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质文档在您身边/双击可除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第一篇:《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学会生存》是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一书把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向了世界并推进了人们对终身学习的思考。
在21世纪“学会生存”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是指人的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
而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就是“如何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
“学会学习”在当前还要转变一种观念即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文凭和学历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文凭就有水平有学历就有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21世纪的生活方式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并且首先要学习“学习的方法”。如此个人生存才会有保障国家才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开除“球籍”。
第二篇: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书笔记
自从进了这个专业的门,进了这所陕西师范大学,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技术学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我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呢?为此,我读了一本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努力理解其中的精髓,探求更好的教育方式。
《学会生存》是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全书主要有3个部分,九章,再加上一序两后记组成。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开始,然后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从世界、人类共同体的角度描述了教育的今天,并高瞻远瞩的设想了教育的明天。
作为学校“课程研修中心”的一名学员,在王一军博士推荐的10本精读书籍中,我首选了《学会生存》这本书。对它感兴趣,缘于德育活动中提倡的“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主题活动。我带着“生存、学习、教育之间,究竟是如何的关系”的疑问,开始了全书的阅读,有很多地方只是一知半解,在此仅就本书中有关这三者的关系问题的某些描述或设想做一些浅薄的思考。
很喜欢序言部分,“现代人的教育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而所有的国家都认为,它又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有些人想使今天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些,因而就要为未来做好准备。在这些人看来,教育乃是一个基本的、普遍的课题。”这是序言中的一句话,我认为讲的是很多国家的事实。既讲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讲了开展教育的困难重重。
生存,是人的第一法则。适者生存,反之,不适者必将被无情淘汰。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教育就是关于人的教育:实现人的潜能,解放人的创造力。人只有实现了自我,才能有所发展,才能生存。实现自我应该包括:了解世界—自身所处的环境;适应变化—实际上还是那句话“适者生存”;控制命运的能力—即主动积极地适应,而不是被动地顺应。“学会生存”必须学会:一维持生活的知识与技能(这包括就业前接受教育和就业后接受继续教育);二争取有保障的生存权利;三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学会生存》揭示了现代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教育先于经济。
教育,这个伴随着人类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多少年来一直被当做“软科学”而屈待。其实人类社会的哪一次进步与教育无关呢?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认识上的片面,使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重要性。而时代却已向人类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报告系统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的现状,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它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这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接着,书中着重从理论上论证“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它认为,心理学研究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人可以无限接近客观世界,但永远也不可能穷尽它,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永远也只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从而证明教育对人的完善是何等重要。因此,“人在心理上尚未完成,这一点对我们认识人,是有贡献的。我们可以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正是教育在这一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扮演了
极其重要的角色,“教育包括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过程”(第163页)。一部人的历史就是人的潜能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逐渐地无限地变成现实的历史,而这种转变恰恰又是以教育为居间作用的。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人的本性向社会提出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向教育提出的任务。这一要求和任务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为迫切和必需了。
我们要如埃米莉迪更生所说的那样:如果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鸟重新回到她的剿中,我便没有虚度此生。我们就是要把教育出这样的一批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我们要知道付出的人生才没有虚度。只要你对别人给予了帮助,那就表明你没有虚度你这一生。正如:人生重要的不是你所买到的,而是你所创造的;重要的不是你的成功而是你的价值;重要的不是你所学到的,而是你所传授的,重要的是你的每一次正直,怜悯,勇敢和牺牲使人充实,让人强大,或者能够激励人,让他们以你为榜样。重要的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你离开时,多少人感到这是永恒的损失。重要的不是谁在怀恋你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要怀念你。相信你得到了这些重要你便没有虚度这一生。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教会人人都有这思想。
“学会生存”就必须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份《学会生存》的报告把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向了世界,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了起来,并推进了人们对终身学习的思考。由此来说,教育真的是一项伟大、浩瀚、复杂的工程。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命运,每一个人的发展、一生。教育定应有一个复杂、庞大的结构,它不仅是学校教育,还应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而且比例也要适当变迁;它不仅是婴幼儿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更为需要关注的是成人教育,这是一种终身教育,所以从时间上、内容上而言都应是一个连续递进的过程,彼此之间绝非孤立的,也不是支离破碎的(象现实中的情况)。一名普通的教师仅仅只是教育事业这片汪洋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但是如果在我们的头脑里有了终身教育的观点,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就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做得更好,更符合世界的变化,更适应人的发展。
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以鱼吃,只能使人享用一时;不如教人以捕鱼的方法,则能使人终生有鱼享用。作为教师就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而不是单一的教会他们知识。我想,即将做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我,理应观察教育动向,把最好的教育给予我们国家朝气蓬勃的孩子们!
第三篇:《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教育,为了人类的明天
——《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去年就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当时就对这篇国际视野的著作感到很震撼,今年有读了教科文组织编撰的《学会生存》,感受颇深。《学会生存》这本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各国政要写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报告。它总结了过去各国教育成功的经验,对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的形势作出判断并提出相关问题和针对各国不同的国情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将来的教育作了科学有依据的预测。对于其分析问题的深入和全面,不愧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对历史的提炼,对现状的剖析,对时代前沿的把握,无不使人感到震撼。我敢说只要有这样的组织,就会有展望新时代和看清世界的智者把握着教育,一步一步向着既定目标前进。
一、教育的昨天与今天
回顾我们人类的历史,放眼全球。很早时期,作为生物的需要,教育是用来与环境做抗争,求得生存,即进化过程。后来社会进一步分工,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传递经验和技能,接着要承担起传播人们思想的使命,然后要传承我们整个人类的文化,这就作为社会的需要了。在原始社会,我们在以一种自然的、非制度化的学习方式学习着或者说受着教育,这种最初原始而基础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学校的诞生并很快发展壮大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其表现形式也在随之发展。从宗教改革到文艺复兴,从殖民统治到独立自主,一次一次的产业革命到现今,已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业,日本、德国在重建的过程中,战胜国在恢复国力的时候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昭示着:科教兴国。盛行之下,出现了几种新观点值得关注,那就是“教育先行”、“教育预见”、“社会拒绝使用学校毕业生”。使我疑惑的是:出现了“教育先行”、“教育预见”等教育越被重视的同时,社会却在拒绝使用学校毕业生。
历史上第一次拒绝制度化教育的成果,这是教育成果与社会需求的产生了错位,这与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和其他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矛盾。把参与经济的程度作为教育的好坏的一个衡量指标。矛盾产生了,我们把解决矛盾的重点手段放在教育改革上,同时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在此过程中,有些比较激进的想法,他们主张教育“非制度化”甚至“取消学校教育”。单一的结构不能满足需求,我觉得可以结构多样化,至少就目前情况,现在还没有发展到那种可以取消学校教育的程度,但是我们取得的进步也不能忽视。
有关教育的统计的数字,给我们揭示了这么一个画面: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入学率和入学人数都大幅增长;我们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机构空前扩展,随之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另一方面,也给我们隐约呈现了这么一副图景: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地理上和社会上分配显然不平等,从预算、财政分配的不公平,地区上的不平等,师资分配不均,女子受教育的权利问题,到技术应用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不能够做到平均的,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性,但相对公平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数字只是总量和平均的体现,必然隐去了各国、各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差别。人口的迅猛增长,自然遭到严重破坏,而经济发展的
要求很迫切。在这里,教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尽管教育的经费不断增加,而培养的人却不适合社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决定着我们教育培养人的方式能够适应变化,乃至促进这种向上的变化。在环境日益恶化,战争冲突不断,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等世界生存危机浓重的情况下,面对马尔萨斯论,我们的教育作何回应,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
二、教育的明天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会不断地遇到挑战。现今教育在内外部压力下,同时接受着巨大的挑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有挑战就有机遇,有机遇就有发展的可能。如过去那般惊人的速度,我们定会有一个“眼花缭乱的未来”。但我们的发展也如科技一样,能造福人类,也能伤害人类。同样我们的教育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看到了工业发达国家和工业不发达国家的差距,体会了差距给人类带来的不稳定。我们开始从各方面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如全球均衡战略,资源技术转移战略,wto等。都在用一种世界性的探讨方式来解决我们人类的共同难题。在本书中提到的教育将会与其他各个科目联合起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的管理、教学、测量、评价等各个方面都会广泛运用。此外还有心理研究在教育上的应用。在今天看来,实现的程度已相当可观了,只是各国、各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们的教育到底走向何方?面对新技术日益增多的利用将不限于形式教育的趋势,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将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超越这个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之后的教育又是怎么样的?这不得不回到我们的教育目的。不管教育的形式是什么,在一定时期存在,那么教育就必须围绕它追求的目的而展开。在本书中对将来教育的目的的解读很是实在。
首先,我们的教育要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这里的人道主义具体到个体的一定历史背景和一定时代及其客观知识和知识将导致的行动。这是以科学的与技术的训练为基础来寻求一个新的教育秩序。其次,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创新性的人。人类的天性一方面渴望安全,另一方面又喜欢冒险。冒险的精神就表现在叛逆、探索、创新上。我们需要一部分人去创新我们的教育,从一切社会经济和教育的通知机制中解放出来。最终发展我们的教育,创新性是教育不断自我更新的重要手段。再次,我们的教育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我们的教育总会对那些参加社会活动的人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论是政治活动、还是经济活动或是其他,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应该具备乐意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最后,我们的教育是培养“完人”。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里的“完人”不是什么都会的人。正如中国熟语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种完人是不存在的。这里“完”更强调是“完整”在人的力量不断被挖掘出来,人在一方面越挖越深。我们的教育为了某个单一的目的,对青年们进行专项训练,接收只是这一类信息,一个人的智力认识方面和人格以变得支离破碎。为了科研和专业化的需要,全面的培养变得残缺不全。在具体意义上的“完人”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在另一层意思上看来,我们永远的是一个未完成的人,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对教育无目的的论述,我们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环境在改变,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学习。当终身学习和深入人心的时候,当学习
成为每个人日常需要的时候,当社会能够给人们提供充足的学习的各种条件的时候,当每个人的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进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也许有人说这是幻想,不错,也许表述的时候可能有所夸大。难道教育不是应该给人类这样的美好憧憬吗?教育不应该是适应社会,适应等于落后,我们的教育是预见的,优先的,当然也是基于现实的。我们的教育适应引领着人类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这里需要有你,有我,有大家,我们的子子孙孙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相信教育的信条终会实现。教育,应该而且一直在为了人类的明天而存在和发展着。
三、疑问
在读完此书后,我在思考一些问题,由于知识水平有限,暂时不能得满意答案,暂且提出,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这本书是从世界的角度来展开论述,我更关注的是,联合国总结的一些经验是全球的,固然包括我们的。提出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的,但我国存在的却不是全部都有,那么那些相对的意见和建议就不一定适合我们当前的国情。那么,我们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我们能够借鉴什么,需要改变什么,能够给人们什么?(还有必要留住人才吗?因为人才只能在能让他发挥出他的才能的地方才能给世界最大的贡献。那么,为了世界和人类共同的美好明天,我们是不是应该大度一些,让人才去能发挥才能的地方,而我们为国家你能做的是要尽可能创造出能发挥人才才能的场所吧)还有一个问题,在3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我们解决了多少,没解决的为什么还没解决,甚至有些问题为什么一直在恶化(比如环境)?
第四篇:《学会生存》读书笔记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书笔记
“现代人的教育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而所有的国家都认为,它又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有些人想使今天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些,因而就要为未来做好准备。在这些人看来,教育乃是一个基本的、普遍的课题。”这是序言中的一句话,我认为讲的是很多国家的事实。既讲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讲了开展教育的困难重重。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的结果,第二部分未来,第三部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我简单给这三个部分可以看为:过去,未来和当下,也可以换句话讲就是反省过去的错误和教育中存在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信息化社会的未来,我们的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特征。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现在必须做好的工作也就是书中提倡的学习化社会。
第一部分第一章首先简单的回顾一下过去,包括许多世纪以来的人类生活和他们的教育,回顾一下教育的根源和它的发展过程。这样有助于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目前教育世界的各个侧面。历史对于教育有强烈的影响,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功能;教育带有许多过去的遗迹;同时教育也应为历史做好准备并将有助于创造历史。第二章进步和极限,通过模糊的统计数据表明了人们对知识的要求和希望入学的人数不断增加以及近几十年来教育活动的空前扩张;另一幅图景则描绘出,这种扩展似乎已经到达了极限以及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在地理上的分布和社会上的分配显然不平等的情况。第三章教育和社会,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唯心主义认为:教育是为它本身而独立存在的;唯意志论深信:教育,不受社会结构可能发生的任何变化的影响,能够而且必须改变世界;机械决定论主张:教育的形式和前途直接为周围环境中与之同时发生的各种因素所控制。最后,一种学派认为:不彻底改变社会,就不可能解救教育。然而他们也认为;教育世界可以用它本身内部的革命为以后的社会革命铺平道路。一般的观点是教育服从于环境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所产生的关于环境的知识,它也必然会影响这些环境。教育有助于产生它本身转变和前进的客观条件。第二部分未来,第四章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部和外部。内部压力来自体系内部的失灵与矛盾。目前的教育僵局时我们有必要使我们有必要在未来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改变策略和重作选择。这些内部压力和紧张状态本身还不足以激起教育结构上的变化。外部压力在与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坚强有力。这种压力正在采取新的形式,开始无规则地向前演进,时而又回过来重新安排基本情况。很明显,我们不能沿着过去的老路向前走了。未来的行动方向将从外在因素中推演出来。第五章发现,主要是教育实践的失灵,使教育革新成为必需进行之事。社会经济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革新,使教育革新成为迫切需要着手进行之事。教育科学的研究、教育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人民的不断觉醒,使教育革新成为可能之事。第六章目的,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一个过程的一部分。这些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所制约,而这些普遍的和最终的目的基本上又是由社会确定下来的。目前,社会社会上最终的一致的目的是: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培养完人。
第三部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第七章教育策略的作用与功能,人们不能预见未来但是人们可以创造未来。也可以说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很多的假设,但是我们会选择一种假设去创造未来。制定教育政策就是保障教育目标顺利得到实现,就是教育事业朝向一个方向顺利发展。第八章当代策略的要素,我们目前世界一般关于策略方面采取两种行动,即但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内部改革和继续改进。寻求革新的形式、各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和新的资源。尽管教育策略实质上是属于国家性质的,一个国家有它自己选择的主权,但是这种策略却同时也可以从国际范围内吸引各种观点,并可以从包含在所有国家丰富教育经验中的那些有用的事例里面获得助益。第九章团结之路,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各个国家团体提供给教育的资源,一切国家都有这个义务。在一个世界共同体内由交流与合作所得到的好处,对于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同样有利的。各个发展水平的国家都应该共同努力走向国际团结的道路,与此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应给予特别考虑。鼓励国国际间进行合作与交流。进行智力方面的合作与技术方面的交流,积极开展国际援助。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书报告
(一)前言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是吧一个人在体能,智力,情绪,论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我们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在哲学家和思想家那里,都可以找到这个教育理想他一直是各个时代人道主义思潮的一个根本的主题。他的应用也许并不完善,但他是很有成效的,他对于许多极高尚的教育事业具有启发作用。教育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变成他自己,成为他自己。
(二)简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0年12月授权成立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委任法国前总理和教育部长富尔为委员会主席,《学会生存》是教育发展委员会委员从多学科多方位视野研究世界教育发展问题所撰写的报告。全名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本书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教育应该扩展到人的整个一生。在当今社会里谁也不能再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或终身教育去建立一个不断演变的知识体系,即“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发表以后,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使终身教育的概念更为全面、清晰、具体,促使终身教育由一种思想转为各国主导的教育政策和普遍的教育实践,被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文件。
(三)读书心得
《学会生存》揭示了现代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教育先于经济。
教育,这个伴随着人类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多少年来一直被当做”软科学”而屈待。其实,人类社会的哪一次进步与教育无关呢?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认识上的片面,使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的重要性。而时代却已向人类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个报告系统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的现状,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重视。它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这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
接着,书中着重从理论上论证“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它认为,心理学研究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人可以无限接近客观世界,但永远也不可能穷尽它,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永远也只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从而证明教育对人的完善是何等重要。因此,“人在心理上尚未完成,这一点对我们认识人,是有贡献的。我们可以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正是教育在这一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教育包括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过程”(第163页)。一部人的历史就是人的潜能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逐渐地无限地变成现实的历史,而这种转变恰恰又是以教育为居间作用的。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人的本性向社会提出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向教育提出的任务。这一要求和任务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为迫切和必需了。
我们要如埃米莉迪更生所说的那样:如果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鸟重新回到她的剿中,我便没有虚度此生。我们就是要把教育出这样的一批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我们要知道付出的人生才没有虚度。只要你对别人给予了帮助,那就表明你没有虚度你这一生。正如:人生重要的不是你所买到的,而是你所创造的;重要的不是你的成功而是你的价值;重要的不是你所学到的,而是你所传授的,重要的是你的每一次正直,怜悯,勇敢和牺牲使人充实,让人强大,或者能够激励人,让他们以你为榜样。重要的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你离开时,多少人感到这是永恒的损失。重要的不是谁在怀恋你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要怀念你。相信你得到了这些重要你便没有虚度这一生。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教会人人都有这思想。
《学会生存》是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全书主要有3个部分,九章,再加上一序两后记组成。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开始,然后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从世界、人类共同体的角度描述了教育的今天,并高瞻远瞩的设想了教育的明天。
作为学校“课程研修中心”的一名学员,在王一军博士推荐的10本精读书籍中,我首选了《学会生存》这本书。对它感兴趣,缘于德育活动中提倡的“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主题活动。我带着“生存、学习、教育之间,究竟是如何的关系”的疑问,开始了全书的阅读,有很多地方只是一知半解,在此仅就本书中有关这三者的关系问题的某些描述或设想做一些浅薄的思考。
生存,是人的第一法则。适者生存,反之,不适者必将被无情淘汰。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社会生存法则。教育就是关于人的教育:实现人的潜能,解放人的创造力。人只有实现了自我,才能有所发展,才能生存。实现自我应该包括:了解世界—自身所处的环境;适应变化—实际上还是那句话“适
者生存”;控制命运的能力—即主动积极地适应,而不是被动地顺应。“学会生存”必须学会:一维持生活的知识与技能(这包括就业前接受教育和就业后接受继续教育);二争取有保障的生存权利;三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学会生存”就必须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份《学会生存》的报告把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向了世界,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了起来,并推进了人们对终身学习的思考。由此来说,教育真的是一项伟大、浩瀚、复杂的工程。它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命运,每一个人的发展、一生。教育定应有一个复杂、庞大的结构,它不仅是学校教育,还应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而且比例也要适当变迁;它不仅是婴幼儿教育、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更为需要关注的是成人教育,这是一种终身教育,所以从时间上、内容上而言都应是一个连续递进的过程,彼此之间绝非孤立的,也不是支离破碎的(象现实中的情况)。一名普通的教师仅仅只是教育事业这片汪洋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但是如果在我们的头脑里有了终身教育的观点,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就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做得更好,更符合世界的变化,更适应人的发展。
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有感
自从进了这个专业的门,就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技术学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我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呢?
原来考这个专业,颇有些曲线救国的味道。我一直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算是“技术”工作者吧。谁知道在备考期间,却真正地喜欢上了教育学。这一点也是我始料不及的。
说实话,我已经厌倦了软件开发这一行,和我相同年纪的同事们或者朋友们,很多也已经转了行。这就涉及到我们对“软件开发”这一“技术”工作的反思。早些年,台湾的蔡学镛,也算是技术的高手了,写了一篇《程序员与香鸡排》的文章,结果在网络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蔡学镛说的是当程序员很可怜,在台湾当程序员尤其可怜。薪资低、工作量大、地位不高、技术又容易被淘汰。难怪有人半开玩笑地告诉我,他以后不写程序要改行去卖香鸡排。
在我看来,台湾的程序员算是不错的了。在我们大陆,做开发的可能连台湾都不如。在外行人眼里看来,又确实是一个“看上去很不错的”工作。虽然是“看上去不错”,但是个中滋味,不经历过又怎能知道?即使当我处在管理层的时候,我也经常体会到可怜的彻夜加班的下属的心情,并尽力帮助他们。
我得出的结论是:软件开发这一“技术”活,实在是一个寄生性的行业,换句话说,软件业的未来应该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它必须为各行各业服务,搞汽车软件的就是为汽车行业服务,搞电信软件的就是为电信业服务,搞电力行业软件的自然是为电力系统服务。。。没有了它服务的对象--软件业的根也就不知道往哪里扎。因此,我说软件开发实在是一个寄生性的行业,必须把它的宿主服务好。
由于有了上面的生活经历,我第一眼看到《教育技术》这个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教育”,这是“教育技术”的根,教育技术,我的理解应该是如何用技术手段来服务好教育,或者说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
换句话说,教育技术除了官面上的文章之外,今后还能在什么方面派上用场?
正好看到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其中一段是这样的“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我们已经作出巨大的努力,增加儿童和青年入学的人数并同成年文盲作斗争。。。”“然嘏,即使这种努力已经达到了它的极度,如果我们所用的手段仍然和过去一样,这种努力也决不可能满足可以预见的未来需要,这一点正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我们,这或许是教育技术学未来价值的最大所在--用技术的手段来降低教育成本,节约开支。
事实上,在目前,技术手段似乎并没有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就从目前大学的投入看,计算机、投影等硬件设备投入不可谓不高,从某种意义上反而大大增加了教育经费的投入。而实际成效却并不尽如人意。效果不好!
但是这似乎并不能怪到“技术”的头上,投入了硬件设备就等同于技术的改进是可笑的,正是这一想法导致了“技术”方面最大的资源浪费。大约十年前,一个很穷的小学花了大价钱,买了几十台电脑,用了全校最好的一间房,铺上了木头地板,那时我正好是帮助他们装机的一员。中午休息时,学校方面请我们在食堂吃饭--我们用的碗居然全部是缺了口的。这让我不敢相信我正从一个非常漂亮的机房中走出来。
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我再次去到那间学校时,发现这个机房里的机器像新的一样――只是多了不少灰尘。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用技术来降低教育成本,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的理想只是一句空话,这样的做法,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让情况更加恶化。
这些事情如何解决,我想今后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至少,如果说做某个行业的软件比不上做香鸡排,那是因为它的意义只是局限于一个行业。而如何用技术手段服务教育,降低教育投入,让更多的人有公平的机会接受教育,能够从事这样的工作,我想,再没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由台中中央书局于1966年首次刊行,以后改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几十年间不断再版重印,影响深远。大陆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XX年版,广西师大出版社20XX年版。全书共计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为纲,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结论为中国绘画艺术实由庄学一路开导而出,给读者以颇多启示。
徐复观,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湖北浠水人。徐复观在抗战时期曾师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的思想,从此下决心去正从学。其为学不喜行而上学的哲学,以为探讨中国文化不能离开具体平实的现实世界,着重于历史时空中展现的具体世界。徐复观在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主张要在中国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衔接的内容,力图揭示历史上个人主义与专制政体、道德与政治的对立和冲突。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认为儒家思想在长期专制压迫下必然回歪曲和变形,说明专制政体压歪和阻遏了儒家思想的正常发展,却不能说儒学就是专制的“护符”。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始于殷周之际,以人性论为其主干,而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就是中国人性思想的主流。提出一种不同于宗教恐怖绝望意识的“忧患意识”概念,认为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激发下产生了中国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公孙龙子讲疏》、《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基础》、《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等。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背景下,徐复观先生写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统地指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启示。他在此书中对儒道两家思想在传统艺术人生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深入研究。
徐先生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将艺术作为与道德、科学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认为艺术最能体现出一个全整个体所具有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中国传统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而其中体现的艺术精神来讲,就是由道德而艺术,在世界中安顿内在自我进而达到与外在社会秩序和谐的一种力量和超越精神。他进而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就在其艺术精神,而中国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则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出,尤其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上。他说“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地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p28),并且,“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p82)。与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现出一种人性解放的“纯艺术精神”。徐先生的这一论点从从整个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大处着眼,观点鲜明,论述详备,但此论一出就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中国艺术精神,能否以道家为精髓和根本?因为,在徐先生看来,无论在精英传统,还是在民间社会,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礼乐文明只承担了道德领域的伦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艺术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则逊色于道家。换言之,在儒家内部,作为尽善的仪式化、规范化的儒家礼教只是伦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艺术精神”,即能尽美的乐教文化,不幸“自战国末期,已日归湮没”(p23)。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认为是儒家乐教自身内部和社会外部的双重原因所导致的。从内部来看,“乐”的到达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轻易用的上的工夫。一个儒者可以通过“克己复礼”、“慎独”、“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养,因而也就“无需乎必取途于乐”。(p22)从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为人生而艺术”的雅乐并不能被一般大众所接受,“孔子所追溯达到的美善合一的音乐精神与其形式??之合于少数知识分子的人生修养之用”。(p22)而易于被人民接受的俗乐又“始终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响的人们的正面的承认”而难于发展。
因而儒家乐教在先秦以后开始衰落。徐先生认为这就导致了儒家艺术人生的欠缺,进而也就不能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了。
在徐先生看来,儒家思想不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而道家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继而进一步具体阐述了老庄一系自由、放达的自然心灵与“以虚静为内容的道家人性论”在绘画艺术中所体现的和谐身心、解放人性的美学思想。但是我认为这里面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仅仅是绘画艺术能否充分表达道家思想及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的山水画并不是对客观的真实再现,而是一种主观的取舍和布置,其背后透出一种主体的精神关注和价值取向。它是技艺与精神的共同创造,它是超脱了自然实存的人文化了的理想世界和精神田园。他的价值不在于山水的壮丽,而是画面所透露出的画家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它的表现手法无疑是自然含蓄内向的,这与道家精神实有相通之处。但是,即使虚静、自然、安宁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却并不能就此认为其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由于艺术形式多元化的事实,用艺术精神来理解老庄思想可以,但以道家的艺术精神来代表中国的艺术精神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即使绘画突出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中道家取向,也并不能表明儒家思想就没有自由超越的艺术精神。
其实在中国的山水绘画的传统之外,还有其它诸多艺术形式,诗歌就是一例。中国对于绘画与诗歌的文论是有不同标准的,一个偏重于“虚”,而另一个则是“实”。因此,中国诗的高品与正宗同中国画的高品与正宗明显差异。而这二者的差异反映了儒道两家在人生追求和艺术旨趣方面的不同。所以说,在评及传统艺术时,只注重一方而将其定义为中国艺术精神是不恰当的。
其次,对艺术精神获取的途径问题。对艺术的真正把握要求观者要有强烈的移情和丰富的想象,并达到艺术欣赏所应有的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但是个体对艺术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对艺术移情的对象和联想的素材来自个体的经历。个人审美经验的获得是审美主体在欣赏过程中的自我展现和人格造就的过程。因而艺术作品及其浸润的精神来源于实践,艺术欣赏活动也要依赖于实践。把艺术追求的美等同于无限制、任意的自由或“游”,把对美的追求等同于对道家之虚静、自然之“道”的追求是偏颇的。
第三,绘画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入世的熏陶教化和技艺练习。教化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自我经验,这个过程是走向身心和谐的必经阶段,绘画也不例外。儒家并没有拒绝这一意图达到永恒美感的心灵追求,而是把这本具有深刻出世意蕴的绘画技艺,当做一个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老庄所谓的“道”是抽象的,但是却具象于日常的生活中。艺术的使“道”更加形象;“道”使艺术更具有深度。而“道”在艺术里要通过“技”来表现。要入世才能真正地学到“技”。只注重于对“道”的追求而忽视“技”的训练,并不能使艺术精神得以形成。
可以看出,徐先生对道家思想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论述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实徐先生仅仅从儒家乐教的衰落推导出儒家艺术精神的“日归湮灭”不免有些武断,因为儒家讲求的修身治世、立己达人的内在性超越精神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产生也是有影响的。我更觉得中国艺术精神在内容上应该是儒道互补的。
内容简介:当我写完《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后,有的朋友知道我要着手写一部有关中国艺术的书,非常为我担心。觉得因为我的兴趣太广,精力分散,恐怕不能有计划地完成我所能做的学术上的工作。真的,有时我是浪费了自己有限的精力。但我之所以要写这一部书,却是经过严肃的考虑后,才决定的。
道德、艺术、科学(附记一),是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人间的性格,是现世的性格。所以在它的主流中,不可能含有反科学的因素。可是中国文化,毕竟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征服自然以为己用的意识不强。于是以自然为对象的科学知识,未能得到顺利的发展(附记二)。所以中国在“前科学”上的成就,只有历史的意义,没有现代的意义。但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道德的根源、人生价值的根源,不假藉神话,。迷信的力量,使每一个人,能在自己一念自觉之间,即可于现实世界中生稳根。站稳脚;并凭人类自觉之力,可以解决人类自身的矛盾,及由此矛盾所产生的危机——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历史的意义,同时也有现代的、将来的意义。我写(中国人性论史》,是要把中国文化在这一方面的意义,特别显发出来。
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并由此而在绘画方面,产生了许多伟大的画家和作品,中国文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历史的意义,并且也有现代的、将来的意义。虽然百十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一方面的成就,没有像对于上述道德方面的成就,作疯狂的诬蔑。但自明清以来,因知识分子在八股下的长期堕落,使这一方面的成就,也渐渐末梢化、庸俗化了,以至与整个的文化脱节;只能在古玩家手中,保持一个不能为一般人所接触、所了解的阴暗角落。我写这部书的动机,是要通过有组织的现代语言,把这一方面的本来面目,显发了出来,使其堂堂正正地汇合于整个文化大流之中,以与世人相见。所以我现时所刊出的这一部书,与我已经刊出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正是人性王国中的兄弟之邦。使世人知道中国文化,在三大支柱中,实有道德、艺术的两大擎天支柱。
但我决不是为了争中国文化的面子,而先有上述的构想,再根据此一构想来写这一部书的。我深信为个人争没有内容的面子,为民族争没有内容的面子,不仅是枉费精神,而且也会麻痹真实的努力,迷误前进的方向。我之所以写这部书,也和我写《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卜样,是通过严肃的研究工作,而认定历史中的事实,和当前人类所面对的文化问题,确实是如此。为了说明这一点,便须略述我写这部书的经过。
因好奇心的驱使,我虽常常看点西方文学、艺术方面有关理论的东西,但在七年以前,对于中国画,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的。而本书十章,有八章便专谈的是中国画。我在生活中,有在上床之后、入睡之前,随意翻阅新到的书,或是轻松的书的习惯。因为买了一部《美术丛书》,偶然在床上翻阅起来,觉得有些意思,便用红笔把有关理论和历史的重要部分,做下记号。我为了收拾自己精神的散乱,也养成了抄书的习惯,便断续地将注记好的这种材料加以抄录。时间久了,感到里面有超出于骨董趣味以上的道理,态度也慢慢地严肃起来,便进一步搜集资料,搜集到(美术丛书》(附记三)以外的画史、画论;搜集到宋元人的诗文集;搜集到现代中日人士的著作;搜集到可以入手的画册。在搜集的过程中,看完或翻完一部书,而竟毫无所得,乃常有之事。经过这种被沙拣金的工作后,才追到魏晋玄学,追到庄子上面去。然后发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功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由老学、庄学所演变出来的魏晋玄学,它的真实内容与结果,乃是艺术性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成就。历史中的大画家、大画论家,他们所达到、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的都是庄学、玄学的境界。宋以后所谓禅对画的影响,如实地说,乃是庄学、玄学的影响。我自已并没有什么预定的美学系统,但探索下来,自自然然地形成为中国的美学系统。虽然我为了避免悬拟虚构之嫌,所以不是顺着理论的结构写了下来,而是顺着历史中有关事实的发展写了下来,以至在形式上有的不免于片断或重复3但决不因此而妨碍其由内在关连而来的系统性。站在资料的立场来说,这一系统是“集腋”所成的“裘”(附记四),也就是由归纳方法所求得的系统。
庄子的哲学宗旨,在于寻求人生自有限境界中的自由与解放,与艺术的根本目的相通;而庄子体验“道”的精神状态,则是以虚静之心去观照和把握天地间不可言说的大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又与艺术性的审美与创造活动相通。故庄子式的人生,实即为艺术化的人生,是艺术精神在人生之上的落实。
随后,徐氏则将他所理解的庄子的艺术精神,充分落实于后世的山水画艺术之上。。
综上所述,《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艺术史上以庄子为线索的一脉艺术精神的溯源与讨论。这一脉艺术精神的主体,正是徐氏由庄子哲学中所导出的虚静之心,而它所呈现的艺术特色,则是在与物感通、主客合一的境界中,寻求精神的自由与慰藉。
从理论与方法看徐氏美学思想的得失
将庄子诠释为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的发现者,并将庄子哲学解释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滥觞,是本书全部理论的基础。
徐氏将形而上的思辨活动与艺术性的审美活动,均统一于人普遍的思维形式之中,一方面,本体论意义上的“道”固然无涉于艺术和美的观念;但另一方面,当庄子运用诸种形象与体验的方式对“道”进行阐释,以及读者通过体验和想象来领会庄子之哲学精神的时候,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艺术性的审美情感,为艺术精神的发端提供了基础。换而言之,庄子艺术精神的发源之地,不在于“道”,而在于“体道”,不在于其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思想,而在于其采取的主观精神活动的方式——即通过主体之心的虚、静、明,超越对世俗浮薄之美的体验,把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美,最终获得从有限世界中解脱的自由到这一步为止,庄子哲学与艺术精神的本质,可说已经相互贯通。
关于徐氏美学思想的得失之争,很大程度上正是系于这种研究方法上的“由全而偏”的倾向。对徐氏研究方法的质疑,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其一,对于艺术精神之主体的一再纯化,导致了徐书在揭示中国艺术精神时的片面性。
其二,仅仅以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艺术为其理论落实的对象,显然忽视了其余艺术门类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代表作用。
第一个问题,可说是由徐复观对儒、道精神的划分所致的。。
第二个问题,实则为第一个问题的具体表现。
徐复观所阐释和建构的庄子形象,是一个在哲人基础上情感化与诗意化了的艺术宗师的形象。
庄子之为艺术宗师的第一点,正在于其超迈的人格。《庄子》文本中的庄子,是一位超然独立于时世、宗法与伦常之外的“畸人”,是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的思者。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在于道德和艺术两种境界彼此密不可分,而中国文学艺术的特质,则在于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人生的艺术”,即将艺术的追求,在人生这一层面上加以落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兰州外语职业学院《五官医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科技职业学院《中国民间美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南大学《现代控制理论及其仿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体形态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舞蹈摩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衡水健康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实训理论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手绘空间快速表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健康职业学院《信号与系统理论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原科技学院《热储工程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土建工程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制造车间用洗地机安全操作规程
- 2025河南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油气田智能优化设计-洞察分析
- 陕西2020-2024年中考英语五年真题汇编学生版-专题09 阅读七选五
- 砖混结构基础加固技术方案
- MOOC 有机化学(上)-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五年级上册脱式计算100题及答案
- 医疗设备报废申请表
- CAD快速看图破解安装步骤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