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六章医药篇《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本章主要内容
一、中医二、少数民族医药三、民族医药的传承《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一、中医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民国时期也用国医来称呼。汉医,一是来自日本之称,一是来自清代的称呼。《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各少数民族医药也深受中医影响。《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1、医学理论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中医的整体观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东方色彩的学科,拥有自成一格的理论、诊断和治疗,注重运用综合分析方法,以宏观角度来研究人体内在联系,和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现代西医学以注重局部细节构造为其特点,而中医学则注重整体。中医学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这种整体关系或影响,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而实现的。《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中医的辩证法
《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揭示出对立双方发展到物极阶段,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以此来认识把握人体生理过程中物质与功能、功能与物质、气与血、血与气、功能活动的兴奋性与抑制性的转换;病理过程中的表里、寒热、虚实的转化。使中医理论的辩证思维没有停留在只揭示对立规定性上,而且进一步认识到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建立了中医学的运动转化观念。《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病因《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发病
发病指邪气与正气交战,决定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又称为“正邪分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质、情志、地域、气候等,与发病有密切关系。《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2、四诊《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十问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景岳全书》所列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3、治疗手段
中医疗法包括服药、针灸、推拿、贴敷、拔罐、刺血、刮痧、中药熏洗等。最常用的的治疗方法是中药疗法。《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本草”
由于中医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1949年以来,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力量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资料的搜集。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数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在中药资源调查基础上,一些进口药材国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萝芙木、安息香、沉香等已在国内生产。中药资源保护、植物药异地引种、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化及中药的综合利用也颇见成效。西洋参、天麻、鹿茸、熊胆和人参、钩藤等就分别是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君臣佐使”
中药配伍的基本原则是“君臣佐使”。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减轻)君、臣药的毒性;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忌口
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4、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传统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该书编成后不久,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历代刻印数10次而流传至今,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几千来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伤寒杂病论》一直指导着医家的临床实践,受到了极高的崇奉。《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难经》继承了《内经》理论并有所发展,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特别是对脉诊的论述,更为精要。《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5、中医典故【悬壶济世】
《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人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杏林春暖】
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再世华佗】
华佗一次在途中,见有人出殡,他看见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还像活人的血,于是上前救治,终于救活在棺材里假死的产妇,被人们誉为“神医”。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三国演义》说他能为曹操开头颅治其头风病。后人用“再世华佗”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苍生大医】
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堪称医学界的典范。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虑吉凶,护措身命。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后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苍生大医”。《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6、中医与养生《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二、少数民族医药《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1、壮族医药(1)壮医的形成和发展在唐宋时期(公元618--1279年)的方书中收录了一部分岭南的解毒、治瘴气药方,在医书分类中出现了“岭南方”,标志着包括壮族医药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医药在祖国传统医药学中的明确地位。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是壮医壮药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壮医壮药除了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广西各地方志有记载外,尚开办有地方医药教育,出现了不少壮族医药家,并办有一些慈善机构,志在救助孤寡老人及贫病无钱求诊者。广西隆林、贵县、沂城、靖西等地均开办有规模较大的药市,带动了当地经济和壮医壮药的发展。
《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明清时期,一些民间壮医因医术高明,德高望重而被作为地方名人入选地方志,如《融县志》:“路顺德,古鼎村人,殚精医学,著有《治蛊新方》一册”;《象县志》:“蕈德本,同庚村人……善治跌打损伤”;《三江县志》:“侯第福,寨壮乡佳林村……表脉理,用草药”,等等。清代《柳城具志》指出:当地患病者服药,不尽限于仲景叔和(王叔和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和医书编纂家),间有用一二味草药奇验者。其他针灸之术,以妇人尤为擅长”。著名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其主要传人就是清末民初的柳江女壮医楷蕈氏。。《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总的来说,至少截至近代,壮药属于发展中的民族药,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基本上处于民族药和民间药交融的状态。壮医还曾经和巫术混合在一起。如《岭表纪蛮》指出的:“蛮人以草药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些杂症,每有奇效,然亦以迷信出之”。作者还记载了一次目睹的壮医治疗:“予尝见一患痈者,延僮老治疾。其人至,病家以雄鸡、毫银、水、米诸事陈于堂,术者先取银纳入袋中,脱草履于地,取水念咒,喷患处,操刀割之,脓血迸流,而病者毫无痛苦。脓尽,敷以药即愈”。《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2)病因病机论--毒虚致百病
壮族地区位于亚热带,山林茂盛,气候湿热,动植物腐败产生瘴毒,野生有毒的动植物和其他毒物尤多,举凡毒草、毒树、毒虫、毒蛇、毒水、毒矿等等。无怪乎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称:"岭南多毒物,亦多解物,岂天资乎?"无数中毒致病甚至死亡的实例和教训,使壮族先民们对毒有着特别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并总结了丰富多彩的解救治疗方法。《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壮医认为,所谓毒,是以对人体是否构成伤害以及伤害致病的程度为依据的。有的毒性猛烈,有的则是缓慢起毒性作用;有的为有形之毒,有的为无形之毒;有的损伤皮肉,有的则伤害脏腑和体内重要通道。因各种毒的性质不同,侵犯的主要部位有别,作用的机制各异,以及人体对毒的抵抗程度不同,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典型症状和体征,成为壮医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虚即正气虚,或气血虚,虚既是致病的原因,同时也是病态的反映。作为致病的两大因素之一,虚本身叮以表现出软弱无力,神色疲劳,形体消瘦,声低息微等临床症状,甚至衰竭死亡。而且因为虚,体内的运化能力和防卫能力相应减弱,特别容易招致外界邪毒的侵袭,出现毒虚并存的复杂临床症状。虚的原因,壮医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先天禀赋不足,父母羸弱,孕期营养不良或早产等;二是后天过度劳作,或与邪毒抗争气血消耗过度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充,或人体本身运化失常,摄入不足而致虚。《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瘴气
《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土多瘴气”。“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可见岭南瘴气为害之烈。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不仅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瘴疾的壮医治疗方法,而且指出了瘴的病因病机:“盖天气郁蒸,阳多宣泄,冬不闭藏,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日受其毒,元气不固,发为瘴疾”,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称:两江(按:指左、右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春曰青草瘴;夏曰黄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曰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为尤毒”。《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3)壮医疗法壮医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壮医善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广,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箭毒、蛊毒,等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壮医是基于一个极其朴实的真理:有什么样的邪毒致病,必然有相应的解毒药治病,所谓一物降一物。而且毒药本身,在一定的量内,还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的良药,所谓以毒攻毒。《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4)壮药资源
壮族聚居地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据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药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在全国名列第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千种以上。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壮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毒药和解毒药的广泛应用,是壮医的重要诊疗特色和突出贡献,许多药物同时成为著名的中药。例如《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土多瘴气”,因常服薏苡仁而能防治瘴疾,后带回中原。《本草拾遗》收载了著名的壮医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这两种药在当时即已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薏苡仁为禾本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干燥成熟的种仁。全国大部地区均有栽种,主产福建、河北、广西、贵州等地。除药用外,尚作副食品用,是药食兼用的中药材。具有健脾、渗湿之功,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在现代医学美容市场,用薏苡仁为原料开发出美容护肤等系列产品。《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田七田七是著名中药,活血化瘀,应用广泛,主产于壮族地区——壮族聚居的广西百色地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田七治疗内外损伤、瘀血停留等病症,乃壮族人民最早发现及应用,其功是不可泯灭的。
《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田七的发现及利用,是壮药开发利用并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研究证实,田七内含皂甙等有效成分,具有人参的治疗作用而避免了人参的副作用;国外研究声称三七具有抗癌作用。目前,国内外对田七的开发研究方兴未艾。从田七牙膏、田七花茶到云南白药以及多种心血管病防治药品,都以田七为主要原料或重要成分,产值数以亿计。《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2、瑶医
瑶族先民长期居住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和繁衍,“进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形成了封闭自守,自给自足的经济集团。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瑶族先民逐步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掌握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经验的人,被人们称之为瑶医,所用的药物称为瑶药。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医药知识只能以师传徒,父传子,母传女的口传方式代代相传。《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1)病理认识
瑶族民间医生多以盈亏平衡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瑶医认为人体内脏之间、人体内脏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从而维持相对盈亏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盈亏平衡因外界或人体内部某些原因遭到破坏而又不能完全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破坏人体盈亏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病因可以是多方面的,诸如气候异常、瘴气疫毒、蛊毒风痰、精神刺激、饮食劳倦,先天禀赋,虫兽外伤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2)诊疗方法瑶医在诊断方法上采用望、闻、问、触外,常用的还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鼻诊、目诊、面诊及观察患者大小便的质、色、气味来辩别疾病。《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指甲颜色与疾病甲床苍白,提示气血虚衰。白而润者,提示病轻,病程尚短;白而枯槁无华且粗糙者,提示病重,病程长。甲床红赤,提示气血热证,高热血管扩张。红赤见润者,提示病短,未伤阴或伤阴未重;红赤枯槁无泽者,提示病程长,热已伤阴或阴伤已重。甲床色黄,提示湿热熏蒸。色鲜黄者,提示病轻,病程短;色黯滞者,提示病重,病程长。青色--甲床发青,提示寒证、瘀血、痛症、惊厥。青为肝之本色,若久病甲青枯槁无泽,提示肝气将绝,预后不良。黑是青之渐,甲床黑,提示寒证、瘀血、痛症。黑是肾之本色,若久病甲黑枯槁无泽,提示肾气将绝,病凶。《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在治疗方法上,除了采用针灸、针挑、骨灸、蛋灸、麻灸、艾灸、打火罐、按摩、刮痧等方法处,还应用瑶医特有的磨药疗法、杉刺疗法、火功疗法、火油灯疗法、火堆疗法等治疗一些疑难杂病,常收到满意的疗效。《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火攻疗法《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瑶医治疗癌症、红斑狼疮、妇科病、跌打骨折、风湿病及毒蛇咬伤等病的效果,历来得到广大患者的公认。大量的临床验证还表明,瑶医药对精神分裂症癫痫、乙肝、肾炎、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对肝胆及泌尿系统结石的溶石治疗更受到患者的青睐;特别是瑶医对各种恶性肿瘤和红斑狼疮的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3)瑶药瑶医用药大多就地取材,医、药结合是瑶医的特点。自古以来,瑶医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瑶族居住的广阔山区是天然药物产地,鲜药的有效成份未经破坏,疗效比干药好,因而瑶族群众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草药的习俗。《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经过长期的实践,瑶医将药物分为4大类:消炎解毒、利水消肿的凉药,如竹叶伸筋、铁马鞭等;解除表证治疗疳积病的表药,如泽兰、甜酿草等;驱逐寒湿活血的暖药,如满山香、石龙藤等;治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和打胎的打药,如竹叶老根等。瑶医最常用的瑶药有“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共104种瑶族道地药材。《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瑶医用药形式多种多样,如煎剂、内服膏剂、散剂、药汁丸剂、酒剂、鲜药捣汁内服、鲜药含服、搽剂、外敷剂、滴耳(眼)剂、烟熏剂、熏洗剂、沐浴剂、食疗剂、佩挂剂等应用形式。《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4)瑶医药浴
药浴则为瑶医药的一大特色。瑶医称之为“庞桶药浴”。瑶家到处可见到用杉木做成的高1米,宽0.6米,长0.7米的大木桶,这便是用药水洗澡的“庞桶”,又称为“黄桶”。过山瑶十分重视洗澡,无论严冬酷暑,每人每晚都必须入“庞桶”内浸泡洗身,既洗涤刀耕火种时沾染的炭灰泥迹,又通过温水浸泡解乏,使血脉流通,便于入睡。在冬天浸泡后,更能在料峭的山风中抗御寒冷,瑶医在过山瑶这一良好的生活习俗上,利用生产、生活中的自然资源,采集药物,经煎煮后用药液浸泡擦身的治疗方法,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贺州过山瑶《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瑶族用药水洗身,不分男女老幼,全家皆洗,一家人轮流洗,水脏了就换,冷了再加热。规矩是:先客后主,先小后大,先老后少。现在一些平地居住的瑶民,也逐渐采用了换药水的方式进行药浴。妇女生孩子,满三朝均洗药水澡,婴儿洗后健康免疫,产妇可以驱风去瘀,补身强体,产后一星期就可以劳动。用艾叶煎液给初生婴儿沐浴,可免患皮肤病,用葫芦卷须在年终除夕之夜给小儿洗澡,据说可免出麻疹。瑶族人民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采用鲜药草洗澡,对于防治春季流行病起了很好的防治作用。《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瑶族药浴原理是借水的温度、水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作用,对机体发挥治疗效能的。当利用热药液在皮肤或患处熏洗时,由于温热刺激,引起皮肤各处的血管扩张,能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能疏通经络,促进经络的调节活动功能。由于皮肤和粘膜有呼吸作用,药浴所用药物不同亦具有滋补强壮,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疏通腠理、清洁伤口、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等不同的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瑶族的浴用植物有上百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分述如下:1、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类:具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消除疲劳,强身健体之功效。2、治疗皮肤病类:具有祛风止痒、清热解毒、凉血止痒、清洁皮肤、解毒防疮的功效。3、清凉类:防暑、疮疖。4、其他类:小儿高烧、麻疹不透、月子洗澡。《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3、苗医《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苗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尤以其内病外治的疗法闻名中外,成为民族医药的一枝奇葩。发展至今,苗家医药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苗族的医药常常与神秘、神奇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苗族民间还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1)病理理论苗医认为人体患病与不良的自然环境、气候有很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日、月、寒、暑、风、霜,雨、露、雾都可酿制风毒、气毒、水毒、寒毒、火毒等毒气侵犯人体而致病;另有饮食不调、意外伤害、劳累过度、房事不节、情志所伤、先天禀赋异常等也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苗医所讲的病症,多是形象化的病名,如:症、疾、风、痧、惊、翻、仆、经等。病候,是病变症候的简称,也就是疾病出现的症候群。疾病的病候共有17种,即积毒病候、雄毒病候、恶毒病候、疼痛病候、急热病候、急冷病候、内冷病候、火毒病候、泻肚病候、胃弱病候、交环不和病候、亏损病候、风冷气水毒病候、气壅病候、外漏病候、危急病候、混杂病候。《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一般来说,苗医是根据各种疾病的某些共同属性而将疾病进行归类,分为经、证、翻、龟、小儿胎病、新生儿抽病、丹毒、疔、癀、花、疮等类。据统计,苗医掌握病种有200余种,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神经、精神、骨伤、皮肤、寄生虫及各种传染病、流行病等,其归类方法自成体系,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规范性。但因地域不同,方言有别,各地苗族医在疾病命名、证治上有不尽相同之处,有同名异症、同症异名的现象。《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2)诊断方法诊断疾病是通过把脉、听声、观察颜色、询问病情,用手触、摸、扣、打、刮、按、搬、量等传统方法,观察人体皮肤的颜色,精神的变化,体温、脉搏、呼吸、心跳、血压、语音反射功能等方面的异常,观察身体的汁水、尿液、血气、病原体等致病物以及指纹、舌象、目色、鼻窍、咽喉、耳道、肛门、尿口、淋巴、筋骨皮肉的形态结构变化等。苗医在理论上有“两病两纲”之说,即将一切疾病归纳为冷病、热病两大类,“两纲”即“冷病热治、热病冷治”两大治则。《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3)主要疗法
苗医所称的“两纲”即“冷病热治、热病冷治”,是他们治病的两大法则,具体治法则分内治法和外治法,其外治法尤为丰富,并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治疗特点。《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苗医治病的十六大法,是针对十六种病候而立。赶毒法治疗积毒病候,败毒法治疗雄毒病候,攻毒法治疗恶毒病候,止痛法治疗疼痛病候,冷疗法治疗急热病候,热疗法治疗急冷病候,提火法治疗内冷病候,退火法治疗火毒病候,止泻法治疗泻肚病候,健胃法治疗胃弱病候,帮交环法治疗交环不和病候,补体法治疗亏损病候,表毒法治疗风冷气水毒草病候,退气法冶疗气壅病候,止塞法治疗外漏病候,解危法治疗危急病候。《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苗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造了简便、廉价的治疗方法20余种,其中外治法尤为丰富,并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治疗特点。放血疗法:用碎瓷片锐端或铁制针具在指(趾)尖、指(趾)甲旁、肘窝、腘窝、人中、舌下青筋等处点刺出血、视病情放一至数滴血。《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滚蛋疗法:有滚生蛋和熟蛋两种。滚生蛋:取生蛋一只洗净晾干,然后用此蛋在前额、胸、背、腹部、手足心等处来回或顺时针滚动,至鸡蛋发热为止,主治热病。滚熟蛋:用治冷病的单药或具有重镇作用的金、银首饰与鸡蛋同煮,蛋熟后将蛋取出稍候,然后用热蛋在患者前额、额角、背部、胸腹部不断滚动,使热力和药力透过皮肤入内达到治疗冷病的目的。《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6章医药篇
熏蒸疗法:熏蒸疗法是用药物蒸发的气体熏蒸身体以治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源于苗民对蒸汽的认识,结合苗医善用鲜药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校中考生物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
- 南京工业大学《内外科护理学B(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制药工程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方医科大学《专题设计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眉山药科职业学院《草书临创》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电商公司电商运营售后服务合同模板2篇
-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建筑材料与结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深时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歌曲钢琴弹唱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深圳2024-2025学年度四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中考语文复习说话要得体
- 《工商业储能柜技术规范》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章程
- 风浪流耦合作用下锚泊式海上试验平台的水动力特性试验
- 高考英语语法专练定语从句含答案
- 有机农业种植技术操作手册
- 公园广场绿地文化设施维修改造工程施工部署及进度计划
- 塑料件缺陷汇总
- 2020年的中国海外工程示范营地申报材料及评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