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扫描专题14: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书目考情分析1考向预料2思维导图3学问清单3探究世界的本质3把握思维的奥妙9求索真理的过程14真题再现21【考情分析】考试大纲要求课标全国卷地区考题考查点物质与运动★2014新课标II卷·21结合自然科学成就,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相识运动把握规律物质和意识★★★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22结合2024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会标的设计理念,考查意识的相关学问2024新课标II卷·23结合“老马识途”的哲理故事,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2024新课标III卷·23结合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发展变更,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21结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考查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21结合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事务的名言,考查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实践和相识★★★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40结合“诊疗方案的变更,考查实践和相识的关系、相识、真理等学问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22以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论断,考查考生对意识、相识、真理的理解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22结合门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的预言,考查实践和相识的关系2024·新课标Ⅱ文综结合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考查实践和相识的关系2024·新课标III文综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冲突的创新性论断为材料,考查考生对相识论的理解2024·新课标=2\*ROMANII文综结合杂交水稻的研发,考查实践和相识的辩证关系真理和相识过程★★★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40结合“诊疗方案的变更,考查实践和相识的关系、相识、真理等学问2024·浙江4月真题结合人们对水花生的相识的发展,考查真理和相识过程【考向预料】高考对本考点选择题命题常常在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规律客观性的理解、敬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理解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以及理解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唯一特性、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的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特点的理解,相识的来源与获得相识的途径,对实践与相识关系的理解,对真理及相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的理解等问题上设置错误选项,对考生进行迷惑。主观题考查主要集中在规律的客观性及其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要求、意识的本质和作用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相识的关系及方法论要求,相识发展的过程,相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等学问点上。命题多结合当前时政、社会热点,传统文化以及科技创新等问题,题目类型多为缘由意义类和措施类。【思维导图】【学问清单】学问清单一: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运动概念一、哲学的物质概念1.什么是物质2.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与详细的物质形态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点拨:(1)如何从三个方面精确把握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①“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可知论。③“客观实在”,既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又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如何全面精确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①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a.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c.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详细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②该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究竟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更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详细表现,其缘由在于物质世界自身。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在与运动的详细形式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确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点拨:(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除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多种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密不行分的。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的属性。(2)如何全面理解相对静止?①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顺当进行;新事物产生后,都须要一个稳定的巩固阶段,否则就不能向更高阶段发展。②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分开来,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相识事物的基础。③相对静止的存在,才使运动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如:我们计算出火车每小时运行二百公里,就是以它的起点站和终点站为相对静止来计算的。④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并非确定不动。⑤相对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⑥相对静止是构成事物的冲突双方相互依存,冲突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考点二: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点拨:(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详细规律,二者是共性与特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3)规律确定是一种联系,但联系不确定都是规律。(4)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5)规律是客观的,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主动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相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建有利于规律发挥主动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主动作用,造福于人类。(6)人可以发觉、相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变更、创建、改造和歼灭规律。人只能变更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规律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靠的客观条件的变更而变更,以趋利避害,造福人类。【方法与规律】在做正向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变更规律”“人可以创建规律”“人可以歼灭规律”“人可以无视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的都可以干脆解除。易混易错点1.物质是标记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提示: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确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3.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提示:雾和霾都属于物质的详细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说的物质,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4.近期日本培育出了荧光猴,这说明物质是可以被创建的。(×)提示:物质既不能被创建也不能被歼灭,培育出荧光猴只是变更了物质存在的详细方式。5.运动是确定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运动和静止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其中静止就是没有运动变更的状态。(×)提示: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确定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短暂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能认为运动和静止是物质存在的两种方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6.人的相识是运动变更的,所以,可以离开物质谈运动,也可以离开运动谈物质。(×)提示:物质确定意识,相识的运动变更确定于物质,所以不能离开物质谈运动,也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前者会导致唯心主义,后者会导致形而上学。7.环境的变更是人类不断折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提示:自然界是客观的,有其自身运动变更规律,应敬重、顺应、爱护自然。8.客观规律是可以被相识和改造的。(×)提示: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创建或歼灭。9.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阻碍。(×)提示:客观条件和规律是客观的,只能敬重和利用而不能超越;另外,客观条件和规律是制约而不是阻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0.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提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随意变更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变更而变更,其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更而变更,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起作用。但是,假如商品经济被产品经济所取代,价值规律就会被其他经济规律所替代,即详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学问整合1.全面把握世界的本质(1)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更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事物的发展是确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事物运动的特殊形态。(3)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4)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建,也不能被歼灭,人们必需敬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便会受到规律的惩处。(5)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觉、相识和利用规律,通过变更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为人类谋福利。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唯物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相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敬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2)辩证法:联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爱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冲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自然的影响;量变——适度开发。(3)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自觉站在最广阔人民利益的立场上。3.正确把握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1)区分:物质是指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更和过程。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2)联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定的、稳定的联系。③要在物质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学问清单二:把握思维的奥妙考点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确定意识1.世界观原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确定意识。2.缘由(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行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从内容看: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3.方法论要求物质确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点拨:(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脑不能自行产生意识,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表现为:①意识形式的主观性;②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③意识的创建性。(2)要留意区分“意识能反映物质”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前者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后者强调物质的确定性。(3)物质能够独立存在(不依靠于意识);意识不能独立存在(依靠于物质),但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确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状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二、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的特点2.意识的能动作用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原理内容: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动身,主观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做到详细的历史的统一),实事求是;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气,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点拨:(1)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需留意的要点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特有的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②我们在表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时要留意: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而不行以笼统地表述成“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③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指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通过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详细形态的变更,创建出新的物质详细形态。不能把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理解为它能干脆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需经过“实践”这一必不行少的中间环节,实践是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的必经途径。(2)正确理解物质的确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的确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作用,不能一视同仁。前者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约,是其次位的。同时,物质的确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又是不行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需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错误。【方法与规律】1.评析类主观题设问形式通常在材料中给出一个社会现象,然后要求考生用所学的学问评价这一现象。详细设问形式有“对某某观点加以评析”“对某某现象进行评议”“如何相识这一现象”“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谈谈你对某一现象的看法”“评析(分析)某一现象”等。解答此类题可依据“推断表态(是什么)”—“阐述道理(为什么)”—“明确做法(怎么办)”这一解题思路来作答。第一步,推断表态(是什么)——对题目中说的事或观点作出是好还是坏、是对还是错的评价。其次步,阐述道理(为什么)——说明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以及不做这件事、不持这种观点的危害性。第三步,明确做法(怎么办)——政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等打算怎样做或实行哪些详细措施来解决问题。2.把握“关键点”活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确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识别的关键点:依据……的状况(针对……特点、依据……形势、从……实际动身、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途、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安排、路途、方针、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状况确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弄虚作假/因地制宜(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识别的关键点:强调意识的主动或消极作用,如在……路途、政策的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贯彻……科学理论或……重要思想,如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态价值观)/抵制、批判……错误思想或理论/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条件、克服困难/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安排、方案/坚持……方针。3.如何用唯物论学问分析问题?答题模板:物质确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规律客观性+其他观点答题要素:(1)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必需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敬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相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敬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另外应留意的观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主动创建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任何事物都是确定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整和限制作用。考点二: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1.敬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敬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不行分割。(1)敬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需以敬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建,也不能被歼灭,因此要敬重客观规律。而且,人们是否依据客观规律办事,确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主动的效果。2.正确理解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1)含义: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就是指我们做事情要敬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动身,经过调查探讨,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唯物论理论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敬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3)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的要求【方法与规律】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答题模板:两个依据+四个主观+两个结合+两个反对。答题要素:(1)两个依据:我们做事情要敬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动身,经过调查探讨。②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四个主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两个结合: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敬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忱同严谨踏实的科学看法结合起来。(4)两个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易混易错点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提示:只有人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来源于人脑。(×)提示: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其他动物也有大脑,但其他动物没有意识;意识的产生离不开人脑,但意识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客观存在,客观存在是意识产生的源泉。3.意识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正确的、直观的反映。(×)提示:意识既能反映事物的现象,也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反映;既可能是直观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反映。4.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确定性作用。(×)提示: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源于客观存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时空观念作为意识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但不起确定性作用。5.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提示:人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但意识本身不能改造客观世界,意识不具有干脆现实性(实践才有),我们可以说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6.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建性。(×)提示: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相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建性。7.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示:敬重、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此外,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等。8.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确定性因素。(×)提示: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不制约客观规律;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相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敬重客观规律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确定因素或关键。9.要正确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需做到客观与主观详细的历史的统一。(×)提示:应为主观与客观详细的历史的统一。上述观点犯了唯心主义错误。10.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提示: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但与时俱进不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学问整合1.从唯物论角度分析问题须要把握的几个方面(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此部分确定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物质确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二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推动物质世界发展,错误意识阻碍物质世界发展。(2)按客观规律办事:此部分确定要留意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二是人可以相识和利用规律。(3)单独考查意识的作用:此部分确定要留意从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角度来分析。2.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和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关系学问清单三:求索真理的过程考点一:实践的概念及特点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干脆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正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关系(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确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确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确定历史条件的产物。(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行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相识论的基本特征。点拨:(1)实践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即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索”“辩论”等)不是实践。(3)实践的性质——活动这里的“一切活动”是指生产活动、社会实践、科学试验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的“改造”是使客观事物状态发生变更。可见,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但也存在盲目的实践。(5)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相识论首要的观点。(6)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是统一的。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分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记所在。夸大第一个特点否认其次个特点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而夸大其次个特点否认第一个特点会陷入唯心主义。二、实践是相识的基础1.正确理解实践是相识的基础2.实践与相识的辩证关系点拨:(1)相识的来源与相识的途径不能等同。相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相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干脆阅历(通过亲自实践获得);二是间接阅历(通过学问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如读书等)。(2)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这里的动力是根本动力或主要动力或第一推动力,但不能说是唯一动力。(3)实践是相识的来源,强调的是相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相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从另一意义上讲,实践是相识的来源强调人们从实践中获得了相识(一种相识),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强调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了新的相识(前后两种相识)。(4)“实践是检验相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表明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主观相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供应唯一的判别尺度。(5)“实践是相识的目的”突出相识的终极意义,强调的是相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方法与规律】运用实践和相识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生活问题的解答模板答题要素:(1)实践是相识的基础+分析(2)实践是相识的来源+分析(3)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分析(4)实践是检验相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分析(5)实践是相识的目的+分析(6)相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相识指导实践活动的顺当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分析(2)(3)(5)(6)用到的最多,(4)应依据情境材料确定。考点二:真理与相识过程一、真理1.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2.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1)假如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更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相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确定条件下的科学相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详细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究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行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点拨:(1)真理的详细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详细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更;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更。不是全部的正确相识都是真理。(2)坚持客观真理,必需反对主观真理。认为“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3)不能认为真理恒久都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它就会成为谬误。(4)真理是确定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相对性是指真理是详细的、有条件的。(5)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但二者在确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6)真理是确定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一方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同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确定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详细的有条件的,当客观状况或实践发生变更,原来属于真理的相识有可能成为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真理的详细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更;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更。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点拨:(1)相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每一个详细的相识、单个人的相识来看,相识是有限的;从人类相识实力来看,相识是无限的。(2)真理恒久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3)如何运用图示法巧辨相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方法与规律】1.高考涉及本课学问时,往往是几个学问点融合在一起。对此,应考时要将相识论建立完整的学问体系,相识论主要包括:实践的特点、实践与相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客观性、详细性和条件性、真理与谬误、相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学问。特殊是主观题,在限定为相识论角度时,留意从以上几个学问点进行筛选,避开漏掉学问点;若限定实践与相识的关系这一角度,则考虑从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组织;若限定实践的观点,则从实践的特点、实践与相识的辩证关系等角度来组织;若限定真理的学问这一角度,则从真理含义、真理的详细性和条件性、真理与谬误等角度来考虑;若限定相识的过程或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角度时,则从相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角度来考虑。2.如何解答有关“实践、真理与相识过程”的试题?设问模式(1)运用实践的相关学问,分析说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三步走”战略。(2)运用真理的相关学问,分析说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看法。(3)运用相识论的相关学问,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对……问题的探究过程。答题要素实践的特征+实践确定相识+相识的反作用+真理及其特征+相识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实践确定相识,是相识的基础。实践是相识的来源,是相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相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相识的目的。相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详细的。(4)相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相识和发觉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易混易错点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提示: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的说法是正确的,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实践虽然受主观意识的指导,但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生产工具都是客观的,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提示: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以正确相识为指导的实践。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提示:实践具有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处在确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当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4.实践是获得相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相识就要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提示:实践是相识的来源。获得相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活动获得干脆阅历,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阅历。留意区分相识的来源和获得相识的途径。5.正确的相识必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提示:相识的真理性须要实践的检验,指的是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一个相识是否正确。但即使不经过实践的检验,也不解除一个相识是真理性相识的可能性。6.追求真理是相识的目的。(×)提示:实践是相识的最终目的,追求真理、形成正确相识是相识的根本任务。7.真理是人们对客观实际的反映,是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提示:真理是标记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强调其客观性。8.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提示: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9.人的相识实力是有限的。(×)提示:个人的相识实力有限,人类的相识实力无限,确定时期的人们对事物的相识总是有限的。10.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过去相识的错误和超越历史条件而不断完善的过程。(×)提示:真理中并不包含着谬误,因为真理是标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发展但并不能说过去的真理性相识是错误的;真理的发展不能超越历史条件,而是一个超越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学问整合1.唯物论与相识论学问范围梳理(1)唯物论。①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③世界上没有不行相识的事物,只有尚未相识的事物;④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⑤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及方法论。(2)相识论。①相识与实践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②相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③真理的详细性、条件性原理及方法论。2.意识、相识、真理、科学理论3.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题再现】一、单选题1.(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21)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爱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敬重规律,摒弃折服水、折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缘由在于敬重规律。这说明()①相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驾驭和敬重规律才能避开主观盲动③依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变更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①:相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但并不是相识世界就能改造世界,因而“相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说法错误,①错误。②③:敬重规律,摒弃折服水、折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因水以为师,这说明驾驭和敬重规律才能避开主观盲动,也说明依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人们可以在敬重、相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④错误。2.(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22)下图是2024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会标,会标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的剪纸艺术和印章文化,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大会主题相呼应,具有显明的中国特色,深受好评。这表明()①优秀艺术作品总是要反映时代要求和实践须要②主体的学问和审美观对艺术创作有深刻影响③艺术作品表达的是创作主体的志向与情感,不具有客观内容④审美标准具有客现性,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因时代变更而变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徽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的剪纸艺术和印章文化,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大会主题相呼应,具有显明的中国特色,深受好评,体现了优秀艺术作品总是要反映时代要求和实践须要,①符合题意。②:极富中国特色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徽右下角的“中国昆明”印记,既表明白本次COP15办地,也展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印章文化;会标运用甲骨文作为设计背景,由山水林田草、花鸟虫鱼等文字组成,这些都体现了文艺创作主体的学问和审美观对艺术创作有深刻影响,②符合题意。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此“艺术作品不具有客观内容”的说法是错误的,③错误。④:“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因时代变更而变更”说法错误,因为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主动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意主体须要的属性和功能,价值会发生变更,④解除。3.(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23)2024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说:“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需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动身,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理论只能反映当前经济事实人③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④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马克思主义必需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动身,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这说明新的学说与经济现实并不完全同步,反映了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符合题意。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建性,不仅能追溯事物的过去,复制事物的当前,还能预料事物的将来,因此“理论只能反映当前经济事实”说法错误,②解除。③:实践确定相识,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详细历史的统一,因此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马克思主义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这表明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③符合题意。④:来源于现实的理论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不确定都具有真理性,④解除。4.(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21).“岁月不居,季节如流”。这客观规律谁也无法变更,可以变更的是人们对待时间的看法。毛泽东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邓小平说,“我就担忧丢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晃就过去了”。人们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其哲学依据是()①时间的价值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性②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是科学利用时间的前提③时间规律的普遍性确定了人们对待时间看法的统一性④时间的消逝是客观的,对时机的把握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①:价值推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具有主体差异性,但其仍旧具有客观的评判标准,①错误。②:敬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敬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识、驾驭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此,若要科学利用时间,首先要承认时间规律的客观性,②符合题意。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更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时间规律也具有普遍性,客观规律谁也无法变更,但并不是全部人对待时间的看法都是一样的,③错误。④: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题意知,毛泽东和邓小平都相识到了客观规律谁也无法变更,因此在时间规律面前要“争”、要“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符合题意。5.(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22)1869年,门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将已发觉的化学元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依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推断当时的一些原子量测定结果存在误差,预言“类铝”(镓)、“类硼”(钪)等当时尚未发觉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断和预言后来在试验中被逐一证明。这表明()①科学发觉来源于相识的不断深化与积累②科学原理对探究和发觉客观真理具有指导作用③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需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真理性④科学原理——科学预料——实践检验是相识发展的一般规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①:实践是相识的来源,科学发觉来源于实践,①错误。②:相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相识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错误的相识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由题意知,门捷列夫依据元素周期表推断当时的一些原子量测定结果存在误差,预言一些尚未发觉元素的存在,在这一科学原理的指导下,他绽开了科学探讨并在试验中逐一证明白他的推断和预言,这体现了科学原理对探究和发觉客观真理具有指导作用,②符合题意。③:实践是相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相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题意知,门捷列夫绽开了科学探讨并在试验中逐一证明白他的推断和预言,这表明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需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真理性,③符合题意。④:实践是相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相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相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相识、再从相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错误。6.(2024·江苏卷)18世纪,科学在发觉自然规律方面成就斐然,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以发觉了……像钟表一样有序运转的世界观完全取代了混乱的世界观。该观点()①确定了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②确定了自然科学已完成发觉真理的任务③否认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相识④否认了真理睬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②④:科学在发觉自然规律方面成就斐然,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已经没有什么真理可以发觉了。该观点确定了自然科学已完成发觉真理的任务,但是否认了真理具有上升性,真理睬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②④符合题意。①:材料观点否仔细理的发展,但并未确定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解除①。③:材料观点否仔细理的发展,但并未否仔细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相识,解除③。7.(2024·天津卷)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从今“小康”被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重要阶段。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过程体现了()A.相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B.相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C.真理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展D.相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答案】D【解析】A:相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A说法错误。B: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B说法错误。C:真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而不是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展,C说法错误。D: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表明党对“小康社会”的相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深化和发展,D符合题意。8.(2024·山东卷)毛泽东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依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这告知我们的是()①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都以相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②客观事物是相识的对象和检验真理的标准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④不以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答案】A【解析】①③:由题意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不要依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这揭示了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脱离实际,脱离实践,没有实现相识与实践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因此不属于真理,故①③符合题意。②:实践是检验相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说法有误。④:相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不以正确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④说法有误。9.(2024·浙江卷)新冠疫情出现后,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条幅亮相各地街头:有醒目的抗疫方针,有简洁的防疫要领,也有幽默的防疫留意事项。它们都表达了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关爱,既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说明①意识可以指导实践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意识能够调整人体的生理活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①:依据材料中“既提高了民众的防疫意识,又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信息可见意识可以指导实践,①符合题意。②: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但材料没有体现意识是怎样产生的,②不符合题意。③:“新冠疫情出现后,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条幅亮相各地街头”,这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符合题意。④:材料主要强调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体现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整和限制作用,④不符合题意。10.(2024·浙江卷)采纳传统的玉米和大豆间套种方法,大豆会缺少光照,倒伏严峻,产量很低。针对该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究,反复试验,提出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实现了两种作物的协调高产。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相识的来源②相识产生于实践的须要③相识受详细的实践水平限制④相识受主体学问水平的限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针对农业耕作中出现的问题,农学家经过多年探究,反复试验,提出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这说明相识产生于实践的须要,实践是相识的来源,①②正确。③④:材料体现的是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是相识的来源,没体现实践水平制约人的相识,也没体现主体的学问水平制约人的相识,③④解除。11.(2024·浙江卷)入侵物种水花生的扩散导致洪湖水质恶化、鱼蟹死亡。在相继运用物理和化学手段防治水花生扩散的努力失败后,当地政府在专家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引进专食水花生的叶甲,最终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扩散。这表明①详细的实践水平限制了人们的相识②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相识③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④事物的发展程度制约了人们的相识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C【解析】人们在相继运用各种方法失败后,最终引进的叶甲解决了相关的问题,说明白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人们的相识,题肢②说法正确;通过实践,人们渐渐了解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白实践可以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题肢③说法正确。人们对事物的相识不仅要受到详细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学问水平、思维实力、生理素养等条件的限制,且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呈现也有一个过程,题肢①和④的说法过于片面,解除。本题选择C选项。12.(2024·全国卷)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学问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驾驭科学学问,提高内在素养,锤炼过硬本事,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相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一论述蕴含的相识论道理是①源于干脆阅历的相识是真理性相识②以实践为基础的相识具有干脆现实性③时代和实践为相识的发展供应了条件和须要④实现相识与实践的统一须要不断提升主体素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实践与相识的相关学问。习近平告诫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驾驭科学学问,提高内在素养,锤炼过硬本事,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相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这表明时代和实践为相识的发展供应了条件和需求,实现相识与实践的统一须要不断提升主体素养,③④正确;实践是相识的来源,①中的“源于干脆阅历的相识”说法错误,且干脆阅历不确定是真理性相识,解除;实践具有干脆现实性,相识不具有干脆现实性,②说法错误,解除。13.(2024·江苏卷)两条小鱼遇到一条大鱼,大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小鱼接着游了一会儿,最终,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一条:什么是水?……不少人就像故事中的小鱼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太长时间,已不知道“水”是什么。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A.相识具有无限性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相识具有反复性 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相识具有无限性指人类相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相识具有反复性指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中有些人始终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却不知道水是什么,没有体现对水的相识是否存在曲折性、也未体现对水的相识须要不断深化和拓展,AC不符合题意;“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说明物质确定意识,而材料侧重意识的反作用,B不符合题意;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材料中的人生活在社会的“水”中太长时间从而选择性的无视了“水”的存在,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D符合题意。故选D。14.(2024·北京卷)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将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B.意识具有干脆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C.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建出现实世界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实践的相关学问。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D项正确;实践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A项说法错误,解除;实践具有干脆现实性,意识不具有干脆现实性,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指导实践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B项说法错误,解除;意识不具有干脆现实性,C项中的“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建出现实世界”说法错误,解除。15.(2024·浙江卷)宋代文人在科举考试落第后,往往借助诗歌来表达心情。从这些落第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落第后的不同心境:或无望至极,或愤世嫉俗,或乐观进取。同样的落第,不一样的心境,表明A.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C.意识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答案】D【解析】同样的落第,不一样的心境,说明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表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故D正确;选项AB强调的是意识的产生,与题意无关,不选;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16.(2024·江苏卷)近几年,徒步、登山和骑行等体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些项目既充溢活力又簇新刺激,既放松精神又熬炼身体,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参与者而言最重要的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体能局限B.坚持从实际动身,理性评估自身状况C.相识潜在的优势,抓住时机赢得成功D.劳逸结合,做到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体能局限”违反了客观规律,A错误;“相识潜在的优势,抓住时机赢得成功”说明要坚持冲突观点、全面相识自身缺点与特长,遵循量变质变关系原理、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变,材料未体现,C不符合题意;徒步、登山和骑行等体育旅游项目“并不是人人都适合”,说明要坚持从实际动身,既要从体育旅游项目的特点动身,又要从自身的身体特点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B符合题意;“劳逸结合,做到运动与休息相互协调”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参与者按规律办事才能成功,D有确定道理;比较BD,设问要求对参与者而言“最重要”的,B项“理性评估自身状况”与“体育旅游项目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干脆关联,是最佳选项。17.(2024·浙江卷)人工培育珊瑚苗,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却在中国南海变成了现实。陈宏和他的团队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探讨,成功驾驭无性繁殖珊瑚技术,种下16万余株珊瑚,在海底“造林”,使我国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表明A.人们必需敬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B.人们可以相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客观世界D.人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答案】B【解析】人工培育珊瑚苗,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却在中国南海变成了现实,这表明人们可以相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故B符合题意;A正确,但与题意不符;C错误,改造世界要想达到预期目标,须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敬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仅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难以达到预期目标;D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创建、歼灭、改造和突破规律。18.(2024·海南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上述论断说明的相识论道理有:①相识的真理性依主体条件的变更而变更②相识的真理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③真理性相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④真理性相识只有与详细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关学问。①选项表述错误,相识的真理性不会因为主体条件的变更而变更。②选项错误,真理是详细的,受时间、空间、条件的制约。不管最近25年来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说明白真理性相识能够经受住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③入选。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明白真理性相识只有与详细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发展,④入选。19.(2024·江苏卷)在今日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旧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实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A.运动是无条件的、确定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国人内心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是通过传统手工艺动手的方式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实力而获得的,体现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运动与静止的特点,AC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意识的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D不符合题意。20.(2024·全国卷)(2024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政治21)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相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①源于理论探讨和理论斗争②是时代变更和社会发展的产物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相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识与实践的学问。相识源于实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时代变更和社会发展的产物,②符合题意。①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③符合题意。相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④表述错误。21.(2024·浙江卷)为主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②生态环境的变更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③相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④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类的价值追求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敬重客观规律的统一、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材料没有体现“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①不符合题意。②④:为主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需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说明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按规律办事,②④适合题意。③:规律既不能被创建,也不能被歼灭,③错误。22.(2024·江苏卷)2024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事实上,当时的克隆羊采纳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纳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A.相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相识受到条件的局限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呈现须要一个过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相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22年前,美国用胚胎分裂技术克隆羊,22年后,中国科学家采纳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相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相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相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相识,再从相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BD不符合题意。23.(2024·江苏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供应商、互联网企业等延长,迫切须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知我们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 D.实践是相识的目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相识的基础。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究和探讨,体现了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供应商、互联网企业等延长,迫切须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体现了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ACD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24.(2024·浙江卷)在发觉土壤呈现流变状态还是固体状态取决于土壤颗粒之间是否存在ODI约束之后,中国科学家利用某种植物纤维合剂给沙子引入ODI约束,在沙漠进行“沙子土壤化”试验。5年后,所试验的4000亩沙漠变成了良田。这样做是因为A.实践为人们供应了日益完备的相识工具 B.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相识C.实践是检验相识真理性的唯一际准 D.科学试验是相识的唯一来源【答案】C【解析】A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该项;B表述错误,通过书本学问的学习人们也能获得相识;C符合题意,依据题意,利用某种植物纤维合剂给沙子引入ODI约束,在沙漠进行“沙子土壤化”试验。5年后,所试验的4000亩沙漠变成了良田。这样做是因为实践是检验相识真理性的唯一际准;D表述错误,实践是相识的唯一来源;25.(2024·浙江卷)科学家通过对3000多名退休公务员的跟踪调研,发觉这些人退休后短期记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仪器分析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养性延命录》中养生理论研究》
- 摩托车的制造工具与设备考核试卷
- 《基于NB-IoT的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 《改性锰系锂离子筛的制备及提锂性能研究》
- 《功能二维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
- 2024年水溶性肥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电子纸行业运营模式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现代物流行业竞争现状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公司网络安全制度
- 跨学科主题学习- 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高效备课课件(人教版2024)
- 学校编制外临时代课教师聘用管理办法
- 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 GB/T 22838.7-2024卷烟和滤棒物理性能的测定第7部分:卷烟含末率
- 蚌埠医学院儿科学教案
- 第四单元认位置(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 个人加工厂转让协议书模板
- 沪教版 八年级(上)数学 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重点题型专项训练 (含解析)
-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2022052209451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