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保护的理论和司法实践考察综述》6400字_第1页
《我国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保护的理论和司法实践考察综述》6400字_第2页
《我国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保护的理论和司法实践考察综述》6400字_第3页
《我国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保护的理论和司法实践考察综述》6400字_第4页
《我国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保护的理论和司法实践考察综述》64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保护的理论和司法实践考察综述目录TOC\o"1-2"\h\u9442我国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保护的理论和司法实践考察综述 1166141.1人工智能生成物发展现状 180161.2我国人工智能生成物法律保护理论分歧 141961.2.1人工智能生成物应否纳入著作权法中进行保护 1279421.2.2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法保护模式研究 220671.2.3人工智能生成物权利归属及具体制度研究 282241.3我国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保护司法实践 4266701.1.1北京菲林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侵权纠纷案 4162071.1.2腾讯诉盈讯科技侵害著作权纠纷案 5195181.4总结 61.1人工智能生成物发展现状就我国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是在2010年之后。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世界各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政府也将其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就涉及本文研究的著作权领域内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我国现有虚拟歌姬洛天依、乐正绫,以及各类具有写作绘画功能的人工智能。这些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都涉及到在著作权法领域内对其定性的问题。就目前而言,具有新闻写作能力的wordsmith一年生成的文章、报告大约有15亿份之多,目前类似于wordsmith这样的内容写手就有TubeBuddy、ArticleForge、Quill、Canva等多个软件。2016年日本就有两部人人工智能生成的小说通过了科幻小说“新星一奖”初审。小说《随心所欲人工智能之我是作家》是由人类拟好场景和大纲,后将词句拆分成若干板块,预设一定的备选选项供人工智能选取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微软小冰也通过类似的方式生成了诗作《阳光失了玻璃窗》。除了以上撰写文章一类的人工智能软件之外,还有例如谷歌DeepDream等绘画领域内的人工智能软件,以及作词作曲一类的人工智能软件,甚至还有如初音未来、乐正绫和洛天依等举行演唱会的虚拟歌姬。由于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内的发展,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内容,这些创作物的经济利益也被各方追逐,随着而来的法律问题也亟待解决。1.2我国人工智能生成物法律保护理论分歧1.2.1人工智能生成物应否纳入著作权法中进行保护该问题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生成物属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对此,学界内大都认可以著作权法对人工智能生成物进行保护。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生成物大致可分为文字生成物、音乐生成物、美术生成物,而这三类与《著作权法》中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以及美术作品在外观上的差别微乎其微,通过“盲评”的方法人类基本无法区分,因此应将其纳入著作权法中进行保护。黄玉烨教授认为将人工智能生成物排斥在著作权法的规制之外会导致著作权法失灵,因此应对人工智能生成物进行著作权法保护[17]。人工智能经过深度学习之后不断完善,生成的内容与人类创作的作品在外观上难以区分,生成物满足最低的独创性标准。作品因为受到著作权法的调整,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而人工智能生成物具有创作成本低、效率高、质量好的特点,若不将其纳入著作权法的调整范围则势必造成生成物泛滥挤占人类作品的市场空间。从对相关权利人的权利保护角度以及对人类作品的保护来说,需要将其纳入著作权法的调整范围。另外学者王露提出将人工智能生成物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法中进行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兜底性措施,其中调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种类繁多,其规制的法律关系也复杂多样。故而将人工智能生成物加入兜底性条款也不失为一种中庸的做法[18]。1.2.2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法保护模式研究确定了人工智能生成物以著作权法对其进行保护,采用何种保护模式又存在分歧。部分学者认为应以著作权进行保护,其他的学者认为以邻接权进行保护。认为应以著作权进行保护的理由是:生成物是作品,因以著作权对其进行保护。陈杨、张书宾两位学者的观点是以“盲评”的方式,不考虑创作主体的情况下,适用最低创作力标准以及“额头流汗”标准对该生成物进行评判。通过该方式可以得出结论,人工智能生成物可被认定为作品[19]。另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物是遵循人工智能软件设计者意志创作的产物,仍可认定为作品[3]。作品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以主体不同否决其具有作品外观的本质[20]。学者梁娅文提出从著作权制度建立的基础出发,认为强人工智能也具有独创性,因此其生成物具有作品外观,应以著作权对其保护[21]。关于人工智能生成物上的著作权内容问题,主张以著作权保护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学者均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物上的权利仅限于著作财产权,不包含著作人身权的相关权利。另一种观点是人工智能生成物应设置邻接权对其进行著作权法保护。学者万艺羚主张设置邻接权来保护生成物,且将权利限制在财产权方面;这样可以保护生成物的传播和权利人的权利[22]。学者易继明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物上的权利属于邻接权的范畴,且权利归于所有者[5]。另有学者认为应当创建数据处理者权,该项权利对其以数据为基础并通过技术处理获得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享有财产权[23]。1.2.3人工智能生成物权利归属及具体制度研究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归谁所有,归属于人工智能还是人类,学界内基本认为是人类,既如此那又应是所有者、使用者还是开发者;二是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物,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归属模式来确定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权利归属。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来看,学界基本认为不能归属于人工智能,但对未来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著作权的权利主体而言态度不一。目前而言,极少部分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成为其生成物的著作权主体。刘强、张佳明两位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成为知识产权法上的创作者否定说会产生诸多弊端,不利于创作物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应当转变为肯定说[24]。当然,处于“弱人工智能”大环境之下,更多的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暂时不能成为其生成物的著作权主体。曹新明,咸晨旭两位学者认为从以自然人为原点的伦理原则出发,人工智能即使能独立于人类而生成创作物,但也只能是人类的辅助工具,不能成为知识产权主体[25]。王利明教授提出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状况下还不能成为民事主体,因此目前也不适合承认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以归一个人工智能这一实践工具所有,其权利也只能由人工智能所有者享有[26]。尽管如此,王利明教授也对人工智能更高阶段的发展能否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以及其权利能力进行了展望。学者刘家会认为应正视独创性问题,由主要责任人享有著作权[27]。学者龙文懋认为人工智能虽是人类技术理性的延伸,但是人工智能不具有欲望机制及主体性;而将人工智能拟制为法律主体,缺乏可行性,也不符合激励原则。因此人工智能本身不是著作权法上的适格主体[28]。学者万艺羚的观点是人工智能本身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其创作物著作权应归属于人工智能的使用者[22]。学者宋振业提出采用登记保护模式对其进行保护,即人工智能所有权人获得所有权并与一般著作权人的保护期相同[29]。尽管这部分专家学者都认为人工智能不具有著作权主体资格,但是大都对未来人工智能是否能发展成为著作权法的主体持保留态度。在人工智能生成物权利归属模式的研究上,学界现有较多模式可供借鉴。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参照英国《著作、设计和专利法案》第九条第三款的规定通过“必要安排之人”规则确定权利归属。这种方法立法成本低,能够解决人工智能生成物这一著作权法客体出现,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可为我国提供一定借鉴。就这种归属模式而言,没有明确何为“必要安排”,因此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2)借鉴法人制度确认归属。人工智能生成物在软件设计者的意志之下生成具体的内容,具有独创性,因此可借鉴法人作品制度,将所有者视为著作权法上的主体[30]。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在确认了人工智能的所有者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这一模式在著作权法的框架内讨论是可行的。(3)参照职务作品或者雇用作品规则确定权利归属。吴汉东教授等人认为可参照著作权法关于职务作品或雇佣作品权利归属方式,由人工智能的创制人或者投资人享有权利[31]。这一模式结合我国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状况而言是相对比较适合我国的。(4)通过孳息理论确认归属。林秀芹、游凯杰两位学者认为,根据民法孳息理论,将人工智能生成物视为孳息物,以“原物主义”与“生产主义”确认权利归属。[32]。黄玉烨、司马航两位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孳息理论认定人工智能所有者为原物所有者[17]。孳息理论是借鉴民法上的孳息归属原则而产生的,用民法中的原则来解决具体法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若能在《著作权法》的已有框架内解决这一问题,显然没有必要再通过民法中的原则来确定其归属。(5)基于人工智能创作工具说确认归属。李扬、李晓字两位学者认为,从法哲学视角出发,人工智能生发展阶段在所不问,人工智能都是人类辅助创作的工具,故而其生成物应按照著作权的归属原则确定其权利归属[33]。对于这一归属模式,在弱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是可行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我们是有目共睹的,速度十分惊人,如果一直把人工智能作为创作工具来确定其权利归属,强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后,又要对权利归属问题进行探讨,从新确定归属模式,这不符合法律应具有预见性的特点。1.3我国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保护司法实践就目前而言,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界内对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定性,是否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以及如果受保护又以何种模式对其进行保护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声音。这时相关案例的法院判决就起到一个示范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表明我国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法保护实践研究的一种态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法保护问题相关案例有两例,通过剖析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知识产权法领域实践层面的一个态度和未来的立法走向,根据这两个案例可以给出更为切合我国司法实践的相关建议。1.1.1北京菲林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侵权纠纷案该案件全称北京菲林律师事务所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侵害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本案是我国在著作权法领域内由人工智能生成物引起的纠纷第一案。本案原告起诉涉案文章《影视娱乐行业司法大数据分析报告一电影卷·北京篇》的著作权人,2018年9月9在其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涉案文章,该文章主要构成部分有图形以及文字,属于法人作品。但2018年9月10日,百度网讯公司在百家号平台发表了涉案报告,发布的同时还对报告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删除和修改,侵害了原告起诉的各项权利,并给原告造成经济损失。该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原告是否为适格主体这一问题。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著作权法中的文字作品创作的主体应是自然人。尽管计算机软件的生成物在内容和形态,甚至在表达方式上越来越接近于自然人,但目前的相关法律对此类软件的智力、经济投入能够给予充分保护,就不应在此基础上对民法的主体进行突破。故而法院认定结果为:要构成文字作品的必要条件是遵循自然人的创作主体地位。故而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该分析报告也不能称为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威科先行库“创作”了涉案分析报告,该分析报告也具有独创性特征,但由于不是自然人创作完成的,因此分析报告不是作品。而同样威科先行库也不能享有著作权法规定的相关作者权利。虽然不是作品,但也该对其进行保护,应从保护公众知情权、维护社会诚实信用和有利于文化传播的角度,在分析报告中应添加标注,标明分析报告来源。尽管该分析报告不能称为“作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进入公有领域可以被随意使用。分析报告具有传播价值,为了实现投入成果(即分析报告)的传播,应对投入者的权益进行保护。也就是不管是软件的研发者还是软件的使用者都需要对其相应的权利进行保护。在软件使用者和软件研发者中,生成的分析报告与使用者的使用密切相关。因此,应以激励理论为原则,激励软件使用者对生成内容的传播和使用,赋予其一定的权利,从而实现文化传播以及软件价值发挥。涉案报告又是在本案原告的主持之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之后形成,并非完全由威科先行库自动生成,最终法院认定该报告是原告主持创作的法人作品,原告主体适格。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十二条的对作品主体的确定相关规定,本案中,原告主张其享有涉案报告的著作权,根据查明的事实,涉案报告在原告经营的微信公众号首次发表,且该报告署名也是原告,并没有提到分析报告的形成有其他主体参与。另外原告也提交了创作过程的多份文档可以证明该报告是在原告的主持下形成的,可以体现出原告的创作过程。因此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的相关规定,原告主体适格,享有涉案文章的各项权益。本案法院通过设置邻接权的模式并借鉴法人制度确对生成物进行了著作权法上的保护。就目前而言,这种归属模式对我国司法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1.2腾讯诉盈讯科技侵害著作权纠纷案腾讯诉盈讯科技侵害著作权纠纷案是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2020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之一。这一案例被称为首例人工智能生成文章作品纠纷案。此案案情很简单:2018年8月,腾讯公司在其网站上首次发表《午评:沪指小幅上涨0.11%报2671.93点通信运营、石油开采等板块领涨》一文,文末注明了人工智能自动撰写。同日,盈讯科技在其运营网站发布了相同文章。腾讯就以上事实对盈讯科技提起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诉讼。法院在审理该案的过程中,总结了本案的争议焦点为原告的主体资格是否适格。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首先需要确定涉案文章的性质,是否构成文字作品。通过法院审查涉案文章是一篇股市、财经综述文章,属于文学领域,且具有可复制性。因此判断涉案文章是否构成作品的关键在于该文章是否具有独创性。根据本案查明的事实,涉案文章的生成与主创团队对于数据、语料、模板的选择息息相关,主创团队在涉案文章的生成上进行了极为重要的设计,因此属于智力活动的范围。Dreamwriter生成文章的过程无处不体现出原告的选择,故而文章的生成过程属于创作过程。但若将Dreamwriter视为创作主体,这与客观情况不符,同样也有失公允。至于软件研发人员的相关权利,Dreamwriter的软件研发人员与涉案文章的生成没有直接的关联,并考虑本案实际情况以及软件研发人员已和原告约定使用软件所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原告享有,故而已无查明必要,在所不问。因此,从外在形式和生成过程来看可将涉案文章认定为著作权法上的作品。既然涉案文章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那么该作品的权益由谁享有呢?法院援引《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认定涉案文章是在原告的主持之下,由Dreamwriter生成的,也无其他主体参与,涉案文章整体是原告的思想和意志的表达,是其需求的重要体现。故而最终法院认定涉案文章是原告主持创作的法人作品,原告是本案适格主体。腾讯诉盈讯科技侵害著作权纠纷案一案法院,同样借鉴法人制度确认人工智能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