尔所受的重创使他有一个月不能行动——那个苹果还一直留在他的身上,没人敢去取

下来,仿佛这是一个公开的纪念品似的。”(卡夫卡《变形记》)

6.全文论述了如何控制文学中的“想象”,请对此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4分)(★★★)

【答案】

1.以故事中的伊卡洛斯的翅膀喻全文议论的话题“文学想象力”,领起全文;(1分)讲述故事使读者清

楚地知道题目含义,了解立论的基础。(1分)

2.文学想象中不可考证的臆造和谎言。

3.B

4.C

5.文学中的现实是个体现实的混合,凭靠写作者的洞察力。(1分)如卡夫卡的描写把格里高尔变成甲虫,

腿不再是手,无法够到自己的背,不能取下背上的苹果,只好任苹果陷在身上。(1分)就这样,卡夫卡

展现了他衔接想象和现实的洞察力,逐步积累着格里高尔的虫的特征,包括他的虫的外表所有的可悲的细

节。(1分)这样的表达,文学从现实生活中脱颖而出,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1分)

6.作者认为文学中的想象,凭靠洞察,有现实的依据并能通过现实检验,必须控制在现实和无稽之间。(1

分)我认为文学想象创造的世界要有细节的真实。(1分)作品中有了这样的细节,想象就变得合理了,

当然它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描摹的,具有不可辨驳的真实性。(1分)以此为基础再怎么荒诞的小说,

也能让读者感受到这是想象而不是虚幻。(1分)

(-)

口音里的乡愁

黄桂元

①一个人的口音,不是三月五月,也不是三年五年就可以形成。口音是一种记忆,一旦形成就很顽固,

有如胎记,极难根除。口音往往与人的地域生存背景有着直接联系,口音越浓重,此联系越紧密。从未有

过远离故乡的经历,不觉得家乡的口音有什么好,很容易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一旦背井离乡,漂泊异地,

人对熟悉的口音才变得格外敏感和渴念,什么时候想起来,内心都会隐隐作痛。

②我15岁那年当了一名小兵,军营在石家庄郊区,大家五湖四海,南腔北调,练就了我一双善于辨别

各地口音的耳朵。比如,在北方人听来,云贵川湘鄂的口音没什么太大区别,我却可以——分辨。说来奇

怪,那几年,所有的方言中,最入耳的竟是过去我并不喜欢的天津话。我的天津口音带有“速成”味道,

不很标准,心里却感觉踏实,因为口音中意味着一种认同,更重要的是,却意味着本土地域的归属和接纳。

没事时,几个天津的战友操着天津口音聊往事,简直就是享受。一次,我去部队医院看望一位住院的战友,

刚进病房坐下,就听隔壁有个女孩在讲天津话,便有些发愣,那声音像是百灵鸟喟啾。战友见状说道,你

好耳音啊。说完出去,领进来一位小护士。小护士一见面就用天津话问候,露出一脸惊喜状,我也用很夸

张的天津话回应。那一刻我理解了,为什么大兵们总爱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③当复员回津,置身于熟悉的口音却充耳不闻,“泪汪汪”的感觉更是荡然无存。两年后进南开大学读

书,同学来自山南海北,讲普通话,难免夹杂不同口音,交流起来很舒服,纯正的津腔似乎就显得有些“民

俗”了。

④许多时候,口音最容易软化人的情绪。韩国有一个叫金贤姬的女子,她18岁那年还在读中学时,就

被某恐怖组织秘密带走,并进行了八年的强化训练,在完成一次恐怖炸机活动后被抓获,长时间里,她以

沉默做抵抗,审讯人员便唱出韩国民歌《故乡之歌》,熟悉的音符和唱词,渐使金贤姬泪眼模糊,良心发现,

她已经整整八年没有听到乡音,她以为它们彻底消失了,却原来那样一种情结蛰伏在内心深处,随时可以

醒来,并呼唤自己。两国交兵,乡音甚至还能化作一剑封喉的“利器”,比如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

韩信把项羽军队围困在垓下,断绝其粮草,阻绝其出路,然后施以“四面楚歌”的攻心战术,致使楚军瓦

解,项羽命绝。

⑤十六年前,我曾两次远赴美国探亲,加起来大约半年时间。那段日子,身居异国他乡,常有半夜惊

醒,天津口音的“泪汪汪”感觉在我心里悄然复苏,也由此对当时的“移民潮”有了切肤的认识。一个人

选择了移居异邦,即使那里美如仙境,富比金山,依然会生出被连根拔起的忧惧,当乡音变得遥不可及,

那种悬空失''根”的感觉便如阴影一般,你抓不住,它却真真切切地罩着你,就连那些从来属于气宇轩昂

之流、仪态潇洒之士,也会变得多愁善感。这时候,最能触动内心柔软部位的就是家乡的口音。记得邻宅

住着一个女房客,大陆湖北籍,单身白领,收入不薄,英语也佳,看似活得独来独往,沉稳笃定,内心的

寂寞却深不见底。某晚,她的房间突然飘来一曲《龙船调》,“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儿去拜年哪喂……

哎,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我就来推你嘛“,间或,可听出隐约的呜咽声,很显然那首湖北民歌的

旋律和腔调勾起了她的乡愁。一个机会,我还结识了旅居美国的台湾作家纪刚先生。据说,三毛生前有继

《滚滚红尘》之后,准备将纪刚那部在海外畅销至今的著名长篇小说《滚滚辽河》搬上银幕,可惜没有如

愿。年逾古稀的纪刚先生操着一口浓浓的辽宁口音与我快意''唠嗑",自谓少小离家,曾经沧海,早已心波

无痕。说起1949年,节节败退的国民党政府带着60万军队仓促撤到台湾,也带走了60万个外省人的乡愁,

那乡愁沉甸甸地压在心口,有的时候感觉喘不过气。然后,这位国民党老兵谈到自己的辽阳乡村老家,“乡

愁病”骤然发作,以至于老泪纵横,那一幕情景是我终生难忘。

⑥客居他乡的人越是身处天涯海角,口音的记忆越是容易频频造访,即使改了国籍换了身份,却改不

掉换不了原先的腔调。它总会与遥远的乡愁丝丝缠绕,点点点点,朦朦胧胧,恍恍惚惚,挂着泪,揪着肺,

扯着心,独享在梦醒时分。而古今中外,人同此心,概莫能外。

(选自《2013中国年度精短散文》,漓江出版社)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全文有什么作用?(2分)(★)

2.第④段作者插叙两件与己无关的事情有何用意?(3分)(★★)

3.本文在《今晚报》发表的时候,删去了下面一段文字。如果把这段文字放回原文,应放在哪里?(指出

应放在哪一段之前或之后)为什么?(4分)(★★★)

小时候,我在天津一所部队小学寄宿读书,习惯于普通话,听到校外的人讲着“干嘛”、“嘛事”,觉得

真是“土”到家了。我母亲的祖籍在四川巴中,很早出来闹革命当红军,口音却一直未改。退休后,她成

了街道居委会的大忙人,像是肩负了什么重要使命,其实也只是传达居委会的某个开会通知。她常常走家

串户,不知疲倦地扯起悠长的嗓门,用浓浓的川音千呼万噢,直到一条长街上的所有家庭“无一漏网”。记

忆中,邻里的小字辈喜欢跟在她后面鹦鹉学舌,搞恶作剧,母亲却毫不在意,激情饱满,照喊不误。母亲

的川音使我想到了这样几个词:泼辣,固执,勇敢,真诚,那样的好感逐渐扩展至朱德、刘伯承、陈毅、

聂荣臻等几位川籍元帅的形象,并延续至今。

4.下面对文章第⑤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龙船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口音的内涵,还给人如闻其声的听觉体验。

B.纪刚的故事不仅是从空间维度,更是从时间维度说明乡音难改,乡愁难了。

C.两则身居异国他乡的华人故事,勾连了首尾,使首尾中的议论更令人信服。

D.通过单身白领和纪刚的故事,作者对国人的“移民潮”提出了含蓄的批评。

5.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精妙之处。(4分)(★★)

6.本文通过“口音”这一视角,表达了“乡愁”这一传统的文学主题。请在本文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阅

读,探究“乡愁”这一中国传统文学主题的深刻内涵。(6分)(★★★)

【答案】

1.(2分)这句话点明题意,(1分)总领(或引出)下文的叙事。(1分)

2.(3分)这两件事一个是外国故事,一个是历史故事,虽然与作者无关,但紧扣题意,(1分)从更广

更远的时空突出了口音对人的深刻影响,丰富并拓宽了文章的内涵。(2分)

3.(4分)应放在第①段之后。(1分)因为全文的叙事基本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小时候”的事

应放在当兵之前;(2分)而且本段点明了作者自小生活在天津,有天津口音,为后文作者与护士聊天及复

员回津等做好了铺垫。(1分)(本题如果第一问回答错误,即不得分)

4.(3分)D

5.(4分)这句话运用比拟/排比手法,真切地表达出了乡愁所带给人的牵扯与疼痛。

(2分)整散结合,且连续使用叠词,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2分)(整散、叠词、比拟/排比、

动词答出其中任意两点,相应的分析评价正确即可给3分)

6.(6分)答题示例:本文通过“口音”这一视角,揭示了乡愁所具有的思恋故土,渴望久违的童年温情,

以及羁旅天涯、漂泊异乡的艰辛等内涵。(2分)思乡的情结,中国历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重要主题,从

李白、陶渊明,到余光中,再到史铁生、张承志等当代作家,对于乡愁,更多思念的是古老醇正的文化,

以及曾有过的思想自由且信仰多元的精神张扬的文化;是对回不去的故国的呼唤,对辉煌、灿烂历史的顶

礼,对自然率真本性的敬仰。而不单单是遥远的故乡。(4分)(概括本文的乡愁内涵2分;探究4分,

依据考生观点深刻程度,例证支持考生观点的准确程度、以及表达的流畅程度给分)

课后作业

在开满野花的小岛上

——纪念海子

①秦皇岛,山海关,北戴河,连成一片的是燕赵的浩气长虹。雄关巍峨,大海浩瀚,碧波翠岭,赏心

悦目的是华北平原少有的瑰丽风景。以往到秦皇岛,总带着一番由衷的欢喜。但自那年春天以后,那铁轨,

那月台,那路旁开得灿烂的野花,仿佛都蒙上了一层拨不开的悲伤。前年到秦皇岛,赵永红引领我们到了

龙家营,找到了那块让人伤感的路桩,那周围依然灿烂地开满了野花,黄的是野菊,紫的是二月兰,那是

海子在迎接我们。记得那天陪我的还有刘希全,他一路没有说话。

②那是一座小小的开满野花的岛,面对着一个小小的湖,湖的对岸是海洋公园。海子生前爱静,这里

避开了喧嚣的市廛,他一定会喜欢的。永红告诉我,这个小岛原先没有名字,是她从海子的《弥赛亚》中

寻到的名字:“太阳,让我把生命铺在你的脚下,为一切阳光开路,献给你,这首浸透了阳光和海水的长诗。”

岛上立着一块碑石,是“海子石”。这巨石是有情有义的赵永红和李忠宝从很远的山上找到的,他们用大卡

车运到了这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③永红实现了这个理想,她很惬意,她说,“像一个小女孩,本来只想要一朵玫瑰,却得到了一大束。”

其实,这小岛就是永红和秦皇岛的朋友们献给海子的永不凋谢的花。每年的春暖花开时节,诗人们和爱诗

的学生们都会聚到岛上,在“海子石”旁献上一束野花,读他的诗,怀想他并不快活的一生。春天,十个

海子一起复活。秦皇岛市文联,特别是海港区的朋友们,为了纪念海子,他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读诗,

研讨,朗诵,写作,已经坚持好几年了。他们也如海子的母校北大,每年的迎春花开时节,都举行活动,

朗诵会,还有评奖。这一切,为的是继承和发扬海子的诗歌理想。

④与海子是在北大相遇的,八十年代吧,他是法律系的学生,由别的同学陪同来看我。记得是手抄本

上他的诗,其中有《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