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战高考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26 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不会在衔接点上求异同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备战高考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26 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不会在衔接点上求异同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备战高考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26 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不会在衔接点上求异同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备战高考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26 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不会在衔接点上求异同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备战高考易错题(新高考专用)易错题26 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不会在衔接点上求异同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题26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不会在衔接点上求异同目录0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易错原因——对“教材诗歌”不熟;对“考题诗歌”解读不清;没有找到衔接比较角度。02易错题例析0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强化记记:对教材诗歌的理解与鉴赏。(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40首诗)【攻略二】审清题意:明确考题“求同”、“求异”还是“求异同”。【攻略三】细读诗歌:寻求衔接比较角度。(四大比较范畴:语言、形象、技巧、思想情感)【攻略四】注意细微:注意衔接比较的细微角度。04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实际上是比较鉴赏题。所不同的是,考教衔接比较的是教材诗歌与考题诗歌。从设题的角度看,都是从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内容情感方面设置题目。★易错原因——1.审题不清,未弄清衔接比较的是“求同”“求异”还是“求异同”。2.对教材上的诗歌不熟。3.没有找到衔接比较角度。【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中的抒情方法。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考题明确的是比较语言风格,衔接的是初中教材诗歌。同一作者创作的作品,从体裁上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工整律诗,插田歌(节选)是民歌。民歌与律诗的语言风格明显不同。1.强化记记:对教材诗歌的理解与鉴赏。(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40首诗词)诗歌鉴赏之教考衔接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教材熟悉。衔接的范围可以是教材中的任何课文或知识点,但重点是初高中教材中古代诗歌,特别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40首诗词。2.审清题意:明确考题“求同”、“求异”还是“求异同”。衔接比较的具体内容千差万别,但比较方式就是三种:求同、求异、求异同。审题时应看清楚,以防答错。3.细读诗歌:寻求衔接比较角度。(四大比较范畴:语言、形象、技巧、思想情感)诗歌鉴赏之教考衔接题,主要是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四大范畴内进行比较。审题时,应侧重从这四大范畴内寻求衔接突破口。如: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第2步:审题干,找对应。《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题目看“将赴”,将去还没去;“留别”,与友人告别。身在西域,送友人回京。从形象看“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汉使亦应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军置酒饮归客”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4.注意细微:注意衔接比较的细微角度。四大范畴是大范围,每一个大范围里面又有许多小比较。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到小角度小比较落实,切忌“大而不当”的比较。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①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②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注]①苏轼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与孙巨源等人集会于多景楼。②捻: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得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不仅没有赘余之感,反而具有美感。B.上片情事相连,借往昔之景,论不平之事,写心中之情,展昂扬之志,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C.下片先以“停杯且听琵琶语”承上启下,接着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轻拢慢捻”,赞美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D.“醉脸春融”四个字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2.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都写到听琵琶女弹奏,但听曲的态度、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众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B.三、四两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点明圣贤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霜风①陆游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愿补雁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③雁行:队伍的前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中的“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B.第二句中的“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C.第三、四句说明南宋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D.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内心依旧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遗憾。2.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陆游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在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②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③动,雕眄④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时期。②飕飗(sōuliú):象声词,形容风雨声。③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④眄:斜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君”指诗人,尾联的“君”指秋风,首联写秋风对诗人诉说离别之情,尾联是诗人对秋风深厚情谊的回应。B.颔联运用对比手法。秋风还是那样的刚疾劲肃,而诗人这一年却容颜变老,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之情。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马”“雕”皆指诗人自己,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睡中感受到秋风而清醒过来的情状。D.此诗承续诗人中年所作的《秋词》,一反言秋即悲的传统,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和对秋天的喜爱。2.同为感秋之作,此诗与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①,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崄:通“险”。②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曹操攻破荆州,充实了水军,大军浩浩荡荡向夏口挺进,突出其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B.颔联“安知”意在表明强大的实力和接连的胜利让曹操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危险的警惕。C.颈联中,作者认为魏、蜀、吴三国实力悬殊,终有一战,赤壁大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在意料之中。D.全诗综合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咏史说理,意蕴深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二者的写作意图相同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效古秋夜长钱起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衣。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到嗅觉,由长空到大地,渲染了一种寒凉萧瑟的秋日氛围。B.第三、四两句暗示寒女纺织之艰辛,身世之孤苦,为人织布却身心俱寒的凄凉。C.第七、八两句描写一位富家少妇住在锦幕云屏的家中,与寒女形成了鲜明对比。D.“白玉窗中”人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应”写出了作者对寒女们的同情与关心。2.“檐前碧云静如水”与“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两处中,“云”一静一动,在表达感情上各得其妙。请分别加以赏析。(6分)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怀(其五)[三国·魏]阮籍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西游咸阳中,赵李①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驱车复来归,反顾望三河②。黄金百镒③尽,资用常苦多。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注】①赵李,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和汉武帝李夫人起于倡伎歌舞,均以善歌妙舞受宠。此是借赵飞燕、李夫人比喻“纵倡乐”之好。②三河,泛指全国的江河。③镒(yì),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平生”二句写出作者的品性与嗜好。诗人以“轻薄”二字概括昔日年少的性情,充满了悔恨之意。B.“西游咸阳”二句则将“轻薄好弦歌”的生活指实,言其整日过着游乐于天南地北,往来于歌楼舞榭的生活。C.“娱乐”二句写壮年后的“蹉跎”之叹。欢乐尚未到极点,岁月便骤然消逝,饱含着诗人的痛惜之情。D.作者钱财耗尽,家用无法解决,生活陷入了贫穷的困境,面对前路不知何去何从,悔恨的情绪溢于言表。2.作者面对“太行”陷入“失路”的迷茫,李白《行路难·其一》中也有“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诗句。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一致?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游南亭①韦应物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②宠。【注】①专城:指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此时指诗人自己,时任滁州刺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描写早春之景,首联用远景镜头为后两联设置背景,刻画景物的同时呈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B.颔联写春草刚刚萌芽,泉水淙淙流动,用词准确恰当,细节生动传神,足见诗人内心的欣喜。C.颈联一“听”一“看”,角度多样化,既写出了日下鸟儿的乐声,又写出了雨中杨柳的风姿。D.这首游记诗,前三联写步游南亭的所见所闻,尾联写春游的总体感受,简洁明快,情真意切。2.诗歌尾联的“愧”与白居易《观刈麦》诗尾“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的“愧”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6分)九、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宋]萧德藻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①游。三年夜郎客,一柁②洞庭秋。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注】①浪荡:放荡游荡。这里是游来游去的意思。②柁:同“舵”,这里指代船。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B.杜诗“凭轩”句和萧诗“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登楼远眺、无限感慨之情。C.杜诗意境开阔宏丽,表现手法变化多样,诗人的感情随诗篇不断变化跳跃。D.萧诗造句新颖,属对精工,篇末点题,抒发了漂泊天涯羁旅他乡之愁。2.两首《登岳阳楼》虽然都“寓深沉的感慨于阔大的境界之中”(《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但诗风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篇简要分析。(6分)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将进酒①陆游我欲挽住北斗杓②,常指苍龙③无动摇。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杲④。非惟四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如山积麴⑤高崔嵬,大江酿作蒲萄醅。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注】①此诗写于南宋庆元三年。时宁宗在位,韩侂胄为相,权倾朝野。作者已75岁,闲居故乡山阴。②杓(biāo):北斗星斗柄部分。③苍龙:星宿四象之一。北斗星柄指向苍龙时为春季。④杲(ɡǎo)杲:明亮的样子。⑤积麴(qū):堆积的酒麴。麴,今作“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句“我欲”,写诗人想要拉住北斗星柄,划断白天人行的道路,语意十分豪迈狂放。B.诗人希望万物繁盛没有衰败,天下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表达了挽留美好时光的强烈愿望。C.全诗使用“北斗杓”“苍龙”“日月”“四海”“大江”等宏大意象,给人以广阔雄浑之感。D.诗人借助夸张手法和非同凡俗的想象力来抒情达意,全诗情感自然流露,真切动人。2.李白和陆游都在饮酒的状态中写下了《将进酒》,请比较诗中两位诗人形象特点的异同。(6分)

易错题26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不会在衔接点上求异同目录0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易错原因——对“教材诗歌”不熟;对“考题诗歌”解读不清;没有找到衔接比较角度。02易错题例析0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强化记记:对教材诗歌的理解与鉴赏。(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40首诗)【攻略二】审清题意:明确考题“求同”、“求异”还是“求异同”。【攻略三】细读诗歌:寻求衔接比较角度。(四大比较范畴:语言、形象、技巧、思想情感)【攻略四】注意细微:注意衔接比较的细微角度。04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古代诗歌阅读之教考衔接题实际上是比较鉴赏题。所不同的是,考教衔接比较的是教材诗歌与考题诗歌。从设题的角度看,都是从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内容情感方面设置题目。★易错原因——1.审题不清,未弄清衔接比较的是“求同”“求异”还是“求异同”。2.对教材上的诗歌不熟。3.没有找到衔接比较角度。【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中的抒情方法。古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解析】考题明确的是比较语言风格,衔接的是初中教材诗歌。同一作者创作的作品,从体裁上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工整律诗,插田歌(节选)是民歌。民歌与律诗的语言风格明显不同。1.强化记记:对教材诗歌的理解与鉴赏。(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40首诗词)诗歌鉴赏之教考衔接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教材熟悉。衔接的范围可以是教材中的任何课文或知识点,但重点是初高中教材中古代诗歌,特别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40首诗词。2.审清题意:明确考题“求同”、“求异”还是“求异同”。衔接比较的具体内容千差万别,但比较方式就是三种:求同、求异、求异同。审题时应看清楚,以防答错。3.细读诗歌:寻求衔接比较角度。(四大比较范畴:语言、形象、技巧、思想情感)诗歌鉴赏之教考衔接题,主要是从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四大范畴内进行比较。审题时,应侧重从这四大范畴内寻求衔接突破口。如: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第2步:审题干,找对应。《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题目看“将赴”,将去还没去;“留别”,与友人告别。身在西域,送友人回京。从形象看“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汉使亦应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军置酒饮归客”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4.注意细微:注意衔接比较的细微角度。四大范畴是大范围,每一个大范围里面又有许多小比较。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到小角度小比较落实,切忌“大而不当”的比较。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①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②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注]①苏轼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与孙巨源等人集会于多景楼。②捻: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得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不仅没有赘余之感,反而具有美感。B.上片情事相连,借往昔之景,论不平之事,写心中之情,展昂扬之志,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C.下片先以“停杯且听琵琶语”承上启下,接着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轻拢慢捻”,赞美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D.“醉脸春融”四个字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答案】B【解析】B项,“上片情事相连,借往昔之景,论不平之事”错误,上片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是写情;接着戛然而止,迅速道出“多景楼中”“尊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是写事;而结句“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集会于多景楼而饮酒赏乐,诚为“乐事”,然而“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又回到对情的书写。所以上片应是由情至事,由事归情。2.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都写到听琵琶女弹奏,但听曲的态度、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①从听曲态度上看:白居易是主动邀请琵琶女弹奏,并且专注聆听;苏轼用“且”字传达出自己本无心听曲,只是借琵琶声转移伤感之情。②从思想情感上看:白居易听曲时,个人经历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产生共鸣,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叹;苏轼只是单纯赞赏琵琶女“细捻轻拢”的技艺,表明自己因技艺而被吸引,没有抒发个人身世经历的感慨。【解析】从听曲态度来看,《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偶然听见琵琶女的弹奏,便主动邀请琵琶女弹琴,“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其主要目的就是听琴,且倾听时十分专注,以至于“江州司马青衫湿”,展现出“知音”的特点;而本词中,苏轼“停杯且听琵琶语”,其中的“且”字传达出自己本无心听曲,而借琵琶声转移伤感之情,可见其目的不在听琴。从思想感情来看,白居易把个人的遭贬和琵琶女有才被妒、嫁为商人妇,两个人都身怀才能却沦落天涯、难遇知音的经历联系起来,并视琵琶女和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借琵琶女的遭遇抒发了个人感慨;而本词中,苏轼只是欣赏了琵琶女“细捻轻拢”的技巧,对于其身世遭遇并不了解,也没有产生共鸣,没有借此抒发个人感慨。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众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B.三、四两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点明圣贤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答案】D【解析】D项,“面对圣人的批判”说法有误,诗句大意是不必过于计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重要的是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应是“众人的评价”而不是“圣人的批判”。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答案】①都具有坚守自己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②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在面对非议时,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③这与屈原感叹即使无人了解自己,自己内心也要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解析】“众人纷纷何足竞”描写诗人王安石面对造谣非议的现实不与争辩,而是坚持去做,具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坚定的自信心。诗的一、二句说,一般人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当然也不是评价“我”的是非的真正标准。三、四句举例为证,所举之例乃是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因而具有说服力。五、六句从反面阐述,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七、八句回归现实,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决定美恶的还是自身。《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描写屈原在人们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并不争辩,只要保持自己高尚芳洁的情操。所以面对非议,王安石和屈原都具有坚守自己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霜风①陆游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愿补雁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侂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③雁行:队伍的前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中的“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B.第二句中的“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C.第三、四句说明南宋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D.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内心依旧怀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遗憾。【答案】B【解析】“‘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无奈”错误。“敢”是“怎敢”的意思,表反问语气,流露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2.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陆游对待韩侂胄北伐一事在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案】①辛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借刘义隆北伐失败一事告诫朝廷要做好充分准备,不可盲目北伐。②陆游则肯定北伐,并为获得的一些胜利而高兴。“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说明陆游看到了北伐中取得的胜利,以及朝廷嘉奖战功之事,而北伐也是陆游孜孜以求的,因而高兴。【解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写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跋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懊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对韩侂胄北伐一事,辛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本诗中,“敢效庸人念褐裘”表达了陆游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写北伐胜利,朝廷封侯嘉奖,表达了陆游内心的喜悦之情。本诗写于南宋韩侂胄北伐之时,因而可以看出,陆游渴望和肯定北伐。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②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③动,雕眄④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时期。②飕飗(sōuliú):象声词,形容风雨声。③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④眄:斜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君”指诗人,尾联的“君”指秋风,首联写秋风对诗人诉说离别之情,尾联是诗人对秋风深厚情谊的回应。B.颔联运用对比手法。秋风还是那样的刚疾劲肃,而诗人这一年却容颜变老,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之情。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马”“雕”皆指诗人自己,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睡中感受到秋风而清醒过来的情状。D.此诗承续诗人中年所作的《秋词》,一反言秋即悲的传统,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和对秋天的喜爱。【答案】C【解析】C项,“拟人手法”和“‘马’‘雕’皆指诗人自己,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睡中感受到秋风而清醒过来的情状”错,颈联运用的是比兴的手法,诗人以“马”“雕”自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尾联的抱病登台起兴。2.同为感秋之作,此诗与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相同点:都塑造了一位年老多病的诗人形象。此诗中的“颜状”体现了诗人的年老,“扶病”体现了诗人的体弱多病。《登高》中的“繁霜鬓”“百年多病”体现了诗人的年老多病。不同点:此诗塑造了一个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诗人形象。诗人虽已年老多病,但依然有战马从征、飞雕击空的壮志。《登高》塑造了诗人长年漂泊、孤愁潦倒、忧国伤时的形象。“常作客”体现了诗人正漂泊他乡,“独登台”“潦倒”体现了诗人的孤愁潦倒,“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诗人的处境艰难,又指时世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已经两鬓斑白、青春不再的窘态。【解析】结合诗句可以看出,此诗中的诗人形象:老骥伏枥;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孤愁潦倒、忧国伤时。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①,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崄:通“险”。②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曹操攻破荆州,充实了水军,大军浩浩荡荡向夏口挺进,突出其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B.颔联“安知”意在表明强大的实力和接连的胜利让曹操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危险的警惕。C.颈联中,作者认为魏、蜀、吴三国实力悬殊,终有一战,赤壁大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在意料之中。D.全诗综合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咏史说理,意蕴深长,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答案】C【解析】C项,“实力悬殊”“赤壁大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在意料之中”错,颈联是说魏、蜀、吴三国实力相当,此战过后,魏、蜀、吴三足鼎立,谁也没办法在短期内消灭任意一方。2.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二者的写作意图相同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答案】不相同。①《赤壁怀古》中苏辙借曹操志得意满地出征却终落惨败的史实,意在总结历史教训,说明讨伐开战需要充分的研究论证,找准对方的弱点,抓住时机,千万不能意气用事。作者指出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他急迫地希望享受胜利的喜悦,进而丧失了理智。②《赤壁赋》中苏轼写曹操,意在强调这些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都随时间而消亡,慨叹人生的短暂。【解析】二者的写作意图不相同。《赤壁怀古》首联写曹操攻破荆州,充实了水军,大军浩浩荡荡向夏口挺进,突出了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但是强大的实力和接连的胜利让曹操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危险的警惕,最终输给了对手。诗歌借曹操志得意满地出征却终落惨败的史实,意在总结历史教训,说明讨伐开战需要充分的研究论证,找准对方的弱点,抓住时机,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同时,作者指出曹操失败的原因是“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曹操急迫地希望享受胜利的喜悦,进而丧失了理智。《赤壁赋》中写“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意在强调这些当时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都随时间而消亡,以此慨叹人生的短暂易逝。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效古秋夜长钱起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衣。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到嗅觉,由长空到大地,渲染了一种寒凉萧瑟的秋日氛围。B.第三、四两句暗示寒女纺织之艰辛,身世之孤苦,为人织布却身心俱寒的凄凉。C.第七、八两句描写一位富家少妇住在锦幕云屏的家中,与寒女形成了鲜明对比。D.“白玉窗中”人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应”写出了作者对寒女们的同情与关心。【答案】D【解析】“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应’写出了作者对寒女们的同情与关心”错误。“应”是希望,是呼吁,说明现实中“白玉窗中”的人没有去可怜同情寒女无衣。反推白玉窗中的人不是作者自指,而是上文中的富贵少妇。从“白玉”二字亦可佐证。2.“檐前碧云静如水”与“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两处中,“云”一静一动,在表达感情上各得其妙。请分别加以赏析。(6分)【答案】(1)“碧云静”:①实写户外的风平云静。②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云之静,反衬女子一夜未眠,汹涌澎湃的自伤之情、思念之情。(3分)(2)“生曾云”:①实写泰山云蒸霞蔚,壮阔宏伟之景。②以升腾的层云衬托作者开阔的胸襟,无畏的雄心,表达作者对大自然(泰山)的喜爱赞叹之情。(3分)(若考生结合尾联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答出了类似于“表达了诗人不惧困难,勇攀顶峰、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状志”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檐前碧云静如水”意思是:屋前的白云像水一般安静,是实写;上句“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写寒女彻夜未眠,内心涌动着悲伤与思念;此句以周围环境的“静”来反衬人物内心的不平静。“荡胸生曾云”意思是:升腾的层层云气,使心胸摇荡。诗人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泰山云蒸霞蔚,壮阔宏伟的景观令作者胸襟开阔,表达作者对大自然(泰山)的喜爱赞叹之情。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怀(其五)[三国·魏]阮籍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西游咸阳中,赵李①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驱车复来归,反顾望三河②。黄金百镒③尽,资用常苦多。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注】①赵李,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和汉武帝李夫人起于倡伎歌舞,均以善歌妙舞受宠。此是借赵飞燕、李夫人比喻“纵倡乐”之好。②三河,泛指全国的江河。③镒(yì),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平生”二句写出作者的品性与嗜好。诗人以“轻薄”二字概括昔日年少的性情,充满了悔恨之意。B.“西游咸阳”二句则将“轻薄好弦歌”的生活指实,言其整日过着游乐于天南地北,往来于歌楼舞榭的生活。C.“娱乐”二句写壮年后的“蹉跎”之叹。欢乐尚未到极点,岁月便骤然消逝,饱含着诗人的痛惜之情。D.作者钱财耗尽,家用无法解决,生活陷入了贫穷的困境,面对前路不知何去何从,悔恨的情绪溢于言表。【答案】D【解析】“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并非说钱财耗尽、生活贫穷之意,而是意在说明:黄金易尽,功业难成,如果年轻时不珍惜时光,及时努力,结果必然如“失路”之人,不会有所成就。2.作者面对“太行”陷入“失路”的迷茫,李白《行路难·其一》中也有“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诗句。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一致?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不相同。②本诗作者在面对前路时陷入了迷茫,表达了无路可走的苦闷之情;③而李白《拟行路难·其一》却表达了即使前路茫然作者却依然信心满满,充满豪迈乐观的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表明了这种信心。(每点2分)【解析】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不相同:本诗最后四句写旅途的“失路”之感。诗人化用“南辕北辙”的典故,意在说明:黄金易尽,功业难成,如果年轻时不珍惜时光,及时努力,其结果必将同太行道上“之楚而北面”的失路人一样,永远不会有所成就。“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作者在面对前路时陷入了迷茫,表达了无路可走的苦闷之情。李白的诗歌也写到了太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可见李白诗歌表达了即便前路茫然作者却依然充满信心和豪迈乐观的精神。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春游南亭①韦应物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②宠。【注】①专城:指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此时指诗人自己,时任滁州刺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描写早春之景,首联用远景镜头为后两联设置背景,刻画景物的同时呈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B.颔联写春草刚刚萌芽,泉水淙淙流动,用词准确恰当,细节生动传神,足见诗人内心的欣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